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Shear Fracture on In-depth Profile Modification of Weak Gels 被引量:2
1
作者 Li Xianjie Song Xinwang +3 位作者 Yue Xiang'an Hou Jirui Fang Lichun Zhang Huazhe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期55-60,共6页
Two sand packs were filled with fine glass beads and quartz sand respective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osslinked polymer flowing through the sand pack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shear fracture of porous media on th... Two sand packs were filled with fine glass beads and quartz sand respective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osslinked polymer flowing through the sand pack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shear fracture of porous media on the indepth profile modification of the weak gel generated from the crosslinked polymer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under the dynamic condition crosslinking reaction happened in both sand packs, and the weak gels in these two cases became small gel particles after water flooding. The differences were: the dynamic gelation time in the quartz sand pack was longer than that in the glass bead pack. Residual resistance factor (FRR) caused by the weak gel in the quartz sand pack was smaller than that in the glass bead pack. The weak gel became gel particles after being scoured by subsequent flood water. A weak gel with uniform apparent viscosity and sealing characteristics was generated in every part of the glass bead pack, which could not only move deeply into the sand pack but also seal the high capacity channels again when it reached the deep part. The weak gel performed in-depth profile modification in the glass bead pack, while in the quartz sand pack, the weak gel was concentrated with 100 cm from the entrance of the sand pack. When propelled by the subsequent flood water, the weak gel could move towards the deep part of the sand pack but then became tiny gel particles and could not effectively seal the high capacity channels there. The in-depth profile modification of the weak gel was very weak in the quartz sand pack. It was the shear fracture of porous media that mainly affected the properties and weakened the in-depth profile modification of the weak g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ak gel shear fracture in-depth profile modification glass bead pack quartz sand pac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纳米锂皂石强化高温泡沫调驱性能研究
2
作者 裴海华 赵建伟 +3 位作者 郑家桢 张贵才 张菅 蒋平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2-256,共5页
利用烷基胺改性纳米锂皂石颗粒构建了高温泡沫体系,对其耐温耐盐性能进行评价,并通过非均质填砂管实验评价了高温泡沫体系对蒸汽的调驱性能。红外光谱表征和接触角测定结果证明了烷基胺通过吸附在纳米锂皂石颗粒表面将其润湿性由强亲水... 利用烷基胺改性纳米锂皂石颗粒构建了高温泡沫体系,对其耐温耐盐性能进行评价,并通过非均质填砂管实验评价了高温泡沫体系对蒸汽的调驱性能。红外光谱表征和接触角测定结果证明了烷基胺通过吸附在纳米锂皂石颗粒表面将其润湿性由强亲水变成弱亲水,使其可以吸附在气液界面上,并形成固体颗粒界面膜,增强了泡沫液膜的刚性强度,从而达到提高泡沫稳定性目的。经烷基胺表面改性纳米锂皂石的稳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质量分数1.0%改性纳米锂皂石颗粒可将泡沫的析液半衰期提高至275 min,且具有较好的耐温耐盐性能,在250℃和40000 mg/L的矿化度条件下能保持较好的泡沫稳定性。改性纳米锂皂石强化泡沫体系对高温蒸汽具有优异的调驱性能,在250℃条件的阻力因子在30以上,在非均质条件下可以有效调整蒸汽的吸汽剖面,扩大蒸汽的波及体积,进而大幅度提高蒸汽驱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泡沫 纳米锂皂石 表面改性 调驱性能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渗油藏特高含水期深部调驱实践与认识
3
作者 戴志鹏 马惠 +1 位作者 毛超琪 钱志鸿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24年第5期15-19,共5页
针对江苏油田典型特高含水油藏G6区块,结合当前开发现状及中低渗储层特征,选择分散型堵剂进行深部调驱试验,从注入粒径、注入浓度和注入体积等工艺参数对调驱工艺进行优化,现场应用2个井组。结果显示:由于长期水驱形成高渗条带与大孔道... 针对江苏油田典型特高含水油藏G6区块,结合当前开发现状及中低渗储层特征,选择分散型堵剂进行深部调驱试验,从注入粒径、注入浓度和注入体积等工艺参数对调驱工艺进行优化,现场应用2个井组。结果显示:由于长期水驱形成高渗条带与大孔道,柔性颗粒调驱剂的粒径选择不应依赖原始孔喉尺寸,应在调驱过程中根据注入压力和油井响应及时调整,添加超大颗粒或连续相高强度堵剂转向段塞,封堵高渗水窜通道;树立整体调驱理念,可有效避免注水井组互相干扰,扩大井区波及体积,达到整体降水增油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中低渗油藏 深部调驱 分散型调驱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前调剖深度探讨 被引量:6
4
作者 付雅观 钱杰 +2 位作者 原观军 关辉 曹锡秋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2-124,共3页
通过对大庆油田萨尔图中部开发区北一二排西部上返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前调剖剂用量计算方法、计算公式进行推导,确定了调剖剂用量、经济效益计算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对目的区块的调剖深度、经济效益进行计算机模拟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主力... 通过对大庆油田萨尔图中部开发区北一二排西部上返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前调剖剂用量计算方法、计算公式进行推导,确定了调剖剂用量、经济效益计算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对目的区块的调剖深度、经济效益进行计算机模拟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主力油层已经取得的最佳调剖深度经验认识进行对比分析,并考虑到矿场应用的便利性最终确定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二类油层在175m井距下预交联体膨颗粒调剖剂最佳经济效益调剖深度为6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剖 深度 聚合物驱 油层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43块稠油油藏氮气泡沫调剖实验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付美龙 易发新 +1 位作者 张振华 刘尧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4-67,共4页
在模拟辽河冷43块稠油油藏的烧结模型上进行了氮气泡沫调剖实验研究。起泡剂LH 1溶液与氮气质量比为1∶1,驱替流量按相似条件求出,驱替程序包括:饱和地层水,水驱,氮气泡沫驱,后续水驱。常压下在均质模型中注入起泡剂溶液和氮气时,阻力... 在模拟辽河冷43块稠油油藏的烧结模型上进行了氮气泡沫调剖实验研究。起泡剂LH 1溶液与氮气质量比为1∶1,驱替流量按相似条件求出,驱替程序包括:饱和地层水,水驱,氮气泡沫驱,后续水驱。常压下在均质模型中注入起泡剂溶液和氮气时,阻力因子随LH 1浓度增大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略减小,在30、60、80℃下,0.5%LH 1浓度时分别为5.81,5.78,5.67;后续注水时残余阻力因子随温度升高略有减小,在以上3个温度下分别为1.83,1.78,1.68。在非均质模型上,在围压高于内压2MPa条件下,高渗低渗层流量比在水驱时为3.00~3.17,注入1.0%LH 1溶液和氮气时下降至1.44~1.67,后续水驱时回升至2.08~2.23;常压(0.1MPa)、60℃或80℃下该组流量比值相差不大;60℃、压力0.1、10、20MPa下的该流量比,注剂时分别为1.44,1.63,1.67,后续水驱时分别为2.08,2.08,2.13。两组实验结果表明:LH 1的浓度宜选择0.5%~0.6%;同时注入起泡剂溶液和氮气可在岩心中产生泡沫,泡沫先进入高渗层,起调剖和使后续泡沫流和水流转向的作用;在高压下泡沫仍具有这种调剖和使流体流转向能力,只是略有减弱。表2参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氮气泡沫 注氮开发 混相驱油 流体 岩心 地层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站油田大401区块裂缝治理探讨 被引量:4
6
作者 肖洪伟 张力佳 +2 位作者 鹿立卿 孙加华 李永权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8-71,共4页
新站油田大401区块投入开发后,通过取心观察、测井、无源微地震法监测结果和动态变化等综合分析证实,储层中发育天然裂缝。由于裂缝的存在,近几年出现注水后油井见水快、见水后含水上升快、产量下降快等矛盾。虽然通过采取定压注水、注... 新站油田大401区块投入开发后,通过取心观察、测井、无源微地震法监测结果和动态变化等综合分析证实,储层中发育天然裂缝。由于裂缝的存在,近几年出现注水后油井见水快、见水后含水上升快、产量下降快等矛盾。虽然通过采取定压注水、注水调整与整体调剖等一系列措施初步缓解了平面和层间矛盾,但从根本上仍未找到治理裂缝的好方法。在剖析油田存在矛盾的原因之后,对油田下步开发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对新站油田及类似油田的开发起到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治理 调剖 周期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低黏度交联聚合物调驱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7
作者 鲁娇 彭勃 +2 位作者 李明远 林梅钦 董朝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6-111,共6页
详细综述了三种低黏度、高流动度交联聚合物驱油剂即胶态分散凝胶(CDG)、交联聚合物溶液(LPS)、(预)交联聚合物微球(PCPP)的研究进展,包括技术发展、调驱机理、制备方法、评价方法、形态和尺寸、流变性及在国内外油田的应用。
关键词 化学驱油剂 低黏度 胶态分散凝胶(CDG) 交联聚合物溶液(LPS) (预)交联聚合物微球(PCPP) 深部调剖剂 相对渗透率调整剂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轮次调剖的室内实验研究与现场应用 被引量:21
8
作者 袁谋 王业飞 赵福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3-146,162,共5页
采用沿一条对角线设置高渗区、两端设注入、采出口的厚平板模型和可视化薄平板模型及高、中、低渗三填砂管并联模型,实验研究了水驱后(含水95%)多轮次调剖的效果。在厚平板模型上用水玻璃/氯化钙堵剂调剖三轮次,在薄平板模型上用聚合物... 采用沿一条对角线设置高渗区、两端设注入、采出口的厚平板模型和可视化薄平板模型及高、中、低渗三填砂管并联模型,实验研究了水驱后(含水95%)多轮次调剖的效果。在厚平板模型上用水玻璃/氯化钙堵剂调剖三轮次,在薄平板模型上用聚合物铬冻胶调剖八轮次,均出现了调剖效果(采收率增值)递减现象。提出了效果递减的五个机理及相应对策:①前后两次调剖注入的堵剂影响面部分重叠,应使用强度不同、凝胶化时间不同的堵剂,建立多轮次调剖堵剂系列;②堵剂的作用随径向距离增加而减弱;应逐轮次增加堵剂量;③封堵时机不当,含水越低则调剖效果越好;④注入压力欠当,高注入压力下堵剂可进入欲启动层;⑤注入的堵剂部分失效,如有机冻胶发生氧化降解,粘土内滤饼被冲刷。在综合含水高达96.3%的坨11南沙二11-3试验区,采用PI和FD决策技术选调剖井,选择堵剂并优化堵剂配方,从1999年10月到2002年10月对全区6口注水井进行5轮次共21井次调剖,使试验区年自然递减率(1999年为11.65%)大幅度减小,含水受到控制(2003年8月为96.1%),采收率提高2.0%,可采储量增加。图5表3参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井调剖 调剖效果 水驱采收率 递减机理 物理实验模拟 多轮次调剖 区块整体调剖 胜利胜坨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聚合物冻胶堵剂用于中低温聚驱后砂岩油藏的深部调剖 被引量:7
9
作者 张光焰 关悦 +2 位作者 靳彦欣 付琛 刘巍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6-188,210,共4页
基于已成功用于现场的地下成冻HPAN/水溶性酚醛树脂高温冻胶堵剂,加入HPAM以提高HPAN中水不溶物的悬浮稳定性,加入氯化铵调节(缩短)体系成冻时间,得到了可用于中低温(如65℃)油藏的双聚合物冻胶堵剂,其优化配方为:0.2%~0.3%HPAM+3%~4%... 基于已成功用于现场的地下成冻HPAN/水溶性酚醛树脂高温冻胶堵剂,加入HPAM以提高HPAN中水不溶物的悬浮稳定性,加入氯化铵调节(缩短)体系成冻时间,得到了可用于中低温(如65℃)油藏的双聚合物冻胶堵剂,其优化配方为:0.2%~0.3%HPAM+3%~4%HPAN+0.8%~1.0%水溶性酚醛树脂+0.4%~0.5%氯化铵。该冻胶体系65℃成冻时间3~5天,对填砂管的堵塞率在95%以上。在中低温的胜利孤岛油田西区北综合含水95%的聚合物驱后转后续水驱单元的2口注水井,用该堵剂实施深部调剖后,9口对应油井中有7口井见效,累计增油2000吨以上,含水下降1.1%~3.4%,有效期3~9个月,平均6个月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解聚丙烯腈 双聚合物冻胶 调剖堵水剂 深部调剖 中低温油藏 聚合物驱后 孤岛油田西区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交联体膨聚合物调剖驱油机理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18
10
作者 石志成 卢祥国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30,37,共4页
大庆油田部分区块注入水或聚合物溶液沿高渗透条带低效或无效循环,水驱和聚合物驱的驱油效果受到严重影响,为改善吸液剖面,利用微观驱替和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对体膨聚合物的调驱机理和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体膨聚合物颗粒在岩石喉道内... 大庆油田部分区块注入水或聚合物溶液沿高渗透条带低效或无效循环,水驱和聚合物驱的驱油效果受到严重影响,为改善吸液剖面,利用微观驱替和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对体膨聚合物的调驱机理和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体膨聚合物颗粒在岩石喉道内形成的“桥堵”作用是其主要调剖机理,体膨聚合物对大孔道的封堵可以有效改善吸液剖面,扩大波及体积,进而提高水驱或聚合物驱的驱油效果,为完善体膨聚合物调剖技术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交联体膨聚合物 微观驱替 非均质模型 调剖驱油机理 驱油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驱后利用地层聚合物絮凝调驱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薄启炜 戴彩丽 +2 位作者 王秀英 王建国 赵福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6-179,共4页
针对大庆喇嘛甸聚合物驱油藏,研究了注入絮凝剂利用地层残留聚合物的方法,实验温度45℃,用大庆油田采油污水配液。根据絮凝沉降量选择稳定化钠土YG866为絮凝剂,根据流变参数n,K和黏度,确定水分散体中YG866质量分数为3%~5%。通过混合沉... 针对大庆喇嘛甸聚合物驱油藏,研究了注入絮凝剂利用地层残留聚合物的方法,实验温度45℃,用大庆油田采油污水配液。根据絮凝沉降量选择稳定化钠土YG866为絮凝剂,根据流变参数n,K和黏度,确定水分散体中YG866质量分数为3%~5%。通过混合沉降实验确定,浓度50~1000mg/L的聚合物HPAM水溶液均可被YG866絮凝,浓度200~600mg/L时絮凝效果较好。在填砂管中注入5%YG866水分散体,残余阻力系数为2.05,当填砂管中存有400mg/L的聚合物溶液时增至10.41。原子力显微镜观测表明,一个黏土片可与4~7个聚合物分子结合。2007年8月在喇嘛甸油田有6口注入井的4-P1920井区进行现场试验,平均单井注入5%YG866水分散体5160m3,折合YG866产品140t,对应13口油井均见效,单井日产液量增加8.7t,日产油量增加3.6t,含水由93.3%降至90.8%,产聚量由459mg/L降至370mg/L,至2008年3月仍处于有效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地层残留聚合物 絮凝处理 稳定化黏土 深部调剖/驱油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碱三元复合驱矿场动态特征及结垢问题 被引量:17
12
作者 陈国福 卢祥国 +2 位作者 赵兰兰 高尔双 刘晓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0-324,共5页
大庆首个弱碱三元复合驱工业化试验区位于大庆北三区西部,面积1.5 km2,有采油井14口,注入井13口,使用Na2CO3(12 g/L)/重烷基苯磺酸盐(2.5 g/L)/聚合物(1.4 g/L)溶液,2002-11-08开始注剂,到2006年5月共注入化学剂0.315 PV,完成设... 大庆首个弱碱三元复合驱工业化试验区位于大庆北三区西部,面积1.5 km2,有采油井14口,注入井13口,使用Na2CO3(12 g/L)/重烷基苯磺酸盐(2.5 g/L)/聚合物(1.4 g/L)溶液,2002-11-08开始注剂,到2006年5月共注入化学剂0.315 PV,完成设计量的45.6%。注入、产出剖面,注入量、注入压力,产液量、含水率等动态资料表明,采油井B2-J1-P50和注入井B2-20-48的生产状况在注剂的前期和中期有很大改善,而后期则恶化,认为结垢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原因。元素分析和SEM观测表明,注入井内垢样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结晶。弱碱三元溶液的pH值为9.23,高于采出污水(8.53),是引起结垢的主要因素。有机铬交联剂与弱碱三元溶液形成的复合铬凝胶,pH为8.45,黏度、界面张力(100mN/m数量级)变化不大,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较三元溶液急剧增大,随聚铬比增大(10∶1-80∶1)而减小。在注三元溶液后注压力迅速上升的B2-1-P56井,2006-12-27-2007-03-11以100 m3/d的排量注入聚铬比30∶1的复合铬凝胶期间,注入压力短暂上升至12.6 MPa后逐渐下降至11 MPa,吸液剖面改善,流量计内未见垢生成;恢复三元溶液注入后注入压力回升,2007年10月达到12.6 MPa,调剖效果丧失。由此推断,该复合铬凝胶可清除弱碱三元复合溶液在地层内的垢沉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碱三元复合驱 矿场动态特征 地层内结垢 碳酸钙垢 三元复合铬凝胶 调剖作用 除垢作用 矿场初步试验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复合凝胶选堵剂CY-98结构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梁兵 代华 +3 位作者 张熙 黄荣华 李补鱼 汤志清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7-30,51,共5页
本文介绍的高强度堵水剂CY 98,是针对中原油田高温高盐和高含水油藏的选择性堵水开发的 ,它是由水玻璃与改性树脂交联的聚合物形成的复合凝胶 ,其强度和弹性都比交联聚合物凝胶有很大提高 ,在两口油井的堵水作业中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本文介绍的高强度堵水剂CY 98,是针对中原油田高温高盐和高含水油藏的选择性堵水开发的 ,它是由水玻璃与改性树脂交联的聚合物形成的复合凝胶 ,其强度和弹性都比交联聚合物凝胶有很大提高 ,在两口油井的堵水作业中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报道CY 98的配方原理、基本组成、凝胶形态结构及堵剂的物化性能 :堵剂溶液流变性能、成胶条件、凝胶稳定性及凝胶动态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堵水调剖剂 聚合物/水玻璃水基凝胶 油井堵水 高含水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沸石在聚合物驱中的调剖效果及调驱段塞结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卢祥国 姜维东 +1 位作者 苏延昌 石志成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3-175,187,共4页
聚合物溶液沿高渗透层突进,是影响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为此,在人造岩心上考察了沸石调剖剂在聚合物驱中的调驱效果和注入工艺.实验岩心包含厚0.9、1.8、18 cm,有效渗透率分别为6.0、1.2、0.3μm2的3个层段;实验聚合物... 聚合物溶液沿高渗透层突进,是影响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为此,在人造岩心上考察了沸石调剖剂在聚合物驱中的调驱效果和注入工艺.实验岩心包含厚0.9、1.8、18 cm,有效渗透率分别为6.0、1.2、0.3μm2的3个层段;实验聚合物分子量2.5×107,聚合物溶液浓度1000 mg/L,45℃、7.35 s-1粘度35.4 mPa·s;沸石细度大于200目,以500mg/L聚合物溶液为携带液,其浓度为20 g/L,粘度~8.5 mPa·s.在沸石调剖剂(Z)+聚合物(P)调驱实验(45℃)中,取段塞总量为0.64 PV,不同段塞结构下的调驱采收率增值(以水驱后聚驱采收率25.1%为基准)如下:当Z+P段塞中Z段塞尺寸由0.05 PV增至0.15 PV时,采收率增值由0.6%增至3.8%;当P1+Z(0.1 PV)+P2段塞中P1段塞尺寸由0.1 PV增至0.49 PV时,采收率增值由2.3%降至0.9%;P(0.1 PV)+Z(0.1 PV)+P(0.44 PV)是较好的调驱段塞结构,采收率增值为2.3%;将其中Z段塞浓度提高至40 g/L可使采收率增值达到4.5%.电镜照片显示天然沸石颗粒外形不规则,表面吸附聚合物后容易在岩石孔隙中发生桥堵而造成封堵效果.图2表1参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石 调剖剂 深部调剖 聚合物驱 调驱效果 非均质油藏 段塞结构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苯二酚在聚合物凝胶堵水技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马广彦 徐振峰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86-289,共4页
间苯二酚作为聚丙烯酰胺的优良交联剂已成功应用于油田聚合物凝胶堵水技术。本文综述了将间苯二酚应用于近井地带小剂量堵水作业、地层深部大剂量堵水作业以及地层内就地交联聚合物弱凝胶驱替作业的室内研究和现场应用成果。
关键词 间苯二酚 堵水 调剖剂 弱凝胶驱油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G与聚合物的驱油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郭志东 肖龙 +2 位作者 朱红霞 宋考平 计秉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4-90,71,共8页
室内实验研究中使用黏度相近、聚合物浓度相同(0.7 g/L)的聚合物溶液和聚合物铝凝胶(CDG)。在高、中、低并联三岩心模型上,水驱之后注入0.4 PV聚合物(溶液)或0.2 PV CDG+0.1 PV聚合物,然后恢复水驱。岩心分流率曲线表明,聚驱的调剖作用... 室内实验研究中使用黏度相近、聚合物浓度相同(0.7 g/L)的聚合物溶液和聚合物铝凝胶(CDG)。在高、中、低并联三岩心模型上,水驱之后注入0.4 PV聚合物(溶液)或0.2 PV CDG+0.1 PV聚合物,然后恢复水驱。岩心分流率曲线表明,聚驱的调剖作用出现在注聚期间,后续水驱开始后减弱并消失,注CDG后出现的调剖作用,在后续水驱时保持并不断增强。模型注入压力在注聚时和后续水驱初期大幅升高,之后迅速下降至初始值以下;注CDG时注入压力升幅较小,后续水驱时短期下降之后持续升高并维持在最大注入压力之上。CDG驱提高采收率34.36%,比聚驱高7.36%,特别是CDG驱使低渗岩心采收率提高56.47%,聚驱的相应值为29.73%。详细对比分析了大庆北一区断西区块已完成的聚合物驱项目和尚未完全结束的CDG调驱项目中的注入压力、吸液指数、产液指数、含水率、聚合物采出浓度,讨论了注入规律、剖面调整、扩大波及体积、生产周期、含水率变化及驱油效率,认为CDG调驱效果好于聚驱,生产周期较长(10年和6年),采收率增值高1.6%,采出程度高4%DO IP,化学剂注入量少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胶态分散凝胶(CDG) 驱油特征 注入性 深部调剖性能 驱油效率 提高采收率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CDG体系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冯锡兰 李丽 吴肇亮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5-58,61+115,共6页
CDG体系形态结构特殊,具有驱油和调剖的双重效能,良好的耐温抗盐性能及相对于常规聚合物驱更加低廉的成本,近年来将其应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CDG驱成为了一种新技术。总结了近十几年来中国对于CDG体系研究的基础成果和现场应用所取得的进... CDG体系形态结构特殊,具有驱油和调剖的双重效能,良好的耐温抗盐性能及相对于常规聚合物驱更加低廉的成本,近年来将其应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CDG驱成为了一种新技术。总结了近十几年来中国对于CDG体系研究的基础成果和现场应用所取得的进展,对于CDG的制备、成胶机理、形成的影响因素、渗流特征、驱油机理、评价方法及现场试验效果等进行了综述,指出中国CDG体系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未来发展方向应着重于建立CDG体系的统一评价方法、根据油层地质特点筛选合适的CDG配方和合理的注入工艺以及开展CDG体系环境友好性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态分散凝胶 交联聚合物 驱油 调剖 提高采收率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帅垛复杂断块油田地质工程一体化高效开发实践 被引量:6
18
作者 唐建信 钱坤 唐人选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1年第3期377-383,共7页
苏北盆地帅垛油田戴南组一段油藏为中高渗复杂断块油藏,油藏驱动方式既有天然水驱也有人工水驱。投产后部分井初产高,含水上升速度快,注入水单向突进,层间吸水差异大,平面上部分注采井组无响应,层间和平面开发矛盾突出。针对不同断块和... 苏北盆地帅垛油田戴南组一段油藏为中高渗复杂断块油藏,油藏驱动方式既有天然水驱也有人工水驱。投产后部分井初产高,含水上升速度快,注入水单向突进,层间吸水差异大,平面上部分注采井组无响应,层间和平面开发矛盾突出。针对不同断块和油层开发矛盾,引入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加强基础地质研究,重新认识和落实主体构造,制定和实施加密调整方案,对高含水断块加强微构造和剩余油分布研究,完善注采井网;同时开展适合帅垛油藏的卡堵水和分层注水等一系列配套工艺技术研究应用。经过近几年的开发调整,实现了油田增产稳产,连续8年产量超过6×10^(4)t,平均年产油量8.8×10^(4)t,采油速度2.2%,平均含水上升率2.33%,水驱控制储量达366.2×10^(4)t,水驱控制程度86.7%,水驱动用储量363×10^(4)t,水驱动用程度86%。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在帅垛油田剩余油挖潜中的实践经验,对其他同类型油藏效益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断块 地质工程一体化 剩余油 深部调剖 帅垛油田 苏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一西区块油藏深部调剖/微生物驱矿场试验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朝光 赵燕芹 +1 位作者 陈洪 王从领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5-368,共4页
中原油田明一西块油藏温度80℃,综合含水已达85.53%,产量递减偏大。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确定了该油藏深部调剖/微生物驱注入段塞如下:①延迟交联的0.6-0.8 g/L聚合物有机凝胶,预处理段塞;②粒径6-12mm、浓度5-10 g/L的预交联凝胶颗粒悬浮... 中原油田明一西块油藏温度80℃,综合含水已达85.53%,产量递减偏大。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确定了该油藏深部调剖/微生物驱注入段塞如下:①延迟交联的0.6-0.8 g/L聚合物有机凝胶,预处理段塞;②粒径6-12mm、浓度5-10 g/L的预交联凝胶颗粒悬浮液,延迟交联的1-1.5 g/L聚合物有机凝胶,二者交替注入,为复合调剖段塞;③清水段塞;④组合菌菌数>108个/mL的菌液1%稀释液,微生物段塞,段塞尺寸0.02-0.15 PV。用长1.8 m的3支长填砂管在80℃进行微生物驱油,注入0.2 PV菌液,在水驱基础上分别提高采收率12.1%、8.2%、13.3%。2005年6月在2个井组,2005年10月在3个井组,开始实施深部调剖/微生物驱联合试验,4个段塞尺寸(m3)分别为200、1500-2000,800,3100-3800,复合调剖段塞中凝胶颗粒与聚合物凝胶体积比为2∶3,交替3-4次,17口对应油井中有12口见效,平均单井日产油量由3.2 t升至7.5 t,平均含水由84.6%降至73.6%,截止2006-02-12,单井平均累计增产油199.7 t。表4参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调剖 微生物驱油 联合作业 段塞结构设计 现场试驱 中原明一西块 提高原油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源微生物激活/调驱复合体系先导试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柳敏 程海鹰 +4 位作者 冯庆贤 闫云贵 汪娟娟 梁建春 李晓利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6-99,54,共5页
所报道的复合体系中,本源菌激活/调驱剂由好氧、厌氧菌激活物和吸水膨胀颗粒按3∶1∶1质量比组成,含有淀粉56.0%、蛋白质13.0%、纤维素10.5%、矿物质5.3%、脂肪4.2%,另外加有聚合物作为固体颗粒悬浮剂。注入复合体系后随即注入空气激活... 所报道的复合体系中,本源菌激活/调驱剂由好氧、厌氧菌激活物和吸水膨胀颗粒按3∶1∶1质量比组成,含有淀粉56.0%、蛋白质13.0%、纤维素10.5%、矿物质5.3%、脂肪4.2%,另外加有聚合物作为固体颗粒悬浮剂。注入复合体系后随即注入空气激活好氧菌。先导试验在有5口油井、含水平均94.1%的羊丛14井组实施两轮,在有6口油井、含水40.7%~95.0%的港西42-6-1井组实施一轮。通过羊丛14井组第一轮试验,根据注入压力将激活/调驱剂浓度由30g/L提高至50g/L,将聚合物浓度由0.4g/L提高至1.0g/L;根据3口油井菌数变化并考虑化学需氧量,将按激活半径1.5m、孔隙中气液比3∶1计算的注入空气量920m3大幅提高至7000m3;注空气工艺由双段塞式改为五段塞式,每月注一次,每次1400m3,共注5次。激活/调驱施工后注水压力上升,油井产出水中FMB、HDB菌数增加,SRB菌数减少,一些油井产油量增加,港西42-6-1井组试验有经济效益。一部分油井未见效果的原因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源微生物驱油 深部调剖 微生物激活剂/调剖剂 复合体系 组成与配方 注空气 注入工艺 先导试验 大港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