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Milbemycin oxime on Toxocara canis Eggs and Larvae
1
作者 Hu Wan-jun Ding Liang-jun +2 位作者 Chen Chun-li Xu Jia Li Ji-cha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0年第2期130-135,共6页
Toxocara canis(T.canis)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zoonotic parasites of dogs.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perform an in vitro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Milbemycin oxime on T.canis eggs following exposure to a... Toxocara canis(T.canis)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zoonotic parasites of dogs.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perform an in vitro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Milbemycin oxime on T.canis eggs following exposure to a concentration gradient of the drug and to determine the inflammatory reaction produced by the infective T.canis larvae in mice.The present study was undertaken using the model nematode,T.canis,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ilbemycin oxime on T.canis eggs and larvae.T.canis eggs were exposed to a concentration gradient of Milbemycin oxime in vitro,the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Milbemycin oxime was,the lower percentage of infective stage larvae was.Light micrographs showed that Milbemycin oxime induced eggs dissolved and eggshell broken.Histological analyses of mice that stained with hematoxylin and eosin(H&E)showed in lower dosing(10-7 and 10-8 g·mL-1)drug-treated groups,atrophy of alveolar space and interalveolar septum thickening appeared,inflammatory infiltrates accompanied with erythrocytes around blood vessels and bronchioles presented.In higher dosing(10-6,10-5 and 10-4 g·mL-1)drug-treated groups,low-grade or no pathological changes occurred,indicating that Milbemycin oxime could obviously decrease the inflammatory reaction produced by the infection of T.canis larvae in viv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vitro in vivo Milbemycin oxime Toxocara can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hibitory Effects of Bio-Energy Therapies on Cancer Growth——An overview of recent laboratory studies in the U.S.and its implications in cancer treatment
2
作者 Kevin W.Chen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8年第4期144-152,共9页
Background:Bioenergy therapies(such as Qigong,Reiki,Yoga,Pranic healing,and Therapeutic touch)have reported benefits for cancer patients,but few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 were done to verify their efficacy.It is belie... Background:Bioenergy therapies(such as Qigong,Reiki,Yoga,Pranic healing,and Therapeutic touch)have reported benefits for cancer patients,but few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 were done to verify their efficacy.It is believed that laboratory study of inhibito- ry effects of bio-energy therapies on cancer growth may lead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true efficacy of bio-energy and create a foun- dation for future clinical trials.Methods:Typical in-vitro study involved randomly dividing lab-prepared cancer cells into different groups with one being treated by bio-energy therapy and one or more as control groups.Sometimes,controls were treated by a sham healer.Typical in vivo study involved injecting or implanting cancerous cells into mice,then randomly dividing them into various groups.The control could be either non-treatment or sham treatment;the outcomes include tumor size or survival time.Results:Most studies demonstrated some inhibitory effects ofbioenergy therapies on the growth of cancer cells in comparison with control.The in vivo studies reported that the bio-energy treated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slower tumor growth or longer survival lives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One study reported survival with a normal life cycle instead of dying in 3 weeks,and cancer-infected mice developed immune response to the same breast cancer.However,researchers are confronted with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in choosing appropriate con- trois,minimizing contamination,and replicating study outcomes.Conclusion:Encouraging evidence suggests bioenergy may have inhibitory effects on cancer growth,or prolong the life of cancer-infected animals,although improvement is needed in research design and replication of the findings.Bioenergy for cancer treatment is an area that is often neglected by mainstream medicine and research, and it should be seriously examined and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to conventional cancer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影响 生物疗法 癌症 治疗方法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研究Jolkinolide B治疗结肠肿瘤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高文分 吴凡 +5 位作者 朱朋艳 乔妙 张洲 杨会菊 王晶 袁文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3年第3期497-508,共12页
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及生物学实验研究Jolkinolide B治疗结肠肿瘤的作用机制。通过TCMSP等数据库预测Jolkinolide B作用靶点,并通过靶点富集分析及分子对接预测其防治结肠肿瘤的作用机制,基于预测结果,体内生物学实验初步验证Jolkinolid... 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及生物学实验研究Jolkinolide B治疗结肠肿瘤的作用机制。通过TCMSP等数据库预测Jolkinolide B作用靶点,并通过靶点富集分析及分子对接预测其防治结肠肿瘤的作用机制,基于预测结果,体内生物学实验初步验证Jolkinolide B对移植瘤小鼠肿瘤的抑制作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Jolkinolide B对HCT116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细胞划痕实验观察其对HCT116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相关凋亡蛋白Bax、Bcl-2、金属基质蛋白酶MMP3和MMP12的表达。网络靶点分析结果显示Jolkinolide B与结肠癌(CRC)匹配后得到78个靶点,富集信号通路主要有IL-17信号通路、PD-1/PD-L1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Jolkinolide B以氢键与STAT3、MAPK8、JUN核心蛋白结合,结合构象较稳定。体内实验结果表明,Jolkinolide B能有效抑制移植瘤小鼠肿瘤体积;细胞水平验证实验结果表明,Jolkinolide B能够有效地抑制结肠肿瘤细胞HCT116的增殖,促进细胞的凋亡,抑制细胞的迁移;Western blot结果表明Jolkinolide B明显上调Bax/Bcl-2蛋白的表达,诱导了HCT116细胞的凋亡;同时,Jolkinolide B明显下调金属基质蛋白酶MMP3、MMP12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综上,Jolkinolide B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实现干预CRC的作用,其抗肿瘤活性可能与影响凋亡基因Bax及Bcl-2、金属基质蛋白酶MMP3、MMP12的表达有关。本研究为Jolkinolide B的临床用药和防治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olkinolide B 结肠肿瘤 分子对接 网络药理学 体内外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大麻素ADB-BUTINACA在人体尿液及体内外代谢模型中的代谢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古锟山 王继芬 +4 位作者 张瑛 覃仕扬 张文芳 吴昊 占志胜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4-435,I0005,共13页
本研究采用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分析人体尿液样本、斑马鱼体内代谢模型以及肝微粒体体外代谢模型中N-(1-氨甲酰基-2,2-二甲基丙基)-1-丁基吲唑-3-甲酰胺(ADB-BUTINACA)的代谢情况。结果表明,共检测到45个ADB-BUTINACA代谢物,包括37个... 本研究采用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分析人体尿液样本、斑马鱼体内代谢模型以及肝微粒体体外代谢模型中N-(1-氨甲酰基-2,2-二甲基丙基)-1-丁基吲唑-3-甲酰胺(ADB-BUTINACA)的代谢情况。结果表明,共检测到45个ADB-BUTINACA代谢物,包括37个Ⅰ相代谢物和8个Ⅱ相代谢物,涉及9种代谢途径,其中有7个Ⅰ相代谢物为首次报道。通过对比代谢模型和人体尿液样本中的代谢物发现,斑马鱼体内代谢模型产生的代谢物更接近人体尿液样本,但无论是体内还是体外代谢模型,其代谢物排名与人体尿液样本具有较大差异,仅凭体内外代谢模型得到的代谢物数据难以直接用于真实样本的分析。通过对人体尿液样本中代谢物峰面积排名分析,建议将ADB-BUTINACA原型、M36、M19以及M16作为ADB-BUTINACA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1-氨甲酰基-2 2-二甲基丙基)-1-丁基吲唑-3-甲酰胺(ADB-BUTinACA) 人体尿液 体内外代谢模型 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xithromycin的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华林 朱国强 +1 位作者 张蕾 钟惠君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84-287,共4页
报道国产roxithromycin(ROX)对205株临床致病菌体内外抗菌活性及不同试验条件对抗菌活性的影响,并与进口产品及红霉素、麦迪霉素、柱晶白霉素、青霉素钾盐的抗菌活性进行比较。还进行了杀菌试验,结果表明,国产... 报道国产roxithromycin(ROX)对205株临床致病菌体内外抗菌活性及不同试验条件对抗菌活性的影响,并与进口产品及红霉素、麦迪霉素、柱晶白霉素、青霉素钾盐的抗菌活性进行比较。还进行了杀菌试验,结果表明,国产与进口ROX及红霉素体外抗菌作用相似,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球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另外,ROY在偏碱性环境中抑菌效果较强,对105、107cfu/ml细菌的MIC基本一样。对感染金葡球菌的小鼠有很好的治疗保护作用,优于红霉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XITHROMYCin 抗菌活性 大环内酯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木耳可溶性膳食纤维功能特性和降脂活性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尚学钰 美合日班 +1 位作者 苏玲 王琦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21,共10页
本研究以热水提取黑木耳多糖后剩余的黑木耳残渣为原料,通过复合酶法提取黑木耳可溶性膳食纤维(Auricularia heimuer soluble dietary fiber,HSDF),对其分子量、单糖组成及糖链组成进行分析,检测其持水力、持油力、膨胀力等理化性质,并... 本研究以热水提取黑木耳多糖后剩余的黑木耳残渣为原料,通过复合酶法提取黑木耳可溶性膳食纤维(Auricularia heimuer soluble dietary fiber,HSDF),对其分子量、单糖组成及糖链组成进行分析,检测其持水力、持油力、膨胀力等理化性质,并通过测定胆固醇吸附能力、脂肪酶抑制率及胆酸盐结合率,评价其体外降脂活性。通过高脂喂养(High-fat diet,HFD)C57BL/6J小鼠构建肥胖动物模型,给予黑木耳可溶性膳食纤维治疗,评估HSDF治疗肥胖小鼠的体重、生化指标以及肝脏组织和脂肪组织病理学改变特征,探究其在肥胖小鼠模型中的降脂效果。结果表明,HSDF的相对分子量为4.14×10^(5) Da,是由甘露糖、葡萄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糖和岩藻糖聚合而成的混合物,摩尔比为1808.87:0.00278:4.43:2.13:2.84:5.01。HSDF平均持水力为(11.62±0.302)g·g^(-1),平均持油力为(2.95±0.259)g·g^(-1),平均膨胀力为(12.7±0.434)mL·g^(-1),对肠道胆固醇的吸附能力为6.63 mg·g^(-1);浓度为1.2 mg·mL^(-1)时,对甘氨胆酸钠和牛黄胆酸钠的结合率可达92.91%和90.93%。此外,浓度为2.0 mg·mL^(-1)的HSDF对胰脂肪酶抑制率为75%,具有良好的体外降脂活性。同时,HSDF可以显著(P<0.05)改善HFD小鼠脏器指数,改善HFD小鼠肝脏中脂质积累、炎性细胞浸润及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增大,对于附睾白色脂肪组织细胞面积的改善可以达到50%以上,具有较好的体内降脂效果,结果可为后续黑木耳膳食纤维的研究以及功能食品的研发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木耳可溶性膳食纤维 体外降脂 功能特性 理化性质 高脂饮食 体内降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性食物中结合多酚的释放及功能活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吕京京 李璐 张娜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4-413,共10页
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生物活性。按溶解特性可将多酚分为游离多酚和结合多酚,相比较于可直接萃取的游离多酚,结合多酚所占比例更高,分布更广,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因此本文对结... 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生物活性。按溶解特性可将多酚分为游离多酚和结合多酚,相比较于可直接萃取的游离多酚,结合多酚所占比例更高,分布更广,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因此本文对结合多酚体外释放的方式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简要综述了结合多酚在人体内释放机制,重点综述了结合多酚抗氧化、抗炎、抗癌和调节肠道环境等功能活性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期望能为结合多酚的未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酚 结合多酚 体外释放 体内释放 功能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一代风险评估及其应用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胡廷英 崔艳芳 +2 位作者 闫振飞 叶璟 冯承莲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3,共9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替代毒理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动物实验禁令在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推广,传统风险评估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下一代风险评估(next generation risk assessment,NGRA)应运而生。NGRA是一种替代动物实验的新型风险评估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替代毒理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动物实验禁令在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推广,传统风险评估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下一代风险评估(next generation risk assessment,NGRA)应运而生。NGRA是一种替代动物实验的新型风险评估方法,它依赖于通过体外测试、体外-体内外推(in vitro to in vivo extrapolation,IVIVE)、计算毒理学、交叉参照等新路线方法(new approach methodologies,NAMs)生成的数据,这些方法使用基于人类的模型,准确地反映了人类生物学,增加了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以及高效性。本文系统整理了NGRA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简要介绍了NGRA的框架,主要围绕NGRA采用的NAMs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重点分析,同时分享多种暴露场景下的应用案例,并对NGRA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化学物质环境管理提供更好的方法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一代风险评估 体外测试 体外-体内外推 计算毒理学 交叉参照 新路线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可地尔片体内外相关性与虚拟生物等效性研究
9
作者 田甜 董睿 +2 位作者 王晨 朱慧敏 陈涛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2-990,共9页
搭建尼可地尔片体内行为模拟软件,研究仿制药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性的可能性,为制剂体外溶出标准的建立、制剂服用后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提供技术参考。通过分析尼可地尔片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过程,结合体外溶出度研究数据,采... 搭建尼可地尔片体内行为模拟软件,研究仿制药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性的可能性,为制剂体外溶出标准的建立、制剂服用后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提供技术参考。通过分析尼可地尔片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过程,结合体外溶出度研究数据,采用商业化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PBPK)模拟软件GastroPlus(version 9.8.3,Simulations Plus,Inc.,USA)进行所有药代动力学(PK)模型的搭建与血药浓度-时间(C-T)曲线的预测,以及相应建模参数的输入与预测结果的输出,开展虚拟生物等效性的分析。成功搭建与验证尼可地尔片口服给药的PK模型;虚拟生物等效性(Virtual Bioequivalence,VBE)结果统计显示国内厂家开发的尼可地尔片仿制药与参比制剂的虚拟生物等效性的通过率为50%;尼可地尔片仿制药在pH=4.0条件下的溶出需在15 min时累计溶出度大于60%且总释放量达到98%时,可以实现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本研究通过GastroPlus软件的模拟,能够明晰仿制药以及原研制剂体内及体外行为,所制定的体外溶出标准,也更加能反映药物在体内的特征,从而保证仿制药与原研药的生物等效,确保药品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可地尔片 PK模型 体内外相关性 虚拟生物等效性评估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机突变文库构建策略研究进展
10
作者 柴迎楠 刘丽霞 +2 位作者 宋亚妮 闫德琛 刘占英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共8页
构建突变文库是定向进化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步骤。随机突变是通过变异使DNA序列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生物体性状和功能的人工诱导基因变异的方法,基于突变发生的环境和后续筛选过程,可分为体外突变和体内突变。综述了随机突变文库构建策略体... 构建突变文库是定向进化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步骤。随机突变是通过变异使DNA序列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生物体性状和功能的人工诱导基因变异的方法,基于突变发生的环境和后续筛选过程,可分为体外突变和体内突变。综述了随机突变文库构建策略体外突变技术(如易错PCR、DNA改组、转座子插入和CRISPR/Cas系统等)和体内突变技术(如MAGE、OrthoRep和CasPER体系等)的优缺点和应用进展,为促进酶工程与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动新药研发、生物能源生产等领域的创新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文库 随机突变 体内突变 体外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的依诺波沙体内代谢轮廓分析
11
作者 钟世豪 李焕 +3 位作者 覃仕杨 武晓珮 景晶 周京辉 《分析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5-284,共10页
本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UHPLC-HRMS)重点分析依诺波沙在斑马鱼和人体内的代谢轮廓。两种生物模型中共发现29种代谢物,代谢路径有O-脱烷基化、N-脱烷基化、单羟基化、双羟基化、乙酰化、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配糖... 本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UHPLC-HRMS)重点分析依诺波沙在斑马鱼和人体内的代谢轮廓。两种生物模型中共发现29种代谢物,代谢路径有O-脱烷基化、N-脱烷基化、单羟基化、双羟基化、乙酰化、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配糖体化、牛磺酸化、半胱氨酸化。29种代谢物均可由斑马鱼模型所得,人体模型共检测到其中的9种代谢物。因此,斑马鱼模型可充分模拟依诺波沙在人体内的代谢轮廓,或可代替人体受试。本实验发现给药时间48 h后,斑马鱼养殖溶液中即检测到上述29种代谢物,进一步显示未来或可不再过度依赖人体受试模型,进而大幅度降低实验成本及相关伦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诺波沙 体内外代谢 生物标记物 高分辨质谱 反兴奋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传感器应用于植物活性小分子检测综述
12
作者 张乐 李爱学 陈立平 《智慧农业(中英文)》 2025年第3期69-88,共20页
[目的/意义]植物活性小分子在调节植物生长及抵御环境胁迫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对其进行精准检测对于实现农业的精准管理、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多种检测方法已被用于植物活性小分子检测。其中,电化学传感器以其灵敏、便携及... [目的/意义]植物活性小分子在调节植物生长及抵御环境胁迫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对其进行精准检测对于实现农业的精准管理、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多种检测方法已被用于植物活性小分子检测。其中,电化学传感器以其灵敏、便携及低成本等特点而备受关注。[进展]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本文深入分析了电化学传感器在植物活性小分子检测领域的研究现状,详细分析了每种传感器的感知原理、信号放大策略及应用潜力等,探讨了传感器从离体检测到活体、原位检测的发展趋势,纳米材料在感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柔性电子、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情况等。[结论/展望]总结了目前电化学传感器在植物活性小分子检测领域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并分析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包括传感性能的提升、电解质材料的优化,以及传感器与微电子、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等。本研究可为植物小分子电化学传感器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传感器 植物活性小分子 离体检测 活体检测 人工智能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有效性的蔬菜重金属健康风险精细化评估研究进展
13
作者 刘龙一 马娇阳 +5 位作者 侬代倩 宗大鹏 王成尘 王海波 杨金木 向萍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52-1665,共14页
近年来我国蔬菜重金属污染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蔬菜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主要基于总量和生物可给性进行,可能高估重金属的健康风险,而以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作为评价基础能够进一步精细化健康风险评估.本文综述了蔬菜重金属生... 近年来我国蔬菜重金属污染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蔬菜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主要基于总量和生物可给性进行,可能高估重金属的健康风险,而以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作为评价基础能够进一步精细化健康风险评估.本文综述了蔬菜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健康风险评估的方法(健康风险评价公式、体内模型、体外模型),同时分析了蔬菜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矿物质、营养成分、微塑料和食品的加工处理方法,并提出构建以生物有效性为基础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可以实现健康风险精细化评价.未来,可以将共培养细胞模型应用于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研究,添加胰腺等其他器官作为生物有效性的测定终点,并关注重蔬菜中生物有效态重金属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生物有效性 蔬菜 体内模型 体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干止咳胶囊体内外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作用初探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贺 秦文艳 +4 位作者 葛兴森 吴怡 范英兰 武晓琳 李国信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9-143,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射干止咳胶囊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体内外抗病毒作用。方法通过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结合MTT法考察射干止咳胶囊体外抑制甲型H1N1流感病毒活性的作用;采用小鼠滴鼻法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为模型,观察射干止... 目的初步探讨射干止咳胶囊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体内外抗病毒作用。方法通过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结合MTT法考察射干止咳胶囊体外抑制甲型H1N1流感病毒活性的作用;采用小鼠滴鼻法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为模型,观察射干止咳胶囊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体内抗病毒作用。结果体外抗病毒试验结果显示,射干止咳胶囊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最高抑制率为11.86%,提示在攻毒剂量为100TCID_(50)的条件下,射干止咳胶囊在体外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小鼠滴鼻感染5LD_(50)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射干止咳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的死亡率分别为30%、10%、30%,死亡保护率达50%、70%、50%,平均生存天数分别为13 d、14 d、13 d,说明各给药组对攻毒小鼠具有较好的死亡保护作用。结论射干止咳胶囊体外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作用不显著,但射干止咳胶囊各剂量组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攻毒致小鼠死亡却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干止咳胶囊 抗病毒 甲型H1N1流感病毒 体内 体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理的毒代/毒效动力学定量体外-体内外推技术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盛男 张强 皮静波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66-772,共7页
基于新途径方法(NAMs)的下一代风险评估策略和技术体系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兴起。作为NAMs的重要组成部分,定量体外-体内外推(QIVIVE)已逐渐成为化学物质毒性测试与风险评估的重要技术之一。QIVIVE的实施依赖于计算毒理学的两大模型:基于... 基于新途径方法(NAMs)的下一代风险评估策略和技术体系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兴起。作为NAMs的重要组成部分,定量体外-体内外推(QIVIVE)已逐渐成为化学物质毒性测试与风险评估的重要技术之一。QIVIVE的实施依赖于计算毒理学的两大模型:基于生理的毒代动力学和基于生理的毒效动力学。本文重点介绍上述两大模型的基本原理、构建流程和应用等,旨在为化学物质的健康风险评估提供高效、准确的毒性测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途径方法 下一代风险评估 定量体外-体内外推 基于生理的毒代动力学 基于生理的毒效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FN-α对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体内外增殖的抑制作用
16
作者 徐凤霞 孙万里 +3 位作者 张亚文 常爽 王一新 赵鹏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17,共8页
为明确禽源α干扰素(IFN-α)对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体内外增殖的抑制效果,本试验在细胞和动物水平上分别采用鸡胚成纤维(DF-1)细胞和海兰褐鸡作为模型,于REV接种前(预防)和接种后(治疗)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禽IFN-α处理,分析禽... 为明确禽源α干扰素(IFN-α)对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体内外增殖的抑制效果,本试验在细胞和动物水平上分别采用鸡胚成纤维(DF-1)细胞和海兰褐鸡作为模型,于REV接种前(预防)和接种后(治疗)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禽IFN-α处理,分析禽IFN-α在体外和体内对REV增殖的影响。体外试验结果显示,与阳性对照组相比,禽IFN-α浓度为33 IU/mL的治疗组72 h细胞和上清中REV的增殖受到了显著抑制(P<0.05),禽IFN-α浓度为33 IU/mL的预防组72 h细胞中REV的增殖受到了显著抑制(P<0.05)。通过比较各组海兰褐鸡的平均体重、血液中REV阳性率和病毒载量、泄殖腔REV阳性率和排毒量、免疫器官指数和病毒载量系统评估禽IFN-α对REV体内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与阳性对照组相比,禽IFN-α浓度为1 500 IU的治疗组海兰褐鸡21和28日龄时体重显著升高(P<0.05),14日龄时肝脏发育指数以及14和28日龄时的脾脏发育指数显著降低(P<0.05),14日龄时血液和脾脏中病毒载量显著降低(P<0.05),7和21日龄时泄殖腔排毒量显著降低(P<0.05)。本试验在体外细胞和体内动物2个层面均证实了禽IFN-α对REV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这不仅为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的防控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辅助手段,也为未来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 干扰素 体外水平 体内水平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替米考星制剂的体外溶出和体内吸收比较
17
作者 邱梅 赵良明 +5 位作者 于欢坤 王海峰 许国防 孙晓鸣 刘志海 李秋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71,共6页
为了比较4种替米考星制剂(肠溶颗粒R及预混剂X、Q和H)的体外溶出和体内吸收情况,本试验以0.1 mol/L盐酸溶液和0.2 mol/L磷酸钠溶液为溶出介质,采用浆法测定不同时间替米考星的累积溶出量,评价不同替米考星制剂的体外溶出特征;选用24头... 为了比较4种替米考星制剂(肠溶颗粒R及预混剂X、Q和H)的体外溶出和体内吸收情况,本试验以0.1 mol/L盐酸溶液和0.2 mol/L磷酸钠溶液为溶出介质,采用浆法测定不同时间替米考星的累积溶出量,评价不同替米考星制剂的体外溶出特征;选用24头健康仔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6头,按20 mg/(kg·bw)单次集中拌料给药,评价不同替米考星制剂在猪血浆中的药动学特征。体外溶出结果显示,加入0.1 mol/L盐酸溶液2 h时,R的药物累积溶出量在10%以内,X的药物累积溶出量在15%以内,Q和H则完全溶出;加入0.2 mol/L磷酸钠溶液30 min时,R和X的累积溶出量均在90%以上。体内吸收结果显示,与H相比,R、X和Q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60.35%、153.37%和94.56%。结果表明,替米考星肠溶颗粒R和预混剂X具有良好的耐酸性,但不耐碱,进入体内不会被胃液破坏,在肠道得到充分释放,且在猪体内具有较好的吸收和利用效果。本试验证实替米考星肠溶制剂更符合临床所需,且建立了替米考星体外溶出与体内吸收的相关性,对评价不同替米考星制剂药动学性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米考星 体外溶出 体内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病原线虫人工培养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田成丽 张金花 +2 位作者 朱峰 韩日畴 李茂海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2-884,共13页
昆虫病原线虫是昆虫的专化性寄生天敌,可自主搜寻寄主、杀虫速度快、对环境友好安全,是一类重要的害虫生物防治因子,在害虫可持续治理中具有应用潜力。目前,昆虫病原线虫作为商品化的新型生物杀虫制剂在全球生产销售。然而,昆虫病原线... 昆虫病原线虫是昆虫的专化性寄生天敌,可自主搜寻寄主、杀虫速度快、对环境友好安全,是一类重要的害虫生物防治因子,在害虫可持续治理中具有应用潜力。目前,昆虫病原线虫作为商品化的新型生物杀虫制剂在全球生产销售。然而,昆虫病原线虫的商品化需要高效的人工培养技术。由于昆虫病原线虫的专化性较强,一种成熟的商业化昆虫病原线虫人工培养技术需要根据线虫种类优化。除了优化现有技术,还需研发新的人工培养技术。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昆虫病原线虫人工培养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历史和现状,详细介绍了活体培养技术和离体培养技术,讨论了影响昆虫病原线虫产量的主要因素,强调了优化人工培养技术并降低培养成本的必要性。未来,随着人工培养技术的不断优化,在丰富了昆虫病原线虫商品化种类的同时,还可降低农业生产的经济损失,改良土壤环境,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 活体培养 固体培养 液体培养 固液双相培养 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理动力学模型及其在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6
19
作者 管娜 朱斌 +3 位作者 赵申升 隋海霞 刘兆平 王子健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共12页
基于生理的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kinetic,PBK)模型是一种用于模拟化学物质在有机体(如人类和其他动物物种)中的生物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简称ADME)和推导体内、外剂量或靶器官剂量的工具。相较于PBK在药物研发的不同... 基于生理的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kinetic,PBK)模型是一种用于模拟化学物质在有机体(如人类和其他动物物种)中的生物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简称ADME)和推导体内、外剂量或靶器官剂量的工具。相较于PBK在药物研发的不同阶段的广泛应用,近几年来PBK在化学物质管理中应用的发展更为迅速。在过去十几年中,化学品安全管理领域的不同国际组织和权威机构相继发布了关于合理构建和使用PBK模型的指导文件。本文主要总结了人类/哺乳动物的PBK模型构建、化学物质健康风险评估中常用的软件和平台,以及PBK模型软件在化学物质管理中的应用和相关案例,简述了基于PBK和体外-体内外推(IVIVE)方法在下一代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潜力,并对PBK在中国化学物质管理应用中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为PBK在我国化学物质管理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动力学模型 定量体外-体内外推 毒效体外-体内外推 新途径方法 反向剂量法 健康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致病菌感染体内外肠道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宋仪洋 吴梦洁 +1 位作者 董庆利 李卓思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340-349,共10页
体内外肠道模型是研究食源性致病菌的重要科学工具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感染的致病机理、基因表型、耐受性、免疫反应和疫苗开发等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外对食源性致病菌肠道模型的研究已有诸多进展,但缺乏较为系统的总结。... 体内外肠道模型是研究食源性致病菌的重要科学工具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感染的致病机理、基因表型、耐受性、免疫反应和疫苗开发等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外对食源性致病菌肠道模型的研究已有诸多进展,但缺乏较为系统的总结。本文对近年来研究食源性致病菌的体内外肠道模型进行了系统阐述。分别归纳了啮齿类、非人灵长类和其他一些动物模型在食源性致病菌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系统阐述了细胞模型、肠道类器官等体外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价值和前景,最后分析和讨论了不同肠道模型在食源性致病菌研究中的优劣势。体内动物模型可全面评价食源性致病菌的宏观感染进程以及宿主免疫反应,但由于物种差异,结果不能完全适用于人类;体外三维细胞模型,尤其是肠道类器官和器官芯片,采用人体细胞,不存在种源差异,在研究食源性致病菌微观层面上的致病机制、细胞和组织趋向性方面潜力巨大。本文的进展研究,将为研究食源性致病菌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体内模型 体外模型 肠类器官 毒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