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0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of Coal City Based on AHP-PCA Model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峰 刘小阳 +1 位作者 于雪涛 刘文龙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3-106,110,共5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D Methodology in the Education in the Mid-west University of China
2
作者 Yi Hong Deng Xiaogua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03-308,共6页
Due to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more and more universities in China dedicat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The particular emphasis was given on the universities in Mid-west university of China,w... Due to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more and more universities in China dedicat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The particular emphasis was given on the universities in Mid-west university of China,where the economics and transportation facility are relatively less developed comparing to other regions.In contrast of the traditional methodologies of social science,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using an engineering design methodology,called Environment-Based Design(EBD).The EBD procedure allows to derive the solutions step-by-step based on a holistic environment analysis and thus an identification of major challe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西部 教育系统 高校 工程设计方法 教育质量 交通设施 传统方法 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在畜牧养殖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鑫 崔元培 赵慧峰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4-187,共4页
新质生产力具有打造优质经营队伍、推进技术研发应用及革新生产组织模式的优势,在畜牧养殖生态环境治理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新质生产力应用于畜牧养殖生态环境治理领域,能够逐步完善绿色畜牧养殖顶层布局,不断深化绿色畜牧养殖技... 新质生产力具有打造优质经营队伍、推进技术研发应用及革新生产组织模式的优势,在畜牧养殖生态环境治理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新质生产力应用于畜牧养殖生态环境治理领域,能够逐步完善绿色畜牧养殖顶层布局,不断深化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应用,扩大绿色畜牧养殖规模。新质生产力强调质优,注重创新,符合高质量发展需求,能够为畜牧养殖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新质环境、新质工具及新质对象支撑。为进一步释放畜牧养殖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文章提出释放科技生产力,构建绿色畜牧养殖产业技术体系,解放人才生产力,打造绿色畜牧养殖生产经营体系,培育制度生产力,完善绿色畜牧养殖服务管理体系,为畜牧养殖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畜牧养殖生态 生态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水安全保障分析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2
4
作者 姚仕明 姚立强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共7页
目前长江流域基本建立了防洪减灾、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体系,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已初见成效,但影响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水安全问题尚未根除。深入剖析了长江流域水旱灾害特征与防御、水环境质量与重金属污... 目前长江流域基本建立了防洪减灾、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体系,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已初见成效,但影响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水安全问题尚未根除。深入剖析了长江流域水旱灾害特征与防御、水环境质量与重金属污染、水生生境与生物多样性、水资源现状与水资源调度、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围绕长江流域在水灾害防御、水环境质量提升、水生态系统修复、供水安全保障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挑战与重点,提出了防洪体系建设及水利工程优化调度、工业园区与沿江企业优化布局及生产工艺提升、岸线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枯水期用水安全保障与水资源监督管理、水土流失区划与分类治理等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支撑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水安全保障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水安全 防汛抗旱 水生态环境保护 水土保持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的兰州市主城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分析
5
作者 李霞 刘小慧 +3 位作者 马瑞 魏伟 祁发中 侯亚茸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2-230,共9页
【目的】研究河谷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生态环境质量的可视化表达提供方法支撑。【方法】在RSEI的基础上引入PM2.5作为大气环境指标,提出了适用于河谷型城市的改进型遥感生态环境指数模型IRSEI。基于熵权法和指标和法计算IRSEI指数... 【目的】研究河谷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生态环境质量的可视化表达提供方法支撑。【方法】在RSEI的基础上引入PM2.5作为大气环境指标,提出了适用于河谷型城市的改进型遥感生态环境指数模型IRSEI。基于熵权法和指标和法计算IRSEI指数,使用地理探测器进行因子探测,分析了兰州市主城区2012~2022年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与驱动因素。【结果】2012~2022年夏季和冬季生态环境质量分布格局相似,大部分地区的IRSEI指数等级为“中等”和“良好”,这说明10 a间研究区生态环境整体向好发展。2012~2022年冬季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面积呈减小趋势,夏季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面积明显低于冬季。土地利用类型、GDP、人口密度、高程和气温成为影响研究区IRSEI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论】使用IRSEI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兰州市主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2012~2022年兰州市主城区生态环境出现逐渐向好的趋势,2010年以来兰州市持续实施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等措施,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市 河谷型城市 生态环境质量 IRSEI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规范的审思与完善——以《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为中心
6
作者 王秀卫 王宗涛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23,共13页
生态环境法典是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重要规范指南。在全面总结分析既有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法律规范的基础上,推动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规范入典具有重要的时代、学理与实践价值。审视《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涉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条款规范样... 生态环境法典是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重要规范指南。在全面总结分析既有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法律规范的基础上,推动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规范入典具有重要的时代、学理与实践价值。审视《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涉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条款规范样态可知,草案中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规范内容尚有诸多不足,具体表现为:法典草案与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单行法内容衔接不当、对地方流域生态环境立法内容回应不足及法典内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条款设计不合理等。在契合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体例及适度化编纂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从横向协同、纵向协作、内部协调三个维度展开对法典草案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规范条款完善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法典 三水统筹 流域生态环境立法 法典完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化-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进
7
作者 田穗 何怡然 郑海味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9-107,共9页
数智化、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马尔可夫链和基尼系数模型,研究“数智化-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动态... 数智化、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马尔可夫链和基尼系数模型,研究“数智化-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进过程。研究发现:全国耦合协调度等级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现中部和东部地区高于全国水平、东北和西部地区低于全国水平的发展状态;全国耦合协调状态相对稳定,虽然相邻类型的等级转移现象较为频繁,但跨越式的发展相对较少;从区域内差异来看,除东北地区外,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差异逐渐扩大;从区域间差异看,东部地区较其他地区在耦合协调度上的优势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化 旅游经济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的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4
8
作者 刘伟 凌红波 +2 位作者 公延明 陈伏龙 单钱娟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1-282,共12页
塔里木河干流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之一,作为生态输水的直接受益区,研究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对于理解生态输水工程的效果和评估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8—2022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耦合绿度(NDVI)、湿度(WET)... 塔里木河干流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之一,作为生态输水的直接受益区,研究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对于理解生态输水工程的效果和评估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8—2022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耦合绿度(NDVI)、湿度(WET)、干度(NDBSI)、热度(LST)、盐度(SI_T)5个指标构建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RSEIS),运用Mann-Kendall检验、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Hurst指数、变异系数分析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趋势及稳定性,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各驱动因素对RSEIS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8—2022年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增幅为0.023·(10a)-1,多年平均RSEIS呈现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25 a间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区域面积占55.06%,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变化;但仍有54.59%的区域生态环境存在由改善向退化转变的潜在风险。(3)从成因分析来看,8个影响因子中,土地利用类型因子(0.534)对RSEIS的空间分异特征解释力最强,土地利用类型因子和潜在蒸散发因子双因子交互(0.659)是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塔里木河干流生态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 地理探测器 塔里木河干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洮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朱兴林 司建华 +5 位作者 王军德 雒天峰 程玉菲 周冬蒙 杨杨 伊丽娜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4,共11页
【目的】准确分析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可为流域的综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洮河流域为例,通过耦合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指数构建了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并对1990—202... 【目的】准确分析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可为流域的综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洮河流域为例,通过耦合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指数构建了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并对1990—2020年洮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引入地理探测器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索了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对自然和人为因素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响应。【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RSEI均值呈先降低后上升趋势;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由大面积的差和较差转化为大面积的中等和良好。气候和地形对RSEI分布有正向影响,城市化对RSEI分布有负向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对RSEI为先负向后正向。气候的正向影响逐渐减弱,城镇化的负向影响逐渐增强。【结论】洮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现逐渐改善的趋势,其空间格局的变化及相应的驱动因素分析结果可为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地理探测器 结构方程模型 洮河流域 影响因素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晓燕 李永平 +2 位作者 谈树成 刘立冰 刘飞鹏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9-333,共15页
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我国西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示范区,探究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对推动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基于2000—2020年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运用绿度、湿度、热度、干度指标构建了遥感生态指数(R... 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我国西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示范区,探究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对推动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基于2000—2020年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运用绿度、湿度、热度、干度指标构建了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采用Sen(Theil⁃Sen median)斜率估计和MK(Mann⁃Kendall)检验相结合的趋势分析方法开展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采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Optimal Parameters Geographic Detector,OPGD)优化了空间数据的尺度效应和分区效应,并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较高,多年RSEI均值为0.63。生态环境质量以良和优为主,面积占比为61.37%。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在空间上呈“成都⁃重庆核心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差,中间平原丘陵地区中等,四周质量优”的分布格局。(2)Sen⁃MK趋势分析表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退化区域大于改善区域,两者面积之差占比为14.33%,表明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显著下降趋势,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3)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结果显示,驱动因子的最优空间尺度为5km,自然断点法、相等间隔分类、分位数分类、几何间隔分类和标准差分类5种离散方法有助于检测驱动因子的最优分类区间。绿度、湿度、热度、高程、坡度、年均气温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主导因子,解释力q值大于56.95%。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GDP、夜间灯光是次要驱动因子。驱动因子交互作用增强了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能为西部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对推动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 时空格局 驱动力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成渝双城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在银川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11
作者 蒋欣洪 宋伟东 孙尚宇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8-218,共11页
针对遥感生态指数(RSEI)评价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的不足,本研究在RSEI的基础上引入了盐分指标(NDSI)和荒漠化指数(DI),构建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SD_RSEI),选用2009、2014、2017和2021年4期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对银川市2009—... 针对遥感生态指数(RSEI)评价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的不足,本研究在RSEI的基础上引入了盐分指标(NDSI)和荒漠化指数(DI),构建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SD_RSEI),选用2009、2014、2017和2021年4期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对银川市2009—2021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2009—2021年银川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提升的区域面积为5255.22 km^(2),占比为75.7%,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区域面积为1316.95 km^(2),占比为18.97%;2)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银川市的东南部和西北部地区,环境恶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城区;3)单因子探测影响力排序为:荒漠化指标>绿度指标>盐度指标>干度指标>湿度指标>热度指标>土地利用>降水量>气温>人口密度,各因子的交互作用提升了对SD_RSEI空间分异的解释力,荒漠化指标和干度指标是银川市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SD_RSEI能够科学地监测银川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可为该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改进遥感生态指数 地理探测器 银川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12
作者 佘欢 李鹏 +5 位作者 王孝康 肖列 王周 杨秀玲 宁静 张泽宇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7-326,共10页
[目的]分析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该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GEE平台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从而动态评估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并基于最优参数... [目的]分析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该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GEE平台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从而动态评估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并基于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气候、植被、地形、土壤和社会经济因子对于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1)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差异性加大;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以差和较差为主,占总面积的60%以上。20 a间生态环境质量等级面积增加较多的为中、良和优。(2)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较差等级生态环境区面积最大,渭河流域73.43%的区域处于生态环境质量增加区,增加区面积达1.21×10^(5) km^(2);研究期间生态环境质量增加的区域面积不断增大,减少的区域面积不断减少,研究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优生态环境质量区域总体仍沿东南-西北方向倾斜分布。[结论]降雨量、高程、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影响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进行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坡度的分布规律优化治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渭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3年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权文婷 周辉 +4 位作者 王卫东 张煦庭 赵青兰 王旭东 陈军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6-346,357,共12页
[目的]掌握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优化城市格局和建设生态文明,进行生态环境变化动态监测。[方法]基于GEE云平台,运用2000-2023年MODIS数据集,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了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性特征、演变... [目的]掌握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优化城市格局和建设生态文明,进行生态环境变化动态监测。[方法]基于GEE云平台,运用2000-2023年MODIS数据集,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了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性特征、演变趋势及未来发展动态,并探讨了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结果](1)关中平原城市群的RSEI整体呈上升趋势,RSEI均值增长率为0.0053/a,各市之间RSEI时空演变存在差异;(2)近24年来,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虽有改善,但优质区域有限且呈下降趋势;(3)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受城市活动强度和坡度两个主导因子的影响,同时降水与土地利用的交互作用在多数年份中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变具有决定性影响。[结论]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城市活动强度和坡度是主要因素,降水与土地利用的交互作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维护和提升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质量,应考虑在城市规划中融入生态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平原城市群 遥感生态指数 GoogleEarthengine 生态环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武陵民族地区种植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及驱动机理研究
14
作者 向慧 彭保发 +3 位作者 伍铁牛 张浩哲 付冬暇 杨庆媛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9-363,共15页
结合DEA-SBM模型、碳排放评估模型、面源污染测算方法、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动态刻画湖南武陵民族地区37个县域种植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解析其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 2010―2020年湖南武陵民族地区种植业生态效率低等... 结合DEA-SBM模型、碳排放评估模型、面源污染测算方法、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动态刻画湖南武陵民族地区37个县域种植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解析其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 2010―2020年湖南武陵民族地区种植业生态效率低等级的行政单元不断向高等级转化,其等级结构不断优化;(2)区域种植业生态效率总体东高西低,东西及南北方向的变化均较为缓和,并呈“中心–外围”式分布特征;(3)区域种植业生态效率演变受到多种因子的综合作用,自然条件是影响其格局及演变的基础,农业技术是其演变的牵引力,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产品市场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区域未来种植业发展应当关注碳排放问题,并注重发挥相对发达地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武陵民族地区 种植业生态效率 DEA-SBM模型 提质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资源型城市分区比较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
15
作者 陈康 尹海伟 +4 位作者 孔繁花 沈舟 孙辉 苏杰 盖振宇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8911-8922,共12页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且资源型城市高度集中,长期不合理的资源开采导致区域逐步走向资源枯竭,亟需转向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此,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资源型地区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在此背景下,从空间政策分区的视角出发,分析黄河流域内...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且资源型城市高度集中,长期不合理的资源开采导致区域逐步走向资源枯竭,亟需转向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此,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资源型地区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在此背景下,从空间政策分区的视角出发,分析黄河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为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将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划分为研究组团,采用生态环境质量(EEQ)指数、Theil-Sen分析、Mann-Kendall检验、随机森林回归等方法,对研究区及各组团内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格局、演变趋势及驱动力特征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但各组团间差异显著,其中成熟型和再生型组团高于平均水平,成长型和衰退型组团低于平均水平;(2)在研究期内,成长型和再生型组团的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成熟型组团则出现明显的生态环境质量退化。EEQ变化主要以“低值区→中低值区”和“中低值区→中值区、中高值区”为路径;(3)气温、降水量是研究区及各组团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驱动力,坡度、土壤类型、人类活动强度等指标为一般驱动力。研究进一步揭示,成熟型组团EEQ退化反映了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的生态风险,而成长型和再生型组团EEQ的改善得益于转型政策的有效实施。研究为不同政策分区的资源型城市制定更精准的生态安全目标和转型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有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资源型城市 生态环境质量 驱动力 空间政策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遥感生态指数的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亚静 刘红健 +1 位作者 闫超群 马欣野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6-245,共10页
矿山露天开采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对矿区环境的动态监测是建设绿色矿山的重要部分。针对矿区生态环境特点,利用遥感技术提取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特征的主要生态环境因子,以迁安某矿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2年5期Landsat影像,集成绿... 矿山露天开采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对矿区环境的动态监测是建设绿色矿山的重要部分。针对矿区生态环境特点,利用遥感技术提取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特征的主要生态环境因子,以迁安某矿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2年5期Landsat影像,集成绿度、湿度、干度、热度4个指标分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改进遥感生态指数(Correction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CRSEI)反映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结果表明:CRSEI与指标分量的平均相关度高于分量之间的平均相关度,对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具有良好的表征效果。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经历了向差等级的转变,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工矿用地及城镇建设用地,呈交错分布特征,目前整体恢复到中等状态。5期CRSEI均值分别为0.53、0.39、0.46、0.47和0.66,2008年以后,呈增长变化趋势,修复效果显著,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在逐渐改善,环境水平空间差异性由2000年高低差异分布变为2022年中等均衡分布。动态监测结果显示,研究区22 a间生态变好区域占比(41.43%)大于生态变差区域(33.29%),矿区生态修复措施取得良好效果,应加大修复力度,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生态修复 主成分分析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机理、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被引量:4
17
作者 魏麟 李春雷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6-253,共8页
食品产业作为民生之基,历来是我国轻工业的支柱产业。在大食物观、健康中国战略等宏观战略背景下,食品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质生产力作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能够通过驱动食品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催化食品行业生... 食品产业作为民生之基,历来是我国轻工业的支柱产业。在大食物观、健康中国战略等宏观战略背景下,食品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质生产力作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能够通过驱动食品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催化食品行业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助推食品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当前,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产业困境、主体困境和制度困境。为此,应进一步优化产业,梯度化布局,分类指导,统筹促发展与保安全之间的关系;强化人才支撑,构建多元化食品领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多主体间产学研用协同发展长效机制;完善制度保障,以有为政府促成有效市场,针对食品行业发展面临的难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食品产业 高质量发展 发展与安全 优化营商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原市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探究
18
作者 肖华 刘珺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93,共5页
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EE),采用太原市2001—2022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建立遥感生态指数(RSEI),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检验、空间转移矩阵和地理探测器分析该市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太原市2001... 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EE),采用太原市2001—2022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建立遥感生态指数(RSEI),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检验、空间转移矩阵和地理探测器分析该市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太原市2001—2022年RSEI平均值为0.55,生态质量水平表现为中等;研究期间太原市RSEI发生了“良好→中等”“优→良好”“中等→较差”“较差→差”的变化,其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变差;归一化植被指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缨帽变换湿度分量、年总降水、高程、年总太阳辐射、年最高温与RSEI呈正相关关系,地表温度和干度与RSEI呈负相关关系;各因素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定量影响尚不明确,改善太原市生态环境质量须结合地形、植被覆盖、气候等因素进行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太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焦作市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分析
19
作者 杨慧敏 张宇飞 王德彩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6-697,共12页
【目的】对河南省焦作市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客观评价与分析,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河南焦作市域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耦合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目的】对河南省焦作市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客观评价与分析,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河南焦作市域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耦合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I_(RSE))模型,分析焦作市域20 a的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同时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绿度、湿度、热度、干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人口数量、夜间灯光强度、降雨量和海拔这10个驱动因子对I_(RSE)的影响强度。【结果】1)2000、2010和2020年焦作市域遥感生态指数均值分别为0.452、0.545、0.562,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北部山地生态环境质量优良,中部主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2)研究期内,I_(RSE)的等级存在分级转化,前10 a跨等级间的转化较多,等级演变比较剧烈,后10 a跨等级间转化不多,等级演变相对较稳定,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以稳定和改善为主。【结论】本研究分析的20 a遥感生态因子中干度与湿度是焦作市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自然社会因子中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是关键性因子,而与城市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夜间灯光强度的影响力上升趋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地理探测器模型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贵州省生态环境效应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万海峰 蒙友波 +3 位作者 陈洋 罗洁琼 赵祖伦 李剑飞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5-176,189,共13页
分析不同尺度下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特征,为优化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基于贵州省1985—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计算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对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变化... 分析不同尺度下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特征,为优化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基于贵州省1985—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计算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对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变化及不同尺度下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和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85—2020年,贵州省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4个时期,2种地类面积之和均在97%以上,35 a间,耕地、建设用地、水域和裸地的增加,林地和草地减少,其中,耕地主要来源为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主要来源为耕地,草地主要流向耕地和林地,林地主要流向耕地;2)从整体看,1985—2020年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较为稳定,在0.71左右波动,表现为“先减后增”,最终呈一定下降趋势。从市州、县域和格网尺度看,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均表现为“东高西低”,且黔东南州生态环境质量明显高于贵阳地区;3)35 a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空间上有所变化,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值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热点区主要分布于西南部、中部,冷点区分散分布在全省各个区域;4)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受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影响会呈现上升或下降,两者共同决定了其走向,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为耕地和林地间的相互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质量 空间分异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