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7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OFM的太原西山矿山修复区生态地表区划与景观特征研究
1
作者 雷泽鑫 孔令飞 +2 位作者 章诗芳 高静 赵旭强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7-786,共10页
【目的】以景观视角为切入点,针对太原西山修复区,探讨其生态地表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景观特征,构建精细化生态地表区划方法,为区域生态保护与景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分类与多尺度分割技术... 【目的】以景观视角为切入点,针对太原西山修复区,探讨其生态地表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景观特征,构建精细化生态地表区划方法,为区域生态保护与景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分类与多尺度分割技术生成地理对象,并利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SOFM)对其景观属性进行聚类分析。通过半变异函数和块基比值确定特征尺度,筛选关键景观格局指数作为聚类输入变量,并对聚类结果进行调整以完成生态地表区划。【结果】研究区域被划分为6类生态地表类型:平原植被丰茂地表、构筑物及附属地表、居住地表、生态修复地表、道路及附属地表和山地植被地表。其中,平原植被丰茂地表为区域生态基质,山地植被地表呈现高异质性,而生态修复地表则体现了动态过渡特征。研究结果揭示了修复区生态地表的空间异质性。SOFM结合景观格局分析,能够有效识别修复区生态地表类型及其特征,为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类似区域的景观生态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表 矿区生态修复 SofM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bS的全生命周期矿山生态修复理论框架及技术路径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金满 冯宇 +5 位作者 叶甜甜 贾梦旋 高亭玉 刘悦 吴大为 李明刚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7-391,共15页
矿山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点和难点。当前,矿区生态修复注重自然恢复,向系统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方面转变。采用文献梳理、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方法,结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准则,建立了... 矿山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点和难点。当前,矿区生态修复注重自然恢复,向系统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方面转变。采用文献梳理、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方法,结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准则,建立了全生命周期的矿山生态修复全过程实施技术框架,包括保护与预防控制、复垦修复、管理维护、监测评估和适应性管理,提出了基于自然的修复技术促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技术路径。首先,将NbS理念融入矿山生态保护及预防控制阶段,应采取避让措施、重要物种保护、物种采集利用等手段来减轻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升矿山生态系统的自恢复能力,降低成本效益;其次,将NbS引入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和景观营建等具体修复措施中,通过模拟自然过程激发矿山生态系统自恢复,提供科学、高效和可持续的修复方案;再次,将NbS准则融入矿山生态修复管理维护阶段,围绕基础设施、土壤与植被及生态系统功能维持进行管理维护,符合当前生态系统修复的主流方式;最后,基于NbS进行矿山开采前、开采中、开采后全周期监测评估,并对比不同恢复情景开展适应性管理。基于NbS理念的理论框架和技术路径为新时期矿山生态修复提供重要理论指导,有助于实现矿山生态系统全生命周期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生态修复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全生命周期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澳洲坚果产销概况与展望
3
作者 杨帆 唐娟 +4 位作者 付小猛 唐少平 杨虹霞 董美超 罗心平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共5页
截至2023年,全球澳洲坚果种植面积已达到58.11万hm^(2),我国以35.94万hm^(2)的种植面积成为全球第一大种植产区,占全球种植面积的61.85%。本文比较了近10年全球及我国澳洲坚果种植面积、产量和我国进出口贸易等情况,分析我国发展澳洲坚... 截至2023年,全球澳洲坚果种植面积已达到58.11万hm^(2),我国以35.94万hm^(2)的种植面积成为全球第一大种植产区,占全球种植面积的61.85%。本文比较了近10年全球及我国澳洲坚果种植面积、产量和我国进出口贸易等情况,分析我国发展澳洲坚果的优势以及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我国澳洲坚果产业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坚果 面积 产量 进出口 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赵林 邢国栋 +3 位作者 李正 孙祥余 李艳婷 袁金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7,80,共9页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主要为封闭、半封闭型湖泊,且滇池、程海、杞麓湖、星云湖、异龙湖被列为治理型湖泊。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由于受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主要存在山地林草退化、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入湖河流水生态环...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主要为封闭、半封闭型湖泊,且滇池、程海、杞麓湖、星云湖、异龙湖被列为治理型湖泊。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由于受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主要存在山地林草退化、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入湖河流水生态环境退化、湖滨带和湖体水环境整体不稳定、流域综合监管能力和系统治理能力水平亟待提高等突出问题。针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以提升九湖流域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为导向,以恢复九湖流域水质为核心,从山地林草保护修复、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入湖河流水生态修复、湖滨带和湖体水环境治理修复、综合监管能力提升五大方面、23个方向出发,梳理集成现有成熟有效的修复技术及整治措施,形成九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框架,以期为九湖流域统筹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水生态保护 山水林田湖草沙 系统修复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废弃砂石矿区生态修复乡土竹种适应性及生长特征
5
作者 谢刚 张友元 +3 位作者 谢元贵 张喜 张蓝月 蔡煜 《世界竹藤通讯》 2025年第3期69-72,共4页
为研究贵州乡土竹种在废弃砂石矿区的适应性,采用定位研究方法,分析了箬叶竹(Indocalamus longiauritus)、金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金佛山方竹(Chimonobambusa utilis)、刚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 var.viridis)和狭叶方竹(C... 为研究贵州乡土竹种在废弃砂石矿区的适应性,采用定位研究方法,分析了箬叶竹(Indocalamus longiauritus)、金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金佛山方竹(Chimonobambusa utilis)、刚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 var.viridis)和狭叶方竹(Chimonobambusa angustifolia)等5种小径竹的生长表现。结果表明:1)箬叶竹、狭叶方竹的成活率最高(100%),金佛山方竹成活率最低(81%);2)箬叶竹和狭叶方竹新竹地径均大于母竹地径,适应性强,刚竹、金竹、金佛山方竹新竹地径小于母竹地径;3)箬叶竹平均每丛出笋量最高,其次是金佛山方竹和狭叶方竹,刚竹出笋量最低;4)刚竹的新竹高最高(0.80 m),其次是金竹,金佛山方竹和狭叶方竹最低(0.38 m)。研究结果可为废弃砂石矿区生态修复竹种选优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砂石矿区 生态修复 乡土竹种 适应性 生长特征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集中式光伏电站的气候生态影响机制与植被恢复模式 被引量:3
6
作者 尚小伟 王云正 +5 位作者 霍毅 时忠杰 李瀚之 张华新 郭浩 张晓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0,共11页
荒漠区太阳能与土地资源丰富,将越来越成为集中式光伏电站建设的重点区域。荒漠区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光伏电站对这一区域的气候生态影响至关重要。通过梳理荒漠区光伏电站对气候生态的影响、作用机制与植被恢复模式,发现光伏电站的气... 荒漠区太阳能与土地资源丰富,将越来越成为集中式光伏电站建设的重点区域。荒漠区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光伏电站对这一区域的气候生态影响至关重要。通过梳理荒漠区光伏电站对气候生态的影响、作用机制与植被恢复模式,发现光伏电站的气候效应主要为降低地表反照率、增加净辐射,白天对低层空气的增温降湿、降低风速、改变风向和发挥沙障效应;光伏电站对水文与土壤的影响为对表层土壤的降温增湿和减小蒸散发;整体上,光伏电站有利于土壤养分改良和植被恢复。文中从光伏电站对气候、水文和植被影响3个方面阐述其对荒漠区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归纳出适宜于不同降雨量情形下的3种荒漠区光伏电站植被恢复模式,即自然恢复、人工种植恢复及草方格、人工种植与滴灌技术结合恢复。加强对荒漠光伏电站内能量与物质分配时空异质性的研究,有利于发展荒漠光伏电站植被恢复的新技术与新模式,进一步提升荒漠光伏电站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电站 气候 生态环境 植被恢复 荒漠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陆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以辽西地区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蔡雨池 李红 刘兆顺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5-293,共9页
[目的]识别出生态敏感性极高的辽西地区生态修复关键区域,为该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综合运用MSPA分析、景观连通性评价和电路理论等研究方法,尝试将陆域生态安全格局与海域生态安全格局相连接,识别辽西地区国... [目的]识别出生态敏感性极高的辽西地区生态修复关键区域,为该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综合运用MSPA分析、景观连通性评价和电路理论等研究方法,尝试将陆域生态安全格局与海域生态安全格局相连接,识别辽西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结果](1)辽西地区共识别生态源地42个,面积为11619.75 km^(2),生态源地多呈东北至西南的条带状分布,以林地及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为主。(2)生态廊道95条,其中一级廊道9条,二级廊道26条,三级廊道60条,全长778.30 km。(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196处,其中生态夹点93处,生态障碍点103处。[结论]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基础与依据。在综合分析生态修复关键区域空间分布和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基础上,提出了辽西地区针对性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关键区 生态安全格局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MSPA 电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南典型资源枯竭矿区生态系统碳增汇修复模式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郭玉良 刘世奇 +7 位作者 桑树勋 陈伟伟 张芮 王庆刚 曹银南 滕鸿博 贠宇春 丁映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9,共10页
采矿活动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土地资源固碳能力减弱或丧失.构建形成矿区损毁土地的生态修复与碳增汇协同技术模式,对于指导“双碳”目标下的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以李一矿采煤沉陷区为淮南典型资源枯竭研究矿区,采用样地清... 采矿活动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土地资源固碳能力减弱或丧失.构建形成矿区损毁土地的生态修复与碳增汇协同技术模式,对于指导“双碳”目标下的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以李一矿采煤沉陷区为淮南典型资源枯竭研究矿区,采用样地清查,碳储、碳汇、碳收支模型构建的方法,旨在查明淮南李一矿典型采煤沉陷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特征、碳收支状况及碳增汇潜力,进而提出适合淮南典型采煤沉陷区生态系统碳增汇的生态修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淮南李一矿典型采煤沉陷区生态系统植被分布较单一、碳排放量较大、碳储量较低、碳汇能力较弱.现状下李一矿典型采煤沉陷区生态系统碳储量为2.4456万t,年碳排放量为30.32 t;若将用于重新利用的荒废耕地和建筑拆除场地(目前状态为草地)改造为林地,李一矿典型采煤沉陷区生态系统稳定后的碳储量将为3.9177万t,年碳排放量将为-5.14 t,产生碳吸收效应;若将其改造为耕地,则李一矿典型采煤沉陷区生态系统稳定后的碳储量为3.9177万t,年碳排放量将增加到62.83 t.对比分析发现林地在矿区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提升中尤为重要,不仅可降低矿区碳排放量,还能增加生态系统碳储量.“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整体规划协同生态系统要素碳汇功能提升”的“点—面协同增汇模式”对于分布范围广、土地碳库损毁严重的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与碳增汇的协同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 采煤沉陷区 碳收支 碳储量 碳增汇 修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北喀斯特植被恢复对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唐利 李梦霞 +5 位作者 黄慧欣 潘心茹 姜雪芳 杨淑君 潘于 覃云斌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共11页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lomalin related soil protein,GRSP)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分,有加强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促进土壤碳储存等作用。为研究广西北部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GRSP的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子,本研究选取桂北喀斯特地区3个...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lomalin related soil protein,GRSP)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分,有加强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促进土壤碳储存等作用。为研究广西北部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GRSP的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子,本研究选取桂北喀斯特地区3个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灌木林阶段、灌乔过渡阶段和乔木林阶段)的根际土、非根际土和农田(对照)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总土壤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total 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T-GESP)和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easily extractable 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EE-GRSP)含量,并分析影响GRSP含量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各植被恢复阶段根际土中的T-GRSP和EE-GRSP含量均显著高于农田阶段(P<0.05),且T-GRSP含量在乔木林阶段最高。T-GRSP/SOC(土壤有机碳)的比值为4.45%~18.05%,EE-GRSP/SOC的比值为0.23%~1.35%,农田的T-GRSP/SOC和EE-GRSP/SOC比值均显著高于各植被恢复阶段(P<0.001)。灌乔过渡阶段和乔木林阶段根际土的T-GRSP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P<0.05)。土壤有机碳和硝态氮含量是引起T-GRSP含量正向变化的关键因素,而土壤全氮、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是影响EE-GRSP正向变化的关键因素。因此,桂北喀斯特植被恢复能有效促进GRSP的积累,进而促进SOC的积累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植被恢复 丛枝菌根真菌 球囊霉素 土壤蛋白 根际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大蒜产业发展与贸易动态分析
10
作者 钟云鹏 路风银 +6 位作者 李成玉 乔琪 唐中杰 段峥峥 于跃波 王庭峰 谢德意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7,共17页
2000年以来,世界大蒜产业和进出口贸易都出现了新变化,为了全面、客观地认识世界和中国大蒜产业发展现状及国际贸易概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中国国家统计局(NBSC)和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结合文献报道,分析了世界和中国大蒜的收获... 2000年以来,世界大蒜产业和进出口贸易都出现了新变化,为了全面、客观地认识世界和中国大蒜产业发展现状及国际贸易概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中国国家统计局(NBSC)和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结合文献报道,分析了世界和中国大蒜的收获面积、产量、单产水平、进出口贸易等情况,结果表明:无论是收获面积还是产量,亚洲都是世界最重要的大蒜生产区域,尤其是中国、印度和孟加拉国排名世界前三位,其中中国的收获面积和产量长期保持世界第一,单产水平排名世界第四,为世界最高水平科威特的50%左右。大蒜是全球进出口贸易比较活跃的农产品之一,2022年进口数量约235万t,进口价值接近30亿美元,出口数量263万t,出口价值超过27亿美元。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蒜进口国,2022年进口数量56.62万t,占世界比例24.22%,进口价值5.98亿美元,占比20.10%。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蒜出口国,2022年出口数量203.59万t,占比77.42%,出口价值17.96亿美元,占比64.79%。近10年(2013—2022年)来,中国大蒜出口数量的平均国际市场份额略有下降,为79.46%,出口价值的平均国际市场份额提升至68.78%,西班牙是出口数量和出口价值的平均国际市场份额都增加超过2%的国家。2023年中国内地地区大蒜出口的贸易伙伴超过140个,主要出口目的地为东南亚国家,对发达国家出口较少。山东、江苏和河南是中国大蒜出口的三大省份,出口数量和出口价值累计占比都超过92%。虽然中国大蒜的收获面积、产量、出口贸易在世界上都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但也存在制约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若干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中国大蒜产业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收获面积 产量 单产 进出口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居民生计变化的区域生态修复社会效益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庆 苏香燕 +5 位作者 周妍 李付全 张永帅 胡自远 李凯 孙然好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101-5112,共12页
区域生态修复工程能够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增进居民福祉,促进区域内生式发展,但当前对于社会效益的量化缺乏具体标准。以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例,基于居民可持续生计框架和指标体系,量化工程实施前后区域内居民... 区域生态修复工程能够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增进居民福祉,促进区域内生式发展,但当前对于社会效益的量化缺乏具体标准。以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例,基于居民可持续生计框架和指标体系,量化工程实施前后区域内居民生计活动的变化,从而分析不同修复单元之间差异的主控因子。结果表明:(1)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影响居民生计策略转变。居民收入结构由务农主导型向务工主导型和兼业多项型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由人力密集型向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现代经营转变,乡村产业结构由传统农耕向特色种植和乡村旅游等生态衍生产业转变;(2)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对居民综合生计具有明显提升作用。整体工程区内居民综合生计水平几乎增长了一半,但不同生计类型的变化程度略有差异,由高到低为生计环境>生计结果>生计资本;(3)尽管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同修复单元的差异较为显著。如森林提质主体修复单元等多元化收入来源的修复单元内居民生计指数最高;发展生态产业的修复单元内居民生计可持续性最高,如水质提升与污染防治单元;生计模式单一且资源匮乏的修复单元内居民生计水平偏低,如废弃矿山主体修复单元。分析不同生计类型和修复单元的变化差异性,有助于制订精准的政策和管理措施,推动生态修复事业向着更高标准、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 可持续生计 效益评估 生态贫困陷阱 沂蒙山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标准洪水下鄱阳湖单退圩和蓄滞洪区联合分洪运用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邹佳宇 温天福 +5 位作者 顾平 李港 雷声 王志超 刘鑫 鄢煜川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2,68,共10页
为合理启用单退圩和蓄滞洪区,有效降低鄱阳湖的洪水水位,基于MIKE21建立鄱阳湖及五河尾闾二维水动力模型,采用同频率法放大2020年鄱阳湖大洪水得到超标准洪水,通过设置单退圩和蓄滞洪区的启用水位形成9种组合方案并模拟其分洪运用过程,... 为合理启用单退圩和蓄滞洪区,有效降低鄱阳湖的洪水水位,基于MIKE21建立鄱阳湖及五河尾闾二维水动力模型,采用同频率法放大2020年鄱阳湖大洪水得到超标准洪水,通过设置单退圩和蓄滞洪区的启用水位形成9种组合方案并模拟其分洪运用过程,分析得出优选方案及其经济损失情况。结果表明:单退圩启用水位为21.50 m(保护面积万亩以下)、22.30 m(保护面积万亩以上),蓄滞洪区启用水位为22.50 m时,单退圩和蓄滞洪区分洪量分别为26.17亿m^(3)和25.69亿m^(3),最大24 h降低水位为0.37 m和0.25 m,对鄱阳湖的分洪效果最佳;启用48 h后,单退圩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为2.09亿元,蓄滞洪区损失为4.17亿元,其中康山蓄滞洪区损失为1.54亿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退圩 蓄滞洪区 降低水位 洪水损失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情景模拟 被引量:1
13
作者 叶俊宏 刘珍环 刘子瑜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2,共9页
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都以现状为出发点,构建分区分类布局措施,缺少对未来情景变化的推演和预测,特别是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引起的城市生态修复区的潜在范围和强度变化还不能有效地被纳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布局中。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 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都以现状为出发点,构建分区分类布局措施,缺少对未来情景变化的推演和预测,特别是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引起的城市生态修复区的潜在范围和强度变化还不能有效地被纳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布局中。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提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系统退化风险-服务能力-恢复潜力的生态评价体系,设定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代表性浓度路径(SSPs-RCPs)耦合情景,用于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及其未来情景方案比选。研究结果表明,1)珠江三角城市群可被划分为保护保育区、自然恢复区、辅助修复区、生态重塑区和人工重建区。其中,人工重建区呈现以“广州-东莞-深圳”为核心的连片格局,2020年占比10.8%,未来可能增长至11.7%-14.8%;生态重塑区在2020年占比约14.7%,未来情景下面积比例变化较小,主要随着城市扩张而外移。2)中期2035年,SSP119(可持续发展情景)与SSP585(常规发展情景)生态修复区的空间分布类似,SSP119优于SSP585,而SSP245(中度发展情景)最差;远期2050年,SSP119最好,SSP245次之,而SSP585生态修复需求最多。研究结论:在高度城市化地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生态修复分区动态化调整以适应城市化扩张是一种较好的优先顺序布局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分区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情景模拟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 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蔡家川小流域植被恢复区水化学特征
14
作者 朱洪盛 赵炯昌 +3 位作者 池金洺 于洋 张建军 张志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84-892,共9页
研究了自退耕还林以来,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对小流域水质的影响,为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水资源管理利用及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蔡家川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依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森林水环境监测规范,... 研究了自退耕还林以来,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对小流域水质的影响,为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水资源管理利用及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蔡家川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依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森林水环境监测规范,对小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开展长期定位监测。采用方差分析检验2006与2023年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指标的差异显著性,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汛期与非汛期水质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1)2006和2023年蔡家川小流域地表水水体中阴离子以HCO_(3)^(-)浓度为最高,分别为339.71和384.11 mg·L^(-1),地下水水体中阴离子以HCO_(3)^(-)和SO_(4)^(2-)浓度为较高,2006年分别为295.1和120.6 mg·L^(-1),2023年分别为351.22和343.89 mg·L^(-1);2006年地表水、地下水阳离子均以Ca^(2+)浓度为最高,分别为46.47和92.2 mg·L^(-1),2023年地下水阳离子仍以Ca^(2+)浓度为最高,为82.97 mg·L^(-1),地表水阳离子以Na^(+)浓度为最高,为56.11 mg·L^(-1)。(2)相较于2006年,2023年地表水Mg^(2+)和Cl-浓度分别增加74.63%和97.78%,K+浓度减少73.50%,地下水Mg^(2+)、Na^(+)、SO_(4)^(2-)和NO_(3)^(-)浓度分别增加228.77%、44.62%、185.15%和353.64%,K+浓度减少26.67%。(3)2006年,非汛期地表水TDS、HCO_(3)^(-)浓度和地下水SO_(4)^(2-)浓度、pH值显著高于汛期(P<0.05);2023年,非汛期地表水COD和地下水Ca^(2+)浓度显著高于汛期(P<0.05)。植被恢复对于晋西蔡家川小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有一定改善作用,但后期人为活动对流域水环境造成了一定污染。研究结果可为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森林水文 水化学特征 植被恢复 晋西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塌陷区微生物矿化联合植被固土研究
15
作者 高颖 李涛 +3 位作者 郑恺丹 范立民 白如鸿 孙强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34-546,共13页
生态脆弱矿区煤炭开采浅表地质环境持续劣化,为了控制塌陷区土体失稳和水土流失,开展采煤塌陷区微生物矿化联合植被固土试验研究。以生态脆弱的榆树湾煤矿20107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在采煤沉陷、地裂缝及采动土壤理化观测的基础上,开展了MI... 生态脆弱矿区煤炭开采浅表地质环境持续劣化,为了控制塌陷区土体失稳和水土流失,开展采煤塌陷区微生物矿化联合植被固土试验研究。以生态脆弱的榆树湾煤矿20107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在采煤沉陷、地裂缝及采动土壤理化观测的基础上,开展了MICP(Microbial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微生物矿化)对植被影响试验研究,重点测试了MICP固化对植被长势、土壤养分及植被根系长势的影响;开展了MICP联合植被根系对采矿扰动土体剪切强度的影响试验,重点测试了不同根系长度、根系掺入量及菌胶比对土体剪切强度的影响;结合不同工况MICP固化土体扫描电镜观测和MICP碳酸钙产量测试成果,阐释了不同工况塌陷区土体复合固化差异性规律。结果表明:①采煤对土壤含水率影响最显著,采煤剧烈扰动区(D1)较采煤轻微扰动区(D0)含水率下降7.7%,土壤pH影响不明显,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及速效钾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为D0、D2(一般扰动裂缝带区)、D3(一般扰动非裂缝带区)、D1;②MICP对植被生长作用分为2个阶段:1~2周,MICP起到了抑制植被生长的作用,未MICP固化较固化植被平均高度大7.4%~47.7%;3~4周,MICP起到了促进植被生长的作用,未MICP固化较固化植被平均高度小23.7%~32.3%;植被根系长势和土壤理化指标验证了MICP对植被的整体促进作用;③根系加入但未MICP固化时,土体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提升42.1%和10.6%,根系加入且MICP固化时,土体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提升62.3%和19.4%。两者联合固化的最优参数为:根系长度5~10 cm、根系掺入比0.8%,菌胶比1∶1.5。④MICP固化过程中碳酸钙产量D1>D2>D3,说明采煤扰动越剧烈,MICP介入固化程度越高。为生态脆弱矿区采煤塌陷区固土工程提供了试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矿区 采煤塌陷区 微生物矿化 植被修复 土体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热地区绿地场景中使用者恢复性效益研究
16
作者 宋颂 涂若翔 +1 位作者 林广思 肖毅强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106,共7页
城市公园绿地的恢复性效益已得到广泛认可,然而在湿热地区的气候条件下,热环境对公园绿地恢复性效益的具体影响尚不明朗。选取广州珠江公园作为案例,综合运用真实环境刺激、前后测对照实验设计、热环境参数测量及主观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 城市公园绿地的恢复性效益已得到广泛认可,然而在湿热地区的气候条件下,热环境对公园绿地恢复性效益的具体影响尚不明朗。选取广州珠江公园作为案例,综合运用真实环境刺激、前后测对照实验设计、热环境参数测量及主观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探究主客观热舒适指标对绿地感知恢复效益的作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公园中林地、草坪等绿色场景的短期暴露有助于缓解压力与提高恢复性效益,同时客观热环境通过影响主观热环境的评价及热舒适感受,进而间接地对绿色场景暴露所带来的恢复性效益产生影响。研究结论可为湿热地区公园绿地恢复性效益的优化与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公园绿地 恢复性效益 热舒适 湿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漠化区人工植被模式对生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7
作者 张梅 陈泠澜 +8 位作者 赵紫晴 王藜颖 刘玉国 丁玉雄 刘发万 周金星 万龙 普文富 张黄俊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269-6278,共10页
喀斯特断陷盆地区地处滇东-攀西一带,严重的石漠化问题导致生态环境脆弱,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生态挑战。而植被恢复是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的重要途径,因此,聚焦于云南省建水县石漠化区,以4种不同的人工植被模式(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 喀斯特断陷盆地区地处滇东-攀西一带,严重的石漠化问题导致生态环境脆弱,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生态挑战。而植被恢复是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的重要途径,因此,聚焦于云南省建水县石漠化区,以4种不同的人工植被模式(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以及草地对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植被群落和土壤调查,深入探究了不同人工植被模式对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的人工植被模式下,共计调查到39种被子植物,分属于21科35属。相较于灌木林和草地,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物种丰富度显著提高,主要体现在草本植物物种的显著增加(P<0.05)。人工植被模式有助于提升石漠化区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其中以阔叶林模式的乔木生物多样性最高,灌木林生物多样性以阔叶林模式和针叶林模式为最高,而草本植物多样性以针阔混交林模式为较高。此外,灌木林的土壤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均低于乔木林,灌木林的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没有显著影响(P>0.05),且对土壤TP含量有不利影响。经过4年的乔木林人工植被恢复,土壤有机质的变化显著,阔叶林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P<0.05),针阔混交林则显著提升了土壤TN含量(P<0.05),而阔叶林则显著提升了土壤TP含量(P<0.05)。在阔叶林、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C/N化学计量比有所降低,而C/P在针阔混交林模式下则有所下降,这有利于微生物的分解过程。研究为石漠化区的植被恢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为喀斯特地区的生态恢复与石漠化治理提供了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生物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化学计量比 喀斯特断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州铁山嶂矿区生态修复效果的遥感监测与评估
18
作者 高佳 谷月程 +7 位作者 杨琪 刘伟 陈隽敏 何柳 杨富淋 韩瑜佳 高明亮 孟丹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5-236,共12页
该文通过实测数据、光学及微波遥感数据,利用遥感图像分类、SBAS-InSAR、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MRSEI)等技术方法,从地表覆盖类型、地表形变、生态质量综合评估3个方面对广东省梅州铁山嶂矿区生态修复前后进行监测分析。研究表明:(1)2022... 该文通过实测数据、光学及微波遥感数据,利用遥感图像分类、SBAS-InSAR、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MRSEI)等技术方法,从地表覆盖类型、地表形变、生态质量综合评估3个方面对广东省梅州铁山嶂矿区生态修复前后进行监测分析。研究表明:(1)2022年2月-2024年1月,即矿区修复工程开始前至修复工程后期,矿区内大范围的裸土转变为植被/植被覆膜的区域,表明矿区的生态修复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地表形变空间分布不均匀,地面抬升区主要分布在矿区南部与最北部,地面沉降区分布在矿区中部与西北部区域;(3)铁山嶂矿区的生态质量呈波动变化的趋势,修复工程之前自然恢复阶段MRSEI指数变化较小,2023年7月正值修复工程实施期间,由于工程实施的扰动,MRSEI均值较低,2023年10月为修复工程中后期,MRSEI均值明显升高,2024年1月,即该矿区的生态治理工程后期,修复区域生态质量受植被覆膜养护影响,MRSEI均值较低;(4)生态修复前后MRSEI等级转移与地表覆盖类型变化叠加分析显示,MRSEI表现为生态改善的区域,地表覆盖类型由裸土转化为植被/植被覆膜;MRSEI等级转移与地表形变叠加分析显示,MRSEI表现为生态改善与生态稳定的区域,地表形变表现为一定程度抬升。研究可为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地表形变 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 铁山嶂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修复视角下浙江省白鹭适应型驳岸特征指标分析及修复策略研究
19
作者 项杰 邹伟 +1 位作者 李胜 陶一舟 《园林》 2025年第2期105-113,共9页
白鹭作为生物景观和生态指示物种,其栖息地有效的生态恢复对提升区域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从鸟类栖息地生态修复的视角出发,根据浙江省白鹭的迁徙路线选取了22个白鹭觅食区进行实地调研,并利用RStudio软件对白鹭数量与自然水岸特征... 白鹭作为生物景观和生态指示物种,其栖息地有效的生态恢复对提升区域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从鸟类栖息地生态修复的视角出发,根据浙江省白鹭的迁徙路线选取了22个白鹭觅食区进行实地调研,并利用RStudio软件对白鹭数量与自然水岸特征指标进行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线性回归分析,量化研究白鹭觅食区的自然水岸特征。结果显示,白鹭数量与水岸坡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水岸宽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植被覆盖度及水质数据相关性较弱。基于实地调研与分析结果,提出三项生态修复策略建议:(1)驳岸坡度应控制在2%以内,并适当增加水深在10.4±5 cm区域的驳岸宽度,驳岸形态可根据具体环境构建湖泊类、河道类、水田类、小岛类和水塘类5种形式;(2)驳岸植物群落结构应以灌草两层和草本一层为宜,植物种类选择需考虑白鹭的隐蔽性及其食源生物的生存环境;(3)驳岸区域的水质应尽量保持与现有觅食区水质数据相近,以满足白鹭食源生物的生存需求。旨在为白鹭觅食区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依据,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及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鹭觅食区 驳岸特征指标 生态修复 修复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的干旱区生态保护范围分级管理研究
20
作者 海洋 龙爱华 +2 位作者 王浩 张沛 邓晓雅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45,共15页
植被是干旱内陆河区天然生态的主要组成,天然植被保护和修复是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以塔里木河干流为研究区,基于长系列遥感观测及分析数据,构建生态重要性及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研究区天然植被生态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 植被是干旱内陆河区天然生态的主要组成,天然植被保护和修复是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以塔里木河干流为研究区,基于长系列遥感观测及分析数据,构建生态重要性及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研究区天然植被生态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在此基础上,遵循以供定需的生态水资源配置原则,按照不同可供水量可覆盖的最优保护及修复范围划分生态保护及修复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河干流上、中游天然植被呈退化趋势,下游生态有所复苏,人工侵占是天然植被规模减小的主要原因;流域生态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重要的面积分别为2402 km~2、3570 km~2、4154 km~2,空间上河道两岸高于河岸远端、上游高于中下游、左岸高于右岸;流域生态非常脆弱、比较脆弱、一般脆弱的面积分别达到14309 km~2、13556 km~2、14059 km~2,空间上下游高于上中游、右岸高于左岸;流域1~4级生态保护范围总面积分别为2967 km~2、5189 km~2、7232 km~2、8129 km~2,1~4级生态修复范围总面积分别为3708 km~2、3726 km~2、5090 km~2、2271 km~2,总体来看,保护和壮大胡杨林种群优先级别最高,草地生态保护及修复次之,最后为稳固和扩大绿洲-荒漠过渡带。本文对塔里木河干流生态保护及修复工程布局和水资源配置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区域生态治理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重要性 生态脆弱性 生态保护 生态修复 荒漠河岸林 塔里木河干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