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78篇文章
< 1 2 1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Choice of the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roving the Rule of Law Quality by Promoting the Substantive Rule of Law
1
作者 Gu Rongxi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12-223,共12页
The continuous debate on the formal rule of law and the substantive rule of law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not only affect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but als... The continuous debate on the formal rule of law and the substantive rule of law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not only affect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but also the choice of the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In the new stage of “comprehensively advancing the Law-Based Governance of China”,the process of “comprehensively advancing the Law-Based Governance of China” is also a process of continuously improving the rule of law quality in China.And from this perspectiv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l rule of law and the substantive rule of law has got a new meaning.Promoting the substantive rule of law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le of law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rule of law.At the same time,the promotion of the substantive rule of law should follow the “people-centered” nature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objective is conducive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ec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mal rule of law SUBSTANTIVE rule of law rule of law QUALITY rule of law ecology rule of law develop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 Edward Coke' s Constitutional Thought and the Valu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egal Thoughts
2
作者 Ma Yuli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71-275,共5页
Coke was undoubtedly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the legal thoughts in Britain and even in the whole western world.Coke stressed the restriction of royalty and the suprem e status of the common law.In the British Pa... Coke was undoubtedly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the legal thoughts in Britain and even in the whole western world.Coke stressed the restriction of royalty and the suprem e status of the common law.In the British Parliament’s struggle against the monarchy in the 17th century,he put forward the creative constitutional ideas about independence of judges and judicial review,advocating the protection of due process and the civil rights,which provided valuable ideological inspiration especiall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judicial review and the due process in the U.S.C onstitution.Just as the saying goes,"the old farmland would grow out new grain",looking back on traditional legal thoughts is im portan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legal country for the present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口可乐 法律 价值 传统 中国 公民权利 思想史 A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新内涵、新任务、新要求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林 《现代法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F0002,共11页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和方法创新开辟了广阔前景,赋予了新时代法治文明新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和方法创新开辟了广阔前景,赋予了新时代法治文明新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一系列新任务,并对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全方位的新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法治对世界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法治文明 全面依法治国 法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法治要义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柏峰 《现代法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4,共14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之一。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相伴而生,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性。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经验。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之一。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相伴而生,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性。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经验。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改革难题、巩固改革成果,切实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相衔接。要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深化立法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新形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体系,健全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法治体系,在法治轨道上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法治轨道 法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完善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现实诉求与优化进路 被引量:2
5
作者 余雅风 张敏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5,共9页
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在于构建高质量的教育治理体系,而高质量教育治理体系的基础是高质量的教育法律体系。完善的教育法律体系有助于夯实教育强国的法治基础,稳定教育强国的制度预期,支撑教育强国的持续建设。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教育法... 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在于构建高质量的教育治理体系,而高质量教育治理体系的基础是高质量的教育法律体系。完善的教育法律体系有助于夯实教育强国的法治基础,稳定教育强国的制度预期,支撑教育强国的持续建设。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教育法律体系建设需回应教育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定位问题,满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立法需求,协调教育法律规范间的配套与衔接,完善教育法律体系的调整机制等具体诉求。为此,应明确教育法律体系完善的指向与框架,把握教育法在法律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填补当前教育领域的立法缺失,回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求;优化教育法律规范间的配套与衔接,增进教育法律体系的系统性与协调性;健全动态的修法与释法机制,增强教育法律的前瞻性与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教育法律体系 教育立法 教育法治 法治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治理区域主义路径下国际海洋法治之变革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志文 熊奕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5-179,共15页
随着传统全球治理遭遇失灵困境,区域主义逐渐成为化解治理危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新路径。国际海洋法治价值亦随之衍化,海洋法治秩序观的“自由-安全”结构发生偏移,合作观中的“民主”与“私益”理念引发碰撞,责任观层面的“共同”... 随着传统全球治理遭遇失灵困境,区域主义逐渐成为化解治理危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新路径。国际海洋法治价值亦随之衍化,海洋法治秩序观的“自由-安全”结构发生偏移,合作观中的“民主”与“私益”理念引发碰撞,责任观层面的“共同”与“区别”原则呈现等价表达。价值震荡内源于范式转变,海洋条约法治理在区域治理能力的提升过程中,汲取“分区”模式与“综合管理”模式的制度特色,实现“再分区化”转型;海洋习惯法治理受区域理念趋同的心理要素影响,部分旧有习惯法效力局部淡化,而时代性的新兴习惯法蓬勃兴起;海洋软法治理凭借成本与价值上的说服力,在区域协调中不断扩展。在此变局之中,中国迎来国际海洋法治身份转变契机,宜依循自区域至全球的路径,主动引领全球治理改革与国际海洋法治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治理 区域主义路径 海洋法治 区域条约 特殊国际习惯法 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领域改革论纲 被引量:2
7
作者 黄文艺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0,共19页
与法律改革、法制改革概念相比,法治领域改革概念更具时代蕴涵力、理论解释力、实践变革力。法治领域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即法治运行体制更为健全、法治规范体系更加完备... 与法律改革、法制改革概念相比,法治领域改革概念更具时代蕴涵力、理论解释力、实践变革力。法治领域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即法治运行体制更为健全、法治规范体系更加完备、法律公平正义更为坚实、人权法治保障更为充分、权力制约监督更加有力、服务经济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国际法治领导力和贡献力显著提升。法治领域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法治机构职能体系、法治规范制定体制、法治实施体制、涉外法治体制、法治监督体制、法治保障制度、依规治党体系等方面的变革。法治领域改革是社会利益关系和国家权力结构的深刻调整,必须坚持党的统一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从中国国情出发、遵循法治规律、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系统谋划和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改革 法制改革 法治领域改革 法治体系 法治规范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产权的力度和限度 被引量:10
8
作者 申卫星 《东方法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5,共15页
数字经济发展是否需要对数据进行确权,取决于确权说和行为规制说哪种方案有更大的优势。对此,确权说贯彻“有贡献即有回报”之理念,在保护层面上具有层次性、前瞻性和确定性,不仅局限于消极保护,更在于促进积极利用,形成有效市场规则,... 数字经济发展是否需要对数据进行确权,取决于确权说和行为规制说哪种方案有更大的优势。对此,确权说贯彻“有贡献即有回报”之理念,在保护层面上具有层次性、前瞻性和确定性,不仅局限于消极保护,更在于促进积极利用,形成有效市场规则,在意思自治基础上实现数据要素市场化最优配置。数据确权要兼顾数据来源者和数据处理者的各自贡献和诉求,在肯定原始数据初次分配给来源者的基础上,构建来源者二阶权利和处理者三权分置的产权体系。对行为规制说所担忧的反公地悲剧,本质是数据确权之后的数据限权问题。对此,应当坚持在确认权利、权益和利益三层次保护的基础上,承认数据产权的行使应受其他数据参与方竞争性权益,以及受公共利益和中小微企业经营利益制约,并通过合理使用、法定许可、强制缔约等制度具体构建数据产权的限制规范,从而构建既有力度又有限度的现代数据产权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产权 数据要素 数据交易 数据来源者 反公地悲剧 数据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法治逻辑及其实现进路 被引量:1
9
作者 胡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142,共14页
中国式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以法治作为依托,而且法治深植于教育治理现代化全过程和各个领域,并将法治的优势全面释放出来,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在中国式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当中,法治是教育领域自主管理的前... 中国式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以法治作为依托,而且法治深植于教育治理现代化全过程和各个领域,并将法治的优势全面释放出来,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在中国式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当中,法治是教育领域自主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与教育德治价值取向保持一致。在扎实推进中国式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迫切需要现代化的法治治理作保障。但目前存在着教育治理制度体系亟待完善、教育依法治理实践不够充分、多主体参与教育治理的法治化体制机制尚有待健全和教育法治氛围仍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通过加大制度供给、规范主体行为、强化多主体协同、营造法治氛围等手段予以解决,加速推进中国式教育治理法治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教育治理 现代化 法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无讼式”农村社区的建构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嵌入-自主”的双重解释框架 被引量:1
10
作者 武小龙 王蔚 于文薇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23,共11页
构建新型“无讼式”农村社区是现代乡村法治化治理体系的现实基础。从“嵌入与自主”的二维分析视角出发,对“无讼式”农村社区建设的逻辑框架和实践路径展开了深入的理论分析与案例审视。研究发现,国家自上而下的法治建设与乡村自主性... 构建新型“无讼式”农村社区是现代乡村法治化治理体系的现实基础。从“嵌入与自主”的二维分析视角出发,对“无讼式”农村社区建设的逻辑框架和实践路径展开了深入的理论分析与案例审视。研究发现,国家自上而下的法治建设与乡村自主性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理解乡村“无讼式”建设的关键变量,“无讼式”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论逻辑不仅要重视“嵌入式”的法治建设,将党建引领的政治性嵌入、法治观念的认知性嵌入、制度重塑的结构性嵌入、行动和技术要素驱动的网络性嵌入融合协调,更要以系统性视角关注乡村社会的自主性关联,通过乡村社区的记忆规约、关系吸纳和规则融贯,实现“无讼”纠纷化解。在实践路径上,应遵循“资源整合、理念同频、制度共振、组织协调”的联动化策略,推动“无讼式”农村社区持续有序发展。不过,作为一种过渡性的法治社区建设形态,还应注重矛盾纠纷化解过程中“嵌入式”与“自主性”的动态均衡,以期真正实现“无讼式”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讼建设 农村社区 纠纷化解 嵌入式法治 乡村自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法治展开 被引量:1
11
作者 房慧颖 《东方法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63,共11页
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是数据要素参与市场资源配置,科学的数据监管机制是数据要素高效参与市场化配置的法治保障。但是,目前的数据要素监管机制,存在包容性监管立场缺位、单向度监管模式主导、监管措施滞后性等缺陷,严重阻碍了... 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是数据要素参与市场资源配置,科学的数据监管机制是数据要素高效参与市场化配置的法治保障。但是,目前的数据要素监管机制,存在包容性监管立场缺位、单向度监管模式主导、监管措施滞后性等缺陷,严重阻碍了数据要素在推动新质生产力生成中作用的发挥。为克服前述缺陷,应当在法治框架下,以包容审慎的监管立场确立新型监管制度供给的基本框架;由单向度主导的监管模式转向协同监管体系,提升监管质效;创新适应监管需求的监管措施,凝聚多元监管工具的监管合力。通过以上措施,构建规范性与灵活性兼备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数据要素监管机制,从而促进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生产力的转型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数据要素 数据交易 数字平台 常态化监管 数字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法治之力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笔谈)
12
作者 陈鹏 张甜 +2 位作者 刘璞 姚荣 郑磊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6,共16页
教育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战略工程,法治在其中发挥着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保障作用。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实现了从制度构建到全面法治的深刻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当前,... 教育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战略工程,法治在其中发挥着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保障作用。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实现了从制度构建到全面法治的深刻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当前,我国正处于迈向“教育强国”目标的关键节点,教育法治建设虽然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在立法层面需要增强教育法典编纂的科学性与前瞻性;执法环节需要强化教育行政执法能力建设与监督机制的完善;司法领域需要优化教育权益保障功能,提升全社会的法治共识,加快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的实施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法治支撑。该法以宪法为立法依据,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推动学位制度革新,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向未来,我国应全方位提升教育法治能力,以教育司法促进教育立法的完善和教育行政行为的规范,精准解决现实需求与立法供给的动态平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践,协同推进教育法典编纂与教育单行法实施,加快高质量法律制度供给,增强教育立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时效性,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教育法治 教育法典 学位法 教育法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兴中华法系与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立民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96,共17页
当前,对复兴中华法系与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研究方兴未艾,正在逐渐走向深入。通过对两者关系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它们存在很高的关联度。其中包括,复兴中华法系应以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为支撑;支撑中华法系的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具... 当前,对复兴中华法系与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研究方兴未艾,正在逐渐走向深入。通过对两者关系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它们存在很高的关联度。其中包括,复兴中华法系应以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为支撑;支撑中华法系的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具有当代价值。同时,要协调好复兴中华法系与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互动关系,协调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复兴中华法系、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关系,协调好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法学传播的关系等,最终为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尽其所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兴中华法系 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话语及其体系的逻辑刻画
14
作者 陈金钊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3,共14页
法治话语的逻辑刻画,关键在于强调话语与逻辑的关联。经不起逻辑推敲的话语不会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力。法治话语及其体系与逻辑的关系尤为密切。近些年来,随着法治话语的增多,引发了有关法治与逻辑关系的探究。这不仅使“法律不是逻... 法治话语的逻辑刻画,关键在于强调话语与逻辑的关联。经不起逻辑推敲的话语不会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力。法治话语及其体系与逻辑的关系尤为密切。近些年来,随着法治话语的增多,引发了有关法治与逻辑关系的探究。这不仅使“法律不是逻辑”的判断受到批评,而且引申出缺少逻辑是带伤的思考之话题。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需要法治逻辑,而法律方法论的使命就是在法治思维中嵌入逻辑。法治是由法律所定义的秩序,法治框架是拟制基础上的逻辑构造。这是以逻辑思维规则塑造法治话语体系的基础命题。由法律定义的秩序包括法律的一般性、体系性、稳定性、自主性以及据法阐释、法源思维等捍卫法治的基本话语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话语体系 法治逻辑 法治思维 法律方法 法治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法治共同体的构建——共同体建设的法治向度与实践进路
15
作者 郭忠 郭德鑫 《重庆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64,共18页
共同体的形成和维系与共同体规则、共同体意识具有密不可分的逻辑联结。对于利益关系复杂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现代个体化社会而言,法治之于共同体建设的意义更加显著。法治可以通过个别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平衡、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实体... 共同体的形成和维系与共同体规则、共同体意识具有密不可分的逻辑联结。对于利益关系复杂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现代个体化社会而言,法治之于共同体建设的意义更加显著。法治可以通过个别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平衡、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实体规则与程序规则的结合、安定性与变动性的协调等具体方式,构建共同体的规则体系。法治所蕴含的平等、尊严、民主、正义等价值,能够满足共同体成员的精神需求,拉近个体之间的心灵距离,从而激发其形成共同感、归属感、主人感、参与感、获得感、信任感等共同体意识。法治共同体的构建要在妥善处理三对矛盾关系的前提下,通过法律制定及实施,构建共同体规则和价值体系,塑造共同体意识,维护共同体成员主体地位,最终使之具有强大凝聚力、显著向心力和旺盛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 法治 共同体意识 法治共同体 个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法治保障
16
作者 屈茂辉 郑剑锋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F0002,共12页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从理论逻辑而言,法治能够促进科技体制改革所需制度的形成和稳固,促使改革行为更具规范性和说服力;能够最大限度凝聚科技体制改革共识、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从理论逻辑而言,法治能够促进科技体制改革所需制度的形成和稳固,促使改革行为更具规范性和说服力;能够最大限度凝聚科技体制改革共识、纾解改革阻力,增强改革活动的通畅度;能够在“持法达变”的理念指引下动态化回应科技体制改革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助推科技体制改革活动走深走实,凸显改革的实效性。当前,科技体制改革领域面临法律供给不足、改革成果的法治化确立迟滞、涉外科技法治建设有待强化等多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作为应对,需要协同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传统领域和新兴领域的法治供给,提升法治手段及方式的时效性;及时通过法治方式稳固改革成果和经验,最大限度扩展改革成效,为未来的改革活动提供参照和指引;协同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强化涉外科技法治建设,为捍卫我国科技自主权提供有效的法治路径。总之,透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法治的良性互动,科技体制改革可以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改革目标任务的实现将更具可期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体制改革 法治保障 改革与法治 科技与法治 涉外科技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理论特质与实践指向
17
作者 陈建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5-225,共11页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包含一系列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国宪法的核心要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和实践,标志着我们党对宪法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理论特质与实践指向加以...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包含一系列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国宪法的核心要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和实践,标志着我们党对宪法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理论特质与实践指向加以研究分析,既有助于从宪法视角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刻内涵,也有利于为新时代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更好开展确立行动指南。“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我国政法话语体系中历来居于重要位置,贯穿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系统论述里,是理解中国宪法的政治内涵、人民属性和实践指向的关键线索。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宪法的首要政治内涵。中国宪法由此肩负着重要的政治使命,是巩固和保障党的领导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确保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根本法治保障。坚持人民当家作主集中彰显中国宪法的人民属性。中国宪法是人民的宪法,宪法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公平正义是宪法实施的崇高追求,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宪法实施的最终归宿。只有牢牢依靠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宪法才能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宪法全面实施战略布局的实践指向,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有效实现展开。坚持党的领导,是宪法全面实施的根本保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宪法全面实施的根基所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既是宪法全面实施的必然要求,也为宪法全面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法治基础。正是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坚持和实现,确保了宪法全面实施不是空洞的宣示,而是有着具体的实践路径和坚实的实施基础,我国宪法所承载的政治内涵、所保障的人民根本利益,才能够切切实实地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对宪法的系统阐释,形成了完全不同于西方宪政话语模式的关于中国宪法的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为我们更好地认知和理解中国宪法提供了科学指引,也为中国宪法学的理论研究树立了正确典范。中国宪法学应当根植于中国宪法的历史与实践之中,将研究的视角和重心真正聚焦在中国真实生动的政法实践中,这是认知中国宪法真实,推动中国宪法实施,建立中国宪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中国宪法 政治内涵 人民属性 宪法实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级监察委员会立法权问题的法治省思
18
作者 王圭宇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5,共10页
伴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在国家监察委员会已然获得监察法规制定权的背景下,是否应当赋予省级监察委员会以监察规章制定权便成为一个亟待回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且形成了“肯定论”和“否定论”两种不同的观点。立法权限... 伴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在国家监察委员会已然获得监察法规制定权的背景下,是否应当赋予省级监察委员会以监察规章制定权便成为一个亟待回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且形成了“肯定论”和“否定论”两种不同的观点。立法权限的转移、立法效率的考量、观照地方实际、立法中的“配备”惯例、监察机关系统纵向上的领导关系、纪检监察联合发文的需要等支持理由,为主张省级监察委员会应当享有监察规章制定权的观点提供了充分论证。赋予省级监察委员会以监察规章制定权,具有理论、制度和实践上的正当性。基于监察法治原理,赋予省级监察委员会以监察规章制定权,既需要从实体层面提供解决方案,又需要从程序层面进行程序设计,还需要构建监察规章的双重备案审查机制,从而确保地方监察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察法 省级监察委员会 立法权 监察规章 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建设的法治逻辑与优化路径
19
作者 湛中乐 陈劲竹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2,共12页
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应围绕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而展开。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教育法治在强化“六力”方面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仍有提升空间,其表现为制度建设未达... 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应围绕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而展开。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教育法治在强化“六力”方面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仍有提升空间,其表现为制度建设未达思政教育“善用”要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法治保障不足、科学教育立法的碎片化与衔接性差、学前教育公平普惠与权益保障问题突出、民办教育与家庭教育法治合力缺失、制度设计落后于教育对外开放需要六个方面的问题。未来应通过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框架、强化拔尖创新人才法治保障、融通科学教育法治体系、补足学前教育法治短板、优化家校社共育的法治布局、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的法治建设,在法治轨道上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教育法治 制度优化 法治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理论建构的思考
20
作者 韩震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10,共7页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构建、教学实践和育人规律。基于独特的课程发展历程,道德与法治课程兼具政治性和思想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因此,道德...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构建、教学实践和育人规律。基于独特的课程发展历程,道德与法治课程兼具政治性和思想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在本质上也属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范畴,加强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例如,有利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丰富教育学理论,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等等。该学科的研究学习内容,值得从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师及未来的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经历终身探索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