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书院课艺:联结书院学与科举学的历史文献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海峰 赵凯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111,共11页
在上千年的中国书院史上,多数书院都重视以考促学。从流传形态来看,清代书院课艺主要分为课艺原件、编入别集中的课艺和以书院名义选编的课艺总集三大类别;就主课艺内容而言,清代书院课艺大体包括制艺试帖、经史词章、时务西学等门类。... 在上千年的中国书院史上,多数书院都重视以考促学。从流传形态来看,清代书院课艺主要分为课艺原件、编入别集中的课艺和以书院名义选编的课艺总集三大类别;就主课艺内容而言,清代书院课艺大体包括制艺试帖、经史词章、时务西学等门类。书院课艺数量与书院数量、考课次数、书院额数和刊刻频率直接相关。尽管历史上汗牛充栋的书院课艺多已散佚,但其现存数量依旧十分巨大,无法准确估算。清代书院课艺具有一定的经学、文学、史学、书院学和科举学价值,深入挖掘其中的有用元素,可以从书院考课内容与科举考试内容、考课衡文标准与科举衡文标准、书院育人目标与科举取士目标、科举人物的思想观念与关系网络、书院生徒平时成绩与科考录取率等方面,考察书院学与科举学的共生和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书院 课艺 书院学 科举学 联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用排偶”与明清制义的文体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陈维昭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7,共9页
“制义”是明清科举考试中经义文体的正式名称,“八股文”则是对经义文体的俗称。明代官方正式文件从不称其科举文体为“八股文”,明代的经义文集一般不以“八股文”为书名,“八股文”一词不能准确、全面揭示明清经义文的文体性质和特... “制义”是明清科举考试中经义文体的正式名称,“八股文”则是对经义文体的俗称。明代官方正式文件从不称其科举文体为“八股文”,明代的经义文集一般不以“八股文”为书名,“八股文”一词不能准确、全面揭示明清经义文的文体性质和特点。《明史·选举志》指出“体用排偶”是明代制义主体部分的文体形态特点。“排偶”包括排比和骈偶,骈偶类包括两扇、四段、六股、八股、十股、十二股、十六股等。在排比类中存在着一种股数为奇数的排比形态,如三股文、五股文、七股文、九股文,可统称为“奇股文”。奇股文的存在应引起我们重视,明清制义文体的本质与特点需要重新认识。决定明、清制义“排偶”部分文体形态的,是题目的句型结构特点和语义结构特点。当然,作者的修辞理念和兴趣也对其“排偶”设置产生影响。明代成化之后,八股形态在“排偶”诸形态中占据主流地位,这既与它契合传统文章学理念有关,也与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进程是相呼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义 排偶 排比 奇股文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福建科举在明代的领先地位及其成因 被引量:14
3
作者 郭培贵 蔡惠茹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3-112,共10页
福建进士数虽由宋代全国第一下降为明代第五,但明代福建仍为科举大省,在诸多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如其人均进士数、人均一甲进士数和人均庶吉士数,皆为全国第一;莆田、晋江二县进士数稳居全国冠、亚,晋江、闽县、莆田三县的人均进士... 福建进士数虽由宋代全国第一下降为明代第五,但明代福建仍为科举大省,在诸多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如其人均进士数、人均一甲进士数和人均庶吉士数,皆为全国第一;莆田、晋江二县进士数稳居全国冠、亚,晋江、闽县、莆田三县的人均进士数更是包揽全国冠、亚、季。此外,福建的人均进士家族数不仅居全国榜首,而且还产生了明代唯一的延续二百多年的七代进士家族。所有这些,既是明代福建拥有强大科举实力与竞争力的集中表现,又与其深厚的科举积淀、浓厚的科举氛围、显著发展的经济、发达的教育文化以及家族制度等有着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福建科举 人均进士 县有进士 进士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书院与历史教育 被引量:7
4
作者 邓洪波 宗尧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3-29,共7页
明代时,历史教育在书院中占有重要地位,就内容而言,主要以“五经”和通鉴类、纲目体史书为主;就方式而言,自学、引导和督查应相结合,在学习中着重强调力所能及和由主到次,依托讲会是其在形式上一大特色。由于王、湛之学在明中后期有着... 明代时,历史教育在书院中占有重要地位,就内容而言,主要以“五经”和通鉴类、纲目体史书为主;就方式而言,自学、引导和督查应相结合,在学习中着重强调力所能及和由主到次,依托讲会是其在形式上一大特色。由于王、湛之学在明中后期有着广泛传播,故书院的历史教育也被深深地打上了心学烙印。从总体上看,科举与理学始终是明代书院历史教育围绕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教育 明代书院 科举 讲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科场冒籍与土客冲突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日根 张学立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9-73,共5页
户籍制度是科举制度得以推行的基本保证 ,但是清代户籍制度遭遇商品经济发展、流动人员增加、社会变迁加快等因素的挑战 ,户籍管理变得难以实现。商籍是大商人们凭借同籍官员而谋得的合法占有科举名额的途径 ,冒籍则成为各种类型考生谋... 户籍制度是科举制度得以推行的基本保证 ,但是清代户籍制度遭遇商品经济发展、流动人员增加、社会变迁加快等因素的挑战 ,户籍管理变得难以实现。商籍是大商人们凭借同籍官员而谋得的合法占有科举名额的途径 ,冒籍则成为各种类型考生谋求走向仕途的不合法之道 ,这其中可以区分出多种不同类型 ,也引起了诸多新的社会矛盾 ,乃至形成严重的土客冲突。从科举的社会史角度出发 ,对冒籍问题加以解读 ,可以帮助我们解开清代社会矛盾的部分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科举制度 冒籍 社会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举的发展与关陇作家群的兴起——明代中期关陇作家群形成原因探析之一 被引量:7
6
作者 师海军 张坤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8-125,共8页
明代中期兴起的关陇作家群在当时有着全国性的影响,详细分析其崛起的原因,可以看到在王恕、杨一清等人推广、影响之下,关陇地区教育与科举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当时全国教育发达各省相比也不遑多让,这成为关陇作家群在当时能够形成的一... 明代中期兴起的关陇作家群在当时有着全国性的影响,详细分析其崛起的原因,可以看到在王恕、杨一清等人推广、影响之下,关陇地区教育与科举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当时全国教育发达各省相比也不遑多让,这成为关陇作家群在当时能够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中期 关陇作家群 教育 科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科举制与明清社会秩序建设的耦合——以山东临朐冯氏科举家族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日根 张先刚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23-28,共6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覆盖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巨大系统,科举制度的推行是与这个系统相互配合得较为良好的一个环节。它已完全超越了选官本身的意义,而成为集中体现中国优良文化传统的标志:它调动了宗法制的积极性,并将之推广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覆盖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巨大系统,科举制度的推行是与这个系统相互配合得较为良好的一个环节。它已完全超越了选官本身的意义,而成为集中体现中国优良文化传统的标志:它调动了宗法制的积极性,并将之推广到全社会,形成了一种面向全体公民的开放性;它倡导了追求礼法的价值观念,成为凝聚人心的坚韧纽带,有效地实现了主流价值观念的普及;它强化了社会分层的等级意识,建立起了一种社会相对和谐的稳定秩序。山东临朐冯氏家族的发展史给了我们一个形象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山东临朐 冯氏 科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官学教育的特点——兼论适应性教育的后果及其启示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筱宁 李忠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15,共5页
视教育为教化以适应政治需要,视程朱理学为知识来源以确立统一的思想和行为规范,以科举制度作为教育发展的制度保障,以功名利禄作为调动士子求学的激励因素,以文字狱实现对士人的彻底控制,是清代官学教育的特点。这种教育在适应政治需... 视教育为教化以适应政治需要,视程朱理学为知识来源以确立统一的思想和行为规范,以科举制度作为教育发展的制度保障,以功名利禄作为调动士子求学的激励因素,以文字狱实现对士人的彻底控制,是清代官学教育的特点。这种教育在适应政治需要、维护统治秩序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却在应对社会变革并引领社会发展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弊端,致使近代以来的社会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适应性教育的这种后果,对重新认识教育及其规律乃至对今日教育改革不乏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官学教育 适应性教育 科举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科举文人官年现象及其规律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2-160,共9页
中国古代文人的年龄有官年与实年之别。官年指填报在官方朱卷、档案、履历等官册上的年龄,它与一个人的实际年龄(简称"实年")常常存在不相一致的现象。通过相关文献留存最为丰富的清代科举文人官年与实年的大数据统计分析,可... 中国古代文人的年龄有官年与实年之别。官年指填报在官方朱卷、档案、履历等官册上的年龄,它与一个人的实际年龄(简称"实年")常常存在不相一致的现象。通过相关文献留存最为丰富的清代科举文人官年与实年的大数据统计分析,可以初步总结其基本规律,对清代人物生卒年的考订和清代科举文化史的研究皆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科举 文人 官年 实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乡试录、武举乡试录的版本及庋藏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长文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0-126,61,共8页
国内外现存明代乡试录共333种,其中孤本291种(部),浙江宁波天一阁现存272种,其中孤本233种(部)。天一阁所藏种类占存世种类的81.68%,其孤本种类占存世种类的69.97%。另外,现存明代武举乡试录11种,其中天一阁藏8种,且皆为孤本。无论收藏... 国内外现存明代乡试录共333种,其中孤本291种(部),浙江宁波天一阁现存272种,其中孤本233种(部)。天一阁所藏种类占存世种类的81.68%,其孤本种类占存世种类的69.97%。另外,现存明代武举乡试录11种,其中天一阁藏8种,且皆为孤本。无论收藏的种类,还是孤本数量,天一阁在国内外都处于独尊地位,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卓越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科举 乡试录 武举录 版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贡士”小考 被引量:7
11
作者 邱进春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2-85,共4页
不少学者误解了明代“贡士”的概念。在明代,“贡士”一词是一个泛称,包含两种意义:一为入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一为贡入国子监的生员。至清代,贡士才被规定为会试中试者的专称。
关键词 明代 科举 会试 贡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举对清代社会流动的影响——基于清代朱卷作者之家世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郑若玲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2-79,共8页
通过对《清代朱卷集成》七千多名举子家世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清代,尽管获得科举功名者大多数出身于较高社会阶层,出身于上五代均无功名家庭的举子要实现向上流动相当艰难,但一定比例的布衣借着科举得以升迁的事实,说明他们仍有一个较为... 通过对《清代朱卷集成》七千多名举子家世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清代,尽管获得科举功名者大多数出身于较高社会阶层,出身于上五代均无功名家庭的举子要实现向上流动相当艰难,但一定比例的布衣借着科举得以升迁的事实,说明他们仍有一个较为公平的上升渠道。姻亲和母系家族对于举子提升社会阶层几无助力。居住城市的举子实现向上流动的机会要比乡居举子大得多,但家世在实现社会流动的过程中起着远比居住地更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清代 社会流动 朱卷 家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新政时期的袁世凯与实业教育 被引量:4
13
作者 彭干梓 夏金星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1-85,共5页
晚清新政之时,袁世凯力废科举,大兴学堂,为清末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他主张"崇实学、增实科、开民智",领导学部于各府厅州县设立劝学所,为新式教育发展提供保障,使教育体系更为完善;要求农务局在各地劝... 晚清新政之时,袁世凯力废科举,大兴学堂,为清末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他主张"崇实学、增实科、开民智",领导学部于各府厅州县设立劝学所,为新式教育发展提供保障,使教育体系更为完善;要求农务局在各地劝办农会,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发行农学刊物,翻译农学教科书,举办农产品评审会,初步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农业推广体系;倡导"自谋其生"的教育观,将"实科"、"实学"、"实益"落实在"谋生"理念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 袁世凯 废科举 自谋其生 实业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科举评价的负面化倾向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兴德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0-108,共9页
晚清时期科举制遭遇了一个极端化、负面化评价过程,这集中体现为针对科举的"污名化"与"妖魔化"。晚清以来科举考试正向功能的下降、近代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引发的中国知识分子"现代性焦虑&q... 晚清时期科举制遭遇了一个极端化、负面化评价过程,这集中体现为针对科举的"污名化"与"妖魔化"。晚清以来科举考试正向功能的下降、近代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引发的中国知识分子"现代性焦虑"等,促成了科举评价负面化倾向的发生。科举评价的负面化倾向不仅令科举形象受损,对科举制被废止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左右了20世纪以来科举评价的基本取向。走出科举评价的极端化困境,既是科举认识深化的结果,也为科举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科举评价 负面化倾向 科举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书院“以古文为时文”教育论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程嫩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6-141,共6页
清代书院官学化,很多书院重视科举。有些书院对科举持理性的态度,在从事时文教育时,也注重包括古文在内的综合素质培养。这些书院施教者通过制定学规、撰写经典古文著作的叙录或评点时文课艺等方式,要求生徒钻研古文,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 清代书院官学化,很多书院重视科举。有些书院对科举持理性的态度,在从事时文教育时,也注重包括古文在内的综合素质培养。这些书院施教者通过制定学规、撰写经典古文著作的叙录或评点时文课艺等方式,要求生徒钻研古文,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时文写作提供借鉴。清代书院"以古文为时文"教育有助于提高生徒的时文写作水准,增强生徒的应举能力;也有助于提升生徒的综合素养,为社会输送健康的人才;还有助于丰富时文理论,促进古文的发展与传播。一些书院进而以经是文学的源头为依据,凸显经书研读在"以古文为时文"教育中的重要性,试图纠正清廷的科举目的与士人的应举意图之间所出现的错位现象,真正发挥书院传道讲学的教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书院 “以古文为时文”教育 科举 传道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圣祖的遗民策略——以“博学鸿儒科”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8
16
作者 孔定芳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06-212,共7页
在清初社会秩序的重建过程中,明遗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政治异己力量。他们眷恋故国,心怀恢复理想,对新朝采取敌视和不合作态度。清圣祖亲政以后,有鉴于顺治和四大臣辅政时期激烈的民族矛盾,以及遗民与新朝的紧张关系,调整政策,其中在对... 在清初社会秩序的重建过程中,明遗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政治异己力量。他们眷恋故国,心怀恢复理想,对新朝采取敌视和不合作态度。清圣祖亲政以后,有鉴于顺治和四大臣辅政时期激烈的民族矛盾,以及遗民与新朝的紧张关系,调整政策,其中在对明遗民的争取方面,采取和实施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遗民策略,这包括:营造相对宽松的政治生态,诏举“博学鸿儒科”,以及重开《明史》馆。在圣祖政策的感召下,明遗民整体上发生了深层蜕变,逐渐由敌视到认同,由反抗到亲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圣祖 明遗民 博学鸿儒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举背景下的明清教育对文学的负面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付琼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6-141,共6页
科举背景下的明清教育颠覆了唐宋教育重视文学的传统,转而对文学采取排斥的态度。明清教育实践中理学内容对文学内容的置换在根本上弱化了文学的基础,给明清文学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其最明显的表征就是雅文学的衰落。
关键词 科举考试 去文学化 明清教育 负面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书院的知识结构——以阅读指南、课业设置和考课题目为考察视角 被引量:6
18
作者 鲁小俊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6-114,共9页
清代书院的知识结构,大致包括"俗学"、"古学"、"新学"三个方面,即时文类书等应试之学、传统四部之学、晚清时务泰西之学。具体情形,可由书院的阅读指南和课业设置获知一二。书院士子的知识广度,主要体现... 清代书院的知识结构,大致包括"俗学"、"古学"、"新学"三个方面,即时文类书等应试之学、传统四部之学、晚清时务泰西之学。具体情形,可由书院的阅读指南和课业设置获知一二。书院士子的知识广度,主要体现在古学和新学方面,这在经史词章类、时务西学类课艺的题目中,有具体而直观的呈现。总体看来,清代书院提倡读经典为主、读类书为辅,反对庸烂时文和二手知识,对卑俗的应试学风有纠偏之功,有助于士子建构健全的知识体系;清代书院与科举的关系,是积极的良性互动,而不是消极的"附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书院 科举 知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史之学与清代书院科举文教育 被引量:15
19
作者 程嫩生 文洋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5-100,共6页
清代书院官学化,很多书院重视科举。有些书院虽从事科举文教育,但不唯之是从,而是将科举文教育与经史之学教育结合起来。此举上溯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经史之学的优良传统,根植于孔子"博学于文"的思想主张,来源于以学术导向矫... 清代书院官学化,很多书院重视科举。有些书院虽从事科举文教育,但不唯之是从,而是将科举文教育与经史之学教育结合起来。此举上溯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经史之学的优良传统,根植于孔子"博学于文"的思想主张,来源于以学术导向矫正利禄歪风的迫切要求。生徒只有学充养邃,才会眼界高、气味厚、笔力健。清代一些书院将科举文教育与经史之学教育结合起来,使得生徒学文不是局限于写作技巧的训练,而是拓展为与炼品、践行、培识的结合。这些书院通过教育,能够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书院 经史之学 科举文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有定数:明人对科举功名的认识 被引量:4
20
作者 汪维真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28,共7页
自隋、唐以降,伴随着科举制的创立、发展与完善,科举入仕成为社会普遍追求的理想人生模式, 以科举制度、科举人物、科举故事为核心内容的科举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的构成部分。观照明人关于科举人物、科举故事的诸多记载和议论... 自隋、唐以降,伴随着科举制的创立、发展与完善,科举入仕成为社会普遍追求的理想人生模式, 以科举制度、科举人物、科举故事为核心内容的科举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的构成部分。观照明人关于科举人物、科举故事的诸多记载和议论,基本上可以认为,命定、风水、报应等传统思想,因其理论上的包容性和阐释中的灵活性,是明人解释科举功名现象的主要理论依据。这种现象的生成,既是科场激烈竞争所引发的焦虑与无奈的结果,也是明人对社会、自然整体认知局限的自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科举 命定 风水 报应 科举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