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积石山县M_(S)6.2地震同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帅 何斌 +11 位作者 王涛 刘甲美 曹佳文 王浩杰 张帅 李坤 李冉 张永军 窦晓东 吴中海 陈鹏 丰成君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4-331,共18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诱发的同震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到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及时总结分析同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并进行县域易发性评价,对支撑震后恢复重建至关重要。通过应急排查、野外调查与结果分析,对同震...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县发生M_(S)6.2地震,诱发的同震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到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及时总结分析同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并进行县域易发性评价,对支撑震后恢复重建至关重要。通过应急排查、野外调查与结果分析,对同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以震后排查的同震新增和加剧隐患点为分析样本,采用Pearson相关性系数与随机森林Gini系数分析方法,筛选了15个影响因子,并运用机器学习-随机森林模型对积石山县进行同震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震区同震地质灾害总体发育程度不强,规模以小型为主,崩滑流地质灾害隐患可分为3大类、8个亚类,绝大部分分布在黄土丘陵区;积石山县同震地质灾害随机森林模型易发性评价(AUC=0.961)结果显示,极高易发区面积占比约8.67%,主要分布在胡林家乡、徐扈家乡、柳沟乡等乡镇,且县域及各乡镇易发性分级结构与隐患点密度分布吻合程度高。评价结果对已有排查隐患点以外的震裂山体或潜在崩滑流灾害具有重要指示作用,可为积石山县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提供决策支撑,同时将Pearson相关性系数与随机森林Gini系数的影响因子筛选方法及机器学习模型——随机森林应用于易发性评价中,可为其他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同震 地质灾害 易发性 随机森林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庄空间形态结构与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影响因子的关联性研究——以鲁甸县龙头山镇为例
2
作者 刘玲梅 王培茗 张泽宁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8-186,共9页
为促进村庄更好选址布局与建设,该文运用GIS技术、分形几何学、空间句法等方法,研究了鲁甸县龙头山镇村庄空间形态结构与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影响因子的关联性。结果表明:①村庄所处岩层越硬越厚、地势越平坦、距公路越近、距最近居民点... 为促进村庄更好选址布局与建设,该文运用GIS技术、分形几何学、空间句法等方法,研究了鲁甸县龙头山镇村庄空间形态结构与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影响因子的关联性。结果表明:①村庄所处岩层越硬越厚、地势越平坦、距公路越近、距最近居民点越远的区域,村庄建设受限越小村庄形态越复杂。②村庄所处距震中越近、岩层越软越薄、地势越陡峭崎岖、受邻村居民影响越大的区域,村庄紧凑度越高。③村庄建筑长轴方向平行于地震断裂带的数量相对较多,人们利用建筑刚度较大的长轴方向来应对地震产生的较大能量,从而减轻建筑受损程度。④村庄距最近一次地震震中越近、岩层越软越薄、地势越陡峭崎岖、距公路越近,其地质灾害隐患点越多,村庄道路越曲折越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形态 村庄空间结构 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影响因子 关联性 龙头山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类型、特征及演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秀珍 孔纪名 +4 位作者 崔云 田述军 钟卫 韩陪锋 张引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2-279,共8页
"4·20"芦山地震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本文在对芦山地震重灾区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芦山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规律、类型和特征及震后演... "4·20"芦山地震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本文在对芦山地震重灾区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芦山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规律、类型和特征及震后演化趋势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芦山地震新诱发次生地质灾害1337处,主要次生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和不稳定斜坡,灾害规模以中小型为主,新增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白垩系、三叠系砂泥岩、二叠系碳酸盐岩地层、第三系砾岩半成岩地层的陡坡和陡崖上以及全强风化壳和第四系堆积物中,并沿龙门山南段断裂带(中林一双石断裂)以及宝兴河、芦山河、灵关河等河谷和沟道两侧以及公路内侧山坡的陡坡地段集中分布。芦山地震不仅诱发了数以千计的次生地质灾害,还形成了许多潜在的、隐蔽性强的地质灾害,地震灾区的次生地质灾害总体会呈现加剧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 类型 特征 演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析与灾后调查 被引量:10
4
作者 施斌 王宝军 +1 位作者 张巍 徐洁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7-394,共8页
在实地考察和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工程地质角度,分析了汶川地震灾情及其次生地质灾害的成因,阐述了灾后重建中工程地质调查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 成因 工程地质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7.0级地震震后道路损毁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赵红蕊 王涛 +2 位作者 石丽梅 傅罡 李聪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37,共5页
芦山7.0级地震发生后,地震及其次生地质灾害严重损毁了灾区的道路交通系统,中断了灾区救援的交通生命线。为了满足震后灾区道路损毁风险评估的需要,有必要建立将次生地质灾害考虑在内的灾后道路损毁评估模型。在震后数据资源有限的情况... 芦山7.0级地震发生后,地震及其次生地质灾害严重损毁了灾区的道路交通系统,中断了灾区救援的交通生命线。为了满足震后灾区道路损毁风险评估的需要,有必要建立将次生地质灾害考虑在内的灾后道路损毁评估模型。在震后数据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震前道路基础地理信息、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建立道路损毁风险评估模型,模型综合考虑了道路震害因子(如地震烈度、设防烈度)以及次生地质灾害对道路损毁的影响。将该模型应用于雅安地区芦山县、宝兴县、雨城区以及天全县四个区县的道路损毁风险评估中,评估结果与报告第一时间报送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评估结果与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中心和天地图联合开发的芦山7.0级地震地理信息发布平台发布的地震灾区道路损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可以为震后长期恢复及次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7 0级地震 道路损毁 风险评估 次生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映秀—卧龙公路沿线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程强 吴事贵 苏玉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0-167,共8页
映秀—卧龙公路是汶川地震灾区距震中最近、震害最为严重的一条公路,本文对沿线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依据震害特征,将沿线震害划分为斜坡中上部强风化岩体及土层失稳、结构面切割岩体崩滑失稳、滑坡、泥石流等4类,并分析... 映秀—卧龙公路是汶川地震灾区距震中最近、震害最为严重的一条公路,本文对沿线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依据震害特征,将沿线震害划分为斜坡中上部强风化岩体及土层失稳、结构面切割岩体崩滑失稳、滑坡、泥石流等4类,并分析了沿线震害发育规律。调查表明:龙门山后山断裂两侧地震地质灾害呈现显著的差异性,主要是由深大断裂的消震隔震效应,地貌放大效应,地质结构等三方面因素决定的。通过134条实测剖面分析,研究了地震失稳斜坡坡度和失稳部位。地震诱发失稳斜坡坡度在33°~84°之间,主要分布在41°~65°之间,可以认为地震诱发斜坡失稳灾害主要发生在40°以上的斜坡。斜坡失稳部位主要分布在斜坡中上部以及地貌突出部位,主要失稳部位在0.4坡高以上。从研究斜坡动力失稳的角度,将沿线斜坡划分为基岩-土层及强风化层斜坡地质结构、不利外倾结构面基岩斜坡地质结构、块状构造基岩斜坡地质结构、块碎石土层斜坡地质结构等几种地质结构模型,分析论述了各种地质结构相应的地震地质灾害类型及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斜坡地质结构模型 失稳坡度 失稳部位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川地区地震灾害的地形因子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秋良 薛宏交 +3 位作者 杨强 王敦 李井冈 张丽芬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8-72,共5页
选取极灾区北川县为研究区,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地形因子进行地形信息的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坡度40°~50°、坡度变率在18°~30°、地形起伏度为50~70m,甚至更大的地区极易发生地震灾害。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DEM) 地形因子 汶川地震 地质灾害 北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精细化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研究 被引量:27
8
作者 张雅斌 杜继稳 +1 位作者 蔡蕊 李明 《灾害学》 CSCD 2011年第3期28-34,共7页
在黄土高原和秦巴山区地质灾害与降水相关特征分析基础上,介绍了陕西省气象台精细化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模型与业务系统。利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加密资料实现了综合雨量的精细估计,结合GIS地形地貌信息和历史灾害风险... 在黄土高原和秦巴山区地质灾害与降水相关特征分析基础上,介绍了陕西省气象台精细化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模型与业务系统。利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加密资料实现了综合雨量的精细估计,结合GIS地形地貌信息和历史灾害风险分析确定出降水影响系数后,通过计算指标量与灾害临界阈值判断实现了陕西省1915个乡镇地质灾害的逐日自动预报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雨量估计 降水影响系数 气象 预报预警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特大地震之北川县城震害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根龙 刘红帅 张军慧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3-178,共6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在北川县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导致上万人死亡,整个北川县城变为废墟。现场地震科考分析显示,造成北川县城建筑物和道路严重损毁以及人员重大伤亡的三个主要原因为:活断层错动产生的地表破裂效应,地震引发的...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在北川县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导致上万人死亡,整个北川县城变为废墟。现场地震科考分析显示,造成北川县城建筑物和道路严重损毁以及人员重大伤亡的三个主要原因为:活断层错动产生的地表破裂效应,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和强地震动产生的振动破坏效应。北川县城主断裂和次级断裂沿线分布的建筑物震害较重,而邻近断裂的建筑物震害相对较轻;地震触发的王家岩滑坡和景家山崩塌对北川县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导致2000余人死亡;而振动破坏效应在北川县城普遍存在,它产生的水平剪切运动对建筑物的危害很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特大地震 北川县城 断层错动效应 次生地质灾害 振动破坏效应 震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和汶川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规律及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秀珍 孔纪名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8,共8页
芦山地震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龙门山断裂带发生的又一次强烈地震。两次地震均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但由于地震震级、持续时间以及地质环境条件等的差异,两次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类型和特征既有相似性,又有一定的差异... 芦山地震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龙门山断裂带发生的又一次强烈地震。两次地震均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但由于地震震级、持续时间以及地质环境条件等的差异,两次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类型和特征既有相似性,又有一定的差异性。通过对比分析两次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环境背景条件、分布发育规律以及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和特征等,充分把握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及演化趋势,以期为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的科学预测和及时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汶川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 分布规律 类型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VC参数优化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威 苏经宇 +2 位作者 马东辉 郭小东 王志涛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498-1503,共6页
针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提出了基于GA、PSO和K-CV三种优化支持向量分类机参数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该方法既利用了支持向量分类机求解速度快、易于描述非线性关系的优良特性,同时... 针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提出了基于GA、PSO和K-CV三种优化支持向量分类机参数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该方法既利用了支持向量分类机求解速度快、易于描述非线性关系的优良特性,同时利用了GA、K-CV和PSO算法快速优化的特点,可实现支持向量分类机模型参数的自动化优选,具有收敛速度快、精度高的特点.将该模型用于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计算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价 支持向量分类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历史地震的浅地层记录 被引量:3
12
作者 戴晨 夏非 张永战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7-85,共9页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中部黄沙洋潮流通道的浅层地震剖面揭示了3处典型海底滑坡,滑坡区域西南距如东大洋口34.5km,南距西太阳沙人工岛17.1km。潮流通道中段北侧,即蒋家沙南坡的滑坡规模较大,滑坡后壁下滑错断达15m,宽度超过300m;潮流通道中...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中部黄沙洋潮流通道的浅层地震剖面揭示了3处典型海底滑坡,滑坡区域西南距如东大洋口34.5km,南距西太阳沙人工岛17.1km。潮流通道中段北侧,即蒋家沙南坡的滑坡规模较大,滑坡后壁下滑错断达15m,宽度超过300m;潮流通道中段南侧,即茄儿杆子沙北坡东西两处探测到的滑坡形态相似且距离接近,应为同一滑坡体,为中型等级。黄沙洋潮流通道近几十年沉积动力环境基本稳定,滑坡体各错断上部均无沉积物覆盖,故推断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Ms 6.2级地震是诱发这两个海底滑坡体的主要因素。该地震震中位于NW—SE向苏北—滨海断裂带和E—W向栟茶河断裂带的交叉区,上述两个滑坡发生于这两个断裂带近震中处,且前一个断裂带(该地震的主破裂面)上诱发的滑坡体规模较大。本区海底上部普遍发育潮汐环境下形成的砂泥互层沉积,下部为古河道砂质沉积,加之潮道边坡坡度相对较大,震动触使含水砂层运动,出现"液化现象",造成边坡失稳而诱发上部地层发生错断,导致潮流通道两侧沙脊边坡出现滑坡。近年来,江苏海岸开发加速,工程建设加快,潜在滑坡以及浅层气、软基等地质灾害在辐射沙脊群海域相对密集,探明与查清滑坡体空间分布与发展趋势,对保障海岸重大工程建设安全具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震剖面 海底滑坡 灾害地质 海底地震 砂层液化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筠连M_S4.9地震震害特征及致灾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肖本夫 毛利 +4 位作者 罗安元 祁玉萍 梁厚朗 格桑扎西 刘杨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202-208,共7页
根据四川筠连M_S4.9地震现场震害调查资料,总结震区各类房屋震害特征及典型地震地质震害情况,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环境、震源机制解和余震序列,初步探讨震害分布特征及破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震区多数房屋为砖混结构,其整体破坏情况较砖... 根据四川筠连M_S4.9地震现场震害调查资料,总结震区各类房屋震害特征及典型地震地质震害情况,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环境、震源机制解和余震序列,初步探讨震害分布特征及破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震区多数房屋为砖混结构,其整体破坏情况较砖木和土木结构房屋重;震区地震地质灾害受高差、坡度和岩性影响较强。震害破坏程度较重的主要因素包括:房屋结构不合理、抗震性能低;场地地基软弱或存在临空面,不均匀沉降现象突出;地质构造环境复杂,震害"上、下盘效应"明显;短时间段内地震频发,震害累积效应显著;人文地理环境限制,屋顶蓄水增强荷载不均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筠连4.9级地震 地震烈度 房屋震害 地震地质灾害 致灾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地质灾害与影响因素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3
14
作者 周静静 赵法锁 +3 位作者 李辉 刘海南 张晓敏 祝艳波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8-234,共7页
基于陕西省各市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资料,利用GIS技术建立了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和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5个影响因素的数据库,将数据库要素转换为50×50 m的栅格数据,重分类后统计各因素中发生地质灾害的栅格数目,计算其与地质灾害... 基于陕西省各市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资料,利用GIS技术建立了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和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5个影响因素的数据库,将数据库要素转换为50×50 m的栅格数据,重分类后统计各因素中发生地质灾害的栅格数目,计算其与地质灾害分布的相关性系数。结果显示:陕西省地质灾害在陕南秦巴山区地貌单元中最为发育;各地层岩性中,奥陶系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最大;高程为400~800 m,坡度为20°~30°,以及坡型曲率绝对值大于1的阳坡和年平均降雨量大于700 mm区域均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沿着断裂带、河流和交通线路,地质灾害呈现出"带状"分布,相关性系数沿着远离断裂带(河流、交通线路)的方向减小。研究结果对陕西省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影响因素 相关性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法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杨乐 陈杰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0-84,91,共6页
以重庆万盛区某旅游度假区为例,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其地质灾害危险性影响因子的作用程度和因子间关系,并系统阐述了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评价方法与模型。将该地区分成8个评价区,并选取了坡度、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人类活动、地下水、... 以重庆万盛区某旅游度假区为例,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其地质灾害危险性影响因子的作用程度和因子间关系,并系统阐述了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评价方法与模型。将该地区分成8个评价区,并选取了坡度、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人类活动、地下水、植被共6个影响因子,然后对影响因子进行权重计算并对其分析。结果表明:各影响因子作用程度量化排序依次为人类活动、坡度、植被、地层岩性、地下水和地质构造。人类活动和其他因子的相关性最强,地层岩性和其他因子的相关性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工程 地质灾害 灰色关联度法 影响因子 权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彝良9·07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张杰 王宇 +3 位作者 张红兵 朱春林 李俊东 晏祥省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0-291,共12页
2012年9月7日11时19分40秒,云南省彝良县发生M5.7级地震,12时16分29秒,再次发生M5.6级地震,两次地震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通过现场调查,分析了本次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震后次生地质灾害数量明... 2012年9月7日11时19分40秒,云南省彝良县发生M5.7级地震,12时16分29秒,再次发生M5.6级地震,两次地震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通过现场调查,分析了本次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震后次生地质灾害数量明显增加、由地震直接诱发的地质灾害分布明显受震中控制;Ⅷ度区、Ⅶ度区的地震地质灾害点密度分别是Ⅵ度区地震地质灾害点密度的11倍与4.5倍;地质灾害的分布表现出很明显的“上/下盘效应”,上盘地质灾害密度是下盘地质灾害密度的2.6~3.9倍;震后新增次生地质灾害点的分布受岩土体性质控制明显;震后次生地质灾害“降雨叠加效应”与“链生效应”较为明显,具有“震级小、灾情大、灾害多、规模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良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 特征分析 降雨叠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重灾区诱发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天华 袁永博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115,共5页
为了揭示地震重灾区与次生地质灾害的关联性,以某地震灾区为例,在分析次生地质灾害类型与危害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一次泥石流总量及流量确定其危险度,并引入易损性指数,确定各评价单元次生山地灾害的易损性大小,设置评价指标;结合研究区实... 为了揭示地震重灾区与次生地质灾害的关联性,以某地震灾区为例,在分析次生地质灾害类型与危害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一次泥石流总量及流量确定其危险度,并引入易损性指数,确定各评价单元次生山地灾害的易损性大小,设置评价指标;结合研究区实际,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对地震重灾区诱发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价。实验以次生地质灾害中的泥石流产生的灾害风险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本文研究方法可在有效确定地震重灾区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位置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纵向地震造成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面需进一步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重灾区 诱发 次生地质灾害 风险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地质作用与资源环境效应--基于第八届流体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及环境灾害学术研讨会的综述
18
作者 党鹏飞 王文博 +1 位作者 李亚东 崔杰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2-337,共16页
基于第八届流体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及环境灾害学术研讨会的主要交流成果,从侧面综述了近几年地质流体的形成演化与矿产资源的富集分布及环境灾害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从深部地质作用与矿产资源,地质流体研究的物理化学技术,流体地球化... 基于第八届流体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及环境灾害学术研讨会的主要交流成果,从侧面综述了近几年地质流体的形成演化与矿产资源的富集分布及环境灾害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从深部地质作用与矿产资源,地质流体研究的物理化学技术,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地震活动,地热资源的赋存特征和发展现状,地质资源的成藏特征、主控因素以及富集规律,流体地球科学与地理自然环境等6个方面对本次学术研讨会主要交流成果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①油气和矿产资源的生成和演化机制、富集和运移机制以及勘探和开发技术的发展依然是目前流体地球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且研究内容也更加注重资源产生和演化的历史与机制;②利用多样化且更精确的新技术对地质条件更加复杂、埋藏更深及勘探和开采难度更大的新领域进行拓展研究是当前的主要趋势;③目前中国极端自然灾害风险的不确定性受全球气候变化等自然、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增长趋势,破坏性地震正处于频发时期,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和复杂性同时也表现出增长趋势,因此,提升中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刻不容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科学 地质灾害 地质作用 主控因素 成藏特征 矿产资源 环境灾害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地震次生灾害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果 杜飞翔 李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8-51,55,共5页
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5·12"汶川大地震灾害发育最密集的龙门山地区雎水河、茶坪河、绵远河、石亭江4流域地震次生灾害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将影响地震次生灾害发育的10个影响因素简化为5... 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5·12"汶川大地震灾害发育最密集的龙门山地区雎水河、茶坪河、绵远河、石亭江4流域地震次生灾害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将影响地震次生灾害发育的10个影响因素简化为5个因子,即断层距、高程与地质结构因子、距离因子、方位因子、坡度因子和相对高程因子。通过对这些因子的权重分析验证了龙门山地区灾害发育的重要特性:即区域地震次生灾害沿发震断裂的"带状"分布且具有明显的上下盘效应。同时,分析结果也表明在强震区域,灾害的发育更受宏观要素如断层距、绝对高程等作用控制,因此在断裂带及潜在震源地区的地震次生灾害易发程度判定中,应综合考虑断裂带及海拔高程的影响,将具有有利岩性及结构的边坡也纳入评估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统计 探索性因子分析 灾害分布 地震次生灾害:多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及地市级危险性区划研究
20
作者 张立海 张业成 刘向东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9年第3期356-360,共5页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指由地震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滑坡,其次为塌陷、地裂缝、砂土液化等。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增强了地震的破坏效应,加剧了地震灾害的损失程度,给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造成很大困难。一般震级大...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指由地震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滑坡,其次为塌陷、地裂缝、砂土液化等。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增强了地震的破坏效应,加剧了地震灾害的损失程度,给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造成很大困难。一般震级大于5级、烈度超过6度的地震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震级和烈度越高,次生地质灾害越严重。本文根据中国历史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及发生条件,以地(市、区、盟)为单元,进行了危险性评价:高度和中度危险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的陕甘宁川渝滇藏地区,形成一个大致北北东向的高危险带,其余大部分地区为轻度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 分布特征 危险性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