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0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吡虫啉预处理水稻对稻瘿蚊的抑制效应及其与总酚含量变化的关系
1
作者 黄所生 李成 +7 位作者 黄芊 凌炎 宁紫月 邱永福 龙丽萍 黄凤宽 苏茵 吴碧球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75-1485,共11页
【目的】探究吡虫啉预处理水稻对稻瘿蚊的抑制效应及其对水稻次生代谢物总酚含量的影响,为解析广西稻区稻瘿蚊种群衰退机制提供新的理论支撑。【方法】采用稻瘿蚊致害性国际标准苗期筛选法、害虫生物学常规观测法和分光光度法等系统测... 【目的】探究吡虫啉预处理水稻对稻瘿蚊的抑制效应及其对水稻次生代谢物总酚含量的影响,为解析广西稻区稻瘿蚊种群衰退机制提供新的理论支撑。【方法】采用稻瘿蚊致害性国际标准苗期筛选法、害虫生物学常规观测法和分光光度法等系统测定吡虫啉预处理水稻不同间隔时间接入稻瘿蚊后对水稻标葱率、害虫产卵量、卵孵化率及幼虫发育进程的抑制效应,并分析水稻次生代谢物总酚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水稻标葱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吡虫啉拌种(药后5~25 d接入稻瘿蚊)和喷雾(药后1~20 d接入稻瘿蚊)均极显著抑制稻瘿蚊侵染(P<0.01,下同),水稻标葱率分别为0~3.95%和0~4.51%。拌种药后13 d接虫,稻瘿蚊产卵量显著降低(P<0.05,下同),为42.33粒/10头,但卵孵化率高达69.32%,极显著高于清水对照处理;药后18~23 d接虫,稻瘿蚊产卵量和卵孵化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喷雾药后5 d接虫,稻瘿蚊产卵量(21.00粒/10头)极显著低于对照,但药后10~15 d接虫,稻瘿蚊产卵量与清水对照处理无显著差异。拌种13 d或喷雾5 d后接虫的稻瘿蚊幼虫发育受阻,接虫后9~19 d拌种组幼虫体长0.43~0.59 mm、喷雾组幼虫体长0.43~0.48 mm、清水对照组幼虫体长0.82~2.47 mm,至接虫后22 d时药剂处理组幼虫仍处于低龄发育阶段,而对照组已完成化蛹,发育进程差异极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拌种和喷雾2种施药处理均诱导水稻总酚含量增多,但整体随时间推移逐渐递减,且其动态变化与水稻标葱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吡虫啉预处理通过诱导水稻总酚积累形成早期抗虫防御机制,实现对稻瘿蚊种群动态的间接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吡虫啉 稻瘿蚊 抑制效应 抗虫机制 发育进度 总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协同CuO活化过一硫酸盐降解吡虫啉的研究
2
作者 李蓉 张宗元 +1 位作者 李启武 赵佳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0,共7页
随着农药污染的日益严重,开发高效、环境友好的降解技术成为水处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采用水热法合成CuO纳米颗粒,并将其作为超声辅助催化剂用于水中吡虫啉(IMI)的降解。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表征,证实CuO具有良好的催... 随着农药污染的日益严重,开发高效、环境友好的降解技术成为水处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采用水热法合成CuO纳米颗粒,并将其作为超声辅助催化剂用于水中吡虫啉(IMI)的降解。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表征,证实CuO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US)辐照与CuO、过一硫酸盐(PMS)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可提升IMI降解效率。在IMI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初始pH为7、温度为25℃、超声功率为100 W、PMS质量浓度为0.3 g/L、CuO用量为0.3 g/L的条件下,反应30 min,IMI降解率达到97%左右。活性物质淬灭实验研究证实,羟基自由基(·OH)和硫酸根自由基(SO_(4)^(-)·)在降解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研究表明,CuO/US/PMS体系具有高效性和环境友好性,为水体中IMI污染物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催化 CUO 吡虫啉 过一硫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与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番茄中3种农药残留的动态监测效果
3
作者 徐悦 徐敏权 +2 位作者 王耀 庄建玲 刘晓鹏 《蔬菜》 2025年第6期78-84,共7页
为了验证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番茄中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残留量的检测效果,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药后7、15、30、40 d的3种农药残留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药后7 d,吡虫啉残留量最低但仍超出检出值,噻虫嗪次... 为了验证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番茄中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残留量的检测效果,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药后7、15、30、40 d的3种农药残留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药后7 d,吡虫啉残留量最低但仍超出检出值,噻虫嗪次之亦超限;药后15 d,2者残留均降至检出限以下;药后30 d,噻虫嗪残留仅0.021 mg/kg,远低于检出限;全程啶虫脒残留量最高,故防治温室白粉虱优先推荐噻虫嗪,其次是吡虫啉。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120次检测结果平均一致率达85%,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仅在药后30 d出现了3次假阳性、9次假阴性。因此,当样本量较大时,建议先使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进行快速初筛,再对初筛结果中可疑样本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进一步确认,这种组合策略为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的检测工作提供了高效、节本且可行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吡虫啉 啶虫脒 噻虫嗪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农药残留 快速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年限红壤果园土壤腐殖质结构变化对吡虫啉吸附的影响
4
作者 张雅雯 张嵚 +6 位作者 刘灿 陈均权 周凯 涂书新 彭新华 郭新春 郑太辉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3-1092,共10页
新烟碱类农药是南方丘陵区果园中最常用的杀虫剂之一,长期果园施肥会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及结构,进而影响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深入了解典型新烟碱类农药(吡虫啉)在果园土壤腐殖质上的吸附行为,有助于提高该类农药在土壤中环境行为... 新烟碱类农药是南方丘陵区果园中最常用的杀虫剂之一,长期果园施肥会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及结构,进而影响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深入了解典型新烟碱类农药(吡虫啉)在果园土壤腐殖质上的吸附行为,有助于提高该类农药在土壤中环境行为的认识,为农药面源污染源头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从不同种植年限(10 a、30 a、50 a)柑橘园土壤(0~20 cm)提取得到胡敏酸(HA)馏分(F1~F10)、低碳胡敏素(HuL)和高碳胡敏素(HuH),进行吡虫啉在这些腐殖质组分上的吸附等温线试验。结果表明,腐殖质组分对吡虫啉的吸附等温线均能很好地拟合Freundlich模型,R2大于0.9。胡敏酸对吡虫啉的吸附亲和力约为胡敏素的100倍,Ce为0.5、2.0、3.0 mg·L^(-1)时,吡虫啉的Kd值分别为523.1~5276 L·kg^(-1)、543.3~5717 L·kg^(-1)、520.2~5980 L·kg^(-1),随种植年限的延长,Kd值均略有增加;吡虫啉的KOC值与HA馏分(F1~F10)的芳香碳呈正相关关系、与烷基碳呈负相关关系,低碳胡敏素的羰基碳、羧基碳是控制吡虫啉吸附的关键碳官能团,高碳胡敏素的烷基碳是控制吡虫啉吸附的关键碳官能团。因此,长期种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腐殖质对吡虫啉的吸附,胡敏酸的芳香碳结构是调节吡虫啉吸附的关键结构,胡敏素的脂肪碳结构是调节吡虫啉吸附的关键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腐殖质组分 吡虫啉 等温吸附 种植年限 柑橘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AgCl/凹凸棒石对吡虫啉的光降解性能
5
作者 王阳阳 孙磊 +3 位作者 杨嘉伟 王嘉宁 魏佳玲 杨柳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93-1905,共13页
吡虫啉(IMI)作为一种新烟碱类农药,因其大量使用已引起严重的农药残留问题.本研究采用沉淀-光还原法制备了Ag/AgCl/ATP光催化剂,探究对水体中IMI的光降解性能.通过XRD、SEM、EDS、UV-vis DRS和XPS分析研究了该光催化剂的性能.考察了初... 吡虫啉(IMI)作为一种新烟碱类农药,因其大量使用已引起严重的农药残留问题.本研究采用沉淀-光还原法制备了Ag/AgCl/ATP光催化剂,探究对水体中IMI的光降解性能.通过XRD、SEM、EDS、UV-vis DRS和XPS分析研究了该光催化剂的性能.考察了初始pH、不同比例催化剂和IMI初始浓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并对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5 mmol·g^(−1)Ag/AgCl/ATP光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性能,20 min可对IMI达到90%以上去除率.降解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pH值在5—11范围内对IMI有很好的光降解效果;在经过5次重复实验后,该催化剂仍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重复使用性;水体中SO_(4)^(2−)和NO_(3)−对光催化剂降解IMI均有一定促进作用;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和LC-MS鉴定了IMI的降解产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能的降解路径,并进一步初步揭示了其光降解机理.本研究为光催化降解新烟碱类农药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AgCl ATP 光催化 吡虫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模式和拌种处理对冬小麦田昆虫群落多样性及其产量的影响
6
作者 程绪 刘骉 +2 位作者 赵飞 贺润平 邢鲲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5-1145,共11页
为了明确不同农业栽培管理措施对冬小麦田昆虫多样性及其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田间裂区设计(主区为灌溉田和雨养田,副区为吡虫啉种衣剂拌种和不拌种),系统评估了冬小麦种植模式和拌种处理对昆虫多样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为了明确不同农业栽培管理措施对冬小麦田昆虫多样性及其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田间裂区设计(主区为灌溉田和雨养田,副区为吡虫啉种衣剂拌种和不拌种),系统评估了冬小麦种植模式和拌种处理对昆虫多样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灌溉田与雨养田相比害虫多度下降了8.55%,非害虫多度上升了21.68%。在抽穗期,拌种处理与不拌种处理相比害虫亚群落多度和优势度指数分别显著下降了190.5和0.12,但多样性和均匀度显著增加了0.27和0.16。在灌浆期,灌溉田与雨养田相比害虫亚群落多度显著下降了31.97,而非害虫亚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显著增加了0.12和0.08,优势度显著下降了0.08。在理论产量上,雨养田下拌种处理与不拌种处理相比产量显著增加1.16 t/hm^(2),而灌溉田下拌种处理产量略高于不拌种处理。综上所述,在整个生育期上,灌溉处理能显著增加非害虫多度,但不会影响害虫多度;在拌种田,抽穗期的害虫多度少于不拌种田,在灌溉田,灌浆期的害虫多度少于雨养田;在雨养田拌种处理产量明显高于不拌种处理。建议雨养田采用拌种种植,灌溉田采用不拌种种植,并根据不同生育期害虫发展特点进行防治。本研究结果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提供了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拌种 昆虫多样性 产量 戊唑•吡虫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施用吡虫啉对枸杞土壤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的影响
7
作者 陈崇斌 张云飞 +2 位作者 陈佳斌 张淑静 王芳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51-1160,共10页
旨在利用高通量测序及酶学手段揭示枸杞园滴灌施用吡虫啉(有效成分0.7 kg/667m^(2))对不同空间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滴灌施药30 d后,表层土壤(0~5 cm)中吡虫啉残留量最大,占比高于76%。滴施吡虫啉对枸杞土壤过氧... 旨在利用高通量测序及酶学手段揭示枸杞园滴灌施用吡虫啉(有效成分0.7 kg/667m^(2))对不同空间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滴灌施药30 d后,表层土壤(0~5 cm)中吡虫啉残留量最大,占比高于76%。滴施吡虫啉对枸杞土壤过氧化物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无显著的影响,显著提高了距滴头水平距离25 cm处5~15 cm和15~30 cm土层中的脲酶活性,对其他土层中的脲酶活性无显著的影响。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滴施吡虫啉30 d后,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组成、结构及功能均无显著变化,且其最优势类群节杆菌属(Arthrobacter)能够被高浓度吡虫啉激活,丰度为对照的1.58~2.27倍,可参与土壤自身的解毒和修复。真菌群落受吡虫啉浓度及土壤环境的影响变化较大,无明显的规律。优势类群有害镰刀菌属(Fusarium)被高浓度吡虫啉激活,丰度提高5.28%~15.61%,但有害链格孢属(Alternaria)被抑制,丰度降低33.96%~49.82%。优势类群与吡虫啉残留量的相关性较差,相关系数小于0.7,表明类群差异性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在现有滴灌浓度下,探寻施药过程中镰刀菌属为代表的有害真菌类群的控制策略是减少吡虫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负面影响的关键。滴灌施药技术仍需从农药活性成分、剂型及滴灌参数等方面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吡虫啉 枸杞土壤 微生物群落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网络毒理学揭示10-羟基-2-癸烯酸改善吡虫啉诱导的肝损伤的功效机制
8
作者 唐钰静 袁洁 +1 位作者 展延栋 玄红专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49-56,共8页
本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网络毒理学和斑马鱼模型,探讨10-羟基-2-癸烯酸(10-hydroxy-2-decenoic acid,10-HDA)减轻吡虫啉(imidacloprid,IMI)诱导肝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首先,利用ADMET数据库预测IMI的毒性,通过Swiss、DisGenet和GeneCard... 本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网络毒理学和斑马鱼模型,探讨10-羟基-2-癸烯酸(10-hydroxy-2-decenoic acid,10-HDA)减轻吡虫啉(imidacloprid,IMI)诱导肝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首先,利用ADMET数据库预测IMI的毒性,通过Swiss、DisGenet和GeneCards等数据库预测10-HDA、IMI、肝损伤相关的靶点,将三者的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并通过分子对接研究10-HDA与交集靶点的相互作用。接着利用斑马鱼模型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检测斑马鱼体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抗氧化酶活性以及炎症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网络药理学和毒理学联合分析表明,IMI具有肝毒性,10-HDA通过调节82个GO条目和16条信号通路发挥保护作用。动物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IMI通过引发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诱导肝损伤,10-HDA能够维持斑马鱼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稳定抗氧化防御系统,同时,通过上调抗炎因子il4、il10 mRNA的表达,并下调促炎因子il1β、tnfα、nfκb、tlr4 mRNA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综上,10-HDA能够通过减缓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改善IMI诱导的肝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网络毒理学 肝损伤 10-羟基-2-癸烯酸 吡虫啉 斑马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虫啉在棉土中的吸附-解吸、消解与淋溶特性
9
作者 杨凤 郑露奇 +3 位作者 曾雯琪 节梦蕾 杨亚磊 景伟文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75,共9页
该研究通过实验室和田间试验评估了吡虫啉农药在新疆地区棉花种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消解特性和浸出潜力。吸附-解吸试验(采用振荡平衡法)的结果表明,Freundlich等温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其吸附-解吸特性,测得K_(f)值为2.318,吸附系数(1/n_... 该研究通过实验室和田间试验评估了吡虫啉农药在新疆地区棉花种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消解特性和浸出潜力。吸附-解吸试验(采用振荡平衡法)的结果表明,Freundlich等温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其吸附-解吸特性,测得K_(f)值为2.318,吸附系数(1/n_(ads))>1,吸附等温线属于S型,吡虫啉在供试土壤内部的吸附为非线性分配过程,吸附自由能(ΔG)小于40 kJ/mol,说明吡虫啉以自发的物理吸附机理为主。随着吡虫啉浓度的增加,吸附量逐渐增加。计算有机碳吸附常数(K_(oc))为421 mL/g(200<K_(oc)≤1000,Ⅳ级),证明吡虫啉在该土壤中属于较难吸附,具有“中等移动性”。解吸动力学与吸附动力学趋势相似,测得的K_(f)值为0.543,说明吡虫啉易被该土壤解吸,且解吸呈负滞后性。室内土柱淋溶试验的结果表明,吡虫啉的最大含量分段在5~15 cm,依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中农药移动性等级划分标准,吡虫啉在供试土壤中属于难淋溶性农药。相比于室内试验,田间试验的结果表明吡虫啉在田间各土层中的迁移速度较慢,但最终随时间的推移从土壤表层运动到深层,且在田间浅层土壤中的移动速率较深层土壤快。吡虫啉在各土层中的半衰期较短(2.81~8.41 d),按照《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准则》(NY/T 788-2018)标准划分,吡虫啉属于易消解农药。利用GUS指数法,结合田间试验的结果进行验证,认为吡虫啉的淋溶性与其易消解性有关。吡虫啉施用量越高,淋溶量越大,随着吡虫啉初始淋溶量的增加,淋溶强度会增强。腐殖酸对土壤中的吡虫啉具有截留作用。总体上看,吡虫啉施用后在供试土壤中属于难吸附、易解吸,易于消解而难淋溶,虽环境风险不高,但仍应控制用量,科学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虫啉 吸附 解吸 消解 淋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活化高碘酸盐降解水中新烟碱农药吡虫啉性能研究
10
作者 侯珍顺 王浩燃 +4 位作者 王佳琪 闫宗钰 袁萌阳 武奕睿 周成智 《岩矿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9-680,共12页
新烟碱农药包括吡虫啉、啶虫脒、呋虫胺等,通过干扰生物体内信号传递杀死害虫,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进入水环境后,吡虫啉具有高溶解性、较长半减期的性质,其残留对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因此有必要开发此类污染物的高效降... 新烟碱农药包括吡虫啉、啶虫脒、呋虫胺等,通过干扰生物体内信号传递杀死害虫,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进入水环境后,吡虫啉具有高溶解性、较长半减期的性质,其残留对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因此有必要开发此类污染物的高效降解技术。本文以吡虫啉为目标污染物,采用光活化高碘酸盐(UV/PI)技术,通过光化学模拟实验,考察不同水环境因子对吡虫啉降解效率的影响,揭示降解中涉及的主要活性物种,根据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技术测定的结果,推测吡虫啉降解产物及路径,并评估了吡虫啉及其降解产物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①UV/PI体系中吡虫啉降解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PI浓度为5mmol/L时降解性能较好,90min内降解率为88.5%;PI浓度对降解的效果呈先增后缓趋势;弱碱性条件(pH=8)促进了吡虫啉降解,黄腐酸抑制了降解,硝酸根离子促进了降解;②单线态氧(^(1)O_(2))和碘自由基(IO_(3)•、IO_(4)•)是吡虫啉降解的主要活性物种;降解路径主要涉及脱氯、羟基化和脱水氨化反应,降解产物有吡虫啉胍、6-氯烟酰酸、6-氯烟酰胺等;③吡虫啉中的咪唑基团、硝基亚氨基等基团破环后,部分降解产物急性毒性、发育毒性和诱变毒性降低,然而未完全矿化前仍存在生态风险。与传统的物理吸附、微生物降解等方法相比,本文通过UV/PI技术降解吡虫啉,相较于超声、活性炭等活化高碘酸盐技术,具有反应活性高、时间短、节约成本和环境友好等优势。本文成果对新烟碱类农药引发的水污染防治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烟碱农药 高碘酸盐 光活化 吡虫啉 降解机制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胁迫生境对麦二叉蚜成蚜耐药性的影响
11
作者 于俊平 周世荣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5期104-107,共4页
采用浸叶法探讨了吡虫啉和高氯氟氰菊酯在高温胁迫环境下对麦二叉蚜毒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速效性方面,高氯氟氰菊酯防治效果优于吡虫啉;持久性方面,两者防治效果差异不大。2种农药在高温条件下的毒力效果均大于适温,无论高温处理在哪个... 采用浸叶法探讨了吡虫啉和高氯氟氰菊酯在高温胁迫环境下对麦二叉蚜毒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速效性方面,高氯氟氰菊酯防治效果优于吡虫啉;持久性方面,两者防治效果差异不大。2种农药在高温条件下的毒力效果均大于适温,无论高温处理在哪个阶段,均会相应提高同浓度下麦二叉蚜的死亡率,从而对速效性和持久性产生协同作用。麦二叉蚜早期经历高温驯化后,吡虫啉的毒力要高于高氯氟氰菊酯,但在成蚜阶段经历高温胁迫,高氯氟氰菊酯的毒力大于吡虫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氯氟氰菊酯 吡虫啉 麦二叉蚜 常温 高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虫啉胁迫对红光熊蜂抗氧化酶系与解毒酶系的影响
12
作者 王丹丹 王星 +1 位作者 张晓婉 刘丹梅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5-132,共8页
为探究亚致死剂量吡虫啉胁迫对红光熊蜂工蜂的存活率、解毒酶活力与解毒基因表达量的影响,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红光熊蜂工蜂(21日龄)解毒基因,检测其表达量变化与抗氧化酶的活性,并通过饲喂外源褪黑素以提高熊蜂的抗药性... 为探究亚致死剂量吡虫啉胁迫对红光熊蜂工蜂的存活率、解毒酶活力与解毒基因表达量的影响,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红光熊蜂工蜂(21日龄)解毒基因,检测其表达量变化与抗氧化酶的活性,并通过饲喂外源褪黑素以提高熊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吡虫啉处理组(IMI组)存活率显著下降,但始终低于吡虫啉+褪黑素处理组(IMI+MT组);IMI组4种抗氧化酶的活性均随吡虫啉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始终低于IMI+MT组;IMI组8种解毒基因的表达量除AChE,DDTase和GLD基因外,其余表达量均随吡虫啉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激活后抑制的状态,且明显高于对照组(CK组)而低于IMI+MT组;IMI组DDTase基因的表达量与CK组差异不明显,但始终低于IMI+MT组,说明吡虫啉对DDTase的作用不明显,而褪黑素诱导DDTase表达效果较显著(P<0.05);IMI组AChE和GLD基因的表达量均低于CK组,随吡虫啉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呈下降趋势,但IMI+MT组二者的表达量始终高于IMI组.短期亚致死剂量吡虫啉胁迫对红光熊蜂影响不显著,长期胁迫则影响其存活率,红光熊蜂对吡虫啉的代谢解毒是一个多酶系、多基因协同参与的理化过程,褪黑素可提高红光熊蜂的抗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光熊蜂 吡虫啉 抗氧化酶 解毒酶 克隆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蔬菜中3种农药残留 被引量:7
13
作者 魏茂琼 王丽 +6 位作者 兰珊珊 刘振环 沙凌杰 林昕 李俊 普娅丽 刘宏程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90,共12页
基于胶体金免疫层析原理研制吡虫啉、丙溴磷及克百威快速检测试纸条,评价其在大蒜、白菜检测中的应用效果。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用胶体金颗粒标记吡虫啉、丙溴磷及克百威单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探针,以硝酸纤维素膜为固相载体,... 基于胶体金免疫层析原理研制吡虫啉、丙溴磷及克百威快速检测试纸条,评价其在大蒜、白菜检测中的应用效果。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用胶体金颗粒标记吡虫啉、丙溴磷及克百威单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探针,以硝酸纤维素膜为固相载体,包被吡虫啉-BSA、丙溴磷-BSA及克百威-BSA偶联物为检测线,羊抗鼠IgG抗体为质控线,制备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并对金标抗体用量、标记抗体浓度、检测线包被浓度等参数条件进行优化,评价试纸条的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和准确性。以大蒜、白菜为对象,优化了样品前处理方法,并对这2种蔬菜样品进行阴性检测及添加标准品农药检测。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工艺参数中吡虫啉、丙溴磷、克百威的最适标记抗体质量浓度分别为9.6、8.4、9.6μg/mL,抗原的包被质量浓度均是0.3 mg/mL,检测用时约15 min。吡虫啉、丙溴磷及克百威的检出限分别为20、3000、20 ng/mL,符合国标对2种蔬菜的限量规定。检测与吡虫啉、丙溴磷及克百威功能和结构相似的其他药物时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较好。克百威和吡虫啉农药的最适提取剂分别为4 mL乙酸乙酯和4 mL甲醇,样品用量均为2 g,上清液3 mL;丙溴磷农药的最适提取剂是9 mL乙酸乙酯,样品用量3 g,上清液8 mL,上清液用氮气吹干。50份蔬菜阴性样品和加标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假阳性率为6%,假阴性率为0。可见,研制的试纸条适用于大蒜、白菜现场快速检测以及基层实验室中大量样本的筛查,可为大蒜、白菜中农药残留控制提供有效监管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白菜 胶体金快速检测 吡虫啉 丙溴磷 克百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虫啉和苦参碱及其复配对毛叶苕子蚜虫的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 被引量:5
14
作者 谢殿杰 刘悦秋 +4 位作者 张蕾 王丹丹 程云霞 朱国梁 江幸福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327,共4页
为防治绿肥作物毛叶苕子上蚜虫危害,筛选出对毛叶苕子蚜虫高效配方,选择作用机理不同的吡虫啉和苦参碱,开展了最佳配比筛选及田间防治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吡虫啉和苦参碱4种混配组合(有效成分含量之比分别为1∶10、1∶20、1∶40和1∶80... 为防治绿肥作物毛叶苕子上蚜虫危害,筛选出对毛叶苕子蚜虫高效配方,选择作用机理不同的吡虫啉和苦参碱,开展了最佳配比筛选及田间防治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吡虫啉和苦参碱4种混配组合(有效成分含量之比分别为1∶10、1∶20、1∶40和1∶80)对毛叶苕子上棉蚜的毒力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1∶20组合的共毒系数最高,为376.14。选择该配比进行的田间药效试验表明,该混剂组合在有效成分用量为5.94 g/hm^(2)时,药后3、7 d的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单剂,最高防效近80%,可作为今后混剂的开发或生产中防治毛叶苕子蚜虫的推荐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叶苕子 棉蚜 吡虫啉 苦参碱 复配 田间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园蚜虫对吡虫啉和双丙环虫酯的敏感度监测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新新 吴萌萌 +4 位作者 薛丽 王甦 郭晓军 肖达 徐庆宣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36-1845,共10页
【目的】评估桃蚜Myzus persicae和桃粉蚜Hyalopterus amygdali种群对两种常用杀虫剂吡虫啉和双丙环虫酯的敏感性。【方法】2022年和2023年在我国不同桃产区桃园采集桃蚜和桃粉蚜种群,利用玻璃管药膜法测定了两种蚜虫的毒力水平。【结果... 【目的】评估桃蚜Myzus persicae和桃粉蚜Hyalopterus amygdali种群对两种常用杀虫剂吡虫啉和双丙环虫酯的敏感性。【方法】2022年和2023年在我国不同桃产区桃园采集桃蚜和桃粉蚜种群,利用玻璃管药膜法测定了两种蚜虫的毒力水平。【结果】2022年监测结果表明,浙江省嘉兴市的桃蚜种群对吡虫啉最敏感,LC50为0.222 mg·L^(-1),相比之下,河北省秦皇岛市、陕西省西安市和甘肃省兰州市的桃蚜种群表现出较低敏感性。2023年,浙江省杭州市的桃蚜种群对吡虫啉最敏感,LC50为1.574 mg·L^(-1)。对比两年的监测数据发现,山东省青岛市桃蚜对吡虫啉的敏感度变化不大,陕西省咸阳市桃蚜种群显示出对吡虫啉的敏感度降低的趋势。对于双丙环虫酯,2022年河北省秦皇岛市的桃蚜种群对双丙环虫酯最敏感,LC50为0.011 mg·L^(-1)。2023年,浙江省杭州市的桃蚜种群对双丙环虫酯最敏感,LC50为0.159 mg·L^(-1)。对比分析发现,甘肃省兰州市的桃蚜种群对双丙环虫酯的敏感度呈增加趋势。桃粉蚜的监测结果表明:云南省昆明市的桃粉蚜种群对吡虫啉和双丙环虫酯均表现出最高的敏感度,然而,河北省秦皇岛市和安徽省宿州市的桃粉蚜种群对吡虫啉的敏感度显著降低。【结论】不同地区和年份的桃蚜和桃粉蚜种群对吡虫啉表现出显著的敏感度差异。两种蚜虫对双丙环虫酯的敏感度差异不显著,均处于敏感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园 桃蚜 桃粉蚜 吡虫啉 双丙环虫酯 敏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退水中氮磷与吡虫啉的光催化水循环协同净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胡诗瑶 王沛芳 +3 位作者 胡斌 饶磊 李丹丹 袁秋生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2,共8页
为探究光催化和水循环协同净化氮磷和吡虫啉污染的效果,设计了空白对照、水循环和光催化水循环3组生态浮床系统、6个处理组对2种模拟农田退水(氮磷退水、氮磷和吡虫啉复合污染退水)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水体循环能增强浮床系... 为探究光催化和水循环协同净化氮磷和吡虫啉污染的效果,设计了空白对照、水循环和光催化水循环3组生态浮床系统、6个处理组对2种模拟农田退水(氮磷退水、氮磷和吡虫啉复合污染退水)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水体循环能增强浮床系统对氮的去除效果,7 d后氮磷退水的水循环浮床水体中氨氮和硝氮去除率较空白对照浮床分别提升了5.5%和27.1%;增加光催化的净化技术可加快氨氮硝化,氮磷退水的光催化水循环浮床水体中氨氮和硝氮去除率较空白对照浮床分别提升了26.2%和20.3%;吡虫啉会影响水循环浮床系统对氮磷的净化效果,TiO_(2)光催化复合陶粒对吡虫啉有良好的氧化降解效果,同时对氮磷和吡虫啉复合污染有显著净化效果;氮磷和吡虫啉复合污染退水的光催化水循环浮床降解了58.2%的吡虫啉,水体中氨氮、硝氮和磷酸盐去除率较未添加吡虫啉的水循环浮床分别提升了72.4%、15.0%和1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退水 氮磷 吡虫啉 生态浮床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烟叶田间吡虫啉用量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世杰 刘云 +4 位作者 李青常 陈超 贺琛 赵洋洋 杨国涛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62-69,共8页
为了降低烟叶田间农药过量使用所带来的残留风险,应用高光谱成像技术(515~900 nm),以1∶5000、1∶2500、1∶850这3组浓度吡虫啉药液喷施24 h后的鲜烟叶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4种常用光谱预处理方法进行数据预处理后,分别输入卷积神经网络(... 为了降低烟叶田间农药过量使用所带来的残留风险,应用高光谱成像技术(515~900 nm),以1∶5000、1∶2500、1∶850这3组浓度吡虫啉药液喷施24 h后的鲜烟叶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4种常用光谱预处理方法进行数据预处理后,分别输入卷积神经网络(CNN)、随机森林(RF)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模式对比准确率,选出全波段最优模型。采用连续投影法(SPA)、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法(CARS)对数据进行了降维,将降维后的高光谱数据分别输入选出的模型,建立了吡虫啉田间用量检测模型,比较模型的准确率和特征选择数量,确定了特征波段下的最优模型。结果表明:(1)原始数据和预处理后的数据输入卷积神经网络测试集准确率均达到100.00%,经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预处理后的数据,输入随机森林测试集准确率也达到100.00%;(2)连续投影法的数据降维效果优于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法;(3)综合考虑模型的准确率和检测时间,最终选择经过二阶导数预处理和连续投影法降维后建立的随机森林模型作为最优判别模型,选择特征数量为12个,测试集准确率为98.86%,单个样本检测时间为0.79 ms。综上,应用高光谱技术结合D2-SPA-RF模型可实现烟叶田间吡虫啉用量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吡虫啉 高光谱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秆生物炭吸附去除水中吡虫啉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兴链 杨莉娜 +1 位作者 王媛 董南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8-313,318,共7页
以农业废弃烟秆为原料,通过热解法制备生物炭,研究其对水中典型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IMI)的吸附去除。结果表明,烟秆生物炭对IMI的吸附效能随烧结温度的升高而增大。900℃烧结2 h的生物炭(BC900)表面含有多种含氧官能团,具有较大... 以农业废弃烟秆为原料,通过热解法制备生物炭,研究其对水中典型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IMI)的吸附去除。结果表明,烟秆生物炭对IMI的吸附效能随烧结温度的升高而增大。900℃烧结2 h的生物炭(BC900)表面含有多种含氧官能团,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丰富的孔隙结构、弱的亲水性和极性,对IMI有最佳的吸附效果,最大理论吸附量为124.87 mg/g;增大BC900投加量以及酸性条件均有利于IMI的吸附,而水中常见阴离子的存在对吸附有抑制作用并遵循以下规律:HCO_(3)^(-)>SO_(4)^(2-)> NO_(3)^(-)> Cl^(-)。BC900对IMI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曲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机理包括表面吸附、孔隙填充作用、π-π电子受供体相互作用和氢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秆 生物炭 吸附 吡虫啉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AgCl/ZnO/ATP光催化降解水体中吡虫啉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阳阳 杨嘉伟 +4 位作者 孙磊 王嘉宁 叶静怡 包家华 杨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566-5575,共10页
利用水热法和沉淀-光还原法成功制备具有高效光催化活性的Ag/AgCl/ZnO/ATP异质结复合光催化剂,探究其对水体中吡虫啉(IMI)的光降解性能及机理.结果表明:在可见光照射下,Ag/AgCl/ZnO/ATP光催化剂表现出优异光催化性能,30min内可以完全去... 利用水热法和沉淀-光还原法成功制备具有高效光催化活性的Ag/AgCl/ZnO/ATP异质结复合光催化剂,探究其对水体中吡虫啉(IMI)的光降解性能及机理.结果表明:在可见光照射下,Ag/AgCl/ZnO/ATP光催化剂表现出优异光催化性能,30min内可以完全去除IMI.降解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其反应速率常数是AgCl的7.2倍;在pH 5~11范围内对IMI具有优异的光降解效果;水体中SO_(4)^(2-)和NO_(3)^(-)对光催化剂降解IMI均有一定促进作用;经过5次循环重复使用后仍能保持高效的光催化性能和稳定性;结合表征和实验验证可知,AgCl/ZnO异质结的构成,有效地抑制了电子-空穴对的复合,使得IMI在活性物质(h^(+)、⋅O_(2)^(-)、⋅OH)作用下发生硝基去除、脱氯以及吡啶和咪唑的开环,最终实现对IMI的高效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AgCl ZNO ATP 异质结 光催化 吡虫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虫啉和啶虫脒对东亚小花蝽捕食行为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钧 徐敏 +2 位作者 白静科 李成军 李淑君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63,共6页
为明确吡虫啉和啶虫脒对天敌东亚小花蝽捕食行为和能力的影响,通过玻璃管药膜法用田间推荐使用剂量处理东亚小花蝽雌成虫,分析了这两种安全性较高的杀虫剂对东亚小花蝽雌成虫捕食行为、捕食量和捕食功能反应方程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明确吡虫啉和啶虫脒对天敌东亚小花蝽捕食行为和能力的影响,通过玻璃管药膜法用田间推荐使用剂量处理东亚小花蝽雌成虫,分析了这两种安全性较高的杀虫剂对东亚小花蝽雌成虫捕食行为、捕食量和捕食功能反应方程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吡虫啉和啶虫脒处理后,东亚小花蝽雌成虫捕食行为中的搜寻、行走和取食时间分别显著减少了100.0 s和332.5 s、775.0 s和500.0 s、1117.5 s和1145.0 s;对棉铃虫卵的日捕食量分别为(4.89±1.36)和(3.56±0.73)粒,分别显著减少了1.55和2.88粒。各处理组对棉铃虫卵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但模型的各项参数均发生了变化,吡虫啉和啶虫脒处理后的捕食效能(分别为10.7363和7.0280)与最大寻找效应(分别为0.6139和0.4021)均显著低于对照(26.1909和0.7929)。因此,在田间推荐使用剂量下,吡虫啉和啶虫脒均可干扰东亚小花蝽捕食行为,减少其捕食量,并显著降低东亚小花蝽雌成虫捕食效能和寻找效应,对东亚小花蝽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这为协调天敌与杀虫剂科学使用、促进烟田害虫的可持续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小花蝽 棉铃虫 捕食功能 吡虫啉 啶虫脒 推荐使用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