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3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全场景构建及效能探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周丽敏 岳秀丽 何燕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8-160,共13页
目前,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相关研究和实践日益深化,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在思政教学实践中,全场景教学环境构建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文章基于具身德育理论和相关教学场景化研究的基础,深刻剖析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发展的现实需求,... 目前,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相关研究和实践日益深化,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在思政教学实践中,全场景教学环境构建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文章基于具身德育理论和相关教学场景化研究的基础,深刻剖析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发展的现实需求,构建了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全场景模式,并开展了相关的教学实践探究。在教学场景效能研究方面,研究过程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和SPSS软件分析数据。为验证调查问卷的有效性,研究对学习者心流体验相关数据、心理唤醒状态进行了相关统计分析,三种方法互为验证,证明全场景教学环境对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文章也分析了该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外语 课程思政 具身理论 全场景 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价值内涵、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被引量:7
2
作者 付国华 张浩瑜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28,共5页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技术精神、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当前,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教学资源不足与更新滞后、教师思政素养不高、学生参与...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技术精神、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当前,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教学资源不足与更新滞后、教师思政素养不高、学生参与度较低、缺乏创新性和特色、机制不健全等困境。未来,职业院校需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课程设计、激活内生动力、提升教师素养、健全评价机制来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院校 课程思政 思政课程 立德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德与树人:高校思政课认同的价值取向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英丽 舒丹丹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49,共7页
思政课认同指学生认可、接受思政课及其所传递的价值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包括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它对提高学习获得感有促进作用,对教学效果评估具有导向作用,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支撑作用。高校思政课认... 思政课认同指学生认可、接受思政课及其所传递的价值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包括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它对提高学习获得感有促进作用,对教学效果评估具有导向作用,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支撑作用。高校思政课认同面临从理解到认同的理论认同障碍、从投入到认同的情感认同困境、从价值观教育到价值认同的挑战和从理论到实践的行为认同难题。这源于学习获得感不强、学生主体性不足、信仰缺乏坚定性和实践体验不丰富。破解高校思政课认同困境,需让学生收获知识以强化理论认同,感受尊重以强化情感认同,体悟信仰以强化价值认同,体验实践以强化行为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认同 立德树人 实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
4
作者 王启立 吴祝武 +2 位作者 张然 袁玲 辛良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5-250,共6页
针对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现状,着力解决“教什么、如何教、评什么、如何改”等关键问题,提出了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围绕安全教育的“态度、知识、能力和品格”等关键要素,融入课程思政,以“实验室安全教育与... 针对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现状,着力解决“教什么、如何教、评什么、如何改”等关键问题,提出了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围绕安全教育的“态度、知识、能力和品格”等关键要素,融入课程思政,以“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应急处置”课程为例详细阐述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过程设计、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达成评价及持续改进的全过程改革和实践。结果表明,实验室安全教育类课程建设更加合理,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养方面达到了预期目标,初步形成了优秀的安全品格和积极的安全价值观,综合素养有较大提升,安全实践创新活动成效显著。相关的改革实践可为国内高校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安全教育 课程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德树人背景下“树木学”课程思政探索——以《诗经》为例
5
作者 牟凤娟 李双智 +1 位作者 赵雪利 胡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80-86,共7页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林学专业课程教学,推动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深度融合,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树木学”作为林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培育专业人才至关重要。以《诗经》中典型树木的种类及其...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林学专业课程教学,推动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深度融合,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树木学”作为林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培育专业人才至关重要。以《诗经》中典型树木的种类及其比兴意象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其思政内涵,并结合树木学的学科特性融入“树木学”课程教学,不仅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也为林学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研究表明,采用“一树双线”教学模型重构“树木学”课程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与反馈体系,是确保教学效果、实现教学改革目标的有效路径,对培养具备扎实林学专业基础知识和“三农”情怀的林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诗经 树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理论建构的思考
6
作者 韩震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10,共7页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构建、教学实践和育人规律。基于独特的课程发展历程,道德与法治课程兼具政治性和思想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因此,道德...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构建、教学实践和育人规律。基于独特的课程发展历程,道德与法治课程兼具政治性和思想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在本质上也属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范畴,加强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例如,有利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丰富教育学理论,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等等。该学科的研究学习内容,值得从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师及未来的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经历终身探索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论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7
作者 刘云华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143-148,共6页
课程思政是任课教师实施思政教育的主渠道。研究“药用植物学”课程的思政教育:挖掘思政元素,理清思政元素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探索思政元素落地的有效路径。此研究侧重落地实操,给同行以实践参考。
关键词 药用植物学 课程思政 思政元素 有效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原则遵循与逻辑理路 被引量:2
8
作者 耿言海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04,共7页
推动党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能发挥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课程思政建设与党史教育在教育目标、人才培养载体和原则方面高度契合,内容上包容互济、方法上协同互通、功能上同向同行,能够形成协同效应。推动党史教育与课程思政深... 推动党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能发挥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课程思政建设与党史教育在教育目标、人才培养载体和原则方面高度契合,内容上包容互济、方法上协同互通、功能上同向同行,能够形成协同效应。推动党史教育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将党史元素寓于课程思政,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育人力量,能有效破解“两张皮、硬融入”等难题。文章从价值意蕴、原则遵循与逻辑理路三个方面出发,探索“党史+课程思政”的双向赋能理路,推动党史教育与课程思政从“嵌入”走向“融合”,推动形成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的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史教育 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机遇、挑战与应对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少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1,共7页
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通过突破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化的形式与内容二元论,调和思想政治教育漫灌与滴灌的矛盾,填补思想政治教育守正与创新的缝隙,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阔步革新。受教育者自我建构式的智能产出和教育者在智能抽象中的本性迷失,预... 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通过突破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化的形式与内容二元论,调和思想政治教育漫灌与滴灌的矛盾,填补思想政治教育守正与创新的缝隙,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阔步革新。受教育者自我建构式的智能产出和教育者在智能抽象中的本性迷失,预示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智能异化风险;智能化技术使发生于特定场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被泛化到迷宫式的智能化多维空间,教育过程的情感熔断在情感来源的难以辨明中发生;智能化技术的神秘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导致技术“无知”,遮蔽了对教育效果的评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应着重关注智能信息产出是否存在错误价值倾向,避免知识传递中的价值流失,确保主客体的情感交往不被智能化技术遮掩,同步技术使用过程和教育效果评价,积极探查使用者和智能化技术的功能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智能化 情感 教育效果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问题及策略——以研读《大学》之“道”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骁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50-53,共4页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典名作数不胜数,具有培养大学生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作用,其中,《大学》之“道”德育价值突出。大学生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出现的问题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不足、教师运用...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典名作数不胜数,具有培养大学生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作用,其中,《大学》之“道”德育价值突出。大学生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出现的问题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不足、教师运用经典之“道”能力不足、现行的德育方式缺乏吸引力。大学生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应加大课程开发与利用,建设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期汲取经典之“道”,提升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大学》之“道” 思想政治教育 德育方式 文化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建设视域下高职思政引领力的本质、功能与提升路径 被引量:1
11
作者 陆晓莉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7-32,共6页
思政引领力作为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体现着教育强国的性质和方向,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高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具有重要使命,必须以强大的思政引... 思政引领力作为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体现着教育强国的性质和方向,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高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具有重要使命,必须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保障教育强国建设。高职思政引领力在本质上体现为以为党育人为导向的政治引领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思想引领力、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教育引领力,在功能定位上凸显了保障教育强国建设正确方向的强基固本功能、凝聚培育时代新人思想共识的凝心聚力功能、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的铸魂育人功能。提升高职思政引领力,应从党建引领、话语创新、课程融合、数字赋能与队伍锻造等方面着力,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思想保障与力量支撑,赋能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高职教育 思政引领力 立德树人 产教融合 课程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思政元素与生态学教学融合探究
12
作者 宋海凤 王赟博 娜日苏 《草原与草业》 2025年第1期27-30,共4页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对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学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生态学专业及学生特点,可以借鉴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生态学...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对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学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生态学专业及学生特点,可以借鉴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生态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学相关理论有机结合,必将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本研究从生态学的课程特点及思政元素挖掘展开,对专业知识教学如何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详细分解阐述,以期为生态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一种可借鉴的课堂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课程思政 思政元素 立德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思政的伦理风险审视及应对策略
13
作者 张铤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3-108,共6页
智能思政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同时,其带来的伦理风险问题亦不容忽视。智能思政伦理风险主要表现为师生主体地位的消解与情感关系的淡化、“信息茧房”的滋生与算法伦理的失范、教育公平的式微与技术价值的... 智能思政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同时,其带来的伦理风险问题亦不容忽视。智能思政伦理风险主要表现为师生主体地位的消解与情感关系的淡化、“信息茧房”的滋生与算法伦理的失范、教育公平的式微与技术价值的迷失以及学生隐私的失守与数字侵权责任的游离等。究其深层肇因,主要在于智能算法内部运作的复杂性与不透明性、人工智能伦理与法律规范的相对滞后和师生科技伦理素养与风险处置能力的欠缺。对此,要冷静分析、积极应对,通过构建“价值—主体—规范”三位一体的策略框架,加强智能思政伦理风险治理,促进人工智能向上向善,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双向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思政 伦理风险 德法共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职三科统编教材的使用成效与改进思考
14
作者 沈永鑫 曾天山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22,共7页
中职三科统编教材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固本工程,有助于打好德技双馨人才底色,教育引导青年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中职教育三科教材从之前的“一纲多本”模式,进入“统一编写、审核、使用”的新时期,体现了国家意志,强化了社会主... 中职三科统编教材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固本工程,有助于打好德技双馨人才底色,教育引导青年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中职教育三科教材从之前的“一纲多本”模式,进入“统一编写、审核、使用”的新时期,体现了国家意志,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了教、学、评的基本要求,实现了不同类型中职学校全覆盖,普遍提升了中职生的核心素养和职业素养,受到广泛认可。要提高中职三科统编教材质量、增强使用效果,践行德技并重理念,厚植文化根基,还要彰显教材的职业教育特色,增强可读性,落实课时安排,优化师资配置,实施教研培训,强化配套资源建设,加强测评,及时修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职三科统编教材 德技并修 开齐开足用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struction of Female Subjectivity in the Yan’an Period under the Intersubjective Perspective
15
作者 Liu Ning Qin Ya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17-224,共8页
In the practice of intersubjective ideological education,human subjectivity can be fully developed in three dimensions:practical dimension,value dimension and social dimension,thus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 In the practice of intersubjective ideological education,human subjectivity can be fully developed in three dimensions:practical dimension,value dimension and social dimension,thus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Liberation Daily in the Yan’an period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carry out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women.Taking the reports on women’s work in Liberation Daily as sampl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of female subjectivity in Yan’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subjective ideological education.Development is conducive to deepening the study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women,and it also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deepening the party’s women 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beration Daily SUBJECTIVITY INTERSUBJECTIVITY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身德育理论视域下高校以体育德的现实审视与纾困之策 被引量:15
16
作者 崔伟 李德显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3,共7页
体育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具身德育理论为高校开展以体育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本研究以具身德育理论为研究视角,研究发现高校体育中体育与德育融合不够深入,内涵挖掘不透彻;课程教学过程重技能教授,轻道德认知培养;实践中缺少道... 体育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具身德育理论为高校开展以体育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本研究以具身德育理论为研究视角,研究发现高校体育中体育与德育融合不够深入,内涵挖掘不透彻;课程教学过程重技能教授,轻道德认知培养;实践中缺少道德冲突情境,弱化了道德行为;校园体育文化育德不突出,缺乏道德情感渗入。建议高校要深化体育课程思政,以体育具身加强道德认知;深挖体育实践赋能,以体育活动规范道德行为;强化体育文化归属,以体育文化培育道德情感,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体育德 立德树人 具身德育 体育课程思政 体育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维度表征、主要问题与推进路径 被引量:3
17
作者 尹志华 刘皓晖 +2 位作者 万雪 郭振 刘波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8,96,共10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这为教师铸魂育人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时代的要求。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师的师德师风在落实学校体育目标过程中又发挥着关...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这为教师铸魂育人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时代的要求。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师的师德师风在落实学校体育目标过程中又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新时代推进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以德立身——体育教师应先正己;以德施教——体育教师应注重“以体育德”;以德立学——体育教师应严谨治学;以德育德——体育教师应积极化人。当前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主要存在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失范行为红线有待廓清、落实载体虚化、评价体系有待健全等问题。未来推进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做好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顶层设计;开发体育教师师德师风的培训研修课程;坚持师德师风建设的底线思维与高标引领;以“课程思政”为重要载体落实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健全科学的体育教师师德师风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教师 学校体育 师德师风 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尊师重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贾炳涛 王昕 周文福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85-92,共8页
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作为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为提升育人质量提供重要的实践反馈和策略指向。分析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体系的现状,发现其存在评价指标不够科学、评价方法单一及评价结果缺乏实践应用等现实困境。针对... 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作为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为提升育人质量提供重要的实践反馈和策略指向。分析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体系的现状,发现其存在评价指标不够科学、评价方法单一及评价结果缺乏实践应用等现实困境。针对其困境,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校内评价为内环,校外评价为外环的评价主体模型,并从认知、情感、价值和行为4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包含认知提升、情感认同、价值取向、行为塑造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的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为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 效果评价 公共体育 体系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的核心要义、现实挑战及推进策略 被引量:13
19
作者 庞立生 郗厚军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57,共9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应被高度重视、全面理解和科学把握。在核心要义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应被高度重视、全面理解和科学把握。在核心要义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注重恪守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遵循协同育人的理念指导,强调“六要素养”的队伍锻造。就其面临的现实挑战而言,当前存在一些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意识不够、教师配备不足、教师素质能力不齐、教师培训和协同不强等问题。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要在打通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队伍意识、配备、素质、培训、协同、管理之间的环节上下功夫、见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小学 思政课教师一体化 立德树人 推进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的现实效能、风险检视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24
20
作者 刘伟 刘新琦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3,共8页
伴随高校教育数字化行动的方兴未艾,如何把握好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发展效能与限度的张力,破解数字化发展进程中的风险挑战,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前沿课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呈现出持续向好的态势,数字化在... 伴随高校教育数字化行动的方兴未艾,如何把握好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发展效能与限度的张力,破解数字化发展进程中的风险挑战,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前沿课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呈现出持续向好的态势,数字化在要素动态联结、过程场域开拓、环节效果优化等方面赋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但也暴露出数字迭代悬浮、数字功能失范、数字关系失度等一系列风险挑战。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正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处于“弱数字化”的阶段性现实,在思维革新、机制优化、关系深化上精准发力,聚焦“认知-态度-能力”问题落实好数字化理念,精心打造“生产-传播-反馈”协同的数字化运作机制,建构“寓教于数、与数偕行”的新型教育主客体关系,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为不断塑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数字化 效能 风险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