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遗迹化石组合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
14
1
作者
施振生
朱筱敏
+2 位作者
王贵文
钟大康
张新培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4期32-35,39,共5页
依据化石生态和沉积学特征 ,系统地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志留系遗迹化石的组成、分类及其沉积环境 ,认为存在 4种遗迹化石组合 :①Palaeophycus Planolites遗迹组合 ,由进食潜穴、滤食居住潜穴和觅食迹组成 ,包括Planolites,Palaeophycus,Ma...
依据化石生态和沉积学特征 ,系统地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志留系遗迹化石的组成、分类及其沉积环境 ,认为存在 4种遗迹化石组合 :①Palaeophycus Planolites遗迹组合 ,由进食潜穴、滤食居住潜穴和觅食迹组成 ,包括Planolites,Palaeophycus,Macaronichnus,Skolithos,Ophiomorpha和Taenidium等遗迹属 ,反映了潮间带混合坪沉积环境 ;②Skolithos遗迹组合 ,由居住潜穴组成 ,常见遗迹属有Skolithos,Ophiomorpha ,Arenicolites,Thalassinoides和Cylindrichnus,代表了前滨或潮下带砂坪沉积环境 ;③Planolites Taenidium遗迹组合 ,以进食潜穴和居住潜穴为特征 ,主要组成分子有Taenidium ,Planolites,Palaeophycus,Skolithos,Arenicolites和Thalassinoides等遗迹属 ,指示了具有周期性风暴影响的过渡带沉积环境 ;④Helminthopsis遗迹组合 ,主要由觅食迹组成 ,其中以Helminthopsis和Zoophycos遗迹属最为常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志留系
化石
沉积环境
沉积学
含油气盆地
地层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豫西地区太原组遗迹化石与古环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
4
2
作者
胡斌
艾航
宋慧波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30-636,共7页
为探讨豫西地区石炭-二叠系太原组中遗迹化石与其沉积环境的演变特征,采用遗迹学和沉积学的研究方法,重点分析该研究区太原组灰岩中所含Zoophycos遗迹化石的个体大小和潜穴充填物颜色的变化、产状与分布特征以及宿主岩的沉积环境,取得3...
为探讨豫西地区石炭-二叠系太原组中遗迹化石与其沉积环境的演变特征,采用遗迹学和沉积学的研究方法,重点分析该研究区太原组灰岩中所含Zoophycos遗迹化石的个体大小和潜穴充填物颜色的变化、产状与分布特征以及宿主岩的沉积环境,取得3点认识:(1)密集分布的小型遗迹个体以及充填物为黑色的Zoophycos,与较深水环境和贫氧环境具有明显的相关性。(2)Zoophycos可作为古水深变化的判释标志,尤其是以小型个体和具黑色充填物的Zoophycos可作为较深水沉积层的对比标志,依此标志的区域对比分析表明,太原组沉积期经历过2次大的海侵,出现2次最大海泛面,并可作为全区等时界面。(3)基于沉积环境的时空对比分析,提出豫西地区太原组沉积期海水进退变化规律。研究区太原组自下而上由2次较大海侵与海退旋回组成,每个旋回的沉积环境演化的早期几乎都出现海湾瀉湖相带为主的沉积,间夹潮坪沼泽和砂质障壁岛相带的沉积,然后变为近岸-远岸-近岸的浅海相带沉积,间夹潮坪沼泽相带沉积,最后又变为海湾瀉湖相带和潮坪沼泽相带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西地区
石炭-二叠系
太原组
遗迹化石
ZOOPHYCOS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东辛地区沙三段遗迹化石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
2
3
作者
陈秀艳
姜在兴
+1 位作者
师晶
徐杰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4期462-466,共5页
通过岩心观察及沉积分析,东辛地区沙三段发育大量的生物潜穴、逃逸构造、扰动构造及生物实体化石和印模,可进一步识别为居住迹(Domichnia)、进食迹(Fodinichnia)、牧食迹(Pascichnia)3大类。根据组合特征,可划分为Cochlichnus anguineus...
通过岩心观察及沉积分析,东辛地区沙三段发育大量的生物潜穴、逃逸构造、扰动构造及生物实体化石和印模,可进一步识别为居住迹(Domichnia)、进食迹(Fodinichnia)、牧食迹(Pascichnia)3大类。根据组合特征,可划分为Cochlichnus anguineus,Planolites montanus和Skolithos-Planolites 3种遗迹组合。沙三下亚段发育Cochlichnus anguineus遗迹组合及完整鱼化石,代表相对安静的低能沉积环境;沙三中亚段发育Planolites montanus遗迹组合,见逃逸构造和扰动构造,表明水体存在动荡时期,但大部分时间处于相对安静环境;沙三上亚段发育Skolithos-Planolites遗迹组合,见扰动构造、螺类化石及印模,代表处于高能沉积环境。整体表明,该区沙三段沉积时期,从下至上水体逐渐变浅,水动力条件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遗迹组合
沉积环境
东辛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华北西部地区太原组不同古氧相遗迹化石组合特征
被引量:
1
4
作者
郑锋利
平瑞
+2 位作者
宋慧波
胡斌
刘顺喜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8-67,共10页
为了深入探讨华北西部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不同古氧相遗迹化石组合特征,选取河南焦作、河南禹州、山西附城和太原西山4条露头较好的太原组剖面遗迹化石为研究对象,运用遗迹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遗迹化石及其围岩进行研究,并划分...
为了深入探讨华北西部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不同古氧相遗迹化石组合特征,选取河南焦作、河南禹州、山西附城和太原西山4条露头较好的太原组剖面遗迹化石为研究对象,运用遗迹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遗迹化石及其围岩进行研究,并划分出不同古氧相遗迹组合。结果表明:研究区太原组遗迹化石可划分为4种不同古氧相遗迹组合。具有红色潜穴充填物的Zoophycos-Planolites遗迹组合为贫氧相遗迹组合,产生于较闭塞海湾潟湖底部的贫氧环境;具有灰白色潜穴充填物的Zoophycos-Skolithos遗迹组合为常氧相遗迹组合,出现于浅海上部或海湾潟湖上部的常氧环境;具有灰色潜穴充填物的Zoophycos-Helminthopsis遗迹组合为弱氧相遗迹组合,形成于浅海中部的弱氧环境;Nereites-Chondrites遗迹组合为厌氧相遗迹组合,产生于浅海下部的厌氧环境。研究结果可为华北盆地太原组沉积期古环境研究及地层精细对比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遗迹组合
古氧相
太原组
华北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遗迹化石组合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
14
1
作者
施振生
朱筱敏
王贵文
钟大康
张新培
机构
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出处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4期32-35,39,共5页
文摘
依据化石生态和沉积学特征 ,系统地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志留系遗迹化石的组成、分类及其沉积环境 ,认为存在 4种遗迹化石组合 :①Palaeophycus Planolites遗迹组合 ,由进食潜穴、滤食居住潜穴和觅食迹组成 ,包括Planolites,Palaeophycus,Macaronichnus,Skolithos,Ophiomorpha和Taenidium等遗迹属 ,反映了潮间带混合坪沉积环境 ;②Skolithos遗迹组合 ,由居住潜穴组成 ,常见遗迹属有Skolithos,Ophiomorpha ,Arenicolites,Thalassinoides和Cylindrichnus,代表了前滨或潮下带砂坪沉积环境 ;③Planolites Taenidium遗迹组合 ,以进食潜穴和居住潜穴为特征 ,主要组成分子有Taenidium ,Planolites,Palaeophycus,Skolithos,Arenicolites和Thalassinoides等遗迹属 ,指示了具有周期性风暴影响的过渡带沉积环境 ;④Helminthopsis遗迹组合 ,主要由觅食迹组成 ,其中以Helminthopsis和Zoophycos遗迹属最为常见 。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志留系
化石
沉积环境
沉积学
含油气盆地
地层划分
Keywords
Talimu Basin
Silurian
ichnofossil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分类号
P539.2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豫西地区太原组遗迹化石与古环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
4
2
作者
胡斌
艾航
宋慧波
机构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河南省中原经济区煤层气与页岩气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30-636,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102002
41272117)
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基金资助项目(B2013-075)
文摘
为探讨豫西地区石炭-二叠系太原组中遗迹化石与其沉积环境的演变特征,采用遗迹学和沉积学的研究方法,重点分析该研究区太原组灰岩中所含Zoophycos遗迹化石的个体大小和潜穴充填物颜色的变化、产状与分布特征以及宿主岩的沉积环境,取得3点认识:(1)密集分布的小型遗迹个体以及充填物为黑色的Zoophycos,与较深水环境和贫氧环境具有明显的相关性。(2)Zoophycos可作为古水深变化的判释标志,尤其是以小型个体和具黑色充填物的Zoophycos可作为较深水沉积层的对比标志,依此标志的区域对比分析表明,太原组沉积期经历过2次大的海侵,出现2次最大海泛面,并可作为全区等时界面。(3)基于沉积环境的时空对比分析,提出豫西地区太原组沉积期海水进退变化规律。研究区太原组自下而上由2次较大海侵与海退旋回组成,每个旋回的沉积环境演化的早期几乎都出现海湾瀉湖相带为主的沉积,间夹潮坪沼泽和砂质障壁岛相带的沉积,然后变为近岸-远岸-近岸的浅海相带沉积,间夹潮坪沼泽相带沉积,最后又变为海湾瀉湖相带和潮坪沼泽相带沉积。
关键词
豫西地区
石炭-二叠系
太原组
遗迹化石
ZOOPHYCOS
沉积环境
Keywords
western Henan
Carboniferous-Permian
Taiyuan formation
ichnofossil
Zoophycos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分类号
Q91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辛地区沙三段遗迹化石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
2
3
作者
陈秀艳
姜在兴
师晶
徐杰
机构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香港天地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
出处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4期462-466,共5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油气勘探新领域储层地质与油气评价"(2009ZX05009-002)
文摘
通过岩心观察及沉积分析,东辛地区沙三段发育大量的生物潜穴、逃逸构造、扰动构造及生物实体化石和印模,可进一步识别为居住迹(Domichnia)、进食迹(Fodinichnia)、牧食迹(Pascichnia)3大类。根据组合特征,可划分为Cochlichnus anguineus,Planolites montanus和Skolithos-Planolites 3种遗迹组合。沙三下亚段发育Cochlichnus anguineus遗迹组合及完整鱼化石,代表相对安静的低能沉积环境;沙三中亚段发育Planolites montanus遗迹组合,见逃逸构造和扰动构造,表明水体存在动荡时期,但大部分时间处于相对安静环境;沙三上亚段发育Skolithos-Planolites遗迹组合,见扰动构造、螺类化石及印模,代表处于高能沉积环境。整体表明,该区沙三段沉积时期,从下至上水体逐渐变浅,水动力条件逐渐增强。
关键词
遗迹化石
遗迹组合
沉积环境
东辛地区
Keywords
ichnofossil
iehnoeoenosis: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Dongxin Area
分类号
TE122.3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华北西部地区太原组不同古氧相遗迹化石组合特征
被引量:
1
4
作者
郑锋利
平瑞
宋慧波
胡斌
刘顺喜
机构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中原经济区煤层(页岩)气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8-67,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772104)
河南省基础与前沿研究项目(162300410256)
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基金资助项目(B2013-075)。
文摘
为了深入探讨华北西部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不同古氧相遗迹化石组合特征,选取河南焦作、河南禹州、山西附城和太原西山4条露头较好的太原组剖面遗迹化石为研究对象,运用遗迹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遗迹化石及其围岩进行研究,并划分出不同古氧相遗迹组合。结果表明:研究区太原组遗迹化石可划分为4种不同古氧相遗迹组合。具有红色潜穴充填物的Zoophycos-Planolites遗迹组合为贫氧相遗迹组合,产生于较闭塞海湾潟湖底部的贫氧环境;具有灰白色潜穴充填物的Zoophycos-Skolithos遗迹组合为常氧相遗迹组合,出现于浅海上部或海湾潟湖上部的常氧环境;具有灰色潜穴充填物的Zoophycos-Helminthopsis遗迹组合为弱氧相遗迹组合,形成于浅海中部的弱氧环境;Nereites-Chondrites遗迹组合为厌氧相遗迹组合,产生于浅海下部的厌氧环境。研究结果可为华北盆地太原组沉积期古环境研究及地层精细对比提供依据。
关键词
遗迹化石
遗迹组合
古氧相
太原组
华北西部地区
Keywords
ichnofossil
ichnoassemblage
paleo-oxygen facies
Taiyuan Formation
western North China
分类号
P53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遗迹化石组合及其沉积环境
施振生
朱筱敏
王贵文
钟大康
张新培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豫西地区太原组遗迹化石与古环境变化的响应
胡斌
艾航
宋慧波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东辛地区沙三段遗迹化石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陈秀艳
姜在兴
师晶
徐杰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华北西部地区太原组不同古氧相遗迹化石组合特征
郑锋利
平瑞
宋慧波
胡斌
刘顺喜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