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层白云岩储层溶蚀作用成因及其对储层的影响——以川中蓬莱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二段为例
1
作者 谭谦 袁海锋 +4 位作者 王涛 马自立 唐渤钧 彭秋 李文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9-826,共18页
为进一步明确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深层白云岩储层成因,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阴极发光实验,分析了川中蓬莱地区灯影组二段(灯二段)白云岩储层不同类型溶蚀孔洞的发育和充填特征,结合包裹体、碳-氧-锶同位素、U-Pb同位素定年以及主-... 为进一步明确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深层白云岩储层成因,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阴极发光实验,分析了川中蓬莱地区灯影组二段(灯二段)白云岩储层不同类型溶蚀孔洞的发育和充填特征,结合包裹体、碳-氧-锶同位素、U-Pb同位素定年以及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等分析测试,研究了溶蚀作用期次和成因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川中蓬莱地区灯二段白云岩储层主要经历了同生期—准同生期溶蚀、风化壳岩溶和热液溶蚀3期溶蚀作用的叠加改造,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储层非均质性强。(2)组构选择性溶蚀孔和网格状溶蚀孔洞发育在沉积旋回的中-上部,纵向上多套叠置具韵律性分布特征,以纤维状和放射状负延性白云石胶结物充填为主,具有独特的葡萄花边和葡萄石结构,是海平面频繁变化驱动下同生期—准同生期溶蚀的产物。(3)角砾化溶洞和蜂窝状溶蚀孔洞主要发育在灯二段不整合面之下,角砾化溶洞为岩溶垮塌角砾和泥质充填,蜂窝状溶蚀孔洞则以放射状正延性白云石胶结物半充填为特征,是桐湾运动期风化壳岩溶叠加改造的产物。(4)高角度缝洞发育在东西向走滑断裂附近,与海西晚期峨眉山火山活动引起的富CO_(2)热液溶蚀有关,多被热液矿物组合半充填。综合研究认为,同生期—准同生期溶蚀改造的丘滩沉积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基础,风化壳岩溶的叠加改造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热液溶蚀重新分配储集空间进而控制优质储层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蚀作用 热液活动 深层白云岩储层 白云岩 灯影组 蓬莱地区 川中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HTD白云岩的厘定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0
2
作者 文德潇 韩润生 +5 位作者 王峰 贺姣姣 邱文龙 夏颜乐 陈随海 倪尔建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86-1098,共13页
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是世界著名的特富铅锌矿床之一,热液白云岩(HTD)是其赋矿围岩,本文在典型剖面精细测量和镜下鉴定的基础上,将矿区的白云岩划分为埋藏白云岩与HTD白云岩两类,并结合包裹体研究对HTD白云岩进行厘定,结果表明:①研究... 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是世界著名的特富铅锌矿床之一,热液白云岩(HTD)是其赋矿围岩,本文在典型剖面精细测量和镜下鉴定的基础上,将矿区的白云岩划分为埋藏白云岩与HTD白云岩两类,并结合包裹体研究对HTD白云岩进行厘定,结果表明:①研究矿床HTD白云岩产出受NE向压扭性层间断裂控制,优先发育在断层上盘.②发育大量裂(孔)隙,溶孔具有线状与面状分布特征.③鞍状白云石颗粒粗大,呈肉红色、灰白色或棕色,具独特尖顶、他形鞍状、曲面鞍形、曲面接触、晶内微裂隙、溶孔,见波状消光与雾心亮边.④鞍状白云石呈厚层状产出,与黄铁矿等热液矿物共生,并发育晶洞充填物.⑤鞍状白云石具基质交代型和孔-缝充填型,在HTD白云岩与灰质白云岩狭窄过渡带,见伴随其形成而形成的斑马状构造、角砾状构造.⑥NW向张性断裂带为构造流体运移通道,发育网脉状白云石化,其白云石包裹体均一温度高(250~438℃),盐度变化范围大(3.4%~17.2%). NE向压扭性断裂带为构造流体成岩场所,控制厚层状白云石化展布,其白云石包裹体均一温度高(180~354℃),盐度低(1.1%~5.9%).通过对矿区HTD白云岩形成的流体驱动机制、流体性质、裂(孔)隙特征、矿化指示分析,得出“在挤压背景下,受碳酸盐岩地层中的NE向压扭性层间断裂带控制”的HTD白云岩成因认识,即:①区域冲断褶皱作用是流体运移的深部动力机制;②偏酸性富CO2的中高温-中盐度流体在冲断褶皱构造系统内大量集聚,在其配套的NE向压扭性层间断裂上盘与膨胀部位形成厚层状白云岩.③裂(孔)隙对流体多期次与成岩强度具有指示意义.④HTD白云岩岩性分带、成岩强度、构造特征(显微构造)对矿体产出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td白云岩 鞍状白云石 会泽铅锌矿床 滇东北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茅口组鞍形白云石成因
3
作者 景浩 朱贝 +6 位作者 叶宁 鲁子野 罗文军 张云峰 兰雪梅 闫梦楠 蒋文科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6-454,共9页
文中对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的缝洞充填物进行了岩石学、流体包裹体、全岩碳氧、锶同位素以及激光原位U-Pb同位素定年等研究,探讨了鞍形白云石成岩流体的性质和来源。结果表明:1)茅口组碳酸盐岩缝洞充填物主要为鞍形白云石(SD... 文中对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的缝洞充填物进行了岩石学、流体包裹体、全岩碳氧、锶同位素以及激光原位U-Pb同位素定年等研究,探讨了鞍形白云石成岩流体的性质和来源。结果表明:1)茅口组碳酸盐岩缝洞充填物主要为鞍形白云石(SD)、方解石(CC)和沥青,其中SD早于CC和沥青;2)基于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及对SD的U-Pb年龄(265.9±3.4 Ma)的共同约束,认为SD形成于中晚二叠世,沉淀时的环境温度低于50℃,低于SD的沉淀温度,表明SD为热液成因;3)对比该研究与已报道的川中地区茅口组鞍形白云石的锶同位素特征和U-Pb年龄,推测川中地区可能存在2期不同的热液活动,分别发生于中晚二叠世和三叠纪,同时分别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活动(ELIP)和龙门山挤压造山运动有关。两期不同热液活动的流体来源有显著差别:该研究中SD的^(87)Sr/^(86)Sr值较低,形成于中晚二叠世,推测与ELIP相关的热液流体可能主要来源于二叠纪海水或下二叠统孔隙水;三叠纪热液流体^(87)Sr/^(86)Sr值显著高于二叠纪海水,推测与龙门山挤压造山运动相关的热液流体来源于深层卤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形白云石 热液活动 地球化学特征 茅口组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北龙街地区泥盆系热液白云岩特征及其成矿指示意义
4
作者 曾毓灿 魏爱英 +6 位作者 薛传东 周红琳 马怀昆 陆双交 李徽琪 毛荣威 周发帅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7,共17页
热液白云岩(HDS)是MVT Pb-Zn矿床的重要赋矿围岩。然而,热液白云岩的特征沿断层的展布规律不明,使其作为MVT矿床的找矿指示尚不明确。扬子地台西南缘川滇黔MVT Pb-Zn矿集区普遍具有HDS赋矿的特点。本文选取滇东北龙街勘查区的赋矿HDS为... 热液白云岩(HDS)是MVT Pb-Zn矿床的重要赋矿围岩。然而,热液白云岩的特征沿断层的展布规律不明,使其作为MVT矿床的找矿指示尚不明确。扬子地台西南缘川滇黔MVT Pb-Zn矿集区普遍具有HDS赋矿的特点。本文选取滇东北龙街勘查区的赋矿HDS为研究对象,通过地质填图和岩相学观察,结合矿物的元素组成和C-O同位素分析,并与埋藏白云岩对比,系统查明了容矿HDS沿断层的展布特征。结果表明:(1)赋矿HDS沿走滑正断层或逆冲断层上盘的次级断裂产出,且沿断层上盘的展布范围大于断层下盘。HDS通过交代断层两侧的灰岩或白云岩而形成,离断层的距离越近颜色越浅,白云石结晶粒度越大;(2)赋矿HDS中V、Cr、Cu、Zr、Rb、Ba含量高于埋藏白云岩,其含量距离断层越远反而越高;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右倾型,具有δCe负异常(0.61~0.98)及δEu弱正异常(0.74~1.07),且均沿断层向两侧递减;(3)区内HDS的白云石化处于还原环境,经历了由埋藏到构造热液作用过程,流体沿断层向两侧运移。因而,HDS的V、Rb、Zn、Pb含量及δ^(13)C值由断层向围岩递增,可作为MVT Pb-Zn矿床的找矿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白云岩(HDS) 岩石学特征 岩石地球化学 C-O同位素 泥盆系 滇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幕式热液作用对川西南部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储集层复合改造效应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冯明友 尚俊鑫 +5 位作者 沈安江 文龙 王兴志 徐亮 梁峰 刘小洪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7,共14页
基于岩石学、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及同位素定年等研究,就热液对四川盆地西南部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储集层幕式改造进行分析。四川盆地西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白云岩缝洞中充填多期中—粗晶鞍状白云石及其他热液伴生矿物,主要属印支... 基于岩石学、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及同位素定年等研究,就热液对四川盆地西南部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储集层幕式改造进行分析。四川盆地西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白云岩缝洞中充填多期中—粗晶鞍状白云石及其他热液伴生矿物,主要属印支期构造挤压及推覆作用下规模性高温、深部富镁卤水沿基底断裂/伴生裂缝等渗滤通道对早期灰岩/白云岩幕式改造的结果。富镁热液作用时间主要为中—晚三叠世,其次为燕山运动中晚期及喜马拉雅期,热液改造导致了硅质及方解石充填。热液白云石化作用受断层、热液性质、流动路径及围岩岩性等因素复合控制,作用效果以物性“平均化”为主,热液对早期厚层块状颗粒灰岩/白云岩以热液白云石化/热液重结晶作用、破碎角砾化及缝洞充填等改造作用为主;对早期薄—中层泥粒灰岩以压裂、顺层白云石化、溶蚀及伴生矿物充填等产生的溶蚀-充填复合改造为主。热液作用下的破裂缝及溶蚀孔/洞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溶蚀孔洞与网状裂缝的有效连通可形成优质白云岩储集层;典型热液白云岩储集层发育于断裂附近1 km范围内,厚30~60 m,部分孔/洞-缝连通体系发育的热液白云岩储集层具备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二叠系 中二叠统栖霞组 中二叠统茅口组 热液流体 热液溶蚀 白云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相热液白云岩成因机理——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剑 周路 +4 位作者 刘金 马聪 卞保力 李啸 张宝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0-141,共12页
[目的]湖相白云岩是一种重要的油气储层岩石类型,但成因机制研究较晚且相对薄弱。[方法]为研究湖相热液白云岩成因机理,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白云岩为例,采用岩心观察描述,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 [目的]湖相白云岩是一种重要的油气储层岩石类型,但成因机制研究较晚且相对薄弱。[方法]为研究湖相热液白云岩成因机理,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白云岩为例,采用岩心观察描述,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流体包裹体等实验分析,系统研究了风城组白云岩的岩矿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结果]风城组白云岩主要发育在风城组二段和三段,以分散型、纹层型、条带—团块集合体型产出。白云岩形成于高盐度、强还原和受热液控制的典型碱湖环境。深部热液侵入为湖盆提供了丰富的Mg^(2+)、Fe^(2+)、HCO_(3)^(-)、CO_(3)^(2-)离子,为白云岩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湖相热液白云岩存在两种成因:一是热液—蒸发沉积成因,在热液侵入及干旱强蒸发作用下,高Mg/Ca、高pH值、高盐度湖盆水体提供了云化作用的介质,形成纹层状白云岩。二是埋藏—热液交代成因,深部热流沿断裂上升侵入地层,促进埋藏白云岩化,形成条带—团块状白云岩。[结论]研究结果对我国其他盆地湖相热液白云岩的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热液 成因机理 风城组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南—米仓山地区东部寒武系仙女洞组斑块白云岩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滢 李飞 +5 位作者 鲁子野 李杨凡 王曾俊 李雅兰 谢慧 张天舒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5-1255,共21页
斑块白云岩具有非均质性强、内部结构复杂等特点,发育特征和成因亟待理清。文中以汉南—米仓山地区东部杨家沟剖面为例,在系统野外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岩相学、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在寒武系仙女洞组共识别出13个岩石微相类型以及... 斑块白云岩具有非均质性强、内部结构复杂等特点,发育特征和成因亟待理清。文中以汉南—米仓山地区东部杨家沟剖面为例,在系统野外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岩相学、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在寒武系仙女洞组共识别出13个岩石微相类型以及5种白云岩类型,并对不同组构碳、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斑块白云岩的分布与垂向构造破碎带及其横向延伸带的位置有关,斑块白云岩及其与围岩之间的构造缝中发育大量鞍形白云石;斑块白云岩中氧同位素组成(δ^(18)O:-8.17‰~-6.58‰)明显低于当时的海水,原位微区技术揭示白云石晶体具有高Mn/Sr值(Mn/Sr_(均值)=14.8)、Eu正异常(Eu/Eu^(*)_(均值)=1.3)以及页岩化后的中稀土元素富集配型。在排除其他可能的成因后,推测研究区斑块白云岩的形成与区域断层控制的热液流体活动有关。相关工作的开展对于查明汉南—米仓山周缘地区寒武系仙女洞组白云岩的分布和发育规律、理清斑块白云岩的特征和成因具有重要作用,也可为四川盆地北部白云岩储集层勘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分析 斑块白云岩 鞍形白云石 热液流体 原位微区分析 仙女洞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内裂谷湖相火山-热液沉积型白云岩研究进展
8
作者 魏世林 焦鑫 +3 位作者 柳益群 李红 周鼎武 吕亦然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7-1057,共21页
以富有机质黑色页岩为代表的页岩油、页岩气资源近年来成为全球范围内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研究热点。该岩性在中国陆相湖盆中主要为来源复杂的细粒沉积岩,其中发育有一类特殊的纹层状泥晶白云岩。该类白云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微观特征... 以富有机质黑色页岩为代表的页岩油、页岩气资源近年来成为全球范围内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研究热点。该岩性在中国陆相湖盆中主要为来源复杂的细粒沉积岩,其中发育有一类特殊的纹层状泥晶白云岩。该类白云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微观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既区别于常见的次生白云石化成因白云岩,又与微生物成因白云岩不同,被定义为一类新型的火山-热液沉积型白云岩。在研读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现代湖相白云石全球分布及形成环境特征,并展示了白云岩成因模式研究进展。重点选择了均在拉张构造背景下所形成的三塘湖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芦草沟组、酒西盆地下沟组和二连盆地腾格尔组发育的火山-热液沉积型白云岩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该类白云岩的特征:(1)保留有完好的原始微米级纹层结构和微晶晶体,后期受到的成岩作用较弱;(2)与半深—深湖黑色泥页岩互层且缺乏蒸发作用特征,并含有不同比例的火山-热液矿物;(3)锶同位素显示成岩流体具有深源(壳-幔混合)特征;(4)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并与油气分布展现出较强的耦合关系。最后,提出应加强该类白云岩研究、利用其蕴含的特殊地质信息进行构造背景示踪及探讨其与油气生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成因 湖相泥晶白云岩 热液沉积 黑色页岩 裂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形成机理——以车家坝剖面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曾杰 董少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8-298,共11页
以岩石学观察为基础,结合稳定同位素与团簇同位素分析,探讨了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形成机理。川西北车家坝剖面白云岩集中发育于栖霞组上段,可识别出基质白云石与白云石胶结物2种不同类型的白云石。基质白云岩呈灰白色,与灰... 以岩石学观察为基础,结合稳定同位素与团簇同位素分析,探讨了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形成机理。川西北车家坝剖面白云岩集中发育于栖霞组上段,可识别出基质白云石与白云石胶结物2种不同类型的白云石。基质白云岩呈灰白色,与灰岩接触界线截然,呈指状交错接触;白云石胶结物呈乳白色,局限分布于溶蚀孔洞的边缘。镜下可进一步划分为3种类型基质白云石,即漂浮状细晶直面自形—半自形基质白云石(Md1)、细—中晶直面自形—半自形基质白云石(Md2)、中—粗晶它形曲面基质白云石(Md3),以及一种鞍形白云石胶结物(Sd)。Md1沿缝合线呈漂浮状分布于灰泥基质中,可能为浅埋藏环境下压溶作用的产物。Md2与Md3具有与宿主灰岩相似的δ^(13)C、δ^(18)O和^(87)Sr/^(86)Sr同位素特征,指示白云石化流体主要来源于二叠纪同期海水,而相对较高的成岩温度说明受二叠纪末大规模火山活动的影响显著。鞍形白云石及其后的方解石胶结物具有明显偏负的δ^(18)O值和放射性^(87)Sr/^(86)Sr值,说明它们形成于高温外源富放射性锶的白云石化流体中,可能为来自或穿过碎屑岩地层的深部热流体。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的形成受原始沉积相与断裂活动的双重控制,热流体的注入使原始滩相地层发生白云石化作用,形成大量溶洞与晶间溶孔,对储层的改造起到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流体 稳定同位素 团簇同位素 白云岩 栖霞组 中二叠统 川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茅口组热液白云岩发育模式及对储层的改造 被引量:34
10
作者 张涛 林娟华 +3 位作者 韩月卿 王泽宇 秦军 张荣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2-143,200,共13页
针对四川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异常白云岩分布,利用岩心岩石学特征描述、地化测试、地震和测井资料综合解释等方法,分析了热液白云岩化作用的识别标志和发育时间,探讨了其成因模式及对储层改造。研究结果表明:不规则白云岩分布、中-... 针对四川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异常白云岩分布,利用岩心岩石学特征描述、地化测试、地震和测井资料综合解释等方法,分析了热液白云岩化作用的识别标志和发育时间,探讨了其成因模式及对储层改造。研究结果表明:不规则白云岩分布、中-粗晶基质白云岩、早期张性裂缝和溶洞中以充填鞍形白云石和石英-鞍形白云石是主要识别标志,白云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115~145℃)高于地层温度,偏负的氧同位素值[δ18 O(VPDB)为-5.4‰^-7.1‰],高锶同位素比值(87 Sr/86 Sr为0.707947~0.708458),是识别热液的主要地化指标。热液白云岩化作用主要发生在张性或扭张性断裂系统附近,其成层性受原始沉积相控制,在断裂破碎带附近灰岩地层也被热液改造。热液改造主要时期是在茅口组经历浅埋藏、抬升暴露岩溶作用和吴家坪组沉积之后的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为热液提供了热源,断裂、沉积相和热液侵入时间等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组合,造就了热液白云岩形成的条件和不同的分布形式。热液白云岩化作用对储层的改造具有复杂性,低渗透性灰岩层热液云化后新增孔隙空间不明显,具有初始空隙的高能滩体受热液云化适度改造后可能存在一定孔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白云岩化 识别标志 储层改造 茅口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北东部下奥陶统基质白云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47
11
作者 韩银学 李忠 +2 位作者 韩登林 彭守涛 刘嘉庆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405-2416,共12页
白云岩成因机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白云石化流体的来源。本文选择塔北东部地区下奥陶统蓬莱坝组白云岩、云质灰岩作为研究对象,在沉积学和岩石学基础上对基质白云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白云岩、云质灰岩中Sc... 白云岩成因机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白云石化流体的来源。本文选择塔北东部地区下奥陶统蓬莱坝组白云岩、云质灰岩作为研究对象,在沉积学和岩石学基础上对基质白云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白云岩、云质灰岩中Sc、Th、Hf、Zr等元素的含量远远低于这些元素在陆源沉积物中的含量,并且Th、Zr的含量与Y/Ho比值间不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La的正异常、较高的Y/Ho比值等特征均表明塔北东部下奥陶统蓬莱坝组碳酸盐岩形成的环境为未受陆源物质混染的浅海相沉积。而白云岩负Ce异常、正La异常、轻微富集的Gd正异常以及La正异常与Y异常的正相关性等典型稀土元素特征均反映了白云石化流体具有典型的海水来源特征;而基质白云岩与白云质灰岩之间的∑REE+Y,∑LREE和∑HREE含量差异表明,在白云石化过程中稀土元素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流失,且HREE较之于LREE更易于发生流失,因此白云石化过程中成岩流体对HREE的移出量大于LREE的移出量是塔北东部下奥陶统白云岩具有相对富集的LREE及相对较低的Y/Ho比值的主要原因。结合岩石学、沉积学、微量元素以及稳定同位素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塔北东部地区下奥陶统蓬莱坝组基质白云岩是海水白云石化作用的结果。个别白云岩样品的Eu正异常以及同层位构造裂隙方解石的δ^(18)O、^(87)Sr/^(86)Sr以及流体包裹体均表明下奥陶统蓬莱坝组受到后期热液流体的影响,但其对研究样品基质白云岩的影响程度比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北东部 下奥陶统 样品基质 白云岩 稀土元素特征 成因 area origin matrix 白云石化作用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流体包裹体 塔北 石化过程 蓬莱 含量 东部地区 岩石学 灰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热水白云岩成因及其分布 被引量:81
12
作者 汪华 沈浩 +4 位作者 黄东 石学文 李毅 袁小玲 杨雨然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5-32,共8页
四川盆地油气勘探过程中,在钻揭中二叠统时常发现厚度不等的白云岩储层,但过去对该套储层的特征、成因机制、分布规律等认识不一致,制约了其勘探进程。为此,在系统分析川东地区该套白云岩储层的岩性特征和储集空间类型,以及基底断裂对... 四川盆地油气勘探过程中,在钻揭中二叠统时常发现厚度不等的白云岩储层,但过去对该套储层的特征、成因机制、分布规律等认识不一致,制约了其勘探进程。为此,在系统分析川东地区该套白云岩储层的岩性特征和储集空间类型,以及基底断裂对中二叠统沉积影响的基础上,初步落实了该区中二叠统茅口组茅二a亚段白云岩储层的平面分布范围;进而探讨了白云岩储层的成因机制,并提出了热次盆、热次盆沉积微相的概念。结论认为:1茅二a亚段层状白云岩储层厚度可达30m,以细—中晶、硅质白云岩为主,其溶蚀孔洞、裂缝发育,储集性能好;2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茅二a亚段白云岩为热水成因沉积(非正常海水水成沉积),基底断裂控制了该套白云岩储层的平面展布;3过去认为该区W67、W83、W93等3口井因钻遇特大裂缝系统从而造就了石灰岩储层高产,而此次研究则证实,这3口井均属同一压力系统,高产原因在于其储层均为茅二a亚段白云岩储层;4热次盆沉积微相为川东地区茅口组最有利的储集相带,勘探工作应围绕这一沉积微相的分布范围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东地区 中二叠世 白云岩 储集层 硅质白云岩 热水成因 热次盆微相 有利储集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岩成因探讨:新疆三塘湖盆地发现二叠系湖相喷流型热水白云岩 被引量:62
13
作者 柳益群 李红 +6 位作者 朱玉双 胡亭 傅国斌 刘洪福 周小虎 郑朝阳 樊婷婷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61-867,共7页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是新疆北部地区构造转换、海陆变迁的重要变革时期,包括三塘湖盆地在内的北疆地区该时期发育多个呈近东西向分布的陆内裂谷,其中存在大量基性、酸性及中性火山岩,它们以裂隙式喷发为特征。中二叠世芦草沟期,北疆地区...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是新疆北部地区构造转换、海陆变迁的重要变革时期,包括三塘湖盆地在内的北疆地区该时期发育多个呈近东西向分布的陆内裂谷,其中存在大量基性、酸性及中性火山岩,它们以裂隙式喷发为特征。中二叠世芦草沟期,北疆地区发育裂谷期后半深湖沉积,沉积了厚层暗色泥岩、凝灰质泥岩、白云质泥岩夹白云质泥晶灰岩、凝灰岩、白云岩及火山岩的岩石组合,在暗色泥岩、凝灰质泥岩中普遍发育吐鲁番鳕鱼、双壳、叶肢介、介形虫等化石。其中的白云岩具如下特征:以铁白云石为主,多呈泥晶和粉晶状,与泥晶石英和有机质(含藻类)构成纹层;与方沸石岩互层,并作为方沸石的胶结物同时交代方沸石;伴生纳长石、伊利石、硬石膏、黄铁矿等多种热液矿物。此类白云岩及其热液矿物为本研究区首次发现,其分布与上石炭统火山岩的分布范围一致,表现出裂隙式、点式分布特点;火山岩中发育丰富的网状、树枝状裂缝并被热液矿物充填,可见火山岩具角砾状构造,可能反映了热液喷流口的沉积特征。初步分析认为该白云岩是一种与岩浆作用、深部热液作用相关的喷流型湖相热水沉积白云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白云岩 地幔热液流体 湖泊相 二叠系 裂谷 三塘湖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马五段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2
14
作者 姚泾利 王保全 +2 位作者 王一 黄道军 文彩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1-389,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段属于浅海碳酸盐层系,间夹蒸发岩层。盆地中东部通常含有白云岩,它们是主要油气储集层。一些研究者把它们看成近地表回流白云岩。然而白云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表明这些白云岩具有埋藏成因的证据。马家...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段属于浅海碳酸盐层系,间夹蒸发岩层。盆地中东部通常含有白云岩,它们是主要油气储集层。一些研究者把它们看成近地表回流白云岩。然而白云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表明这些白云岩具有埋藏成因的证据。马家沟组白云岩(马五段)具有暗红色阴极发光,微量元素Fe为5500×10-6~6200×10-6,Mn为170×10-6~210×10-6,稳定同位素氧组分为-7.093‰~-9.932‰PDB,(平均值为-8.671‰PDB),稳定同位素锶(87Sr/86Sr)为0.709766~0.70865(有硅质碎屑物的放射性87Sr的影响)。薄片下可以看到白云石沿着裂缝交代,上述特征表明白云岩可能在埋藏条件下形成。白云岩稀土元素的分布模式与海水的稀土元素分布有明显的差别,缺少Ce和Eu的负异常,表明交代流体不会是海水或蒸发海水。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为160~220℃,盐度为5wt%~25wt%,暗示白云石化作用温度高,压力大,交代流体为卤水。密西西比谷型(MVT)矿化作用(方铅矿和闪锌矿)以及共生的低温热液矿物——钾长石、萤石、石英、黄铁矿等表明白云岩具有区域热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家沟组 埋藏白云岩 热液白云岩 地球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生岩溶系统中浅埋藏构造-热液白云岩成因——以四川盆地中部中二叠统茅口组为例 被引量:60
15
作者 刘宏 马腾 +6 位作者 谭秀成 曾伟 胡广 肖笛 罗冰 山述娇 苏成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16-927,共12页
基于露头、岩心、薄片及地球化学分析,对四川盆地中部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成因进行了研究。茅口组白云岩按宏微观组构可分为镶嵌状细晶白云岩和半自形—自形的硅质细晶白云岩,其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明显。成因分析发现,晚二叠世龙潭组沉... 基于露头、岩心、薄片及地球化学分析,对四川盆地中部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成因进行了研究。茅口组白云岩按宏微观组构可分为镶嵌状细晶白云岩和半自形—自形的硅质细晶白云岩,其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明显。成因分析发现,晚二叠世龙潭组沉积早期,基底断裂沟通不充足的幔源和海源流体进入岩溶系统,与封存的壳源流体不同程度混合;在疏松多孔洞的岩溶系统内,充填的碳酸盐砂云化形成半自形—自形白云石;不充足的幔源热液与先期岩溶系统中流体混合,主要叠合改造先期岩溶系统中形成的孔渗性能优良而热液量相对充足区域,可导致灰岩角砾和围岩白云石化,形成他形镶嵌状白云石;后期因龙潭组沉积增厚使岩溶系统封隔,深部不充足的幔源热液与先期岩溶系统中流体混合,主要叠合改造先期岩溶系统中形成的孔渗性能优良的白云岩,而对较致密的他形镶嵌状细晶白云岩影响较小,从而形成了两类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明显的白云岩。结果表明,白云岩优质储集层和储渗体的形成主要与大陆型早成岩期层控岩溶相关,因此针对中二叠统茅口组的勘探应转变为按岩溶型储集层勘探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白云岩 白云岩储集层 表生岩溶 二叠系茅口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白云岩成因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被引量:71
16
作者 刘树根 黄文明 +4 位作者 张长俊 赵霞飞 戴苏兰 张志敬 秦川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2期6-15,共10页
四川盆地上震旦统到中三叠统主要是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勘探已发现震旦系、寒武系等15个碳酸盐岩含气层系。其中,上震旦统与寒武系碳酸盐岩基本上完全白云石化,其余层位也具有不同程度白云石化。对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白云岩成因机... 四川盆地上震旦统到中三叠统主要是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勘探已发现震旦系、寒武系等15个碳酸盐岩含气层系。其中,上震旦统与寒武系碳酸盐岩基本上完全白云石化,其余层位也具有不同程度白云石化。对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白云岩成因机理或模式,不同学者具有不同的解释,主要有原生、准同生、渗透回流、混合水、埋藏成因、热液成因、淋滤玄武岩成因及生物成因等8种模式。白云岩储层是现今四川盆地碳酸盐岩最为重要的油气储集层之一,白云石化是四川盆地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发育的必要条件。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白云石化埋藏成因模式与混合水模式受到广泛质疑,可能为热液成因。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中2次地裂运动及其导致的广泛的流体活动背景,致使热液白云石化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成因 碳酸盐岩 热液白云石化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及云质硅岩储层特征与发育规律 被引量:32
17
作者 唐雪松 谭秀成 +5 位作者 刘宏 马腾 苏成鹏 程雪莹 陈虹宇 曹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31-743,共13页
四川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发育了独具特色的白云岩及云质硅岩类储层,主流观点是"断控热液"成因,但勘探多有落空,说明需要重新认识。通过盆地周缘露头剖面和盆内钻孔资料的系统对比分析,研究了储层特征与发育规律。结果表明... 四川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发育了独具特色的白云岩及云质硅岩类储层,主流观点是"断控热液"成因,但勘探多有落空,说明需要重新认识。通过盆地周缘露头剖面和盆内钻孔资料的系统对比分析,研究了储层特征与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储层岩石类型主要包括晶粒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和云质硅岩,它们的分布与岩溶系统有关,在纵横向上展布不稳定。其中,晶粒白云岩主要位于岩溶系统周缘,储集性能差,相比而言,硅质云岩及云质硅岩主要位于岩溶系统内部,储集性能好。储层发育遵循"相控岩溶"的规律,颗粒滩相为储层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早成岩期层控型风化壳岩溶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热液白云岩化作用有利于储层的保存,硅质热液活动与后期的方解石胶结充填了部分孔隙,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硅质白云岩和云质硅岩储层。据此建议在前期注重"断控热液"型储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相控岩溶"的分析,找准目标。研究认识加深了对四川盆地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的理解,也可供相似地质背景地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云岩 云质硅岩 热液白云石 相控岩溶 碳酸盐岩储层 茅口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下古生界白云岩储层类型及成因 被引量:20
18
作者 邵红梅 冯子辉 +3 位作者 王成 卢曦 王彦凯 高波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116,共6页
通过对古城地区寒武系、下奥陶统白云岩进行岩石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显微镜精细鉴定,结合碳氧同位素、有序度等地化分析,从白云石晶体大小、形态、表面特征、阴极发光现象,以及地化特征指标等方面,总结了古城地区发育准同生期、早... 通过对古城地区寒武系、下奥陶统白云岩进行岩石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显微镜精细鉴定,结合碳氧同位素、有序度等地化分析,从白云石晶体大小、形态、表面特征、阴极发光现象,以及地化特征指标等方面,总结了古城地区发育准同生期、早—中成岩期、中—晚成岩期3期4种白云化作用形成的6种类型白云石,分别为准同生期蒸发泵成因的粉—微晶白云石、准同生期渗透回流成因的粉—细晶他形白云石、浅埋藏成因的粉—中晶较自形白云石、后期热液成因的中—粗晶脏白云石、中—粗晶较干净白云石和鞍形白云石等6种类型.白云化作用和热液溶蚀作用形成的晶间孔、晶间溶孔、溶蚀缝孔洞是白云岩的主要储集空间,白云岩溶蚀孔隙型和白云岩溶蚀缝孔洞型储层是古城地区有效的储层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化作用 热液溶蚀 白云岩储层 古城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栖霞组的热液白云化作用及其后的倒退溶解——不彻底的回头白云化作用 被引量:19
19
作者 黄思静 潘小强 +4 位作者 吕杰 齐世超 黄可可 兰叶芳 王春梅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8-300,共13页
热液白云岩具有特殊的形成机制,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以原始结构不保存的结晶白云岩为主,形成于缺乏蒸发盐的地层中,普遍发育非平直晶面他形晶和鞍形晶等在相对高温环境中沉淀的白... 热液白云岩具有特殊的形成机制,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以原始结构不保存的结晶白云岩为主,形成于缺乏蒸发盐的地层中,普遍发育非平直晶面他形晶和鞍形晶等在相对高温环境中沉淀的白云石。113个不同结构白云石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平均值为136℃,变化在平直晶面半自形晶的67℃到非平直晶面鞍形晶的243℃之间,主要温度区间为80~180℃。结构观察表明,白云化作用发生在埋藏深度只有数百米的浅埋藏环境,地热增温难以导致如此高的温度,与峨眉山玄武岩有关的热事件提供的热源造成的温度升高克服了低wMg/wCa比值条件下白云石沉淀的动力学屏障。在矿物组成上,栖霞组缺乏白云石质量分数在90%以上的碳酸盐岩,岩石中白云石的质量分数主要集中在40%~60%的范围内,说明白云化作用是一种不彻底的过程,这与峨眉山玄武岩热效应持续时间很短(257±3)~(263±5)Ma B.P.、难以使碳酸盐岩完全白云化有关。结构观察还表明,川西栖霞组白云岩普遍经历了溶解作用和破碎作用,以形成温度最高的非平直晶面鞍形晶白云石的溶解和破碎作用最为发育,由白云石溶解或破碎形成的孔洞缝中主要充填方解石。但这些方解石具有比其主晶白云石(尤其是鞍形白云石)低得多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主要分布在70~80℃之间),显示鞍形白云石沉淀后至少经历了70℃(最大值达150℃)的温度倒退。温度倒退的物理效应导致已沉淀白云石的破碎,化学效应则导致白云石的溶解和方解石的重新沉淀(去白云化作用),因而四川盆地西部栖霞组的白云化也是一种回头白云化作用。这种不彻底的和回头白云化作用形成了具特殊构造的豹斑状白云岩或灰岩(灰斑云岩或云斑灰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二叠统栖霞组 热液白云岩 不彻底的回头白云化作用 豹斑状白云岩 灰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部栖霞组-茅口组热液白云岩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78
20
作者 舒晓辉 张军涛 +3 位作者 李国蓉 龙胜祥 吴世祥 李宏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42-448,458,共8页
以四川盆地北部广元峡沟煤矿剖面白云岩为研究对象,剖面由下部地层向上,白云岩化程度逐渐增强,颜色由深到浅,岩性由生屑灰岩逐渐过渡到斑状白云岩,然后再到中-粗晶白云岩,上部覆盖茅口组泥灰(云)岩。中-粗晶白云岩发育于栖霞组顶部和茅... 以四川盆地北部广元峡沟煤矿剖面白云岩为研究对象,剖面由下部地层向上,白云岩化程度逐渐增强,颜色由深到浅,岩性由生屑灰岩逐渐过渡到斑状白云岩,然后再到中-粗晶白云岩,上部覆盖茅口组泥灰(云)岩。中-粗晶白云岩发育于栖霞组顶部和茅口组底部,由中晶到粗晶的半自形-自形白云石组成,其中可见鞍状白云石。岩石中溶蚀孔洞发育,孔隙内有沥青充填。微晶灰岩的δ13C(PDB)值为3.23‰,δ18O(PDB)值为-5.03‰;白云石样品的碳、氧同位素具有一定的差异,δ13C(PDB)值为3.29‰~4.14‰,δ18O(PDB)值为-6.07‰~-6.75‰。流体来源可能为岩浆热液,或者是经历了深循环的大气降水。在断裂活动时,深部热液流体沿断裂向上运移,当运移到栖霞组和茅口组时,由于吴家坪组泥灰岩和泥云岩的封堵,流体的运移被减缓甚至停滞,促使围岩发生白云岩化,溶蚀作用也同时发生,产生溶蚀孔隙。由此,在栖霞组顶部和茅口组底部可能形成热液白云岩储层,该储层具有一定的储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白云岩 溶蚀孔隙 断裂 油气储层 中二叠统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