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3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灵芝多肽提取及冲剂制备工艺研究
1
作者 林花 金海强 +5 位作者 姜银姬 金美玉 王婷 金星爱 尹花 车成来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54-60,共7页
为探明超声波辅助酶解法在提取灵芝多肽时的最佳工艺参数,促进灵芝多肽的提取及相应产品的工厂化生产,以多肽提取量为参考指标,进行灵芝多肽的提取及灵芝多肽冲剂制备工艺研究,首先进行单因素试验,随后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来优化结合超声... 为探明超声波辅助酶解法在提取灵芝多肽时的最佳工艺参数,促进灵芝多肽的提取及相应产品的工厂化生产,以多肽提取量为参考指标,进行灵芝多肽的提取及灵芝多肽冲剂制备工艺研究,首先进行单因素试验,随后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来优化结合超声波与酶法提取灵芝多肽的工艺条件,并进一步探究灵芝多肽冲剂的配方。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确定了灵芝多肽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即料液比为1∶50,反应时间为2 h,反应温度为60℃,加酶量为6000 U·g^(-1)。此外,针对灵芝多肽冲剂的配方,也得出了最优比例,糊精占20%,淀粉占25%,柠檬酸占0.3%,蔗糖占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子实体 活性多肽 酶解法 提取 最佳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Cl/Bi_(2)O_(2)CO_(3)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2
作者 王艳 王换换 +2 位作者 刘慧 马文萱 王国永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5-130,共6页
以BiCl_(3)为原料,通过调控Na_(2)CO_(3)用量制备不同的光催化剂,并利用XRD、FT-IR、UV-DRS、XPS、PL等表征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利用水解法成功合成了BiOCl、Bi_(2)O_(2)CO_(3)和BiOCl/Bi_(2)O_(2)CO_(3)光催化剂,三者均为宽带... 以BiCl_(3)为原料,通过调控Na_(2)CO_(3)用量制备不同的光催化剂,并利用XRD、FT-IR、UV-DRS、XPS、PL等表征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利用水解法成功合成了BiOCl、Bi_(2)O_(2)CO_(3)和BiOCl/Bi_(2)O_(2)CO_(3)光催化剂,三者均为宽带隙半导体,在可见光下对有色染料有去除效果,主要归功于敏化作用。得益于催化和敏化的联合作用,这些催化剂在全光作用下呈现出较高的去除率,其中BiOCl/Bi_(2)O_(2)CO_(3)催化剂性能最佳。同时,还对其光敏化和光催化的机理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BiOCl BiOCl/Bi_(2)O_(2)CO_(3) Bi_(2)O_(2)CO_(3) 异质结 水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桂北金槐中芦丁制备槲皮素工艺
3
作者 刘百成 陈莹霞 +4 位作者 蒋小华 颜小捷 羊学荣 张会香 陈月圆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3-987,993,共6页
探究桂北金槐中主要成分芦丁在自身内源酶作用下酶解制备槲皮素的工艺过程。以桂北金槐为研究原料,芦丁转化率和槲皮素得率为响应值,采用HPLC对酶解桂北金槐的提取物进行含量测定,响应面法优化金槐酶解制备获得高纯度槲皮素工艺。经响... 探究桂北金槐中主要成分芦丁在自身内源酶作用下酶解制备槲皮素的工艺过程。以桂北金槐为研究原料,芦丁转化率和槲皮素得率为响应值,采用HPLC对酶解桂北金槐的提取物进行含量测定,响应面法优化金槐酶解制备获得高纯度槲皮素工艺。经响应面优化确定酶解的最佳条件为:酶解时间为6 h,酶解温度50℃,液料比50∶1(mL/g)。在此工艺条件下,芦丁转化率达到99%,槲皮素得率也大于98%。较传统的二步法制备槲皮素工艺,方法具有工艺更简单、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环境更友好的优点,可为工业化绿色生产槲皮素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槐 酶解 芦丁 槲皮素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_(0.4)Cu_(0.6)/POM-CN光催化氨硼烷水解制氢性能
4
作者 李蓉 康梦奇 +3 位作者 陈辛顺 冯佳佳 许立信 万超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06-1315,共10页
首先,以三聚氰胺为前驱体、氯化锂为模板剂,通过熔盐法制备了碳氮纳米片(CN);然后,CN、六氯三聚磷腈和2,6-二氨基吡啶通过溶剂热反应制备了二维层状结构复合载体POM-CN;最后,以POM-CN为载体,采用浸渍还原法制备了系列NiCu/POM-CN催化剂... 首先,以三聚氰胺为前驱体、氯化锂为模板剂,通过熔盐法制备了碳氮纳米片(CN);然后,CN、六氯三聚磷腈和2,6-二氨基吡啶通过溶剂热反应制备了二维层状结构复合载体POM-CN;最后,以POM-CN为载体,采用浸渍还原法制备了系列NiCu/POM-CN催化剂。采用TEM、SEM、XPS、XRD、FTIR、ICP-AES和UV-Vis DRS对其进行了结构组成和微观形貌表征;通过单因素变量法探究了不同因素〔n(Ni)∶n(Cu)、氨硼烷(AB)浓度、催化剂质量、反应温度、可见光照条件〕对NiCu/POM-CN催化AB水解制氢的影响,并考察了最优催化剂的循环稳定性。结果表明,在可见光照射下,n(Ni)∶n(Cu)=0.4∶0.6制备的催化剂Ni_(0.4)Cu_(0.6)/POM-CN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催化AB水解制氢的反应活化能为52.75 kJ/mol,转换频率高达1774.6 h^(–1),是无可见光条件下的2.9倍;AB水解制氢的反应速率受AB浓度的影响很小,但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和Ni_(0.4)Cu_(0.6)/POM-CN用量的增加而提高;经过5次循环测试后,Ni_(0.4)Cu_(0.6)/POM-CN仍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Ni_(0.4)Cu_(0.6)/POM-CN的催化活性得益于POM-CN复合载体、NiCu双金属的合金效应及金属与载体间的强烈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盐法 溶剂热法 光催化 氨硼烷 水解制氢 催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肉碎蛋白酶解中水解度测定方法比较
5
作者 李云亮 洪佳伟 +1 位作者 段玉清 马海乐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2,共7页
为建立鸡肉碎蛋白酶解过程中水解度检测方法,本文以三种蛋白酶酶解鸡肉碎蛋白,运用pH-stat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福林酚法、茚三酮法测定酶解0~8 h过程中酶解液上清氨基酸含量,并与甲醛滴定法所得水解度结果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基于... 为建立鸡肉碎蛋白酶解过程中水解度检测方法,本文以三种蛋白酶酶解鸡肉碎蛋白,运用pH-stat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福林酚法、茚三酮法测定酶解0~8 h过程中酶解液上清氨基酸含量,并与甲醛滴定法所得水解度结果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基于耗碱量计算水解度的pH-stat法不适用于监测鸡肉碎蛋白的酶解进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酶解过程拟合度高,R2分别为0.9436、0.9721,可代替甲醛滴定法实现对酶解过程的实时监测。在风味蛋白酶酶解过程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仅在0~1 h内具有较大拟合度,R2为0.9091,在酶解1~8 h中则需使用拟合度更优的茚三酮法(R2为0.9406)。三种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和变异系数较好,组间平均回收率为99.827%~108.637%,变异系数为1.777%~2.705%。该研究可为工业应用肉类蛋白酶解过程的实时监测和快速检测提供研究基础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拟合 水解度检测 甲醛滴定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福林酚法 茚三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与BP神经网络优化鳕鱼皮呈味肽酶解工艺
6
作者 李萌凯 朱敏 +2 位作者 冯奕开 罗爱国 杨艳君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1-119,共9页
该研究旨在优化鳕鱼皮呈味肽的酶解工艺。通过单酶筛选和双酶复合筛选确定了酶解鳕鱼皮的最佳蛋白酶与最适比例,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不同pH值、底物浓度、酶添加量、反应时间对鳕鱼皮酶解效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结合BP神经网络优化了... 该研究旨在优化鳕鱼皮呈味肽的酶解工艺。通过单酶筛选和双酶复合筛选确定了酶解鳕鱼皮的最佳蛋白酶与最适比例,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不同pH值、底物浓度、酶添加量、反应时间对鳕鱼皮酶解效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结合BP神经网络优化了鳕鱼皮的酶解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风味蛋白酶与复合蛋白酶以1∶2的比例依次加入为最佳酶解组合,通过响应面法结合BP神经网络优化了酶解工艺条件,在pH值6.5、底物浓度6%、酶添加量5000 U/g、反应时间240 min的条件下,鳕鱼皮呈味肽的多肽得率最佳,达到52.75%。该研究为鳕鱼皮呈味肽的提取以及后续的产品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鳕鱼皮呈味肽 酶解法 响应面法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深度预水解硫酸盐法制浆性能研究
7
作者 罗西尧 郑小彬 +6 位作者 张浩云 杨嘉玮 黄六莲 陈礼辉 鹿洪亮 程栋 李建国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2-80,共9页
以马尾松为原料,采用深度预水解-硫酸盐法制浆,探究预水解处理条件对马尾松化学组分、纤维形态等影响。结果表明,延长预水解时间和提高预水解温度,可以大量溶出半纤维素,破坏马尾松的结构,但也会导致马尾松得率的降低。在预水解时间135 ... 以马尾松为原料,采用深度预水解-硫酸盐法制浆,探究预水解处理条件对马尾松化学组分、纤维形态等影响。结果表明,延长预水解时间和提高预水解温度,可以大量溶出半纤维素,破坏马尾松的结构,但也会导致马尾松得率的降低。在预水解时间135 min、预水解温度170℃、液比1∶4的条件下,马尾松中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分别由22.80%、46.81%和28.40%变为12.71%、49.82%和27.61%,半纤维素溶出率为53.3%,预水解后木片得率为83.9%。这是因为在预水解过程中,半纤维素溶出导致马尾松纤维结构的变化有利于蒸煮过程中化学药剂的渗透和扩散,从而促进木质素的溶出。在用碱量(以NaOH计) 22%、硫化度35%、蒸煮温度170℃、蒸煮时间110 min、液比1∶4.5的条件下,预水解硫酸盐浆在蒸煮阶段的细浆得率为47.1%,卡伯值为38.8,特性黏度为796 m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水解硫酸盐法 马尾松 半纤维素 木质素 溶解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动物油脂酶解法制备及其品质对比分析
8
作者 孙龙珠 郭玉杰 +2 位作者 李娟 张春晖 曹克涛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4,共7页
我国动物油脂资源丰富,作为加工复合调味料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现代食品工业中。为探究不同物种来源动物油脂的理化性质和营养组分差异,分别以马脂、牛脂、羊脂和猪脂为原料,采用酶解法制备不同动物油脂,并对其酸价、碘价、过氧化值... 我国动物油脂资源丰富,作为加工复合调味料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现代食品工业中。为探究不同物种来源动物油脂的理化性质和营养组分差异,分别以马脂、牛脂、羊脂和猪脂为原料,采用酶解法制备不同动物油脂,并对其酸价、碘价、过氧化值等理化特性和脂肪酸组成、生育酚含量、矿物质元素等营养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马油酸价为1.13 mg/g,明显低于其他动物油脂(猪油1.30 mg/g,牛油1.48 mg/g,羊油1.77 mg/g);马油碘价为81.6 g/100 g,明显高于猪油(55.27 g/100 g)、羊油(46.53 g/100 g)和牛油(34.04 g/100 g)。对比分析脂肪酸组成发现,动物油脂主要由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n9c)和亚油酸(C18∶2n6c)组成,马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31.13%,亚油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油脂(P<0.05)。4种动物油脂中都不含β-生育酚,马油中的δ-生育酚含量最高;4种油脂的矿物质组成无明显差异,常量元素以钙、钠和磷元素为主,微量元素铁和锌含量较多。综上,不同物种来源动物油脂的理化性质和营养组分均存在显著差异;与其他动物油脂相比,马油在理化特性和营养组分方面品质突出,更符合现代健康饮食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油脂 酶解法 理化特性 脂肪酸组成 营养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燃烧水解-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食品包装材料中氟含量
9
作者 王艺翰 冯涛 +1 位作者 张丽萍 王晶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3-97,共5页
针对食品包装材料中氟化物迁移导致的膳食暴露风险及现有检测方法的不足,本研究旨在开发高效可靠的总氟含量测定方法,明确影响检测精度的关键因素,为氟污染防控提供技术支撑。基于高温燃烧水解前处理技术,自主研发高温水解反应装置,结... 针对食品包装材料中氟化物迁移导致的膳食暴露风险及现有检测方法的不足,本研究旨在开发高效可靠的总氟含量测定方法,明确影响检测精度的关键因素,为氟污染防控提供技术支撑。基于高温燃烧水解前处理技术,自主研发高温水解反应装置,结合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其氟含量,考察水解温度(600~1200℃)、水解时间(35~60 min)、总氧气流量(100~600 mL/min)等参数对测定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工艺条件,确定最优水解条件为水解温度1100℃、水解时间为45 min、总氧气流量为500 mL/min、通入雾化罐氧气流量为400 mL/min。在此条件下,标准曲线相关系数达0.9993,相对标准偏差为3%~9%,回收率范围为95%~103%。本研究氟含量测试技术,显著提升了食品包装材料中氟含量检测的准确性和重现性,为制定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标准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手段,对推进食品包装材料环境风险评估和污染防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包装材料 高温燃烧水解法 离子选择电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酶解法及抑味法浸泡型青梅酒脱苦工艺优化
10
作者 韩俊燃 王菲 +3 位作者 赵曼欣 李映陶 郑经绍 黄苇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2-258,共7页
该研究以浸泡型青梅酒为研究对象,采用苦杏仁苷酶解法和β-环糊精抑味法对其进行脱苦,并以苦杏仁苷脱除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2种脱苦工艺进行优化。此外,探讨苦仁苷含量与苦味的相关关系,并利用色差仪和电子鼻分别... 该研究以浸泡型青梅酒为研究对象,采用苦杏仁苷酶解法和β-环糊精抑味法对其进行脱苦,并以苦杏仁苷脱除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2种脱苦工艺进行优化。此外,探讨苦仁苷含量与苦味的相关关系,并利用色差仪和电子鼻分别对脱苦浸泡型青梅酒的色泽和气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苦杏仁苷酶解法最佳脱苦工艺为苦杏仁苷酶添加量0.3 U/mL、酶解温度50℃、初始pH值4.8;β-环糊精抑味法最佳脱苦工艺为β-环糊精添加量1.0%、作用温度40℃、作用时间60 min;在此优化条件下,浸泡型青梅酒中苦杏仁苷脱除率分别为25.54%、23.92%,残留量分别为1.52 mg/L、1.56 mg/L,均低于其在青梅酒中的阈值(1.59 mg/L)。苦杏仁苷酶解法脱苦酒样与未处理酒样的总色差值(ΔE值)仅为0.07,色泽差别较小;苦杏仁苷酶解法脱苦酒样的青梅典型果香风味物质苯甲醛(甲基类)保留较好,且硫化物含量降低,硫臭味减弱,青梅酒感官品质得到明显改善。综上,2种脱苦工艺均能有效降低浸泡型青梅酒苦味,且苦杏仁苷酶解法优于β-环糊精抑味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泡型青梅酒 苦杏仁苷 苦杏仁苷酶解法 β-环糊精抑味法 脱苦 色泽 气味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固定化酶法制备石莼寡糖工艺研究
11
作者 杨青 洪专 +7 位作者 张怡评 谢全灵 陈伟珠 方华 吴静 蒋娴 张龙涛 晋文慧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0-246,共7页
为提高石莼寡糖产量,该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带有铁蛋白标签的石莼多糖裂解酶(Ulvan-F)质粒载体,通过其独特的自组装特性,制备自固定化酶并应用于酶解石莼多糖。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其发酵工艺条件,并对其制备石莼寡糖... 为提高石莼寡糖产量,该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带有铁蛋白标签的石莼多糖裂解酶(Ulvan-F)质粒载体,通过其独特的自组装特性,制备自固定化酶并应用于酶解石莼多糖。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其发酵工艺条件,并对其制备石莼寡糖的重复使用率、得率及分子质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25℃,酶解pH 9.0,底物浓度2.5%。在此优化条件下,石莼寡糖得率为27.76 mg/g,Ulvan-F重复10次循环后依旧保持43.77%的活性,其制备石莼寡糖总得率为165.43 mg/g,比传统游离酶制备石莼寡糖得率(117.82 mg/g)提高了40.41%,Ulvan-F酶解产物平均分子质量为492.36 Da。Ulvan-F具有在低速离心条件下即可纯化、易与产物分离及可重复使用的优点,能应用于宏量制备石莼寡糖的工业生产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莼寡糖 无载体固定化 铁蛋白 酶解工艺优化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籽蛋白ADH激活肽的酶解工艺优化及稳定性研究
12
作者 罕璐 孙宇轩 +2 位作者 黄梅桂 毕秀芳 郝刚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96,共9页
该研究以沙棘籽蛋白为原料,探究酶的种类、底物浓度、pH值、酶底比、酶解时间等因素对水解度、酶解产物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激活率、蛋白回收率和TCA可溶性氮得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木瓜蛋白酶酶解产物ADH激活率最高,... 该研究以沙棘籽蛋白为原料,探究酶的种类、底物浓度、pH值、酶底比、酶解时间等因素对水解度、酶解产物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激活率、蛋白回收率和TCA可溶性氮得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木瓜蛋白酶酶解产物ADH激活率最高,为21.81%。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选取酶解温度、pH值、酶解时间3个关键因素,以ADH激活率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最佳酶解工艺为酶解时间2.3 h、pH值6.52、酶解温度56.4℃、底物浓度5%、酶底比4000 U/g。在此条件下,酶解产物ADH激活率可达29.74%,表明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有效优化了沙棘籽ADH激活肽的制备工艺。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酶解温度37~121℃和pH值2~10的条件下,多肽的ADH激活活性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并且在不同浓度的K^(+)、Na^(+)、Ca^(2+)处理后仍保持较高活性,Fe^(2+)和Fe^(3+)对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该研究为沙棘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籽 乙醇脱氢酶 ADH激活肽 酶解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鳕鱼皮ACE抑制肽的制备工艺研究
13
作者 李帅 蔡依婷 +6 位作者 怀杰 王珊 崔沂 张伟业 张俊杰 王玉民 庄林武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2-152,共11页
以水提法制备的鳕鱼皮明胶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鳕鱼皮ACE抑制肽的双酶分步酶解工艺条件,结合膜分离方法建立了鳕鱼皮ACE抑制肽的制备工艺:第一步酶解:酶类型为水解蛋白酶,加酶量为4%,料液比为1∶20,pH为9,酶解温度为50... 以水提法制备的鳕鱼皮明胶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鳕鱼皮ACE抑制肽的双酶分步酶解工艺条件,结合膜分离方法建立了鳕鱼皮ACE抑制肽的制备工艺:第一步酶解:酶类型为水解蛋白酶,加酶量为4%,料液比为1∶20,pH为9,酶解温度为50℃,酶解时间为4.5 h;第二步酶解:酶类型为风味蛋白酶,加酶量为3%,料液比为1∶20,pH为6,酶解温度为40℃,酶解时间为4 h;膜分离方法:分别采用10,3,1 kDa的超滤膜对所得酶解产物进行分离得目标组分。双酶分步酶解工艺条件下制备的产品对ACE抑制率的IC 50值为1.46 mg/mL,游离氨基酸总含量为71.04 mg/100 g,分子量在1000 Da以下的多肽占99.5%;经1 kDa膜分离制得的鳕鱼皮胶原蛋白肽的ACE抑制率提高了4.25倍。该研究建立了高ACE抑制活性的鳕鱼皮胶原蛋白肽制备方法,且所制备的产品可以为功能性降压调味品、食品等产品的开发奠定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鳕鱼皮 双酶分步酶解法 膜分离 ACE抑制肽 游离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酶解法提取石榴皮不溶性膳食纤维工艺条件优化
14
作者 马玉坤 邓俊熙 +2 位作者 杨得梅 吴妍 刘太林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8期90-94,共5页
本试验以石榴皮为原料,采用酶解法从果皮的膳食纤维中分离出不溶性膳食纤维(IDF),以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探究果胶酶添加量、木瓜蛋白酶添加量、纤维素酶添加量、酶解温度和水浴时间对IDF得率的影响,并进行工艺条件优化。单因素试验结... 本试验以石榴皮为原料,采用酶解法从果皮的膳食纤维中分离出不溶性膳食纤维(IDF),以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探究果胶酶添加量、木瓜蛋白酶添加量、纤维素酶添加量、酶解温度和水浴时间对IDF得率的影响,并进行工艺条件优化。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果胶酶、木瓜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1.00%、1.25%和0.75%,最佳酶解温度50℃,最佳酶解时间60min。正交优化试验确定酶法提取石榴皮IDF的最佳工艺条件:在料液比1∶25(m∶V),纤维素酶添加量0.75%的条件下,果胶酶和木瓜蛋白酶添加量均为1.00%最佳复合酶配比为1∶1,酶解温度50℃,水浴时间60min;在此条件下,IDF得率达47.93%,持水力、溶胀性分别为3.43g/g、3.45mL/g。本研究为后续获取膳食纤维并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皮 水不溶性膳食纤维 正交法 复合酶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原浆酶解工艺优化及抗氧化特性研究
15
作者 李颜博 陈肖阳 +3 位作者 赵宇 张梦莹 宋安康 王伟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17,共8页
为改善沙棘原浆的酶解工艺,提高沙棘果的经济价值,该研究以新疆大果沙棘为原料,选取果胶酶、纤维素酶,考察单一酶和二者复合对沙棘原浆出汁率和澄清度的影响,并对不同酶制剂处理后的样品进行整体感官评价,分析其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变化,... 为改善沙棘原浆的酶解工艺,提高沙棘果的经济价值,该研究以新疆大果沙棘为原料,选取果胶酶、纤维素酶,考察单一酶和二者复合对沙棘原浆出汁率和澄清度的影响,并对不同酶制剂处理后的样品进行整体感官评价,分析其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变化,确定最适酶制剂。后续设计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Box-Behnken法优化沙棘原浆的酶解工艺,并以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来评价沙棘原浆酶解前后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酶处理能够显著提高沙棘原浆的出汁率和澄清度,复合酶处理的沙棘原浆的出汁率、澄清度、综合感官得分最高,且更有助于V C、总酚等活性成分的溶出;最佳工艺参数为酶解温度41℃、酶解时间93 min、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比例1∶1.9、酶添加量0.21%,此时沙棘原浆的出汁率为92.5%,相较于未处理组提高了约15.5%;酶处理前后沙棘原浆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IC 50值分别为1.616,1.546 mg/mL,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的IC 50值分别为1.523,1.467 mg/mL,表明酶处理对沙棘原浆的抗氧化能力有一定的提升效果。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复合酶提高沙棘原浆出汁率和果汁品质实际可行,且相较于单一酶制剂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原浆 酶解 响应面法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酶解法提高黑枸杞中花青素和多酚提取量及其抗氧化性测定
16
作者 王克山 赵静 +6 位作者 徐文革 修效友 杨彪德 惠爱玲 吴泽宇 晋冠平 张文成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3期69-75,共7页
以黑枸杞为原料,花青素和多酚含量为检测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探究了复合酶解最佳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配比6.89∶3.11,复合酶添加量15.02%,酶解时间2.45 h,酶解温度30℃,在此条件下花青素提取量为(7... 以黑枸杞为原料,花青素和多酚含量为检测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探究了复合酶解最佳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配比6.89∶3.11,复合酶添加量15.02%,酶解时间2.45 h,酶解温度30℃,在此条件下花青素提取量为(7.02±0.23)mg/g,多酚提取量为(34.68±0.22)mg/g。同时,测定添加复合酶和未添加复合酶的黑枸杞果浆的抗氧化活性变化,结果显示酶解后黑枸杞果浆的抗氧化活性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枸杞 花青素 多酚 复合酶解 响应面法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灰水解制氢过程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定平 王海 +2 位作者 陈爱桦 周俊 何文浩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8-264,共7页
研究设计了一套铝灰水解制氢装置,考察了反应温度、液固体积质量比、搅拌速度及铝灰粒径对铝灰水解制氢过程的影响,并探讨了铝灰水解制氢过程的动力学。结果表明:铝灰水解制氢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85℃,液固体积质量比10 mL/1 g,搅... 研究设计了一套铝灰水解制氢装置,考察了反应温度、液固体积质量比、搅拌速度及铝灰粒径对铝灰水解制氢过程的影响,并探讨了铝灰水解制氢过程的动力学。结果表明:铝灰水解制氢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85℃,液固体积质量比10 mL/1 g,搅拌速度130 r/min,铝灰粒径>80目;最佳条件下所得水解渣的主要物相为MgAl_(2)O_(4)、Al(OH)_(3)及Al_(2)O_(3);铝灰水解制氢过程受化学反应控制,化学表观活化能为67.01 kJ/mol,浸出过程符合Avrami-Erofeyev模型。该法可为铝灰水解制氢工艺过程的设计提供一定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灰 水浸法 水解 制备 动力学 资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酶法提油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梦杰 徐宝成 +2 位作者 赵东坤 刘丽莉 陈树兴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81-387,共7页
水酶法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的新型油脂提取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不同研究中所使用的水酶法提油工艺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后期研究人员无法从已有研究中获取提高出油率的关键技术要点和参数,导致实际应用效果不佳。因... 水酶法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的新型油脂提取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不同研究中所使用的水酶法提油工艺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后期研究人员无法从已有研究中获取提高出油率的关键技术要点和参数,导致实际应用效果不佳。因此,该文查阅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水酶法提油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从原料预处理、酶解和破乳3个层面对水酶法提油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便后续研究人员了解水酶法及水酶法提油的关键技术要点,并为其在实际应用时选择合适的粉碎粒径、原料预处理方法、酶种类、酶解时间和温度及破乳方法等提供参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酶法 原料预处理 酶解技术 破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优化双酶同步酶解的全豌豆乳的稳定性及营养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肖丹虹 李萍 +6 位作者 邓媛元 刘光 赵志浩 王佳佳 钟立煌 廖娜 张名位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35-246,共12页
豌豆作为一种大宗豆类,具有营养价值高及低致敏性等特点,但全豌豆乳体系易絮凝失稳,限制其在食品中的应用。本文以脱皮豌豆为原料,采用高压均质耦合生物酶解(中温α-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处理,通过离心沉淀率等指标,以及Box-Behnken设计优... 豌豆作为一种大宗豆类,具有营养价值高及低致敏性等特点,但全豌豆乳体系易絮凝失稳,限制其在食品中的应用。本文以脱皮豌豆为原料,采用高压均质耦合生物酶解(中温α-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处理,通过离心沉淀率等指标,以及Box-Behnken设计优化酶解工艺条件,揭示最优工艺下全豌豆乳的稳定性和营养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过滤、单一酶解、双酶分步酶解等方法,中温α-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双酶同步酶解制备的全豌豆乳稳定性更优,最佳的酶解工艺参数为:中温α-淀粉酶:纤维素酶为4.5:5.5(酶活力比,U/g淀粉),添加总量为12 U/g,酶解时间为65 min,该条件下制得的全豌豆乳的离心沉淀率最低(27.70%),在不经过滤和不添加稳定剂的情况下,贮藏60 d内无明显的沉淀分层。与传统单体营养素复配工艺得到的豌豆乳相比,该优化工艺下制得的全豌豆乳稳定性显著提高,淀粉的消化程度降低了12.74%,蛋白质的消化程度提高了16.41%。研究结果为浓浆类的植物乳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豌豆乳 响应面法 双酶同步酶解 稳定性 消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提取方法提取马铃薯蛋白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钰璇 李华鑫 +4 位作者 陈颖 马金璞 郭星晨 樊佩如 高丹丹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4-58,共5页
该实验以新鲜马铃薯为原料,采用醇溶法、盐溶法、碱溶法3种方法提取马铃薯蛋白,测定其纯度和提取率,结果表明,醇溶法提取的马铃薯蛋白纯度为94.5%,提取率为4.5%,提取效果最好。通过SDS-PAGE电泳分析,醇溶法提取的马铃薯蛋白亚基条带多,... 该实验以新鲜马铃薯为原料,采用醇溶法、盐溶法、碱溶法3种方法提取马铃薯蛋白,测定其纯度和提取率,结果表明,醇溶法提取的马铃薯蛋白纯度为94.5%,提取率为4.5%,提取效果最好。通过SDS-PAGE电泳分析,醇溶法提取的马铃薯蛋白亚基条带多,分子量范围广,并且在分子量为25~40 kDa范围内含量很高,说明醇溶法能有效提取马铃薯蛋白质的各个组分;进一步研究其理化性质,发现醇溶法提取的蛋白质持油性、持水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更好;水解度分析显示醇溶法提取的马铃薯蛋白水解度更高。因此,在这3种方法中,醇溶法是比较经济、所得蛋白质性质较好的提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蛋白质 提取方法 功能特性 水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