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H^+浓度变化控制含Cl^-的氨氮废水的电解时间 被引量:2
1
作者 莫恒亮 陈亦力 +5 位作者 文剑平 俞开昌 吴文辉 万平玉 唐阳 李锁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325-5330,共6页
采用电化学间接氧化法处理含Cl^-的中高浓度氨氮废水,针对不同浓度的氨氮废水的电解时间的控制,提出利用废水的H^+浓度变化控制氨氮废水实际处理时间.从理论计算及对模拟和实际氨氮废水进行电解分析发现:当废水氨氮还没有完全降解时,每... 采用电化学间接氧化法处理含Cl^-的中高浓度氨氮废水,针对不同浓度的氨氮废水的电解时间的控制,提出利用废水的H^+浓度变化控制氨氮废水实际处理时间.从理论计算及对模拟和实际氨氮废水进行电解分析发现:当废水氨氮还没有完全降解时,每一个NH4+降解的过程中会生成一个H^+,c(H^+)随着时间线性上升;当氨氮刚好完全降解时,c(H^+)达到最大值;此后继续电解且废水pH<7时,电解过程形成的OH-会持续消耗H^+,c(H^+)随着时间线性下降.利用pH计实时监测废水的pH值,通过程控信号转换器进行c(H^+)与pH值的换算,将pH值信号转化为c(H^+)信号,可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处理 电化学氧化 PH值变化 氢离子浓度 电解时间 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射混凝土的硝酸侵蚀:孔溶液H^+与NO_3^-的扩散规律及侵蚀机理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家滨 牛荻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91-999,共9页
一般大气环境下长大公路隧道中,喷射混凝土单层衬砌往往会遭受硝酸侵蚀,导致耐久性恶化及使用寿命降低。本研究以硝酸溶液为侵蚀介质,针对制备的普通喷射混凝土、钢纤维喷射混凝土和模筑混凝土开展浸泡试验。通过测试混凝土不同深度处... 一般大气环境下长大公路隧道中,喷射混凝土单层衬砌往往会遭受硝酸侵蚀,导致耐久性恶化及使用寿命降低。本研究以硝酸溶液为侵蚀介质,针对制备的普通喷射混凝土、钢纤维喷射混凝土和模筑混凝土开展浸泡试验。通过测试混凝土不同深度处孔溶液pH值和NO_3^-含量,分析喷射混凝土硝酸侵蚀过程。对硝酸侵蚀后试件的矿物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表征,以研究孔溶液中H^+和NO_3^-的扩散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喷射混凝土孔溶液H^+和NO_3^-含量均小于模筑混凝土,即喷射混凝土抗硝酸侵蚀耐久性更优。侵蚀溶液pH值不大于2时,钢纤维喷射混凝土孔溶液中H^+和NO_3^-含量与普通喷射混凝土差异较小,说明钢纤维对较高浓度硝酸侵蚀环境下喷射混凝土耐久性能的提升作用不明显。针对喷射混凝土硝酸侵蚀机理的分析表明,硝酸侵蚀喷射混凝土的过程可分为水化产物反应、水化硅酸钙凝胶分解和钙矾石及骨料侵蚀等三个阶段。因此,孔溶液H^+在侵蚀早期增长速度快于侵蚀后期;NO_3^-含量则随侵蚀过程的推移而快速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混凝土 硝酸侵蚀 孔溶液pH值 氢离子(H^+)含量 硝酸根离子(NO3^-)含量 离子扩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哥伦比亚某含铜金矿石选冶过程优化生产实践
3
作者 赵军生 沈卫卫 +1 位作者 汪鹤鸣 陈庆根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2-238,共7页
哥伦比亚某黄金矿山以含铜高的金矿石为主,技术改造后金回收率低,氰化钠消耗量大,系统中铜离子不断累积,选冶系统生产异常。通过相关试验研究与生产实践,将铜精矿产率从0.25%调整至0.75%,铜浮选金、铜作业回收率分别从20%、34%提高至35%... 哥伦比亚某黄金矿山以含铜高的金矿石为主,技术改造后金回收率低,氰化钠消耗量大,系统中铜离子不断累积,选冶系统生产异常。通过相关试验研究与生产实践,将铜精矿产率从0.25%调整至0.75%,铜浮选金、铜作业回收率分别从20%、34%提高至35%、52%左右,金总回收率从87%提高至89%。将浸出时间从85.48 h减少至56.61 h,氰化钠浓度从1000 mg/L降低至600 mg/L左右,氰化钠消耗量从7.49 kg/t降低至3.60 kg/t,铜浸出率由27.18%降低至20.09%。根据双氧水破氰除铜试验研究,生产中通过焦亚硫酸钠、双氧水配合使用,进行高碱条件处理,破氰排矿铜离子含量从330.47mg/L降低至24.55mg/L,系统铜离子大幅降低。生产实践结果表明:对于哥伦比亚某含铜金矿石采用提高铜浮选回收率,优化浸出条件降低氰化钠消耗,进行双氧水破氰,高碱除铜可以取得较好的生产效果,对同类型的含铜金矿石选冶工艺优化及生产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铜金矿石 金精矿 浸出 双氧水破氰 铜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原修复液pH值及修复时间对免疫组化染色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杜娟 石雪迎 +2 位作者 郑杰 周敏 崔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5-197,共3页
目的:探讨使P504S、P63、CD10、Ki 67抗原抗体复合物在免疫组化检测中获得高表达的抗原修复条件。方法:取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乳腺增生组织和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外阴上皮组织,用 10% (体积分数 )中性缓冲甲醛固定液固定。用EnV... 目的:探讨使P504S、P63、CD10、Ki 67抗原抗体复合物在免疫组化检测中获得高表达的抗原修复条件。方法:取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乳腺增生组织和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外阴上皮组织,用 10% (体积分数 )中性缓冲甲醛固定液固定。用EnVision二步法行免疫组化染色, P504S、P63、CD10、Ki 67分别作为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乳腺增生组织和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的外阴上皮组织的一抗,使用统一的EnVisionTM二抗。每种组织皆分别使用 3种不同的缓冲液进行抗原修复:pH6. 0的枸橼酸缓冲液、pH 8. 0的乙二氨四乙酸二钠 (EDTA)缓冲液和pH9. 0的EDTA Tris缓冲液。对每一种抗原修复液,应用 4个不同的抗原修复时间: 12min、20min、25min和30min。染色完成后,镜下对比不同条件下抗原抗体复合物表达的情况。结果:P504S在pH9. 0的EDTA Tris缓冲液中修复 20min阳性信号最强,阳性细胞比率最高;P63在pH9. 0的EDTA Tris缓冲液中修复 30min阳性信号最强,阳性细胞比率最高; Ki 67在pH 9. 0的EDTA Tris缓冲液中修复 25min阳性信号最强,阳性细胞比率最高;CD10在不同pH值的缓冲液中修复 20min或 25min效果相同,都能得到最强表达。结论:不同的抗原有其各自最适合的抗原修复液、pH值范围和最适修复时间。相对来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修复液 修复时间 PH值 染色效果 抗原抗体复合物 良性前列腺增生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ENVISion 乳腺增生组织 Ki-67 CD10 免疫组化检测 免疫组化染色 阳性信号 阳性细胞 缓冲液 前列腺癌 上皮组织 P63 体积分数 修复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汁反流与胃内pH值的关系 被引量:20
5
作者 李兆申 朱爱勇 +2 位作者 许国铭 邹多武 尹宁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708-709,共2页
研究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胃内 pH值与胆汁反流的关系。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 2 2例 ,应用便携式pH及胆汁监测仪同步监测胃内 2 4h的 pH值及胆红素吸收值。结果发现 ,胆汁反流时 ,胃内pH值与胆红素吸收值无相关性 (r=- 0 0 6 ,P >0 0 5... 研究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胃内 pH值与胆汁反流的关系。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 2 2例 ,应用便携式pH及胆汁监测仪同步监测胃内 2 4h的 pH值及胆红素吸收值。结果发现 ,胆汁反流时 ,胃内pH值与胆红素吸收值无相关性 (r=- 0 0 6 ,P >0 0 5 ) ;胃内pH值增高时 ,胆红素吸收值与 pH值亦无相关性 (r =0 17,P >0 0 5 )。可见 ,胃内 pH值和胆汁反流无关。因此 ,根据胃内 2 4h的pH值监测判断有无胆汁反流是不科学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反流性胃炎 氢离子浓度 PH值 胆汁吸收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癌切除机械吻合术后重建食管的测压和pH分析 被引量:24
6
作者 徐启明 周乃康 +1 位作者 柳曦 刘颖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46-647,共2页
为探讨食管癌切除食管胃机械吻合术后重建食管与胃食管反流之间的关系 ,对 45例术后患者进行了食管胃的压力测定 ,其中 2 0例还进行了 2 4h食管pH监测、内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测压显示食管胃吻合口上方的压力高于吻合口下方 ,2 4h食管... 为探讨食管癌切除食管胃机械吻合术后重建食管与胃食管反流之间的关系 ,对 45例术后患者进行了食管胃的压力测定 ,其中 2 0例还进行了 2 4h食管pH监测、内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测压显示食管胃吻合口上方的压力高于吻合口下方 ,2 4h食管 pH监测结果有胃食管反流的存在 ,内镜和病理检查示 80 %患者有异常现象及食管炎征象。结果提示 ,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后存在胃食管反流 ;反流的发生与术后时间的长短无关 ;半卧位睡眠是预防反流的有效方法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吻合术 外科 胃食管反流 氢离子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离子浓度对厌氧发酵产氢气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洪天求 郝小龙 俞汉青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70-272,275,共4页
本实验以蔗糖为底物,在控制不同Na+离子浓度的条件下测试分析产氢率、比产氢气和糖降解率,考察不同Na+离子浓度对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Na+离子浓度较低(<1000mg/L)时对微生物的活性和产氢能力有不良的影响;Na+离子浓度... 本实验以蔗糖为底物,在控制不同Na+离子浓度的条件下测试分析产氢率、比产氢气和糖降解率,考察不同Na+离子浓度对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Na+离子浓度较低(<1000mg/L)时对微生物的活性和产氢能力有不良的影响;Na+离子浓度在1000-2000mg/L时,对厌氧发酵产氢有促进作用;Na+离子浓度在8000-16000mg/L时,对厌氧发酵产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 影响 实验研究 离子浓度 抑制作用 活性 实验结果 产氢 厌氧发酵 降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pH及封闭氨基端对甘氨酸拮抗内毒素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孙葳 陆大祥 +1 位作者 丁勇 李楚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0-112,共3页
目的和方法:用封闭群新西兰家兔56只,分为7组,注射不同pH(40,60,74,100)的甘氨酸和内毒素混合液,观察注射后体温变化,由此反映出不同pH对甘氨酸拮抗内毒素致热作用的影响。结果:甘氨酸的拮抗效果在... 目的和方法:用封闭群新西兰家兔56只,分为7组,注射不同pH(40,60,74,100)的甘氨酸和内毒素混合液,观察注射后体温变化,由此反映出不同pH对甘氨酸拮抗内毒素致热作用的影响。结果:甘氨酸的拮抗效果在碱性溶液中减弱、酸性溶液中增强,这种变化与pH对甘氨酸NH+3端解离程度的影响是一致的。进一步用氯甲酸苄脂封闭甘氨酸的氨基端,通过鲎试验方法观察到,封闭氨基端后甘氨酸对内毒素的拮抗作用消失。结论:甘氨酸拮抗内毒素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其带正电荷的NH+3端实现的,NH+3与内毒素脂质A上的PO4结合,干扰了内毒素的正常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 内毒素 PH值 拮抗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pH液复灌对兔缺血再灌注心肌内质网应激与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杨海燕 刘新伟 +2 位作者 马亚飞 王群英 刘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下再灌注初短暂低pH液复灌对兔缺血再灌注(I/R)心肌内质网应激(ERS)与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雌雄不拘,体重2.5~3.0kg,随机分为4组(n=6)。对照组(C组)不阻断主动脉,单纯转机3h;其余各组...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下再灌注初短暂低pH液复灌对兔缺血再灌注(I/R)心肌内质网应激(ERS)与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雌雄不拘,体重2.5~3.0kg,随机分为4组(n=6)。对照组(C组)不阻断主动脉,单纯转机3h;其余各组心脏停搏缺血40min,再灌注2h。pH7.4组与pH6.9组再灌注前2min分别给予pH7.4、6.9的Krebs-Henseleit(K-H)液持续灌注至主动脉开放;缺血后处理组(I-postC组)于再灌注前2min给予10s再灌/10s缺血共6次的缺血后处理。实验结束后,ELISA法测定肌钙蛋白I(cTnI)浓度,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RT-PCR检测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钙网蛋白(CRT)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caspase-12、C/EBP同源蛋白(CHOP)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其余各组cTnI浓度、心肌细胞凋亡率、GRP78和CRTmRNA表达、caspase-12和CHOP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与pH7.4组比较,各检测指标在pH6.9组及I-postC组均降低(P<0.05),而后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灌注初短暂低pH液复灌可调控ERS反应程度,抑制I/R导致的过度ERS,减轻内质网凋亡信号介导的细胞凋亡的发生,从而产生心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离子浓度 再灌注损伤 内质网应激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热乳糖酶产生菌株的筛选及产酶条件试验 被引量:12
10
作者 蒋燕灵 丁倩 邵靖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03-104,114,共3页
目的 :探讨耐热乳糖酶产生菌的筛选方法及其产酶条件。方法 :利用含有 X-gal平板培养基 ,于 6 0℃划线培养 ,筛选出耐热乳糖酶产生菌 ,并观测了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培养基初始 p H及乳糖浓度对菌株生长及产酶条件的影响。结果 :筛选出... 目的 :探讨耐热乳糖酶产生菌的筛选方法及其产酶条件。方法 :利用含有 X-gal平板培养基 ,于 6 0℃划线培养 ,筛选出耐热乳糖酶产生菌 ,并观测了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培养基初始 p H及乳糖浓度对菌株生长及产酶条件的影响。结果 :筛选出含耐热乳糖酶菌株 ,该菌株的最适产酶条件分别为培养温度 (6 0± 1 )℃ ,培养时间 1 8~ 2 1 h,培养基起始 p H7.0~ 8.0 ,培养基乳糖浓度 41 .7mmol/ L。结论 :在含有 X-gal培养基进行划线培养是筛选产乳糖酶菌株的有效方法 ,同时该菌株具有嗜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半乳糖苷酶类 分离 提纯 栖热菌属 氢离子浓度 耐热乳糖酶产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液及抗原修复液pH值对免疫组化染色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京平 张燕 +1 位作者 钟延丰 郑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7-90,共4页
目的 :研究固定液pH值和抗原修复液pH值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影响。方法 :取正常皮肤、胃粘膜、子宫肌瘤、乳腺癌组织 ,分别用 pH值 3.0 ,5 .0 ,7.0 ,8.0 ,10 .0的缓冲福尔马林固定液固定。选用EMA、SMA、ER、CK(AE1/AE3 )为一抗 ,Evins... 目的 :研究固定液pH值和抗原修复液pH值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影响。方法 :取正常皮肤、胃粘膜、子宫肌瘤、乳腺癌组织 ,分别用 pH值 3.0 ,5 .0 ,7.0 ,8.0 ,10 .0的缓冲福尔马林固定液固定。选用EMA、SMA、ER、CK(AE1/AE3 )为一抗 ,Evinsion二步法免疫组化染色。染色时分别用 pH值 6 .0 ,7.0 ,8.0的抗原修复液或用市售pH值 8.0的EDTA作微波抗原修复。结果 :不同条件可造成阳性细胞数量及染色强度变化 ,本实验得知CK (AE1/AE3 )、ER是以阳性细胞数目改变为主 ,SMA、EMA是以染色强度改变为主。结论 :(1)使用 10 %中性或微碱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液 ,固定效果最佳。 (2 )本实验所用的 4种组织 ,抗原修复液选择pH值 7.0、8.0均优于 pH值6 .0 ,皮肤组织选择EDTA(pH值 8.0 ) ,雌激素受体选择 pH值 8.0时染色效果最佳。 (3)固定液pH值 >8.0容易造成背景染色 ,修复液 >8.0影响切片附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值 固定剂 抗原修复液 免疫组织化学 染剂 染色法 氢离子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改善原位肝移植术中胃黏膜灌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秀珍 王卓强 +3 位作者 魏昌伟 王恒林 张斌 陈绪贵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33-735,共3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改善原位肝移植患者手术过程中胃黏膜灌注的有效性。方法选择接受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术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5)和乌司他丁组(U组,n=15)。U组患者入手术室后即给予乌司他丁4000U/kg缓慢静脉推注,然后以20...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改善原位肝移植患者手术过程中胃黏膜灌注的有效性。方法选择接受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术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5)和乌司他丁组(U组,n=15)。U组患者入手术室后即给予乌司他丁4000U/kg缓慢静脉推注,然后以2000U/(kg.h)持续泵入至手术结束。C组患者则等速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记录两组术前(T0)、无肝期前20min(T1)、无肝期5min(T2)、无肝期30min(T3)、新肝期5min(T4)、新肝期30min(T5)及术毕(T6)时患者的血压(BP)、心率(HR)、心输出量(CO)、胃黏膜pH值(i-pH)及胃黏膜-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g-aCO2)。结果两组患者在T2时,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及CO较T0明显降低(P<0.01),且HR明显增快(P<0.01);至T4时CVP及CO恢复至正常。但上述改变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相比,两组患者在T3、T4、T5、T6时i-pH均降低(P<0.01),Pg-aCO2均升高(P<0.01);但U组患者在T4、T5、T6时i-pH降低的幅度、Pg-aCO2升高的幅度均明显低于C组患者(P<0.05,P<0.01)。结论血流动力学剧烈变化以及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发肝移植术中胃黏膜灌注不足。术中持续静脉给予乌司他丁有利于改善胃黏膜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肝移植 胃黏膜 氢离子浓度 血液动力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伤患者高氯性三重酸碱失衡的判断及其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6
13
作者 孙业祥 张载福 +3 位作者 李守生 汪昌荣 陈侠英 王永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744-748,共5页
目的 :探讨高氯性三重酸碱失衡 (TABD)判断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分析烧伤患者发生高氯性TABD的原因与机制。方法①根据电中和原理 ,利用pH、PCO2 、HCO-3 、校正Cl-、AG值和预计代偿公式 ,结合高AG性TABD的判断方法 ,提出了高Cl-性TABD的... 目的 :探讨高氯性三重酸碱失衡 (TABD)判断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分析烧伤患者发生高氯性TABD的原因与机制。方法①根据电中和原理 ,利用pH、PCO2 、HCO-3 、校正Cl-、AG值和预计代偿公式 ,结合高AG性TABD的判断方法 ,提出了高Cl-性TABD的判断法 ,利用该法对 113例严重烧伤病人的 15 4次的同步血气与电解质的检测结果进行判定。②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的血浆醛固酮浓度。结果 :113例烧伤患者中有 9例为高氯性TABD ,所测定的血浆醛固酮值均高于正常值 ,其均值与正常值比较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烧伤患者存在有高氯性TABD ,其发生与血浆醛固酮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醛固醇 高氯性三重酸碱失衡 TAB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动脉血气pH值对剖宫产新生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
14
作者 包菊 刘佳 +1 位作者 曲元 穆东亮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9-164,共6页
目的:分析脐动脉血气pH值对剖宫产新生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17年1月1日至6月30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剖宫产娩出并完成脐动脉血气分析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主要观察终点是新生儿住院期间并发... 目的:分析脐动脉血气pH值对剖宫产新生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17年1月1日至6月30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剖宫产娩出并完成脐动脉血气分析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主要观察终点是新生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按照新生儿是否发生住院期间并发症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脐动脉血气pH值。收集母婴围产期的资料和新生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资料,采用ROC曲线分析脐动脉血气pH对新生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872例新生儿(择期541例、急诊331例),新生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为14. 1%,其中发生率最高的3项分别为感染、吸入性肺炎及心肌损伤。无并发症组pH值平均为7. 31,有并发症组pH值平均为7. 2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本研究中pH≤7. 20的总体比例为3. 1%(27/872),其中无并发症组pH值≤7. 20的比例为1. 6%(12/749),有并发症组pH值≤7. 20的比例为12. 2%(15/1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OR=8. 224,95%CI:4. 910~13. 777,P <0. 001)、妊娠期高血压(OR=1. 886,95%CI:1. 004~3. 546,P=0. 049)、宫内生长受限(OR=4. 429,95%CI:1. 280~15. 330,P=0. 019)、急诊剖宫产(OR=2. 711,95%CI:1. 682~4. 369,P <0. 001)、脐动脉血气pH值≤7. 20(OR=7. 420,95%CI:2. 951~18. 655,P <0. 001)及5分钟Apgar评分小于10分(OR=11. 849,95%CI:3. 977~35. 128,P <0. 001)是新生儿发生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脐动脉血气pH值预测全部新生儿、择期新生儿及急诊新生儿住院并发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570(95%CI:0. 508~0. 633,P=0. 012)、0. 559(95%CI:0. 465~0. 652,P=0. 189)及0. 617(95%CI:0. 538~0. 697,P=0. 002)。结论:脐动脉血气pH值≤7. 2与剖宫产新生儿住院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有相关性,但是ROC分析显示其预测价值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动脉 血气分析 氢离子浓度 婴儿 新生 疾病 剖宫产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变化对非洲爪蟾卵母细胞ATP受体激活电流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玉芹 王照宇 +2 位作者 聂辉 程剑侠 李之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431-1433,共3页
目的:观察pH变化对非洲爪蟾卵母细胞ATP受体激活电流(IATP)的影响。方法:采用双极电压钳技术记录卵母细胞膜ATP受体介导的电流。结果:检测的绝大多数细胞对ATP敏感,pH为7.4的ATP引起细胞特征性膜电流,并呈浓度依赖性。该电流包括3个部分... 目的:观察pH变化对非洲爪蟾卵母细胞ATP受体激活电流(IATP)的影响。方法:采用双极电压钳技术记录卵母细胞膜ATP受体介导的电流。结果:检测的绝大多数细胞对ATP敏感,pH为7.4的ATP引起细胞特征性膜电流,并呈浓度依赖性。该电流包括3个部分:快内向电流(D1),慢内向电流(D2)和慢外向电流(H)。当细胞外pH降低到6.0、5.5时,10-3mol/L的ATP引起的IATP幅值明显被抑制,并以对D1电流抑制最明显。胞内应用G蛋白抑制剂阻断P2Y受体,对D1电流影响不大,D2电流明显减小。胞外应用P2X受体拮抗剂,对D1电流有明显的阻断作用。结论:pH值降低对爪蟾卵母细胞IATP的抑制主要通过对P2X受体的影响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离子浓度 爪蟾卵母细胞 受体 嘌呤能P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氢酸体系酸化效果的室内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郭文英 赵立强 +2 位作者 陈冀嵋 刘平礼 曾晓慧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CAS 2007年第1期52-55,共4页
针对渤海辽东湾某区域油井采用常规酸液体系进行酸化处理效果不佳的现状,开展了多氢酸氢离子浓度测定以及多氢酸体系的溶蚀率、润湿性、流动效果等室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多氢酸原液的氢离子浓度较高,可以保证酸液体系中具有充足的氢... 针对渤海辽东湾某区域油井采用常规酸液体系进行酸化处理效果不佳的现状,开展了多氢酸氢离子浓度测定以及多氢酸体系的溶蚀率、润湿性、流动效果等室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多氢酸原液的氢离子浓度较高,可以保证酸液体系中具有充足的氢离子与氟盐反应生成氢氟酸;多氢酸体系对石英的溶蚀率大大高于土酸和氟硼酸体系,而且对粘土矿物具有抑制反应速度的作用;多氢酸体系可以保持地层的水湿性质,不会对储层的油气渗流产生不利影响;多氢酸体系对砂岩储层的酸化效果要好于土酸和氟硼酸等常规酸液体系,应用多氢酸体系进行酸化处理后的岩心渗透率比可达3.0。采用本次试验研制的新型多氢酸体系对渤海辽东湾3口油井进行酸化处理,单井增油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氢酸体系 酸化效果 室内试验 氢离子浓度 溶蚀率 润湿性 流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王3井水位异常机理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熠熙 孙小龙 +5 位作者 邵永新 刘双庆 李悦 李赫 王喜龙 龚永俭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57-768,808,共13页
本文针对2016年6—9月天津王3井出现的井水位高值异常现象进行了异常机理分析。首先,利用频谱分析法提取了水位年动态并与区域降水量进行相关分析,排除降水的影响;其次,采用三阶多项式拟合计算了水位多年动态,定量地识别出王3井的水位... 本文针对2016年6—9月天津王3井出现的井水位高值异常现象进行了异常机理分析。首先,利用频谱分析法提取了水位年动态并与区域降水量进行相关分析,排除降水的影响;其次,采用三阶多项式拟合计算了水位多年动态,定量地识别出王3井的水位年变异常,并取王3井及周边水源进行了水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王3井所处局部区域的地下水主要成因为大气降水,存在一定的水岩作用,与周边水源之间无明显水力联系;最后,结合首都圈地震台站的波速比推测天津王3井所处的局部构造区域内可能存在一次短期应力积累过程。2016年9月10日发生的唐山MS4.2地震缓解了此次局部应力积累,使得王3井内水位逐渐恢复正常年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年变异常 降水量 离子浓度 氢氧稳定同位素 波速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精矿酸浸液H_2O_2法净化除铁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龙小艺 罗六保 饶春华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8-70,共3页
研究了用H2O2从锌精矿酸浸液中除铁。锌精矿酸浸液除铁工艺条件为:温度控制在90℃,溶液pH控制在3.0~4.0之间,H2O2体积分数25%,连续反应2.5 h后过滤。结果表明,滤液中铁离子质量浓度降至0.08 g/L左右,达到净化要求。
关键词 锌精矿 过氧化氢 铁离子 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乳糖酶酵母K luyveromyces fragilis株培养产酶发酵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丁倩 蒋燕灵 邵靖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2期49-51,共3页
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产乳糖酶酵母 Kluyveromyces fragilis(K.fragilis)株的酶产量 ,对该菌株的培养产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试验。方法 :采用增殖和诱导二步培养法培养酵母 K.fragilis株 ,并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分析碳源、氮源对酵母诱导产... 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产乳糖酶酵母 Kluyveromyces fragilis(K.fragilis)株的酶产量 ,对该菌株的培养产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试验。方法 :采用增殖和诱导二步培养法培养酵母 K.fragilis株 ,并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分析碳源、氮源对酵母诱导产酶的影响。结果 :确定了 K .fragilis酵母株诱导培养的较佳配方 ,当乳糖浓度为 1 2 0 g/ L,醋酸铵浓度为 5 g/ L,p H为 6 .7时 ,单位酶产量达1 2 2 .4IU/ ml培养液。结论 :该菌株生长产酶情况良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半乳糖苷酶类 发酵 酵母菌 培养基 氢离子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液浓差能驱动的逆电渗析反应器制氢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士鸣 刘志强 +6 位作者 吴曦 张又文 胡军勇 吴德兵 冷强 金东旭 王平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283-2291,共9页
低品位热能制氢技术首先是将热能转换为溶液浓差能,然后通过逆电渗析(RED)反应器将溶液浓差能转换成氢能。为了验证RED反应器能将溶液浓差能转换为氢能,探索关键运行参数变化对能量转换过程的影响。设计了一个由40个膜对所构成的RED反应... 低品位热能制氢技术首先是将热能转换为溶液浓差能,然后通过逆电渗析(RED)反应器将溶液浓差能转换成氢能。为了验证RED反应器能将溶液浓差能转换为氢能,探索关键运行参数变化对能量转换过程的影响。设计了一个由40个膜对所构成的RED反应器,以NaCl水溶液为工作溶液,NaOH水溶液为电极液的制氢系统。通过改变浓/稀溶液入口浓度,溶液过膜流速以及输出电流来考察对RED反应器产氢率、制氢效率和能量转换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浓/稀溶液入口浓度,过膜流速变化均会影响RED反应器的输出电流。在外电路短接条件下,输出电流越大,反应器产氢率和制氢效率越高,但能量转换效率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电渗析 溶液浓差能 制氢 离子交换 能量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