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4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generation of waste SCR catalyst by air lift loop reactor 被引量:13
1
作者 LEE Jung-bin EOM Yong-seok +1 位作者 KIM Jun-han CHUN Sung-nam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5期1314-1318,共5页
A solution of 0.1 mol/L to 1.0 mol/L H2SO4 can dissolve alkali metals and alkaline earth metals which weaken an active site of SCR catalyst. The waste catalyst washed with 0.5 mol/L H2SO4 regained the best catalytic a... A solution of 0.1 mol/L to 1.0 mol/L H2SO4 can dissolve alkali metals and alkaline earth metals which weaken an active site of SCR catalyst. The waste catalyst washed with 0.5 mol/L H2SO4 regained the best catalytic activity. When a concentration of the sulfuric acid is less than 0.5 mol/L, sufficient cleaning effects cannot be obtained. In contrast, when the concentration is greater than 1.0 tool/L, the active components, vanadium and tungsten are undesirably eluted. The total BET surface of the catalyst regenerated by air lift loop reactor showed almost the same as that of fresh catalyst due to the removal of insoluble compounds which may be penetrated into pores of catalyst. The addition of a solution of 0.075 mol/L ammonium vanadate (NHnVO3) and 0.075 mol/L ammonium paratungstate (5(NH4)20· 12WO3-5H20) to 0.1 mol/L H2SO4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activity of the waste cataly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ogen oxide regeneration selective catalyst reduction air lift loop reactor cataly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吸收体系中CO_(2)催化解吸再生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宁 陆诗建 +4 位作者 刘玲 梁静 刘苗苗 孙梦圆 康国俊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464,共20页
人类工业活动造成大气中CO_(2)含量逐渐增加,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尤其是CO_(2)化学吸收过程,是实现大规模CO_(2)减排和遏制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由于CO_(2)捕集技术的高能... 人类工业活动造成大气中CO_(2)含量逐渐增加,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尤其是CO_(2)化学吸收过程,是实现大规模CO_(2)减排和遏制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由于CO_(2)捕集技术的高能耗高成本是导致CCUS技术无法大规模推广和商业化应用的瓶颈之一。近年来,胺吸收剂催化再生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大规模应用潜力的CO_(2)捕集节能新技术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胺吸收体系中CO_(2)催化解吸再生技术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非均相催化剂的种类、特点、优缺点和面临的挑战,阐述了胺溶液中CO_(2)催化解吸反应机理以及Lewis酸、Br?nsted酸和碱性活性位点等在催化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总结了影响催化剂解吸再生性能的主要因素。最后,全面分析了催化解吸再生技术用于燃烧后CO_(2)捕集的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后碳捕集 化学吸收法 催化再生技术 非均相催化剂 低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粒径FCC催化剂在鼓泡流化床中的流化性能研究
3
作者 张磊 申宝剑 +5 位作者 高雄厚 张君屹 段宏昌 彭威 黄新俊 方勤珠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1-1160,共10页
采用计算颗粒流体力学软件模拟工业催化裂化装置再生器内催化剂的流化状态,系统研究了平均粒径50、65、70μm的催化裂化催化剂在二密相床层和稀相空间内的分布规律,考察粒度分布、颗粒密度与细粉含量对床层高度和颗粒质量浓度分布的影... 采用计算颗粒流体力学软件模拟工业催化裂化装置再生器内催化剂的流化状态,系统研究了平均粒径50、65、70μm的催化裂化催化剂在二密相床层和稀相空间内的分布规律,考察粒度分布、颗粒密度与细粉含量对床层高度和颗粒质量浓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催化剂平均粒径由70μm降至50μm时,密相床层高度降低0.6 m,旋风分离器入口催化剂质量浓度由4 kg/m3升高至6 kg/m3。催化剂平均粒径为50~70μm时,增大颗粒密度可提高二密相床层高度,但旋风分离器入口颗粒质量浓度无明显变化,增大颗粒密度无法减少细粉跑损量。移除平均粒径50μm催化剂中粒径小于40μm细粉后,旋风分离器入口颗粒质量浓度降低38.3%,二密相床层高度提高1.4 m,表明移除细粉可以有效降低小粒径催化剂跑损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催化裂化(FCC) 再生器 小粒径催化剂 平均粒径 计算颗粒流体力学(CPFD) 细粉跑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氢裂化催化剂FC-86与FC-76的工业应用效果对比
4
作者 李世伟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37,共6页
FC-86催化剂在某石化企业加氢裂化装置上成功进行了工业应用。FC-86催化剂采用新型混捏技术制备,高效DMY分子筛的创制和低成本氧化铝的应用简化了制备操作单元,提高了L酸酸量、降低了堆密度。对比FC-86催化剂与FC-76催化剂的加氢裂化性... FC-86催化剂在某石化企业加氢裂化装置上成功进行了工业应用。FC-86催化剂采用新型混捏技术制备,高效DMY分子筛的创制和低成本氧化铝的应用简化了制备操作单元,提高了L酸酸量、降低了堆密度。对比FC-86催化剂与FC-76催化剂的加氢裂化性能发现:在二者加氢裂化性能相近的前提下,与FC-76催化剂使用周期相比,使用FC-86催化剂的重石脑油收率增加0.62百分点,喷气燃料收率下降0.43百分点,柴油收率保持相当,催化剂装填量下降3.29 t;同时,重石脑油芳烃潜含量下降0.95百分点,柴油十六烷指数提高2.1,喷气燃料烟点提高4.1 mm,尾油质量基本相当。这说明,FC-86催化剂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催化剂成本和装填量,具有较好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裂化 DMY分子筛 FC-86催化剂 工业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ZnO-CaO催化乙酸甲酯和丙二醇甲醚合成丙二醇甲醚醋酸酯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志鹏 李宇斌 +1 位作者 刘相洋 闫晓亮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3,共9页
调控碱性强度是提高CaO基催化剂酯交换反应催化性能的重要方法之一。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不同ZnO质量分数的ZnO-CaO催化剂(xZnO-CaO),并应用于乙酸甲酯与丙二醇甲醚酯交换反应。通过XRD和SEM等表征了xZnO-CaO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等... 调控碱性强度是提高CaO基催化剂酯交换反应催化性能的重要方法之一。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不同ZnO质量分数的ZnO-CaO催化剂(xZnO-CaO),并应用于乙酸甲酯与丙二醇甲醚酯交换反应。通过XRD和SEM等表征了xZnO-CaO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等,利用CO_(2)-TPD研究了ZnO质量分数对xZnO-CaO碱性强度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分析法优化了酯交换反应条件。结果表明,ZnO质量分数为5%的ZnO-CaO催化剂(5ZnO-CaO)具有适宜的碱性强度并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在V(乙酸甲酯)/V(丙二醇甲醚)为10、反应温度为160℃和催化剂用量为0.100 g的条件下反应2 h,其丙二醇甲醚转化率和丙二醇甲醚醋酸酯选择性分别为70.0%和大于98.0%。活性相CaO转化为非活性相Ca(AC)_(2)或Ca(AC)_(2)·0.5H_(2)O是导致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失活5ZnO-CaO可通过焙烧获得再生,再生5ZnO-CaO在前述反应条件下的丙二醇甲醚转化率为6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CaO催化剂 酯交换反应 丙二醇甲醚醋酸酯 碱性强度 催化剂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环芳烃加氢裂化制BTX催化剂研究进展
6
作者 孔肖阳 刘振涛 +4 位作者 邹予桐 王丹丹 段爱军 徐春明 王喜龙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68-3485,共18页
加氢裂化是将催化柴油中的多环芳烃定向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单环芳烃化合物的重要工艺,与热裂解相比工艺简单,节能降耗并减少了加工成本。本文综述了多环芳烃加氢裂化制高值化学品(BTX,即苯、甲苯和二甲苯)反应的双功能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加氢裂化是将催化柴油中的多环芳烃定向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单环芳烃化合物的重要工艺,与热裂解相比工艺简单,节能降耗并减少了加工成本。本文综述了多环芳烃加氢裂化制高值化学品(BTX,即苯、甲苯和二甲苯)反应的双功能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首先讨论了活性金属组分和酸性载体的选择对催化性能的影响。过渡金属硫化物、磷化物、碳化物和氮化物催化剂具有类似贵金属的高效加氢活性,贵金属与过渡金属结合或使用过渡双金属能够节省成本,且表现出优异的催化加氢活性和选择性。多级孔硅铝分子筛、改性介孔分子筛和酸性沸石与氧化物的复合载体具有促进反应分子骨架裂解的酸性位点,以及利于扩散传质的孔结构性质,是加氢裂化催化剂备受关注的载体。同时讨论了金属-酸平衡和协同作用对产物选择性的影响,纳米级接近度的金属-酸位点具有最佳的双功能协同作用。最后探讨了不同催化剂负载方法对金属颗粒尺寸、分散度和催化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将金属纳米颗粒高度分散在载体上是制备高效加氢裂化催化剂和提高目标产物选择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功能催化剂 活性金属 酸性载体 多环芳烃 加氢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浆态床渣油加氢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谢志翔 李吉广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87,共10页
浆态床渣油加氢技术是炼厂转型发展采用的重要手段,是渣油绿色高效利用的主要途径。其技术核心是确保沥青质等稠环芳烃高效转化,同时抑制缩合生焦,具体可通过反应条件优化、高性能催化剂开发、装置及流程优化等进行强化。近年来,浆态床... 浆态床渣油加氢技术是炼厂转型发展采用的重要手段,是渣油绿色高效利用的主要途径。其技术核心是确保沥青质等稠环芳烃高效转化,同时抑制缩合生焦,具体可通过反应条件优化、高性能催化剂开发、装置及流程优化等进行强化。近年来,浆态床渣油加氢技术发展迅速,并实现了工业化应用。从反应条件优化、高性能催化剂开发、装置及流程优化等角度,对浆态床渣油加氢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相关研究通过对调和组分、反应温度和空速、催化剂、装置及流程等的优化,不同程度改善了高价值组分收率、技术经济性和装置操作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油 沥青质 浆态床加氢裂化 高效转化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节能的CO_(2)捕获吸收剂的催化再生
8
作者 陈曦 黄显著 +4 位作者 王慧珺 薛艳阳 陆诗建 刘玲 康国俊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92,共6页
综述了近年催化剂辅助溶剂再生技术在低温节能CO_(2)脱附中的研究进展。对几类常见的固体酸催化剂进行了讨论,并对每种催化剂的特点、缺点和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论述。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了催化剂催化CO_(2)脱附的促进机制以及L... 综述了近年催化剂辅助溶剂再生技术在低温节能CO_(2)脱附中的研究进展。对几类常见的固体酸催化剂进行了讨论,并对每种催化剂的特点、缺点和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论述。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了催化剂催化CO_(2)脱附的促进机制以及Lewis酸、Brønsted酸2种酸活性位点的促进作用。最后,对催化溶剂再生用于燃烧后CO_(2)捕集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溶剂再生 CO_(2)捕集 固体酸催化剂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低温催化解吸研究进展及展望
9
作者 初浩展 张洪宇 +2 位作者 李博文 曾少娟 张香平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119,共23页
近年来,工业化石燃料的持续消耗导致CO_(2)排放量快速增长,成为加剧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诱因,如何减少碳排放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挑战。以单乙醇胺为代表的醇胺水溶液化学吸收法因其优异的CO_(2)吸收性能和较高的成熟度,被认为是... 近年来,工业化石燃料的持续消耗导致CO_(2)排放量快速增长,成为加剧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诱因,如何减少碳排放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挑战。以单乙醇胺为代表的醇胺水溶液化学吸收法因其优异的CO_(2)吸收性能和较高的成熟度,被认为是燃烧后CO_(2)捕集的关键技术之一。然而,该技术因再生过程能耗高、高温下溶剂挥发降解造成损耗大等问题,导致其大规模应用受到严重制约。催化解吸技术是在富CO_(2)吸收溶剂中引入固体酸催化剂,通过加速质子转移和促进C—N键断裂来降低CO_(2)解吸过程的活化能,提升CO_(2)解吸效率,降低解吸温度,从而降低溶剂再生所需的显热和潜热,不仅实现再生能耗的大幅降低,同时减少溶剂蒸发和损耗,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也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本文系统综述了近5年来CO_(2)催化解吸领域固体酸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固体酸催化剂的种类和特点、催化剂结构-解吸性能关系以及强化CO_(2)解吸过程的作用机制,深入探讨了不同催化剂中Lewis酸位点、Brønsted酸位点以及碱性位点等在CO_(2)催化解吸过程中的协同效应与反应路径,最后提出了现有CO_(2)催化解吸研究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CO_(2)催化解吸技术的发展提供基础和理论支撑,推动该技术在大规模、低成本碳捕集领域的工业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固体酸催化剂 溶剂催化再生 CO_(2)催化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集成的复杂催化反应系统性能强化及参数优化
10
作者 赵丽文 刘桂莲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1-1119,共9页
对于催化反应系统,反应器作为物料转化的核心,其关键在于高活性催化剂的选用。生产过程中,催化剂活性随运行时间推移不断降低,影响反应器性能和后续装置的操作。明确系统参数动态变化规律及相应催化剂失活补偿措施,对于强化系统性能,降... 对于催化反应系统,反应器作为物料转化的核心,其关键在于高活性催化剂的选用。生产过程中,催化剂活性随运行时间推移不断降低,影响反应器性能和后续装置的操作。明确系统参数动态变化规律及相应催化剂失活补偿措施,对于强化系统性能,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从可分离反应动力学和物料/能量平衡出发,建立了针对反应器的性能,操作参数及运行时间关联模型;基于拓扑结构分析,夹点分析和级联效应分析,揭示了各装置及系统能耗的时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系统集成的经济评价指标,用于指导催化剂再生和系统参数调优。以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为例,直观展示系统性能/操作参数时变特性。该生产过程催化剂最佳再生周期为1.92年,相较文献结果,优化后的使用周期更贴近工程值,单位产品平均生产成本可降低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集成 催化剂活性 再生周期 成本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Ni纳米乳液催化剂在煤焦油浆态床加氢裂化中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乔爱军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2-68,共7页
制备了油包水型Fe-Ni双金属纳米乳液作为分散型催化剂,考察了其在煤焦油常压渣油浆态床加氢裂化反应中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当表面活性剂用量(w)为10%时,可得到外观透明澄清且动力学稳定的纳米乳液催化剂,其分散相的平均粒径为10.5 nm,... 制备了油包水型Fe-Ni双金属纳米乳液作为分散型催化剂,考察了其在煤焦油常压渣油浆态床加氢裂化反应中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当表面活性剂用量(w)为10%时,可得到外观透明澄清且动力学稳定的纳米乳液催化剂,其分散相的平均粒径为10.5 nm,粒径分布范围仅为5~30 nm。催化剂原位硫化后的活性相以Fe_(4.5)Ni_(4.5)S_(8)混晶为主,平均粒径为328 nm,粒径分布在125~425 nm之间。在煤焦油加氢裂化过程中,Fe-Ni双金属催化剂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催化活性明显高于Fe或Ni的单金属催化剂,且纳米乳液催化剂的活性与油溶性催化剂接近,实现了油溶性催化剂易分散、高活性优势与水溶性催化剂低成本优势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焦油 浆态床加氢裂化 纳米乳液 分散型催化剂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O_(x)/Ce-ZrO_(2)低温SCR催化剂的镁中毒及再生实验
12
作者 安风霞 陈辉 张强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4-1082,共9页
锰基氧化物在低温下去除NO的高活性和高选择性得到了较多的研究,MnO_(x)/Ce-ZrO_(2)低温催化剂具有很好的抗H_(2)O和SO_(2)性能,但烟气中存在的碱土金属(Mg、Ca)会造成催化剂的中毒.为了深入探究碱土金属(Mg)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和中毒... 锰基氧化物在低温下去除NO的高活性和高选择性得到了较多的研究,MnO_(x)/Ce-ZrO_(2)低温催化剂具有很好的抗H_(2)O和SO_(2)性能,但烟气中存在的碱土金属(Mg、Ca)会造成催化剂的中毒.为了深入探究碱土金属(Mg)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和中毒催化剂的再生机理,并进一步对中毒催化剂进行再生实验,探究其再生机理,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MnO_(x)/Ce-ZrO_(2)催化剂,并用浸渍法模拟不同负载量的碱土金属Mg对催化剂中毒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Mg的添加会导致催化剂中毒,且负载量越大,中毒程度越深.运用BET、XRD、H_(2)-TPR、NH_(3)-TPD、XPS等手段对新鲜催化剂和中毒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虽然Mg中毒后的催化剂晶型未发生变化,但其比表面积和Lewis酸位酸量降低、氧化还原能力减弱、表面吸附氧浓度减少,导致催化剂的失活.对Mg负载量为0.2的催化剂的再生实验表明,酸洗后脱硝活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恢复,在180℃之后甚至超过了新鲜催化剂的效率.BET和NH_(3)-TPD结果表明,酸洗之后的中毒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表面酸度基本恢复到新鲜催化剂的水平,这是催化剂活性恢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R 催化剂 失活 中毒 再生 碱土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加氢改质装置催化剂再生性能评价
13
作者 李保良 魏增扬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0,共7页
目的评估某柴油加氢改质装置催化剂再生后的性能,确认是否满足生产需求。方法通过催化剂再生前后的装填数据对比、活性损失评价、选择性能分析、产品质量及分布、装置能耗变化等评估催化剂再生后各项性能。结果评估结果表明,精制平均温... 目的评估某柴油加氢改质装置催化剂再生后的性能,确认是否满足生产需求。方法通过催化剂再生前后的装填数据对比、活性损失评价、选择性能分析、产品质量及分布、装置能耗变化等评估催化剂再生后各项性能。结果评估结果表明,精制平均温度提高3℃,裂化平均温度提高11℃,再生后的催化剂活性损失较小。液体C5+组分收率达到98.04%,化学氢耗为2.1%,催化剂选择性能良好。目标产品重石脑油收率为27.2%,3号喷气燃料收率为18.7%,柴油收率为47.0%;重石脑油芳潜为56.7%,3号喷气燃料烟点为22.1 mm,柴油十六烷值为61.2,较原料提高了20.7个单位,产品质量优良。结论催化剂再生后各产品的分布和关键性质指标均达到设计指标,再生的催化剂性能可满足装置实际生产及长周期运行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 加氢改质 催化剂再生 性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床渣油加氢脱残炭剂的深度再生
14
作者 苏良健 肖俊岩 +2 位作者 张春光 赵元生 杨旭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8-734,共7页
分别通过焙烧、酸洗和浸渍等方式逐步再生固定床渣油加氢运行后的脱残炭剂,使再生剂的物性和活性最大程度接近新鲜剂水平。在最优焙烧条件下去除积炭,使再生剂孔容和比表面积分别恢复到新鲜剂的90.4%和89.4%,NiO沉积量为1.17%,V_(2)O_(5... 分别通过焙烧、酸洗和浸渍等方式逐步再生固定床渣油加氢运行后的脱残炭剂,使再生剂的物性和活性最大程度接近新鲜剂水平。在最优焙烧条件下去除积炭,使再生剂孔容和比表面积分别恢复到新鲜剂的90.4%和89.4%,NiO沉积量为1.17%,V_(2)O_(5)沉积量为2.56%;在最优酸洗条件下去除沉积的金属杂质,恢复孔结构,金属杂质V_(2)O_(5)质量分数降至1.03%,NiO含量恢复至新鲜剂水平,但是活性金属MoO_(3)损失4.16%;采用等体积浸渍法补充MoO_(3),使再生剂的MoO_(3)含量与新鲜剂基本相同,同时再生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分别恢复至新鲜剂的102.6%和107.7%。通过X射线衍射(XRD)检测确定再生剂的物相与新鲜剂基本相同,通过H_(2)-TPR(温度程序还原)检测发现再生剂的还原温度较新鲜剂升高,通过NH_(3)-TPD(温度程序脱附)检测发现再生剂的酸性比新鲜剂强,通过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分析发现再生剂的MoS_(2)片晶较新鲜剂增长且层数变少;采用高压釜对催化剂初活性进行对比评价,再生剂的脱金属活性、脱硫活性和脱残炭活性分别为新鲜剂的99.9%、91.0%和106.6%;采用固定床对催化剂稳定性进行对比评价,显示再生剂的稳定性与新鲜剂基本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床 渣油加氢 脱残炭剂 失活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油加氢催化剂积炭及再生研究
15
作者 张雅琳 吕忠武 +4 位作者 鞠雅娜 吴培 张然 宋绍彤 谭帅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6-41,共6页
以苯和乙醇为溶剂,采用索氏抽提装置对催化裂化汽油加氢脱硫工业失活剂进行预处理,采用N 2吸附-脱附、碳硫分析、热重分析、程序升温氧化-质谱、扫描电镜-能量色散X射线能谱等方法对不同床层加氢脱硫失活剂进行分析表征,以确定最佳的再... 以苯和乙醇为溶剂,采用索氏抽提装置对催化裂化汽油加氢脱硫工业失活剂进行预处理,采用N 2吸附-脱附、碳硫分析、热重分析、程序升温氧化-质谱、扫描电镜-能量色散X射线能谱等方法对不同床层加氢脱硫失活剂进行分析表征,以确定最佳的再生条件及换剂方案。结果表明,汽油加氢脱硫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为砷的沉积中毒以及积炭,并且沿着物流方向,反应器中下部的催化剂积炭最为严重,反应器顶部与底部积炭量相当。换剂方案中需要将顶部砷中毒严重部分撇头处理并更换新鲜剂;失活剂再生时需要延长200℃以下低温焙烧时间,并最终控制再生温度在400~450℃之间,450℃时再生催化剂综合性能最优,脱硫率达92.6%,脱硫选择性达76.5%,活性恢复至新鲜剂的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脱硫 失活催化剂 积炭 砷中毒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烷基化离子液体催化剂处置技术研究进展
16
作者 郝清泉 隋立华 +1 位作者 刘静如 张树才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2-67,共6页
围绕废弃烷基化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处置技术开展综述,介绍了复合离子液体烷基化技术的工艺概况,剖析了烷基化废离子液体催化剂的性质及失活原因,概述了当前废离子液体的处置技术,最后展望了烷基化废离子液体处置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碳四烷基化 离子液体 催化剂 废物处置 再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包覆型铁基非均相催化剂制备及其湿法氧化再生脱硫富液性能
17
作者 陈鸿元 张顺昆 +5 位作者 王雪凝 李星 牟星 黄杨 罗秀彬 邱奎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77-1284,共8页
为了解决天然气高含硫脱除工艺中硫磺沉积并堵塞管道问题,开发出一种非均相催化剂,将其加入脱硫富液中,在通入氧气条件下进行湿法氧化再生,可有效避免在吸收高浓度H2S阶段产生硫磺堵塞问题。探究碳源比例、焙烧温度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 为了解决天然气高含硫脱除工艺中硫磺沉积并堵塞管道问题,开发出一种非均相催化剂,将其加入脱硫富液中,在通入氧气条件下进行湿法氧化再生,可有效避免在吸收高浓度H2S阶段产生硫磺堵塞问题。探究碳源比例、焙烧温度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以及催化剂用量对脱硫富液再生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碳源质量比mY/mF为1/1(Y表示间苯二酚,F表示甲醛水溶液)、最佳焙烧温度为550℃所制备的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氧化效果;该催化剂最佳用量为0.1 g时对脱硫富液再生的效果最好。经过3次重复再生实验,脱硫溶液的脱硫时间均大于未添加催化剂的空白实验组。空白实验组脱硫时间仅为4 min,而添加催化剂的实验组脱硫时间为12~24 min。实验结果证实了碳包覆型铁基催化剂可以作为一种应用到湿法氧化再生脱硫富液工艺中的非均相催化剂,为解决脱硫阶段硫磺堵塞设备问题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包覆 H2S 催化剂 湿法氧化再生 脱硫富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己酮肟气相Beckmann重排工艺失活RBS-1催化剂解析及再生研究
18
作者 沈开蜜 谢丽 +1 位作者 胡合新 张晓昕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66-1276,共11页
环己酮肟气相Beckmann重排反应RBS-1催化剂在高温反应时易失活,导致催化剂费用居高不下。为提高技术经济性,实现失活催化剂性能的高效恢复,系统研究RBS-1催化剂失活机理、再生手段及催化性能。采用N_(2)物理吸附-脱附技术考察催化剂失... 环己酮肟气相Beckmann重排反应RBS-1催化剂在高温反应时易失活,导致催化剂费用居高不下。为提高技术经济性,实现失活催化剂性能的高效恢复,系统研究RBS-1催化剂失活机理、再生手段及催化性能。采用N_(2)物理吸附-脱附技术考察催化剂失活前后与再生前后的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变化,并结合XRD、FT-IR和^(29)Si MAS NMR表征技术探讨了RBS-1催化剂在失活与再生过程中活性中心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失活RBS-1催化剂物相结构保持完好,但BET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有明显降低,说明催化剂失活主要为积炭覆盖催化剂活性位点并堵塞孔道所致。针对积炭堵孔导致的催化剂失活问题,采用烧炭、含氮化合物改性处理构建巢式硅羟基活性位点等手段对失活催化剂进行再生研究。结果表明,在530℃下烧炭能将催化剂表面及孔道内的大部分积炭烧除,催化剂性能可恢复90%以上;对脱炭后的催化剂进一步改性处理,最优催化剂性能可恢复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己酮肟 气相Beckmann重排 RBS-1催化剂 失活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W/介孔Y型分子筛催化剂上菲加氢裂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唐忠利 张满 +3 位作者 陈嘉诺 王希涛 张东辉 李文彬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5-164,共10页
为了实现对煤焦油中副产物多环芳烃菲的有效利用,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介孔Y型分子筛负载金属Ni、W催化剂,利用XRD、H2-TPR、BET、SEM-EDS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并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催化剂上菲加氢裂化性能,探讨了反应过程... 为了实现对煤焦油中副产物多环芳烃菲的有效利用,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介孔Y型分子筛负载金属Ni、W催化剂,利用XRD、H2-TPR、BET、SEM-EDS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并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催化剂上菲加氢裂化性能,探讨了反应过程中空速、气液比、温度、压力对催化剂积碳率、菲的转化率、液体收率及产物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增加空速和气液比会降低催化剂的积碳率,过高的反应温度会导致催化剂快速地积碳失活.通过定时采样对裂解产物分析得到菲在催化剂上的裂解率变化情况,同时也能反映出催化剂的稳定性.对反应过程条件优化得到的最优条件为:空速6 h^(-1),气液比750,温度400℃,压力6.5 MPa.此时,菲的裂解率可以稳定在99%以上,同时催化剂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在4 h内未出现活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Y型分子筛 催化剂 加氢裂化 产物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Fs限域多酸团簇的合成及其成型化研究进展
20
作者 薛丽丽 吴嘉琪 +3 位作者 李壮壮 李斯文 王伟 赵建社 《化工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968-6982,共15页
多金属氧酸盐(POM),简称多酸,是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催化剂,但是其通常易溶于有机溶剂,且比表面积较小,导致回收和循环困难。同时,金属有机框架(MOFs)是一种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孔道结构丰富且孔径可调的多孔负载材料。本文从多孔MOF... 多金属氧酸盐(POM),简称多酸,是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催化剂,但是其通常易溶于有机溶剂,且比表面积较小,导致回收和循环困难。同时,金属有机框架(MOFs)是一种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孔道结构丰富且孔径可调的多孔负载材料。本文从多孔MOFs材料出发,综述了如何促使POM进入MOFs孔隙中,构建得到一类MOFs限域的POM材料(POM@MOF),阐明该类催化材料不仅可以发挥POM高效催化的性能,同时可以有效利用MOFs多孔性能,并对其在氧化脱硫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然而,即使传统的粉末催化剂具有较优的催化性能,但是不易回收、影响循环使用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因此,将POM@MOF通过成型纤维固载、静电纺丝等方法进行成型化处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式。最后,本文对成型化POM@MOF在氧化脱硫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POM@MOF成型化是未来脱硫领域应用的重要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金属有机框架 多金属氧酸盐 氧化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