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非稳态油藏 被引量:53
1
作者 孙龙德 江同文 +2 位作者 徐汉林 单家增 练章贵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2-67,共6页
非稳态油藏是指在油气充注或调整过程之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油水界面、油气水处于动态非平衡状态下的油气富集体,其主要特征是在相互连通的储集体内出现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或油气水关系倒置等异常现象。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 非稳态油藏是指在油气充注或调整过程之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油水界面、油气水处于动态非平衡状态下的油气富集体,其主要特征是在相互连通的储集体内出现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或油气水关系倒置等异常现象。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为例,通过倾斜油水界面成因分析,认为现今东河砂岩油藏正处于油藏的调整充注期,油气富集具有明显的非稳态性,新构造运动是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的主要原因。在物理模拟的基础上提出了非稳态油藏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哈得逊油田的勘探开发实践,经过近3 a的滚动勘探开发,油田储量不断增长,目前已成为塔里木盆地乃至中国第1个探明储量超亿吨的大型海相砂岩油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稳态油藏 倾斜油气水界面 新构造运动 油藏调整 哈得逊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隆起石炭系油气成藏期研究 被引量:32
2
作者 邓良全 刘胜 杨海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1期23-26,共4页
利用油(气)水界面的形成与演化、高压物性资料及根据塔中4油田、塔中6凝析气田石炭系油气特征,对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石炭系油气藏进行了油气运聚成藏期次研究。认为,塔中隆起目前所发现的石炭系油藏形成于古生代末期,中生代调整... 利用油(气)水界面的形成与演化、高压物性资料及根据塔中4油田、塔中6凝析气田石炭系油气特征,对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石炭系油气藏进行了油气运聚成藏期次研究。认为,塔中隆起目前所发现的石炭系油藏形成于古生代末期,中生代调整,新生代再形成;凝析气藏在晚第三纪至第四纪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纪 油气生成 油气运移 油水界面 成藏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油气充注和超压对储层孔隙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郭小文 刘可禹 +4 位作者 宋岩 赵孟军 柳少波 卓勤功 鲁雪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35-943,共9页
为了研究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砂岩储层孔隙物性影响因素,在对克拉2气田砂岩储层特征和超压成因研究基础之上,采用颗粒定量荧光和流体包裹体技术确定古油水界面和油气充注史,并分析油气充注和超压与储层孔隙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库车... 为了研究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砂岩储层孔隙物性影响因素,在对克拉2气田砂岩储层特征和超压成因研究基础之上,采用颗粒定量荧光和流体包裹体技术确定古油水界面和油气充注史,并分析油气充注和超压与储层孔隙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泥岩和砂岩中超压形成与水平构造挤压作用具有重要关系。克拉2气田盐下砂岩储层经历最大古埋藏深度达6 000 m以上却显示出异常高的原生孔隙度是因为原油充注到储层中在比较好的盐岩盖层封闭条件下,砂岩储层孔隙中的油没有被排出使砂岩储层胶结作用减弱或者形成欠压实。其主要证据有:1高的定量荧光参数QGF指数和QGF-E强度对应的砂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也比较高,而在古油水界面之下,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都很低;2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晚期油充注发生库车组沉积早期,对应砂岩储层的埋藏深度比较小,孔隙度比较高。研究表明深层砂岩储层油充注和超压发育对储层孔隙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充注 古油-水界面 储层孔隙 克拉2气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斜油水界面成因分析与非稳态成藏理论探索 被引量:22
4
作者 江同文 徐汉林 +1 位作者 练章贵 单家增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5,共5页
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所存在的倾斜幅度很大的油水界面的东河砂岩油藏为例,系统分析了倾斜油水界面油藏的成因,排除了水动力和毛细管压力两种引起油水界面倾斜的原因,通过精细的构造演化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认为新构造运动引起的... 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所存在的倾斜幅度很大的油水界面的东河砂岩油藏为例,系统分析了倾斜油水界面油藏的成因,排除了水动力和毛细管压力两种引起油水界面倾斜的原因,通过精细的构造演化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认为新构造运动引起的构造变动是东河砂岩油藏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的主要原因。该油藏现今正处于油藏的调整过程之中,油气富集具有明显的非稳态性,进而提出了非稳态成藏的理论构想,认为油气从生成到成藏到油气藏枯竭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将油气从生成到散失的全过程分为前油藏阶段、油藏阶段和后油藏阶段,3个阶段形成了不同的油气聚集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得逊油田 倾斜油水界面 新构造运动 非稳态成藏 物理模拟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研究烃类流体运聚成藏史的一种重要方法 被引量:29
5
作者 赵靖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73-378,共6页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多个油气藏的油气水界面演化史与成藏期的综合分析 ,认为油气水界面追溯法是研究烃类流体运聚成藏期与成藏演化史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其确定成藏期、恢复成藏演化史的基本原理是 ,规则油气藏形成时其油气水界面通常...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多个油气藏的油气水界面演化史与成藏期的综合分析 ,认为油气水界面追溯法是研究烃类流体运聚成藏期与成藏演化史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其确定成藏期、恢复成藏演化史的基本原理是 ,规则油气藏形成时其油气水界面通常为一水平的界面 ,以后因构造变动等影响 ,油气水界面可能发生变迁 ,直至构造稳定期其油气水界面又重新演变为水平的界面。因此 ,可以通过对油气藏油气水界面演变史的分析 ,研究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历史。具体做法是 ,首先编制大比例尺圈闭发育史剖面图 (或平面图 ) ,然后计算现今油气藏的油气水界面在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埋深 ,并标于相应时期的剖面图 (或平面图 )上 ,则现今油气水界面埋深最早形成水平直线或水平界面的时间 ,即是油气藏的形成时间。其后的油气水界面变迁则纪录了油气藏形成以后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水界面追溯法 烃类流体 成藏期 运聚史 油气藏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稳态成藏理论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33
6
作者 孙龙德 江同文 +1 位作者 徐汉林 单家增 《海相油气地质》 2008年第3期11-16,共6页
将油气从生成到散失全过程作为时间域内一个连续而统一的系统,并将其分为前油藏、油藏及后油藏等三个阶段,定义了非稳态油气藏的概念,建立了非稳态油气成藏理论框架。非稳态油气藏是指油气处于充注或调整过程之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油气... 将油气从生成到散失全过程作为时间域内一个连续而统一的系统,并将其分为前油藏、油藏及后油藏等三个阶段,定义了非稳态油气藏的概念,建立了非稳态油气成藏理论框架。非稳态油气藏是指油气处于充注或调整过程之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油气水界面、油气水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下的油气富集单元,主要特征表现为在相互连通的储集体内出现多个或大幅度倾斜的油气水界面,或者出现油气水关系侧向倒置等特殊现象。对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探讨了后油藏阶段油气的富集类型,拓宽了油气勘探开发对象。将非稳态油气成藏理论应用于哈得逊地区和塔中4油田的滚动勘探开发实践,后油藏的概念得到了勘探的证实,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非稳态油气成藏理论为塔里木盆地油藏滚动勘探开发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形成 非稳态油气藏 油气成藏理论 倾斜油气水界面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哈得4油田成藏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31
7
作者 赵靖舟 田军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2-68,共7页
哈得 4油田是近年来在满加尔凹陷北部发现的第一个海相油田 ,一直被认为是喜山期形成的油藏。然而 ,根据包裹体测温、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以及油气水界面追溯等多种方法对其成藏年代重新研究表明 ,该油田主力油藏石炭系CⅢ油藏主要为... 哈得 4油田是近年来在满加尔凹陷北部发现的第一个海相油田 ,一直被认为是喜山期形成的油藏。然而 ,根据包裹体测温、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以及油气水界面追溯等多种方法对其成藏年代重新研究表明 ,该油田主力油藏石炭系CⅢ油藏主要为晚海西期形成的古油藏 ,C5薄砂层油藏则可能为喜山期由CⅢ油藏垂向调整形成的次生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年代 有机包裹体 伊利石 K/Ar测年 油水界面追溯 哈得4油田 塔里木盆地 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藏年代学研究现状 被引量:42
8
作者 赵靖舟 李秀荣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57-261,共5页
成藏年代学是当代石油地质学的一个前沿领域,现已形成油藏地球化学、包裹体测温法、同位素测年法、有机岩石学方法、饱和压力-露点压力法、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或技术。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分析了这些方法在油气成藏年代学研... 成藏年代学是当代石油地质学的一个前沿领域,现已形成油藏地球化学、包裹体测温法、同位素测年法、有机岩石学方法、饱和压力-露点压力法、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或技术。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分析了这些方法在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中的应用问题,认为现有的成藏年代学研究方法特别是流体包裹体和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等新方法和新技术尽管在成藏年代学研究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对于油气藏形成较复杂的叠合盆地的成藏年代和成藏史研究而言,尚需采用多种方法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年代学 成藏史 流体包裹体 伊利石K-Ar测年 油藏地球化学 油气水界面追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成藏期研究方法 被引量:5
9
作者 刘文超 叶加仁 郭飞飞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9-65,共7页
目前可用于确定油气成藏期的方法有多种,各有其优缺点。重点介绍了储层岩石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油气水界面追溯、油储磁性矿物古地磁学、油田卤水碘同位素及储层矿物沥青等方法的原理,评述了不同方法的有效性与局限性,认为不同方法结... 目前可用于确定油气成藏期的方法有多种,各有其优缺点。重点介绍了储层岩石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油气水界面追溯、油储磁性矿物古地磁学、油田卤水碘同位素及储层矿物沥青等方法的原理,评述了不同方法的有效性与局限性,认为不同方法结合使用可以实现油气成藏期的精确厘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期 储层岩石学 流体包裹体 油气水界面 古地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得4CⅢ油藏隔夹层控制倾斜油水界面成因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0
作者 练章贵 卞万江 +3 位作者 韩涛 劳斌斌 王开宇 曾江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7-182,共6页
哈得4CⅢ油藏为边底水海相砂岩油藏,存在高差近100 m的大幅度倾斜油水界面,其成藏机理和倾斜油水界面成因尚存争议。根据该油藏储集层、流体和隔夹层特征,建立相应的地质模型,通过调整隔夹层的数量、分布范围、毛细管压力、天窗数量等,... 哈得4CⅢ油藏为边底水海相砂岩油藏,存在高差近100 m的大幅度倾斜油水界面,其成藏机理和倾斜油水界面成因尚存争议。根据该油藏储集层、流体和隔夹层特征,建立相应的地质模型,通过调整隔夹层的数量、分布范围、毛细管压力、天窗数量等,模拟该油藏油气二次运移成藏过程。隔夹层数量及分布对倾斜油水界面的形成和油水分布有明显影响;隔夹层毛细管压力越大,油水界面倾斜幅度越大;隔夹层延伸长度越大,油水界面倾斜幅度越大;隔夹层天窗数量和位置不同,油藏成藏期末油水分布和油水界面也明显不同。该油藏油水界面大幅度倾斜成因主要是隔夹层遮挡作用和成藏过程中油水重力分异作用,其次为构造运动和非稳态成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得4CⅢ油藏 隔夹层 倾斜油水界面 构造运动 非稳态成藏 剖面模型 毛细管压力 天窗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颗粒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研究玛河气田成藏演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白振华 宋岩 +3 位作者 姜振学 赵孟军 方世虎 张健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6-319,共4页
根据颗粒荧光光谱分析的技术特点,将其应用于准噶尔盆地南缘玛河气田的油气成藏演化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玛河气田早期存在成熟原油的充注,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古油藏,现今的凝析油气藏是由于后期大量高成熟天然气的注入... 根据颗粒荧光光谱分析的技术特点,将其应用于准噶尔盆地南缘玛河气田的油气成藏演化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玛河气田早期存在成熟原油的充注,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古油藏,现今的凝析油气藏是由于后期大量高成熟天然气的注入,导致原先的古油藏发生"蒸发分馏"作用改造而形成的;现今的气水界面也是古油水界面在保持古油藏布局的基础上经过后期的逐渐向上调整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河气田 古油藏 颗粒荧光光谱分析技术 油水界面 蒸发分馏 成藏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广饶潜山周缘油气聚集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侠 王建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0-46,共7页
针对东营凹陷广饶潜山周缘油气成藏期次及富集过程研究难点,展开了成藏关键时刻和油气成藏过程分析。研究中采用多个层系油水界面统计分析及古油水界面恢复方法,明确了各个含油区块的成因关系。馆陶末期和明化镇末期是油气成藏的两个关... 针对东营凹陷广饶潜山周缘油气成藏期次及富集过程研究难点,展开了成藏关键时刻和油气成藏过程分析。研究中采用多个层系油水界面统计分析及古油水界面恢复方法,明确了各个含油区块的成因关系。馆陶末期和明化镇末期是油气成藏的两个关键时刻。由于高砂泥比地层不整合面的遮挡能力十分有限,随着北部生烃洼陷的不断供烃,多层系油藏围绕大型不整合面不断调整,形成了自北向南多层系逐步调整的动态成藏模式。研究区油气聚集过程在盆缘区应具有普遍性,这对该领域的油气勘探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不整合面 成藏期次 古油水界面 动态调整 广饶潜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轻烃分析技术解释储层流体性质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新新 陈志伟 +2 位作者 王天娇 周长民 孙海钢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2-142,共11页
目前国内油气井钻探过程中普遍使用的气测分析技术,仅能分析nC5之前的轻烃组分,储层含油性与含水性的分析能力有限,而罐顶气轻烃分析技术人为误差大、分析周期长,不适用于钻井现场。为实现连续定量的轻烃数据采集与实时准确的储层流体... 目前国内油气井钻探过程中普遍使用的气测分析技术,仅能分析nC5之前的轻烃组分,储层含油性与含水性的分析能力有限,而罐顶气轻烃分析技术人为误差大、分析周期长,不适用于钻井现场。为实现连续定量的轻烃数据采集与实时准确的储层流体性质解释,研发了GW-OLS连续轻烃分析仪,其通过钻井液抽取与组分检测的双重定量控制,以及双毛细柱的并联设计,实现了60s周期内C1~nC8间15种轻烃组分的快速检测和有效分析。储层流体性质解释方法方面,基于单层试油结论的认证,研究了不同储层流体性质的轻烃谱图形态特征,形成了连续轻烃谱图法;基于不同储层流体的轻烃参数分布,建立了油指数—水指数解释图版;以Σ(C1~nC5)、Σ(nC6~nC8)、Σ(BZ+TOL)等关键参数的曲线变化特征,确立了气层、油层至水层间的连续轻烃多参数曲线对比法。辽河、冀东、长庆等油田的现场应用表明,连续轻烃分析方法实现了钻井液样品连续快速的轻烃检测与解释分析,在低阻致密储层流体性质解释、复杂油水关系储层油水界面识别,以及凝析油藏含水性评价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应用前景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轻烃 储层 流体性质 解释方法 油水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油水渗流规律分析油水界面深度差异主控因素——以渤海南堡35-2油田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全洪慧 别旭伟 +2 位作者 谢岳 张章 汪跃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9-86,共8页
在实际油藏中,同一沉积单元油水界面存在深度差异、油水界面与构造线不完全平行的现象十分普遍。以渤海南堡35-2油田为例,利用构造油藏成藏重力分异的物理学原理,根据非均质油藏成藏动力与成藏阻力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油水渗流规律,判断... 在实际油藏中,同一沉积单元油水界面存在深度差异、油水界面与构造线不完全平行的现象十分普遍。以渤海南堡35-2油田为例,利用构造油藏成藏重力分异的物理学原理,根据非均质油藏成藏动力与成藏阻力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油水渗流规律,判断储集层中油的运聚状态,并利用油田勘探开发实践成果对油水界面存在深度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油水界面深度差异的形成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再到散失的过程密切相关,可将油气生成到散失的全过程分为油藏形成阶段和油藏调整阶段,不同阶段油气的受力不同,导致油水界面深度差异的主控因素也不同:(1)油藏形成阶段,油气充注压力越大、储层物性越好、油水密度差越小、地层上倾的区域具有更大的油柱高度,从而导致油水界面的差异分布;(2)油藏调整阶段,油气的散失程度影响油水界面的深度,砂体厚度超过临界油柱高度(即浮力与毛细管阻力相等时的油柱高度)时,油气可以克服毛细管阻力运移至浅层形成次生油藏,从而造成油水界面上升形成深度差。本文研究成果对指导油田开发挖潜,乃至完善该方面理论认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界面 油柱高度 深度差异 油气成藏 南堡35-2油田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