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9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存条件对陆相中高熟页岩油富集与流动性保持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文智 刘伟 +9 位作者 卞从胜 刘显阳 蒲秀刚 陆加敏 李永新 李军辉 刘诗局 关铭 付秀丽 董劲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陆相页岩烃源岩层系内部滞留烃数量与品质的控制因素除生烃母质类型、丰度、热成熟度与页岩储层储集空间外,烃源岩保存条件作为关键影响因素,在现阶段关注较少;针对该科学问题,以实例解剖为出发点,探讨保存条件在页岩油可动烃富集中的... 陆相页岩烃源岩层系内部滞留烃数量与品质的控制因素除生烃母质类型、丰度、热成熟度与页岩储层储集空间外,烃源岩保存条件作为关键影响因素,在现阶段关注较少;针对该科学问题,以实例解剖为出发点,探讨保存条件在页岩油可动烃富集中的作用。研究表明,良好的保存条件主要有3方面的关键作用:①确保足够多的轻烃(C_(1)—C_(13))、中组分烃(C_(14)—C_(25))和小分子芳香烃(含1~2个苯环)留在地层中以增加页岩油流动性和流动量;②确保地层具有较高的能量场(异常高压),以推动页岩油最大量流出;③确保滞留烃保持多组分烃(轻烃、中质烃、重烃和含杂原子化合物)混相流动条件,使重烃(ΣC_(25+))和重质组分(非烃和沥青质)有最佳流动度和最大流动量。经实例解剖证实,凡经济可采性较好的陆相页岩油除有机质类型、丰度与热成熟度及储集空间等有利条件外,页岩层系保存条件好,是页岩油经济成藏的关键因素,应纳入页岩油富集区/段评价标准,成为有利勘探靶体选择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中高熟页岩油 可动烃富集 保存条件 地层能量场 烃组分混相 滞留烃流动度 松辽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准噶尔盆地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油气系统理论在实用中面临的几个问题与解决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庞雄奇 崔新璇 +9 位作者 贾承造 鲍李银 李才俊 黎茂稳 徐帜 肖惠译 郑定业 金玉洁 施砍园 张思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9-1054,共16页
全油气系统概念的提出以及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有序分布模式的建立实现了油气地质理论的统一,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全油气系统理论是基于全球普遍的地质条件建立的,在中国叠合盆地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应用面临着4... 全油气系统概念的提出以及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有序分布模式的建立实现了油气地质理论的统一,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全油气系统理论是基于全球普遍的地质条件建立的,在中国叠合盆地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应用面临着4个方面挑战,主要表现在:(1)浮力成藏下限因缺少客观指标表征以及后期构造变动破坏,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判别和预测困难;(2)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受多动力-多期次-多要素复合作用控制,成藏动力和成藏类型判别困难;(3)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等储层因油气润湿性和界面张力不同,在实际地质条件下形成油气藏的最大埋深和有利富集油气的领域预测困难;(4)全油气系统演化过程中,油气运聚受动力类型、源-储间毛细管力差、烃类流体特性以及构造变动等多因素联合控制,富集模式建立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利用全球已发现油气藏储层物性特征、产能变化特征和油气润湿性参数特征等资料展开多种方法和技术研究,提出了浮力成藏下限判识、油气成藏动力评价以及油气资源最大埋深预测等新方法,并建立了全油气系统富油气模式,为复杂地质条件下全油气系统理论完善、发展和应用开拓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动力边界 油气成藏最大埋深 油气成藏动力场 油气成藏动力机制 油气资源 油气富集模式 常规和非常规油气 全油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油气系统的4种基本类型及其资源开发领域
3
作者 贾承造 庞雄奇 +7 位作者 宋岩 崔新璇 胡耀 徐帜 姜林 蒲庭玉 姜福杰 沈彬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9-1038,共20页
全油气系统成藏与分布基本模式的基本原理虽具有普遍适用性,但在实际地质应用中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体现了理论普遍性与地质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深入解决这一难题,系统分析了不同条件下全油气系统富油气特征的差异性,发现地... 全油气系统成藏与分布基本模式的基本原理虽具有普遍适用性,但在实际地质应用中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体现了理论普遍性与地质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深入解决这一难题,系统分析了不同条件下全油气系统富油气特征的差异性,发现地球动力学背景、储层介质和油气烃源岩等3个基本条件及其耦合关系决定着油气成藏特征的差异性,并依据这3个条件之中关键成藏要素的组合关系将其分为48种类型并提出了命名原则;认识到由碎屑岩层系、碳酸盐岩层系、含煤层系、近地表特殊层系构成的4类全油气系统对油气资源深化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并系统阐述了4类全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富油气规律和资源潜力,展示了各自的资源发展方向与主要领域。碎屑岩层系储层成岩作用致密化规律典型,浮力成藏下限埋深浅,深部非常规致密油气资源形成领域广,发展前景广阔;碳酸盐岩层系储层以表生风化孔洞型为主,优质储层可保存至深层-超深层,常规资源占比高,深层-超深层领域资源发展潜力大;含煤层系内煤岩生、排气能力强,外围储层天然气连续分布且范围广,处于高演化程度的煤岩割理发育多,孔隙度和渗透率异常高值,外围储层聚气后封闭能力强,有利于游离气富集;近地表特殊层系成藏条件复杂但稠油沥青、天然气水合物和水溶天然气等资源潜力大,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并降低开采成本有利于这些资源高效利用和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资源发展方向 分类方案 化石能源 常规油气 非常规油气 全油气系统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多滑脱层控制的冲断构造特征及深层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1
4
作者 于宝利 贾承造 +6 位作者 刘可禹 邓勇 王伟 陈鹏 李超 陈佳 郭泊洋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3-606,共14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简称准南)前陆冲断带深层目标区构造变形的控制因素不清、古构造和滑脱层分布争议大、主力烃源岩展布不明等问题,基于最新“两宽一高”三维地震、重磁及钻井资料,结合前期的构造物理模拟与离散元数值模拟实验结果,...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简称准南)前陆冲断带深层目标区构造变形的控制因素不清、古构造和滑脱层分布争议大、主力烃源岩展布不明等问题,基于最新“两宽一高”三维地震、重磁及钻井资料,结合前期的构造物理模拟与离散元数值模拟实验结果,系统刻画准南深层先存古构造与滑脱层的空间分布,解析构造变形特征和形成机制,厘清多套烃源岩展布特征,重新梳理重点区带的油气成藏特征,进而探寻深层下组合油气勘探突破方向。研究表明:①构造变形受两期古构造与3套滑脱层叠合控制,滑脱层横向展布差异显著,侏罗系滑脱层厚度中等且分布广泛,白垩系滑脱层厚度最大但滑脱能力受限,古近系滑脱层薄但横向推覆距离大,由此划分出4层复式构造变形层序并提出“古凸横向分段控带、多滑脱层垂向控层”的构造成因模式;②烃源岩展布方面,首次通过高精度重磁与时频电磁资料联合刻画出二叠系烃源岩“西段窄槽、中段多凹、东段广盆”的分布模式,并重新厘定侏罗系烃源岩“泥岩西厚、煤岩东富”的展布特征;③基于构造变形强度、圈闭有效性及烃源-圈闭匹配关系,构建准南两套主力油气系统、4层复式油气成藏结构模式,将准南划分为“3段10带”,提出“集中勘探五大现实区、甩开突破三大潜力区、风险引领两大准备区”的准南深层下组合分层次勘探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前陆冲断带 冲断构造 滑脱层 构造变形机制 构造演化 深层下组合 油气成藏 深层油气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深凹区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模式 被引量:1
5
作者 陈长伟 陈家旭 +6 位作者 柴公权 刘国全 崔宇 宋舜尧 董文韬 张绍辉 张睿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6,共15页
断陷湖盆深凹区勘探程度低,是寻找战略资源接替的重要勘探领域,深凹区油气成藏系统研究有待开展。以黄骅坳陷沧东深凹区和歧口深凹区为例,深入开展了深凹区沉积、储层、烃源岩和圈闭条件研究,明确了深凹区控砂成储机制与成藏模式。结果... 断陷湖盆深凹区勘探程度低,是寻找战略资源接替的重要勘探领域,深凹区油气成藏系统研究有待开展。以黄骅坳陷沧东深凹区和歧口深凹区为例,深入开展了深凹区沉积、储层、烃源岩和圈闭条件研究,明确了深凹区控砂成储机制与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沧东深凹为盆缘深凹,距离物源区近,源-断-凹配置控制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具备“砂泥互层-下生上储型”源储空间配置和“早充注-早深埋型”源储时间配置。与之对比,歧口深凹为盆中深凹,距离物源区远,源-沟-坡配置控制发育远岸水下扇沉积,具备“泥包砂-立体充注型”源储空间配置和“晚充注-晚深埋型”源储时间配置。2类深凹区均呈现出泥岩与砂岩富集的特征,深凹区优质烃源岩热演化程度高,具备规模生烃的条件,同时也具备发育大砂体的有利条件,“优势矿物-有机酸溶蚀-异常超压”三大控储因素造就深凹区有效储层发育。深凹区圈闭条件优越,以岩性油气藏为主,具备源储耦合、近源充注、带状富集的特点。研究进一步证实断陷湖盆深凹区具备良好的勘探潜力,为深凹区油气勘探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湖盆 黄骅坳陷 深凹区 成藏条件 油气成藏 富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1
6
作者 朱苏阳 刘伟 +3 位作者 王运峰 贾春生 陈朝刚 彭小龙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3,204,共10页
四川盆地煤炭资源丰富,近年来也取得了部分煤层气探井的突破。为了探讨四川盆地建成煤层气生产基地的可行性,研究综述了四川盆地内煤层气藏的层位发育情况,以及川东南和川南地区煤层气开发区块的地质和动态特征。四川盆地内第一个煤层... 四川盆地煤炭资源丰富,近年来也取得了部分煤层气探井的突破。为了探讨四川盆地建成煤层气生产基地的可行性,研究综述了四川盆地内煤层气藏的层位发育情况,以及川东南和川南地区煤层气开发区块的地质和动态特征。四川盆地内第一个煤层气生产基地筠连沐爱矿区地面抽排井已达450余口,连续5 a年产气量超过1.00×10^(8)m^(3);蜀南矿区内生产井数328口,年产气量达0.79×10^(8)m^(3)。然而,盆地内以煤层作为目标层位的煤层气井日均产量不到700 m^(3),但对煤层及附近砂岩层段进行笼统压裂改造的先导探产井却能达到5000~8000 m^(3)/d的规模,这说明四川盆地煤层气生产动态与国内其他煤层气生产基地差异较大,这是源于盆地内多发育薄层以及与致密砂岩互层的构造煤,因此,不能沿用沁水、鄂尔多斯等典型厚煤层的“甜点”评价和开发方式,亟须改变以“煤层”作为煤层气井唯一目标层位的开发思路。实践表明:四川盆地煤层多发育于海陆过渡相地层,虽然煤层自身横向发育并不稳定,但是稳定发育了“煤层+砂岩+泥岩”3种岩性的组合,特殊的岩性组合可以形成“煤—砂—煤”烃源封存箱体,对四川盆地薄互层煤层气的开发和产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四川盆地近年来关停大量煤矿,废弃煤矿中富集的煤层气亟须结合地面钻井开发手段进行二次开发。综上所述,根据四川盆地的地质资源量和现有开采技术,为建设继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之后的第三个煤层气产业基地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煤层气 煤系气 薄互层 烃源封存箱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全油气系统特征与勘探潜力
7
作者 李素梅 刘佳 +2 位作者 马学峰 庞秋菊 赵知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3-1199,共17页
高成熟探区油气勘探方向是当前困扰老油田的现实问题,采用地质与地球化学途径解析了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全油气系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西部凹陷已探明油气田12个、油气层18套,油气相态齐全,油气藏类型丰富。(2)从新至老层系... 高成熟探区油气勘探方向是当前困扰老油田的现实问题,采用地质与地球化学途径解析了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全油气系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西部凹陷已探明油气田12个、油气层18套,油气相态齐全,油气藏类型丰富。(2)从新至老层系,油气探明储量呈正态分布;从斜坡至凹陷区,稠油油藏、稀油油藏和凝析气藏呈阶梯状分布。(3)主力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好(Ⅰ-Ⅱ型)、丰度高(总有机碳含量TOC=9%)、成熟度范围广(镜质体反射率R_o=0.4%~3.0%)。(4)发育淡水成熟型、咸水低成熟型、淡水-咸水混源型和深源成熟型4类原油。(5)探明油气具有源控烃、古隆起与构造高点控藏、主干断裂控油气运聚、沉积相及砂体与储层物性控烃、成烃与成藏条件匹配好及成藏模式多样等特征。依据全油气系统理论,西部凹陷自由流体动力场下的油气主要分布于埋深小于3 500 m的层系,页岩油气藏、深层致密油气藏(埋深> 3 500 m)和潜山油气藏等是西部凹陷重要的非常规油气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因 非常规油气 全油气系统 成藏特征 沙河街组 西部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北台盆区奥陶系油气分布有序性 被引量:1
8
作者 云露 曹自成 +3 位作者 耿锋 汪洋 丁勇 刘永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0,共16页
塔河和顺北油气田是中国石化在塔里木盆地塔北台盆区发现的面积最大、富集程度最高、油气连片分布、多层系聚集的两大油气田。分析了塔河和顺北油气田奥陶系油气藏的油气性质、油品多相态、成藏模式与差异成藏富集、油气井油气产出与断... 塔河和顺北油气田是中国石化在塔里木盆地塔北台盆区发现的面积最大、富集程度最高、油气连片分布、多层系聚集的两大油气田。分析了塔河和顺北油气田奥陶系油气藏的油气性质、油品多相态、成藏模式与差异成藏富集、油气井油气产出与断裂差异活动性,研究了塔北台盆区奥陶系油气分布有序性。结果表明:①多源多期生排烃、烃源岩差异热演化、长期稳定发育的古隆起和古斜坡背景及储层形成与发育共同控制了塔北台盆区油气性质和油品相态的有序分布。②多期构造调整和多期成藏控制了塔北台盆区气藏-超重质油藏的油气主成藏期、油气藏类型有序分布和油气富集程度。③断裂垂向输导和研究区东部岩性与不整合面侧向输导形成了顺北成藏模式;顺北地区多为原地充注,油柱高度大;坡度控制下侧向调整与通源断裂带规模控制了油气差异富集;烃源岩演化特征控制了本区在海西晚期和燕山期成藏为主的原生油气藏分布;断裂、不整合面和岩溶缝洞体横向输导为主形成了塔河成藏模式;塔河油气田呈现多期立体连片成藏,深大断裂带与古隆起和古斜坡控制了油气差异富集。④在富油气区带整体有序成藏背景下,通源走滑断裂带具有“控储、控藏、控富”有序成藏特性,油气沿深大走滑断裂带运移路径周边圈闭富集。⑤根据塔里木盆地塔北台盆区奥陶系油气有序性分布,提出环满加尔坳陷西缘、环轮台断裂带和环阿瓦提北坡为立体勘探增储上产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集规律 有序分布 油气藏 奥陶系 顺北地区 塔河地区 塔北台盆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介导芳香烃受体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汝都 霍磊 郑永军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0,共7页
芳香烃受体是一种依赖于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属于碱性螺旋-环-螺旋-Per-Arnt-Sim转录因子家族的成员。芳香烃受体能整合来自环境、饮食、微生物和代谢的信号启动配体、细胞及环境依赖的靶基因转录,在调节异生代谢、细胞分化、干细胞维... 芳香烃受体是一种依赖于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属于碱性螺旋-环-螺旋-Per-Arnt-Sim转录因子家族的成员。芳香烃受体能整合来自环境、饮食、微生物和代谢的信号启动配体、细胞及环境依赖的靶基因转录,在调节异生代谢、细胞分化、干细胞维持和免疫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在芳香烃受体信号通路中起着重要作用,可通过调整饮食调控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及其代谢产物含量,从而提高机体的健康状况。文章综述了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介导芳香烃受体信号通路的研究,包括芳香烃受体的结构、配体及其信号通路的概述,以及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在芳香烃受体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烃受体 色氨酸代谢物 酚类代谢物 短链脂肪酸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川中地区陆相层系全油气系统常规和非常规有效储层成因机制与分类评价
10
作者 陈冬霞 王翘楚 +6 位作者 熊亮 王小娟 杨映涛 雷文智 张玲 潘珂 庞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5-1232,共18页
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系统揭示了川西—川中地区陆相层系常规和非常规储层的差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机制。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压汞和核磁共振测试以及扫描电镜分析等手段,系统揭示了全油气系统储层特征与变化规律以及相对优... 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系统揭示了川西—川中地区陆相层系常规和非常规储层的差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机制。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压汞和核磁共振测试以及扫描电镜分析等手段,系统揭示了全油气系统储层特征与变化规律以及相对优质储层成因机制,并针对不同储层选取了相应的分级、分类评价参数,建立评价标准。结果表明:(1)川西—川中地区陆相层系全油气系统常规与非常规储层呈现空间叠置分布格局。在浮力成藏下限之上的中浅层流体自由活动性强,沉积相和流体联合控制常规-低渗优质储层;中深层致密砂岩发育多期河道叠置体、毛细管阻力作用增强,强烈的构造挤压背景下裂缝发育,孔隙型、裂缝型和孔隙-裂缝型等多种储层受岩相、流体和断层等复合控制;深层“纹层型”页岩储层整体上以纳米级孔隙为主,在以强超压和扩散力为主要特征的流体动力场内,储层发育明显受控于岩相组合、有机质丰度和超压系统的联合作用。(2)中浅层常规-低渗储层分级、分类评价主要考虑沉积-成岩相和孔隙类型,所划分的4类储层中,Ⅰ类和Ⅱ类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三角洲平原-前缘相带,中-强溶蚀改造是关键成因;中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分级、分类评价则主要考虑孔隙-裂缝、岩相及孔隙结构,所划分的4类储层中,Ⅰ类和Ⅱ类孔隙型优质储层、以块状和平行层理中粗砂岩相为主;中深层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综合考虑储层厚度、岩相组合、储层物性、有机质富集程度、脆性矿物含量和可动油体积占比等因素,所划分的4类储层中,Ⅰ类和Ⅱ类相对优质储层以页岩夹介壳层和纯页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气藏 页岩油气藏 陆相层序 全油气系统 储层评价 川西—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复兴地区侏罗系东岳庙段页岩热演化史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包汉勇 张莉 +2 位作者 舒逸 杨锐 余慧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9,共12页
页岩热演化史与油气生成过程、微观孔隙的形成演化以及油气的富集成藏密切相关,是准确评价页岩油气资源潜力、揭示成藏富集规律的关键参数。为了准确评价四川盆地东部复兴地区侏罗系东岳庙段页岩热演化史、含油气特征及其与海相页岩气... 页岩热演化史与油气生成过程、微观孔隙的形成演化以及油气的富集成藏密切相关,是准确评价页岩油气资源潜力、揭示成藏富集规律的关键参数。为了准确评价四川盆地东部复兴地区侏罗系东岳庙段页岩热演化史、含油气特征及其与海相页岩气的差异,结合研究区典型井地质、测井及地球化学资料,利用BasinMod软件模拟了东岳庙段页岩的埋藏史、热演化史和生烃史,探讨了页岩热演化与油气生成、孔隙演化、成藏富集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东岳庙段页岩在侏罗纪中期进入生烃门限,侏罗纪中晚期达到主生油高峰,并存在两个生烃高峰,分别为侏罗纪末期和白垩纪中期;(2)第一个生烃高峰期以生油为主,持续时间长且生烃速率较快,第二个生烃高峰期以生成凝析油和湿气为主,持续时间较短且生烃强度较低;(3)东岳庙段页岩的平均累计生油强度为9.5×10^(8)t/km^(2),平均累计生气强度为2.5×10^(8)m^(3)/km^(2);(4)东岳庙段页岩孔隙演化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早期压实减孔阶段、液态烃滞留堵孔阶段、热裂解有机孔形成阶段和热裂解生湿气阶段;(5)压实作用和液态烃滞留堵孔是导致页岩原生孔隙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有机质(主要为固体沥青)与黏土混杂堆积形成的有机黏土复合体是东岳庙段页岩重要的储集空间。结论认为:(1)不同构造部位的埋藏史、热演化史和生烃史影响了页岩油气的生成、排放与滞留,决定了现今页岩油气的含量差异,抬升剥蚀厚度较小且保存条件较好的地区,具有较高的油气滞留量,值得高度关注;(2)成果认识坚定了川东地区陆相页岩油气勘探开发信心,为其他类似地质情况的探区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复兴地区 东岳庙段 生烃能力 热演化史 页岩油气 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皮碳氢化合物的六种鳞翅目成虫鉴定技术
12
作者 石庆型 陈婷 +4 位作者 陈洁 关子盈 陆嘉进 胡高 齐国君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72-1281,I0024-I0028,共15页
基于表皮碳氢化合物的化学分类法已成为昆虫分类鉴定的重要补充工具。本研究以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甜菜夜蛾S.litura(Fabricius)、斜纹夜蛾S.exigua(Hübner)、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棉铃虫... 基于表皮碳氢化合物的化学分类法已成为昆虫分类鉴定的重要补充工具。本研究以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甜菜夜蛾S.litura(Fabricius)、斜纹夜蛾S.exigua(Hübner)、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和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为对象,利用热脱附固体进样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6种常见鳞翅目害虫雌雄成虫的表皮碳氢化合物种类和相对含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种鳞翅目害虫共检测到79种表皮碳氢化合物,包括直链烷烃11种、单甲基烷烃42种、二甲基烷烃17种和未知碳氢化合物9种;判别分析可准确区分6种鳞翅目成虫,且能有效区分雌雄个体;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亚科水平上的聚类结果与传统形态学及分子鉴定的亲缘关系一致,但在亚科以下水平的种间聚类结果存在差异。因此,表皮碳氢化合物组成分析为鳞翅目成虫种类鉴定提供了有效手段,尤其适用于残损样本鉴定,在虫情测报及口岸入侵物种监测中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碳氢化合物 鳞翅目 成虫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物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斯湾盆地油气分布有序性及成藏富集主控因素
13
作者 王建君 翟光明 +1 位作者 李浩武 张宁宁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7-829,共13页
基于波斯湾盆地油气勘探实践成果和研究进展,以成藏组合为解剖单元,对油气分布的有序性及成藏富集主控因素开展分析。研究表明,该盆地以中阿拉伯次盆加瓦尔油田一带为中心,不同时代烃源岩生烃中心与富油气区带以顺时针同向旋转迁移;在... 基于波斯湾盆地油气勘探实践成果和研究进展,以成藏组合为解剖单元,对油气分布的有序性及成藏富集主控因素开展分析。研究表明,该盆地以中阿拉伯次盆加瓦尔油田一带为中心,不同时代烃源岩生烃中心与富油气区带以顺时针同向旋转迁移;在平面上总体呈现出“西油东气”、“盆地中心大油气田密集、边缘稀疏”有序分布的格局;垂向上油气系统复合及混源程度自西向东增大,与构造强度的“西弱东强”匹配良好,形成了“古生界富气、中生界富油、新生界油气均富集”的分布特征。波斯湾盆地油气大规模成藏富集和有序性分布主要受以下因素控制:(1)多套巨型烃源灶为近源成藏组合奠定了资源基础,侧向运移距离短的特点决定了油气富集于有效烃源岩展布区及附近;(2)台地区硬石膏盖层厚度小,但遭受的后期构造弱,良好的封盖性能使油气很难穿越盖层发生垂向浅层运聚;扎格罗斯造山带构造运动强烈,形成的冲断层和高角度裂缝沟通多套源储组合,但新近系Gachsaran组膏盐岩厚度大、塑性强,封盖性能普遍保持较好,盐下仍能形成大规模油气聚集;(3)各套成藏组合在烃源岩与储盖组合发育、烃源岩成熟生烃、圈闭形成等方面于时空上有序良好匹配,因此形成了丰富的多层系油气聚集。目前波斯湾盆地总体仍处于构造圈闭勘探阶段,有效烃源灶内的盐下远景圈闭依然为首选目标,中生界沉积相变化大的地区具备形成大规模岩性油气藏条件,深层古生界常规油气藏和下志留统Qusaiba段页岩气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有望成为未来重要的储量增长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 波斯湾盆地 油气分布 有序性 烃源岩 成藏组合 硬石膏盖层 盐下 油气富集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全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场特征与有序分布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
14
作者 庞宏 刘国勇 +6 位作者 贾承造 姜福杰 姜林 王建伟 马学峰 陈迪 陈君青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6-1151,共16页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广泛发育联合共生的页岩、致密和常规等类型的油气藏,且分布规律复杂。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和成藏动力场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通过典型油气藏剖析,判识不同类型油气藏动力学边界,划分油气动力场,研究不同动力...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广泛发育联合共生的页岩、致密和常规等类型的油气藏,且分布规律复杂。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和成藏动力场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通过典型油气藏剖析,判识不同类型油气藏动力学边界,划分油气动力场,研究不同动力场内油气成藏特征,建立全油气系统动力场演化控藏模式,阐明油气藏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凹陷存在浮力成藏下限、油气成藏底限、源岩供烃底限3个动力学边界,形成自由、局限和束缚3个动力场。这3个动力场分别控制常规、致密和页岩3类油气藏自上而下的有序分布。浮力成藏下限对应的临界孔隙度、渗透率和孔喉半径分别为10.0%,1×10^(-3)μm^(2)和0.380μm;油气成藏底限的临界孔隙度和孔喉半径分别为2.0%和0.037μm;源岩供烃底限预测临界孔隙度为1.0%,对应的镜质体反射率(Ro)约为3.3%。不同地区成藏动力学边界存在差异,主要受岩性和地温梯度的影响,岩性越粗,地温梯度越低,浮力成藏下限越深。在东营组沉积末期主要发育自由动力场形成的常规油气藏;明化镇组沉积末期主要发育局限动力场形成的致密油气藏;现今在中-浅层主要发育油气动力场形成的常规油气藏,中-深层主要发育局限动力场形成的致密油气藏,深层束缚动力场在高柳地区和林雀次洼发育页岩油气藏。南堡凹陷林雀次洼—高柳地区从洼陷到盆地边缘呈现古近系-新近系全油气系统“页岩油气藏—致密油气藏—常规油气藏”序列分布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力成藏下限 油气成藏底限 源岩供烃底限 油气动力场 全油气系统 油气成藏动力学 南堡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湖盆全油气系统油气藏有序分布特征及差异富集机制——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为例
15
作者 胡涛 熊智明 +6 位作者 肖惠译 徐田武 徐云龙 李素梅 姜福杰 黎茂稳 姜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9-1182,共14页
为研究含油气盆地全油气系统常规-非常规油气藏有序分布及差异富集机制,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为例,分析了古近系沙河街组全油气系统油气藏有序分布特征,划分了油气动力场,揭示了油气差异富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沙河街组全油气系统... 为研究含油气盆地全油气系统常规-非常规油气藏有序分布及差异富集机制,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为例,分析了古近系沙河街组全油气系统油气藏有序分布特征,划分了油气动力场,揭示了油气差异富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沙河街组全油气系统油气藏具有有序分布特征。自构造高部位—斜坡—洼陷,油气藏分布序列为常规油藏—常规挥发性油藏—致密气藏。(2)沙河街组储层浮力成藏下限为孔隙度10.0%~12.0%、平均埋深3 580 m,而油气成藏底限为孔隙度1.9%、平均埋深5 580 m。(3)沙河街组油气藏的成因机制为浮力主导在自由动力场内形成的常规油气藏、生烃膨胀力等非浮力主导在局限动力场内形成的致密油气藏和改造油气藏以及束缚动力场内形成的页岩油气藏3类。(4)不同构造位置油气成藏模式存在差异,构造高部位为早生-单源为主-上聚、晚生-混源为主-中聚和晚生-自生自储-下聚复合成藏,斜坡带为早生-断坡输导-盐泥封盖-同源不同成熟度原油混合成藏,洼陷带为自生自储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序分布 差异富集 全油气系统 油气成藏模式 断陷湖盆 沙河街组 东濮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nMAP高光谱遥感影像的烃类指数在塑料大棚分布提取中的应用
16
作者 李旭文 郭金金 +7 位作者 姜晟 王甜甜 颜瑾 吉鑫 张蓓蓓 魏高磊 朱泽斌 潘振宇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5-244,共10页
利用德国EnMAP卫星HSI传感器获取了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2024年4月22日的高光谱遥感影像,探索了其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使用价值。基于1728nm附近塑料烃类分子振动导致的倍频吸收谷光谱特征,利用EnMAP HSI在该波长区域的波段组合构建了遥感... 利用德国EnMAP卫星HSI传感器获取了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2024年4月22日的高光谱遥感影像,探索了其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使用价值。基于1728nm附近塑料烃类分子振动导致的倍频吸收谷光谱特征,利用EnMAP HSI在该波长区域的波段组合构建了遥感烃类指数(HI),实现了农田温室塑料大棚分布信息的大范围快速、准确提取。初步应用效果表明:EnMAP HSI数据以其丰富的高光谱信息,在农业农村污染防治、环境健康和新污染物监测、生态监管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在相关生态环境监测场景中发挥了应用潜力,是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遥感信息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MAP 高光谱遥感 烃类指数 塑料大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天然气成藏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17
作者 黄军平 范立勇 +7 位作者 张艳 任军峰 史江龙 井向辉 王宏波 李相博 冯明 王菁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10,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深层寒武系具有较好的天然气勘探潜力,但因勘探程度低,岩相古地理分布、烃源岩生烃潜力、储盖组合及成藏模式不清楚。为此,基于最新地震、钻井、地质露头及大量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寒武系岩相古地理格局、烃源岩生烃潜力、有... 鄂尔多斯盆地深层寒武系具有较好的天然气勘探潜力,但因勘探程度低,岩相古地理分布、烃源岩生烃潜力、储盖组合及成藏模式不清楚。为此,基于最新地震、钻井、地质露头及大量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寒武系岩相古地理格局、烃源岩生烃潜力、有利储层特征和成藏组合类型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寒武系天然气的成藏模式与天然气勘探方向。寒武纪,鄂尔多斯盆地发育“三隆三洼”的古地貌格局。受其控制,盆地南部富平—洛川深水海湾内发育东坡组和徐庄组2套烃源岩,海湾内烃源岩厚度大;盆地东北部地区神木东台洼发育徐庄组烃源岩。受古隆起、台地边缘或台洼边缘控制,寒武系发育张夏组高能颗粒滩和三山子组岩溶风化壳2类有利储层。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存在自生自储、下生上储和上生下储3种成藏组合类型,发育深水海湾、台内洼地、台缘斜坡与古隆起周缘4种成藏模式;盆地南部富平—洛川深水海湾周缘高能颗粒滩与岩溶风化壳、盆地东北部神木东台洼边缘高能颗粒滩,以及庆阳古隆起东侧高能颗粒滩与岩溶风化壳和伊盟古陆东南侧岩溶风化壳有利区带是寒武系天然气的有利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寒武系 成藏模式 天然气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侏罗系成烃生物发育特征与沉积有机相
18
作者 周勇水 贾云倩 +3 位作者 杨雨秋 张云献 徐田武 姚素平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0-472,共13页
四川盆地侏罗系发育自流井组东岳庙段、大安寨段和千佛崖组3套富有机质泥页岩。通过干酪根分离对川东北敖家营地区侏罗系剖面低成熟烃源岩样品进行成烃生物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成烃生物类型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丛粒藻、沟鞭藻、蓝藻以及... 四川盆地侏罗系发育自流井组东岳庙段、大安寨段和千佛崖组3套富有机质泥页岩。通过干酪根分离对川东北敖家营地区侏罗系剖面低成熟烃源岩样品进行成烃生物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成烃生物类型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丛粒藻、沟鞭藻、蓝藻以及高等植物等。不同层位发育的成烃生物组合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东岳庙段多见高等植物,大安寨段多富集微微型藻和介壳生物,千佛崖组则发育绿藻、沟鞭藻等多种成烃生物类型。根据成烃生物发育、赋存和组合特征,将研究区侏罗系有机相划分为微微藻勃发单一藻型有机相(Ⅰ)、多藻类共生发育-孢粉混合有机相(Ⅱ)、微微藻—介壳动物混杂有机相(Ⅲ)、浮游藻—底栖藻—介壳动物复杂生态型有机相(Ⅳ)、介壳动物—蓝藻型混杂有机相(Ⅴ)、孢粉主导型有机相(Ⅵ)、高等植物发育型有机相(Ⅶ),共7种类型。其中,Ⅰ型和Ⅱ型为研究区主要的有机相类型,前者主要分布于大安寨段,该有机相主要成烃生物为常呈勃发状态的微微藻,总有机碳含量和氢指数高,有机质类型好,常发育在半深湖—深湖相;后者主要发育于千佛崖组优质烃源岩中,含有丰富的多类型藻类和孢粉,总有机碳含量和氢指数较高,有机质类型较好,主要发育在浅湖—半深湖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侏罗系 成烃生物 沉积有机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10段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19
作者 吴悠 陈一博 +2 位作者 胥中义 席明利 罗顺社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4,60,I0003,I0004,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油气资源丰富,深层延长组10段(长10段)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但油气成藏过程复杂。根据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显微荧光观察、显微荧光光谱分析、显微测温分析及油包裹体最小捕获压力恢复结果等,结合单井...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油气资源丰富,深层延长组10段(长10段)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但油气成藏过程复杂。根据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显微荧光观察、显微荧光光谱分析、显微测温分析及油包裹体最小捕获压力恢复结果等,结合单井埋藏史—热演化史、生排烃过程和油气运移特征,明确志靖—安塞地区长10段油气充注期次及成藏时间,恢复不同期次油气充注时的古温压条件,分析研究区油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志靖—安塞地区长10段发育三期油气充注,分别为151.8~139.0、129.5~123.8和120.0~100.1 Ma,成藏时间主要处于白垩世中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志靖—安塞地区长9段烃源岩开始生排烃,地层发育弱超压,油气自上而下运移至长10段,形成第一期油充注;早白垩世中期,长7、长9段烃源岩进入生排烃高峰,地层发育超压—强超压,在异常高压的驱动下,油气通过叠置砂体和裂缝持续自上而下向长10段充注;在研究区东、西部异常压力差和构造高差的控制下,油气自西向东于构造高部位及有利砂体区聚集成藏。该结果对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拓展深层油气勘探领域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油气充注 成藏过程 长10段 延长组 志靖—安塞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秸秆废塑料共催化热解的协同作用及动力学分析
20
作者 李小华 于子宁 +1 位作者 邵珊珊 蔡忆昔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2,188,共8页
在氮气气氛下,30~800℃的温度范围内,以20℃/min的升温速率,对油菜秸秆、聚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树脂)以及质量比为1∶1的油菜秸秆与聚丙烯、油菜秸秆与ABS树脂共混物进行了热重试验,利用Friedman法测定了表观活化能,... 在氮气气氛下,30~800℃的温度范围内,以20℃/min的升温速率,对油菜秸秆、聚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树脂)以及质量比为1∶1的油菜秸秆与聚丙烯、油菜秸秆与ABS树脂共混物进行了热重试验,利用Friedman法测定了表观活化能,并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同时在固定床反应器上采用HZSM-5催化剂进行油菜秸秆的单独催化热解及油菜秸秆与聚丙烯、油菜秸秆与ABS树脂的共催化热解试验,并对三相产率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发现:共热解反应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且共混有利于降低热解反应的难度,提高反应的自发性;当秸秆与聚丙烯共混质量比为1∶1时,单环芳烃产率最高,约为22.11%;秸秆与ABS树脂在该共混质量比下同样具有最高的单环芳烃产率,达到了32.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秸秆 热重分析 塑料 芳烃 动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