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埋深、高压力”条件下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43
1
作者 顾忆 万旸璐 +3 位作者 黄继文 庄新兵 王斌 李淼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7-164,共8页
随着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技术日益完善,烃源岩在高压力下的热演化已成为超深层油气资源评价及成烃理论研究的焦点。通过对国内外温压控制下烃源岩生烃模拟实验和成果的研究,结合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大埋深、高压力"... 随着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技术日益完善,烃源岩在高压力下的热演化已成为超深层油气资源评价及成烃理论研究的焦点。通过对国内外温压控制下烃源岩生烃模拟实验和成果的研究,结合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大埋深、高压力"的地质条件,探讨了塔里木盆地海相烃源岩高压生烃演化抑制模式。顺托果勒低隆寒武系烃源岩在燕山期以来仍具有形成高成熟液态烃的地质条件,其热演化受抑制的边界条件为:①构造长期稳定的封闭体系;②烃源岩埋深大于6 500 m,流体压力长时间持续大于60 MPa,晚期低地温场背景(地温梯度小于2.0℃/hm);③烃源岩母质类型为Ⅰ、Ⅱ_1型。塔里木盆地超深层寒武系海相烃源岩以Ⅰ型、Ⅱ_1型干酪根为主,在高压条件下抑制程度更明显,其生油窗范围及潜力远高于传统的理论计算值,因此超深层油气勘探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热演化 高压 生烃演化抑制模式 超深层 油气勘探潜力 烃源岩 寒武系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控制烃、储演化与油气充注过程 被引量:15
2
作者 谭绍泉 曾治平 +2 位作者 宫亚军 闵飞琼 陈雪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3期287-291,共5页
准噶尔盆地中生界地层普遍发育异常高压,且与油气分布关系复杂。为了明确异常高压形成演化过程与烃源岩成烃演化、储层成岩演化的关系及其在成藏期油气充注过程中的作用,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和录井资料,充分采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测试成... 准噶尔盆地中生界地层普遍发育异常高压,且与油气分布关系复杂。为了明确异常高压形成演化过程与烃源岩成烃演化、储层成岩演化的关系及其在成藏期油气充注过程中的作用,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和录井资料,充分采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测试成果,建立地层压力、生物标志物、储层物性分布之间的相关性,明确异常高压对成烃、储层成岩演化以及油气充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压作用影响下,烃类演化保持较长的时限,对于盆地腹部有效烃源岩的长期演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储层砂岩的孔渗条件也直接或间接地受控于异常高压演化,是现今深部储层砂岩保持较好的孔渗条件的重要成因之一;成藏关键期,油气充注过程在超压或强超压驱替作用下,油气的横向和垂向运移具幕式排放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 烃类演化 储层成岩作用 成藏关键期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北深层高温高压条件下烃源岩特殊的成烃演化规律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善勇 李军 +1 位作者 孙兵 周立英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8-40,共3页
黄骅坳陷歧北地区深层高温高压条件下古近系烃源岩成烃演化规律与传统的干酪根降解演化规律存在差异 ,其差异突出体现在成熟度参数的演化特征上。在分析歧北深层烃源岩特殊的成熟演化特征及不同温压条件下热压模拟演化特征的基础上 ,探... 黄骅坳陷歧北地区深层高温高压条件下古近系烃源岩成烃演化规律与传统的干酪根降解演化规律存在差异 ,其差异突出体现在成熟度参数的演化特征上。在分析歧北深层烃源岩特殊的成熟演化特征及不同温压条件下热压模拟演化特征的基础上 ,探讨超压在深层烃源岩成烃演化过程中的作用 ,总结高温高压条件下深层烃源岩特殊的成烃演化规律。指出 :虽然超压影响油气生成演化的全过程 ,但在不同演化阶段超压的影响是不同的。超压的滞烃效应主要作用于烃类进入生烃高峰的后期 ,超压不仅可抑制液态烃向气态烃的转化 ,而且还抑制干酪根的降解 ,使油气生成的时限延迟 ,以致在正常条件下预测生气的深度仍将继续生油。歧北地区深层高温高压条件下古近系烃源岩特殊的成烃演化规律主要体现在成熟油相窗口向高成熟早期的推移。图 4表 1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港油田 歧北地区 深层勘探 高温 高压 烃源岩 成烃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大陆架西段地热条件与油气资源前景 被引量:2
4
作者 汪缉安 邓孝 +2 位作者 陈墨香 李雨梁 黄忠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16-428,共13页
北部湾盆地下第三系由于油源母质特性原因和适于生油的空间相对局限,总体上看,天然气的潜力大于石油。生油岩与地温条件在空间上的配置适当决定了珠三盆地油气资源的良好前景。较高的地温与古地温环境是莺琼盆地成为南海北部大陆架天然... 北部湾盆地下第三系由于油源母质特性原因和适于生油的空间相对局限,总体上看,天然气的潜力大于石油。生油岩与地温条件在空间上的配置适当决定了珠三盆地油气资源的良好前景。较高的地温与古地温环境是莺琼盆地成为南海北部大陆架天然气富集区的重要条件,较高的地温不仅使盆地中西部上第三系烃源岩能够广泛生气,也是本区有巨大远景的深成高压气(盆地中、西部)与浅成生化成因气的形成与富集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形成 油气资源 大陆架 南海 地热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石炭系气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3
5
作者 董才源 魏国齐 +3 位作者 杨威 刘满仓 马石玉 郝翠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6-30,38,共6页
基于对开江古隆起演化、储层特征及发育主控因素、气藏保存条件的研究,分析川东石炭系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并总结成藏模式.认为川东石炭系气藏形成主要受三大因素控制,即开江古隆起演化控制着油气的聚集,优质储层是气藏形成的基础,盖层条... 基于对开江古隆起演化、储层特征及发育主控因素、气藏保存条件的研究,分析川东石炭系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并总结成藏模式.认为川东石炭系气藏形成主要受三大因素控制,即开江古隆起演化控制着油气的聚集,优质储层是气藏形成的基础,盖层条件是气藏形成的关键.川东石炭系气藏成藏模式可分为两个阶段,第Ⅰ阶段是古隆起形成和古气藏形成,云南运动使石炭系储层更为发育,中三叠世印支运动时期,开江古隆起继承发展并基本定型,石炭系处于两高压泥岩层之间,下伏志留系烃源岩大量生烃,形成大规模地层-构造古气藏;第Ⅱ阶段是后期燕山和喜山运动的改造,古气藏在圈闭中重新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气藏 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开江古隆起演化 优质储层 盖层 四川盆地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F1-1构造中深层天然气藏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树林 夏斌 童传新 《断块油气田》 CAS 2004年第6期15-18,共4页
莺歌海盆地具有明显的走滑拉张特征 ,是一个高温高压盆地。盆地中央凹陷带泥拱和热流体底辟非常发育 ,为天然气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DF1 - 1 - 1 1井的钻探结果说明 :莺歌海盆地中深层高温高压条件下可以成藏 ,储层的好坏与沉积环境... 莺歌海盆地具有明显的走滑拉张特征 ,是一个高温高压盆地。盆地中央凹陷带泥拱和热流体底辟非常发育 ,为天然气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DF1 - 1 - 1 1井的钻探结果说明 :莺歌海盆地中深层高温高压条件下可以成藏 ,储层的好坏与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强度有关 ,沉积相带以低位三角洲和低水位扇为主。中深层气层CO2 含量较低 ,天然气组成具有明显的多源多阶混源复合特征。从DF1 - 1 - 1 1井看 ,中深层气层在高保真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弱亮点反射 ,气层预测的难度比浅层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F1-1构造 高温高压 天然气藏地质特征 储盖条件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下白垩统地层压力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宋昊 蒋有录 +1 位作者 侯帅 陈杏霞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2-50,共9页
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下白垩统油气资源丰富,油气分布受异常压力控制明显,研究地层压力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实测地层压力和测井资料,对龙凤山地区下白垩统地层压力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沙河子组超压成因;利用包裹体... 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下白垩统油气资源丰富,油气分布受异常压力控制明显,研究地层压力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实测地层压力和测井资料,对龙凤山地区下白垩统地层压力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沙河子组超压成因;利用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法并结合盆地模拟技术,恢复地层古压力演化过程,以明确地层压力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下白垩统自下而上地层压力结构为常压-超压-常压,沙河子组为生烃增压成因的超压;北部洼陷带为研究区超压中心,地层压力向四周过渡为常压;地层压力演化经历了早期生烃增压、压力初次释放、晚期生烃增压、压力再次释放、压力缓慢累积等演化阶段;沙河子组烃源岩生烃过程中产生的超压为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油气沿着剩余地层压力下降的方向运移,主要富集于东南缓坡带中。研究结果对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勘探开发的深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 生烃增压 古压力演化 油气成藏 包裹体 长岭断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和盆地油页岩加热过程储集物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赵康安 孙平昌 +2 位作者 于丰宁 柳蓉 张道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8-163,共6页
为明确加热排烃对油页岩储集物性的影响,选择民和盆地未成熟油页岩为研究对象,经低温干馏,利用裂缝三维扫描、高压压汞、低温氮气吸附、X射线衍射等分析手段,对不同加温阶段的油页岩样品进行储集物性分析,进而揭示油页岩加热过程中储集... 为明确加热排烃对油页岩储集物性的影响,选择民和盆地未成熟油页岩为研究对象,经低温干馏,利用裂缝三维扫描、高压压汞、低温氮气吸附、X射线衍射等分析手段,对不同加温阶段的油页岩样品进行储集物性分析,进而揭示油页岩加热过程中储集物性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低温加热阶段(185~350℃),油页岩少量排烃,油水产率和半焦产率变化较小;中温加热阶段(350~475℃),油页岩大量排烃,油水产率和半焦产率大幅度上升;高温加热阶段(475~520℃),油页岩残余排烃,油水产率和半焦产率基本不发生变化。在油页岩的加热过程中,随加热温度上升,裂缝数量逐渐增多,微小裂缝逐渐加宽并延伸,进而相互沟通连接形成大裂缝,且裂缝主要发育在层理面,垂直层理面方向并未产生明显裂缝;油页岩比表面积逐渐增大,孔隙由微孔向大孔转变,并且随着油页岩大量排烃,部分大孔互相连接沟通形成微裂缝;油页岩半焦的吸附量随着相对压力和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黏土含量减小,伊蒙混层中的蒙脱石构造坍塌,逐渐向伊利石转化,矿物颗粒减小,导致泥岩中产生微裂缝,从而使泥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分阶段加热 储集物性 生烃 低温干馏 低温氮气吸附 高压压汞实验 孔隙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20
9
作者 余逸凡 张建培 +2 位作者 程超 唐贤君 许怀智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0-47,共8页
以现代石油地质理论和油气复式成藏理论为指导,总结西湖凹陷已发现油气分布规律,认为西湖凹陷具有油气规模“深大浅小”、油气类型“上油下气”、油气富集“近源近断”的特征。分析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从而建立了特色的西湖凹陷“塔”... 以现代石油地质理论和油气复式成藏理论为指导,总结西湖凹陷已发现油气分布规律,认为西湖凹陷具有油气规模“深大浅小”、油气类型“上油下气”、油气富集“近源近断”的特征。分析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从而建立了特色的西湖凹陷“塔”式成藏模式。研究表明,中浅层花港组由于泥岩盖层条件相对较差以及晚期近EW向断裂对早期油气藏的破坏和改造作用,油气成藏条件不是非常有利;而深层-超深层具有形成大型油气田的有利地质条件:烃源岩持续生烃提供了充足的油气源,深层-超深层砂岩储集性能依然保持较好,异常高压改善了储层物性并提供油气运移的动力,“千层饼”式储盖组合和早期烃源断裂控制了油气纵向展布。因此,西湖凹陷深层-超深层砂岩气资源潜力较大,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主控因素 异常高压 成藏模式 西湖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昌A凹陷恩平组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关系 被引量:5
10
作者 甘军 谢玉洪 +6 位作者 张迎朝 李绪深 黄保家 李辉 刘凯 吴杨瑜 尤丽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13,共7页
综合应用地质、地震、地球化学及井筒岩电等资料,运用成藏动力学等手段,对文昌A凹陷恩平组异常高压的分布、成因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凹陷中心恩平组普遍发育异常高压,超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早渐新世泥岩快速... 综合应用地质、地震、地球化学及井筒岩电等资料,运用成藏动力学等手段,对文昌A凹陷恩平组异常高压的分布、成因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凹陷中心恩平组普遍发育异常高压,超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早渐新世泥岩快速沉降形成的欠压实作用及后期的生烃作用;恩平组高压幕式排烃、运移形成珠海组、珠江组2套有利的成藏组合,其中珠海组二、三段是处于正常压力带—压力过渡带的低孔低渗成藏组合,珠江组是处于正常压力带的成油组合,这2套成藏组合具有不同的运移特征及成藏期次,形成了"凹中深层聚气、斜坡聚油气及隆起聚油"的油气分布格局。根据上述新认识提出了2种成藏模式,即陡坡带垂向运聚模式和缓坡带垂向+侧向运聚模式,认为凹陷北部缓坡带和珠三南断裂下降盘是下步勘探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昌A凹陷 恩平组 异常高压 超压成因 油气分布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新统梅山组超压成因与天然气成藏特征
11
作者 刘海钰 胡林 +4 位作者 刘兵 庹雷 李虎 江汝锋 吴仕玖 《岩性油气藏》 2025年第5期70-82,共13页
综合利用超压测井响应特征、盆地数值模拟、流体包裹体分析、已钻井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等研究手段,结合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剖析,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乐东—陵水凹陷中新统梅山组气藏超压特征、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储层强超压的... 综合利用超压测井响应特征、盆地数值模拟、流体包裹体分析、已钻井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等研究手段,结合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剖析,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乐东—陵水凹陷中新统梅山组气藏超压特征、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储层强超压的形成与天然气成藏过程的耦合关系,明确了其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乐东—陵水凹陷梅山组压力为49.74~95.76 MPa,压力系数为1.37~2.09,为超压—强超压,单井压力结构表现为典型的双层超压结构;超压成因早期主要受欠压实作用控制,晚期则受烃类流体增压传导与欠压实作用共同控制。②研究区天然气由渐新统与中新统烃源岩混合供烃,存在3期油气充注,第1期(6.0 Ma)为液态烃充注,第2期(2.7 Ma)开始烃类气充注,成藏高峰期为1.9~1.0 Ma,第3期(1.8~1.2 Ma)为CO_(2)充注。③研究区梅山组储层强超压的形成与天然气运移成藏过程密切相关,超压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关键驱动力,有利于形成断裂和微裂隙等泄压通道;多期含烃类酸性流体的充注导致了有机酸的溶蚀改造,有效促进了次生溶孔的发育;晚期超压对储层孔隙的保存具有积极意义。梅山组天然气成藏具有“多源供烃—超压驱动—垂向裂隙输导—多期充注—大型砂体汇聚—近源超压溶蚀型储层优先富集”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压力演化 异常高压 欠压实超压 油气充注超压 多源供烃 梅山组 中新统 乐东—陵水凹陷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