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7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水库消落带出露期土壤分离能力年内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肖海 朱鸿宇 +5 位作者 张伦 刘德玉 向瑞 洪焕 杨悦舒 夏振尧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2,共7页
为探索三峡水库消落带出露期土壤分离能力的年内时空变化特征,本文在三峡水库消落带2019年出露期内的不同时间采集不同出露高程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生物量信息及土壤分离能力(Dc),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PCR)... 为探索三峡水库消落带出露期土壤分离能力的年内时空变化特征,本文在三峡水库消落带2019年出露期内的不同时间采集不同出露高程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生物量信息及土壤分离能力(Dc),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PCR)、SEM结构方程模型以及PLS-PM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明确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物量对土壤分离能力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结果表明:Dc随时间的增加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随高程的增大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在高程为165~170m时达到最小;Dc与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有机质含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黏粒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CR分析表明对Dc负向贡献度依次为MWD>有机质含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作为外生变量,通过调节次级因子(黏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对关键因子MWD施加间接影响,进一步作用于Dc,MWD在路径中起到核心的中介作用,是Dc的核心影响因子.本文可为三峡水库消落带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对三峡水库的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分离能力 三峡水库消落带 时空变化 结构方程模型 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 主成分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荷载-干湿循环耦合试验的三峡库区石龙门滑坡滑带土强度特性研究
2
作者 孟佳佳 吴益平 +1 位作者 晏鄂川 汪洋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11-1520,共10页
滑带土作为控制滑坡稳定的关键部位,对库岸滑坡启滑机制研究和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旨在探讨干湿循环条件下滑带土的强度特性,为库岸滑坡的研究提供参考。以三峡库区石龙门滑坡滑带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直剪仪和自主改装的荷载-干... 滑带土作为控制滑坡稳定的关键部位,对库岸滑坡启滑机制研究和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旨在探讨干湿循环条件下滑带土的强度特性,为库岸滑坡的研究提供参考。以三峡库区石龙门滑坡滑带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直剪仪和自主改装的荷载-干湿循环耦合装置,研究了不同上覆荷载条件下、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下滑带土的强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滑带土在干湿循环过程中出现应变软化现象,且随循环次数增加愈发明显;干湿循环引起滑带土抗剪强度和黏聚力劣化,且集中在前4次循环,内摩擦角则无明显变化;上覆荷载的压密效果约束了干湿循环的劣化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荷载-干湿循环耦合作用下滑带土力学强度弱化规律,为库岸滑坡滑带土力学特性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滑带土 上覆荷载 干湿循环 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带泥沙淤积层水肥特性高程梯度分异
3
作者 何平生 李进林 +3 位作者 贺秀斌 唐强 吴胜军 黄平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17,共9页
[目的]研究水库消落带泥沙淤积层的水肥特性高程梯度分异可为水库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三峡水库消落带为研究对象,采集典型坡面不同高程位置淤积泥沙分层样品,测试颗粒(黏粒、粉粒和砂粒)组成、养分物质(总有机碳、全氮和全磷)质... [目的]研究水库消落带泥沙淤积层的水肥特性高程梯度分异可为水库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三峡水库消落带为研究对象,采集典型坡面不同高程位置淤积泥沙分层样品,测试颗粒(黏粒、粉粒和砂粒)组成、养分物质(总有机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和质量含水率,对比分析消落带不同高程位置泥沙的水肥特性差异。[结果] 1)消落带淤积泥沙的颗粒较细,中值粒径为6.1~13.5μm,平均值为8.7μm,不同高程位置的泥沙中值粒径差异不显著(p>0.05)。淤积泥沙的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平均体积分数为82.7%,黏粒和砂粒的体积分数分别为14.2%和3.1%。2)消落带泥沙的平均总有机碳(TOC)、全氮(TN)和全磷(TP)分别为18.82、1.24、0.75 g/kg,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C∶N、C∶P和N∶P分别为15.25、25.26、1.68。泥沙养分物质随高程的整体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其中,TOC和TN随高程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TP的变化趋势不明显。泥沙C∶P和N∶P随高程的升高而升高,而C∶N的变化趋势不显著(p>0.05)。3)消落带泥沙的平均质量含水率为28.63%,无显著的高程梯度分异(p>0.05)。4)消落带泥沙颗粒组成、养分物质和质量含水率在剖面内均呈高低交替成层的“纹理状”分布。[结论]三峡水库消落带泥沙的养分物质质量分数存在明显的高程梯度分异,而颗粒组成和质量含水率的空间分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淤积层 水肥特性 空间分异 消落带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带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腐殖质含量特征
4
作者 王艳琪 禹妍彤 +3 位作者 白芹菲 鲍玉海 杨洁 贺秀斌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136,共9页
为探究三峡水库消落带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腐殖质组分含量变化规律和内在联系,以消落带3种植物群落(狗牙根、苍耳、扁穗牛鞭草)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0~10 cm、10~20 cm土层土样,利用湿筛法测定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并计算... 为探究三峡水库消落带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腐殖质组分含量变化规律和内在联系,以消落带3种植物群落(狗牙根、苍耳、扁穗牛鞭草)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0~10 cm、10~20 cm土层土样,利用湿筛法测定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并计算其稳定性,采用Na_(4)P_(2)O_(7)-NaOH溶液提取、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测定腐殖质组分。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群落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显著(P<0.05),团聚体稳定性为狗牙根>苍耳>扁穗牛鞭草,≥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为56.50%、49.81%、36.38%。2)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团聚体腐殖质碳含量在4.45~13.31 g/kg之间,≥0.25 mm团聚体中,苍耳群落腐殖质碳含量最高;<0.25 mm团聚体中,狗牙根群落腐殖质碳含量最高;各粒级团聚体PQ值苍耳群落最小。3)相关性分析表明,消落带微团聚体腐殖质及组分和小团聚体富里酸含量对增强团聚体稳定性.起重要正向作用。研究结果说明多年生草本在固土稳碳方面优于1年生草本。研究结果可为消落带植被恢复选种与生态重建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交替 紫色土 植物群落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腐殖质 三峡水库消落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落带沉积泥沙来源复合指纹示踪——以三峡库区申家河小流域为例
5
作者 郭进 史忠林 +1 位作者 王巧红 巨莉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4-231,共8页
复合指纹示踪技术定量解析消落带沉积泥沙来源的可靠性验证,包括试验小流域低水位期消落带沉积泥沙采样,流域来源类型划分和坡面表层样采集,复合指纹因子筛选,以及利用质量平衡模型解算泥沙来源相对贡献。颗粒理化特性分析发现,消落带... 复合指纹示踪技术定量解析消落带沉积泥沙来源的可靠性验证,包括试验小流域低水位期消落带沉积泥沙采样,流域来源类型划分和坡面表层样采集,复合指纹因子筛选,以及利用质量平衡模型解算泥沙来源相对贡献。颗粒理化特性分析发现,消落带泥沙颗粒较坡面物源偏细,<0.002 mm黏粒富集率高达1.60、颗粒比表面积较坡面表土>41%;泥沙及物源土壤有机养分、土壤碱金属、多数重金属及大气沉降核素等因子含量/比活度与细颗粒含量正相关。试验小流域消落带沉积泥沙来源解析表明:按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划分泥沙来源,林草地、果园(柑橘园)、坡耕地(旱地)及水田等4种主要地类相对平均产沙贡献分别为43%、39%、16%和2%;按流域地质地貌区域特性划分泥沙来源,紫色土区平均相对输沙比例51%、石灰土区平均相对输沙比例49%。示踪结果反映出不同土地利用管理方式变化及母.质土壤可蚀性差异下侵蚀产沙分异、地块-坡面-流域尺度输沙过程变异、消落带岸坡混合侵蚀扰动及库区蓄水倒灌外源泥沙输入干扰等多方面综合影响。指纹示踪技术可作为解析流域尺度泥沙来源有效手段,可为开展流域水土保持精准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纹识别技术 泥沙来源 消落带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格局研究
6
作者 孙云堃 冯琦 +1 位作者 丁长虹 温兆飞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5,共13页
三峡水库消落区是指坝前水位175 m逐步消退至防洪限制水位145 m之间,水库两岸因水库调度运用出现的临时性淹没或出露的水陆交错区域。三峡水库运行已近20年,但消落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至今尚未被全面定量地认识,给消落区的管理保护和利... 三峡水库消落区是指坝前水位175 m逐步消退至防洪限制水位145 m之间,水库两岸因水库调度运用出现的临时性淹没或出露的水陆交错区域。三峡水库运行已近20年,但消落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至今尚未被全面定量地认识,给消落区的管理保护和利用带来了诸多困扰。通过2021-2022年4次大范围高密度的消落区实地调查采样,共获得2000余份一手调查数据,并以此从消落区的支持功能、供给功能、调节功能和文化功能方面,系统地定量刻画了消落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发现:1)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在空间上分布相对均匀,各个区县的得分在平均分0.67上下波动;2)从库首到库尾,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系统的文化功能得分由0.60持续上升到0.73,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3)从库首到库尾,三峡水库消落区支持功能得分分别为0.34、0.41、0.27,供给功能得分分别为0.32、0.52、0.36,调节功能得分分别为0.55、0.72、0.67,服务功能指数分别为0.49、0.62、0.56,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4)消落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空间上呈现出集群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了形成这种空间分布格局的可能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生态保护和管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消落区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有机碳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7
作者 陆一鸣 李哲 +1 位作者 鲁伦慧 张媛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23,30,共10页
过往研究通常认为,水位波动在人类活动对消落带土壤有机碳(SOC)动态的影响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陆地人类活动如消落带周边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消落带SOC的影响目前尚不明晰。为探究三峡水库周期性水位波动和土地利用变化双重叠加干扰对消... 过往研究通常认为,水位波动在人类活动对消落带土壤有机碳(SOC)动态的影响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陆地人类活动如消落带周边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消落带SOC的影响目前尚不明晰。为探究三峡水库周期性水位波动和土地利用变化双重叠加干扰对消落带不同形态SOC的影响,选取三峡水库干支流消落带土壤为主要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消落带以及不同高程土壤样品的理化特征以及不同形态有机碳,并采用Mantel test、随机森林等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消落带SOC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总氮是影响SOC储量的最重要因素,而淹水时间的增加对土壤物理指标产生正向影响、对化学指标产生负向影响进而间接调控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储量。农田及建设用地的增加有利于土壤惰性有机碳(ROC)储量的增加,但不利于DOC的储存;同时对土壤总氮的促进作用间接增加了土壤DOC、微生物量碳(MBC)、ROC的储量;而相对淹水时间,农田及建设用地的增加对物理指标产生正向影响、对化学指标产生负向影响更显著,进而间接调节土壤DOC的分布。因此,相对于周期性水位波动,农田及建设用地变化是影响消落带不同形态SOC储量最显著的因素。研究成果可为消落带碳的核算及源汇功能的评估提供相应的关键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周期性水位波动 土地利用 人类活动 消落带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大型梯级水库岸线保护与利用耦合协调度评价及空间特征——以三峡水库为例
8
作者 毕月 温兆飞 +1 位作者 冯琦 谢智龙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1,共10页
以三峡水库为代表的长江上游大型梯级水库运用后,极大的改善了长江防洪、发电和航运能力,促进了流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峡水库是我国重要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其岸线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对保护库区生态环境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着... 以三峡水库为代表的长江上游大型梯级水库运用后,极大的改善了长江防洪、发电和航运能力,促进了流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峡水库是我国重要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其岸线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对保护库区生态环境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人们对于大型水库岸线的保护和利用状况及其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长期缺乏关注。由此,以三峡水库为例,首先构建岸线保护与利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根据8个关键指标进行定量评价;其次结合遥感影像、野外采样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34段岸线的保护与利用耦合协调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1)三峡水库岸线利用水平和综合水平从水库上游至下游呈递减趋势,且岸线保护水平均值为0.523,大幅度高于岸线利用和综合水平。(2)三峡水库岸线保护与利用的耦合协调度主要分布在0.161~0.879区间,有44%的岸线位于磨合发展区中,协调发展程度为初级水平。(3)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由库区西部向东部呈现递减趋势,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联动性。为此,我们提出今后要以岸线保护为主、同时需重视岸线利用的效率,促进岸线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结果有望为三峡水库岸线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助力长江上游梯级水库可持续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消落带 岸线保护 岸线利用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带不同水淹强度下微地形与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9
作者 程莅登 袁兴中 +2 位作者 杨柳青 黄亚洲 魏丽锦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455-7469,共15页
三峡水库消落带具有独特的周期性水淹-干旱胁迫,其地形与植物群落特征具有较强的关联性,然而两者之间的关系很少受到关注,因此探索消落带不同水淹强度下微地形与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受三峡水库水位... 三峡水库消落带具有独特的周期性水淹-干旱胁迫,其地形与植物群落特征具有较强的关联性,然而两者之间的关系很少受到关注,因此探索消落带不同水淹强度下微地形与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受三峡水库水位变化影响的重庆开州区汉丰湖北岸乌杨坝,沿高程梯度对不同微地形下群落类型及多样性分布格局、地形因子对多样性的相对贡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消落带不同微地形之间的植物群落类型存在显著分化;(2)不同微地形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下凹地形、凸起地形中的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崎岖斜坡及平坦地形;(3)高程I中,3种物种多样性指数和2种功能多样性指数与地形起伏度呈显著负相关;高程III-IV中,3种物种多样性指数和所有功能多样性指数与地形起伏度呈显著正相关;(4)高程、地形起伏度、微地形类别依次是影响消落带物种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最重要的三个因子,其中"高程+地形起伏度"具有最大的协同效应,证明了在消落带中,更高的环境异质性可能意味着更强的群落稳定性与恢复力。研究结果揭示了消落带植物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在不同高程沿微地形的空间分布格局,可为消落带生态修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水淹强度 微地形 地形起伏度 物种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带狗牙根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分异及相关性
10
作者 许丽雯 张跃伟 +2 位作者 蹇陈 张媛媛 王晓锋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9-261,共13页
[目的]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是当前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群落的建群种,为研究狗牙根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关联关系,认识消落带养分循环及物种适应特征。[方法]通过对三峡消落带(巴南-秭归段)16个断面分布的狗牙根... [目的]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是当前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群落的建群种,为研究狗牙根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关联关系,认识消落带养分循环及物种适应特征。[方法]通过对三峡消落带(巴南-秭归段)16个断面分布的狗牙根及其覆盖区的土壤进行野外采样,分析植物各器官(根、茎、叶)及土壤中碳、氮、磷质量分数,探究狗牙根及其实生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分异规律及相互关系。[结果]1)消落带土壤具有明显的“贫氮富磷”特征,且养分质量分数及其计量比具有强烈的空间分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碳氮比、碳磷比等自上游向下游呈升高趋势,而氮磷比(N/P)相对稳定;2)从库区上游至下游,狗牙根各器官C质量分数均呈降低趋势,而N、P质量分数自上游至下游则呈明显增加趋势,与下游消落区沉积增强导致的土壤养分供应水平提高有关;其中,叶片N质量分数表现出一定的空间稳定性,土壤贫N条件下狗牙根具有高效的N吸收效率并优先保障其叶片N需求的能力;3)狗牙根各器官化学计量比空间分异总体较弱,但根、茎的C/N、C/P的变异性强于叶片,表明狗牙根形成优先维持叶片生理功能稳定的适生策略;4)狗牙根与土壤的养分质量分数具有显著相关性,土壤N供应水平是制约狗牙根养分质量分数变化的关键因素;然而,二者的化学计量比相关性不显著,表明水淹和植物内稳性共同调节下,狗牙根与实生土壤间并未形成相对一致的化学计量特征;5)内稳性指数表明,消落带狗牙根内稳性总体较好,但上游向下游趋于减弱。[结论]在水淹格局变化背景下,狗牙根及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特征均呈明显的空间分异及协同关联,土壤养分的空间演化对狗牙根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重要影响;狗牙根化学计量比空间分异相对较弱,能够通过调节自身养分需求策略提高其对变异性的消落带土壤的适生能力;狗牙根与土壤化学计量比间的互馈关系在周期性水淹胁迫下可能尚未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带 狗牙根 生态化学计量 空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瞿塘峡至巫峡段消落带灰岩质量劣化特征
11
作者 张钟远 谭磊 +4 位作者 赵鹏 余姝 白林丰 曾德强 靳鹏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0-260,共11页
文章以三峡库区瞿塘峡至巫峡段消落带灰岩为研究对象,基于地质调查、回弹试验、声波波速测试、干湿循环试验和CT扫描等多源方法与技术,开展岩体(岩石)质量劣化、强度变化、微观劣化规律分析,系统研究该类岩体劣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峡库... 文章以三峡库区瞿塘峡至巫峡段消落带灰岩为研究对象,基于地质调查、回弹试验、声波波速测试、干湿循环试验和CT扫描等多源方法与技术,开展岩体(岩石)质量劣化、强度变化、微观劣化规律分析,系统研究该类岩体劣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峡库区瞿塘峡至巫峡段灰岩劣化现象主要有裂隙扩展与新生、溶蚀/潜蚀和机械侵蚀3种类型;经历库水位升降周期后,库水位变动带岩体强度降低明显,且有浅表层劣化快、深层劣化较慢的规律;干湿循环条件下结构面、裂隙等缺陷的存在是岸坡岩体劣化的控制性因素;应力对裂隙的扩展作用要远大于溶蚀作用,岩体遭受劣化的主要机制是水流的溶蚀作用与应力断裂,其中应力是裂隙扩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岩石劣化过程中裂隙动态演化过程依次为表面孔隙增多,裂隙逐渐由表及里扩展延伸,岩样内部孔隙明显大幅度增多,裂隙结构面再扩展并不断增加其孔隙度使得裂隙显化愈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岩溶岸坡 水岩作用 岩体劣化 干湿循环试验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期性水位波动对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鹏 冉义国 +3 位作者 梅渝 马茂华 黄平 吴胜军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2-680,共9页
为探究水位波动对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在三峡水库消落带采集和测定了受不同水淹强度影响的石灰土、紫色土、黄壤及其植物样品,并运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和基于冗余分析的典范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周期性... 为探究水位波动对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在三峡水库消落带采集和测定了受不同水淹强度影响的石灰土、紫色土、黄壤及其植物样品,并运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和基于冗余分析的典范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周期性水淹增加了石灰土和紫色土的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但降低了黄壤的有机碳含量和密度。此外,石灰土的有机碳分布还受地上生物量、土壤pH和土层深度的影响,紫色土的有机碳分布还受土层深度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而黄壤的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则与地上生物量、土层深度和地下生物量有关。总之,周期性水位波动对消落带土壤有机碳影响深刻,但土壤类型分异了有机碳对水位波动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消落带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带狗牙根根系对紫色土抗剪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郑晓岚 鲍玉海 +3 位作者 贺秀斌 谢航宇 禹妍彤 王英培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50,共10页
植物根系对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起着最主要的作用。为探究根系对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抗剪性能的影响,以典型草本植物狗牙根及其根土复合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原状土和重塑土、采用直剪试验和三轴试验2种方法,揭示根系形态特征、含根量以及布... 植物根系对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起着最主要的作用。为探究根系对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抗剪性能的影响,以典型草本植物狗牙根及其根土复合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原状土和重塑土、采用直剪试验和三轴试验2种方法,揭示根系形态特征、含根量以及布根方式对土壤抗剪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内摩擦角、黏聚力与根系形态特征呈对数正相关;各形态指标对土壤抗剪性能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根长密度>根质量密度>根径。2)根系含量与土壤抗剪性能呈正相关。含根量分别为0.9、0.6和0.3 mg/cm^(3)的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依次比素土提高14.54%~49.56%、9.09%~35.82%和3.80%~17.58%;内摩擦角依次提高13.95%、13.07%和1.98%;黏聚力依次提高29.37%、24.48%和15.34%。3)交叉布根下土壤抗剪性能最强,与垂直布根、水平布根相比,交叉布根的抗剪强度依次提高4.22%~16.95%和11.45%~32.61%;黏聚力依次提高15.61%和16.09%;最大应力值依次提高3.78%~34.18%和36.86%~41.44%。研究结果可为三峡水库消落带固土护岸的物种筛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及水库岸线管理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根系 根土复合体 土壤抗剪性能 消落带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反硝化及DOM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砚涛 苏培兴 +3 位作者 张代钧 袁淑培 张峻通 刘寅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70-3279,共10页
在重庆主城与涪陵选取了3个典型点位采集土壤样品,并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原位反硝化速率、溶解性有机质(DOM)驱动的反硝化以及库区土壤的微生物进行了考察与分析.结果显示在海拔145~155m区间,淹水期镇安镇、涪陵区和鱼嘴镇最高氨氮(NH_(4... 在重庆主城与涪陵选取了3个典型点位采集土壤样品,并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原位反硝化速率、溶解性有机质(DOM)驱动的反硝化以及库区土壤的微生物进行了考察与分析.结果显示在海拔145~155m区间,淹水期镇安镇、涪陵区和鱼嘴镇最高氨氮(NH_(4)^(+)-N)平均浓度分别为31.32,28.63和19.23mg/kg,均高于落干期.在淹水期,与高海拔区域土壤中硝酸盐氮(NO_(3)^(-)-N)平均浓度相比,低海拔土壤中NO_(3)^(-)-N平均浓度分别增大了46.91%(镇安镇)、37.89%(涪陵区)和29.69%(鱼嘴镇).在淹水期,土壤有机质(SOM)平均浓度随着海拔高程的降低而降低,镇安镇、涪陵区和鱼嘴镇分别从109.16,80.93和82.61mg/kg降至65.63,64.53,53.41mg/kg.土壤中NH_(4)^(+)-N和NO_(3)^(-)-N的含量与现场反硝化速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提供充足的碳(C)和氮(N)营养元素后,土壤潜在反硝化速率表现出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差异性.在由DOM驱动的反硝化实验中,DOM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R^(2)>0.93),N2O累积量符合Logistic模型(R^(2)>0.97).在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中,反硝化功能微生物主要是Bacillus和Comamonadaceae,其丰度变化与土壤潜在反硝化速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消落带 土壤反硝化 溶解性有机质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水位变化的三峡库区消落带碳汇提升设计及效益评估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展菲 袁嘉 +1 位作者 唐婷 陈鸿飞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27,共9页
【目的】三峡库区消落带受周期性的水位涨落及冬季长时间深水淹没影响,碳汇能力遭受严重破坏。如何恢复并充分发挥消落带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成为三峡库区生态治理的关键议题。【方法】针对复杂水位变化挑战,提出以林塘模式修复消落带... 【目的】三峡库区消落带受周期性的水位涨落及冬季长时间深水淹没影响,碳汇能力遭受严重破坏。如何恢复并充分发挥消落带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成为三峡库区生态治理的关键议题。【方法】针对复杂水位变化挑战,提出以林塘模式修复消落带生态系统并提升碳汇能力的技术框架,选取位于三峡库区腹心的大浪坝消落带开展实证研究。运用CASA模型测算修复前后大浪坝消落带的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基于植被生物量数据计算修复后大浪坝消落带与未修复对照组内不同高程带的碳汇能力,评估林塘碳汇系统的可持续效益。【结果】修复后大浪坝消落带的碳汇能力随时间推移明显提升,NPP由2012年的154.4 g C·m^(2)·a^(-1)增长至2016年的182.5 g C·m^(2)·a^(-1);各高程带的碳汇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呈现出随海拔降低而减弱的趋势,170~175 m高程带碳汇能力达到1.827 kg C/m^(2),160~165 m高程带碳汇能力仅为0.830 kg C/m^(2)。林塘系统增强了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和复原力,形成了适应水位变化的立体固碳模式并有效提升了碳汇效率。【结论】林塘碳汇系统是应对三峡库区复杂水位变化和长时间深水淹没挑战的适应性探索,显示出景观优化、生物多样性、经济效益与碳汇协同耦合的关键特征。研究成果能够为中国大型工程型水库消落带的治理及碳增汇提供科学依据与可复制推广的创新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修复 三峡库区 消落带 碳汇系统设计 碳汇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rkov模型的三峡上游消落带土地利用变化预测 被引量:1
16
作者 宋云瑞 王鹏程 +3 位作者 崔鸿侠 胡文杰 姚圣典 贺达 《湖北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27-31,共5页
三峡水库蓄水后形成高程差30 m的消落带,以蓄满水位175 m为基准水平外扩150 m得到交错缓冲区。缓冲区土地利用情况较复杂,本研究通过研究库区上游缓冲区近20年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分析前20年上游发展模式。通过马尔可夫函数来预测未来2... 三峡水库蓄水后形成高程差30 m的消落带,以蓄满水位175 m为基准水平外扩150 m得到交错缓冲区。缓冲区土地利用情况较复杂,本研究通过研究库区上游缓冲区近20年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分析前20年上游发展模式。通过马尔可夫函数来预测未来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可能,为上游区域未来规划发展方向提出建议。研究表明:(1)上游在发展过程中持续紧抓农业用地,可按目前的模式继续发展;(2)生态方面,森林、灌丛、草地等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地类占比是有所提高的,目前发展政策是有利生态环境的,但由于水域面积增长导致裸岩增加,水土流失风险增加,需更加重视水土流失的防治;(3)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密切相关,城乡建设用地与道路占比不断上升,上游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综合来说,可按照2000~2020年的发展模式继续开发建设,但应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尽量建设森林城市,通过工程护坡、生态护坡等技术来加强两岸土地的水土保持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带 3S技术 土地利用 马尔可夫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城市河岸带草本植物功能性状及群落结构
17
作者 毛媛 袁嘉 +2 位作者 游奉溢 侯春丽 程莅登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848-9861,共14页
选择位于三峡库区腹心的重庆主城长江段九龙滩河岸带,研究草本植物功能性状对三峡库区复杂水位变化的响应机理,分析环境胁迫条件下的草本植物CSR策略(竞争型、耐胁迫型、杂草型)及群落构建机制。研究发现,三峡库区城市河岸带内草本植物... 选择位于三峡库区腹心的重庆主城长江段九龙滩河岸带,研究草本植物功能性状对三峡库区复杂水位变化的响应机理,分析环境胁迫条件下的草本植物CSR策略(竞争型、耐胁迫型、杂草型)及群落构建机制。研究发现,三峡库区城市河岸带内草本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Gleason物种丰富度指数随海拔高程升高而增加,而Pielou均匀度指数则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比叶面积(SLA)和比根长(SRL)与海拔高程呈显著正相关,表明草本植物趋向于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叶面积和根系长度以提高资源获取效率。叶干物质含量(LDMC)与海拔高程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水淹胁迫严重的低海拔消落带区域内的草本植物倾向于形成较厚实的叶片以适应淹水胁迫。植物群落主要展现出耐胁迫型(S)策略,而耐胁迫-杂草型(S/SR)混合策略也广泛存在。S策略植物比例随海拔升高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而杂草型(R)策略植物比例则随高程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竞争型(C)策略植物比例则最低。结果指出,植物通过调整SLA、SRL和LDMC等功能性状,以及权衡不同海拔高程中这些性状的组合,从而优化其对水位变化的适应能力,并相应调整其CSR策略。本研究初步揭示了三峡库区城市河岸带草本植物对水位变化的响应机制,能够为建立稳定的河岸带草本植物群落和制定三峡库区城市河流景观的可持续管理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城市河岸带 草本植物 功能性状 CSR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地形—植物”协同的三峡库区城市消落带修复设计与评估
18
作者 杨柳青 陈鸿飞 +2 位作者 游奉溢 钱深华 袁嘉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4期171-179,共9页
微地形与植物的协同作用是自然河岸带生态系统维持结构稳定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机制。三峡库区蓄水后,其沿岸城市的原有河岸带转变为周期性淹没且水位落差极大的消落带,内部地形与植被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快速衰退,对库区城市的生态安全... 微地形与植物的协同作用是自然河岸带生态系统维持结构稳定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机制。三峡库区蓄水后,其沿岸城市的原有河岸带转变为周期性淹没且水位落差极大的消落带,内部地形与植被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快速衰退,对库区城市的生态安全造成负面影响。选取重庆市开州区汉丰湖北岸的乌杨坝消落带,首次基于“微地形—植物”协同提出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设计技术框架,并对修复后的消落带微地形、植物群落和鸟类群落进行调查分析,评估修复设计的实际效果。结果表明:丰富的微地形类型及其组合有效促进了乌杨坝消落带的植物多样性恢复;二者耦合作用,在不同水位条件下维持了鸟类生境异质性,使鸟类多样性得到提升。因此,“微地形—植物”协同设计有助于维持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及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生态服务功能的保障及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微地形 植物群落 生境修复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消落带生态系统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66
19
作者 吕明权 吴胜军 +6 位作者 陈春娣 姜毅 温兆飞 陈吉龙 王雨 王小晓 黄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504-3518,共15页
三峡消落带生态系统是一条特殊的生态脆弱带,其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及其对整个三峡库区的影响使得这一生态过渡区逐渐成为地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以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1989—2013年国内外发表的有... 三峡消落带生态系统是一条特殊的生态脆弱带,其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及其对整个三峡库区的影响使得这一生态过渡区逐渐成为地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以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1989—2013年国内外发表的有关三峡消落带研究的论文,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三峡消落带研究现状、进展及发展趋势,内容包括论文数量及发表年代分布、研究机构、发表期刊和重要主题等。1989—2013年间,国内外总共发表三峡消落带研究的论文478篇,其中中文论文436篇,英文论文42篇;文章数量逐年递增,特别是2009年以后,增长速率明显加快;消落带的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重庆、湖北和北京,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发表论文数量在研究机构中名列前三;《生态学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和《环境科学》3种期刊的载文数量最多,《生态学报》主要报道消落带植物研究成果,《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关注的领域较为宽泛,《环境科学》主要报道土壤和环境问题的研究;研究地点主要分布在长江支流上,其中澎溪河流域的消落带面积比例最大,以该区域为研究对象的论文相对更多;生态是消落带研究最大的主题,土壤和植被是消落带研究的主要生态要素,磷、氮和重金属在土壤的循环过程是目前研究的主要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如何生态重建消落带生态系统是目前遇到最大的挑战之一。以后,需要加强三峡消落带的长时间序列的监测,及加强特殊水位脉动下物质在消落带内部、水生与陆生生态系统迁移过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带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淹没区与自然消落区现存植被的比较 被引量:66
20
作者 白宝伟 王海洋 +2 位作者 李先源 冯义龙 智丽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84-687,691,共5页
调查并分析了三峡库区自然消落区和水库运行后的未来淹没区现存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活型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未来淹没区植被类型以灌丛和草丛为主,上部偶有乔木片林,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1 a生草本和灌木为主。自然消落区植... 调查并分析了三峡库区自然消落区和水库运行后的未来淹没区现存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活型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未来淹没区植被类型以灌丛和草丛为主,上部偶有乔木片林,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1 a生草本和灌木为主。自然消落区植被类型只有灌丛和草丛,生活型以1 a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为主,各高程带物种丰富度及物种多样性指数均低于未来淹没区,并呈现出消落区上部】消落区中部】消落区下部的空间变化规律。据此,指出了未来淹没区植物群落在水库运行后的潜在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消落区 植物群落 植被类型 三峡库区 淹没区 物种多样性指数 多年生草本 空间变化规律 物种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