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OTOCHARGEABLE BEHAVIOR OF HYDROGEN STORAGE ALLOY ELECTRODE MODIFIED WITH TiO_2 NANOPARTICLES
1
作者 王改田 涂江平 +3 位作者 张博 张文魁 吴建波 黄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201-204,共4页
Photochargeable behavior of hydrogen storage alloy electrode modified with TiO_2 nanoparticles(MH/TiO_2) was investigated by measuring its photocharge-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showed the MH/TiO_2 electro... Photochargeable behavior of hydrogen storage alloy electrode modified with TiO_2 nanoparticles(MH/TiO_2) was investigated by measuring its photocharge-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showed the MH/TiO_2 electrode could store light energy photoelectrochemically when it was illuminated. The potential of the MH/TiO_2 electrode could be charged to 0.843 V.The discharge time of the MH/TiO_2 electrod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he illuminating time, The mechanism of photochargeable behavior of the M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charge TITANIA hydrogen storage alloy metal hydri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H_2-Ti/Cr(AMORPHOUS)COMPOSITE FOR HYDROGEN STORAGE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秀丽 涂江平 +2 位作者 张孝彬 陈长聘 赵新兵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187-189,共3页
Ti/Cr (atomic ratio 3:4) amorphous alloy was prepared by ball milling the rapidly quenched Ti/Cr ribbons for 30h, and then milled with MgH_2 for 50 h under Ar atmosphere to obtain MgH_2-30wt. % Ti/Cr composite. The XR... Ti/Cr (atomic ratio 3:4) amorphous alloy was prepared by ball milling the rapidly quenched Ti/Cr ribbons for 30h, and then milled with MgH_2 for 50 h under Ar atmosphere to obtain MgH_2-30wt. % Ti/Cr composite. The XRD results indicate that MgH_2 decomposed partly during ball milling process. The brittle MgH_2 and the mechanical driving force resulted in a highly dispersive distribution of the Ti/Cr amorphous phase in the Mg matrix. The favorable hydrogenation performance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c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gen storage Mg-based alloy ball milling amorphous alloy hydriding kine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氢化物储氢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童亮 余豪华 +5 位作者 毛佰一 黄琰波 许达 曾德龙 王蒋静 江吉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5,共13页
“双碳”战略背景下,绿色化低碳化是我国乃至全球水运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氢能的应用是实现水路交通行业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而安全高效的储氢技术是实现氢能大规模应用的前提条件.金属氢化物储氢被认为是一种安全、高效、可靠的储氢方... “双碳”战略背景下,绿色化低碳化是我国乃至全球水运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氢能的应用是实现水路交通行业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而安全高效的储氢技术是实现氢能大规模应用的前提条件.金属氢化物储氢被认为是一种安全、高效、可靠的储氢方式之一.本文首先归纳金属氢化物的储氢原理及分类,然后综述了目前金属氢化物储氢系统的研究现状,分析总结了相关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最后评估了金属氢化物储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从明晰应用场景、攻克关键技术、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等方面对未来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的推广和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氢化物 储氢 港口 船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圆柱形换热结构的金属氢化物储氢反应器吸氢性能优化研究
4
作者 黄静 程腾飞 +5 位作者 方王刚 李晓 何礼青 任兴海 徐义书 成晓北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0-448,共9页
文章建立了基于圆柱形换热结构的金属氢化物储氢反应器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研究了圆柱形换热结构的几何形状和位置对储氢反应器吸氢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构建了数学模型,优化得出了换热结构的最佳位置,还探讨了吸氢过程中合金床层的热质传... 文章建立了基于圆柱形换热结构的金属氢化物储氢反应器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研究了圆柱形换热结构的几何形状和位置对储氢反应器吸氢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构建了数学模型,优化得出了换热结构的最佳位置,还探讨了吸氢过程中合金床层的热质传递特性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并基于床层之间温差区域的面积分析了多床层热量传递的均匀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内嵌换热环处于合金床层的0.62R位置时,储氢反应器达到90%储氢量的吸氢时间最短,比中心换热管结构和外部换热套结构分别减少了76.3%和60.7%;不同形式的换热结构会导致合金床层的热质传递特性产生差异,进而改变床层反应界面面积和移动速度,最终影响反应器的吸氢性能;当反应器内存在多个独立反应床层时,不同床层之间的温差区域面积越小,则床层之间的热量传递越均匀,换热结构的能效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氢化物储氢反应器 圆柱形换热结构 吸氢性能 热质传递 床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改性提高轻金属氢化物储氢性能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海花 马宁 +2 位作者 张猛 石哲 曹志杰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9,共5页
固态储氢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储氢方式之一。铝氢化锂(LiAlH_(4))、铝氢化钠(NaAlH_(4))和氢化镁(MgH_(2))等轻金属氢化物具有储氢容量高、成本低等优点,是固态储氢材料研究的重点,但较高的吸/放氢温度、缓慢的动力学性能阻碍了其实际... 固态储氢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储氢方式之一。铝氢化锂(LiAlH_(4))、铝氢化钠(NaAlH_(4))和氢化镁(MgH_(2))等轻金属氢化物具有储氢容量高、成本低等优点,是固态储氢材料研究的重点,但较高的吸/放氢温度、缓慢的动力学性能阻碍了其实际应用。掺杂催化剂可以有效降低LiAlH_(4)、NaAlH_(4)和MgH_(2)等轻金属氢化物的动力学能垒,是改善吸/放氢性能的有效途径。介绍了轻金属氢化物LiAlH_(4)、NaAlH_(4)和MgH_(2)的基本性质、储氢原理、掺杂改性及催化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轻金属氢化物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材料 轻金属氢化物 铝氢化锂 铝氢化钠 氢化镁 掺杂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氢化物储氢反应器内反应死区优化对储氢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
6
作者 陈泽祺 闫素英 +3 位作者 张伟 杨利冬 周少斌 高明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4-480,共7页
针对金属氢化物储氢的热效应问题,建立了储氢反应器的二维仿真模型,研究了在反应死区内增设换热管束对储氢性能的影响,获得了不同尺寸反应器死区的管束优化布置方式。结果表明:在半径为45 mm的反应器中增设15根换热管后,反应死区内金属... 针对金属氢化物储氢的热效应问题,建立了储氢反应器的二维仿真模型,研究了在反应死区内增设换热管束对储氢性能的影响,获得了不同尺寸反应器死区的管束优化布置方式。结果表明:在半径为45 mm的反应器中增设15根换热管后,反应死区内金属氢化物温度由339 K降至297.6~311.4 K,反应分率由0.2~0.5升至0.89以上;当反应器半径分别为35、45和55 mm时,反应死区的最优管数分别为6、15和18,与未优化前相比,储氢时间分别缩短了8.53%、9.95%和9.68%,而换热管束体积分数仅增加了0.49%、0.74%和0.60%,且优化后不同尺寸反应器储氢时间的最大变化幅度小于2.43%,因此增设管束可有效消除反应死区对储氢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氢化物 储氢性能 换热管束优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原子催化剂改善轻金属氢化物储氢性能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王旭阳 石哲 +3 位作者 张海花 夏誉豪 李晓磊 曹志杰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57-62,共6页
MgH_(2)、NaAlH_(4)和LiAlH_(4)等轻金属氢化物具有储氢量高、可逆性好、成本低等优点,是目前储氢材料的研究热点。但由于吸放氢温度较高、动力学缓慢,限制了其在储氢方面的应用。通过掺杂催化剂能够改善轻金属氢化物的吸放氢性能。其中... MgH_(2)、NaAlH_(4)和LiAlH_(4)等轻金属氢化物具有储氢量高、可逆性好、成本低等优点,是目前储氢材料的研究热点。但由于吸放氢温度较高、动力学缓慢,限制了其在储氢方面的应用。通过掺杂催化剂能够改善轻金属氢化物的吸放氢性能。其中,单原子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选择性和循环稳定性等优点,可有效降低轻金属氢化物的动力学能垒,进而提高动力学速率,降低吸放氢温度。重点阐述了单原子催化剂改善轻金属氢化物储氢性能的研究进展,并对单原子催化剂未来在这方面应用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基于轻金属氢化物的固态储氢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材料 轻金属氢化物 催化性能 单原子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用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研究综述
8
作者 胡磊 李勃成 +1 位作者 袁裕鹏 童亮 《中国舰船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47,共16页
金属氢化物储氢是一种基于化学吸收原理的氢气储存方法,具有高体积储氢密度和高安全性的特点,在船舶储氢领域的应用潜力备受关注。在此背景下,对于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在船舶上的应用,有着材料性能、反应器性能、热管理系统、成本等一系... 金属氢化物储氢是一种基于化学吸收原理的氢气储存方法,具有高体积储氢密度和高安全性的特点,在船舶储氢领域的应用潜力备受关注。在此背景下,对于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在船舶上的应用,有着材料性能、反应器性能、热管理系统、成本等一系列有待研究的问题。首先,对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进行归纳,总结梳理金属氢化物的工作原理及材料性能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介绍金属氢化物在船舶上的应用情况;然后,结合氢能船舶的应用环境及需求,分析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在船舶上应用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并以满足氢能船舶对氢气储量和放氢速率要求为目标,介绍船用金属氢化物储氢系统的研究,包括储氢系统性能研究、储氢反应器结构、反应器结构优化、耦合船舶燃料电池的热管理系统和储氢系统设计思路;最后,结合上述研究内容,对船用金属氢化物储氢系统的研究方向进行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储氢 金属氢化物 储氢性能 反应器设计 热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基固态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9
作者 梁宸曦 王振斌 +2 位作者 张明锦 马存花 梁宁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8-824,共37页
氢能有望成为脱碳时代的“理想燃料”。高性能储氢材料的发现、开发和改性是未来发展固态储氢和氢能源利用的关键。而氢化镁(MgH2)具有储氢能力强、自然储量丰富、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固态储氢材料领域备受关注。但是氢化镁较高的热力学... 氢能有望成为脱碳时代的“理想燃料”。高性能储氢材料的发现、开发和改性是未来发展固态储氢和氢能源利用的关键。而氢化镁(MgH2)具有储氢能力强、自然储量丰富、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固态储氢材料领域备受关注。但是氢化镁较高的热力学稳定性、缓慢的动力学性能,以及循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团聚和粗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镁基固态储氢材料的大规模投产和实际应用。近年来,大量研究工作聚焦于镁基储氢材料的热/动力学改性,目前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改善镁基固态储氢材料储氢性能的最新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合金化、纳米化、引入催化剂等改性策略,阐述了不同策略具体的改性机理。最后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高性能镁基储氢材料的研发提供借鉴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储氢材料 氢化镁 合金化 纳米化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封闭空间内氢化镁粉尘爆炸火焰的传播特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毛文哲 张国涛 +3 位作者 杨帅帅 徐子晖 王燕 纪文涛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2-182,共11页
在自行搭建的5 L粉尘爆炸火焰传播特性实验装置中,实验研究了半封闭空间内氢化镁(MgH_(2))粉尘爆炸火焰的传播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随MgH_(2)粉尘浓度的提高,MgH_(2)粉尘爆炸火焰由点火至稳定传播所用时间先缩短后延长以及预热区宽度先... 在自行搭建的5 L粉尘爆炸火焰传播特性实验装置中,实验研究了半封闭空间内氢化镁(MgH_(2))粉尘爆炸火焰的传播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随MgH_(2)粉尘浓度的提高,MgH_(2)粉尘爆炸火焰由点火至稳定传播所用时间先缩短后延长以及预热区宽度先减小后增大,火焰亮度、锋面平滑度、及火焰传播速度呈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质量浓度为800 g/m^(3)时呈最佳燃烧状态。不同浓度的MgH_(2)粉尘爆炸火焰传播瞬时速度整体呈波动趋势,波动幅度随浓度的提高而先减小后增大,800 g/m^(3)时波动幅度最小,瞬时传播速度变化趋势随浓度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最后,根据MgH_(2)爆炸产物的XRD测试结果,分析MgH_(2)粉尘爆炸反应机理,发现MgH_(2)粉尘爆炸是以MgH_(2)燃烧反应为主并伴随有MgH_(2)和Mg(OH)2分解以及Mg和H_(2)氧化等多个总包反应的复杂过程,爆炸反应的最终产物为Mg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封闭空间 储氢金属 氢化镁 爆炸 火焰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含镁)系储氢材料的研究历程与发展态势
11
作者 王齐森 胡文强 +8 位作者 马仲亮 王飞 刘洋 夏广林 宋云 方方 余学斌 张庆安 孙大林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64-1076,共13页
镁(含镁)系储氢材料作为固态储氢技术的工作介质,具有高重量储氢密度和高体积储氢密度的突出优势,但其吸/放氢温度高、速率慢、可逆性差等难点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严重阻碍了其实际应用。按照化学键性质的区别,镁(含镁)系储氢材... 镁(含镁)系储氢材料作为固态储氢技术的工作介质,具有高重量储氢密度和高体积储氢密度的突出优势,但其吸/放氢温度高、速率慢、可逆性差等难点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严重阻碍了其实际应用。按照化学键性质的区别,镁(含镁)系储氢材料可分为合金和配位化合物两大类。过去几十年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通过改变成分和结构、加入掺杂(催化)剂、构建微纳结构和失稳体系等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但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在改善动力学方面的进展要大于热力学方面,使用镁(含镁)系储氢材料的过程中仍需要通过传统电加热的方式提供额外能量,以克服吸/放氢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能垒,这导致了能量转化效率降低。最新的研究表明,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利用非电加热形式(太阳能和工业余热)的外场能量,有望解决能效低的问题,为镁(含镁)系储氢材料的实际应用带来新曙光。回顾了镁(含镁)系储氢材料的研发历程,阐述了各阶段取得的标志性进展,分析和探讨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合金 配位氢化物 外场 成分优化 结构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储氢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海波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8,共6页
氢能被认为是能源转型、工业及交通领域深度脱碳的关键路径。综述了固态储氢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梳理了物理吸附、化学储氢和金属氢化物等固态储氢技术路线以及美国能源部等机构提出的重量储氢密度、体积储氢密度、循环寿命和系统成本... 氢能被认为是能源转型、工业及交通领域深度脱碳的关键路径。综述了固态储氢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梳理了物理吸附、化学储氢和金属氢化物等固态储氢技术路线以及美国能源部等机构提出的重量储氢密度、体积储氢密度、循环寿命和系统成本等关键技术参数的发展目标,指出目前存在的技术经济问题和改进方向,分析了固态储氢应用场景和潜力,并提出未来技术发展、系统集成优化及应用方向等建议,为开展固态储氢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提供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固态储氢材料 金属氢化物 镁基储氢材料 重量和体积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储氢密度金属氢化物蓄热性能预测
13
作者 杨宜坤 吴震 +1 位作者 刘洪皓 张早校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4-146,共13页
金属氢化物材料具有储氢/热密度高,工作温度区间广,无污染无腐蚀性的优点,被认为是理想的储氢/热材料。金属氢化物储氢/热材料可以通过掺杂不同元素形成多元合金,以开发具有不同目标性能的材料。这种方法依赖实验合成,十分耗费时间和经... 金属氢化物材料具有储氢/热密度高,工作温度区间广,无污染无腐蚀性的优点,被认为是理想的储氢/热材料。金属氢化物储氢/热材料可以通过掺杂不同元素形成多元合金,以开发具有不同目标性能的材料。这种方法依赖实验合成,十分耗费时间和经济成本。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性能预测模型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测试对比最小二乘回归、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操作符回归、岭回归、弹性网络回归、支持向量回归和随机森林回归多种回归算法,成功建立了金属氢化物微观材料性质与宏观形成能之间的关系。测试结果显示随机森林回归具有最好的预测性能,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相对误差均较小,仅为3.078和8.2011,且决定系数较高,具有良好的回归能力和泛化能力。SHAP分析中表明组成金属氢化物的基态原子体积的均值和最值具有高达5.56和1.26的SHAP值,这2个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属氢化物材料的形成能大小。对Mg基,Ca基,AB、AB2及AB5型金属氢化物材料预测结果分析显示预测相对误差均在9%以下,证明了模型准确性及普适性,可用于未知数据集的形成能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热利用 金属氢化物 储氢储热 机器学习 性能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镧镍储氢合金改性制备及吸/放氢性能研究
14
作者 纪佳欣 刘学武 +3 位作者 李丁健 刘炳言 靖秀明 曹学磊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1-446,共6页
镧镍合金(LaNi_(5))是公认的性能优良的常温储氢材料,成为固态储氢材料的热门研究对象,然而在循环吸/放氢过程中,材料晶格会因膨胀和收缩导致合金严重粉化,进而缩短其循环使用寿命.为研究掺杂不同质量分数膨胀石墨(EG)的LaNi_(5)-x%EG粉... 镧镍合金(LaNi_(5))是公认的性能优良的常温储氢材料,成为固态储氢材料的热门研究对象,然而在循环吸/放氢过程中,材料晶格会因膨胀和收缩导致合金严重粉化,进而缩短其循环使用寿命.为研究掺杂不同质量分数膨胀石墨(EG)的LaNi_(5)-x%EG粉末/压片混合材料的吸/放氢循环稳定性,通过实验获得掺杂EG改性后的镧镍合金导热系数、吸/放氢温度和吸/放氢量.实验结果表明:与LaNi_(5)合金粉末相比,LaNi 5-5.0%EG粉末在100 MPa压力下固化压片后导热系数是其16.47倍,吸氢量提高了47.9%,放氢量提高了144.8%,具有更适合的吸/放氢能力,可进一步应用于大规模的固态储氢场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氢化物 储氢性能 混合固化 传热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氢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5
作者 周素芹 程晓春 +1 位作者 居学海 朱小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83-790,共8页
氢能作为一种新型的能量密度高的绿色能源,正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储存技术是氢能利用的关键。储氢材料是当今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也是氢的储存和输送过程中的重要载体。本文综述了目前已采用或正在研究的储氢材料,如金属(合金)储氢、... 氢能作为一种新型的能量密度高的绿色能源,正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储存技术是氢能利用的关键。储氢材料是当今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也是氢的储存和输送过程中的重要载体。本文综述了目前已采用或正在研究的储氢材料,如金属(合金)储氢、碳基储氢、有机液体储氢、络合物储氢、硼烷氨储氢等材料,比较了各种储氢材料的优缺点,并指出其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材料 金属(合金)储氢 碳基储氢 有机液体储氢 络合物储氢 硼烷氨 MOFS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钴无钴贮氢合金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平 王新林 +1 位作者 赵韦人 吴建民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38-241,共4页
综述了低钴、无钴贮氢合金的研究进展,总结评价了开发低钴、无钴贮氢合金的理论指导-循环稳定性理论和开发低钴无钴贮氢合金的一系列方法,其中包括成分的探索方法和特种工艺的运用及在低钴无钴贮氢合金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 低钴无钴贮氢合金 金属氢化物电极 循环稳定性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氢材料在高能固体火箭推进剂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17
作者 杨燕京 赵凤起 +1 位作者 仪建华 罗阳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14,共7页
系统介绍了金属氢化物、金属配位氢化物、金属氮氢化合物以及氨硼烷等储氢材料,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储氢合金、轻金属氢化物和金属硼氢化合物在高能固体火箭推进剂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指出上述储氢材料能够促进推进剂组分的分解,改善推进... 系统介绍了金属氢化物、金属配位氢化物、金属氮氢化合物以及氨硼烷等储氢材料,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储氢合金、轻金属氢化物和金属硼氢化合物在高能固体火箭推进剂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指出上述储氢材料能够促进推进剂组分的分解,改善推进剂的燃烧性能并提高推进剂的能量性能;同时分析了各类储氢材料在高能固体推进剂中的应用前景和制约因素,提出金属氢化物和金属配位氢化物是可能应用于高能固体火箭推进剂的储氢材料;同时,需重点关注储氢材料对氧气和水的高敏感性以及与推进剂的相容性差等可能的制约因素。附参考文献37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推进剂 储氢材料 推进剂燃烧 金属氢化物 金属配位氢化物 金属氮氢化合物 氨硼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化学计量比贮氢合金Ml(Ni_(0.71)Co_(0.15)Al_(0.06)Mn_(0.08))_x的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全安 桑革 +2 位作者 李建文 陈云贵 涂铭旌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59-662,共4页
研究了化学配比x对贮氢合金Ml(Ni0 .71 Co0 .1 5Al0 .0 6Mn0 .0 8) x(4.6≤x≤ 5.2 )的结构、组织、电化学性能和 p c T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x增大非化学计量比合金点阵常数a值减小 ,c值增大 ,单胞体积减小 ,当x =5.2时c/a达到最... 研究了化学配比x对贮氢合金Ml(Ni0 .71 Co0 .1 5Al0 .0 6Mn0 .0 8) x(4.6≤x≤ 5.2 )的结构、组织、电化学性能和 p c T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x增大非化学计量比合金点阵常数a值减小 ,c值增大 ,单胞体积减小 ,当x =5.2时c/a达到最大值。x =5.0的化学计量比合金具有最小的点阵常数和单胞体积。放电容量、充放电循环稳定性和 p c T曲线平台压均随着x增大而提高 ,当x =5.2时达到最大放电容量和最佳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贮氢合金 金属氢化物电极 电化学性能 化学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_(0.8-x)RE_xMg_(0.2)Ni_(3.2)Co_(0.6)储氢合金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8
19
作者 唐睿 刘丽琴 +3 位作者 柳永宁 于光 朱杰武 刘晓东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057-1061,共5页
通过感应容炼制备了La0.8-xRExMg0.2Ni3.2Co0.6(RE=Sm,Dy,0≤x≤0.3)合金。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该合金的晶体结构,并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该合金是由LaNi5主相和LaNi3第二相构成;随着Sm(Dy)取代La量的增加,合金主相单胞体积线... 通过感应容炼制备了La0.8-xRExMg0.2Ni3.2Co0.6(RE=Sm,Dy,0≤x≤0.3)合金。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该合金的晶体结构,并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该合金是由LaNi5主相和LaNi3第二相构成;随着Sm(Dy)取代La量的增加,合金主相单胞体积线性收缩,合金储氢量和放电容量减小,当Sm(Dy)取代量分别为0.1、0.2、0.3时,合金容量由380mA.h/g分别减小到370(362)、355(334)、329(295)mA.h/g,但高倍率放电能力和循环稳定性得到改善,100次循环后的容量损失率由20%分别降低到18%(17%)、16%(14%)、13%(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氢电池 储氢合金 稀土 放电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气的制取与固体储集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璐 金之钧 黄晓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4-136,共13页
氢气是一种优质燃料,也是一种清洁和可持续的能源。目前全球氢能发展已迈入新的阶段,欧美日韩和我国都在加紧战略布局。为了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通过文献调研的方式研究了氢气在地下的生成机制及分布、氢气的人工制... 氢气是一种优质燃料,也是一种清洁和可持续的能源。目前全球氢能发展已迈入新的阶段,欧美日韩和我国都在加紧战略布局。为了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通过文献调研的方式研究了氢气在地下的生成机制及分布、氢气的人工制取及储集尤其是固体储氢等若干问题。研究结果表明:①氢气在地下的生成机制目前尚未明确,被认为主要与超镁铁质岩的蛇纹石化有关,此外也与水的辐射分解、断层机械摩擦等有关,氢气浓度高的气田主要分布在大陆裂谷系、火山岩广泛分布的沉积盆地等;②目前工业制氢主要采用甲烷气制氢和电解水制氢,而最理想的方法则应为太阳能制氢和生物制氢,但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还难以达成,实验室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可以通过橄榄岩的蛇纹石化得到氢气;③固体储氢是通过吸附氢气或使氢气与材料反应来达到储氢目的的方式,然后通过加热或减压方式来释放氢气;④固态储氢密度可达相同温度、压力条件下气态储氢的1000倍左右,能很好地解决传统储氢密度低的问题且吸放氢速度适宜,具有安全性高的优点,目前的固态储氢材料主要有碳质储氢材料、合金储氢材料和络合物储氢材料等。结论认为,氢能产业目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和成本是决定制氢和储氢的关键因素;基于现状,应将氢能与可再生能源技术有机结合,以实现“灰氢”到“绿氢”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蛇纹石化 天然氢气 制氢 固体储氢 合金储氢 络合物储氢 储氢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