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虎龙杂交斑(Epinephelus lanceolatus♂×E. fuscoguttatus♀)对20种常见氨基酸的嗅觉电生理反应
1
作者 徐文丹 王骥腾 +1 位作者 韩涛 严小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75-683,共9页
虎龙杂交斑(Epinephelus lanceolatus♂×E.fuscoguttatus♀)是我国重要的石斑鱼养殖品种,为研究其对20种常见氨基酸的不同嗅觉反应,筛选出对虎龙杂交斑嗅觉具有高效刺激性的单体氨基酸,通过嗅上皮水下嗅电位法(electro-olfactogram... 虎龙杂交斑(Epinephelus lanceolatus♂×E.fuscoguttatus♀)是我国重要的石斑鱼养殖品种,为研究其对20种常见氨基酸的不同嗅觉反应,筛选出对虎龙杂交斑嗅觉具有高效刺激性的单体氨基酸,通过嗅上皮水下嗅电位法(electro-olfactogram,EOG)得出了虎龙杂交斑对20种常见氨基酸的嗅觉反应差异和对5种氨基酸的嗅觉反应阈值,并讨论了氨基酸分子结构与嗅觉刺激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氨基酸的种类和浓度均对虎龙杂交斑嗅觉刺激反应有影响,虎龙杂交斑对含5~6个碳原子、无支链的中性脂肪族含硫氨基酸反应强烈,一个例外是对含3个碳原子的半胱氨酸有较强反应。10^(-6)mol/L的蛋氨酸刺激液对虎龙杂交斑嗅觉的刺激性最强,10^(-2)mol/L脯氨酸刺激液对虎龙杂交斑嗅觉的刺激性最弱。虎龙杂交斑嗅觉反应幅值(y)随5种氨基酸刺激液浓度对数值(x)的增大而呈指数升高趋势,在试验中虎龙杂交斑嗅觉反应幅值没有随5种氨基酸刺激液浓度对数值的增大而达到平台期。从反应阈值中反应幅值与氨基酸刺激液浓度的关系方程式可得出反应阈值浓度为10;~10;mol/L。研究结果有助于为虎龙杂交斑诱食剂和饲料配制的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龙杂交斑(epinephelus lanceolatus♂×E.fuscoguttatus♀) 诱食剂 氨基酸 电生理学 嗅觉 嗅上皮水下嗅电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珠龙胆石斑鱼源美人鱼发光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分析
2
作者 钟小飘 陈政思 +5 位作者 李一 陈华谱 黄瑜 王蓓 简纪常 蔡佳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88-97,共10页
【目的】分离鉴定1株来自患病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病原菌,并对该菌的类型、生理生化特性、药敏特性和致病性开展研究,为其病害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湛江市某养殖场发现患病石斑鱼,无菌条件下从脾脏中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OR539201),... 【目的】分离鉴定1株来自患病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病原菌,并对该菌的类型、生理生化特性、药敏特性和致病性开展研究,为其病害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湛江市某养殖场发现患病石斑鱼,无菌条件下从脾脏中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OR539201),对该菌株开展形态学观察、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生理生化特性鉴定,进一步开展药敏试验、回归感染试验,并检测其毒力基因。【结果】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学观察、16S rRNA序列分析和生理生化鉴定结果,确定菌株OR539201为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damselae)。该菌株在LB平板上呈圆形菌落,形态饱满,光滑均匀。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菌株OR539201与美人鱼发光杆菌聚为一支,亲缘关系最近,同为弧菌属。生化鉴定结果显示,氧化酶活性、尿素、赖氨酸等反应呈阳性,水杨苷、甘露醇等反应呈阴性。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多粘菌素、丁胺卡那、头孢曲松等6种抗生素中等敏感,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氨苄等13种抗生素敏感。回归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石斑鱼具有致病性,人工感染后出现体表溃疡、红色增生结节、肝脏肿大、肠道糜烂、脑部红肿等与自然感染相同的症状。载菌量测定结果显示,试验组石斑鱼脾脏及肝脏菌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致病菌具有磷脂酶活性相关基因(plpV)。【结论】成功从患病石斑鱼中分离得到1株潜在致病菌,鉴定为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该菌株具有明显致病性,可诱发明显病变、引起鱼类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 美人鱼发光杆菌 生化特性 药敏试验 回归感染 致病性 载菌量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虎龙杂交斑循环水育苗系统设计及应用效果
3
作者 黄达 张和森 +3 位作者 刘敏 张宇雷 顾川川 高倩倩 《渔业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72,共7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在海水鱼育苗生产过程中应用的可行性,采用物质平衡相关原理,结合循环水养殖水处理设施设备构建技术,优化了水处理工艺流程并设计了生物滤器体积与循环量等关键参数,构建了一套封闭式可控型循环水育... 为了进一步研究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在海水鱼育苗生产过程中应用的可行性,采用物质平衡相关原理,结合循环水养殖水处理设施设备构建技术,优化了水处理工艺流程并设计了生物滤器体积与循环量等关键参数,构建了一套封闭式可控型循环水育苗系统。设计了2路水处理环路,集成构建了育苗池双排水、竖流沉淀、移动床生物过滤等高效水处理技术和装备。使用该育苗系统开展虎龙杂交斑(Epinephelus lanceolatus♂×E.fuscoguttatus♀)育苗试验,重点考虑溶氧、pH和氨氮3个水质指标及全长、体质量和出苗率3个生长指标。结果显示:仔稚鱼生长情况良好,平均全长(75.1±0.55)mm,平均体质量(9.2±0.42)g,出苗率16.28%。水质检测结果显示:温度26.8~27.7℃,溶氧6.6~7.2 mg/L,pH平均为8.31、总氨氮平均质量浓度为(0.183±0.191)mg/L,水质情况良好。经济性分析结果显示:单茬利润1.86万元,年利润5.58万元(按1年3茬计),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该研究可为工厂化循环水育苗系统应用及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龙杂交斑 物质平衡 水处理设备 循环水养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点石斑鱼(♀)×清水石斑鱼(♂)杂交子代与亲本表型比较及遗传特征分析
4
作者 王同 方明宇 +4 位作者 杨扬 宋乐玲 蔡春有 蒙子宁 刘晓春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4-453,共10页
以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为母本、清水石斑鱼(E.polyphekadion)为父本,开展了杂交育种试验,成功获得杂交子一代。由于棕点石斑鱼与清水石斑鱼外型相似,其杂交子代也与亲本难以区分,为探究双亲本与杂交子代表型差异和遗... 以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为母本、清水石斑鱼(E.polyphekadion)为父本,开展了杂交育种试验,成功获得杂交子一代。由于棕点石斑鱼与清水石斑鱼外型相似,其杂交子代也与亲本难以区分,为探究双亲本与杂交子代表型差异和遗传差异,研究利用外部形态数据及外型框架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同时使用微卫星标记对双亲本及杂交子代的遗传特征进行分析。在外部形态结构的探究中,杂交子代可量性状及外形框架更偏向于母本棕点石斑鱼。在遗传特征的分析中,采用ddRAD-seq技术在棕点石斑鱼上获得6266个微卫星标记,筛选出7对可以在双亲本及杂交子代中稳定扩增且遗传多样性较高的微卫星引物,其中,6对引物可以在部分群体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以区分3个群体。通过分析,7个微卫星标记位点在杂交子代群体中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_(o))为0.891,平均期望杂合度(H_(e))为0.76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17,三者均高于双亲本,表明杂交子代在遗传信息的多样性方面有一定的提高。研究结果可为棕点石斑鱼、清水石斑鱼及两者杂交子代的鉴别提供方法,并为杂交石斑鱼的培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育种 表型 微卫星标记 棕点石斑鱼 清水石斑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盐度对龙虎斑存活与摄食的影响 被引量:28
5
作者 梁华芳 黄东科 +2 位作者 吴耀华 王成桂 钟卫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22-26,共5页
龙虎斑是由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和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的杂交种。研究水温及盐度在骤变和渐变情况下龙虎斑的存活和摄食情况,结果表明:龙虎斑在温度为14~35℃的海水中均能存活和摄食,最... 龙虎斑是由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和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的杂交种。研究水温及盐度在骤变和渐变情况下龙虎斑的存活和摄食情况,结果表明:龙虎斑在温度为14~35℃的海水中均能存活和摄食,最适宜温度环境为25~35℃;温度从30℃骤变至20、25、35℃时,龙虎斑100%存活;从30℃骤变至10℃和15℃时,龙虎斑全部死亡;水温从30℃开始渐变,下降幅度为1℃/d,当下降至24℃时摄食减少,13℃时停止摄食,下降至11℃时出现死亡。龙虎斑在盐度为1~55的海水中均能存活和摄食,摄食适宜海水盐度为4~45;盐度从30骤变至5、10、15、20、25、35、40、45、50、55等盐度时,龙虎斑100%存活,骤变至0时,4 h内存活率100%,16 h存活率55.5%;盐度从30渐变,每天降低2,降至6后,每天降低1,盐度降到1时,龙虎斑的活动和摄食明显减少,渐变至0时,36 h出现死亡,48 h内全部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虎斑 存活 摄食 温度 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有水保活石斑鱼代谢与鱼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5
6
作者 范秀萍 秦小明 +3 位作者 章超桦 陈建平 朱乾峰 陈鹏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241-248,共8页
为探讨温度对有水保活珍珠龙胆石斑鱼代谢与肌肉品质的影响,该文对不同温度有水保活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存活率、保活前后的水质变化、血液生化指标与肌肉理化性质等进行了测定。将体质量为(503?31)g的石斑鱼暂养48 h后,以平均1~2℃/h的速... 为探讨温度对有水保活珍珠龙胆石斑鱼代谢与肌肉品质的影响,该文对不同温度有水保活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存活率、保活前后的水质变化、血液生化指标与肌肉理化性质等进行了测定。将体质量为(503?31)g的石斑鱼暂养48 h后,以平均1~2℃/h的速度程序降温至13~14℃,分别在15,20,25℃的条件下保活。结果显示:珍珠龙胆石斑鱼在15、20和25℃下保活96 h后的存活率分别为100%,75%和17%。低温保活显著降低水体中代谢产物含量,15组与25℃组相比,珍珠龙胆石斑鱼在24~96 h内的总氨氮产量降低量在38.12%~57.76%。表明低温通过降低鱼体的呼吸代谢,减少水体中总氨氮与非离子氨氮的浓度而减缓水质恶化。休眠后鱼体受到低温应激作用血清皮质醇与血糖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保活72 h后,与25℃组相比,15℃处理组鱼体血清皮质醇含量显著降低,但血糖水平显著增加(P<0.05),表明低温能降低鱼体在保活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同时出现显著的高血糖症状。与新鲜的珍珠龙胆石斑鱼相比,保活72 h后,15℃处理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肌酸激酶活性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乳酸脱氢酶活性、尿素氮、尿酸、总蛋白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下降(P<0.05);且肌肉中糖原与粗脂肪质量分数分别下降32.50%和36.32%,水分、粗蛋白、乳酸含量、以及持水力和p H值均无显著变化(P>0.05),总体优于25℃处理组。表明25℃保活条件下珍珠龙胆石斑鱼通过增强机体代谢酶活性,增加能量物质代谢,而导致肌肉品质下降;而在15℃保活鱼体能维持较低的代谢水平,生存能力提高,保活72 h后肌肉品质无显著变化。因此15℃适合珍珠龙胆石斑鱼的长途保活运输。该研究结果为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有水保活运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活性 理化性质 珍珠龙胆石斑鱼 低温保活 血清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石斑鱼(斜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与其亲本形态性状比较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吴水清 郑乐云 +5 位作者 罗辉玉 黄种持 林克冰 邱峰岩 吴精灵 林金波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7-54,共8页
研究了杂交石斑鱼[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赤点石斑鱼(E.akaara)♂]与其亲本的生长差异。采用形态学测量方法,分别测定了3种石斑鱼体质量和7个形态性状,对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进行通径分析,并分析杂交子代杂种优... 研究了杂交石斑鱼[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赤点石斑鱼(E.akaara)♂]与其亲本的生长差异。采用形态学测量方法,分别测定了3种石斑鱼体质量和7个形态性状,对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进行通径分析,并分析杂交子代杂种优势。结果显示,3种石斑鱼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斜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体质量与全长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946、0.932,杂交子代体质量与尾柄高的相关性最高(0.955),与全长的相关系数为0.927;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斜带石斑鱼保留体长、体高、尾柄高和体厚,赤点石斑鱼保留全长、体高和尾柄高,杂交子代保留全长、体高、尾柄高和体厚。对杂交子代杂种优势进行分析发现,体质量平均杂种优势为3.43%,体长平均杂种优势为3.02%,杂交子代同时表现出正向超亲优势和负向超亲优势。该研究表明杂交子代(斜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与斜带石斑鱼的差异要小于赤点石斑鱼,杂交子代形态性状更偏向于母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赤点石斑鱼 杂交子代 通径分析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点石斑鱼(♀)×清水石斑鱼(♂)杂交子代幼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的通径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黄建盛 张敬威 +4 位作者 陈刚 张健东 王忠良 施钢 潘传豪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23-28,共6页
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与清水石斑鱼(E.polyphekadion,♂)杂交子代(下称杂交石斑鱼)3月龄幼鱼全长(X_1)、体长(X_2)、头长(X_3)、吻长(X_4)、体宽(X_5)、体高(X_6)、尾柄... 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与清水石斑鱼(E.polyphekadion,♂)杂交子代(下称杂交石斑鱼)3月龄幼鱼全长(X_1)、体长(X_2)、头长(X_3)、吻长(X_4)、体宽(X_5)、体高(X_6)、尾柄高(X_7)、眼径(X_8)及眼后头长(X_9)等9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Y)的影响效果,并建立最优回归模型。结果表明,3月龄杂交石斑鱼9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相关性均极显著(P<0.01),其中,全长、体高、体宽及尾柄高等4个性状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总决定系数为0.933;全长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0.713),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最高(0.508),体高、体宽及尾柄高对体质量直接作用均较小,主要通过间接作用来影响体质量。以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以全长、体高、体宽及尾柄高估计杂交石斑鱼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35.301+3.678 X_1+3.234 X_6+2.432 X_5+2.226 X_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点石斑鱼 清水石斑鱼 杂交子代 形态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多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月龄云龙石斑鱼表型性状的主成分与通径分析 被引量:17
9
作者 吴水清 罗辉玉 +6 位作者 张哲 郑乐云 王全阳 林克冰 葛辉 姜双城 邱峰岩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80-687,共8页
为研究云龙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Epinephelus lanceolatus♂不同生长阶段表型性状间关系,分别测定了4月龄、9月龄和15月龄云龙石斑鱼体质量(Y)、全长(X1)、体长(X2)、头长(X3)、体高(X4)、眼后头长(X5)、躯干长(X6)、尾柄长(... 为研究云龙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Epinephelus lanceolatus♂不同生长阶段表型性状间关系,分别测定了4月龄、9月龄和15月龄云龙石斑鱼体质量(Y)、全长(X1)、体长(X2)、头长(X3)、体高(X4)、眼后头长(X5)、躯干长(X6)、尾柄长(X7)和尾柄高(X8)等形态性状,并对不同月龄表型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3个月龄组云龙石斑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最优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Y4月龄=-47.887+3.335 X1+2.139 X2-3.729 X7+19.582 X8,Y9月龄=-313.801+17.985 X1-7.144 X3+11.193 X4+37.145 X8;Y15月龄=-897.768+20.951 X1+70.512 X4-33.298 X7+81.547 X8;云龙石斑鱼各月龄表型性状间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除9月龄尾柄长外,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性水平(P<0.01);4月龄和9月龄第一主成分均指向增长、增重因子,15月龄第一主成分指向增长、增重和体高因子,3个月龄第二主成分均指向尾柄因子;4月龄和9月龄全长对体质量直接作用均最大(分别为0.485、0.831),15月龄体高对体质量直接作用最大(0.440),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一致。研究表明,云龙石斑鱼在所测的3个月龄阶段均以增长、增重为主,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能够估算不同月龄云龙石斑鱼的体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龙石斑鱼 杂交石斑鱼 表型性状 主成分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渐变和骤变对褐点石斑鱼存活和摄饵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施钢 张健东 +5 位作者 潘传豪 黄建盛 汤宝贵 周晖 王中良 陈刚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45-51,共7页
以人工育苗所得的褐点石斑鱼苗为材料,水温28~31.5℃下,盐度范围0~70以组间距5共设置15个梯度,分别进行盐度渐变和骤变对鱼苗存活和摄饵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渐变实验中,以5/d升高或者降低盐度时,盐度10~55之间,鱼苗存活率100%;而... 以人工育苗所得的褐点石斑鱼苗为材料,水温28~31.5℃下,盐度范围0~70以组间距5共设置15个梯度,分别进行盐度渐变和骤变对鱼苗存活和摄饵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渐变实验中,以5/d升高或者降低盐度时,盐度10~55之间,鱼苗存活率100%;而在盐度降低至5时,平均存活时间为15.16 h,24 h存活率19.1%;盐度降至0,平均存活时间7.92 h,24 h存活率为0,盐度0时其平均存活时间与盐度5时的平均存活时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盐度60,鱼苗基本不摄食,24 h平均存活时间38.51h,24 h存活率为89.8%,24~48 h存活率为89.8%;盐度65,鱼苗不摄食,平均存活时间10.95 h,24 h存活率0%;盐度65平均存活时间与盐度60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鱼苗在盐度25~45间摄食活动活跃。骤变实验中,盐度5~50,鱼苗存活时间>48 h;盐度0,24 h存活率5%,48 h存活率为0;盐度55,24 h存活率100%,24~48 h间存活率83.3%;盐度60,24 h存活率44.1%,48 h存活率降至11.1%;鱼苗在盐度65、70中24 h存活率0%;盐度0、65、70的处理组48 h平均存活时间的显著短于其它各组,盐度0~5、55~70为褐点石斑鱼苗骤变的极限生存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活 摄饵 盐度 渐变 骤变 褐点石斑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虎斑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21
11
作者 于宏 万刚涛 +5 位作者 程民杰 邢克智 陈成勋 王庆奎 程镇燕 刘海学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83-87,共5页
对龙虎斑鱼的肌肉进行营养成分分析和肉质评价,结果表明,龙虎斑鱼新鲜肌肉中粗脂肪质量分数4.18%,粗蛋白质量分数17.05%,粗灰分质量分数1.24%,水分质量分数80.19%。肌肉蛋白质中共检测出氨基酸种类有17种,占新鲜肌肉样品的质量分数为17.... 对龙虎斑鱼的肌肉进行营养成分分析和肉质评价,结果表明,龙虎斑鱼新鲜肌肉中粗脂肪质量分数4.18%,粗蛋白质量分数17.05%,粗灰分质量分数1.24%,水分质量分数80.19%。肌肉蛋白质中共检测出氨基酸种类有17种,占新鲜肌肉样品的质量分数为17.88%;7种必需氨基酸(EAA)占新鲜肌肉样品的质量分数为7.79%,占氨基酸总量的43.57%;4种鲜味氨基酸(DAA)占新鲜肌肉样品的质量分数为6.17%,占氨基酸总量的34.51%;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101.35,其氨基酸组成比例符合FAO/WHO标准。新鲜肌肉中共检测出脂肪酸种类有14种。其中7种饱和脂肪酸(SFA)占总脂肪酸的质量分数为47.29%;4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占总脂肪酸的质量分数为18.86%;3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占总脂肪酸的质量分数为33.86%,DHA质量分数占脂肪酸总量的30.24%。龙虎斑鱼营养价值较高,海鲜味浓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虎斑鱼 肌肉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点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7
12
作者 吴水清 罗辉玉 +6 位作者 郑乐云 伍惠煌 林克冰 葛辉 姜双城 张哲 邱峰岩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5-250,共6页
为分析赤点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的营养组成,参照国家标准,测定了体质量(182.84±29.35) g杂交石斑鱼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并对肌肉营养价值进行了评定。试验结果显示,杂交石斑鱼肌肉水分、粗蛋白、粗... 为分析赤点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的营养组成,参照国家标准,测定了体质量(182.84±29.35) g杂交石斑鱼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并对肌肉营养价值进行了评定。试验结果显示,杂交石斑鱼肌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的含量分别为(74.07±0.71)%、(21.52±0.78)%、(4.03±0.15)%和(1.29±0.07)%。肌肉鲜样中测定了17种氨基酸,总量为(19.88±0.15)%;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总量分别为(8.64±0.13)%和(7.64±0.16)%,必需氨基酸指数为85.19,必需氨基酸组成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肌肉鲜样中含有17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肌肉脂肪酸总量的(27.63±1.15)%、(22.75±1.22)%和(32.59±1.90)%,其中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占肌肉脂肪酸总量的(19.27±1.27)%。研究表明,赤点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可作为新品种进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点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杂交子一代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飞蓟素对杂交石斑鱼幼鱼血清生化指标、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及肝脏代谢组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刚 欧光海 +7 位作者 温震威 黄鉴鹏 马骞 张健东 谢瑞涛 李豫 蒋鑫涛 黄建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51,共11页
【目的】探究饲料中添加水飞蓟素对杂交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polyphekadion♂)幼鱼血清生化指标、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肝脏代谢组的影响,为水飞蓟素在杂交石斑鱼饲料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目的】探究饲料中添加水飞蓟素对杂交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polyphekadion♂)幼鱼血清生化指标、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肝脏代谢组的影响,为水飞蓟素在杂交石斑鱼饲料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取(24.06±0.15)g杂交石斑鱼幼鱼,分别投喂添加0、0.2、0.4和0.6 g/kg的水飞蓟素4种等氮等脂饲料(分别记为SL0、S1、S2和S3)56 d,测定石斑鱼的血清生化指标和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对肝脏进行代谢组分析。【结果】1)与对照(SL0组)相比,S1和S2组血清中甘油三酯的含量显著下降,S3组血清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的含量显著下降,S2组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显著上升(P<0.05);2)与SL0组相比,S1、S2和S3组肝脏中hmgcr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以及pparγ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S2组肝脏中pparα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3)与SL0组相比,S1和S2组肌肉中pparγ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4)与SL0组相比,在S3组肝脏代谢组中筛选出18种差异代谢物,其中共有15种差异代谢物下调,3种差异代谢物上调;谷胱甘肽代谢和鞘脂信号通路两条代谢通路被显著富集,5-羟脯氨酸、腺苷和牛磺鹅去氧胆酸等代谢物发生显著变化。【结论】饲料中添加0.6 g/kg的水飞蓟素可通过调节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肝脏胆固醇的合成,调节代谢物的含量发挥抗氧化和免疫调节作用,从而降低杂交石斑鱼幼鱼的血脂水平,改善肝脏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飞蓟素 杂交石斑鱼 棕点石斑鱼 清水石斑鱼 血清生化指标 脂代谢相关基因 代谢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盐度对龙虎斑生长和摄食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成桂 梁华芳 +2 位作者 黄东科 吴耀华 赖艺雄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40-44,共5页
在盐度5、10、15、20、25、30条件下,以全人工配合饵料饲喂龙虎斑[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棕点石斑鱼(E.fuscoguttatus♀)]60 d,研究不同盐度对龙虎斑生长和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盐度对龙虎斑生长的影响... 在盐度5、10、15、20、25、30条件下,以全人工配合饵料饲喂龙虎斑[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棕点石斑鱼(E.fuscoguttatus♀)]60 d,研究不同盐度对龙虎斑生长和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盐度对龙虎斑生长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度5-20组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均高于盐度25、3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度10组的增长率最高,为55.08%,盐度15组的特定生长率最大,为2.30%/d,盐度和龙虎斑生长速率的回归方程为K=0.000 09 S 4-0.006 S 3+0.131 S 2-1.055 S+4.832(R 2=0.984);不同盐度对龙虎斑的摄食率和饵料系数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度15组的摄食率最高,为1.64%/d,其次为盐度10组,为1.60%/d,饵料系数在盐度15组最低,为0.820,其次为盐度10组,为0.827。因此,龙虎斑在低盐度条件下生长比高盐度快,摄食率高,饵料利用率高,最佳生长盐度为1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虎斑 盐度 生长 摄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鉴定石斑鱼EcBAG3互作因子
15
作者 蔡佳 梁振宇 +3 位作者 黄瑜 鲁义善 施钢 简纪常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7-83,共7页
以参与石斑鱼抗病毒免疫反应的EcBAG3蛋白为研究对象,采用酵母双杂交等技术筛选与鉴定EcBAG3的互作蛋白。首先构建了石斑鱼脾脏细胞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文库的容量为5.6×10^(6) CFU,插入片段的平均长度在750 bp以上,重组率为100... 以参与石斑鱼抗病毒免疫反应的EcBAG3蛋白为研究对象,采用酵母双杂交等技术筛选与鉴定EcBAG3的互作蛋白。首先构建了石斑鱼脾脏细胞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文库的容量为5.6×10^(6) CFU,插入片段的平均长度在750 bp以上,重组率为100%。进一步利用此文库筛选EcBAG3的互作因子,初步得到了83个阳性克隆。对这些克隆进行测序与一对一互作验证,最终获得7个候选互作蛋白,功能预测结果显示,互作蛋白涉及免疫调控、转录调节、胁迫响应、信号转导等方面的功能,为进一步解析石斑鱼BAG3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 酵母双杂交 BAG3 互作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饵料强化剂对龙虎斑仔稚鱼生长、存活率、消化酶活力及体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刘忠优 张健东 +4 位作者 周晖 陈刚 施钢 潘传豪 李向民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27-32,共6页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与卤虫(Artemia franciscana)无节幼体分别以浓缩小球藻、深海鱼油和鱼肝油强化后,投喂龙虎斑(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仔稚鱼,研究不同强化剂对仔稚鱼生长、存活率、消...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与卤虫(Artemia franciscana)无节幼体分别以浓缩小球藻、深海鱼油和鱼肝油强化后,投喂龙虎斑(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仔稚鱼,研究不同强化剂对仔稚鱼生长、存活率、消化酶活力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强化剂强化后的生物饵料均可显著提高龙虎斑仔稚鱼的存活率、体长和体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鱼体粗脂肪含量以及肠淀粉酶活力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海鱼油组仔稚鱼存活率最高,浓缩小球藻可以显著提高胃、肠蛋白酶活性和鱼体粗蛋白含量,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深海鱼油和鱼肝油可以显著提高肠脂肪酶活性(P<0.05)。结果表明,3种强化剂各具优点,均可用于龙虎斑仔稚鱼生物饵料的强化,尤其以深海鱼油提高存活率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褐点石斑鱼 饵料 强化剂 生长 存活 消化酶活力 体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海水养殖鱼类幼鱼的耗氧率及窒息点 被引量:26
17
作者 陈婉情 吴洪喜 +1 位作者 吴亮 马建忠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6-81,共6页
为鱼类苗种运输和养殖过程中溶解氧的科学调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密闭式呼吸实验法探究了20、25和30℃水温下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fuscoguttatus、赤点石斑鱼Epinephel... 为鱼类苗种运输和养殖过程中溶解氧的科学调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密闭式呼吸实验法探究了20、25和30℃水温下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fuscoguttatus、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和珍珠龙胆石斑鱼5种海水养殖鱼类幼鱼(体重范围为53.6~84.5 g)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在盐度为30的条件下,5种海水养殖鱼类幼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均随水温的升高而升高.同水温下的耗氧率,豹纹鳃棘鲈为最高,20、25和30℃水温下分别为0.15、0.21和0.31 mg/(g·h);珍珠龙胆石斑鱼为最低,20、25和30℃水温下分别为0.08、0.15和0.16 mg/(g·h).同水温下窒息点,驼背鲈为最高,20、25和30℃水温下分别为1.00、1.12和1.21 mg/L;珍珠龙胆石斑鱼为最低,20、25和30℃水温下分别为0.19、0.24和0.25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豹纹鳃棘鲈 驼背鲈 棕点石斑鱼 赤点石斑鱼 珍珠龙胆石斑鱼 耗氧率 窒息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水系统养殖杂交石斑鱼的运行效果 被引量:8
18
作者 赵骏凯 张健东 +3 位作者 陈刚 汤保贵 王忠良 黄建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118-125,共8页
【目的】研究养鱼池、微滤机、臭氧-蛋白质分离器、生化过滤器组成的循环水系统对杂交石斑鱼的养殖效果。【方法】利用低密度(200尾/池)珍珠龙趸养殖的自然微生物对循环水系统进行生物挂膜30 d,使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体质量(270.5±... 【目的】研究养鱼池、微滤机、臭氧-蛋白质分离器、生化过滤器组成的循环水系统对杂交石斑鱼的养殖效果。【方法】利用低密度(200尾/池)珍珠龙趸养殖的自然微生物对循环水系统进行生物挂膜30 d,使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体质量(270.5±4.5)g的杂交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下称"珍珠龙趸")60 d,放养密度2 000尾/池,以相同放养量相同养殖池的流水养殖系统作对照。监测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挂膜效果,测定循环水养殖系统和流水养殖系统的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化学需氧量、悬浮固体粒子等指标,测定珍珠龙趸的生长状况。【结果】循环水养殖系统生化过滤器内部滤料出现附着菌膜,水质变化趋于稳定,挂膜状况良好,养殖期系统出水氨氮、亚硝酸盐、化学需氧量、固体粒子质量浓度均显著低于流水养殖池(P <0.05),去除率分别为65.93%、48.51%、39.92%、80.61%;经60 d养殖,循环水养殖珍珠龙趸存活率89.25%,养殖密度达35.10 kg/m3,体质量(491.7±16)g,增重率62.23%,特定生长率0.82%,饲料系数1.16,而流水养殖珍珠龙趸存活率88.15%,养殖密度为32.16 kg/m3,体质量(446.4±19) g,增重率48.48%,特定生长率0.71%,饲料系数1.27。【结论】循环水养殖系统水处理效果显著,珍珠龙趸养殖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养殖系统 生化过滤器 水处理效果 杂交石斑鱼 褐点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密度、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胃蛋白酶活力的协同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唐怀庆 张健东 +4 位作者 陈刚 黄建盛 王忠良 汤保贵 周晖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22-31,共10页
【目的】研究工厂化养殖条件下不同养殖密度(2、4、6 kg/m3)、投喂频率(1、2、3次/d)和投喂水平(60、80、100%饱食)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幼鱼的特定生长率、饲料转... 【目的】研究工厂化养殖条件下不同养殖密度(2、4、6 kg/m3)、投喂频率(1、2、3次/d)和投喂水平(60、80、100%饱食)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幼鱼的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胃蛋白酶活力等3生长性能参数的协同影响。【方法】采用中心复合实验设计(BBD)和响应曲面(RSM)方法分析。【结果】养殖密度、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的一次、二次效应对幼鱼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胃蛋白酶活力影响显著(P﹤0.05)。养殖密度与投喂频率对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对胃蛋白酶活力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养殖密度与投喂水平对饲料转化率和特定生长率有极显著交互作用(P<0.01),对胃蛋白酶活力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投喂频率与投喂水平对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胃蛋白酶活力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3响应面指标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83 0、0.943 6和0.991 0,拟合方程可信度较高。响应指标优化结果表明,在养殖密度为42尾/m3,投喂频率为2次/d,投喂水平为81.24%条件下,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胃蛋白酶活力最佳,分别为1.291%/d、1.041%和154.322 U/mg,可靠性达94.6%,可信度较高。【结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内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在养殖密度为42尾/m^3、每天2次的81.24%饱食投喂条件下,幼鱼可健康生长,生产成本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石斑鱼 棕点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养殖密度 投喂频率 投喂水平 特定生长率 饲料转化率 胃蛋白酶活力 响应曲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解单宁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肠道组织结构与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20
作者 朱旭枫 黄洋 +2 位作者 黄俊杭 李广丽 朱春华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20-1035,共16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水解单宁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肠道组织结构与菌群多样性的影响。选取600尾初始体重为(21.43±1.31) 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随机分为5... 本试验旨在研究水解单宁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肠道组织结构与菌群多样性的影响。选取600尾初始体重为(21.43±1.31) 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在基础饲料配方的基础上分别以0(F0组,作为对照组)、0.05%(F1组)、0.10%(F2组)、0.15%(F3组)和0.20%(F4组)的水解单宁替代等量微晶纤维素,配制5种试验饲料,进行为期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F2组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F0组(P<0.05),饲料系数(FCR)则显著低于F0组(P<0.05)。肥满度(CF)和存活率(SR)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F0组相比,F2和F3组血清和肝脏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肝脏过氧化氢酶(CAT)、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F0组相比,F1、F2、F3组的肠道绒毛高度显著增加(P<0.05),F3组的肌层厚度显著增加(P<0.05)。Illumina MiSeq测序结果显示,添加水解单宁的各试验组肠道菌群的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均高于F0组。从门水平看,各组肠道菌群中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与F0组相比,各试验组肠道菌群中变形菌门的比例降低,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比例增加。主坐标分析和UPGMA聚类分析发现,F2和F3组的微生物群落较为接近,而与F0组差别较大。综上可知,饲料中添加0.10%~0.15%的水解单宁可提高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性能,增强鱼体免疫及抗氧化能力,改善肠道组织结构,优化肠道菌群结构。以WGR为评价指标,通过回归方程确定珍珠龙胆石斑鱼饲料中水解单宁的适宜添加量为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龙胆石斑鱼 生长 抗氧化能力 肠道组织形态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