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惠伦理的四重价值探析
1
作者 龚天平 彭杨兰馨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9,共9页
互惠意指以善意、合作回报善意、合作,即积极互惠;以恶意、惩罚回报恶意、背叛,即消极互惠。互惠是人类行动的基本原则。互惠实质上是一种伦理,即互惠伦理,是人们通过互惠原则来协调相互关系而形成的伦理。作为人类伦理价值规范系统的... 互惠意指以善意、合作回报善意、合作,即积极互惠;以恶意、惩罚回报恶意、背叛,即消极互惠。互惠是人类行动的基本原则。互惠实质上是一种伦理,即互惠伦理,是人们通过互惠原则来协调相互关系而形成的伦理。作为人类伦理价值规范系统的一个重要内容,互惠伦理通过互惠的各种类型而体现出极为重要的价值。就积极互惠而言,在人际互惠上,互惠伦理倡导人我之间善待彼此,即个体应做到回报所得、拒斥恶行、公正补偿,这有助于提升人我福祉;在群己互惠上,互惠伦理提倡群体与个体要相互顾及、相互成就,即群体要顾及、关照个体,个体要积极参与群体并为群体考虑,这有助于协调群己矛盾;在群际互惠上,互惠伦理吁求群际交往互动、融洽相处、共存共赢,即群体与群体交换互利、交往互信、价值互鉴,这有助于促进群际和谐;在天人互惠上,互惠伦理基于自然对人类的付出而要求人类善待自然之天,即人类要尊天、敬天,顺天、乐天,护天、事天,这有助于促进天人和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惠伦理 人我福祉 群己矛盾 群际和谐 天人和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人权”的法理再解构
2
作者 刘志强 《现代法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9-193,共15页
运用黑格尔辩证法的“正题—反题—合题”模式分析“数字人权”,可以揭示其理论困境与实践挑战,并提出创新性综合命题。从正题来看,“数字人权”的人性基础、宪法权威、社会功能存在争议,因此需要反题质疑。“数字人权”的人性基础面临... 运用黑格尔辩证法的“正题—反题—合题”模式分析“数字人权”,可以揭示其理论困境与实践挑战,并提出创新性综合命题。从正题来看,“数字人权”的人性基础、宪法权威、社会功能存在争议,因此需要反题质疑。“数字人权”的人性基础面临双重悖论。一是正当性悖论,“数字人性”论试图重构人性本质,背离人性,未能充分证明“数字人权”的道德正当性。二是必要性悖论,“人性价值”论未能充分论证“数字人权”作为独立法律概念的必要性。从反题来看,“数字人权”无论是通过规范推导还是解释推演,均难以确立其合宪性基础。一方面,“数字人权”概念的实践效果难以有效促进社会沟通;另一方面,“数字人权”会引发功能异化与焦点偏移的问题。从合题来看,经过正反命题的“辩证”交锋,“数字人权”应实现理论超越,形成综合性命题,即人权概念的“数字转型”。应在价值层面坚持“人性保留”原则,在规范层面维护宪法共识,在实践层面构建公私协作的保障机制,最终形成适应数字时代的人权领域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权” 人性基础 宪法权威 社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哲学意蕴与环境治理创新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保伟 汤茂玥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97,共7页
基于个人主义的传统环境治理体系,与环境治理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本质要求之间存在极大的落差和张力,面临治理实践的多重困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确立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定位,对环境治理形成了一种新的认知框架和... 基于个人主义的传统环境治理体系,与环境治理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本质要求之间存在极大的落差和张力,面临治理实践的多重困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确立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定位,对环境治理形成了一种新的认知框架和解决方案,是理念、目标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体,因而具有治理哲学的意涵。环境治理从个人主义转向生命共同体,带来了主体、思维、手段、制度等方面的治理创新。具体表现为治理主体从个体主体转向治理共同体,治理思维从人对自然的单向治理转向双向建构,治理手段从个体关注转向关系和共同体,治理制度从主体性规范转向结构性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个人主义 环境治理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支持个性化协调的服务机器人体系结构 被引量:8
4
作者 吉建民 陈小平 +2 位作者 姜节汇 靳国强 王锋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1-139,共9页
本文提出一种支持个性化协调的服务机器人体系结构(individualized coordination architecture,ICA).主要动机是通过自然语言人机对话获取用户的个人特性和其他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自动推理和规划,实现利用个人特性的自动问题求解,... 本文提出一种支持个性化协调的服务机器人体系结构(individualized coordination architecture,ICA).主要动机是通过自然语言人机对话获取用户的个人特性和其他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自动推理和规划,实现利用个人特性的自动问题求解,并满足家庭环境对服务机器人的应用要求.本文着重介绍ICA的主要部件的功能及其相互衔接方式,描述任务规划的机制和实现手段,并通过一个实例说明在一个初步实现的原型系统中从自然语言到任务规划的完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机器人 人机协调 个性化 自然语言处理 ANSWER set逻辑程序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对象性活动”到“现实的个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认识过程的文本学探析 被引量:9
5
作者 王晓朝 刘伟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1,共5页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或前后"断裂"的,而是存在一个不断扬弃和提升的过程。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活动",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不...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或前后"断裂"的,而是存在一个不断扬弃和提升的过程。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活动",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现实的个人",尽管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对立。相反,正是基于其早期对人的本质"定在"(黑格尔语)意义上的认识,马克思才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的变革。因此,任何片面强调马克思在某一时期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或者将马克思早期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同质化于人道主义,都是一种理论上的曲解和僭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本质 认识过程 现实的个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性化执法 被引量:24
6
作者 李龙 杜晓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62-67,共6页
人性化执法以人为主体和目的 ,以人权和人道为基本原则 ,将法律的教育功能和惩罚功能结合起来 ,追求执法公正与执法效果的统一。人性化执法的全面实施 ,既依赖于完善的人性化立法 ,又依赖于执法之“刚柔相济”,还依赖于文明的执法理念... 人性化执法以人为主体和目的 ,以人权和人道为基本原则 ,将法律的教育功能和惩罚功能结合起来 ,追求执法公正与执法效果的统一。人性化执法的全面实施 ,既依赖于完善的人性化立法 ,又依赖于执法之“刚柔相济”,还依赖于文明的执法理念。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化执法 人权 人道 人文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社会行为的中西方差异:“性善-性恶文化”假设 被引量:21
7
作者 王登峰 崔红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共7页
从中西方文化中的人性假设出发重新审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心理社会行为差异,本研究表明:中国文化中的人性本善假设使得中国人的心理社会行为出现了一种原发性的焦虑,并造成了中国人注重道德评价、关注环境影响以及较多防御反应的特点;而... 从中西方文化中的人性假设出发重新审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心理社会行为差异,本研究表明:中国文化中的人性本善假设使得中国人的心理社会行为出现了一种原发性的焦虑,并造成了中国人注重道德评价、关注环境影响以及较多防御反应的特点;而西方文化中的人性本恶假设则使得西方人有一种原发性的随意和放松,并造就了西方人关注行为和事物本身特点、关注目标特点及较少防御反应的特点。前者被称为"性善文化",而后者则被称作"性恶文化"。通过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概念的重新审视,不仅支持了对中西方"性善-性恶文化"的界定,而且也深化了对上述概念的认识,同时我们还对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及全面梳理西方心理学概念的需要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论 性善-性恶文化 中西方文化差异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武术文化的系统性思维 被引量:6
8
作者 范清惠 杨洁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23,共3页
采用文献研究法,剖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系统性思维方式,主要包含中国“人”与“自然”的系统性、“身”与“心”的系统性以及“个人“与“社会”的系统性等系统性思维的几种方式,以期提高对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认识。
关键词 武术 系统性思维 “人”与“自然” “身”与“心” “个人”与“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力资本价值、外部性与产权 被引量:7
9
作者 孔令锋 黄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9,14,共8页
人力资本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和稀缺性价值,随着经济形态的演变,人力资本价值将上升,而且人力资本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这是人力资本产权确立的重要基础。我国在进行物质资本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必须尽快建立一个有效的人力资本产权制度,以... 人力资本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和稀缺性价值,随着经济形态的演变,人力资本价值将上升,而且人力资本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这是人力资本产权确立的重要基础。我国在进行物质资本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必须尽快建立一个有效的人力资本产权制度,以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和有效利用,这是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否实现现代化目标、赶上发达国家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 产权 外部性 自然资本 知识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宪法中环境权的表达及其实施 被引量:20
10
作者 彭峰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1-41,共11页
环境权概念的兴起始于十九世纪中期的西方国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在2018年我国《宪法》修改过程中,环境权是否入宪问题再次引起各方关注,学界观点不一。从全球范围看,西方国家宪法中的环境权可以表现为人的权利或自然的权利,作... 环境权概念的兴起始于十九世纪中期的西方国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在2018年我国《宪法》修改过程中,环境权是否入宪问题再次引起各方关注,学界观点不一。从全球范围看,西方国家宪法中的环境权可以表现为人的权利或自然的权利,作为人的权利的环境权可以表现为自由权、政治参与权、社会权、社会连带权等,我国《宪法》对这四种类型的环境权均进行了保障。宪法如果单独确认一项作为个人权利的环境权,环境权在与其他权利的竞争中不具有优势,反而不利于环境保护。对环境权入宪的争论应转向对我国《宪法》中环境权保障性规定的实施问题的探讨,关注环境立法质量和实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权 宪法 人权 自然的权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尊严与人格尊严--兼论中国宪法第38条的解释方案 被引量:217
11
作者 林来梵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7-55,共9页
我国现行宪法文本上虽然仅有"人格尊严"这一用语及其保护条款,而缺落了可与诸多立宪国家宪法上的"人的尊严"又或"个人尊严"相提并论的基础性价值原理,但彼此之间在语义脉络上也存在着某种相通之处,尤其... 我国现行宪法文本上虽然仅有"人格尊严"这一用语及其保护条款,而缺落了可与诸多立宪国家宪法上的"人的尊严"又或"个人尊严"相提并论的基础性价值原理,但彼此之间在语义脉络上也存在着某种相通之处,尤其是与德国基本法中的那种以"人格主义"为哲学基础的"人的尊严"这一概念之间就存在着某种可互换的意义空间。正因如此,同时也基于对我国现行宪法第38条本身内部规范结构的规范分析,吾人可以对这一人格尊严条款作出一种新的、更为合理的解释,此即本文所提出的"人格尊严条款双重规范意义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尊严 人的尊严 个人尊严 宪法上的人格权 宪法的基础性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资源禀赋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钟成林 胡雪萍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3期19-26,共8页
随着生态危机和资源短缺问题的不断突显,生态效率日益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为分析自然资源禀赋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利用我国29省2004~2011年相关数据,结合超效率DEA模型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生态效率水平整体较... 随着生态危机和资源短缺问题的不断突显,生态效率日益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为分析自然资源禀赋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利用我国29省2004~2011年相关数据,结合超效率DEA模型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生态效率水平整体较低且呈波动性上升之势,区域差异大,地带性特征明显;"资源诅咒"的问题在生态效率领域并不存在,自然资源禀赋并未构成生态效率提升的障碍;自然资源禀赋激发的"分配性努力"显著地抑制了城市生态效率的增长,且这种激励存在着"棘轮效应";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富集地区特有的产业结构特征以及对自然资源产权的界定和保护均有助于促进生态效率的增长,但自然资源禀赋对人力资本和其他工业行业的"挤出"弱化了这种促进作用的有效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禀赋 生态效率 产权界定 人力资本水平 产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杀与现代人的境况 涂尔干的“自杀类型学”及其人性基础 被引量:26
13
作者 赵立玮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4-139,共26页
涂尔干在《自杀论》中提出的"自杀类型学"是他对自杀研究做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他通过自杀的社会类型展开的广泛解释和论述,是和其著作中的一些实质问题密切相关的。本文检视了这个类型学的一些关键方面和存在的问题,并... 涂尔干在《自杀论》中提出的"自杀类型学"是他对自杀研究做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他通过自杀的社会类型展开的广泛解释和论述,是和其著作中的一些实质问题密切相关的。本文检视了这个类型学的一些关键方面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涂尔干的人性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强调了涂尔干社会理论的人性基础;这种分析也表明,涂尔干的自杀类型学是他继《社会分工论》之后对个体与社会关系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推进。另外,涂尔干通过对作为社会事实的"自杀潮"的独特的社会病理学分析,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境况。因此,《自杀论》的经典意义在于其将理论图式与时代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的研究范式,这充分体现了古典社会理论的本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尔干 自杀类型学 人性两重性 道德教育 个体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基因权利的法理基础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小罗 刘登高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5-160,共6页
基因权利是以基因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基本权利。为了更好地保护基因权利,研究基因权利存在背后所隐藏的价值与依托是非常必要的。基因科技对人权的冲击是基因权利产生的原因;对人性尊严的保护是基因权利产生的前提;基因利益的诉求是基... 基因权利是以基因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基本权利。为了更好地保护基因权利,研究基因权利存在背后所隐藏的价值与依托是非常必要的。基因科技对人权的冲击是基因权利产生的原因;对人性尊严的保护是基因权利产生的前提;基因利益的诉求是基因权利产生的基础。正是在人们对人性尊严的保护、基因利益诉求以及基因科技对人权的冲击的基础上产生了基因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权利 人性尊严 基因科技 基因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法人本化趋向下海外中国公民保护的性质演进及进路选择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秀梅 张超汉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0-129,共10页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公民走出国门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在国外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而如何保护其权益则是我国必须思考的问题与人权保护践行的重点。国际法人本化趋向下保护海外中国公民权益不仅是国家的一项权利,更是一项义务和责任。目前,...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公民走出国门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在国外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而如何保护其权益则是我国必须思考的问题与人权保护践行的重点。国际法人本化趋向下保护海外中国公民权益不仅是国家的一项权利,更是一项义务和责任。目前,我国在保护海外公民权益实践当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因而有必要在我国实行外交为民、执政为民的理念下进一步完善海外公民权益保护的策略,以切实保护其权益不受它国的非法侵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法人本化 海外公民权益 外交与领事保护 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民资源权的内涵及法律实现 被引量:3
16
作者 韩卫平 黄锡生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5-44,共10页
我国进入新时代,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不平衡问题不断凸显.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社会性价值成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亟待解决的议题.现有的自然资源权利体系不足以保障资源社会性价值的实现.公民资源权是指公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及共享自... 我国进入新时代,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不平衡问题不断凸显.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社会性价值成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亟待解决的议题.现有的自然资源权利体系不足以保障资源社会性价值的实现.公民资源权是指公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及共享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成果的权利.相比自然资源物权、环境权,公民资源权具有符合时代性要求的独特价值定位.有必要明晰公民资源权的宪法性基础地位,在宪法中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为生活需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使社会福利得以增加,保障公民共享自然资源利用利益”的规定.同时建议通过改革土地所有权收益制度、构建环境政策评估制度使公民资源权得以具体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资源权 资源社会性 自然资源权利体系 基本人权 利益衡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纠偏性”法治资源及其作用机制构建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春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9-117,共9页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一些价值理念、价值原则,对西方法治发展的"走样"现象能够起到纠偏作用,从而有助于避免法治在当代中国的扭曲性发展。发掘"纠偏性"法治资源是中国特色法治建设的应有之义,是汲取历史教训的必...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一些价值理念、价值原则,对西方法治发展的"走样"现象能够起到纠偏作用,从而有助于避免法治在当代中国的扭曲性发展。发掘"纠偏性"法治资源是中国特色法治建设的应有之义,是汲取历史教训的必然选择。传统法律文化中"人性善"预设可纠正"性恶论"预设之偏、义务承担思想可纠正权利实现的扭曲性之偏、集体本位可纠正过度个人本位之偏、实质正义追求可纠正过度形式正义追求之偏。构建"纠偏性"法治资源发挥纠偏作用的有效机制,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发挥性善论的良性作用,筑牢法治的社会心理基础;要确定义务承担思想在当代中国的适用范围和领域;应遵循综合平衡的发展路径,形成"相互纠偏"的良性互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法律文化 人性 权利 义务 集体 个人 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散论 被引量:28
18
作者 何云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12,24,共9页
劳动人权和天赋人权有本质的不同。它是用劳动来解释人的权利和社会合理性的理论或者学说。只有劳动人权,才是符合马克思恩格斯本意的整个马克思理论根基。因为人类社会真正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而人的解放主要表现为人和... 劳动人权和天赋人权有本质的不同。它是用劳动来解释人的权利和社会合理性的理论或者学说。只有劳动人权,才是符合马克思恩格斯本意的整个马克思理论根基。因为人类社会真正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而人的解放主要表现为人和劳动关系的发展程度。这种关系要经历从奴役劳动、谋生劳动到体面劳动,最后到自由劳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在此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是生产力高度发达。没有生产力高度发达,一切是空的,摆脱不了奴役劳动和谋生劳动,也就不可能走向体面劳动和自由劳动。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的一切平等、自由、价值的根源都要来自劳动。劳动可以为一切合理的东西之所以合理和一切不合理的东西之所以不合理提供最后和最高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赋人权 劳动人权 马克思主义 文化价值 自由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视域中的权利问题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国荣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共6页
从本原的层面看,人的基本权利与人自身的潜能相联系,这种潜能是人作为人所具有的。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或工具;肯定这一点,同时意味着承认人的内在价值。作为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人同时也拥有实现、发展自身潜能的权利。人在经济、政治... 从本原的层面看,人的基本权利与人自身的潜能相联系,这种潜能是人作为人所具有的。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或工具;肯定这一点,同时意味着承认人的内在价值。作为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人同时也拥有实现、发展自身潜能的权利。人在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中的权利,本身并不是目的,在实质的层面,这种权利同时表现为人实现自身潜能的条件。从以上方面看,实现自身潜能,显然并不是一种抽象的理想,而是人的基本权利的现实内容。如何使人的基本权利真正得到实现?从哲学的维度看,这里无疑应当对"自由个性"予以特别关注。在超越人的依赖性的同时,自由个性同时要求扬弃物的依赖性;两者在确认人的内在价值的同时,也为人实现人作为人的基本权利提供了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权利 潜能 自由个性 内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利义务类型论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海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2-136,共5页
一个社会,它的自然权利义务向道德和法定权利义务转变越多,该社会未被法和道德承认却应该被它们承认的自然权利义务就越少,该社会的道德权利义务与法定权利义务就越趋于重合一致,该社会就越公正:如果它的自然权利义务已经完全转化为道... 一个社会,它的自然权利义务向道德和法定权利义务转变越多,该社会未被法和道德承认却应该被它们承认的自然权利义务就越少,该社会的道德权利义务与法定权利义务就越趋于重合一致,该社会就越公正:如果它的自然权利义务已经完全转化为道德和法定权利义务,以致它的自然权利义务等于零,从而道德权利义务与法定权利义务完全重合一致,那么,该社会就达到了完全公正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权利 法定权利 自然权利 道德权利 人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