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8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膝骨关节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龚瑾 张进进 +2 位作者 陈立力 王辉 邢颜超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2,共8页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退行性疾病,病理特征为滑膜炎症、软骨丢失等,常表现为关节疼痛和活动功能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治疗手段,如药物注射和手术干预,主要致力于缓解症状,对于软骨的修...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退行性疾病,病理特征为滑膜炎症、软骨丢失等,常表现为关节疼痛和活动功能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治疗手段,如药物注射和手术干预,主要致力于缓解症状,对于软骨的修复效果有限。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因具有抗炎和软骨再生能力,成为治疗KOA的新希望。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临床中应用hUC-MSCs治疗KOA的理论依据、研究设计及疗效评价进行论述,同时围绕hUC-MSCs临床应用中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需攻克的方向展开探讨,以期为临床应用hUC-MSCs治疗KOA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膝骨关节炎 软骨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葵胶囊预处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改善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姚雅韡 贺佳辉 +5 位作者 王浩 王誉潼 王睿妍 万幸雨 刘雨佳 吕兴华 《器官移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7-245,共9页
目的 探讨黄葵胶囊预处理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来源外泌体(Exo)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HUC-MSC分别置于含有不同浓度的黄葵胶囊培养基中培养24 h,测定细胞活力,选取适宜浓度进行后续实验。选取50μg... 目的 探讨黄葵胶囊预处理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来源外泌体(Exo)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HUC-MSC分别置于含有不同浓度的黄葵胶囊培养基中培养24 h,测定细胞活力,选取适宜浓度进行后续实验。选取50μg/mL的黄葵胶囊预处理HUC-MSC 24 h,使用Exo提取试剂盒提取Exo,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纳米粒径分析检测粒径大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xo膜表面标记蛋白表达。将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随机分为缺氧/复氧组(M组)、缺氧/复氧+Exo组(E组)和缺氧/复氧+黄葵胶囊预处理Exo组(H组)。蛋白质印迹法测定内质网应激(ERS)相关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ERS相关基因信使RNA(mRNA)表达。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再灌注+Exo组(E组)和缺血-再灌注+黄葵胶囊预处理Exo组(H组)。24 h后行肾脏组织学评估,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测定及炎症因子检测。结果 Exo和黄葵胶囊预处理Exo均具有双层膜结构,呈杯状形态;二者平均粒径大小分别为116.8 nm和81.3 nm;两者均表达CD9、CD63、TSG101。与M组比较,E组转录激活因子6(ATF6)、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C/EBP同源蛋白(CHOP)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mRNA相对表达量下降;与E组相比,H组ATF6、PERK、CHOP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ATF6、PERK mRNA相对表达量下降(均为P<0.05)。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I/R组肾小管损伤评分升高,Scr、BUN、白细胞介素(IL)-1β、IL-10、IL-1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升高;与I/R组比较,E组和H组肾小管损伤评分降低,Scr、BUN、IL-1β、IL-10、IL-18、TNF-α水平下降;与E组比较,H组肾小管损伤评分下降,Scr、BUN、IL-1β、IL-10、IL-18、TNF-α水平下降(均为P<0.05)。结论 黄葵胶囊预处理HUC-MSC来源的Exo可通过抑制ERS,改善肾脏I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缺血-再灌注损伤 黄葵胶囊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内质网应激 急性肾损伤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衍生物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乜茹 段云龙 +2 位作者 庞明泉 王志鑫 樊海宁 《器官移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6-525,共10页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可导致肝、肾、心肌及脊髓等器官功能受损和组织坏死,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及其衍生物具有抗炎、抗凋亡、清除活性氧簇、改善线粒体及内皮功能等特性,是理想的基因治疗载体细胞,...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可导致肝、肾、心肌及脊髓等器官功能受损和组织坏死,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及其衍生物具有抗炎、抗凋亡、清除活性氧簇、改善线粒体及内皮功能等特性,是理想的基因治疗载体细胞,为不同器官IRI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综述了IRI的概念及发生机制、HUC-MSC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其他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比较及HUC-MSC治疗不同器官IRI的作用机制,并总结分析HUC-MSC在保护不同器官免受IRI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旨在发掘更具应用价值的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缺血-再灌注损伤 外泌体 细胞外囊泡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凋亡 线粒体功能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UC-MSCs-Exos不同给药方式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4
作者 胡筱霞 赛依帕 +4 位作者 陈星星 崔维静 王三萍 罗璇 吴世丽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7-213,共7页
目的比较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hUC-MSCs-Exos)经不同给药方式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小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及脑组织损伤修复的效果,探索更方便、更高效的给药途径。方法健康1周龄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n=6... 目的比较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hUC-MSCs-Exos)经不同给药方式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小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及脑组织损伤修复的效果,探索更方便、更高效的给药途径。方法健康1周龄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n=6)、模型组(n=6)、外泌体1组(n=8)、外泌体2组(n=8)。采用Rice-Vannucci法制备HIBD小鼠模型。外泌体1组、外泌体2组小鼠分别于造模成功后24 h内经腹腔注射或经鼻腔滴入含有10μl外泌体的PBS 100μl,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经腹腔注射PBS 100μl。干预后7 d,采用水平网格测试和爬杆实验评估各组小鼠的神经运动功能,在评估完成后第2天处死所有小鼠,断头取脑,HE染色观察小鼠脑组织的病理损伤情况,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小鼠脑组织皮质区神经元的存活情况,TUNEL染色观察小鼠脑组织皮质区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外泌体1组、外泌体2组小鼠水平网格测试中后肢掉落次数明显增多,爬杆实验评分明显增高(P<0.05),而模型组、外泌体1组、外泌体2组小鼠水平网格测试中后肢掉落次数及爬杆实验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外泌体1组、外泌体2组小鼠脑组织均出现了明显的病理损伤,皮质区尼氏小体计数明显减少、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外泌体1组、外泌体2组小鼠的脑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皮质区尼氏小体计数明显增多、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与外泌体1组比较,外泌体2组小鼠的脑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皮质区尼氏小体计数明显增多、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hUC-MSCs-Exos可一定程度改善HIBD小鼠的神经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元修复,抑制细胞凋亡;经鼻腔给予hUC-MSCs-Exos在减少HIBD新生小鼠神经细胞凋亡方面的作用较经腹腔给药明显,且给药方便快捷,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 神经保护 鼻内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治疗通过抑制铁死亡促进脊髓损伤修复
5
作者 华祚玉 王雅诗 +1 位作者 孙师 张立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77-582,共6页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TMS)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联合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铁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Allen打击法建立大鼠SCI模型。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CI组、TMS组、hUC-MSCs组、TMS+hUCMSCs组,每组12...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TMS)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联合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铁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Allen打击法建立大鼠SCI模型。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CI组、TMS组、hUC-MSCs组、TMS+hUCMSCs组,每组12只。采用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评估大鼠运动功能。取大鼠脊髓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组织损伤程度,采用尼氏染色观察神经元和尼式体变化,采用比色法检测亚铁离子(Fe^(2+))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铁死亡相关蛋白SLC7A11、GPX4和ACSL4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SCI组大鼠BBB评分降低,脊髓组织中Fe2+含量和ACSL4蛋白表达水平升高,GSH含量和SLC7A11、GPX4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脊髓组织线粒体嵴减少、外膜皱缩,神经元受损严重,尼式体不可见。与SCI组相比,TMS组、hUC-MSCs组和TMS+hUC-MSCs组大鼠BBB评分升高,脊髓组织中Fe2+含量和ACSL4蛋白表达水平降低,GSH含量和SLC7A11、GPX4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脊髓组织线粒体嵴数量增加、外膜结构完整,病理学损伤减轻,神经元形态恢复,尼式体清晰可见。结论TMS与hUC-MSCs联合治疗通过激活SLC7A11/GSH/GPX4通路抑制铁死亡,减轻SCI后继发性损伤,促进大鼠功能恢复和神经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铁死亡 经颅磁刺激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未成熟小鼠脑白质损伤的影响
6
作者 张含 宋娟 +5 位作者 王军 李文冬 彭茜瑞 杨禄祥 张新玲 曹洋洋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166,共5页
目的:探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移植对未成熟小鼠脑白质损伤的影响。方法:5日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7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不切断颈总动脉,模型组和MSC移植组通过切断颈总动脉诱导脑白质损伤模型,MSC... 目的:探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移植对未成熟小鼠脑白质损伤的影响。方法:5日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7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不切断颈总动脉,模型组和MSC移植组通过切断颈总动脉诱导脑白质损伤模型,MSC移植组造模后侧脑室注射5×10~5个hUC-MSC,模型组给予等体积PBS。术后第7天,每组随机抽取7只,采用核磁共振评估脑梗死情况,之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脑组织微管相关蛋白2(MAP-2)、髓鞘碱性蛋白(MBP)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脑组织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术后第24天起,剩余20只小鼠开始通过新物体识别、Y迷宫实验、转棒疲劳实验、CatWalk步态分析进行神经行为学分析;术后第120天,每组取7只,采用DTI评估海马区脑白质发育情况,计算各向异性分数(FA)。结果:与模型组相比,MSC移植组脑梗死体积、白质及灰质损失体积比降低(P<0.05)。与模型组[(15.7±1.3)%]相比,MSC移植组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所占面积百分比[(10.3±1.4)%]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MSC移植组自发交替率升高,认知指数升高,转棒运动时间增加(P<0.05)。与模型组(0.191±0.002)相比,MSC移植组海马区脑白质FA值(0.224±0.004)升高(P<0.05)。结论:hUC-MSC可减轻未成熟小鼠脑白质损伤程度,促进脑白质的发育,改善远期学习记忆及运动功能缺陷,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未成熟脑 脑白质损伤 缺氧缺血 行为学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MSCs幼年食蟹猴脑内移植的安全评价、迁移及分布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加美 朱华 +4 位作者 姚志刚 邓威 李秦 马春梅 秦川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12,共6页
目的评价h BMSCs幼年食蟹猴脑内移植的安全性,并进一步观察h BMSCs在脑内的迁移和分布情况,为治疗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建立新的技术平台及理论依据。方法直接向幼年性食蟹猴脑内注射h BMSCs,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注射部位炎... 目的评价h BMSCs幼年食蟹猴脑内移植的安全性,并进一步观察h BMSCs在脑内的迁移和分布情况,为治疗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建立新的技术平台及理论依据。方法直接向幼年性食蟹猴脑内注射h BMSCs,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注射部位炎症反应及免疫排斥情况;通过对h BMSCs体外标记示踪和携带的男性特异基因的检测,观察移植后h BMSCs在脑内的迁移及分布情况。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直接脑内注射h BMSCs未引起受试动物出现全身症状,移植部位脑组织炎症反应局限,未见明显免疫排斥反应,未见脑组织变性坏死和明显胶质细胞增生聚集。h BMSCs移植4周后,仍大量存活,并可在脑内广泛迁移,其迁移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观察到不同移植受体细胞分布重叠现象。另外,h BMSCs迁移分布具有从前脑向后脑迁移及向血管和室管膜下迁移的趋势。结论 h BMSCs直接脑内注射移植安全性好;h BMSCs可以在脑内长期存活并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食蟹猴 迁移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对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
8
作者 王超 徐倩倩 +1 位作者 张书绢 朱艳萍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447-2454,共8页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exosomes,HUC-MSC-Exo)对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injury,WMI)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将3日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假...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exosomes,HUC-MSC-Exo)对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injury,WMI)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将3日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Sham)组、缺氧缺血(hypoxia-ischemia,HI)组和HUC-MSC-Exo组纳入研究,每组12只大鼠。采用单侧颈总动脉结扎联合缺氧(8%氧气和92%氮气)构建WMI大鼠模型;超高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exosomes,Exo)并通过纳米流式、免疫印迹实验和透射电镜进行表征;脑立体定位仪辅助下侧脑室移植Exo(2×10^(8)粒子/μL)并于HI后14 d进行脑组织样本获取。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学改变;尼氏染色观察脑组织尼氏小体形成;劳克坚劳蓝(luxol fast blue,LFB)染色观察脑组织髓鞘的形成;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离子钙结合适配器分子1(ionic calcium binds adaptor molecule 1,Iba1)的定位表达;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分化簇86(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86,CD86)、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 NOS)、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CD206、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纳米流式、免疫印迹实验和透射电镜结果显示,HUC-MSC-Exo粒子直径处于30~150 nm之间,呈现类椭圆形态并可见膜状结构,Exo标志物CD9、CD63、TSG101阳性而calnexin阴性表达。HE染色、尼氏染色和LFB染色显示,与Sham组相比,HI组出现脑组织结构破坏,表现为细胞形态改变、神经纤维排列紊乱及空泡化,尼氏小体溶解甚至消失,髓鞘形成受阻;HUC-MSC-Exo明显逆转了HI组病理学改变。免疫荧光染色和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ba1主要表达于脑室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与Sham组相比,HI后SVZ区Iba1蛋白表达增加(t=15.95、20.31,P<0.01);HUC-MSC-Exo明显降低了HI组Iba1蛋白表达(t=10.35、11.01,P<0.01)。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HI后M1小胶质细胞标志物(CD86和i NOS)和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均明显增加(t=10.98、7.68、15.13、13.13,均P<0.01),M2小胶质细胞标志物(CD206和Arg-1)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和TGF-β)的表达亦增加(t=14.26、9.38、8.82、7.42,均为P<0.01);与HI组相比,HUC-MSC-Exo降低了CD86、iNOS、TNF-α和IL-1β的蛋白表达(t=9.79、5.81、8.06、7.03,均P<0.01)而增加了CD206、Arg-1、IL-10和TGF-β的蛋白表达水平(t=12.90、8.16、8.98、9.49,均P<0.01)。结论HUC-MSC-Exo通过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减轻新生大鼠W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白质损伤 小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再生修复功能的影响
9
作者 孙宇康 段彦哲 +6 位作者 滑键林 贾炜豪 尉杰忠 马存根 贾磊 张瑞平 翟晓艳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43-1650,共8页
目的探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再生修复功能的影响。方法机械法提取hUC-MSCs,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阳性率;成骨成... 目的探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再生修复功能的影响。方法机械法提取hUC-MSCs,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阳性率;成骨成脂分化实验进行诱导分化鉴定;取不同浓度的HSYA(0、100、200、400、600μmol·L^(-1))对hUC-MSCs进行处理,CCK-8法检测最佳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将细胞分为Control组、100μmol·L^(-1)组、200μmol·L^(-1)组和400μmol·L^(-1)组;EdU掺入法观察HSYA对hUC-MSCs增殖能力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UC-MSCs培养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含量;划痕实验观察hUC-MSCs的迁移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中VEGF、BDN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FGF2)的表达水平。结果提取细胞符合干细胞表面标志物特点,具备成骨成脂分化潜能;与Control组相比,100、200、400μmol·L^(-1)组在作用2 d后,无细胞毒性;HSYA对EdU阳性细胞数、细胞迁移速度均明显提高,其中200μmol·L^(-1)作用最佳(P<0.01);上清液中VEGF、BDNF的表达水平提高,200μmol·L^(-1)组表达最高(P<0.01);HSYA组BDNF、VEGF、FGF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提高,其中200μmol·L^(-1)组表达最高(P<0.01)。结论HSYA对hUC-MSCs增殖、迁移和促血管生成能力均具有促进作用,且浓度200μmol·L^(-1)的促进作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C-MSCs HSYA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再生修复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cMSC移植减轻脑卒中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神经炎症及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10
作者 郝广萍 宋善友 李梦俊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14-523,共10页
目的探讨胎盘绒毛膜板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pcMSC)对脑卒中模型小鼠认知功能、神经炎症、神经元损伤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MCAO组和hpcMSC治疗组,最终每组... 目的探讨胎盘绒毛膜板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pcMSC)对脑卒中模型小鼠认知功能、神经炎症、神经元损伤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MCAO组和hpcMSC治疗组,最终每组纳入7只。hpcMSC治疗组小鼠在MCAO术后1 d、3 d和10 d接受hpcMSC移植。MCAO术后1个月,通过Morris水迷宫和Y迷宫行为学测试评估小鼠的认知能力;使用HE染色、Nissl染色、Golgi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分析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学及突触功能;荧光标记法分析小胶质细胞密度及活化情况;ELISA分析脑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6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1(p-MEK1)、磷酸化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及磷酸化的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等与神经保护相关的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并利用海马离体脑片进行电生理学检测。结果与MCAO组相比,hpcMSC治疗组小鼠的认知能力显著改善,神经炎症明显减轻(小胶质细胞活化降低且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水平降低),海马CA1区的神经元密度增加且神经元形态学恢复正常,并显著增加了尼氏阳性细胞的数量和海马神经元树突棘的密度,且微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mEPSP)频率得到恢复。此外,hpcMSC治疗显著提高了海马中p-MEK、p-ERK和p-CREB的表达水平。结论hpcMSC移植可通过减轻神经炎症、改善海马神经元功能、促进突触可塑性并激活MEK/ERK/CREB信号通路,从而减轻卒中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和海马神经元损伤。此研究为卒中后的神经修复提供了新的潜在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绒毛膜板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pcMSC) 卒中模型 认知功能 神经炎症 突触可塑性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表达造血支持因子的临床级别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备及评价策略研究
11
作者 汤杰 李佩霖 +7 位作者 张晓宇 李晓彤 虞富豪 田家仪 许润香 尹博丰 丁丽 朱恒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2-898,共7页
目的:制备一种高表达造血支持因子的临床级别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并对其干细胞特性进行评价。方法:采集健康产妇足月剖宫产的胎儿脐带组织,机械剥离华通氏胶;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和酶消化培养法,联合含有人血小板裂解物的无动... 目的:制备一种高表达造血支持因子的临床级别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并对其干细胞特性进行评价。方法:采集健康产妇足月剖宫产的胎儿脐带组织,机械剥离华通氏胶;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和酶消化培养法,联合含有人血小板裂解物的无动物血清培养体系获得hUC-MSC。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方法获取的hUC-MSC的表型特征;通过CCK-8和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实验(CFU-F)检测两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差异;通过成脂、成骨、成软骨的诱导分化,检测两组hUC-MSC多向分化潜能的差异;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两组hUC-MSC造血支持因子SCF、IL-3、CXCL12、VCAM1和ANGPT1的mRNA表达差异。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获得的hUC-MSC均高表达CD73、CD90、CD105,低表达CD31、CD45、HLA-DR;CCK-8和CFU-F检测结果表明,组织块贴壁培养法获得的hUC-MSC的增殖能力更强;三系分化实验表明,两组hUC-MSC的多向分化潜能未有明显差异;RT-qPCR检测结果表明,组织块贴壁培养法获得的hUC-MSC造血支持因子SCF、IL-3、CXCL12、VCAM1、ANGPT1的mRNA表达水平更高。结论:在无动物血清培养体系下,成功制备了高表达造血支持因子的临床级别hUC-M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华通氏胶 无动物血清培养体系 造血支持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影响NADHP氧化酶4抑制氧化应激通路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
12
作者 冯淑琪 金国荣 +9 位作者 薛群航 贺敏 王泽航 要嘉欣 陈龙 王玉姣 张安秀 何生 周冰蕊 解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0-740,共11页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DN患者的病理机制与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密切相关,持续高血糖状态通过诱导肾内氧化应激反应,引发足细胞损伤及肾小管间质炎症浸润,进而导致蛋白...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DN患者的病理机制与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密切相关,持续高血糖状态通过诱导肾内氧化应激反应,引发足细胞损伤及肾小管间质炎症浸润,进而导致蛋白尿、肾小球硬化和纤维化等不可逆肾损伤。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因其良好的抗氧化应激作用有望为DN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本研究建立了DN小鼠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hUC-MSCs(1×10^(6)/只)来达到治疗DN的目的。空腹血糖和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实验(intraperitone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IPGTT)数据显示,hUC-MSCs能显著降低DN小鼠的空腹血糖水平(22.5±3.0 vs 14.7±1.1,P<0.01)并提高其血糖调节能力(P<0.05)。同时,DN小鼠经hUC-MSCs治疗后肾功能得到改善并且氧化应激产物水平下降,例如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尿肌酐(urinary creatinine,Ucr)、尿蛋白(urinary protein,PRO)、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通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糖原(periodic acid-schiff stain,PAS)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对肾组织形态学进行分析,经hUC-MSCs治疗后DN小鼠的肾小球间质增生、肾小球肥大和肾小管炎性间质浸润等病理状态均得到减轻。免疫组化、Real-time RT-PCR和免疫印迹等结果显示,hUC-MSCs治疗可降低氧化应激主要相关蛋白酶NADPH氧化酶4(NADPH oxidase 4,NOX4)和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hioredoxin interacting protein,TXNIP)的表达(P<0.05),减少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同时,在体外实验中选择人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uman renal proxim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HK-2 cells)进行验证,使用高糖处理,采用hUC-MSCs的条件培养基(mesenchymal stem cell-conditioned medium,MSC-CM)进行处理,免疫印迹结果显示,NOX4和TXNIP的表达都得到抑制(P<0.05),ROS表达降低。综上,hUC-MSCs治疗可以降低DN小鼠的血糖水平,改善肾功能下降以及病理损伤,其作用可能与下调NOX 4的表达从而抑制TXNIP介导的氧化应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氧化应激 NADPH氧化酶4 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YAP影响人脂肪肉瘤SW872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13
作者 陈华 沙娜 +2 位作者 刘宁 李阳 胡海军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0-1008,共9页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条件培养基(CM)与人脂肪肉瘤SW872细胞共培养后对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探讨hMSCs CM对脂肪肉瘤细胞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MSCs,采用慢病毒方法分别转染慢病毒空载体shNS(...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条件培养基(CM)与人脂肪肉瘤SW872细胞共培养后对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探讨hMSCs CM对脂肪肉瘤细胞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MSCs,采用慢病毒方法分别转染慢病毒空载体shNS(对照组)和慢病毒shRNA Yes相关蛋白(YAP)(shYAP-hMSCs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hMSCs中YAP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提取CM。体外培养SW872细胞,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hMSCs CM组和shYAP-hMSCs CM组。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划痕愈合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YA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hYAP-hMSCs组hMSCs中YAP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表明成功构建了shYAP-hMSCs稳定转染细胞株。CCK-8法,与对照组比较,hMSCs CM组SW872细胞增殖活性升高(P<0.05),shYAP-hMSCs CM组SW872细胞增殖活性降低(P<0.01);流式细胞术,与对照组比较,hMSCs CM组SW872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变化(P>0.05),shYAP-hMSCs CM组SW872细胞凋亡率升高(P<0.01);细胞划痕实验,与对照组比较,hMSCs CM组SW872细胞划痕愈合率升高(P<0.05),shYAP-hMSCs CM组SW872细胞划痕愈合率降低(P<0.01);Western blotting法,与对照组比较,hMSCs CM组SW872细胞中YAP、MMP-9和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hYAP-hMSCs组SW872细胞中YAP、MMP-9和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结论:hMSCs参与调控人脂肪肉瘤SW872细胞增殖和迁移,其机制可能与YAP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条件培养基 脂肪肉瘤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Yes相关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β通过激活ERK1/2信号通路抑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CD200表达抑制巨噬细胞M2极化
14
作者 朱永朝 李莉 +5 位作者 王拯 谭希鹏 陶金 丁璐 董辉 叶鹏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3-198,共6页
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调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CD200表达及其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无血清培养基分离培养获得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形态学观察及流式细胞术检测CD73、CD90、CD105、CD14、CD34、CD45、... 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调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CD200表达及其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无血清培养基分离培养获得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形态学观察及流式细胞术检测CD73、CD90、CD105、CD14、CD34、CD45、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的表达,确定间充质干细胞属性;20 ng/mL IL-1β处理hUC-MSC 24 h,流式细胞术检测CD200阳性细胞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CD200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佛波酯(PMA)诱导THP-1巨噬细胞活化,并与IL-1β处理感染CD200过表达慢病毒的hUC-MSC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CD11c和CD206阳性细胞比例;IL-1β联合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处理hUC-MSC,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信号分子与CD200的表达。结果IL-1β显著下调hUC-MSC CD200蛋白表达与CD200阳性细胞率;过表达CD200显著上调hUC-MSC CD200表达,且CD200过表达hUC-MSC提高巨噬细胞CD206阳性细胞比率;IL-1β激活hUC-MSC的ERK1/2信号通路,PD98059上调IL-1β处理后hUC-MSC中CD200的蛋白表达。结论IL-1β通过激活ERK1/2信号通路抑制CD200的表达,进而抑制hUC-MSC对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β(IL-1β)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 CD200 巨噬细胞极化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对米非司酮处理的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存活、凋亡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武梦雪 陈士玲 +4 位作者 刘艳 米旭光 林秀英 付建华 方艳秋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7,共9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hUCMSCs-Sup)对米非司酮(Ms)处理的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hEndoSCs)增殖、凋亡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EndoSCs,分为对照组和40、60、80及100μmol·L-1...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hUCMSCs-Sup)对米非司酮(Ms)处理的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hEndoSCs)增殖、凋亡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EndoSCs,分为对照组和40、60、80及100μmol·L-1 Ms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hEndoSCs分为对照组、40μmol·L-1 Ms组和60μmol·L-1 Ms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2 (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水平并计算Bcl-2/Bax比值。hUCMSCs-Sup作用后,hEndoSCs分为对照组、Ms组、Ms+hUCMSCs-Sup组和Ms+hUCMSCs-Sup+3-甲基腺嘌呤(3-MA)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Ⅱ(LC3B-Ⅱ)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Ⅰ(LC3B-Ⅰ)蛋白表达水平并计算LC3B-Ⅱ/LC3B-Ⅰ比值,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子宫内膜容受性标志分子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40、60、80和100μmol·L-1 Ms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且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40和60μmol·L-1 Ms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细胞中Bcl-2/Bax比值明显降低(P<0.05)。hUCMSCs-Sup作用后,与对照组比较,Ms组细胞存活率和细胞中LC3B-Ⅱ/LC3B-Ⅰ比值明显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细胞中同源框基因A10 (HOXA10)、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和整合素亚基β3 (ITGB3)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Ms组比较,Ms+hUCMSCs-Sup组细胞存活率和细胞中LC3B-Ⅱ/LC3B-Ⅰ比值明显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细胞中HOXA10、LIF和ITGb3 mRNA表达水平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Ms+hUCMSCs-Sup组比较,Ms+hUCMSCs-Sup+3-MA组细胞存活率和细胞中LC3B-Ⅱ/LC3B-Ⅰ比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hUCMSCs-Sup可提高Ms处理后hEndoSCs的存活率,降低其凋亡率,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其机制可能与hUCMSCs-Sup激活hEndoSCs自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 细胞凋亡 细胞自噬 子宫内膜容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促进骨折愈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欢 赵军 +4 位作者 徐世红 王小强 王培鑫 李玙璠 张辰 《生理科学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0-595,共6页
骨折可导致疼痛、活动受限以及生活质量下降等不良后果,其治疗通常采用手术或保守治疗,往往伴随一些并发症。干细胞来源外泌体(exosomes)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内在稳定性及靶向性而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外泌体在促进骨... 骨折可导致疼痛、活动受限以及生活质量下降等不良后果,其治疗通常采用手术或保守治疗,往往伴随一些并发症。干细胞来源外泌体(exosomes)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内在稳定性及靶向性而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外泌体在促进骨折愈合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它可调控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功能、血管生成以及软骨再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骨折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来源外泌体促进骨折愈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促进骨折愈合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骨折愈合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酚A对子宫内膜间充质干/基质细胞干性的影响及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性上清对细胞损伤的改善作用
17
作者 王爱乔 米旭光 +7 位作者 林秀英 付建华 刘磊 王琳 张文琦 邓玲 陈士玲 方艳秋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57-1564,共8页
目的:探讨双酚A(BPA)对子宫内膜间充质干/基质细胞(eMSCs)增殖活性和干性特征的影响,阐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性上清(hUCMSC-Sup)对细胞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eMSCs,以0、200、250、300、350、400μmol·L^(-1)BPA处理。将... 目的:探讨双酚A(BPA)对子宫内膜间充质干/基质细胞(eMSCs)增殖活性和干性特征的影响,阐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性上清(hUCMSC-Sup)对细胞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eMSCs,以0、200、250、300、350、400μmol·L^(-1)BPA处理。将eMSCs分为对照组(仅培养液培养)、BPA组(含200μmol·L^(-1)BPA的等体积培养液培养)、BPA+hUCMSC-Sup组(含200μmol·L^(-1)BPA及50%体积比hUCMSC-Sup的等体积培养液培养)和BPA+CHIR-99021组(含200μmol·L^(-1)BPA及10μmol·L^(-1)CHIR-99021的等体积培养液培养),使用干细胞成球培养液培养eMSCs干细胞球,其余细胞均使用DMEM/F12完全培养基培养。噻唑蓝(MTT)法检测各组eMSCs存活率,球体形成实验检测各组eMSCs干细胞球数和直径,CCK-8法检测各组eMSCs干细胞球中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eMSCs中CD73+细胞百分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eMSCs中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2(Sox2)、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4)和Nanog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eMSCs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MTT法检测,BPA作用24和48 h,与0μmol·L^(-1)BPA组比较,200、250、300、350和400μmol·L^(-1)BPA组eMSCs存活率均明显降低(P<0.01)。药物作用24 h时,与对照组比较,BPA组eMSCs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药物作用48 h时,与对照组比较,BPA组eMSCs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与BPA组比较,BPA+hUCMSC-Sup组eMSCs存活率明显升高(P<0.05)。球体形成实验检测,与培养3 d组比较,培养4和5 d组eMSCs干细胞球数和直径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培养48 h时BPA组eMSCs干细胞球数和直径均明显减少(P<0.05或P<0.01)。CCK-8法检测,处理24和48 h时,与对照组比较,BPA组eMSCs干细胞球中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降低(P<0.01);与BPA组比较,BPA+hUCMSC-Sup组eMSCs干细胞球中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升高(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与对照组比较,BPA组eMSCs中CD73+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与BPA组比较,BPA+hUCMSC-Sup组eMSCs中CD73+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P<0.01)。RT-qPCR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BPA组eMSCs中Sox2、Oct4和Nanog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BPA组比较,BPA+hUCMSC-Sup组和BPA+CHIR-99021组eMSCs中Sox2、Oct4及Nanog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BPA组eMSCs中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BPA组比较,BPA+hUCMSC-Sup组和BPA+CHIR-99021组eMSCs中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BPA能够抑制eMSCs的干性特征,损伤子宫内膜的自我更新及修复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有关。hUCMSC-Sup可以促进受损eMSCs的增殖,并对BPA诱导的eMSCs干性损伤起到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A 子宫内膜间充质干/基质细胞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运载呼肠孤病毒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溶瘤作用的研究
18
作者 刘雨思 贺晶 +3 位作者 杜娟 靳小燕 张静 张玉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43-1051,共9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运载3型呼肠孤病毒(Reo3)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的溶瘤效应。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hUMSCs和K562细胞表面Reo3易感受体——连接黏附分子A(JAM-A)表达情况,电镜观察Reo3感染hUMSCs 72 h后胞内病...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运载3型呼肠孤病毒(Reo3)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的溶瘤效应。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hUMSCs和K562细胞表面Reo3易感受体——连接黏附分子A(JAM-A)表达情况,电镜观察Reo3感染hUMSCs 72 h后胞内病毒包涵体分布。将不同(0、1、2和3)感染复数(MOI)的Reo3感染hUMSCs 24、48、72、96和120 h后利用CCK-8法筛选最适MOI。选择最适滴度的Reo3感染hUMSCs 24、48、72、96和120 h后收集上清液,利用小鼠成纤维细胞系L929结合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法测定各组上清液中Reo3病毒滴度以确定最适感染时间。将K562细胞分为对照组、hUMSCs组、Reo3组和hUMSCs-Reo3组,hUMSCs组和hUMSCs-Reo3组设置hUMSCs与K562细胞作用的低、中、高比例(5∶1、10∶1和20∶1)。CCK-8法分析hUMSCs-Reo3与K562细胞共培养24、48、72 h后K562细胞活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评估细胞凋亡。利用L929细胞确定抗Reo3单克隆抗体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验证在体外抗体存在条件下hUMSCs-Reo3对K562细胞溶瘤作用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运载体作用于K562细胞后胞内Bcl-2、Bax、survivin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构建K562细胞的BALB/c裸鼠皮下荷瘤模型(每组6只),分析hUMSCs-Reo3在体内对K562细胞的抑瘤效果。结果:hUMSCs和K562细胞表面JAM-A分子表达量分别为11.0%和99.0%。电镜显示Reo3感染hUMSCs 72 h后胞内出现大量病毒包涵体。在120 h范围内,与未感染组相比,MOI=1的Reo3对hUMSCs活力无显著影响,故最佳MOI为1;TCID50结果显示,MOI=1的Reo3感染hUMSCs 48 h后细胞裂解液中病毒滴度最高,故最适感染时间为48 h。hUMSCs-Reo3作用24、48和72 h后K562细胞活力呈现剂量与时间依赖性抑制。抗Reo3单克隆抗体的EC50为1∶34;在体外不同浓度(1∶34、1∶300和1∶600)抗体存在条件下,hUMSCs仍能运载Reo3抑制K562细胞活力并诱导凋亡发生。与对照组相比,hUMSCs-Reo3作用48 h后K562细胞中Bcl-2和survivin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Bax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或P<0.01)。在BALB/c裸鼠荷瘤模型中,荷瘤体积测定、肿瘤组织和主要脏器病理学分析及小动物活体成像仪检测组织蛋白酶B/L活性结果表明,运载体在体内对K562细胞具有溶瘤效应而对正常组织无不良影响。结论:hUMSCs可有效运载Reo3,该运载体系在体内、外实验中能够释放足量Reo3抑制K562细胞恶性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溶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呼肠孤病毒 慢性髓系白血病 溶瘤作用 细胞凋亡 荷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UMSCs外分泌上清联合替莫唑胺在不同胶质瘤细胞系中的协同增敏作用
19
作者 刘雨思 王明明 +5 位作者 张玉富 靳小燕 贺晶 史海燕 陈美霓 张静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5-394,共10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分泌上清(hUMSC-CM)联合替莫唑胺(TMZ)在不同胶质瘤细胞系中的协同增敏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采用2种血清剥夺法(24和48 h分批次撤血清法)收集hUMSC-CM并制备成冻干粉,设置5种浓度(0、1、3、6和9 g/L)处...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分泌上清(hUMSC-CM)联合替莫唑胺(TMZ)在不同胶质瘤细胞系中的协同增敏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采用2种血清剥夺法(24和48 h分批次撤血清法)收集hUMSC-CM并制备成冻干粉,设置5种浓度(0、1、3、6和9 g/L)处理大鼠恶性胶质瘤细胞系RG-2、人星形细胞瘤细胞系U251和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LN-428。通过CCK-8实验检测hUMSC-CM作用于胶质瘤细胞24、48和72 h后的肿瘤抑制可行性及敏感度。HE染色结合CCK-8法确定6种浓度(0、25、50、100、200和400µmol/L)的TMZ作用于胶质瘤细胞48 h后化疗敏感性的差异。筛选出低、高2种浓度(3和9 g/L)的hUMSC-CM和低、中、高3种浓度(50、100和200µmol/L)的TMZ配伍,作用于胶质瘤细胞后检测细胞活力和病理形态学变化。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8和cleaved PARP1,以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的表达变化,探讨hUMSC-CM与TMZ体外联合给药协同增敏的作用机制。结果:3种胶质瘤细胞系对hUMSC-CM和TMZ的敏感度为RG-2>U251>LN-428。hUMSC-CM(3和9 g/L)与TMZ(50、100和200µmol/L)配伍给药对胶质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比单独给药组显著增强(P<0.05),且随着配伍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其中,9 g/L hUMSC-CM(C9)与50µmol/L TMZ(T50)配伍可有效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与C9或T50组相比,CCK-8实验显示C9+T50组细胞活力显著下降(P<0.05),HE染色和TUNEL检测结果显示C9+T50组细胞形态变化明显,出现典型凋亡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C9+T50可诱导胶质瘤细胞周期发生阻滞,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9+T50组细胞中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8、cleaved PARP1、beclin-1和LC3-II/LC3-I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1)hUMSC-CM与TMZ配伍给药对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广谱性,且两者之间存在增敏作用,在不同细胞系中呈现不同的增敏效果。(2)hUMSC-CM提高胶质瘤细胞对TMZ敏感度的机制可能与调节caspase-8/caspase-3/PARP1信号通路及自噬通路、诱导胶质瘤细胞发生凋亡和自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替莫唑胺 胶质瘤 细胞凋亡 自噬 caspase-8/caspase-3/PARP1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发衰老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玥 何建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4-1229,共6页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SV)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自发衰老是否具有抑制作用。方法:将MSC传至p13和p15代,建立MSC的自发衰老模型组;用5 nmol/L RSV分别处理p13和p15代MSC 48 h,建立RSV处理组。通过SA-β-Gal染色法检测细胞衰老,MTT...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SV)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自发衰老是否具有抑制作用。方法:将MSC传至p13和p15代,建立MSC的自发衰老模型组;用5 nmol/L RSV分别处理p13和p15代MSC 48 h,建立RSV处理组。通过SA-β-Gal染色法检测细胞衰老,MTT法检测细胞增殖,RT-PCR检测细胞衰老相关端粒酶活性,Western blot检测与衰老相关的磷酸化mTOR的水平。结果:SA-β-Gal染色显示,RSV处理组MSC的衰老细胞数量明显少于模型组(p13代MSC,RSV组vs模型组,P<0.05;p15代MSC,RSV组vs模型组,P<0.01)。MTT结果显示,RSV处理组MSC的增殖能力高于模型组,其中p13代MSC处理组与模型组在72 h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RT-PCR结果显示,RSV处理组中MSC的hTERT mRNA表达量高于模型组,其中p13代MSC的RSV处理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SV处理组中MSC的磷酸化(Ser2448)mTOR水平低于模型组,其中p13代MSC的处理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RSV可通过调节mTOR活性抑制人MSC的自发衰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白藜芦醇 自发衰老 HTERT M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