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3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reative Design Research of Product Appearance Based on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and Interface 被引量:1
1
作者 WANG Zheng, HE Wei-ping, ZHANG Ding-hua, YU Sui-huai, CAI Hong-ming (Contemporary Design and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Laboratory ,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2, China)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52-153,共2页
Today’s product creative design has rendered many fe atures and has brought a great change in our everyday life, there are many new c hallenges in its traditional theory and principle.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de... Today’s product creative design has rendered many fe atures and has brought a great change in our everyday life, there are many new c hallenges in its traditional theory and principle.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design theory, the FBS design model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function and stru cture of the product. But this model still couldn’t strengthen the relation bet ween product appearance design and human-machine design effectively. This paper adopt converse design thinking and presents an improved design thinking methodo logy based on C: FBS for product appearance design and give a general summarizat ion for the features, methods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and interface. Meanwhile it also combines with the behavior design of product r elated IT fields and constructs a new outline to improve the design of product a ppearance supported by the technology of computer aided design. So the new metho d about design thinking for computer aided design, the new abstract product design model and the key problem of design thinking based on human-machine inte raction and interface are addressed in this paper. This kind of creative design theory that is driven by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and interface will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CAD software system and the research of product design and manufa cture. Additionally, this paper gives some beneficial characters to address the theory based on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and interface. Meanwhile, combining with the developing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he trends of design thinking based on t he technology of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and interface are also analyzed and discussed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BS model product appearance design human-ma chine interaction and interface(hmi&I) computer aided design(C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HMI的车外人机交互信任影响因素研究
2
作者 徐娟芳 陈子昂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25-232,共8页
目的更好地发挥车外人机交互界面(eHMI)的潜在优势,研究车外人机交互过程中的信任影响机制。方法首先基于自动化信任理论,提出感知可靠性、感知透明度、感知熟悉度、感知车辆性能、感知品牌信誉和感知主观倾向等6个车外人机交互信任影... 目的更好地发挥车外人机交互界面(eHMI)的潜在优势,研究车外人机交互过程中的信任影响机制。方法首先基于自动化信任理论,提出感知可靠性、感知透明度、感知熟悉度、感知车辆性能、感知品牌信誉和感知主观倾向等6个车外人机交互信任影响因素,然后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305名被调查者进行数据分析,由此建立车外人机交互信任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结果行人通过对eHMI信号感知而形成的信任能够影响对自动驾驶汽车的信任,行人对eHMI的信任一定程度上转移成为行人对车辆的信任,eHMI的辅助作用得到体现。强调了eHMI设计中感知可靠性的重要性,这能够被熟悉度、透明度和品牌信誉所影响。同时,行人的主观倾向和对车辆性能的感知也是影响信任水平的重要因素。结论研究结果为车外人机交互信任对于自动驾驶汽车在未来道路上使用的重要性提供了证据,同时也为eHMI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化信任 自动驾驶汽车 车外人机交互界面 结构方程模型 交互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机协同背景下农用无人机作业控制界面交互设计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邵将 马国萍 +3 位作者 陈志勇 宫宇 李玉鹏 田静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59,共11页
目的科学设计典型无人机的作业控制界面,旨在提高人机协同背景下的作业人员交互控制能力,减少操作失误和作业低效。方法调研人机协同情境下,界面交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用户协同作业期望;通过可用性测试评估量表及眼动追踪实验对设计方... 目的科学设计典型无人机的作业控制界面,旨在提高人机协同背景下的作业人员交互控制能力,减少操作失误和作业低效。方法调研人机协同情境下,界面交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用户协同作业期望;通过可用性测试评估量表及眼动追踪实验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结果作业人员在使用优化后方案完成设定任务时,反应时更短,平均瞳孔直径更小,用时更短,准确率更高。结论作业人员对优化后的人机协同操控界面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预测能力都显著优于优化前,验证了优化后界面交互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交互界面 人机协同 态势感知 眼动追踪 农业无人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工作分析在智能交互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建民 许忆芊 +3 位作者 付倩文 杨洁琪 王萍 由芳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1-176,218,共7页
复杂系统人机交互是汽车人机交互设计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依托用户体验实验室多年智能汽车交互研究背景及设备环境条件,在传统的设计教学模式基础上,以智能座舱交互设计为主题,将认知工作分析方法引入研究生课程。课程中,学生自主选择设... 复杂系统人机交互是汽车人机交互设计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依托用户体验实验室多年智能汽车交互研究背景及设备环境条件,在传统的设计教学模式基础上,以智能座舱交互设计为主题,将认知工作分析方法引入研究生课程。课程中,学生自主选择设计载体及交互对象,以城市空中交通(UAM)智能座舱交互设计为例,学生将实地调研、桌面调研、用户调研与认知工作分析方法相结合,推导界面功能架构图,落实到界面原型设计。此外,在实验室的支持下,基于高保真原型,进行UAM智能座舱HMI可用性测试,证明了设计方案的初步可用性与易用性,并进行设计迭代。学生通过课程实践掌握复杂系统交互设计中的分析方法和工具,为后续自主开展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工作分析 智能座舱 复杂系统人机交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车驾驶舱设计中的人因问题:挑战、进展和展望
5
作者 方卫宁 王坤 +1 位作者 胡胜建 方程乐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5-32,I0006,共19页
目的随着铁路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列车驾驶舱作为人机交互的关键节点,面临着日益复杂的人因设计挑战。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界面布局、信息显示、操作负荷控制等局部问题,缺乏对驾驶舱人因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认识。因此,有必要构建系... 目的随着铁路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列车驾驶舱作为人机交互的关键节点,面临着日益复杂的人因设计挑战。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界面布局、信息显示、操作负荷控制等局部问题,缺乏对驾驶舱人因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认识。因此,有必要构建系统性的驾驶舱人因设计研究框架,深入探讨当前的研究趋势与关键技术。方法采用系统化的文献聚类与主题分析方法,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结果从个体生理、物理环境、认知交互和系统协同4个层面构建了驾驶舱人因设计的研究框架,系统梳理了各层面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及其典型应用场景。结论基于所构建的研究框架,识别出当前驾驶舱人因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疲劳监测技术的局限性、物理环境控制的不足、认知交互的复杂性,以及系统协同的智能化程度偏低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发展应聚焦于智能化升级、人性化优化和极端环境适应性提升3个主要方向,为相关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驾驶舱 空间设计 人机界面 人机交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触屏车机响应速度与跟车安全风险关联特性
6
作者 王畅 刘浩森 宋京妮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1-48,共8页
为了探究全触屏车机系统响应速度对跟车安全的影响,在实车座舱模拟器中以真实跟车视频开展人机交互试验,采集25名被试在静态环境和动态跟车过程中2种车速、3种响应速度组合情况下的交互数据。根据人机交互过程的视觉分心数据,分析车机... 为了探究全触屏车机系统响应速度对跟车安全的影响,在实车座舱模拟器中以真实跟车视频开展人机交互试验,采集25名被试在静态环境和动态跟车过程中2种车速、3种响应速度组合情况下的交互数据。根据人机交互过程的视觉分心数据,分析车机响应速度与跟车安全风险间的关联特性。结果表明:响应时间在0~800 ms,注视屏幕总时间、扫视次数、单次操作时间呈现增速逐渐放缓的非线性增长趋势;在80 km/h工况下,响应时间在0~400 ms,注视屏幕总时间、扫视次数、单次操作时间分别增加17.83%、19.74%和28.72%;在400~800 ms对应指标分别增加10.97%、12.89%和18.06%;车头时距为3 s时前车制动,响应时间0~800 ms中,两车最小间距减少14.5 m(80 km/h)、12.78 m(100 km/h);3种不同等级跟车时距仿真测试中,车机响应速度降低可显著提升追尾事故风险及事故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触屏车机 响应速度 跟车 模拟驾驶 人机交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GAN的人机交互手势行为识别方法
7
作者 张富强 白筠妍 穆慧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0,共8页
为改善现有手势识别算法需要大量训练数据的现状,针对识别准确率不高、识别过程复杂等问题,基于生成式对抗网络(GAN)和变分自编码器,引入标签信息,提出一种基于改进GAN模型的人机交互手势行为识别方法。首先,在编码器和解码器中分别添... 为改善现有手势识别算法需要大量训练数据的现状,针对识别准确率不高、识别过程复杂等问题,基于生成式对抗网络(GAN)和变分自编码器,引入标签信息,提出一种基于改进GAN模型的人机交互手势行为识别方法。首先,在编码器和解码器中分别添加改进InceptionV2和InceptionV2-trans结构增强模型的特征还原能力;其次,在各组成网络中进行条件批量归一化(CBN)处理改善过拟合,以Mish激活函数代替ReLU函数提升网络性能;最后,通过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以较少的样本获得100%的分类准确率,且收敛时间短,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交互 生成对抗网络 变分自编码器 手势识别 条件批量归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机器人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8
作者 杨亮 邓伟俊 +1 位作者 沈慧 蔡川华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47-153,共7页
相较于传统单机器人,多机器人系统在效率、容错性能、鲁棒性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但其也存在硬件成本高、占地面积大等缺点,这些都限制了与多机器人相关的实验课程开展。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多机器人协同控制实验平... 相较于传统单机器人,多机器人系统在效率、容错性能、鲁棒性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但其也存在硬件成本高、占地面积大等缺点,这些都限制了与多机器人相关的实验课程开展。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多机器人协同控制实验平台设计方案。该实验平台由虚拟样机仿真子系统、上位机控制子系统、机器人本体三部分组成,其中虚拟样机仿真子系统负责完成环境建模、动力学仿真、传感数据采集等任务,上位机控制子系统通过网络接口与虚拟样机仿真子系统联动,以实现多机器人的协同控制。实践结果表明,该实验平台具有部署成本低、操作简单、可扩展性强的优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机器人 仿真教学平台 协同控制 虚拟样机 人机交互 视觉伺服 运动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数字人文批评如何可能——实践场域、诠释路径和数字诗学
9
作者 蒋济永 王磊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5-138,共14页
持续更新迭代的数字人文技术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与诠释路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其理论适用性与实践可能性的讨论。本文围绕“文学的数字人文批评如何可能”这一核心问题,探讨其理论话语、实践场域及诗学建构路径。首先,通过梳理... 持续更新迭代的数字人文技术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与诠释路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其理论适用性与实践可能性的讨论。本文围绕“文学的数字人文批评如何可能”这一核心问题,探讨其理论话语、实践场域及诗学建构路径。首先,通过梳理文学数字人文批评的现状与问题,指出传统批评范式在数字语境下的局限性,并分析其话语体系从文本中心向数据驱动的转变趋势。其次,设置人-机具身交互情境下文学数字人文批评的实践场域,应关注技术中介性、主体协同性与文本生成性的动态融合,强调人机协作对批评范式的重构作用。最后,提出“生成式数字诗学”的批评进路,构建虚实共生与动态协商的智能生态,推动批评实践从静态分析转向制作、解释与批判性并重的动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数字人文批评 人-机交互 数字诗学 人-机共生批评 生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草沙障固沙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试验
10
作者 甄文斌 谢建民 +3 位作者 李梓平 张嘉谋 杨柳 黄晓琪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1-68,共8页
为了满足固沙机功能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需求,设计了一种智能草沙障固沙机控制系统,采用主从式控制系统结构,以双Arduino Mega 2560为核心主控器,使用模块化对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设计;纵向铺设控制模块、底盘升降控制模块和播... 为了满足固沙机功能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需求,设计了一种智能草沙障固沙机控制系统,采用主从式控制系统结构,以双Arduino Mega 2560为核心主控器,使用模块化对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设计;纵向铺设控制模块、底盘升降控制模块和播种控制模块采用增量式PID控制算法;横向铺设控制模块采用位置式PID控制算法,并结合YOLOv3实现草沙障的检测追踪;以触摸屏和基于蓝牙的固沙机控制Android APP为人机交互界面。控制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基于PID算法检测追踪方式与直插式铺设方式相比,采用检测追踪方式固沙机的横向犁沙宽度减小了78.7%,整车振动减小了42.6%,草沙障铺设和播种测试功能均达到样机设计预期,为智能化固沙机研究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沙障 智能固沙机 控制系统 PID算法 人机交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未来车载人机交互系统优化的手机-车机次要任务试验研究
11
作者 王畅 周妍 +1 位作者 潘应久 辛琪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5-201,共7页
为研究手机和车载人机交互系统2类交互方式在执行次要任务时的交互绩效差异,采用手机和车机模式2类驾驶试验平台,在0,80,100 km/h的3种车速下,使用6.7英寸手机和12.6英寸车机系统完成相同次要任务,采集并分析被试视线转移和手部操作的数... 为研究手机和车载人机交互系统2类交互方式在执行次要任务时的交互绩效差异,采用手机和车机模式2类驾驶试验平台,在0,80,100 km/h的3种车速下,使用6.7英寸手机和12.6英寸车机系统完成相同次要任务,采集并分析被试视线转移和手部操作的数据,研究其视觉和操作负荷,对比2类交互方式的交互绩效。研究结果表明:次要任务完成总时间与任务复杂度成正比,手机执行简单次任务交互绩效比车机更高,可节省约0.4~0.8 s,而车机模式下执行复杂次任务交互绩效则更高,可节省约1.2~3.7 s;同车速和次任务下,手机单次注视持续时间大于1.5 s的占比为60%,车辆运行风险相比于车机更大;简单任务使用手机占用视觉资源和操作资源更少,交互绩效更高,车机系统则在执行复杂任务时误触率低,交互绩效更高,更具优势。研究结果可为未来车载人机交互系统的交互绩效研究和优化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主动安全 车载人机交互系统 交互绩效 分心驾驶 车辆运行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机接口概念内涵与研究边界的演变
12
作者 周程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51-61,共11页
脑机接口作为拓展人脑疆界的前沿技术和人机交互的终极目标,已引起学界与产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学界迄今未能就脑机接口的定义达成共识。美国学界在定义脑机接口时强调实时信号处理与双向调控,而且监测的对象并不局限于大脑。中国学... 脑机接口作为拓展人脑疆界的前沿技术和人机交互的终极目标,已引起学界与产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学界迄今未能就脑机接口的定义达成共识。美国学界在定义脑机接口时强调实时信号处理与双向调控,而且监测的对象并不局限于大脑。中国学界对脑机接口的定义则显得比较保守,虽然强调双向信息交互,但定义主要针对“脑控”型,而非“控脑”型。各国有必要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始终以使用者的福祉为重,对脑机接口的概念内涵与研究边界进行持续的反思与协商,以尽快形成国际公认的脑机接口阶段性统一定义。此外,对脑机接口的解释,既不能过度泛化,也不能过度窄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定义 概念演变 脑-计算机接口 脑-机器接口 人机交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时代教育离身性风险的生成机制与治理策略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铁军 周福盛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3,共10页
数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了教学效率与个性化水平,但也引发了显著的“离身性”风险,表现为教育过程中的人际互动与情感维系逐渐虚拟化、工具化,教育主体性削弱、价值观传递弱化。研究围绕教育离身性风险的生成机制及治理策略展... 数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了教学效率与个性化水平,但也引发了显著的“离身性”风险,表现为教育过程中的人际互动与情感维系逐渐虚拟化、工具化,教育主体性削弱、价值观传递弱化。研究围绕教育离身性风险的生成机制及治理策略展开,系统分析了风险类型与表现特征,识别出技术依赖加深、教育主体弱化、人机互动主导以及数据驱动决策中的隐性偏见等核心生成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技术与教育价值的深度融合,健全人工智能伦理规范与透明决策机制,重构师生关系与优化沟通策略,建立制度化风险监测与反馈体系等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技术 教育离身性 技术依赖 人机互动 教育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交互到交往:人机协同认知的形态演进与未来审思 被引量:1
14
作者 郝祥军 顾小清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40,共8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其较强的自主性与社会能力为人类提供一种机器认知,人机协同成为人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认知方式。为更好利用人工智能促进人类认知方式的变革,研究首先讨论了人工智能参与人的认知活动的方式从知识驱动、数据驱动到对...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其较强的自主性与社会能力为人类提供一种机器认知,人机协同成为人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认知方式。为更好利用人工智能促进人类认知方式的变革,研究首先讨论了人工智能参与人的认知活动的方式从知识驱动、数据驱动到对话生成的巨大转变。基于此,分析了人机协同认知从交互到交往的演进形态,具体展现为“基于人机交互的认知引导”“基于人机分工的认知拓展”“基于人机交往的认知互惠”。最后,基于人机逐渐建立的互惠关系,以大脑的隐喻进一步思考了未来人机如何走向共生,提出坚持统一整体、致力认知一致、实现共同进化的重要原则,以促成人机协同向人机共生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人机协同认知 人机交互 人机交往 人机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用户与智能系统的多层次人机共融理论探索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晗静 饶培伦 《心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235,共13页
发展智慧养老是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挑战的重要举措,既能缓解社会养老压力,又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然而,当前智慧养老系统的应用仍面临老年人接受度较低、交互效能较低、信任度较低、责任分配不明晰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研究... 发展智慧养老是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挑战的重要举措,既能缓解社会养老压力,又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然而,当前智慧养老系统的应用仍面临老年人接受度较低、交互效能较低、信任度较低、责任分配不明晰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研究旨在从用户需求、交互行为、人机信任、人机责任多层次构建老年用户与智能系统人机共融的理论框架,深入探究用户特征、系统属性、情境因素对人机共融的影响机理。本研究在用户需求、交互行为层次,构建用户画像、需求模型与交互行为模型,优化智能系统属性,提升老年用户的接受度、交互效能;在人机信任层次,探究老年用户与智能系统的人机动态信任发展规律,剖析各类因素对动态信任的综合影响机理,提升老年用户使用行为的持续性和人机关系的稳定性;在人机责任层次,面对智能系统应用可能带来的正面、负面结果,剖析各类因素对人机责任归因的影响机制,促进更好的人机协同。开展本研究可促进人机共融理论的发展,为智能系统的适老化设计与升级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共融 用户需求 交互行为 人机信任 人机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孪生的复杂高端装备的动态交互装配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徐蚌 冯毅雄 程鼎豪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6-56,共11页
目的为了解决复杂装备零件装配中效率和精度低的问题,开发一种基于数字孪生技术与改进动态目标检测算法的复杂高端装备动态交互装配方法。方法构建面向数字孪生的人机交互框架并优化目标检测算法,实现复杂装备装配过程的实时监控。操作... 目的为了解决复杂装备零件装配中效率和精度低的问题,开发一种基于数字孪生技术与改进动态目标检测算法的复杂高端装备动态交互装配方法。方法构建面向数字孪生的人机交互框架并优化目标检测算法,实现复杂装备装配过程的实时监控。操作人员通过可视化界面与系统进行动态交互,实现装配工艺的实时优化。首先,通过多源传感器实时采集装备的实时数据;其次,基于实时数据构建装备虚拟模型,生成与实际装配场景高度一致的视频并通过改进后的YOLOv8n算法实现对工业零件的精准检测与分类;最后,通过人机交互过程对装配过程进行动态优化并通过设计交互界面实时显示检测结果,为装备装配提供智能化支持。结果提出方法能够在复杂高端装备的装配过程中实现精准的检测与实时动态响应。改进后动态目标检测结果在保持高精度的同时,较未改进版本检测速度提升24.9%。结论不仅为复杂高端装备人机交互装配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而且为数字孪生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人机交互 工业装配 目标检测 YOLOv8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GC人机交互系统嵌入与新闻业的脱域融合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龙 陆小玲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6,共8页
媒介技术的迭代变革使新闻业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脱域”过程,AIGC的嵌入使新闻业基于大模型的交往实践获得了脱域融合的机会,即以一种个体化的程序介入中心化机构的运营,而这种以交往行动为主要特征的个体化程序驱动了从平台形塑新闻... 媒介技术的迭代变革使新闻业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脱域”过程,AIGC的嵌入使新闻业基于大模型的交往实践获得了脱域融合的机会,即以一种个体化的程序介入中心化机构的运营,而这种以交往行动为主要特征的个体化程序驱动了从平台形塑新闻实践到AIGC形塑媒介实践的“型构”:人工智能实现了在语言、声音、图像、记忆等方面的“替代”,能为用户建立更加完善的多模态信息系统和个体化的体验。AIGC在媒体生产流程中所发挥的人机协同,表现为适应智能化的虚拟交往系统,包含内部交往系统、外部交往系统和跨平台交往系统。AIGC传播是一种大模型海量信息支撑的人机交往行为,其交往实践将大大提升内容选择空间,而其全知全能属性也将促使个体化内容转化为公共性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GC 人机交互 新闻业 脱域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C及HMI的陶瓷卫生洁具漏水检验系统设计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文通 谢世坤 刘朝晖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52-55,共4页
座便器漏水检验装置是陶瓷卫生洁具检验中非常关键的设备。本文介绍了一种座便器漏水检验系统的设计方案,整个系统主要由气动系统、PLC控制系统和HMI三部分组成。气动系统为执行机构,PLC为主控核心,HMI负责进行实时监控。用压力传感器... 座便器漏水检验装置是陶瓷卫生洁具检验中非常关键的设备。本文介绍了一种座便器漏水检验系统的设计方案,整个系统主要由气动系统、PLC控制系统和HMI三部分组成。气动系统为执行机构,PLC为主控核心,HMI负责进行实时监控。用压力传感器和12位转换模块检测真空度,精确度较高;用状态转移图设计主程序,直观简单。通过HMI设定和显示相关生产数据,且设计了统计报表功能,企业可及时准确掌握产品的具体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卫生洁具 漏水检验 PLC(可编程序控制器) 状态转移图 hmi(人机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机接口的人机交互方式演进与人机传播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段鹏 朱雨晴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将会革新人机交互方式,并影响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将经历人对机器的“意识”输入、人与机器的“物理融合”以及“人机共生”这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机器逐渐从“他者”转变为人类的一部分。同时... 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将会革新人机交互方式,并影响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将经历人对机器的“意识”输入、人与机器的“物理融合”以及“人机共生”这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机器逐渐从“他者”转变为人类的一部分。同时,脑机接口技术也会给人机传播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从“人类如何感知机器”和“机器如何影响人类”两个维度可以延伸出人机传播今后应当重点关注的研究议题。前者在媒体等同理论与计算机社会行动者范式下展开,认为脑机接口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颠覆当前人机传播的主要研究范式;后者则关注作为他者的“脑机接口—机器”如何影响人类,和作为“人—接口—机器”的人机共生体如何协同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人机交互方式 人机传播 媒体等同理论 计算机社会行动者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支持下人机协同学习的互动模式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妍妍 黄颖芬 温思凡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112,共11页
人机协同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AI)重构了人机协同学习的交互方式,但已有研究对学习小组与GAI的互动模式尚缺乏系统性讨论。基于对GAI支持下的人机协作学习对话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应用、分析、示例是... 人机协同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AI)重构了人机协同学习的交互方式,但已有研究对学习小组与GAI的互动模式尚缺乏系统性讨论。基于对GAI支持下的人机协作学习对话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应用、分析、示例是学生向GAI提问中最常见的三种问题类型。在“生—机”交互中,学习者群体涌现出探索式提问、优化提问、信息综合三种主要交互行为,每种行为均呈现出清晰的认知参与方式转换模式;在“生—生”交互中,涌现出任务理解、主题探讨、非任务交流三种主要交互行为,其认知参与方式转换模式不典型。根据提问类型的共现关系与人机互动行为,学习小组与GAI协同完成学习任务时表现出主导分析型、整合思考型和答案导向型三种互动模式,主导分析型模式以深入探究和批判性思维为核心,整合思考型模式突出组内交流对多元信息整合与反思性思考的关键作用,答案导向型模式则侧重围绕GAI提供的信息展开人机互动。为提升生成式人工智能支持下的人机协同学习效果,应以思维技能与创新意识为中心促进高认知学习,以提问为中心促进人机协同对话式学习,并根据学习任务需求调整教学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协同 生成式人工智能 认知建模 对话式学习 互动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