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a Novel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in Rats 被引量:4
1
作者 Xiao-xiao Liu Yong-ping Jiang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3-19,共7页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a novel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rhG-CSFa) in rats and to determine the proteolytic rates of rhG-CSFa in the whole blood and serum of rats in v...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a novel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rhG-CSFa) in rats and to determine the proteolytic rates of rhG-CSFa in the whole blood and serum of rats in vitro. Methods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rhG-CSFa and conventional (wild type,WT)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 were investigated in Sprague-Dawley rats which received either intravenous or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rhG-CSFa or WT G-CSF at three different doses (20,50,or 100 μg/kg). The blood samples of rats were collected at multiple time points (from 0.08 to 12 h)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rhG-CSFa and WT G-CSF in serum were determined with a sandwich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For the study of proteolytic rates in vitro,the concentrations of rhG-CSFa or WT G-CSF were determined at 3-minute intervals after addition of the respective drug to rat’s whole blood or serum. Results Pharmacokinetic analysis of serum rhG-CSFa or WT G-CSF levels indicated that,at each dose tested,for either route of drug administration,the area under concentration-time curve values and the maximum serum concentration of rhG-CSFa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WT G-CSF,and the serum half life of rhG-CSFa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WT G-CSF. Subsequent in vitro whole blood and serum stability study showed that the rates of drug degradation in WT G-CSF were 1.8 folds and 1.5 folds higher than those in rhG-CSFa,respectively. Conclusion rhG-CSFa has better serum and whole blood stability in vitro and higher bioavailability in vivo as compared to WT G-CS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PHARMACOKINETICS half life BIOAVAILABILITY proteolytic r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权TOPSIS法的PEG-rhG-CSF合理性评价
2
作者 蔡芳 胡海锦 +2 位作者 林方 魏小娟 张进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2期90-94,共5页
目的建立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合理性使用的评价标准,利用加权优劣解距离法(TOPSIS)对PEG-rhG-CSF进行评价,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取福州市第二医院2019年10月至2022年4月的出院病历,以PEG-rhG-CS... 目的建立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合理性使用的评价标准,利用加权优劣解距离法(TOPSIS)对PEG-rhG-CSF进行评价,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取福州市第二医院2019年10月至2022年4月的出院病历,以PEG-rhG-CSF说明书为基础,参照相关指南、专家共识以及文献资料制订评价标准,采用加权TOPSIS法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使用PEG-rhG-CSF的426份病历中,理想解相对接近度(C_(i))>80%共250例(占比58.69%),介于60%~80%的124例(占比29.11%),<60%的52例(占比12.21%)。主要不合理使用问题表现在适应证不适宜、给药时机不适宜、药物联用不适宜。结论基于TOPSIS法的合理性评价,综合考虑多个指标,可以反映药物使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使用情况,评价过程简便灵活,操作性强。评价结果显示福州市第二医院PEG-rhG-CSF的临床应用过程基本合理,但需要加大管理的力度,保证临床合理使用该类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中性粒细胞减少 优劣解距离法 合理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补元煎加味联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含铂双药化疗后Ⅲ、Ⅳ度骨髓抑制患者的临床效果
3
作者 尤海玲 陈源 陈丽萍 《内科》 2024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探讨大补元煎加味联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对含铂双药化疗后Ⅲ、Ⅳ度骨髓抑制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50例含铂双药化疗后Ⅲ、Ⅳ度骨髓抑制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5例。对照组行PEG-r... 目的探讨大补元煎加味联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对含铂双药化疗后Ⅲ、Ⅳ度骨髓抑制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50例含铂双药化疗后Ⅲ、Ⅳ度骨髓抑制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5例。对照组行PEG-rhG-CSF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大补元煎加味治疗,两组均持续用药21 d。比较两组血常规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生活质量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1 d后,研究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D3+、CD4+水平和CD4+/CD8+,以及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生理领域评分、心理领域评分、社会领域评分与环境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补元煎加味联合PEG-rhG-CSF可改善含铂双药化疗后Ⅲ、Ⅳ度骨髓抑制患者的血常规指标,纠正T淋巴细胞紊乱,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补元煎加味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骨髓抑制 血常规 T淋巴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并感染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唐瑞梅 林丽娥 +1 位作者 朱永 王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26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CSF)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并感染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6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40例AA并感染患者资料,其中采用rh GCSF联合环孢霉素治疗72例,作为实验组;单纯采...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CSF)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并感染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6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40例AA并感染患者资料,其中采用rh GCSF联合环孢霉素治疗72例,作为实验组;单纯采用环孢霉素治疗6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感染相关死亡率、克隆演变发生率、外周血象及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感染相关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克隆演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CD3^+、CD4^+较治疗前下降(P<0.05),而CD8^+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实验组各指标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h G-CSF对AA并感染治疗效果显著,感染发生率低,促进免疫功能恢复,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再生障碍性贫血 感染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级与次级预防性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卵巢癌初始肿瘤细胞减灭术后化疗的价值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小丹 郭红燕 李圆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7-201,共5页
目的探讨初级与次级预防性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在卵巢癌初始肿瘤细胞减灭术后化疗的价值。方法2019年1月~2020年6月我院76例卵巢... 目的探讨初级与次级预防性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在卵巢癌初始肿瘤细胞减灭术后化疗的价值。方法2019年1月~2020年6月我院76例卵巢癌初始肿瘤细胞减灭术后行紫杉醇和卡铂联合化疗,根据初次预防性使用PEG-rhG-CSF分为初级预防组(n=49)和次级预防组(n=27),比较2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需要补充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CSF)率、中性粒细胞减少相关重复住院率、中性粒细胞减少相关化疗周期延迟发生率等。结果第一、二疗程中,初级预防组3、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8.2%(4/49)、6.1%(3/49),明显低于次级预防组发生率66.7%(18/27)、37.0%(10/27)(Z=-6.569,P=0.000;Z=-4.338,P=0.000)。在第三~六疗程中,2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Z=-0.938,P=0.348;Z=-0.145,P=0.884;Z=-1.069,P=0.285;Z=-0.027,P=0.978)。化疗结束后初级预防组9例因中性粒细胞减少需补充rhG-CSF,发生率18.4%(9/49),次级预防组22例,发生率81.5%(22/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711,P=0.000)。初级预防组2例因中性粒细胞减少需重复住院,发生率4.1%(2/49),次级预防组7例,发生率25.9%(7/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2,P=0.014)。初级预防组1例因中性粒细胞减少导致化疗延迟,发生率2.0%(1/49),次级预防组5例,发生率18.5%(5/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1,P=0.035)。结论卵巢癌初始肿瘤细胞减灭术后化疗过程中初级预防性应用PEG-rhG-CSF可显著降低第一、二疗程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从而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相关重复住院率,保证化疗周期如期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卵巢癌 化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中性粒细胞及其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邓新立 黄文荣 +1 位作者 丛玉隆 邹德勇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2-263,共2页
目的了解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使用对健康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及其细胞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受体的影响。方法给健康人注射rhG-CSF前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结果注射rhG-CSF前中性粒细胞... 目的了解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使用对健康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及其细胞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受体的影响。方法给健康人注射rhG-CSF前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结果注射rhG-CSF前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白细胞中所占比例的中位数为60%,注射后为85%,注射前后有显著差异(P<0.01)。注射rhG-CSF前中性粒细胞CD62L、CD49d的表达率中位数分别为82.84%和23.03%,注射后分别为18.30%和43.70%。注射后分别降低和升高(P<0.01)。注射rhG-CSF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44、整合素CD11 a表达率无显著变化(P>0.10)。结论注射rhG-CSF可使健康人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升高,CD49d表达率升高,CD62L表达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中性粒细胞 表面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所致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刘纯一 孔雁 +3 位作者 徐丽霞 胡新彦 刘风玲 吕雅蕾 《临床误诊误治》 2014年第4期69-71,共3页
目的了解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CSF)致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应用rhG-CSF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32例及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 目的了解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CSF)致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应用rhG-CSF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32例及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筛选出的rhG-CSF相关不良反应的文献35篇(44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剂量、注射部位及方式、不良反应出现时间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我院32例均采用传统的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法(26例)或腹部皮下注射法(6例),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一般在用药后24 h内,不良反应症状较轻,停药或应用抗过敏药物数天后自行消失。而数据库检索出的44例药物储存方式不详,采用皮下注射方法 31例,静脉给药4例,9例不详;发生急性全身药物不良反应8例(死亡2例,休克1例),不同器官或系统严重损害19例,局部反应17例。结论 rhG-CSF为生物制剂,易发生不良反应,不同的注射方式和注射部位以及储运方式与不良反应程度相关,应引起临床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药物毒性 不良反应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凝胶治疗老年患者腹泻致肛周皮肤糜烂的效果 被引量:8
8
作者 张丰 杨芬 +2 位作者 海恒林 孙建梅 陈王丽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14期16-18,共3页
目的评价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M-CSF)凝胶治疗老年患者腹泻致肛周皮肤糜烂的疗效。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解放军第98医院消化... 目的评价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M-CSF)凝胶治疗老年患者腹泻致肛周皮肤糜烂的疗效。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解放军第98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老年患者腹泻致肛周皮肤糜烂6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单双号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5)。观察组患者采用rhGM-CSF凝胶外敷,而对照组患者采用凡士林油膏外敷,比较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不同时间点创面愈合率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完全愈合时间为(5.5±2.3)d,对照组为(8.9±3.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24,P=0.043)。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治疗期间,两组患者愈合率随时间的延长均呈上升趋势。两组处理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rhGM-CSF凝胶剂与凡士林油膏对患者创面的疗效不同。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rhGM-CSF凝胶剂能显著促进老年腹泻致肛周皮肤糜烂创面的愈合,安全有效,方便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老年腹泻 肛周糜烂 创面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第3结构域-Nartograstim融合蛋白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初步活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赵述强 张瑜 +2 位作者 田浤 刘超 高向东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77-582,共6页
将人血清白蛋白第3结构域(3DHSA)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突变体(Nartograstim)融合基因克隆至载体pPICzαA,置于醇氧化酶启动子(AOX)和α交配因子信号肽作用下构建分泌表达质粒,电击转化入毕赤酵母GS115。SDSPAGE结果显示3DHSA-Nartogras... 将人血清白蛋白第3结构域(3DHSA)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突变体(Nartograstim)融合基因克隆至载体pPICzαA,置于醇氧化酶启动子(AOX)和α交配因子信号肽作用下构建分泌表达质粒,电击转化入毕赤酵母GS115。SDSPAGE结果显示3DHSA-Nartograstim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2 kD,Western blot证实其同时具有HSA和G-CSF的抗原性。建立融合蛋白表达的条件为:BMMY培养基pH 6.0、1.5%甲醇、诱导84 h,灰度扫描发现该条件下融合蛋白的纯度为79%。依次采用亲和色谱和疏水色谱纯化得到纯度高于90%的融合蛋白,终产量为86 mg/L。采用MTT法检测融合蛋白对NFS-60细胞株的促增殖能力,结果显示,3DHSA-Nartograstim具有剂量依赖性促进NFS-60细胞增殖的作用。本研究为3DHSA-Nartograstim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血清白蛋白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3DHSA 毕赤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折叠液相色谱法复性和纯化大肠杆菌表达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超展 王骊丽 耿信笃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4-517,共4页
用蛋白折叠液相色谱法(PFLC)对大肠杆菌表达的包涵体形式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进行了复性并同时纯化。用Cu2+-亚氨基二乙酸(IDA)Sepharose作为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色谱的固定相。在低浓度脲存在下,以咪唑为洗脱剂,采用线... 用蛋白折叠液相色谱法(PFLC)对大肠杆菌表达的包涵体形式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进行了复性并同时纯化。用Cu2+-亚氨基二乙酸(IDA)Sepharose作为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色谱的固定相。在低浓度脲存在下,以咪唑为洗脱剂,采用线性梯度洗脱rhG-CSF。该法仅通过一步PFLC分离,减少了复性过程中rhG-CSF的聚集,复性后的rhG-CSF的比活性为1.8×108IU/mg,纯度为97%,质量回收率为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色谱 蛋白折叠 纯化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大肠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重组粒细胞生长因子外敷及紫外线照射在Ⅲ期褥疮中的应用及护理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晔 张思娥 陈翔 《护士进修杂志》 2013年第3期221-222,共2页
目的针对老年长期卧床患者发生的Ⅲ期褥疮,探讨治疗及护理对策,促进愈合。方法对20例老年长期卧床患者发生的Ⅲ期褥疮进行紫外线照射,人重组粒细胞生长因子创面湿敷治疗及护理。结果 20例Ⅲ期褥疮中痊愈17例,显效2例,好转1例。结论人重... 目的针对老年长期卧床患者发生的Ⅲ期褥疮,探讨治疗及护理对策,促进愈合。方法对20例老年长期卧床患者发生的Ⅲ期褥疮进行紫外线照射,人重组粒细胞生长因子创面湿敷治疗及护理。结果 20例Ⅲ期褥疮中痊愈17例,显效2例,好转1例。结论人重组粒细胞生长因子外敷及紫外线照射和精心护理,对长期卧床患者褥疮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褥疮 人重组粒细胞生长因子 紫外线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药物性溃疡愈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戴艳丽 王宏丽 +1 位作者 商亚娟 葛淑华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年第1期16-17,共2页
目的评价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humangranulocytecolonystimulatingfactor,rhG-CSF)对药物性溃疡愈合是否具有促进作用。方法制备皮肤溃疡动物模型,于溃疡周围以rhG-CSF25μg局部注射,观察愈合时间和组织学变化。结果在r... 目的评价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humangranulocytecolonystimulatingfactor,rhG-CSF)对药物性溃疡愈合是否具有促进作用。方法制备皮肤溃疡动物模型,于溃疡周围以rhG-CSF25μg局部注射,观察愈合时间和组织学变化。结果在rhG-CSF治疗组,糜烂、溃疡创面在7-10(7.5±2.0)d左右愈合。而对照组的糜烂、溃疡创面愈合时间为14.0-20.0(18.0±3.5)d,明显长于治疗组(P<0.01),组织学上主要显示促进修复早中期的诱导肉芽组织增生。结论rhG-CSF能有效地促进创面愈合,尤其是对于化疗药物渗漏导致的溃疡。rhG-CSF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G-CSF 溃疡愈合 药物性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愈合时间 溃疡创面 糜烂 促进 结论 进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GM-CSF和纳米银联合外用对深Ⅱ度烫伤创面病原菌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景哲 王芳 +3 位作者 耿琪瑛 陈凤平 冯欣姝 温海玲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12期12-16,共5页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纳米银联合外用,对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方法用Wistar大鼠建立深Ⅱ度烫伤模型,分为A、B、C、D四组,A组(30例):凡士林纱布覆盖,B组(30例):纳米银覆...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纳米银联合外用,对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方法用Wistar大鼠建立深Ⅱ度烫伤模型,分为A、B、C、D四组,A组(30例):凡士林纱布覆盖,B组(30例):纳米银覆盖,C组(30例):rhGM-CSF涂抹创面,D组(30例):rhGM-CSF+纳米银覆盖,伤后第1、4、7、10、14、21天,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并计数,细菌分离鉴定,测定细菌耐药谱。结果 A组在第4、7、10、14、21天均培养出细菌[(3.22±1.04)×104/cm2、(4.57±1.15)×104/cm2、(8.13±1.25)×104/cm2、(16.36±3.22)×104/cm2、(14.52±3.10)×104/cm2];B、C两组在第10、14、21天培养出细菌[B组:(5.67±0.77)×104/cm2、(8.14±1.21)×104/cm2、(6.86±0.96)×104/cm2;C组:(4.38±1.44)×104/cm2、(6.80±0.85)×104/cm2、(4.94±0.40)×104/cm2];D组在第14、21天培养出细菌[(4.10±0.47)×104/cm2、(2.46±0.76)×104/cm2]。第10、14、21天,A、B、C、D组细菌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居首位;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对青霉素G、环丙沙星、利福平、苯唑西林、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四环素等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对哌拉西林、奈替米星、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等耐药,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均为D组>C组>B组>A组。结论 rhGM-CSF和纳米银联合外用,减少深Ⅱ度烫伤创面细菌生长,提高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纳米银 烧伤创面 病原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凝胶治疗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伟明 叶运廷 +1 位作者 李焕雄 黄志锋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第8期46-48,共3页
目的分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凝胶治疗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从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300例烧伤创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创面涂抹安慰剂,实验组给予创面涂抹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 目的分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凝胶治疗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从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300例烧伤创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创面涂抹安慰剂,实验组给予创面涂抹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M-CSF)凝胶,比较两组患者全身状况、不良反应、创面愈合时间、愈合率以及总有效率等。结果实验组烧伤创面的平均愈合时间是(12.5±1.1)天,对照组烧伤创面的平均愈合时间是(16.9±1.2)天,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6、12天后,实验组患者烧伤创面愈合率分别为53.12%、91.8%,对照组患者烧伤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6.11%、72.12%,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6、12天后,实验组第6、12天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3.34%、91.68%,实验组第6、12天总有效率为1.67%、53.34%,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患者进行rh GM-CSF凝胶治疗,愈合时间短,愈合率高等,安全有效,应用价值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烧伤创面 不良反应 全身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骨肉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林波 艾克拜尔.尤努斯 +4 位作者 陈江涛 麦麦提艾力.阿不力克木 姜大为 龙志成 宋兴华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第11期82-82,84,共2页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后预防白细胞减少的有效性。方法:A组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B组使用PEG-rh G-CSF治疗,对比给药间期的差异。结果:B组白细胞恢复正常天数明显小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后预防白细胞减少的有效性。方法:A组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B组使用PEG-rh G-CSF治疗,对比给药间期的差异。结果:B组白细胞恢复正常天数明显小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后,使白细胞恢复正常的时间较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骨肉瘤 新辅助化疗 白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化疗期间PEG-rhG-CSF对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及化疗不良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永领 刘华强 +1 位作者 黄潞 何江涛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18期143-146,共4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化疗期间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对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及化疗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收治的接受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80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40)与...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化疗期间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对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及化疗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收治的接受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80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每日皮下注射,治疗14 d,或中性粒细胞绝对值≥5×109/L时停止用药,观察组化疗结束后采用PEG-rhG-CSF单次皮下注射,比较两组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率、再住院率、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静脉抗菌药物应用率,治疗24、48、96 h的中性粒细胞数、中性粒细胞增殖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率、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静脉抗菌药物应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4、48、96 h的中性粒细胞数高于对照组,治疗24、48、96 h的中性粒细胞增殖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G-rhG-CSF可有效促进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增殖,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使化疗毒副反应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化疗 中性粒细胞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梁笑媚 黄伟斌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15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治疗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者,采用整群随机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采用PEG-rhG-CSF治疗,对照组采用短...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治疗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者,采用整群随机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采用PEG-rhG-CSF治疗,对照组采用短效升白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疗效、住院病人满意度量表(IPSQ)评分、中国癌症患者化疗生活质量量表(QLQ-CCC)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5.47±0.38)d、发热持续时间(6.45±0.57)d均短于对照组的(8.63±0.57)、(10.53±0.7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两组患者的IPSQ评分、QLQ-CCC评分均高于本组用药前,且实验组患者的IPSQ评分(82.92±8.76)分、QLQCCC评分(72.46±9.4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5.58±8.53)、(65.53±7.9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G-rhG-CSF有助于推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者的病情恢复,保障其疗效,且能够改善其对于疗效的满意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缺乏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短效升白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芪胶升白胶囊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宫颈癌化疗后骨髓抑制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静雯 张新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7年第6期28-30,共3页
[目的]观察芪胶升白胶囊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宫颈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0例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方法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5μg/kg,1次/d,皮下或... [目的]观察芪胶升白胶囊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宫颈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0例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方法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5μg/kg,1次/d,皮下或静注,化疗给药结束后用药。治疗组40例化疗开始前2d,给予芪胶升白胶囊饭后口服,2g/次,3次/d;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21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白细胞计数、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21d),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0%;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5.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白细胞计数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芪胶升白胶囊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宫颈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化疗后骨髓抑制 血虚 芪胶升白胶囊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白细胞计数 中西医结合治疗 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的rhG-CS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组织VEGF的影响
19
作者 孙玲 阴怀清 +3 位作者 赵旭晶 房清丽 武师润 阴崇娟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299-301,383,384,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rhG-CS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组织VEGF的影响。方法7日龄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为四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组,rhG-CSF小剂量组(60μg/kg),中剂量组(100μg/kg),大剂量组(200μg/kg),每组各24只。每...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rhG-CS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组织VEGF的影响。方法7日龄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为四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组,rhG-CSF小剂量组(60μg/kg),中剂量组(100μg/kg),大剂量组(200μg/kg),每组各24只。每组根据处死时间不同又分为三个亚组:24h组,48h组,72h组,每亚组各8只。各组均建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治疗组分别在缺氧缺血后即刻给予rhG-CSF60μg/kg,100μg/kg,200μg/kg颈部皮下注射,并连用3d。各组于不同时间点取脑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与HIBD模型组各时间点相比,rhG-CSF各剂量组脑组织VEGF表达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时间点rhG-CSF各剂量组间VEGF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小剂量组各时间点脑组织外观两侧基本对称,而中剂量组及大剂量组缺氧缺血侧脑组织出现水肿,大剂量组较明显。结论rhG-CSF治疗可明显增加脑组织VEGF的表达,有利于脑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恢复,60μg/kg为较合适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邢龙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第13期9-9,11,共2页
大多数的肿瘤患者都需要进行化疗,化疗药物在清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杀伤体内的正常细胞,产生一系列严重的不良反应。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肿瘤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