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0—2020年滇中城市群耕地非农化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8
1
作者 杨玉钱 彭双云 +2 位作者 吕铭皓 陈晓弟 郭秀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9-251,共13页
[目的]通过分析滇中城市群30年耕地非农化的演变路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为滇中城市群耕地资源的保护及精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滇中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变化轨迹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滇中城市群30年耕地非农化的演变路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为滇中城市群耕地资源的保护及精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滇中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变化轨迹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揭示1990—2020年滇中城市群耕地非农化过程、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1)从时间上看,滇中城市群耕地非农化面积呈波动下降趋势,2000年前后由年均增加约6.88×10^(3)hm^(2)转变为年平均减少约2.66×10^(4)hm^(2),受政策、经济和城市化影响导致其变化最剧烈。从空间上看,耕地非农化集中分布于滇中城市群的中部、东部、东南部和东北部地区。(2)30年来,滇中城市群耕地非农化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均衡,区域间耕地非农化差异变小,空间格局趋于稳定。(3)滇中城市群耕地主要转出为林地和草地,少部分转化为建设用地,变化型耕地中有54.60%与草地相关,29.33%与林地相关,4.64%与建设用地相关,主要发生在滇中城市群的中部、北部、东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区域。(4)滇中城市群耕地非农化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效应,以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为主,高—高聚集主要分布在中部、北部和东南部,低—低集聚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西部和西南部。(5)滇中城市群耕地非农化受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共同影响。社会经济中的农业人口、国有固定产投资和城市化率是耕地非农化最主要的驱动因素,影响系数分别为-0.18,0.11,0.10;而自然因素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在耕地非农化空间分布和扩张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影响系数分别为0.17,-0.15。[结论]研究结果揭示30年来滇中城市群耕地非农化的时空变化特征、演变路径及驱动机制。对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保障云南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为滇中城市群的耕地保护和耕地布局优化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重心迁移模型 变化轨迹分析 空间格局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迹可控的微型水母机器人研制
2
作者 王琦 李绿洲 +2 位作者 董旭 袁宁一 丁建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40-1248,共9页
为解决微型机器人在较小机身尺寸下实现高效轨迹控制的难题,设计并研制了微型仿水母机器人JRT,其由气室、重心调整机构和仿水母推进器三部分组成,尺寸仅为6.8 cm×5.3 cm,可通过重心调整机构和仿水母推进器协同控制有效实现水下轨... 为解决微型机器人在较小机身尺寸下实现高效轨迹控制的难题,设计并研制了微型仿水母机器人JRT,其由气室、重心调整机构和仿水母推进器三部分组成,尺寸仅为6.8 cm×5.3 cm,可通过重心调整机构和仿水母推进器协同控制有效实现水下轨迹可控.水下实验验证了机器人JRT沿竖直方向游泳和悬停、水平定向游泳以及水平弹射功能,并通过对机器人JRT沿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游泳过程中的力平衡关系和运动状态数据分析提出了轨迹控制方案,测得水平定向游泳的速度可达到1.7 cm/s,轨迹偏差为0~3.4 cm,展现了微型仿水母机器人JRT较好的轨迹控制能力,可见其在水下资源勘查、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机器人 微型水母机器人 电磁驱动 轨迹控制 运动分析 重心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机作业模糊认知可靠性与失误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郑霞忠 郭雅薇 +2 位作者 石法起 陈述 晋良海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8-103,共6页
为提高建设工程塔式起重机作业可靠性,防止人因失误酿成事故,综合运用模糊数学和认知可靠性与失误分析方法(CREAM),构建塔机作业人因可靠性分析模型。首先,剖析塔机作业环境特点,修正共同绩效条件(CPC),厘定各项CPC评估指标;其次,分析... 为提高建设工程塔式起重机作业可靠性,防止人因失误酿成事故,综合运用模糊数学和认知可靠性与失误分析方法(CREAM),构建塔机作业人因可靠性分析模型。首先,剖析塔机作业环境特点,修正共同绩效条件(CPC),厘定各项CPC评估指标;其次,分析人因失误事故数据资料,构建高斯隶属度函数,模糊处理CPC评估指标;然后,融合CPC评估指标熵权,模糊计算塔机作业人员4类控制模式隶属度;最后,运用重心法进行控制模式隶属度去模糊化处理,实现塔机作业人因可靠性概率的量化评估。对湖北省某建筑企业施工现场塔机作业进行模糊认知可靠性与失误分析,验证模型有效性。结果表明:该建筑企业施工现场塔机作业人员控制模式为战略型,人因可靠性概率为99.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因可靠性分析 塔机作业 认知可靠性与失误分析方法(CREAM) 模糊理论 共同绩效条件(CPC) 重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术旋风脚转体720°动作起跳阶段人体重心运动学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高丽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7-71,共5页
对四川省武术队国家一级和武英级运动员旋风脚转体720°起跳阶段人体重心的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助跑最后一步结束左脚着地时刻重心水平速度、缓冲时段重心水平速度的损失与右脚离地时刻垂直速度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对四川省武术队国家一级和武英级运动员旋风脚转体720°起跳阶段人体重心的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助跑最后一步结束左脚着地时刻重心水平速度、缓冲时段重心水平速度的损失与右脚离地时刻垂直速度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右脚离地时刻,重心水平速度的损失率与垂直速度之间为正相关。蹬伸时段重心水平位移与左脚离地时刻重心水平速度、重心垂直速度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在缓冲时段一级运动员没有武英级身体重心低,用时长,然而蹬伸时间没有显著差异,这是一级运动员没有武英级完成动作好的根本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脚转体720° 起跳 人体重心 运动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平衡能力评估方法研究及系统实现 被引量:8
5
作者 成霞 谷玉海 +2 位作者 陈耀祖 苏鹏 徐小力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77-182,共6页
平衡能力的稳定性对个人保持身体稳定、维持各种身体姿势、进行各项日常活动、抵抗外界干扰并及时恢复身体稳定至关重要,因此对人体平衡能力评估系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将平衡测试仪器方法与传统的观察法、量表评估法作对比,分析... 平衡能力的稳定性对个人保持身体稳定、维持各种身体姿势、进行各项日常活动、抵抗外界干扰并及时恢复身体稳定至关重要,因此对人体平衡能力评估系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将平衡测试仪器方法与传统的观察法、量表评估法作对比,分析发现平衡测试仪器方法能更客观、定量、准确地反映人体平衡能力强弱。设计出一种新的评估人体平衡能力的系统,即结合传统评价指标、平均差以及方位差分析选取有效的平衡指标,基于人体重心位移测量方法,采用串口通讯以及QT界面设计技术,量化分析与评估测试者的平衡能力,并达到可视化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客观、定量、精确地评估人体的平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平衡 评价指标 重心轨迹 平衡能力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经济重心轨迹的语义方向玫瑰图生成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汝倩 佘冰 +1 位作者 朱欣焰 呙维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582-3585,共4页
语义方向玫瑰图结合经济重心移动轨迹的语义信息与方向玫瑰图方法,以一种全新的更直接的可视化形式实现对社会经济重心轨迹的统计和探索性分析,并进一步挖掘重心轨迹数据中隐含的显著移动模式和演变特性。详细介绍了社会经济重心轨迹语... 语义方向玫瑰图结合经济重心移动轨迹的语义信息与方向玫瑰图方法,以一种全新的更直接的可视化形式实现对社会经济重心轨迹的统计和探索性分析,并进一步挖掘重心轨迹数据中隐含的显著移动模式和演变特性。详细介绍了社会经济重心轨迹语义方向玫瑰图的定义及生成方法,并对1985年至2004年间我国大陆地区40项经济重心的移动轨迹实例数据进行应用分析,有效地探索轨迹中的移动模式。实际应用表明,语义方向玫瑰图能提供一种结合语义信息的直观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 方向玫瑰图 经济重心轨迹 可视化分析 模式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支链式侧翻辅助装置机构设计与运动学图形表征分析
7
作者 刘征 潘国新 +2 位作者 姚鹏震 刘甜 苏鹏 《图学学报》 2025年第5期1094-1104,共11页
定期侧翻是长期卧床患者预防压疮的重要护理措施,现有侧翻辅助装置机械式结构刚性较大,未考虑人体侧翻运动机理,充气式存在人体关节转动中心和机构转动中心不一致,易导致患者在侧翻过程中受伤,因此,研究人机运动协同的仰卧位侧翻辅助装... 定期侧翻是长期卧床患者预防压疮的重要护理措施,现有侧翻辅助装置机械式结构刚性较大,未考虑人体侧翻运动机理,充气式存在人体关节转动中心和机构转动中心不一致,易导致患者在侧翻过程中受伤,因此,研究人机运动协同的仰卧位侧翻辅助装置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依据人体侧翻运动机理的研究基础,设计了一种由平面连杆机构驱动双支链结构的侧翻辅助装置,主要受力位置为肩部和臀部,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推导设计参数,利用图解法分析连杆传动角,同时进行装置的运动学仿真、工作空间分析与人体侧翻重心轨迹提取实验,对整体装置进行运动学图形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辅助人体侧翻角度为30°~45°,该角度范围内人体与双支链接触应力分布较为均匀,有助于预防压疮。机构传动角范围为42.19°~90.00°,该角度范围机构具有良好的传力性能。研究验证了装置设计的合理性,双支链结构能够拟合肩部和臀部的运动过程,提供多段式支撑链接触,避免局部压力集中,符合人-机协同性与人机工程学的康复辅具设计要求,为侧翻康复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翻辅助 人体重心运动轨迹分析 双支链结构 运动学图形表征分析 机构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