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土环境、发生学性质和土壤类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1
作者 周萍 肖华翠 +3 位作者 梁万栋 罗飞雪 谢敏 盛浩 《农学学报》 2025年第3期45-50,共6页
高强度土地转换及持续的土地利用活动对土壤的发育方向具有双重作用,显著影响土壤多样性。本研究首先概述了土地利用方式对母质来源、局地小气候、微地形、植被类型、管理措施和成土时间的作用;其次,在系统归纳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 高强度土地转换及持续的土地利用活动对土壤的发育方向具有双重作用,显著影响土壤多样性。本研究首先概述了土地利用方式对母质来源、局地小气候、微地形、植被类型、管理措施和成土时间的作用;其次,在系统归纳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规律的基础上,总结了土地变更对土壤发生学属性、形态学特征和诊断特性的影响,进一步综述了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后,不同等级土壤类型演变规律。最后,指出应加强研究多样化土地利用活动对成土过程、土壤属性的影响,重视土壤发生学性质对土地转换与渐变的动态响应规律,并应用新技术准确高效辨识土地利用方式变更引起的土壤类型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分类 高强度人类活动 土地转换与渐变 土壤发生学性质 成土因素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多样性 成土过程 土壤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探讨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对贵州省地表反照率演变的贡献
2
作者 陈淋淋 刘绥华 +3 位作者 邓玲玲 申选英 宋善海 龙洋洋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9-732,共14页
为量化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对贵州省地表反照率的相对贡献及对其变化的影响,基于2001—2022年MCD43A3数据集反演地表反照率,通过Theil-Sen斜率算法、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和Hurst指数方法,对地表反照率过去和未来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 为量化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对贵州省地表反照率的相对贡献及对其变化的影响,基于2001—2022年MCD43A3数据集反演地表反照率,通过Theil-Sen斜率算法、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和Hurst指数方法,对地表反照率过去和未来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数据集,利用偏相关分析、残差分析和岭回归分析,对影响地表反照率变化的因素进行量化和分类得到以下结果。1)在时间视角上,2001—2022年地表反照率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平均下降速率为3.699×10^(−5)a^(−1),2001—2003年下降速率最大,为0.0045 a−1;在空间视角上,地表反照率呈东北部地区下降、西北部地区上升、研究区60.16%面积的区域下降的趋势,未来继续以下降为主。2)在对自然因子的响应方面,地表反照率与气温及叶面积指数(LAI)正相关,与降雨量及土壤水分负相关,空间上LAI是影响其分异的主导因素,时间上土壤水分是影响其分异的主导因素。3)自然因子的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反照率的变化产生双重影响,总体上以抑制为主,研究区60.17%面积的区域受两者共同驱动。相对贡献率的排序为土壤水分(35.23%)>LAI(23.96%)>土地利用(18.65%)>气温(12.03%)>降水(10.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反照率 自然变化 人类活动 残差分析 岭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热带区域农用地微塑料残留特征及种植类型影响
3
作者 钱益斌 何小康 +4 位作者 杨帅 严佩 孙宇 陈曦 冯成洪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475-4483,共9页
海南岛作为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独特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微塑料的形成与残留,系统阐释这一热带典型区域农用地土壤微塑料的残留特征,可以为热带地区塑料污染治理提供重要支撑。研究以海口市琼山区为典型研究区域采集农用地土壤样品... 海南岛作为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独特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微塑料的形成与残留,系统阐释这一热带典型区域农用地土壤微塑料的残留特征,可以为热带地区塑料污染治理提供重要支撑。研究以海口市琼山区为典型研究区域采集农用地土壤样品,通过密度分离、消解和显微镜观测等步骤提取和鉴定农用地土壤中微塑料的丰度、形状、粒径和颜色等残留特征,探究了微塑料的潜在来源以及人类活动强度对农用地土壤微塑料丰度的影响,并揭示了不同种植类型土壤微塑料分布的差异。结果显示,所有土壤样品均被检测到微塑料,平均丰度为(1023.6±925.5)个/kg,且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趋势。纤维状(54.6%)、小于0.5 mm(46.0%)以及黑色(49.8%)是该地区农用地微塑料最常见的赋存形态类型。农用地周围人类活动是土壤微塑料污染的重要来源,不同类型农用地中微塑料丰度和形态具有显著性差异,农用塑料地膜的使用是土壤微塑料的直接来源;林地中较低的农业活动强度使得其土壤微塑料丰度较低,破碎程度较少;水田中的上覆水降低了其土壤中微塑料的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微塑料 农用地 种植类型 人类活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土地利用及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璐晨 韩海辉 +7 位作者 张俊 黄姣 顾小凡 常亮 董佳秋 龙睿 王倩 杨炳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20,共18页
[研究目的]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旱区土地利用对区域水文和生态的影响尤为显著,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对西北干旱内陆生态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基于19... [研究目的]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旱区土地利用对区域水文和生态的影响尤为显著,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对西北干旱内陆生态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基于1980-2018年间共5期遥感影像,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分析塔里木河流域各水资源分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近40年中,塔里木河流域耕地、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分别增加1.58×10^(4)km^(2)、1.2×10^(3) km^(2)和347 km^(2),而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减少1.33×10^(4)km^(2)、0.32×10^(4)km^(2)和815 km^(2)。各水资源分区中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大,其次为渭干河、阿克苏河和喀什噶尔河流域。自2000年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建设用地当量面积和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相对较快,特别是2000-2010年间呈显著增长趋势。[结论]塔里木河流域各水资源分区的人类活动强度呈显著的空间差异性。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的导向性作用是塔里木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和人类活动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分区 土地利用变化 人类活动强度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塔里木河流域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地区人类活动强度与地表温度的时空关联特征及其驱动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纪王迪 黄晓军 +1 位作者 包微 马耀壮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7-979,共13页
人类活动对全球温度升高的促进作用愈加明显,如何科学衡量人类活动强度并探究其与地表温度的时空关联性成为当前研究热题。以关中地区为例,整合人口密度、地区生产总值、夜间灯光强度、建设用地面积比例、电量消耗5个指标表征人类活动强... 人类活动对全球温度升高的促进作用愈加明显,如何科学衡量人类活动强度并探究其与地表温度的时空关联性成为当前研究热题。以关中地区为例,整合人口密度、地区生产总值、夜间灯光强度、建设用地面积比例、电量消耗5个指标表征人类活动强度,分析关中地区人类活动强度与地表温度时空变化规律,探究人类活动强度与地表温度关联性及其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2001—2020年关中地区平均地表高温、低温区域分别呈现总体增大、减少的趋势,地表高温区域范围不断扩大。(2)2000—2020年关中地区的人类活动强度逐渐增加,特别是在各地级市的市辖区和主要居民点,高强度区域范围不断扩大,而低强度区域主要位于秦岭山区。(3)2000—2020年关中地区人类活动强度与地表温度呈显著正相关性和空间上的集聚性,正相关区域面积呈现增大趋势,主要由不显著及负相关转化为正相关区域,高-高类型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各城市主城区,低-低类型集聚区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区。(4)影响地表温度的人类活动强度指标中,夜间灯光强度、人口密度、建设用地面积比例对地表温度的驱动作用最为显著;且夜间灯光强度与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人口密度与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交互作用对地表温度的解释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强度 地表温度 时空关联性 关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的天津市建设用地演变对地表沉降影响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宁月 徐方 +2 位作者 曹永强 么嘉棋 李世金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7-490,共14页
地表沉降在城市化和工业化中越来越普遍,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天津市作为研究区域,研究建设用地演变对地表沉降的影响。通过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 地表沉降在城市化和工业化中越来越普遍,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天津市作为研究区域,研究建设用地演变对地表沉降的影响。通过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PS-InSAR)获取地表形变监测,并结合人类活动强度指数量化地表人类活动。主要结论如下:(1)从时间上看,2016—2023年天津市地表沉降面积整体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沉降严重区和较严重沉降区占比下降约68%。从空间上看,基本形成了西南部和东部的五处沉降漏斗,并得到明显遏制。(2)2016—2022年天津市建设用地新增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增长约45.22%。在其他用地类型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建设用地每新增0.1 km^(2),人类活动强度指数约上升0.077。(3)地表人类活动较为剧烈的点位周边,易发生地表沉降,并存在一年左右的滞后效应。增加地表负荷且持续性大面积的人类活动,易导致区域整体不稳定的地表沉降。仅改变地表形态且非持续性、小范围人类活动引发的地表沉降,沉降趋势将逐渐减缓。本文相关结论,对未来城市地表沉降防治、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灾害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沉降 建设用地演变 PS-INSAR 人类活动强度 天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吉林通榆“干旱化和有序人类活动”长期观测实验 被引量:83
7
作者 刘辉志 董文杰 +1 位作者 符淙斌 石立庆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4年第2期378-389,共12页
简单介绍了吉林通榆“干旱化和有序人类活动”长期观测实验 ,该实验站同时也是国际协同加强观测计划 (CEOP)的地面观测站。分析了 2 0 0 2年 1 0月~ 2 0 0 3年 3月 (CEOP EOP3)非生长季观测到的近地面层微气象及能量通量资料。结果表... 简单介绍了吉林通榆“干旱化和有序人类活动”长期观测实验 ,该实验站同时也是国际协同加强观测计划 (CEOP)的地面观测站。分析了 2 0 0 2年 1 0月~ 2 0 0 3年 3月 (CEOP EOP3)非生长季观测到的近地面层微气象及能量通量资料。结果表明 ,在非生长季 ,半干旱地区农田和退化草地下垫面近地面层能量收支基本一致 ;感热通量占主要地位 ,占净辐射通量的 70 %左右 ;潜热通量及地热流都很小 ,通常小于 30Wm- 2 。土壤温度日变化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下 2 0cm土壤层 ,2 0cm以下土壤温度日变化很小 ,但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在非生长季 ,土壤表层 1 0cm厚度内 ,草地下垫面土壤体积含水量比农田大 ;2 0cm以下深度土壤体积含水量的日变化很小 ,同样存在季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化 有序人类活动 观测实验 地气界面 湍流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近40年人类活动强度时空格局演变 被引量:12
8
作者 赵亮 刘宇 +1 位作者 罗勇 刘汉湖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06-313,共8页
为了探讨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采用土地利用/覆被折算建设用地当量方法定量化和空间化人类活动强度。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利用1975—2015年期间4期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利用人类活动强度指数,阐释了人类活动强度的... 为了探讨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采用土地利用/覆被折算建设用地当量方法定量化和空间化人类活动强度。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利用1975—2015年期间4期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利用人类活动强度指数,阐释了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演变,探讨了人类活动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在所研究的40年间,黄土高原人类活动强度变化大致以2000年为界,前期较为稳定,后期整体迅速降低。这一时期黄土高原人类活动强度具有较强的空间变异,其空间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人类活动强度由中等强度广泛覆盖全区丘陵、塬面和平原、谷地的格局转变为覆盖平原谷地等地貌类型区的高强度区域镶嵌于大范围的低强度区域的空间格局,总体上趋于与地貌格局相一致;六盘山—陕北黄土高原出现大范围的人类活动冷点集聚区,关中平原—洛阳盆地形成较大范围的热点集聚区。黄土高原人类活动强度时空变化,是不同的地形地貌条件下生态政策、产业结构及社会经济等因素推动人类开发活动与生态承载力耦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人类活动强度 土地利用/覆被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中部地表水体1999-2015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驱动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张佩云 王凯 +2 位作者 王戈飞 梁枥文 张世强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33-639,共7页
地表水体对于毛乌素沙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利用1999、2006、2013、2015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获取了毛乌素沙地中部近16 a来地表水体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水体面积以2006年为界呈先萎缩后回升的变化特征... 地表水体对于毛乌素沙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利用1999、2006、2013、2015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获取了毛乌素沙地中部近16 a来地表水体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水体面积以2006年为界呈先萎缩后回升的变化特征,1999-2006年地表水体总面积从368.52 km^2缩减到了242.81 km^2,缩减了129.53 km^2(34.1%)。2013年和2015年水体面积回升,但2015年仍比1999年减少18.6%。研究区地表水体的变化在北部主要受煤炭开采大幅增加(2 252.2%)的影响,而南部主要受灌溉面积增加(92.4%)和畜牧量大幅增加(24 614.7%)的影响。以伊旗查干淖尔为代表的天然水体尽管受采矿用水增加等的影响,但在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下面积变化不大,而以伊和日淖尔为代表的天然水体面积缩减显著,表明地表水体需要积极调控和适应才能维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地表水体变化 遥感 人类活动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活动干扰下土地利用强度异质性特征分析——以中山市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明浩 王文杰 +2 位作者 吴坤 王加攀 许超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284-292,共9页
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在土地利用类型遥感解译数据的基础上,以系统网格采样法计算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强度,并探索了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受人类活动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 200 m尺度能够很好地反映土地利用强度异质性在空间上... 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在土地利用类型遥感解译数据的基础上,以系统网格采样法计算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强度,并探索了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受人类活动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 200 m尺度能够很好地反映土地利用强度异质性在空间上的特征;研究区内的土地利用强度空间分布表现出较强的正自相关性,2000—2010年,中山市土地利用强度分布模式由多点式向极化转变,并且表现出核心区域的扩散效应;从整体的范围上看,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异质性受尺度影响,随着尺度的增加各向同性的减弱,转变成明显的各向异性;研究区内自然条件以及区域发展政策的差异,导致研究区内行政单元间的土地利用强度空间分异明显;在人类活动影响的驱动下,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强度异质性呈现增强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土地利用强度 异质性 半方差分析 中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为扰动对陆面水分能量的影响——以沩水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双 谢正辉 +3 位作者 曾毓金 刘斌 高骏强 李锐超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83-701,共19页
以沩水河流域为例,基于陆面模式CLM4.5,建立了综合考虑作物种植、地下水开采及灌溉等人类活动的流域陆面水文模型。利用所发展模型,针对1981~2012年,取500 m空间分辨率,探讨人为扰动对陆面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1)地下水侧向流使得中下... 以沩水河流域为例,基于陆面模式CLM4.5,建立了综合考虑作物种植、地下水开采及灌溉等人类活动的流域陆面水文模型。利用所发展模型,针对1981~2012年,取500 m空间分辨率,探讨人为扰动对陆面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1)地下水侧向流使得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位有所提高,平原地下水埋深分布在4 m左右,山区埋深可达到几十米;模拟的叶面积指数较静态MODIS叶面积指数偏大1左右,由此使得种植区月蒸腾量提高约10 mm,土壤蒸发和地表产流有所减少;在灌溉作用下,作物叶面积指数略增长,蒸散发稍有提高,而在假设水稻采用漫灌的情况下,水库灌溉补偿了作物生长产生的水消耗,提高了该区域土壤湿度,增加潜热通量;研究区地下水开采存在但其水文效应并不显著。2)土地覆盖变化自1990年有较大变动,1990~2000年以林地为主,2000年后以耕地为主,其中,1990~2000年土地覆盖类型变化不明显,2001~2012年耕地面积呈先减少再增加又减少的趋势,林地面积则先增加再减少又增加,耕地与林地在2012年所占比例基本持平;同一土地类型内,植被类型变化较为明显,导致陆面水文模拟结果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土地覆盖变化 陆面过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地表和大气人为影响敏感区域分布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兴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73-178,194,共7页
通过1981-2000年NOAA-AVHRR 8km*8km卫星数据,从季节和年尺度分析了人为活动对地表植被覆盖具有显著影响区域分布。在季节尺度上,人为的多季农业耕作活动,造成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出现季节不连续性,在植被轮作季节地表物理属性和几何特征... 通过1981-2000年NOAA-AVHRR 8km*8km卫星数据,从季节和年尺度分析了人为活动对地表植被覆盖具有显著影响区域分布。在季节尺度上,人为的多季农业耕作活动,造成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出现季节不连续性,在植被轮作季节地表物理属性和几何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在年尺度上,人类活动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造成区域地表和大气热力作用改变,热力作用增强的结果反映在区域内低云覆盖发生变化,低云出现减少趋势。相反在植被覆盖增加或人为绿化区域,地表热力作用下降,低云出现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大气热力 地表热力 低云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佛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人类活动强度与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响应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杜文武 胡瑶 +1 位作者 眭淼 袁璨 《园林》 2022年第12期28-37,共10页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风景名胜区人类活动日益增强,往往带来景观格局变化等潜在威胁。为揭示景观格局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关系,识别二者耦合作用形成的生态环境破碎区域,以金佛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三...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风景名胜区人类活动日益增强,往往带来景观格局变化等潜在威胁。为揭示景观格局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关系,识别二者耦合作用形成的生态环境破碎区域,以金佛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构建人类活动强度模型及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对金佛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观时空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人类活动强度与景观格局在空间上的响应关联,进而叠加耦合出人地矛盾突出区域,作为潜在的重点关注区域。研究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金佛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建设用地面积持续扩张,人类活动干扰增多,景观破碎度增加,景观异质性增强;近20年来人类活动强度高值区域面积逐年扩大且分布于低海拔区域,聚集在研究区域的北部三泉镇及南部金山镇等村镇聚落,高聚类区主要为建设用地与耕地区域;人类活动强度与景观格局变化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呈现出较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中变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金佛山风景名胜区人类活动强度与景观格局指数耦合的人地矛盾突出区域在空间分布中呈围绕南部及北部村镇扩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名胜区 人类活动强度 景观格局 空间自相关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强度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23
14
作者 杨华 徐勇 +1 位作者 王丽佳 徐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995-4009,共15页
科学评估人类活动强度对于统筹协调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和陆地表层人类活动强度算法,测算和分析了青藏高原1984年、1997年、2008年和2018年的人类活动强度及其时空变化特征,使用地理... 科学评估人类活动强度对于统筹协调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和陆地表层人类活动强度算法,测算和分析了青藏高原1984年、1997年、2008年和2018年的人类活动强度及其时空变化特征,使用地理探测器定量解析了影响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84—2018年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强度总体处于低水平阶段,大致以2008年为节点,前期缓慢下降,后期快速上升,1984年的人类活动强度为1.44%,2018年上升到1.70%;(2)西藏“一江两河”地区(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和年楚河)和青海河湟谷地的人类活动强度最高,沿日喀则-拉萨-那曲-玉树-果洛-西宁形成条带状的相对高值分布区,川藏高山峡谷区、藏北-青南高原区和帕米尔山区的人类活动强度最低;(3)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为人口密度、道路密度、经济规模、地表起伏度、城镇化水平、第一产业占比和区域发展导向,且各因子间的交互作用解释力显著高于单因子,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强度 建设用地当量 地理探测器 土地利用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模拟预测模型分析的城市绿色空间发展多情景模拟及建设时序研究——以湛江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20
15
作者 赵霁雨 崔柳 +1 位作者 王佳 陈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307-6320,共14页
城市绿色空间是未来中国城镇战略发展的重要生态空间载体。城市中心城区的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可作为未来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的重要依据。生态服务系统之间的权衡或协同关系可通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强度表征显现。通过对湛江市... 城市绿色空间是未来中国城镇战略发展的重要生态空间载体。城市中心城区的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可作为未来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的重要依据。生态服务系统之间的权衡或协同关系可通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强度表征显现。通过对湛江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应用土地利用模拟预测(PLUS)模型进行自然发展情景与国土空间规划情景双情景下2035年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采用当量因子法及热点分析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高低值在空间上的聚集程度进行分析,与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分布进行叠置,得出国土空间规划政策下湛江市中心城区城市绿色空间发展优先级分区,优先化解建设用地与绿色空间发展矛盾,为规划政策提供空间政策的量化数据基础,为其可行性实施、时序安排及预期结果提供数据支撑与建议。结果表明:(1)规划政策情景与自然发展情景未来土地利用模拟结果相比,耕地、林地增多,整体水域得到有效保护,建设用地蔓延受到抑制。(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2035年规划政策情景>2020年实际情景>2035年自然发展情景,分别约为12.22亿元、11.89亿元、10.53亿元,规划政策情境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较自然发展情景下提升约1.69亿元,生态环境效益得到显著提升,调节服务、支持服务、供给服务、文化服务分别提升约1.38、0.13、0.12、0.06亿元,但文化服务与2020年现状相比降低约0.31亿元,在未来建设过程中切勿忽视景观美学的营造。(3)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及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分布分析对绿色空间发展进行优先级分区,建议以赤坎区中部、沿海域建设用地及水域范围、其他区域顺序进行分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国土空间规划 土地利用模拟预测(PLUS)模型 热点分析 人类活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广英 李红颖 +2 位作者 王凌青 江峰 冯朝晖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604-2616,共13页
青海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区,也是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极易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探究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对于青海省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1980-2018年8个时期的土地利... 青海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区,也是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极易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探究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对于青海省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1980-2018年8个时期的土地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方法,揭示青海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程度及空间迁移,并进一步分析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与23种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城乡建设用地是青海省年变化率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且整体上呈现出变化程度愈加剧烈的趋势,在1990-1995年和2015-2018年面积下降,而在1995-2015年5个时段面积不断增加。青海省6种土地利用类型在2015-2018年和2000-2005年时期变化较为剧烈,其中草地和未利用土地是土地利用变化最明显的类型,两者之间互相转换也较为活跃。整体上,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呈现递增的趋势,表明研究时期内青海省土地利用朝着愈加活跃的方向发展。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指出,青海省在研究时期内朝向城镇聚落发展的方向发展。人口、GDP、建筑业、工业等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土地管理政策是影响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不断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城镇化率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导致青海省草地和林地面积下降的主要因素,也是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因子。研究结果为青海省土地利用可持续利用及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土地利用程度 人类活动 城镇化 社会经济发展 土地管理 青藏高原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水储量变化及其归因:研究综述及展望 被引量:14
17
作者 胡宝怡 王磊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25,共13页
陆地水储量是区域降水、径流、蒸散发、地下水和人类开发利用等相关活动的综合反映,已成为全球水循环观测的重要参数。由于气候变化(如洪水、干旱)和人类活动(如地下水抽取)等的影响,造成了全球范围内陆地水储量呈现出超正常范围的变化... 陆地水储量是区域降水、径流、蒸散发、地下水和人类开发利用等相关活动的综合反映,已成为全球水循环观测的重要参数。由于气候变化(如洪水、干旱)和人类活动(如地下水抽取)等的影响,造成了全球范围内陆地水储量呈现出超正常范围的变化,然而目前系统性介绍陆地水储量变化及其归因的研究仍较少。因此,首先系统综述现有的水储量监测方法以及全球陆地水储量及其组分变化,然后从水储量组分变化、水量平衡和气候变化等角度分析全球陆地水储量变化的成因,其次探讨陆地水储量变化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最后总结全球陆地水储量变化及其成因与影响的相关研究中面临的主要技术难点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基于站点观测、卫星遥感和模型模拟的陆地水储量变化及其归因研究已有了一定的进展,而高精度观测水循环关键要素并发展基于卫星观测数据的水循环相关模型将是未来全球水储量变化归因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有助于决策者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措施,从而保障粮食安全、维系社会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重力卫星 陆地水储量变化 陆面过程模型 大尺度水文模型 归因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上游植被覆盖与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动态演化 被引量:9
18
作者 温小洁 姚顺波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07-614,共8页
基于MODIS-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残差分析法,结合土地利用类型遥感数据及县域社会经济数据,计算人类活动强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2000—2015年黄河中上游植被覆盖空间分布状况、时间变化趋势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黄河... 基于MODIS-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残差分析法,结合土地利用类型遥感数据及县域社会经济数据,计算人类活动强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2000—2015年黄河中上游植被覆盖空间分布状况、时间变化趋势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植被覆盖整体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步减少的趋势,且存在与400 mm等降水量线基本一致的分界线.(2)退耕还林前后植被退化区占研究区域的3.65%,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市辖区;植被改善区域占研究区域的31.12%,主要分布在陕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及宁夏南部;植被覆盖状况基本不变的区域占65.22%.总体来说,植被覆盖情况有所改善,但生态恢复与生态恶化并存.(3)植被覆盖状况与人类活动强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4)植被覆盖与人类活动强度呈现出较为同步的动态演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上游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人类活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关联性研究——以常州市为例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翔 陈德超 +3 位作者 范金鼎 余成 周益 唐娇娇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24-2131,共8页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及其服务价值有重要影响。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利用1995—2018年6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2 km×2 km网格,核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人类活动强度,分析二者时空变化特征及关联性。结果表明:1995—2018年,常州市耕地面...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及其服务价值有重要影响。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利用1995—2018年6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2 km×2 km网格,核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人类活动强度,分析二者时空变化特征及关联性。结果表明:1995—2018年,常州市耕地面积减少19.5%,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11.6%、93.7%;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经历先增加后减少、总体增加的过程,1995—2018年共增加29.55亿元,价值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耕地向水域转化,价值量的减少主要来自于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化;人类活动强度显著增加,在常州市市区位置表现得尤为明显,人类活动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显著负相关,且这种负相关关系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人类活动强度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常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人地关系空间耦合分析方法研究——以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佳芯 吴承照 陶聪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4-79,共6页
人地关系是自然保护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从空间协调角度提出自然保护地环境敏感性与人类活动强度的耦合分析方法,探讨人与地二者的空间耦合关系。通过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案例研究,揭示了自然保护地人地关系耦合规律,证实了负向耦... 人地关系是自然保护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从空间协调角度提出自然保护地环境敏感性与人类活动强度的耦合分析方法,探讨人与地二者的空间耦合关系。通过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案例研究,揭示了自然保护地人地关系耦合规律,证实了负向耦合是引起生态问题的重要原因,对人类活动针对性的调节可切实缓解人地冲突、改善生态状况。人地关系空间耦合分析方法可相对精准地确定自然保护地的人地冲突空间,明确冲突程度,为自然保护地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人地关系 环境敏感性 人类活动强度 空间耦合分析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