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0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Human Trafficking on Household Farm Labor Availability Among Arable Farming Households in Delta State,Nigeria
1
作者 Albert Ukaro Ofuoku Bethel Chuks Uweru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6年第3期70-78,共9页
Trafficking in persons, especially women and girls has been on for long and is still going on. Persons in the female group constitute the mostly trafficked human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 Trafficking in persons, especially women and girls has been on for long and is still going on. Persons in the female group constitute the mostly trafficked human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human trafficking on household farm labor needs available among farming households. Arable farming households involved in human trafficking were identified and purposively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with the aid of key informants in purposively selected communities. This led to the selection of 60 arable farming household heads in Delta North Agricultural zone, 65 farming household heads in Delta Central Agricultural Zone, and 36 arable farming household heads in Delta south agricultural zone to give a total of 151 respondents. Data for the study were collected with the utilization of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schedule.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subjected to statistical analysi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frequency counts, percentages and means derived from 4-point likert-type scale. The hypothesis was tested using Tobit regression analysis. Human trafficking was found to be age and sex selective and the causes of human trafficking included both push and pull factors, such as high income in destination countries poverty, low risk profit, nature of trafficking in persons, ease in control and manipulation of vulnerable women and girls, low risk involved in working in destination countries, lacking of legitimate and fulfilling employment, sex selective migration policies, less access to information and peer pressure. Shortage of household farm labor was experienced by farming households in clearing and brushing of farm land, sowing, weeding, harvesting and processing/storage. Human trafficking was found to affect household labor availability in clearing/brushing of farm land, sowing, weeding, harvesting and processing/storage of farm produc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poverty alleviation programs should be specially organized for poor women, government and NGOs and international agencies should develop strategies to mitigate human trafficking.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collaborate with community based organizations and law enforcement agencies to create anti-trafficking committee in fanning communities. Community education should be created for the farming communities to emphasize anti-human trafficking with the use of change agents; extension agents should integrate anti-trafficking messages in their interaction with farm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trafficking household farm labour arable farming migration fanning househol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th to Support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f Big Grain Production Households——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2
作者 Yang Xiu-li Wang Yu-qing +2 位作者 Ji He-wen Yin Bao-hua Tan Hong-yu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5年第4期83-92,共10页
Developing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in scales in the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is the direction of the paper. Seizing the opportunity of modem agriculture comprehensive reform in two plains (Songnen Plain and Sanji... Developing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in scales in the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is the direction of the paper. Seizing the opportunity of modem agriculture comprehensive reform in two plains (Songnen Plain and Sanjiang Plai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supporting to build a new type of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big grain production householding, which plays demonstration and leading roles, have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in improving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ensur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about the big grain production households production operations and analyses of the obstacles in expansion of produc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specific suggestions in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ig grain production household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ocialized level; perfecting the service system of land transferring; improving financial policies and farmer-friendly policy measures and perfecting the agriculture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g grain production household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PATH INVESTIG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持续生计视角下返贫致贫的差异化治理 被引量:1
3
作者 田鹏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6,共10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返贫致贫治理是一个涉及治理空间、治理主体、治理要素和治理机制的辩证互构和动态演化的过程,兼具系统性、复杂性等特征,其本质是生计能力和生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返贫致贫治理是一个涉及治理空间、治理主体、治理要素和治理机制的辩证互构和动态演化的过程,兼具系统性、复杂性等特征,其本质是生计能力和生计权利的系统性重建。可持续生计理论重视人的能力和权利,不仅关注物质资源和生计环境,还聚焦人的主体选择和生计权利,能够系统揭示返贫致贫治理机制创新与可持续生计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以易地搬迁为例,采用可持续生计理论视角,基于治理导向和治理机制两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考察返贫致贫不同类型的差异化治理机制。研究表明,易地搬迁返贫致贫治理要聚焦次生属性及其实践特征,精准识别生计能力提升和生计权利保障面临的结构性制约;还必须分类摸清返贫致贫群体的能力结构、资源禀赋和主体诉求,要以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和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为契机,助力搬迁户生计能力提升和生计权利保障协同推进。从脆弱性治理到可持续发展,巩固拓展返贫致贫治理成果同后续扶持有效衔接,应当以区域融合发展及生计可持续为导向,遵循返贫致贫治理机制创新与可持续生计制度变迁协同演化的应然规律,助力后搬迁时代返贫致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贫致贫 易地搬迁 可持续生计 生计权利 生计能力 治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笔谈: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建设路径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战军 卢晓中 +4 位作者 刘继安 李森 崔友兴 杜彬恒 陈时见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1,共18页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这“六个力”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六大特质”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新高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显著标识,也是理解和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维度和实践向度,具有整体性、统一性、协调性。只有准确把握“六大特质”的内涵特征和价值指向,才能科学把握建设教育强国的方向和路径。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从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等多个维度理解“六大特质”的丰富内涵和内在关系。思政引领力是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能力,有力昭示了教育强国的政治方向和鲜明底色。人才竞争力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自主培养和吸收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能力,深刻揭示了教育强国的先导任务和基础地位。科技支撑力是教育系统整合创新要素、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深刻揭示了教育强国的战略支撑和重要使命。民生保障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能力,揭示了教育强国的人民属性和价值追求。社会协同力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系统内部协同和学校、家庭、社会同向同行、协调配合的能力,揭示了教育强国的本质规律和实践要求。国际影响力是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战略的能力,深刻揭示了教育强国的重大标志和世界意义。“六大特质”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判断是否建成教育强国的标准,是探索建设教育强国的实践路径。要从整体上研究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依据、总目标、总任务,从具体路径上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任务协调推进、逐步达成,最终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思政引领力 人才竞争力 科技支撑力 民生保障力 社会协同力 国际影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区干旱胁迫下的农户生计脆弱性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陕西省榆阳区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玉恒 左文洁 +2 位作者 成汶璟 STANNY Monika 杜国明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5-1124,共10页
为了揭示干旱胁迫下北方农牧交错区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差异,本研究以陕西省榆阳区为例,基于暴露水平、敏感程度和适应能力,构建了农户生计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421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解析了2022年榆阳区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脆弱... 为了揭示干旱胁迫下北方农牧交错区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差异,本研究以陕西省榆阳区为例,基于暴露水平、敏感程度和适应能力,构建了农户生计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421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解析了2022年榆阳区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脆弱性及其差异特征,并利用障碍度模型识别了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调查农户的生计脆弱性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其中户主未上过学、户主仅上过小学及纯农户三种类型的农户生计脆弱性水平较高,分别为1.767、1.009和0.967。农户生计脆弱性与生计非农化程度、农户学历呈反比,与农户年龄呈正比;自然灾害造成农作物损失、农产品销售得不到保障分别是农户生计暴露水平和敏感程度较高的主要诱因,户主教育背景和家庭社会关系是农户生计适应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不同类型农户的生计脆弱性差异显著,农户生计策略越多样、户主学历越高、平均年龄越小,其生计脆弱性越低,反之越高。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旨在提升北方农牧交错区农户气候变化韧性的政策及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区 农户生计脆弱性 气候变化 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法确立保障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制度体系 被引量:4
6
作者 高虎 蒋茂荣 +1 位作者 刘凡 李海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87,共6页
在我国全力推动能源安全、积极稳妥推进“双碳”战略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以下简称能源法)的颁布和实施,建立了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法律制度框架,标志着我国能源法制化建设进入到了新的历史阶段。介绍了我国能源法制定经... 在我国全力推动能源安全、积极稳妥推进“双碳”战略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以下简称能源法)的颁布和实施,建立了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法律制度框架,标志着我国能源法制化建设进入到了新的历史阶段。介绍了我国能源法制定经历的探索酝酿、研究起草、修改完善、制定出台4个阶段,详细阐述了能源法确立的绿色低碳转型、安全保障、民生用能保障、科技创新、市场化管理五大制度体系以及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建设要求,并对充分发挥能源法规范引领作用进行了展望,为贯彻落实能源法各项制度、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法 绿色低碳 安全保障 民生用能 科技创新 市场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业健康保险、信贷参与对农户家庭经济韧性:促进还是抑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春敏 王亚宁 陈雪娇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79,共9页
商业健康保险在中国医疗保险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特别是在满足个性化需求和产品创新方面。商业信贷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被广泛认可,但其在风险分担和风险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通过构... 商业健康保险在中国医疗保险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特别是在满足个性化需求和产品创新方面。商业信贷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被广泛认可,但其在风险分担和风险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通过构建多重均衡模型,对商业健康保险、信贷参与的路径依赖进行了深入分析,实证探究了不同情形下对农户家庭经济韧性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商业健康保险显著增强了农户家庭经济韧性,而单独的信贷参与在接近临界资本水平时发挥作用,“商业健康保险+信贷参与”显示出比单独商业健康保险更强的减贫效果,尤其对刚脱离贫困陷阱的家庭。这为制定精准的农村金融政策和推进共同富裕战略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健康保险 信贷参与 农户家庭经济韧性 多重均衡理论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生态补奖视域下生计资本对牧户生计策略的影响研究——基于内蒙古牧区1042份牧户的调查数据
8
作者 盖志毅 黄霞 +1 位作者 马梅 句芳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27-2640,共14页
本文基于内蒙古牧区1042份牧户的实地调查问卷数据,首先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牧户的生计资本水平;然后将测算的生计资本值作为核心解释变量,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视域下生计资本对牧户生计策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 本文基于内蒙古牧区1042份牧户的实地调查问卷数据,首先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牧户的生计资本水平;然后将测算的生计资本值作为核心解释变量,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视域下生计资本对牧户生计策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牧户的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表明牧户所拥有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水平相对较高,物质资本水平适中,而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水平则相对较低。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对兼业户和非牧户生计策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则对兼业户和非牧户生计策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 生计资本 生计策略 有序PROBI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信用环境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基于供需双侧视角 被引量:3
9
作者 张磊 王焯 朱文佩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73,共10页
社会信用建设是提升市场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文章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项目(CHFS)数据,实证检验了社会信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社会信用环境优化能够显著提升家庭人均消费水平,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 社会信用建设是提升市场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文章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项目(CHFS)数据,实证检验了社会信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社会信用环境优化能够显著提升家庭人均消费水平,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社会信用环境优化可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从供给侧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而促进消费;同时还可促进消费信贷,从需求侧缓解家庭资金约束进而促进消费。进一步分析表明,社会信用提升对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在城镇家庭、低抚养比家庭以及正规单位职工家庭中更为明显。文章从社会信用这一制度性视角拓展了促进居民消费的可行路径,为优化社会信用制度供给、增强消费基础性作用提供了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信用 居民消费 企业创新 消费信贷 扩大内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社会权利保障的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制度与路径——关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民生保障与建设精神的解读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仁显 孙梦琼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0,共10页
现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在于如何在保障民众社会权利的前提下实现对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面对城乡基层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发展与变革,传统以权力、维稳、单纯发展理念为主的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向更多满足基层民众民生福利需求、强化基层民... 现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在于如何在保障民众社会权利的前提下实现对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面对城乡基层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发展与变革,传统以权力、维稳、单纯发展理念为主的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向更多满足基层民众民生福利需求、强化基层民众社会权益保障转变。强化以保障民众社会权利为基点的基层治理理念、构建更有利于保障基层民众社会权利的治理制度、创新实现基层民众社会权利的治理路径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社会治理 社会权利 民生福利 基层民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算法治化与地方政府回应性——基于中国地级市民生需求的考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谷成 徐慧聪 史心旭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5,共14页
及时有效地回应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内在要求,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为提高政府回应性提供了必要保障。本文基于预算法治化视角,以经修订并于2015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下简称“新《预算... 及时有效地回应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内在要求,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为提高政府回应性提供了必要保障。本文基于预算法治化视角,以经修订并于2015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下简称“新《预算法》”)实施为切入点,基于2012—2020年地级市样本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新《预算法》实施对地方政府回应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新《预算法》实施提高了地方政府对民生需求的回应性。机制分析表明,预算执行约束和审计监督力度是新《预算法》实施影响地方政府回应性的重要渠道。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财政分权程度高的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新《预算法》实施对地方政府回应性表现更加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新《预算法》实施能够有效提高地方政府对民生需求的回应质量。此外,以GDP为主的晋升考核机制显著弱化了新《预算法》实施对地方政府回应性的促进作用。本文的研究不仅揭示了新《预算法》实施的效果,为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也从现代国家治理的视角,深化了提高地方政府回应性的财政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国家治理 新《预算法》 政府回应性 民生财政 预算法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金融使用能缓解城乡家庭金融脆弱性吗 被引量:6
12
作者 温涛 刘亭廷 《金融经济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59,共21页
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分析数字金融使用与城乡家庭金融脆弱性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数字金融使用能缓解家庭金融脆弱性,且对农村家庭的缓解效果更强。进一步分析发现,家庭对数字金融的使用能通过优化资产配置和放松流动... 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分析数字金融使用与城乡家庭金融脆弱性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数字金融使用能缓解家庭金融脆弱性,且对农村家庭的缓解效果更强。进一步分析发现,家庭对数字金融的使用能通过优化资产配置和放松流动性约束,增加家庭资产组合的多样性,加强家庭在面临意外冲击时平滑经济损失的能力,从而缓解家庭金融脆弱性。此外,数字金融使用缓解城乡家庭金融脆弱性的效果随着金融素养水平的提升逐渐减弱,且对“长尾群体”的家庭金融脆弱性的影响更大,体现了数字金融的普惠性。基于此,建议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推进数字金融的深度发展,提高农村家庭等“长尾人群”的数字金融使用水平,使家庭享受“数字金融红利”,加强自身风险抵御能力,有效降低家庭金融脆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家庭金融脆弱性 数字金融使用 资产配置 流动性约束 金融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老资源、福利态度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T市与H省家庭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德浩 乔志伟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53,共18页
注重发挥家庭养老的作用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内在要求。本研究采用“子代-父代”双视角,探讨了子女家庭人口禀赋、养老资本及福利态度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子女的家庭禀赋和老年人的养老资本这两项核心... 注重发挥家庭养老的作用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内在要求。本研究采用“子代-父代”双视角,探讨了子女家庭人口禀赋、养老资本及福利态度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子女的家庭禀赋和老年人的养老资本这两项核心资源以及家庭成员的福利态度,均显著影响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家庭成员的资源状况对其福利态度具有显著塑造作用;家庭成员的福利态度不仅直接作用于家庭养老功能,还在养老资源与养老功能之间发挥中介作用;老年人健康状况等的差异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影响存在差异。为提高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需要增强子女家庭人口资源禀赋,提升家庭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多渠道入手提高老年人养老资本,提升子女稀缺照护资源产出效果;开展敬老孝老国情教育,弘扬家庭孝亲敬老传统美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养老功能 养老资本 家庭人口禀赋 福利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限空间内过头作业人员疲劳特征研究
14
作者 易灿南 刘逸帆 +3 位作者 康银娟 冷成杰 李开伟 胡鸿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4-604,共11页
研究受限空间内过头作业人员疲劳特征,以避免疲劳累积和降低事故风险。设计了典型受限空间内过头作业试验,测量20名被试在不同受限空间高度(120 cm、140 cm)和不同工作面(侧面、顶面、正面)下的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m,sEMG)... 研究受限空间内过头作业人员疲劳特征,以避免疲劳累积和降低事故风险。设计了典型受限空间内过头作业试验,测量20名被试在不同受限空间高度(120 cm、140 cm)和不同工作面(侧面、顶面、正面)下的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m,sEMG)信号和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信号,记录主观疲劳评分,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限空间内过头作业疲劳累积明显;右肩膀和右前臂主观疲劳评分最高;左上斜方肌、右上斜方肌、右中三角肌、右冈上肌、右冈下肌和右肱桡肌中位频率(Median Frequency,MF)下降显著,右中三角肌MF下降幅度最大;相邻RR间期均值(RR mean)降低,低频成分(Low Frequency,LF)和低频高频比值(Ratio of Low Frequency to High Frequency,LF/HF)均上升;与120 cm高度相比,140 cm高度下全身及5个身体部位主观疲劳评分更高,6个肌群MF下降斜率更大,RR mean下降幅度以及LF、LF/HF上升幅度更大;工作面对主观疲劳评分、各肌群MF及HRV指标影响不显著,但正面工作面除右肱桡肌外5个肌群均疲劳累积显著,侧面和顶面工作面右上斜方肌、右中三角肌和右冈上肌3个肌群疲劳累积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人体学 受限空间 过头作业 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农村要素配置与农户共同富裕——基于增收和缩距双重目标的审视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应良 杨飞韵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149,共18页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与农村生产生活各领域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为促进收入增长、缩小贫富差距提供重要契机。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基于县域乡村经济数字化发展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匹配数据,从“增收”和...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与农村生产生活各领域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为促进收入增长、缩小贫富差距提供重要契机。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基于县域乡村经济数字化发展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匹配数据,从“增收”和“缩距”双重目标视角切入,实证探讨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研究表明:首先,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农户收入增长,并与农户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其次,对处于北方地区、高市场化程度地区和低人力资本组别的农户,数字经济增收效应与分配效应更强。机制检验证实,农村数字经济可通过优化农户家庭劳动力要素与土地要素配置影响其收入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鸿沟是阻碍农村数字经济充分发挥共富效应的关键桎梏。因此,应持续提升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解除生产要素流动限制、差异化分类施策及妥善应对数字鸿沟问题,使农户充分享受数字红利,为扎实推进农村共同富裕有效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共同富裕 农户收入差距 数字鸿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冲突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
16
作者 申津羽 岑映 +1 位作者 张涵 段伟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5年第2期106-116,共11页
保护与发展冲突在自然保护地治理中普遍存在,寻求两者和谐共存的路径尤为重要。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通过对四个代表性自然保护地的2001户农户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了生态保护过程中社区发展冲突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研究发现:冲突主要... 保护与发展冲突在自然保护地治理中普遍存在,寻求两者和谐共存的路径尤为重要。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通过对四个代表性自然保护地的2001户农户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了生态保护过程中社区发展冲突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研究发现:冲突主要体现在资源利用受限、限制农业生产方式和野生动物致害,且不同保护地冲突强度存在差异。在生计资本方面,武夷山国家公园生计资本最高,其他保护地生计资本相近。在生计策略上,兼业型农户占据主导地位,农户倾向于多元化生计方式应对冲突。此外,资源利用受限和农业生产方式限制对农户家庭人均工资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基于此,提出健全冲突管理机制、制定差异化社区发展政策、提升农户发展能力等策略,以推动自然保护地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生态保护 社区发展 冲突 农户可持续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社会救助制度缓解中国家庭经济风险的多维路径——基于负向收入不确定性视角 被引量:1
17
作者 金双华 孟令雨 于征莆 《南方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57,共24页
政府社会救助是国家履行民生兜底保障责任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防范化解家庭经济风险的关键举措。文章引入生命周期模型从理论层面厘清政府社会救助与负向收入不确定性对家庭经济风险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并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 政府社会救助是国家履行民生兜底保障责任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防范化解家庭经济风险的关键举措。文章引入生命周期模型从理论层面厘清政府社会救助与负向收入不确定性对家庭经济风险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并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2019年三期面板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和IV-Tobit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政府社会救助可以缓解负向收入不确定性对家庭经济风险的不利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政府社会救助主要从“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两个维度影响负向收入不确定性家庭的经济风险。具体而言,政府社会救助不仅可以缓解流动性约束和降低债务杠杆率发挥“授人以鱼”作用,还可以培育健康人力资本和提高非农就业比例发挥“授人以渔”作用。针对分层分类政府社会救助体系的进一步分析表明,相较于专项救助和急难救助,基本生活救助更能发挥防风险作用;面对负向收入不确定性,政府社会救助能显著降低居住在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的经济风险,却未能妥善应对因病致贫家庭的经济风险。针对上述结论,文章认为应拓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范围,强化政府社会救助政策多重功能,健全分层分类政府社会救助体系,以缓解负向收入不确定性引致的家庭经济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社会救助 家庭经济风险 负向收入不确定性 分层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法典》用人者替代责任的司法解释完善--兼论网络平台用工关系替代责任的法律适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竹 帅仁策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5,共12页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解释(一)》第15条将“用工单位劳务关系”和“个体工商户用工关系”纳入《民法典》第1191条第1款规定的“用人单位”替代责任的适用范围,但未能明确网络平台用工替代责任的法律适用规则。《民法典》第1191~第1193条...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解释(一)》第15条将“用工单位劳务关系”和“个体工商户用工关系”纳入《民法典》第1191条第1款规定的“用人单位”替代责任的适用范围,但未能明确网络平台用工替代责任的法律适用规则。《民法典》第1191~第1193条已构建“用人单位劳动关系—个人劳务关系—独立承揽关系”三分法用工关系谱系。应当以第1191条第1款为中心补正用工单位劳务关系替代责任规则的缺失,以第1192条为中心构建个体工商户用工关系替代责任法律适用框架,以第1193条为中心构建网络平台用工替代责任法律适用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人者替代责任 用人单位 用工单位 个体工商户 网络平台用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SR理论视域下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效果提升路径——基于16个社区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吕维霞 刘丰玮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5,共12页
从理论上研究提升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效果的有效路径是基层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WSR理论,结合fsQCA方法,以北京市16个社区为案例样本,从组态视角探讨资源、制度、居民参与对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资源、制度、居... 从理论上研究提升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效果的有效路径是基层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WSR理论,结合fsQCA方法,以北京市16个社区为案例样本,从组态视角探讨资源、制度、居民参与对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资源、制度、居民参与并不单独构成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效果提升的必要条件,而是通过相互作用共同对生活垃圾分类效果产生影响。目前提升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效果的路径分别是激励动员路径和自主驱动路径。在生活垃圾分类的推进过程中,资源、制度、居民参与通过相互作用以提升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效果。资源供给于民,为居民分类提供支持;制度完善稳定,保障垃圾分类的资源供给;之后制度逐渐内化于心,最终实现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效果的提升。在实践方面,这两条路径符合现实发展趋势,即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经历早期行政推动到后期自觉行为的发展过程,各地在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时应关注社区的发展阶段和条件,通过发挥因素间的互动作用来找到适合自身的推进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生活垃圾分类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WSR 资源 制度 居民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贫边缘农户生计帮扶满意度评价及返贫预防策略研究——基于G县调查数据的分析
20
作者 邢占军 林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9,共15页
基于G县调研所得的数据,以可持续生计框架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农户生计帮扶满意度评价体系,并对其影响路径传递机制进行考察。研究发现,生存环境、人文发展和社会保障等对农户帮扶满意度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基于此... 基于G县调研所得的数据,以可持续生计框架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农户生计帮扶满意度评价体系,并对其影响路径传递机制进行考察。研究发现,生存环境、人文发展和社会保障等对农户帮扶满意度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基于此,应从生计可持续发展、思想观念转变和帮扶满意度提升等方面入手,实施多维提升策略以防范边缘户返贫。一是坚持推进“产业扶贫+产业兴旺”衔接,通过“社会输入型干预+农户内源式发展”机制有效结合驱动可持续生计发展策略,提振产业振兴功能。二是扎实推进“社会保障+风险预警”协同,加强对脱贫农户返贫诱因精准识别并分类施策,搭建以风险与可持续生计为中心的返贫监测预警框架,建立长期有效的帮扶信息动态管理机制。三是推动实施“组织振兴+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为引领重建村落共同体的社会结构和关系秩序,有效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激发多元协同参与动力,以多方协同合力推动实现中国式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可持续生计能力 相对贫困治理 帮扶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