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6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recursive formulation based on corotational frame for flexible planar beams with large displacement 被引量:3
1
作者 WU Tan-hui LIU Zhu-yong HONG Jia-zhe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期208-217,共10页
A forward recursive formulation based on corotational frame is proposed for flexible planar beams with large displacement.The traditional recursive formulation has been successfully used for flexible mutibody dynamics... A forward recursive formulation based on corotational frame is proposed for flexible planar beams with large displacement.The traditional recursive formulation has been successfully used for flexible mutibody dynamics to improve th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based on floating frame,in which the assumption of small strain and deflection is adopted.The proposed recursive formulation could be used for large displacement problems based on the corotational frame.It means that the recursive scheme is used not only for adjacent bodies but also for adjacent beam elements.The nodal relative rotation coordinates of the planar beam are used to obtain equations with minimal generalized coordinates in present formulation.The proposed formulation is different from absolute nodal coordinate formulation and the geometrically exact beam formulation in which the absolute coordinates are used.The recursive scheme and minimal set of dynamic equations lead to a high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in numerical integration.Numerical examples are carried out to demonstrate the accuracy and validity of this formulation.For all of the examples,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formulation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results obtained using commercial software and the published results.Moreover,it is shown that the present formulation is more efficient than the formulation in ANSYS based on GEB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ursive formulation multibody dynamics large displacement beam corotational fram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行工况下大排量摩托车悬架优化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冉险生 刘兴君 +2 位作者 赵洪亮 李金波 余大江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00,共6页
为了研究摩托车在蛇行工况下的操纵稳定性,首先在仿真软件VI-motorcycle中建立了人-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完成蛇行工况仿真分析和模型验证,并引入了评价摩托车蛇行工况的操纵性指标,然后以整车质心横摆角速度、侧倾角速度和侧倾传递函数为... 为了研究摩托车在蛇行工况下的操纵稳定性,首先在仿真软件VI-motorcycle中建立了人-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完成蛇行工况仿真分析和模型验证,并引入了评价摩托车蛇行工况的操纵性指标,然后以整车质心横摆角速度、侧倾角速度和侧倾传递函数为优化目标,以悬架系统参数为设计变量,联合Isight和MATLAB软件完成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整车质心横摆角速度和侧倾角速度分别减小了18.26%和16.88%,侧倾传递函数减小了21.16%,摩托车的操纵稳定性明显提高,并通过优化后仿真证明了优化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排量摩托车 蛇行工况 操纵稳定性 横摆角速度 侧倾角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与纳米乳液疏水缔合自组装页岩油水平井用超分子压裂液
3
作者 薛小佳 刘晓庆 +5 位作者 王德玉 武安安 吴江 王晨 李昌恒 彭长江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7-235,共9页
针对常规滑溜水压裂液难以进入页岩储层的微-纳孔喉,携砂能力、补能效果和渗吸效率较差的问题,通过研发季铵型两性聚丙烯酰胺共聚物减阻剂(RW)和阴-非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和α-烯烃磺酸盐的混合物)纳米乳液(DO-2),利用... 针对常规滑溜水压裂液难以进入页岩储层的微-纳孔喉,携砂能力、补能效果和渗吸效率较差的问题,通过研发季铵型两性聚丙烯酰胺共聚物减阻剂(RW)和阴-非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和α-烯烃磺酸盐的混合物)纳米乳液(DO-2),利用疏水缔合作用实现聚合物与纳米乳液分子间的自组装,得到适用于页岩油体积压裂的超分子压裂液体系。其中,滑溜水配方为0.1%DO-2+0.1%RW,携砂液配方为0.1%DO-2+0.3%RW。通过静态吸附量、接触角、减阻率、残渣量和岩心渗透率等参数的测定,评价了纳米乳液和超分子压裂液的性能。结果表明,纳米乳液粒径小(约10 nm),在岩心表面的吸附损耗(约1 mg/g)较低,润湿反转能力较好,可将油湿岩心表面的接触角由126°增至154°,因而能顺利进入致密储层深部的纳米孔喉,具备良好的渗吸置换驱油潜力。通过调整减阻剂RW的浓度实现在线变黏,简化作业流程。超分子压裂液具有低摩阻(减阻率>70%)、润湿改性能力强(油滴接触角增幅超30°)、残渣含量低(携砂液残渣含量低至25 mg/L)、储层基质伤害小(携砂液破胶液岩心伤害率仅为15.2%)等特点。2021—2023年,该超分子压裂液在庆城页岩油规模应用208口井,单井初期产量由12.6 t/d提高至14.0 t/d,平均见油返排率由10.5%降至7.1%,提产增效效果显著。该技术可为其他同类非常规页岩油藏高效开发提供示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水平井 超分子压裂液 纳米乳液 表面活性剂 疏水缔合 渗吸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庆城油田长7段页岩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渗吸和驱替机理
4
作者 屈雪峰 常睿 +5 位作者 何右安 雷启鸿 黄天镜 王高强 关云 李桢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352,共9页
页岩油藏主要通过水平井体积压裂进行开发,大量流体在基质中注入和产出,渗吸和驱替作用的贡献存在争议。为了明确页岩储集层渗吸和驱替作用机理及其贡献率,以庆城油田延长组长7段页岩储集层岩样为实验对象,进行地层压力下渗吸+驱替实验... 页岩油藏主要通过水平井体积压裂进行开发,大量流体在基质中注入和产出,渗吸和驱替作用的贡献存在争议。为了明确页岩储集层渗吸和驱替作用机理及其贡献率,以庆城油田延长组长7段页岩储集层岩样为实验对象,进行地层压力下渗吸+驱替实验和驱替实验以及不同压力下渗吸实验,获取不同阶段岩样的核磁共振T2谱,分析焖井对开发的影响;同时,结合分形理论和油水两相渗流理论,建立考虑驱替压力和毛细管压力的渗流力学数学模型以及不同驱替压差下的渗吸和驱替作用图版。结果表明:驱替动用中—大孔中的原油,渗吸动用各级孔喉中的原油;相对于单一水驱,渗吸后水驱驱替原油效果更好,渗吸作用不仅动用原油,且有助于水驱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城油田 延长组 长7段 页岩油藏 水平井 体积压裂 渗吸机理 驱替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量程平面二维时栅误差特性与实验研究
5
作者 陈自然 刘振越 +2 位作者 彭凯 欧阳辉 郑永海 《光学精密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558-1570,共13页
针对传统平面二维光栅位移传感器在大量程平面位移测量中存在结构复杂、栅格刻划加工要求严格等问题,提出一种“维度分解+位移解耦”的平面二维位移组合测量方法。通过空间周期性传感结构构建了正交变化的磁场,建立平面二维位移与时间... 针对传统平面二维光栅位移传感器在大量程平面位移测量中存在结构复杂、栅格刻划加工要求严格等问题,提出一种“维度分解+位移解耦”的平面二维位移组合测量方法。通过空间周期性传感结构构建了正交变化的磁场,建立平面二维位移与时间基准的映射关系。研究了传感器安装误差对二维位移测量精度的影响,通过建模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重点分析了滚转姿态、俯仰姿态和偏摆姿态带来的二维位移测量误差。实验结果表明,安装误差会在两维位移测量中主要引入直流分量、2次和4次谐波误差。当动尺与定尺之间气隙高度为0.6 mm时,在240 mm×240 mm的测量范围内,X方向测量误差不超过±8.6μm,Y方向测量误差不超过±8.8μm,分辨力为0.15μm。利用毫米级的传感单元在240 mm×240 mm测量范围内实现微米级测量精度的二维位移测量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量程 二维位移测量 时栅传感器 误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接软土基坑铁路桥梁变形影响因素研究
6
作者 涂启柱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1-46,共6页
研究目的: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近接铁路桥梁的深基坑工程日益增多,软土深基坑易引起铁路桥梁变形超限,严重影响铁路安全。目前对于近接深大软土基坑铁路桥梁的变形影响规律研究较少,本文结合某邻近铁路桥梁软土深基坑设计方案和... 研究目的: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近接铁路桥梁的深基坑工程日益增多,软土深基坑易引起铁路桥梁变形超限,严重影响铁路安全。目前对于近接深大软土基坑铁路桥梁的变形影响规律研究较少,本文结合某邻近铁路桥梁软土深基坑设计方案和监测数据,建立符合工程实际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基坑支护不同影响因素对铁路桥梁的变形影响规律。研究结论:(1)当围护墙嵌固深度大于0.75h时,随着围护墙嵌固深度增加,铁路桥墩水平位移变化较小,围护墙嵌固深度对铁路桥梁变形影响较小;(2)随着围护墙厚度和内支撑刚度的增加,桥墩水平位移逐渐减小,但减小速率逐渐变缓,逐渐趋于某一稳定值;被动区加固对桥墩的水平位移影响较小;(3)当铁路桥墩与基坑距离小于2倍基坑深度时,桥墩水平位移急剧增大,当铁路桥墩与基坑距离大于2倍基坑深度时,铁路桥墩的水平位移逐渐减小,当铁路桥墩与基坑距离大于4倍基坑深度时,桥梁变形逐渐趋于“0”;(4)本研究成果可为近接铁路桥梁软土基坑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梁 软土深基坑 水平位移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煤层水平井压裂动态应力场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区块为例
7
作者 赵海峰 王成旺 +1 位作者 席悦 王超伟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0-323,共14页
中国深层煤层气示范基地已初步建成,并逐步迈入规模性勘探开发的重要阶段。这一突破为能源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挑战。随着开发的深入,传统三维静态模型在预测强非均质性储层在水平井大规模压裂工况下的渗流-应力耦合动态地应力演化方... 中国深层煤层气示范基地已初步建成,并逐步迈入规模性勘探开发的重要阶段。这一突破为能源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挑战。随着开发的深入,传统三维静态模型在预测强非均质性储层在水平井大规模压裂工况下的渗流-应力耦合动态地应力演化方面显示出局限性。对此,该研究以大宁—吉县区块的深部煤为例,围绕储层压裂动态应力场展开深入探究。研究采用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煤层气储层压裂缝网模型,对水平井平台压裂过程进行模拟,综合考虑了地质条件和工程因素,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以时间为尺度,针对水平井台S开展大规模压裂动态应力场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多轮压裂诱导应力的叠加作用,现今地应力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了准确量化这种影响,引入了水平主应力差异系数这一关键指标,即两向水平应力的比值。当该参数接近1时,表明压裂改造效果最佳。模拟结果显示:压后区域内的水平主应力差异系数的范围由1.15~1.25逐渐减小至1.05~1.15,井周大部分区域的水平主应力差异系数小于1.10,这表明水平井大规模压裂改造效果良好。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深层煤层大规模压裂开发提供了更合理的模拟方法,还为优化压裂设计、提高煤层气采收率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方法,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和评估压裂过程中的动态应力场变化,从而指导实际生产中的压裂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煤层气 大规模压裂 动态地应力 水平井 应力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同步发电机定子分支电势对位移电压的影响
8
作者 张琦雪 司雨欣 +2 位作者 桂林 李华忠 王凯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2-217,共6页
大型同步发电机正常运行时如果有明显的位移电压,则会扩大基波零序电压保护的死区,不利于发电机安全,同时也影响定子接地故障的准确定位。通过分析稳态的分布电容电流,引出电势不对称度的定义,三相分支电势不对称或者三相对地电容不均... 大型同步发电机正常运行时如果有明显的位移电压,则会扩大基波零序电压保护的死区,不利于发电机安全,同时也影响定子接地故障的准确定位。通过分析稳态的分布电容电流,引出电势不对称度的定义,三相分支电势不对称或者三相对地电容不均匀、不相等是产生位移电压的根本原因。从单根线棒出发,研究单个线圈及1个分支的电容电流,推导出π型等值电路的准分布电容参数模型。针对JH电厂350 MW发电机进行分析,三相分支电势不对称导致了位移电压;对比理论计算值和现场实测值,显示各电压基波有效值相对误差不超过5%,相位误差不超过5°,验证了理论分析及等值电路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同步发电机 中性点位移电压 准分布电容参数模型 定子单相接地故障 定子分支电势 π型等值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拱肋整体提升施工过程中拱脚位移理论计算及参数影响分析
9
作者 占玉林 李俊毅 +2 位作者 侯之瑶 何鹏 朱淑兰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48,共7页
为研究拱肋整体提升施工过程中的拱脚变形,基于结构力学基本理论,推导考虑提升高度、支架水平刚度、拱肋与水平索材料属性及截面特性、水平索预拉力大小的拱肋整体提升全过程拱脚水平位移(简称拱脚位移)理论解析公式。采用Abaqus软件建... 为研究拱肋整体提升施工过程中的拱脚变形,基于结构力学基本理论,推导考虑提升高度、支架水平刚度、拱肋与水平索材料属性及截面特性、水平索预拉力大小的拱肋整体提升全过程拱脚水平位移(简称拱脚位移)理论解析公式。采用Abaqus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拱肋提升模拟,以验证该理论解析公式的精确性;分析拱肋、水平索、提升索、支架等的相关参数对提升过程拱脚位移以及提升前、后位移变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理论解析公式可操作性强、精度较高,解析解与有限元解吻合良好,误差仅6%左右;拱脚位移与位移变化率对拱肋自重最为敏感,水平索预拉力建议为拱肋自重的50%;增加拱肋与水平索的截面尺寸、刚度能够减小拱脚位移及位移变化率;提升高度与拱脚位移变化率呈正向非线性关系,提升索剩余长度越短,拱脚位移变化率增长越快;不同拱轴线形、悬链线拱轴系数的拱脚位移与位移变化率差异较小;跨径与拱脚位移及位移变化率呈正相关关系;矢跨比越大,拱脚位移越大,但拱脚位移变化率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拱桥 拱肋整体提升施工 提升高度 拱脚位移 水平索预拉力 解析解 参数分析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流量分配的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裂缝竞争扩展模拟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景华 朱海燕 +6 位作者 赵鹏 陈世杰 佘朝毅 郑马嘉 王大江 陆朝辉 唐煊赫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5-321,共7页
大港油田沧东凹陷孔二段储层岩性复杂多变,非均质性强,在进行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时,裂缝之间存在竞争扩展现象,储层改造效果不佳。针对此问题,文中建立了可靠的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数值模型,对不同施工工艺下裂缝竞争扩展规律进行了系统... 大港油田沧东凹陷孔二段储层岩性复杂多变,非均质性强,在进行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时,裂缝之间存在竞争扩展现象,储层改造效果不佳。针对此问题,文中建立了可靠的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数值模型,对不同施工工艺下裂缝竞争扩展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施工参数有较好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考虑压裂液分配差异,对影响多裂缝竞争扩展的主控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注液量的增大会抑制中间裂缝的发育,增大泵注排量和簇间距会促进裂缝均衡扩展;增大压裂液黏度会加剧裂缝之间的竞争扩展;减小段间距会加剧段间应力干扰,压裂段2和压裂段3的HF1压裂液进液受到抑制,中间裂缝受到的应力干扰减小。研究为水平井分段多簇裂缝扩展形态优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 应力干扰 位移不连续法 竞争扩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 m超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片帮“支-卸”协同防控原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江斌 黄志增 +5 位作者 刘前进 张震 韩存地 蔺星宇 马镕山 赵振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65-1978,共14页
煤壁片帮是制约10 m超大采高工作面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10 m超大采高工作面片帮机制不清、围岩控制难度大的问题,实测统计分析超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片帮特征,研究水平应力卸荷对脆性煤体超高煤壁破坏失稳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提... 煤壁片帮是制约10 m超大采高工作面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10 m超大采高工作面片帮机制不清、围岩控制难度大的问题,实测统计分析超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片帮特征,研究水平应力卸荷对脆性煤体超高煤壁破坏失稳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提出了超大采高工作面围岩“支-卸”协同防控原理。结果表明:10 m超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片帮形态以“半月”状和“斜台”状为主,工作面周期来压强矿压显现加剧了煤壁的片帮;煤壁片帮是采动应力作用的结果,煤壁前方煤体塑性损伤破坏主要发生在超前支承压力的峰后卸荷阶段,在该阶段,煤体水平应力和侧压系数呈梯度衰减变化,由于煤壁中部受顶底板夹持作用弱,水平应力衰减程度最大,且随着采高的增大,煤壁前方水平应力卸荷程度显著增强;水平应力卸荷导致的围压降低是脆性裂隙煤岩体超高煤壁破坏失稳的主控因素,煤壁破坏优先朝向水平应力卸荷程度最大和侧压系数最小的方向发展,据此得出了煤壁微裂隙群贯通轨迹,解释了煤壁“半月”状和“斜台”状片帮的机制。可通过减小作用在煤壁上的顶板载荷和增大煤壁水平支护力2方面来减轻超大采高工作面煤壁损伤破坏,形成了“高强度支护-大流量压裂卸压”协同控制技术,10 m超大采高工作面强矿压显现和煤壁片帮问题得到有效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 m超大采高 煤壁片帮 水平应力卸荷 脆性煤体 “支-卸”协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春地铁基坑支护结构变形与地表沉降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苑成旺 张敏 +4 位作者 张少龙 秦磊 郭海洋 墨海滢 信旸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9-892,共14页
为分析复合地层条件下地铁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与地表沉降特征,以长春市冲积河谷阶地地貌单元某地铁车站深基坑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MIDAS GTS NX对复合地层条件下两种支护(钻孔灌注桩加钢支撑,简称桩撑支护;钻孔灌注桩加锚... 为分析复合地层条件下地铁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与地表沉降特征,以长春市冲积河谷阶地地貌单元某地铁车站深基坑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MIDAS GTS NX对复合地层条件下两种支护(钻孔灌注桩加钢支撑,简称桩撑支护;钻孔灌注桩加锚索,简称桩锚支护)型式的深基坑开挖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支护结构受力与水平位移、地表沉降的变化等规律,并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桩撑支护段,随基坑深度的增加,桩体水平位移曲线呈两端小、中间大的“弓”形变化趋势;桩锚支护段,随基坑深度的增加,桩体水平位移最终呈近似“漏斗”形的变化趋势。随着监测点到基坑边缘距离的增加,地表沉降值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最大值出现在距离基坑边缘3~5 m范围内的位置。钢支撑轴力与锚索拉力的合理设置利于有效控制基坑变形及地表沉降。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整体反映出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河谷阶地 基坑开挖 现场监测 有限元数值模拟 水平位移 地表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栅直线位移测量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13
作者 赵志财 于海 +2 位作者 万秋华 赵长海 李勇杰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61,共11页
直线位移测量技术在机械精密制造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保证加工精度的关键。与其他直线位移测量技术相比,光栅直线位移测量技术具有测量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易于实现大量程测量等优点,已成为当下研究热点之一,为进一步开展光... 直线位移测量技术在机械精密制造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保证加工精度的关键。与其他直线位移测量技术相比,光栅直线位移测量技术具有测量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易于实现大量程测量等优点,已成为当下研究热点之一,为进一步开展光栅直线位移测量技术研究,文中分析了三种光栅直线位移测量系统的测量原理,归纳整理了三种光栅直线位移测量的研究进展,并总结现有研究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基于莫尔条纹的光栅直线位移测量技术受限于衍射极限的影响,分辨力难以进一步提高,基于衍射光栅的直线位移测量技术难以实现绝对位置测量,基于图像处理算法的直线位移测量技术存在集成化程度较低、测量范围有限等缺点,展望了光栅直线位移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为开展光栅直线位移测量技术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栅直线位移测量 高精度 高分辨力 大量程 研究进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动覆岩惯性水平移动时空演化规律及地表预计模型
14
作者 陈元非 王磊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0-180,共11页
【目的】大量实测数据显示,在采动影响区中部,地表走向水平移动往往不为0,这一现象与传统认知规律相违背,导致传统水平移动预计模型在预计时总是出现系统性偏差。【方法】以安徽淮南顾桥矿1414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 【目的】大量实测数据显示,在采动影响区中部,地表走向水平移动往往不为0,这一现象与传统认知规律相违背,导致传统水平移动预计模型在预计时总是出现系统性偏差。【方法】以安徽淮南顾桥矿1414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研究采动覆岩内部和地表水平移动的时空演化现象,分析采空区边界水平移动和中部惯性水平移动的来源、规律和分布特征,构建了考虑惯性水平移动的地表预计新模型,并在该矿1117工作面进行了验证。【结果和结论】(1)走向超充分采动时,地表走向除了在采动区边界拐点的两翼存在对称的走向水平移动外,在采动区中部还会出现一种沿走向的惯性水平移动,这种移动导致最终叠加形成的地表走向水平移动与倾斜变形不成正比,与传统模型不符合。(2)惯性水平移动是地下开采过程的产物,模拟过程中递进步距越小,惯性水平移动越明显,且与采高呈明显的正比关系。(3)惯性水平移动在地表采动区中心达到最大,在采动影响区边界为0,其整体分布与地表下沉分布相似。构建的新模型在淮南顾桥矿1117工作面地表水平移动预计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准确预测了两侧边界的水平移动差异,以及采动区中部的水平移动现象,水平移动拟合中误差7.0%。研究成果对揭示地表水平移动机理,完善开采沉陷基础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采沉陷 水平移动 惯性水平移动 预计模型 采动覆岩 时空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监控量测的软岩隧道侧压力系数反演与应用:以宗思隧道为例
15
作者 杨潇 宋新宇 +3 位作者 张伟列 李勇志 杨凯 晏启祥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634-5642,共9页
侧压力系数对隧道围岩变形和支护结构力学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准确得到隧址区侧压力系数λ可有效指导隧道的设计与施工。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侧压力系数对隧道拱顶沉降位移和边墙水平位移的影响;其次,通过监控量测得到隧道边墙水平位... 侧压力系数对隧道围岩变形和支护结构力学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准确得到隧址区侧压力系数λ可有效指导隧道的设计与施工。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侧压力系数对隧道拱顶沉降位移和边墙水平位移的影响;其次,通过监控量测得到隧道边墙水平位移与拱顶沉降位移的比值,并结合数值模拟手段,建立了水平-竖向位移系数K与侧压力系数λ之间的数学关系,从而实现了侧压力系数的反演;最后,将反演得到的侧压力系数应用于隧道断面的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地质条件下,K与λ近似呈线性关系;无论隧道的埋深或围岩条件如何变化,水平位移与沉降位移之间始终存在比例关系,可用于隧址区侧压力系数的反演;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反演得到隧道侧压力系数为1.1,施工中通过不断调整隧道轴比m,使其逐渐趋近于λ^(-1),有效控制了隧道变形,降低了衬砌变形破坏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隧道 侧压力系数 水平-竖向位移系数 反演 隧道轴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深度可分离残差与多尺度双通道注意力的全局匹配优化光流估计方法
16
作者 王子旭 陈弘烨 +3 位作者 葛利跃 张聪炫 陈震 王梓歌 《电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22-1636,共15页
随着深度学习理论与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光流估计方法在计算精度与鲁棒性方面取得显著提升.然而,受标准卷积感受野局部属性和现有匹配代价体积策略容易产生匹配歧义的限制,当前方法在大位移运动和弱纹理区域普遍存在光流估计... 随着深度学习理论与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光流估计方法在计算精度与鲁棒性方面取得显著提升.然而,受标准卷积感受野局部属性和现有匹配代价体积策略容易产生匹配歧义的限制,当前方法在大位移运动和弱纹理区域普遍存在光流估计精度较低,运动模糊现象较严重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联合深度可分离残差与多尺度双通道注意力的全局匹配优化光流估计方法.首先,构建联合深度可分离残差块与多尺度双通道注意力的编码模块,在平衡参数量与运算速度的同时获取连续帧间更准确的深度特征.然后,设计基于可学习的全局匹配优化光流估计策略,通过排除遮挡并高效利用全局匹配信息,有效缓解因匹配歧义引起的运动模糊.最后,为了提高模型的训练稳定性与泛化性,本文提出联合全局与局部的光流损失函数,约束模型训练.实验分别采用MPI-Sin-tel、KITTI-2015和Middlebury测试数据集对本文方法和现有代表性方法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所有对比方法中取得了最优的光流估计精度,尤其在大位移和弱纹理区域具有更好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流 代价体积 匹配歧义 大位移与弱纹理 运动模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统一硬化模型的隧道施工引发土体变形数值模拟
17
作者 武孝天 姚仰平 +1 位作者 魏然 崔文杰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3-1024,1038,共13页
隧道施工引发的周围土体变形和地表沉降会对邻近地下结构及地面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对隧道施工引发土体变形进行数值模拟时,土体本构模型的选择十分重要。基于统一硬化(unified hardening,简称UH)参数的UH模型具有概念清晰、参数较少... 隧道施工引发的周围土体变形和地表沉降会对邻近地下结构及地面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对隧道施工引发土体变形进行数值模拟时,土体本构模型的选择十分重要。基于统一硬化(unified hardening,简称UH)参数的UH模型具有概念清晰、参数较少、实用性强等优势,已服务于多个重大工程。基于考虑小应变范围内弹性剪切模量非线性衰减的UH模型,对伦敦Crossrail隧道在海德公园开挖和衬砌建造施工全过程开展了流固耦合有限元模拟。有限元预测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具有较好的吻合,详细分析了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和土体变形规律。最后通过与考虑小应变特性的修正剑桥(modified Cam-clay,简称MCC)模型计算结果比较,进一步验证了UH模型在描述超固结土应力应变特性上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构模型 有限元模拟 隧道 沉降 水平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地层地铁车站超深地下连续墙槽壁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叶如 王毅 +3 位作者 曹昱 雷宇 相龙胜 周俊宏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122,共5页
[目的]复杂地质和超深开挖条件下,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过程中槽壁的稳定性是目前工程界研究的难点和重点。为掌握宁波地铁7号线宁慈路站东侧WE-15幅76 m超深地下连续墙槽段施工时槽壁塌孔原因,需对该工程进行针对性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目的]复杂地质和超深开挖条件下,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过程中槽壁的稳定性是目前工程界研究的难点和重点。为掌握宁波地铁7号线宁慈路站东侧WE-15幅76 m超深地下连续墙槽段施工时槽壁塌孔原因,需对该工程进行针对性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方法]利用PLAXIS 3D有限元软件模拟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过程,研究软土地层中地下连续墙施工过程中的槽壁稳定性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与现场超声波检测结果相结合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及结论]槽壁水平位移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成槽前期,即开挖至(4)2b粉质黏土层阶段,其原因是宁波地区第(4)层土层含粉砂性比较重,成槽抓斗反复抓土过程中会扰动泥浆,对槽壁形成卸力和冲击,在泥浆护壁上形成吸附孔隙,外围地下水极易涌入槽内,并带动局部粉砂涌入槽内,容易引发局部塌孔;成槽结束时槽壁水平位移最大值为18.18 mm,位于地面以下25 m处,与实际塌孔位置接近;泥浆重度和加固措施对槽壁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通过提高泥浆重度和对槽壁进行加固均能有效控制槽壁水平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地下连续墙 槽壁塌孔 槽壁水平位移 槽壁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循环荷载下环翼单桩基础水平累积位移
19
作者 段伦良 唐禹 +3 位作者 伍赟昊 沈琳宏 王多银 AZIZ Zahid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7762-7769,共8页
为研究水平循环荷载下环翼单桩基础的桩顶累积位移发展规律,通过ABAQUS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环翼单桩-饱和黏土相互作用三维数值模型,同时实现了土体刚度衰减过程模拟。研究表明:在传统单桩基础泥面位置处安装重力式环翼,能够增强环翼单... 为研究水平循环荷载下环翼单桩基础的桩顶累积位移发展规律,通过ABAQUS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环翼单桩-饱和黏土相互作用三维数值模型,同时实现了土体刚度衰减过程模拟。研究表明:在传统单桩基础泥面位置处安装重力式环翼,能够增强环翼单桩基础的整体水平抵抗力,从而减小循环荷载下环翼单桩的累积位移;桩顶位移均会随着重力式环翼高度及环翼直径的增加而减小,但增加重力式环翼的直径对减小桩顶水平位移具有更明显的效果;增加桩身入土深度,可以显著降低循环荷载下环翼单桩基础的桩顶累积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循环荷载 环翼单桩 刚度衰减 累积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土海床侧翼单桩基础水平累积位移规律
20
作者 段伦良 伍赟昊 +2 位作者 湛波粼 王多银 AZIZ Zahid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10407-10415,共9页
为研究水平循环荷载下侧翼单桩基础结构力学行为特征,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侧翼单桩-黏土相互作用三维数值模型,并通过USDFLD子程序引入土体刚度衰减模型,研究黏土海床侧翼单桩基础水平位移累积规律。结果表明:循环荷载下土体刚度... 为研究水平循环荷载下侧翼单桩基础结构力学行为特征,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侧翼单桩-黏土相互作用三维数值模型,并通过USDFLD子程序引入土体刚度衰减模型,研究黏土海床侧翼单桩基础水平位移累积规律。结果表明:循环荷载下土体刚度、基础嵌入深度、荷载幅值及翼板尺寸会影响侧翼单桩基础水平位移响应,其翼板长、宽及厚度对侧翼单桩基础水平位移的影响强度依次减弱;在循环加载次数较小时,侧翼单桩基础水平位移与土体初始强度之间的关系呈线性关系,随着随循环加载次数增大,二者之间的非线性逐渐增强;局部冲刷会通过减少翼板与土体的接触面积影响侧翼单桩基础水平位移。研究成果不但能够丰富现有桩基理论,而且可为侧翼单桩基础设计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循环荷载 侧翼单桩 刚度衰减 累积位移 局部冲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