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轮轨接触条件对风载作用下高速列车运行安全性的影响
1
作者 孙丽霞 朱亮 +3 位作者 吴宁 池长欣 王友彪 周春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0-1222,共13页
采用空气动力学与车辆动力学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轮轨接触与风载、曲线线型多因素耦合下的高速列车运行安全性,揭示不同的轮轨接触条件下高速列车风载运行安全失效形式。研究结果表明:轮轨接触条件对列车风载动力学性能有明显影响... 采用空气动力学与车辆动力学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轮轨接触与风载、曲线线型多因素耦合下的高速列车运行安全性,揭示不同的轮轨接触条件下高速列车风载运行安全失效形式。研究结果表明:轮轨接触条件对列车风载动力学性能有明显影响,新车轮型面与低轮轨摩擦因数组合工况对车辆运行安全性偏不利,磨耗车轮型面与高轮轨摩擦因数组合工况对车体横向运行平稳性偏不利;在不同的轮轨摩擦因数下,轮对的蛇行运动姿态有明显差异,在低轮轨摩擦因数下,轮对在背风侧钢轨附近作小幅值蛇行运动,在高轮轨摩擦因数下,轮对在纯滚动线附近作大幅值蛇行运动;轮轨接触条件对列车运行安全失效形式也有明显影响,新车轮型面与低轮轨摩擦因数组合工况下易发生轮重减载及轮轴横向力超限的问题,而磨耗车轮型面与高轮轨摩擦因数组合工况下易导致低频晃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载 轮轨摩擦因数 磨耗车轮型面 高速列车 低频晃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重和摩擦力对轮轨接触疲劳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曹世豪 江晓禹 文良华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14,31,共6页
目的了解钢轨表面存在裂纹时的轮轨接触问题。方法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获得不同裂纹位置的应力强度因子。结果裂纹在接触斑边缘的位置时,应力强度因子KⅠ最大;随着轴重的增加,应力强度因子KⅠ增加,而应力强度因子KⅡ先增加,后减小... 目的了解钢轨表面存在裂纹时的轮轨接触问题。方法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获得不同裂纹位置的应力强度因子。结果裂纹在接触斑边缘的位置时,应力强度因子KⅠ最大;随着轴重的增加,应力强度因子KⅠ增加,而应力强度因子KⅡ先增加,后减小;考虑摩擦力(μ=0.3)时,相对于无摩擦,KⅠ和KⅡ都明显增加,且KⅡ所占KⅠ的比例提高了15%。结论车轮在钢轨上滚动时,轮轨间的轴重和摩擦力是影响钢轨疲劳的重要因素,轴重的提高会明显加剧钢轨疲劳,而摩擦力的影响建立在轴重的基础上,并使轴重的影响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接触 轴重 摩擦力 裂纹 ANSY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SYS的轮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萌生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胡军 赵运磊 陈珏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3-155,共3页
轴重和摩擦系数是影响列车轮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萌生的主要因素。以直径为860mm的LMA型踏面轮对和60kg/m钢轨为例建立三维实体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分析不同轴重和摩擦系数对最大接触法向应力、接触剪切应力以及最大Mises应力... 轴重和摩擦系数是影响列车轮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萌生的主要因素。以直径为860mm的LMA型踏面轮对和60kg/m钢轨为例建立三维实体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分析不同轴重和摩擦系数对最大接触法向应力、接触剪切应力以及最大Mises应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轴重的增加轮轨最大接触法向应力和最大Mises应力会逐渐增大,接触疲劳裂纹萌生的速度则随之增大。随着摩擦系数的的增加,最大接触法向应力和最大Mises应力的变化不显著,而接触剪切应力则随之增大,加快接触疲劳裂纹的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接触应力 疲劳裂纹 轴重 摩擦系数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轮轨摩擦功预测钢轨磨损量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彩芸 钟雯 +1 位作者 郭俊 刘启跃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2885-2889,共5页
用数值计算方法详细分析了轴重和车辆行驶时的曲线半径对轮轨接触质点总滑动量和摩擦功的影响。通过与模拟实验所得钢轨试样磨损量的数据对比发现:轴重和曲线半径是影响钢轨滚动接触磨损的重要因素;钢轨磨损量的变化与轮轨接触斑摩擦功... 用数值计算方法详细分析了轴重和车辆行驶时的曲线半径对轮轨接触质点总滑动量和摩擦功的影响。通过与模拟实验所得钢轨试样磨损量的数据对比发现:轴重和曲线半径是影响钢轨滚动接触磨损的重要因素;钢轨磨损量的变化与轮轨接触斑摩擦功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结合实验与计算结果初步得出了利用摩擦功模拟计算钢轨试样磨损量的经验公式,对进一步研究轮轨磨损问题和预测钢轨磨损量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磨损 摩擦功 轴重 曲线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轴焊接构架式转向架重车过曲线轮轨横向力超标原因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宏友 汪波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6-90,共5页
根据转向架结构理论分析和动力学仿真计算,对3D轴焊接构架式转向架通过曲线时重车轮轨横向力偏大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3D轴焊接构架式转向架的主、副摩擦面摩擦系数偏大,使重车通过曲线时斜楔处于卡死状态,轮对轴箱纵向呈刚性定位,从而... 根据转向架结构理论分析和动力学仿真计算,对3D轴焊接构架式转向架通过曲线时重车轮轨横向力偏大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3D轴焊接构架式转向架的主、副摩擦面摩擦系数偏大,使重车通过曲线时斜楔处于卡死状态,轮对轴箱纵向呈刚性定位,从而导致重车过曲线时轮轨横向力偏大。提出只要将斜楔副摩擦面的摩擦系数减小至0.1左右,则在轮轨纵向蠕滑力的作用下,轴箱斜楔纵向就不会被卡死,而且轮对纵向定位刚度只由轴箱弹簧提供,可以有效地降低重车过曲线时的轮轨横向力。线路动力学试验证明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车转向架 重车 通过曲线 轮轨横向力 副摩擦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岸桥小车惯性载荷激励下的门框弹性效应研究
6
作者 乔榛 陈永笑 董达善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3-48,共6页
为验证现行《起重机设计规范》(GB/T 3811—2008)中惯性载荷弹性效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通过动力学分析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岸桥小车起、制动时的轮轨侧向力的动态响应,其反映的是小车惯性载荷激励下的门框弹性效应。研究结果表... 为验证现行《起重机设计规范》(GB/T 3811—2008)中惯性载荷弹性效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通过动力学分析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岸桥小车起、制动时的轮轨侧向力的动态响应,其反映的是小车惯性载荷激励下的门框弹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弹性门框的振动,小车惯性载荷传递至车轮处产生的动力增长约为《起重机设计规范》中动载系数的2~3倍。因此,《起重机设计规范》中对不同结构采用统一的惯性载荷动载系数存在严重不足,应引起充分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车惯性载荷 弹性效应 门框系统 3自由度动力学模型 轮轨侧向力 大车平衡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转速、不同法向载荷条件下车轮与钢轨间的滚动摩擦磨损及损伤行为 被引量:8
7
作者 黄洁 周琰 +3 位作者 彭金方 蔡振兵 金学松 朱旻昊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8-92,共5页
利用滚动接触疲劳试验机研究了高转速不同法向载荷(2 000,5 000,8 000N)条件下,车轮与钢轨(以下简称轮、轨)试样间的滚动摩擦磨损和损伤行为。结果表明:随着法向载荷增大,轮、轨试样间滚动摩擦稳定阶段的摩擦因数以及轮、轨试样的磨损... 利用滚动接触疲劳试验机研究了高转速不同法向载荷(2 000,5 000,8 000N)条件下,车轮与钢轨(以下简称轮、轨)试样间的滚动摩擦磨损和损伤行为。结果表明:随着法向载荷增大,轮、轨试样间滚动摩擦稳定阶段的摩擦因数以及轮、轨试样的磨损量、塑性变形层厚度均逐渐增大;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轮试样的磨损量大于轨试样的磨损量;轮、轨试样的表面损伤皆表现为典型的滚动接触疲劳特征,并且轮试样的疲劳损伤更严重,表面更易萌生裂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向载荷 车轮 钢轨 滚动接触 摩擦磨损 疲劳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时滑动状态下轮轨摩擦系数试验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孙安元 吴亚平 +1 位作者 陈坤 张晓波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8-52,共5页
为研究瞬时滑动状态下荷载、速度对轮轨摩擦系数的影响规律,基于摩擦学第二定律,以U71 Mn钢轨为试验材料,研究瞬时滑动状态下,荷载、速度对轮轨摩擦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瞬时滑动状态下,速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较为显著,摩擦系数随速... 为研究瞬时滑动状态下荷载、速度对轮轨摩擦系数的影响规律,基于摩擦学第二定律,以U71 Mn钢轨为试验材料,研究瞬时滑动状态下,荷载、速度对轮轨摩擦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瞬时滑动状态下,速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较为显著,摩擦系数随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当瞬时滑动速度达到2.6 m/s时,摩擦系数为0.34,较初始测定速度降低10%。摩擦力与荷载的增加成正比,但在瞬时滑动速度恒定的条件下,摩擦系数几乎不受荷载改变的影响。车轮发生瞬时滑动时,较大列车轴重和较小车轮自旋速度有利于车轮获得较大摩擦力,这对行车安全是有利的。列车瞬时滑动状态与制动状态下的摩擦系数是有差异的,在工程实际和轮轨接触分析时应根据车轮的滑动状态选用相应的摩擦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滑动 轮轨摩擦系数 速度 荷载 测定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