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2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irst Large Displacement Horizontal Well Drilled in Qin huang dao 32-6
1
《China Oil & Gas》 CAS 2000年第2期27-27,共1页
关键词 First Large displacement horizontal Well Drilled in Qin huang dao 32-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chronous injection-production energy replenishment for a horizontal well in an ul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A case study of Changqing oilfield in Ordos Basin, NW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WANG Jing LIU Jungang +7 位作者 LI Zhaoguo LI Hongchang ZHANG Jiaosheng LI Wenqing ZHANG Yuanli PING Yi YANG Huanying WANG Pi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4期827-835,共9页
It is difficult to build an effective water flooding displacement pressure system in the middle section of a horizontal well in an ul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To solve this problem,this study proposes t... It is difficult to build an effective water flooding displacement pressure system in the middle section of a horizontal well in an ul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To solve this problem,this study proposes to use packers,sealing cannula and other tools in the same horizontal well to inject water in some fractures and produce oil from other fractures.This new energy supplement method forms a segmental synchronous injection-production system in a horizontal well.The method can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injection end and the production end,and quickly establish an effective displacement system.Changing the displacement between wells to displacement between horizontal well sections,and point water flooding to linear uniform water flooding,the method can enhance water sweeping volume and shorten waterflooding response period.The research shows that:(1)In the synchronous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of horizontal well in an ultra-low-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the water injection section should select the section where the natural fractures and artificial fractures are in the same direction or the section with no natural fractures,and the space between two sections should be 60?80 m.(2)In addition to controlling injection pressure,periodic water injection can be taken to reduce the risk of re-opening and growth of natural fractures or formation fracture caused by the gradual increase of water injection pressure with water injection going on.(3)Field tests have verified that this metho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output of single well and achieve good economic benefits,so it can be widely u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ul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sandstone reservoir horizontal well staged fracturing synchronous injection-production intersegment displacement development eff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sing cyclic alternating water injection to enhance oil recovery for carbonate reservoirs developed by linear horizontal well pattern
3
作者 LI Yong ZHAO Limin +5 位作者 WANG Shu SUN Liang ZHANG Wenqi YANG Yang HU Dandan CHEN Yih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1年第5期1139-1151,共13页
In view of high water cut and low oil recovery caused by the unidirectional flow in linear pattern of horizontal wells for the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the Middle East,this paper provides a novel approach to improve oi... In view of high water cut and low oil recovery caused by the unidirectional flow in linear pattern of horizontal wells for the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the Middle East,this paper provides a novel approach to improve oil recovery by converting linear water injection to cyclic alternating water injection patterns including cyclic alternating water injection with apparent inverted seven-spot pattern or apparent five-spot pattern and cyclic differential alternating water injection.The main advantage of using this strategy is that the swept efficiency is improved by changing injection-production streamlines and displacement directions,which means displacement from two different direction for the same region during a complete cycle.This technology is effective in increasing the swept efficiency and tapping the remaining oil,thus resulting in higher oil recovery.Field application with three new patterns in a carbonate reservoir in the Middle East is successful.By optimizing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parameters based on the cyclic alternating well pattern,the test well group had a maximum increase of daily oil production per well of 23.84 m^(3) and maximum water cut drop of 18%.By further optimizing the distance(keep a long distance)between the heels of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wells,the waterflooding performance could be better with water cut decreasing and oil production increas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ate reservoirs horizontal well pattern cyclic alternating water injection displacement direction enhanced oil recovery Middle Ea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统一硬化模型的隧道施工引发土体变形数值模拟
4
作者 武孝天 姚仰平 +1 位作者 魏然 崔文杰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3-1024,1038,共13页
隧道施工引发的周围土体变形和地表沉降会对邻近地下结构及地面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对隧道施工引发土体变形进行数值模拟时,土体本构模型的选择十分重要。基于统一硬化(unified hardening,简称UH)参数的UH模型具有概念清晰、参数较少... 隧道施工引发的周围土体变形和地表沉降会对邻近地下结构及地面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对隧道施工引发土体变形进行数值模拟时,土体本构模型的选择十分重要。基于统一硬化(unified hardening,简称UH)参数的UH模型具有概念清晰、参数较少、实用性强等优势,已服务于多个重大工程。基于考虑小应变范围内弹性剪切模量非线性衰减的UH模型,对伦敦Crossrail隧道在海德公园开挖和衬砌建造施工全过程开展了流固耦合有限元模拟。有限元预测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具有较好的吻合,详细分析了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和土体变形规律。最后通过与考虑小应变特性的修正剑桥(modified Cam-clay,简称MCC)模型计算结果比较,进一步验证了UH模型在描述超固结土应力应变特性上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构模型 有限元模拟 隧道 沉降 水平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渗流效应的地铁深基坑变形特性研究
5
作者 李斌 王文正 +2 位作者 王健川 马克生 巨玉文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5年第8期68-72,共5页
针对太原典型地质环境,运用PLAXIS3D建立考虑渗流效应与不考虑渗流效应的数值模型,将这两者的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考虑渗流效应模型的可靠性,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地铁深基坑的变形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渗流效应的... 针对太原典型地质环境,运用PLAXIS3D建立考虑渗流效应与不考虑渗流效应的数值模型,将这两者的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考虑渗流效应模型的可靠性,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地铁深基坑的变形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渗流效应的围护桩水平位移比不考虑渗流效应的要大,并且与实际监测数据更接近;增大围护桩直径能有效减小围护桩的最大水平位移;增大钢支撑壁厚,能较有效减小围护桩最大水平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流效应 深基坑 变形特性 围护桩 水平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级暂堵重复压裂技术在致密油水平井的应用
6
作者 樊庆军 常润钊 曾志林 《中外能源》 CAS 2025年第1期71-77,共7页
致密油水平井均采用大规模压裂+弹性开采方式进行开发,开发初期由于经验不足,裂缝布署间距大、改造规模小、渗流距离远、产量递减快、有效动用程度低,部分早期投产的致密油水平井已无法正常起抽生产。为了进一步挖掘老水平井潜能,总结B... 致密油水平井均采用大规模压裂+弹性开采方式进行开发,开发初期由于经验不足,裂缝布署间距大、改造规模小、渗流距离远、产量递减快、有效动用程度低,部分早期投产的致密油水平井已无法正常起抽生产。为了进一步挖掘老水平井潜能,总结B井缩小缝间距双封单卡重复压裂试验的经验,在致密油老水平井中选取A井开展多级暂堵重复压裂试验。通过优化缝间距及实施加密布缝,将水平段分为55簇(老缝22簇、新缝33簇)进行改造,平均缝间距10m。结合A井区油层岩心属性、测井综合解释成果及软件模拟结果等,对补孔方式、缝长、施工排量、施工规模、暂堵剂用量及暂堵次数等参数进行优化,实现产能重新动用,保证老井储层新、旧缝彻底改造。从投产效果来看,试验井重复压裂初期产量是初次压裂的1.7倍,投产1年的累产油与初次压后投产4年的累产油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水平井 多级暂堵 重复压裂 缝间距 施工排量 暂堵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F-GPR的地铁车站基坑变形预测与应用研究
7
作者 张凤明 苏谦 +3 位作者 邓志兴 王呈金 程梦凡 周辰泠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3-569,共7页
为解决受噪声影响地铁车站基坑变形预测精度受到限制的问题,文章首先使用高斯滤波(Gaussian filter,GF)算法对监测数据进行降噪处理,再采用高斯过程回归(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GPR)算法预测基坑变形,构建一种GF-GPR基坑变形预测... 为解决受噪声影响地铁车站基坑变形预测精度受到限制的问题,文章首先使用高斯滤波(Gaussian filter,GF)算法对监测数据进行降噪处理,再采用高斯过程回归(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GPR)算法预测基坑变形,构建一种GF-GPR基坑变形预测模型,并将GF-GPR模型应用于成都某车站地铁基坑的变形预测。结果表明:原始监测数据存在大量噪声,变形不连续,经过GF算法降噪后基坑变形序列变得平稳,同时有用的突变信息仍然被保留。降噪后数据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为12.884~17.139,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MSE)为0.430~0.875 mm;所提出的GF-GPR模型的变形预测结果与基坑实际变形趋势一致,GF-GPR模型的预测精度相较于单一GPR算法提高了31%~81%,最大均方根误差降低了0.4367~1.2881 mm。该研究成果可为基坑变形智能预测、施工事故防范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组合预测模型 变形预测 基坑水平位移 高斯滤波(GF) 高斯过程回归(GP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地层地铁车站超深地下连续墙槽壁稳定性分析
8
作者 叶如 王毅 +3 位作者 曹昱 雷宇 相龙胜 周俊宏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122,共5页
[目的]复杂地质和超深开挖条件下,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过程中槽壁的稳定性是目前工程界研究的难点和重点。为掌握宁波地铁7号线宁慈路站东侧WE-15幅76 m超深地下连续墙槽段施工时槽壁塌孔原因,需对该工程进行针对性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目的]复杂地质和超深开挖条件下,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过程中槽壁的稳定性是目前工程界研究的难点和重点。为掌握宁波地铁7号线宁慈路站东侧WE-15幅76 m超深地下连续墙槽段施工时槽壁塌孔原因,需对该工程进行针对性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方法]利用PLAXIS 3D有限元软件模拟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过程,研究软土地层中地下连续墙施工过程中的槽壁稳定性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与现场超声波检测结果相结合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及结论]槽壁水平位移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成槽前期,即开挖至(4)2b粉质黏土层阶段,其原因是宁波地区第(4)层土层含粉砂性比较重,成槽抓斗反复抓土过程中会扰动泥浆,对槽壁形成卸力和冲击,在泥浆护壁上形成吸附孔隙,外围地下水极易涌入槽内,并带动局部粉砂涌入槽内,容易引发局部塌孔;成槽结束时槽壁水平位移最大值为18.18 mm,位于地面以下25 m处,与实际塌孔位置接近;泥浆重度和加固措施对槽壁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通过提高泥浆重度和对槽壁进行加固均能有效控制槽壁水平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地下连续墙 槽壁塌孔 槽壁水平位移 槽壁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穿便道对桥梁的影响及深厚软基加固方案研究
9
作者 彭宇肸 王琦 姜波 《交通科技》 2025年第2期12-16,共5页
基于软土地区地面荷载造成地基侧向变形的问题,文中结合某深厚软土地区既有高速公路下穿临时便道时的不同施工加固方案,综合考虑既有桥梁安全及重载车辆要求,探究不同车辆荷载及车辆间距对桥梁桩基影响,并进行监控实测验证。结果表明,... 基于软土地区地面荷载造成地基侧向变形的问题,文中结合某深厚软土地区既有高速公路下穿临时便道时的不同施工加固方案,综合考虑既有桥梁安全及重载车辆要求,探究不同车辆荷载及车辆间距对桥梁桩基影响,并进行监控实测验证。结果表明,车辆荷载与桩基水平位移呈正相关,采取钢板桩加固方案较无加固方案可有效限制桩基变形,数值模拟与监测数据相符。当车辆间距大于30 m时,车辆间距增大对桥梁桩基影响甚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水平位移 桩基础 软土地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和砂土复合地层超深地连墙槽壁稳定性研究
10
作者 石文广 卢春雨 +2 位作者 石波 王山平 张涛 《工程建设》 2025年第1期30-36,共7页
软土地层超深地连墙基槽深度大,土层强度低、稳定性差,成槽时间长,槽壁稳定性难以控制,施工过程中失稳风险高。本文以“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中的GX12号超深地连墙工作井为依托,采用验证后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深厚软土... 软土地层超深地连墙基槽深度大,土层强度低、稳定性差,成槽时间长,槽壁稳定性难以控制,施工过程中失稳风险高。本文以“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中的GX12号超深地连墙工作井为依托,采用验证后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深厚软土和砂土复合地层中地下水埋深、泥浆参数和砂土渗透性等因素对超深地连墙槽壁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槽壁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随原始地下水位埋深的增大而减小,并逐渐趋于稳定;原始水位为-1.28、-10.28 m时,槽壁水平位移分别为33、18 mm,减小约46%,地表沉降减小约57%;2)槽壁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随泥浆重度或泥浆液面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当泥浆容重小于12.5 kN/m^(3)时难以满足槽壁稳定性要求,从12.5 kN/m^(3)增加至13.0 kN/m^(3)时,槽壁水平位移减小约68%,地表沉降减小约55%;泥浆液面高度从2.5 m降至1.5 m时,槽壁水平位移增加300%,地表沉降增加304.5%;建议泥浆容重不低于12.5 kN/m^(3),泥浆液面高度不低于2.0 m;3)承压含水层为粉砂、细砂、中砂、粗砂4种工况下,粉砂的变形最小,细砂最大,水平位移相差约50%,地表沉降相差约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连墙 水平位移 沉降 槽壁稳定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填方路堤加筋处治效果分析
11
作者 武杨楠 《北方交通》 2025年第1期53-56,共4页
为分析黄土高填方路堤加筋处治效果,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模型分析路堤变形,并与现场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确定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分析计算结果得出:采用土工格室上部加筋对路堤顶面工后沉降控制效果较好,上部和中部加筋对路堤水平位移的控... 为分析黄土高填方路堤加筋处治效果,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模型分析路堤变形,并与现场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确定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分析计算结果得出:采用土工格室上部加筋对路堤顶面工后沉降控制效果较好,上部和中部加筋对路堤水平位移的控制效果相近,因此确定上部加筋为最佳施工方案。通过与现场监测结果对比,得出路堤变形实测值与计算值相近,说明利用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确定最佳加筋方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填方路堤 加筋处治 沉降 水平位移 效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护结构对基坑变形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12
作者 胡永祥 陈日晓 +1 位作者 陈旺 杨成楼 《城市建筑》 2025年第6期191-194,共4页
为分析支护结构对基坑变形的影响,文章以盐城市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基坑工程为依托,采用ABAQUS有限元数值计算软件进行分析,建立了考虑施工过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变形响应特征,以及不同锚索预应力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为分析支护结构对基坑变形的影响,文章以盐城市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基坑工程为依托,采用ABAQUS有限元数值计算软件进行分析,建立了考虑施工过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变形响应特征,以及不同锚索预应力对基坑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坑坑外地表沉降呈现先增大后减少最终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最大沉降量为18 mm,桩身沿埋深方向水平位移曲线呈近似抛物线变化,最大水平位移为67 mm;增大锚索预应力可有效控制基坑的变形;研究结果可为未来的相似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有限元分析 水平位移 地表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量法与弹性地基梁法计算支护结构水平变形理论对比分析
13
作者 杨依伟 王永倩 《山西建筑》 2025年第8期6-10,共5页
增量法与弹性地基梁法是计算支护结构水平变形的常用方法。以北京霞光里深基坑工程为计算实例,采用两种方法分别计算了支护结构的水平变形量,并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基于增量法理论推导的支护结构水平变形计算方... 增量法与弹性地基梁法是计算支护结构水平变形的常用方法。以北京霞光里深基坑工程为计算实例,采用两种方法分别计算了支护结构的水平变形量,并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基于增量法理论推导的支护结构水平变形计算方法,只考虑导致支护结构发生变形增量的荷载变化,计算过程简单高效,计算精度较低;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推导的支护结构水平变形计算方法,受力状态与实际一致,计算过程相对复杂,计算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水平变形 增量法 弹性地基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深基坑施工安全分析
14
作者 杨磊 《工程技术研究》 2025年第2期144-146,共3页
文章依托华庄医院深基坑工程,对周边地表沉降、桩水平位移、内支撑轴力及周边建筑物沉降进行了安全监测分析,以判断工程施工的安全性。结果发现,随着开挖时间的增加,周边地表的沉降量增加,距离基坑10 m处最大沉降量为7.38 mm;桩的水平... 文章依托华庄医院深基坑工程,对周边地表沉降、桩水平位移、内支撑轴力及周边建筑物沉降进行了安全监测分析,以判断工程施工的安全性。结果发现,随着开挖时间的增加,周边地表的沉降量增加,距离基坑10 m处最大沉降量为7.38 mm;桩的水平位移不断增大,在开挖深度6 m左右,桩的水平位移最大;随着基坑的开挖,内支撑轴力逐渐增加;周边建筑物的沉降量也逐渐增加,建筑物最终沉降量为1.83 mm,从监测结果可见,数值均未超出预警值,工程项目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沉降 桩水平位移 内支撑轴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框排架工业厂房结构设计及抗震性能研究
15
作者 王亦静 郑笛华 《广东建材》 2025年第4期83-86,共4页
为优化提升大跨框排架工业厂房结构抗震性能,以河南郑州某工业厂房为例,对大跨框排架工业厂房结构耗能减震优化设计进行分析,并借助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预埋件焊接及耗能减震连接器条件下多层厂房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预埋件焊接... 为优化提升大跨框排架工业厂房结构抗震性能,以河南郑州某工业厂房为例,对大跨框排架工业厂房结构耗能减震优化设计进行分析,并借助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预埋件焊接及耗能减震连接器条件下多层厂房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预埋件焊接连接方式下厂房六阶周期比一阶周期低65%;耗能减震连接装置连接方式下厂房六阶周期相较于一阶周期降低55%。随着楼层的增加,各层间位移角及水平位移均不断上升;耗能减震连接器结构连接方式下厂房结构具有更加优良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框排架 工业厂房 结构设计 抗震性能 水平位移 剪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基坑工程变形控制值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长军 闫海生 +3 位作者 郭涛 赵智涛 唐明明 钟巧荣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7-131,138,共6页
[目的]设置监测项目的变形控制值,对施工安全进行控制,以确保施工期间结构自身及周边环境稳定性,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采用明挖法时,变形控制值因所处地质条件的不同而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需进一步明确不同地... [目的]设置监测项目的变形控制值,对施工安全进行控制,以确保施工期间结构自身及周边环境稳定性,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采用明挖法时,变形控制值因所处地质条件的不同而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需进一步明确不同地质条件下基坑的变形控制值。[方法]以北京地铁基坑工程为研究案例,分两个区域(西部、中东部)分别收集、整理了基坑工程的监测数据。选取基坑地面沉降、围护桩顶/墙顶处沉降、围护桩顶/墙顶处水平位移、围护桩体/墙体处水平位移作为监测项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这四类监测项目的控制值进行深入研究,并研究了变形值与基坑设计深度H的关系,针对两个区域基坑的四类监测项目分别提出了控制建议值。[结果及结论]这四类监测项目的控制建议值为:西部区域基坑建议分别取25~40 mm和0.10%H~0.20%H、15 mm、15 mm、25~40 mm和0.10%H~0.20%H;中东部区域基坑建议分别取30~50 mm和0.15%H~0.30%H、20 mm、20 mm、30~50 mm和0.15%H~0.30%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基坑工程 沉降控制值 水平位移控制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藏水平井同井缝间驱替补能实施方案研究及现场应用——以槐树庄油区L井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安继刚 王建国 +4 位作者 王鹏 刘鹏虎 左斌 周凯 杨风芝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119,共10页
针对槐树庄油区致密油藏存在的天然能量严重不足、地饱压差小、注水难、裂缝水窜等问题,提出在压裂后的水平井上实施同井缝间驱替补能技术。利用井组实际油藏参数和压裂参数,建立复杂裂缝网络模型并完成历史拟合,在符合地质实际的模型... 针对槐树庄油区致密油藏存在的天然能量严重不足、地饱压差小、注水难、裂缝水窜等问题,提出在压裂后的水平井上实施同井缝间驱替补能技术。利用井组实际油藏参数和压裂参数,建立复杂裂缝网络模型并完成历史拟合,在符合地质实际的模型上对水平井同井缝间驱替补能技术的注采方式和注采参数进行优化,并对技术适应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同井同步注采且裂缝间隔驱替(奇注偶采、偶注奇采)的方式更易发挥缝间驱替作用;该技术在致密低能量储层,水平井水平段平行于最大渗透率方向,裂缝间距为100 m时适用效果最好。在槐树庄油区L井,通过下入磁定位封隔器实现注采缝之间的有效分隔,通过环空注水+油管采油的方式实现了同井缝间驱替补能技术的现场实施。与衰竭开发相比,实施8个月后平均日产液、平均日产油、地层压力等均有大幅提升。水平井同井注采补能技术实现了一井两用,降本增效,可大规模应用于低能致密油藏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致密油藏 压裂 缝间驱油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建隧道施工对邻近既有地铁车站及隧道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杜明芳 张鹏 +2 位作者 易领兵 李俊昊 杨晓晨 《工程建设》 2024年第1期18-23,共6页
为研究新建隧道盾构施工对邻近既有地铁车站及隧道的影响,本文以郑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穿越既有轨道交通1号线燕庄站及燕庄站~民航路站区间控制保护区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对新建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及邻近既有地铁车站... 为研究新建隧道盾构施工对邻近既有地铁车站及隧道的影响,本文以郑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穿越既有轨道交通1号线燕庄站及燕庄站~民航路站区间控制保护区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对新建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及邻近既有地铁车站进行分析,总结了新建隧道施工对邻近既有地铁车站及隧道的水平位移和沉降的变化特征,基于数值计算结果和相关规范,提出工程的施工控制指标,通过将数值计算结果与收集的实际工程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既有地铁车站和区间隧道受新建隧道施工的影响主要为下方土体开挖引起的竖向沉降,施工完成后,既有车站最大沉降量为1.83 mm,既有1号线区间隧道最大沉降量为4.26 mm;既有车站最大水平位移为0.65 mm,既有1号线区间隧道最大水平位移为1.61 mm。本文结果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测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既有车站 既有隧道 Midas GTS 沉降 水平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绕墙底转动模式下装配式挡土墙土压力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傅旭东 张逸博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共7页
墙背土压力分布及大小是装配式挡土墙设计的关键依据。设计并开展新型装配式混凝土挡土墙现场试验,研究挡土墙在加载条件下的位移模式和土压力分布规律。以现场试验为原型,建立无黏性填土、墙背倾斜且粗糙的挡土墙理论计算模型,同时考... 墙背土压力分布及大小是装配式挡土墙设计的关键依据。设计并开展新型装配式混凝土挡土墙现场试验,研究挡土墙在加载条件下的位移模式和土压力分布规律。以现场试验为原型,建立无黏性填土、墙背倾斜且粗糙的挡土墙理论计算模型,同时考虑挡土墙位移模式与大小、土拱效应和土层间剪应力的影响,采用水平层分析法推导了绕墙底转动(RB)模式下挡土墙的土压力计算公式。结果表明:①该装配式挡土墙整体性能良好,绕墙底刚性转动。在RB模式下,墙顶处土体最先达到主动极限状态,土体从上至下逐渐达到极限状态;任意深度处的土体位移S_(c)达到7 mm时将达到极限状态,即S_(c)=0.16%H(H为墙高)。②本文理论解与试验值吻合较好,计算公式可用于求解挡土墙绕墙底转动过程中的土压力分布及大小。③随着挡土墙转动幅度的增大,土压力分布曲线凹向逐渐明显,土压力合力作用点高度呈现先降低后回升的现象;挡土墙转动角度η=0.007 rad为挡土墙达到主动状态的临界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挡土墙 现场试验 绕墙底转动(RB)模式 非极限主动土压力 水平层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水平缝油藏底部注水研究
20
作者 冯晓伟 石立华 +2 位作者 张恒 吴东军 高飞龙 《天然气与石油》 2024年第3期93-102,共10页
延长东部油田主力油层平均中深670 m、平均渗透率0.3~0.5 mD,为特超低渗浅层油藏,油井压裂时易形成水平裂缝,致使注水开发过程中油井出现快速水淹,造成油井产量大幅下降,采收率低。针对这一问题,在对水平缝注水渗流特征、压裂水平缝油... 延长东部油田主力油层平均中深670 m、平均渗透率0.3~0.5 mD,为特超低渗浅层油藏,油井压裂时易形成水平裂缝,致使注水开发过程中油井出现快速水淹,造成油井产量大幅下降,采收率低。针对这一问题,在对水平缝注水渗流特征、压裂水平缝油井水淹规律和底部注水机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底部注水开发方式,并应用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级差3个参数综合表征水窜层位与非水窜层位特征,为底部注水选层提供依据;通过室内核磁共振在线测试及岩心流动驱替实验,结合油藏数值模拟和现场示踪剂测试等综合手段,对注水参数进行了优化。开展底部注水先导性试验的3个井组单井产油量由0.054 t/ d提高到0.179 t/ d,含水率由15%下降到10%,地层压力提高了0.18 MPa,预测最终采收率提高了2.1个百分点,取得了较好效果。研究表明,当渗透率变异系数<0.5、突进系数<1.5、渗透率级差<5,注入速度为0.06 mL/ min,注水压力7 MPa时,注水开发效果最好。底部注水能够有效解决浅层水平缝油藏注水开发效果不佳的问题,为同类油藏的高效注水开发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水平缝油藏 底部注水 自发渗吸 驱替 矿场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