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区生活圈活动的时空间结构研究
1
作者 张艳 刘伟中 王晶鑫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9,共9页
时空间行为视角下社区生活圈的时空间结构研究是进行城市更新和社区生活圈优化的基础。已有研究多侧重社区生活圈的空间形态及功能优化分析,而对居民活动的时空动态性和复杂情境刻画不足。从时间地理学出发,以北京近郊当代—怡美社区生... 时空间行为视角下社区生活圈的时空间结构研究是进行城市更新和社区生活圈优化的基础。已有研究多侧重社区生活圈的空间形态及功能优化分析,而对居民活动的时空动态性和复杂情境刻画不足。从时间地理学出发,以北京近郊当代—怡美社区生活圈为例,将社区生活圈划分为小区、基本社区生活圈、共享社区生活圈和扩展生活圈4个圈层,从居民在不同圈层的活动时间节奏、时空热点、活动序列特征等方面透视社区生活圈活动的时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居民在社区生活圈内不同圈层开展各类家外非工作活动的时空需求存在明显差异性:小区是老年人休闲与社交、年轻人育儿的重要空间,而基本社区生活圈承载较多家庭照料、育儿和食物活动,共享社区生活圈进一步承载更为多样化的活动需求,尤其是长时段的休闲与社交活动。工作日上午居民在基本社区生活圈内活动较为活跃,下午更多在小区内活动,而休息日二者相反。此外,居民不同时段在社区生活圈各圈层的活动时空安排呈现出明显的活动分异和人群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生活圈 时空间结构 时空间行为 家外非工作活动 北京近郊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老机构照护者情感劳动与动力机制的民族志考察
2
作者 杨小柳 钱芃希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94,共12页
随着当代中国人口结构与家庭规模的转型,照护工作的市场化和社会化转向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在性别、阶层与年龄交织相叠的社会不平等中,护理员们被期待施行情感劳动以满足雇主的情感需要。既有研究对于情感劳动的关切却未能注意到这一... 随着当代中国人口结构与家庭规模的转型,照护工作的市场化和社会化转向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在性别、阶层与年龄交织相叠的社会不平等中,护理员们被期待施行情感劳动以满足雇主的情感需要。既有研究对于情感劳动的关切却未能注意到这一现象的动态性和多层次性,这意味着在“卷入程度的深浅”之外,还需引入“情感扮演的性质”的维度,才能描摹出护理员情感劳动的全过程,其区分的标准在于施行情感劳动时,护理员是将照护对象视作“活生生的人”或是仅仅具备身/心障碍的客体。由此,护理员的情感劳动可划分为“消极回应下的浅层伪装”“积极回应下的浅层伪装”“消极回应下的深层扮演”“积极回应下的深层扮演”四种类型。在养老机构划定的时—空范围内,地方文化观念、机构运作模式与服务对象特征三重情境架构出照护者施行情感劳动的动力机制,照护工作的“温情”面向因而得以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照护工作 情感劳动 情感人类学 养老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社区工作法的“家”:实践形式与效能机制
3
作者 夏可恒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2,共10页
在我国基层社区治理实践中,“家”具有独特的制度与文化意涵。社区工作者在具体的治理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家庭情感的技术化运用、激活家庭世代发展内蕴的组织动力、发掘拓展家文化意涵,促进了社区柔性治理开展、组织动员优化和公共价值... 在我国基层社区治理实践中,“家”具有独特的制度与文化意涵。社区工作者在具体的治理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家庭情感的技术化运用、激活家庭世代发展内蕴的组织动力、发掘拓展家文化意涵,促进了社区柔性治理开展、组织动员优化和公共价值体系构建,从而创造了独特的“家”的社区工作方法。正是基于“家”的工作法的实践展开,社区实现了“家—社”互动制度化组织架构的塑造、社区日常生活与公共治理的衔接、社区治理在地合法性基础的强化。在推动基层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的过程中,需要找回“家”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和治理价值,并推动其工作法形式的持续更新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工作法 “家” 社区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内涵和当代价值
4
作者 刘彦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3,共9页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精神生产理论和共同体思想,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形成于党推进民族团结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与实践,巩固于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其理论出场...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精神生产理论和共同体思想,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形成于党推进民族团结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与实践,巩固于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其理论出场经历了初步酝酿、筑根奠基、开创发展、推进巩固等四个阶段。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以中华文明为底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伟大民族精神为支撑、以民族情感认同为基础,并对海内外中华儿女具有广泛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文化载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民族工作 中华文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居老人居家安全的社会协同机制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赵立新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98,共13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独居老人数量激增。独居老人是避险能力最弱的人群,因而也是现代社会保障的主要对象。居家安全是老年安全的最重要内容,如果得不到有效保障,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目前独居老人居家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困...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独居老人数量激增。独居老人是避险能力最弱的人群,因而也是现代社会保障的主要对象。居家安全是老年安全的最重要内容,如果得不到有效保障,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目前独居老人居家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各国政府的重要社会问题,亟待解决。独居老人居家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综合分析各类独居老人居家安全事件,其成因大致可以划分为5类:慢性病发作,自身行为不当,家庭硬件设施缺失或故障,精神抑郁以及外部侵害。居家生活是中国人的传统,居家养老是我国主流的养老方式,类型各异的居家安全事件对独居老人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其消极影响已经超出个体和家庭层面进入公共领域,对人们的生活、心理甚至传统产生很大冲击,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现实问题。独居老人居家安全保护是一项工程,有赖于科学的系统建设。然而,在旧体制影响下,我国独居老人居家安全保护存在一些瓶颈问题,比如职能部门职责定位不准,效率较低;公众参与不足,活力不强;缺乏专业化平台,服务不精准;缺乏协同性,服务碎片化。服务主体没有形成联合行动,导致“有资源不利用,有利用但又不充分”的局面。在现代社会,社会工作作为专业社会服务组织,是社区治理和养老服务的重要力量,可以成为居家安全系统的“发动机”。以社会工作为轴,发挥其专业社会服务的优势,协同各种主体,调动各类资源,形成完善的机制,保护独居老人居家安全,是社会治理创新和社会服务模式创新的一个有益尝试。独居老人居家安全的社会协同机制有四个:第一,在社工机构与政府之间建立“委托-监理”机制,进一步规范项目服务,科学合理、精准高效地使用政府资源;第二,在社工机构与企业之间建立互利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拓展企业公益慈善服务空间;第三,在社工机构与社会组织之间建立联动机制,有效引入专业资源,变各自为政为联合作战,提高安全系统的技术水准;第四,在社工机构与非正式支持主体之间建立嵌入机制,为亲属、邻居、朋友等非正式支持主体的互助服务注入制度化因素,更有针对性地满足独居老人的需求。社会工作通过以上机制形成项目服务、企业公益服务、志愿服务和互助服务相融合的社会服务一体化格局,开源增能,有效减少和预防独居老人的居家安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居老人 居家安全 社会工作 协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连通行为与工作−生活冲突的元分析:基于工作−家庭资源模型的视角 被引量:3
6
作者 韩志伟 程延园 +2 位作者 任志帅 王丹阳 李国静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31-2049,I0001-I0005,共24页
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非工作时间和场所通过信息和通信技术处理工作,即工作连通行为(Work Connectivity Behavior After-hours,简称WCBA),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由于WCBA是一种发生在非工作时间和场所的工作行为,因而其... 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非工作时间和场所通过信息和通信技术处理工作,即工作连通行为(Work Connectivity Behavior After-hours,简称WCBA),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由于WCBA是一种发生在非工作时间和场所的工作行为,因而其与工作−生活冲突的关系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关注,但现有的实证结果却不甚一致。本研究基于工作−家庭资源模型提出了一个WCBA影响工作−生活冲突的两阶段过程性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识别了导致两者之间关系不一致的因素。基于67个独立样本(30498名被试)的元分析结果表明:WCBA与工作−生活冲突具有中等程度的正相关(¯ρ=0.34),两者的相关性受到工作−生活冲突表现形式、WCBA使用工具、婚姻状况、子女抚养状况、样本取样方式和WCBA测量方式的影响。研究结果澄清了WCBA与工作−生活冲突的关系以及关系不一致的原因,并为组织和员工合理地管理WCBA以缓解工作−生活冲突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连通行为 工作−生活冲突 工作−家庭资源模型 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触媒效应的城中村改造影响评价——以深圳大冲村改造项目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高昕蕊 金广君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09,共7页
城市规划实施评价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中村改造长期以来较少关注全周期的影响评价研究。基于城市设计的“触媒理论”,以广东省深圳大冲村改造影响评价为线索,梳理改造过程中项目的定位与方案演变过程。通过对比两个阶段... 城市规划实施评价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中村改造长期以来较少关注全周期的影响评价研究。基于城市设计的“触媒理论”,以广东省深圳大冲村改造影响评价为线索,梳理改造过程中项目的定位与方案演变过程。通过对比两个阶段不同方案的核心指标,分析空间要素的差异,探究在开发商主导模式下,项目改造定位错位、多方利益博弈等诸多问题。最后,从住区形态的角度解析大冲村改造后的变化,并以租客和住客两种人群为线索,分析改造项目对高新区造成的影响。针对城中村改造中的价值观念、政策导控、评价体系3方面提出建议。旨在为今后拆除重建类城中村改造项目提供借鉴,以期规避改造项目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进而推动城市更新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大冲村 城中村改造 触媒效应 影响评价 住区形态 职住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园遗产的地方性与公共性——以哈尼族《四季生产调》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薛家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103,155,共12页
哈尼族《四季生产调》是家园遗产的代表,在传承实践过程中凸显出地方性和公共性两种不同的特征。一是《四季生产调》根植于哈尼族完整的农耕体系和传统社会,全面体现着哈尼族以村寨利益为最高原则来组织和维系村寨社会文化的村寨主义,... 哈尼族《四季生产调》是家园遗产的代表,在传承实践过程中凸显出地方性和公共性两种不同的特征。一是《四季生产调》根植于哈尼族完整的农耕体系和传统社会,全面体现着哈尼族以村寨利益为最高原则来组织和维系村寨社会文化的村寨主义,凸显地方性特征;二是进入“非遗”体系后,打破传统家园边界,以其文化内涵促进产业化创新,优化公共性结构。《四季生产调》在传承实践过程中,反映了国家层面在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性,探讨跨越地方性与公共性边界所具有的新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园遗产 哈尼族 四季生产调 地方性 公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属性的北京市居民通勤满意度空间差异分析 被引量:24
9
作者 孟斌 湛东升 郝丽荣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0-417,共8页
制度转型和城市空间重构背景下,中国城市居住和就业空间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职住关系变化产生的职住分离及其引发的交通、环境问题逐渐受到重视。基于2005年、2010年两次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统计和空间探索分析方法对北京市... 制度转型和城市空间重构背景下,中国城市居住和就业空间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职住关系变化产生的职住分离及其引发的交通、环境问题逐渐受到重视。基于2005年、2010年两次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统计和空间探索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城市居民通勤满意度的社会属性差异和空间分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2010年北京市居民通勤满意度总体较为满意,但与2005年相比,通勤满意度有所下降。②不同人群的通勤满意度差别明显。其中,一般平民和年轻打工族的通勤满意度相对较高,但年轻打工族对通勤不清楚或不关注的比例相对略高;而高收入阶层和年轻白领的通勤满意度相对较低。③通勤满意度的空间差异显著。通勤满意度较高的"热点区"主要集聚在内城、南城区域的个别街道,满意度较低的"冷点区"主要分布在城市远郊边缘街道;但在不同区域也零星存在通勤满意度得分的异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勤满意度 职住分离 空间格局 居住分异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期广州市城市居民职住空间与通勤行为研究 被引量:34
10
作者 刘望保 侯长营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2-279,共8页
以广州市2001年、2005年和2010年大型家庭社会调查为基础,研究了广州市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和通勤行为的演化,从微观层面分析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分离和城市通勤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广州市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分离趋势较为明显,... 以广州市2001年、2005年和2010年大型家庭社会调查为基础,研究了广州市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和通勤行为的演化,从微观层面分析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分离和城市通勤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广州市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分离趋势较为明显,但通勤成本仍然是城市居民居住区位或工作地选择过程的重要考虑因素;通过使用职住空间平衡测量指标来测度城市职住空间平衡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内圈层存在最为严重的职住空间失衡,而随着近年来广州市产业和居住郊区化进程的突飞猛进,城市郊区的职住空间失衡状况有明显改善,职住空间平衡率大幅度提升。从通勤行为来看,广州市城市居民使用传统的通勤方式比重最高,家庭收入、文化程度、住房产权和性质状况、工作单位性质等城市居民通勤行为显著影响通勤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住空间 通勤行为 城市交通发展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转型背景下北京市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机会与职住分离研究 被引量:26
11
作者 张艳 刘志林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9,共9页
基于北京市9个不同类型中低收入社区的600位就业者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验证了住房机会(住房搬迁机会)以及就业机会(工作单位类型)等市场转型过程中的制度性因素对中低收入者就业可达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北京... 基于北京市9个不同类型中低收入社区的600位就业者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验证了住房机会(住房搬迁机会)以及就业机会(工作单位类型)等市场转型过程中的制度性因素对中低收入者就业可达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北京市中低收入居民中,国有企业单位及非国有企业单位就业者相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就业者,显著地承受更大程度的职住分离,体现出单位制度残留的持续影响。由于政府保障性住房项目而搬迁的中低收入居民职住分离程度最大,而因个人原因发生居住搬迁的中低收入者职住距离则相对较近。拥有北京市户口的本地内生型中低收入者、非户主低收入者、男性低收入者的职住分离程度显著更大。最后,北京市中低收入者的月收入与其职住距离成显著正相关,表明市场因素开始发挥作用,但当考虑了住房搬迁机会变量后,部分市场化因素的影响不仅减弱并且变得不显著,而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变得更强且统计上显著。由此说明,对于转型期的城市中低收入者而言,计划经济下再分配制度的残留与路径依赖以及城市空间的结构性调整对其职住关系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转型 住房机会 职住分离 城市中低收入者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发区转型过程中细分人群职住分离特征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一区为例 被引量:7
12
作者 许炎 张敏 夏胜国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0-27,共8页
以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一区为例,对研究区的总量职住比以及三类不同人群的独立指数进行了测度,并运用交通-土地利用模型模拟分析的方法,对不同人群的职住空间分布以及道路交通分布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不同人群的职住分离特征... 以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一区为例,对研究区的总量职住比以及三类不同人群的独立指数进行了测度,并运用交通-土地利用模型模拟分析的方法,对不同人群的职住空间分布以及道路交通分布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不同人群的职住分离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该研究进一步指出发展目标转向、建设时序错位以及土地财政导向是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最后提出调整产业、用地功能结构等解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 开发区 职住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公共交通常乘客通勤出行提取方法 被引量:11
13
作者 彭飞 宋国华 朱珊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8-165,172,共9页
为挖掘公共交通通勤出行精准化特征,从追踪出行链的角度出发,利用公交与轨道多源数据研究常乘客通勤出行提取方法。通过选取潜在职住地设置高频职住地集合,提出公共交通常乘客职住地识别算法,结合出行链起讫站点与职住地空间信息匹配提... 为挖掘公共交通通勤出行精准化特征,从追踪出行链的角度出发,利用公交与轨道多源数据研究常乘客通勤出行提取方法。通过选取潜在职住地设置高频职住地集合,提出公共交通常乘客职住地识别算法,结合出行链起讫站点与职住地空间信息匹配提取通勤出行链,并将常乘客出行分为home-work通勤、work-home通勤和非通勤出行。以北京市“回天地区”公交与轨道出行链数据为例,提取常乘客通勤出行。结果表明:常乘客职住地识别率达到85.9%,常乘客通勤出行和非通勤出行在出行时空分布和出行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通勤出行提取可为北京市面向常乘客开展“预约出行”并分析其出行需求动态特征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公共交通 职住地识别 常乘客 通勤出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手机信令的通勤OD训练方法 被引量:16
14
作者 唐小勇 周涛 +1 位作者 陆百川 高志刚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4-70,共7页
针对基站定位精度低、信令采样间隔长、轨迹不连续的手机信令,提出一种职住及通勤OD(origin-destination)计算框架.对用户单日手机轨迹按时间排序,标识每个轨迹点的进出时间及停留时间,剔除长距离漂移轨迹点,对邻近轨迹点进行空间聚合.... 针对基站定位精度低、信令采样间隔长、轨迹不连续的手机信令,提出一种职住及通勤OD(origin-destination)计算框架.对用户单日手机轨迹按时间排序,标识每个轨迹点的进出时间及停留时间,剔除长距离漂移轨迹点,对邻近轨迹点进行空间聚合.将全天划分为多个时窗,叠加用户多日轨迹,计算稳定指数并识别用户在各时窗内的多日稳定点.综合工作日与节假日稳定点判断用户居住地、工作地.采用基于常住人口的扩样方法,对街道通勤OD矩阵进行扩样.模型结果与重庆主城常住人口分布、2014年居民出行调查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通勤 手机信令 职住分布 大数据 交通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工作时间在家办公对工作家庭冲突及工作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振源 段永嘉 孙珊珊 《预测》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33,共6页
非工作时间在家办公一方面提高了员工的工作自主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使得工作"侵入"生活,模糊了工作与家庭的边界。本文以上海多家企业的423名员工为研究对象,运用工作要求—控制模型分析非工作时间在家办公对员工工作家庭冲... 非工作时间在家办公一方面提高了员工的工作自主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使得工作"侵入"生活,模糊了工作与家庭的边界。本文以上海多家企业的423名员工为研究对象,运用工作要求—控制模型分析非工作时间在家办公对员工工作家庭冲突及工作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1)非工作时间在家办公对工作家庭冲突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工作生活质量的影响不显著;(2)工作控制在非工作时间在家办公与工作家庭冲突和工作生活质量之间都具有中介作用;(3)工作要求只在非工作时间在家办公与工作家庭冲突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在非工作时间在家办公与工作生活质量之间没有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家办公 工作要求 工作控制 工作家庭冲突 工作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场排斥对员工家庭的溢出效应:归属需求和工作家庭区隔偏好的作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邓昕才 何山 +4 位作者 吕萍 周星 叶一娇 孟洪林 孔雨柔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46-1160,共15页
以往研究证实了职场排斥会对员工组织内诸多方面产生危害,然而关于职场排斥向组织外部特别是家庭领域的溢出效应还知之甚少。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探讨职场排斥对员工家庭贬损和家庭满意度的溢出效应... 以往研究证实了职场排斥会对员工组织内诸多方面产生危害,然而关于职场排斥向组织外部特别是家庭领域的溢出效应还知之甚少。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探讨职场排斥对员工家庭贬损和家庭满意度的溢出效应和具体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职场排斥对员工家庭贬损有显著正向作用,对家庭满意度有显著负向作用;(2)工作压力中介了职场排斥与家庭贬损和家庭满意度的关系;(3)员工归属需求调节了职场排斥对工作压力的影响,同时调节了工作压力在职场排斥与家庭贬损、家庭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效应;(4)员工工作家庭区隔偏好调节了工作压力对家庭贬损和家庭满意度的作用,并且调节了职场排斥通过工作压力对家庭贬损和家庭满意度的中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场排斥 家庭贬损 家庭满意度 归属需求 工作家庭区隔偏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弱势群体职住分离的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倩 李钢 +2 位作者 丁瑞 王伟 颜祥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4期46-52,共7页
在实地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选择西安市"统计性弱势群体"和"实际性弱势群体"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Ucinet社会网络分析软件,从城市空间重构的角度审视西安市弱势群体职住分离的空间结构特征... 在实地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选择西安市"统计性弱势群体"和"实际性弱势群体"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Ucinet社会网络分析软件,从城市空间重构的角度审视西安市弱势群体职住分离的空间结构特征和职住分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西安市弱势群体单程通勤时间为36 min,其中通勤时间小于30 min的人群比例为69%,可见西安市弱势群体存在轻微的职住分离;(2)西安市弱势群体直线通勤距离的中值为4.1km,说明西安市弱势群体总体通勤距离相对较长,存在职住分离现象;(3)对弱势群体的通勤流向分析表明,西安市存在明显的居住和就业中心地,市中心还是主体通勤方向,部分区域存在一定比例的逆向通勤;(4)从居住-就业地空间匹配角度分析发现,西安市存在明显的居住和就业集聚区,且两者职住较为平衡,只有部分区域存在职住分离.运用Logitech模型分析西安市弱势群体职住分离的影响因素发现,弱势群体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职业类型和交通工具等因素对其职住分离存在影响.整个研究表明西安市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弱势群体职住分离的空间结构特征正在由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逐渐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住分离 空间结构 弱势群体 西安市 通勤时间 通勤距离 通勤流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社区家庭病床工作有效工时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庞连智 贺金仙 章亚萍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71-373,共3页
目的 掌握社区家庭病床人力成本使用现状 ,探索合理使用社区家庭病床人力资源 ,进一步合理地提高社区家庭病床成本回报率。方法 采用问卷形式 ,抽样调查了上海闸北区 3个社区医院中全部家庭病床医生日工作时间。结果 社区家庭病床中 ... 目的 掌握社区家庭病床人力成本使用现状 ,探索合理使用社区家庭病床人力资源 ,进一步合理地提高社区家庭病床成本回报率。方法 采用问卷形式 ,抽样调查了上海闸北区 3个社区医院中全部家庭病床医生日工作时间。结果 社区家庭病床中 ,家庭服务占全日工作时间的 35 75 %。在社区卫生服务站诊疗和其他服务的工作时间分别为 2 8 2 0 %和 36 0 5 %。结论 社区家庭病床医生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不高 ,并存在社区家庭病床服务项目利用不合理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病床 有效工时 人力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老院老人的需求与养老机构专业化——对北京市某养老院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43
19
作者 吕新萍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5-68,共4页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某养老院的个案研究 ,分析了当前中国养老院老人的生活及精神、心理需求。文章指出 ,正是这些需求的出现不断推动着中国养老机构走向专业化的道路。而在提升服务水平 ,迈向专业化的过程中 ,引入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与工...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某养老院的个案研究 ,分析了当前中国养老院老人的生活及精神、心理需求。文章指出 ,正是这些需求的出现不断推动着中国养老机构走向专业化的道路。而在提升服务水平 ,迈向专业化的过程中 ,引入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与工作手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院老人的需求 养老机构的专业化 社会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探索——以南宁市新锦社区为例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建民 潘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5-99,共5页
居家养老是我国主要养老方式。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民族地区,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进入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生理保健、疾病预防、家庭关系改善、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具有社会创新性。同时由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 居家养老是我国主要养老方式。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民族地区,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进入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生理保健、疾病预防、家庭关系改善、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具有社会创新性。同时由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不完善,社会工作机构自身发育不成熟等因素,导致服务没有持续发展。完善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需要从政府预算资金安排、项目管理评估、多专业团队构建、组织培育等方面着手,推动地区政策创制,满足老人不同层面需求,缓解养老压力,促进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社会工作 居家养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