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徽派建筑的探索与实践--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一期公共教学楼设计 被引量:2
1
作者 郭钦恩 刘彬艳 陶郅 《华中建筑》 2016年第2期32-35,共4页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地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皖南,校园建筑在体现最新教育理念的同时,应彰显其人文精神和传承地域文化。该文结合宣城校区一期教学楼的设计实践,分别从空间模式、形式语言、诗意营造等三个层面通过筑"院"、构...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地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皖南,校园建筑在体现最新教育理念的同时,应彰显其人文精神和传承地域文化。该文结合宣城校区一期教学楼的设计实践,分别从空间模式、形式语言、诗意营造等三个层面通过筑"院"、构"形"、绘"意"三个策略来探索和思考徽派建筑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徽派建筑 地域性 教学楼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地域主义理念的荆楚风格建筑设计——以宜昌市龙泉古文化街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熊艳 胡小艺 姚博龙 《华中建筑》 2017年第10期100-103,共4页
荆楚文化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随着社会发展与变迁,荆楚风格建筑的特点与设计方式与楚地周边的建筑风格相互影响,逐渐变得难以识别。该文通过对宜昌龙泉古文化街的设计思考,研究了荆楚建筑特色,探索了荆楚风格建筑设计思路与新地域主义... 荆楚文化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随着社会发展与变迁,荆楚风格建筑的特点与设计方式与楚地周边的建筑风格相互影响,逐渐变得难以识别。该文通过对宜昌龙泉古文化街的设计思考,研究了荆楚建筑特色,探索了荆楚风格建筑设计思路与新地域主义理念的关系,并提出在设计实践中以新地域主义理念为依托的荆楚风格建筑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楚风格建筑 新地域主义 建筑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族群与国家之间——纽约华裔军人忠烈坊设计回溯 被引量:2
3
作者 彭长歆 《新建筑》 2017年第1期125-129,共5页
纽约华裔军人忠烈坊是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太平洋战场阵亡的美国华裔飞行员刘锦而设立的。华裔美国建筑师李锦沛采用中国式牌坊作为纪念物造型的基础,并通过建筑、图像、双语文字、数字及城市家具,将历史与现在、屈辱与荣耀、华... 纽约华裔军人忠烈坊是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太平洋战场阵亡的美国华裔飞行员刘锦而设立的。华裔美国建筑师李锦沛采用中国式牌坊作为纪念物造型的基础,并通过建筑、图像、双语文字、数字及城市家具,将历史与现在、屈辱与荣耀、华族身份与国家认同集结一体,构建了一处专属美国华人的纪念物。探讨了中国风格的纪念物在海外创建过程中所面临的文化冲突与调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建筑史 纽约华裔军人忠烈坊 李锦沛 现代中国风格纪念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新唐风”建筑色彩调研与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钊 王晓博 《城市建筑》 2013年第7期222-222,共1页
本文以西安"新唐风"建筑为调查对象,运用建筑色彩抽样数据采集和分析归纳的研究方法,总结了西安"新唐风"建筑色彩构成。论证"新唐风"建筑色彩在仿唐基础上由早期"写实"到近期"写意"... 本文以西安"新唐风"建筑为调查对象,运用建筑色彩抽样数据采集和分析归纳的研究方法,总结了西安"新唐风"建筑色彩构成。论证"新唐风"建筑色彩在仿唐基础上由早期"写实"到近期"写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新唐风”建筑 建筑色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战后德国驻外使馆建筑发展历史回顾
5
作者 丁明达 马国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6-41,共6页
使馆建筑不仅是开展外交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国家文化的象征.二战后联邦德国的使馆建筑是其政体民主精神的海外象征.不仅反映了德国战后取得的成就,而且反映了二战后德国在世界外交舞台上积极、诚恳、谦逊的态度.二战后德国外交的发展... 使馆建筑不仅是开展外交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国家文化的象征.二战后联邦德国的使馆建筑是其政体民主精神的海外象征.不仅反映了德国战后取得的成就,而且反映了二战后德国在世界外交舞台上积极、诚恳、谦逊的态度.二战后德国外交的发展为脉络回顾了二战后德国驻外使馆建筑发展的历程;介绍了联邦德国政府对驻外使馆建筑设计的要求:安全、服务大众、体现德国气质;还介绍了两德统一后德国外交部对海外使馆总体规模的控制.展望了新时期德国使馆建筑发展的新趋向:一是联合建馆,二是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介绍国外使馆建筑的发展历程将有利于引起国人对我国使馆建设的关注,借鉴国外经验将有利于今后我国使馆建筑研究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驻外使馆建筑 建筑历史 使馆设计 新趋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海派建筑的设计探索--以上海市尚同中学建筑设计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周倜 《城市建筑》 2014年第23期3-4,共2页
新海派建筑在中国建筑文化中融入了西方建筑文化,同时以细腻和精致的审美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语言。本文试以上市尚同中学建筑设计为例,对新海派公共建筑在总体布局、立面风格和符号语言方面的探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新海派建筑 建筑设计 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建公共建筑对传统建筑环境的利用与呼应——以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古城区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钱越 张曦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15年第2期72-76,共5页
新建筑如何处理与传统建筑环境的关系,除了考虑空间、造型和功能等要素之外,还应该思考如何对文化、历史等因素进行回应。苏州古城内的苏州图书馆、苏州博物馆以及平江路董氏义庄茶室,是对于新建公共建筑与原有传统建筑关系的处理较好... 新建筑如何处理与传统建筑环境的关系,除了考虑空间、造型和功能等要素之外,还应该思考如何对文化、历史等因素进行回应。苏州古城内的苏州图书馆、苏州博物馆以及平江路董氏义庄茶室,是对于新建公共建筑与原有传统建筑关系的处理较好的三个典型,分别代表了针对不同情况而采取相应手段的三种模式:"包围与利用"、"和谐与并置"以及"对比与统一"。如何使新建筑融入古城风貌、传统建筑能够发挥新功用,同时做到两者融洽结合,以及因地制宜,考虑城市不同区位对处理手法的影响,都是今天的建筑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古城 新建筑 传统建筑环境 和谐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自然观与大建筑学
8
作者 李晓峰 邓晓红 《中外建筑》 2004年第2期25-27,共3页
从告别蛮荒时代起,人类文化的“进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自然阶段、小自然阶段、超自然阶段、大自然阶段,分别对应于图腾时代、人文时代、科技时代和绿色时代。人类正走向马克思曾经指出的“自然主义、说乐饕、共产主义”三位... 从告别蛮荒时代起,人类文化的“进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自然阶段、小自然阶段、超自然阶段、大自然阶段,分别对应于图腾时代、人文时代、科技时代和绿色时代。人类正走向马克思曾经指出的“自然主义、说乐饕、共产主义”三位一体的“绿色道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每一行业的人们必须寻找自己在新时代的新角色,以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代合拍。建筑学的发展是整合多种要素以满足人类生存空间需要的完整过程。在大自然文化时代,人们应以新的建筑态度顺应时代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将促成又一个新的建筑运动、绿色建筑学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自然观 建筑学 绿色建筑学 建筑设计 建筑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师赖特与其有机理念 被引量:2
9
作者 董婉君 《山西建筑》 2012年第25期23-24,共2页
针对现代建筑的功能、风格、特点进行了反思,简要介绍了有机建筑的发展及特征,对赖特的设计风格及有机理念进行了具体阐述,总结归纳了赖特的设计思想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启示,以期引导国内设计师寻找中国建筑文化本质,重视建筑的形式,功能... 针对现代建筑的功能、风格、特点进行了反思,简要介绍了有机建筑的发展及特征,对赖特的设计风格及有机理念进行了具体阐述,总结归纳了赖特的设计思想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启示,以期引导国内设计师寻找中国建筑文化本质,重视建筑的形式,功能与精神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建筑 地域性 天人合一 建筑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更新视野下建筑古今交叠的设计态度及策略探讨 被引量:3
10
作者 岳欣 《华中建筑》 2017年第8期104-108,共5页
对基地中片段式的历史遗存采取保护和再利用是必然的选择,然而如何处理古今关系却是问题的重点,经过多个案例分析,提出在设计中体现当代的建筑技术和手段,从以"相似协调"获得好评的成都远洋太古里和黄山置地·黎阳IN巷项... 对基地中片段式的历史遗存采取保护和再利用是必然的选择,然而如何处理古今关系却是问题的重点,经过多个案例分析,提出在设计中体现当代的建筑技术和手段,从以"相似协调"获得好评的成都远洋太古里和黄山置地·黎阳IN巷项目当中归纳了"肌理织补、材质色彩相似、空间对位"等设计策略;以"对比协调"取得效果的常州莱蒙时代·民元里一号和南京博物院二期扩建项目当中归纳了"空间传承与演绎、图底关系、空间对位、业态补充"等设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遗存 片段式 新建建筑 相似协调 对比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老街展新姿——哈尔滨市中央大街改建后的新貌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传萍 《林业科技情报》 2002年第4期77-77,共1页
本文介绍了中央大街的历史情况,建筑风格。从建筑物的高度、风格的统一、色彩的协调、灯饰的布置等方面论述了新建建筑与原有建筑风格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 历史 建筑风格 新建建筑 协调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结构建筑的样式演变
12
作者 张超 陈彦百 《山西建筑》 2017年第26期32-34,共3页
对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分析,对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近现代木结构建筑的样式演变进行了论述,探讨了现代防腐技术以及BIM技术在木质建筑行业的应用方法,结合木质建材的文化内涵,对它的形式演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木结构建筑 样式演变 内涵表达 历史文化 现代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