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0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编《全唐诗》如何重新整理?——论《唐五代诗全编》的纂修理念与策略
1
作者 罗时进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76,共8页
自闻一多、李嘉言师生提出《全唐诗》整理方案以来,学界进行过一系列讨论,涉及辑佚、辨伪、校勘、考事、编次等诸多方面,核心问题集中于三点:一是使“全唐诗”名实相符,二是力求回复唐诗的本来面貌,三是构建新的统序之法。解决好这三个... 自闻一多、李嘉言师生提出《全唐诗》整理方案以来,学界进行过一系列讨论,涉及辑佚、辨伪、校勘、考事、编次等诸多方面,核心问题集中于三点:一是使“全唐诗”名实相符,二是力求回复唐诗的本来面貌,三是构建新的统序之法。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方能表现出当代学术立场和学术风范,建立一种新的文献学研究、古籍整理范式。陈尚君编纂的《唐五代诗全编》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回应了学界的期待,在辑佚求全、尊宋求真、统序求法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其纂修策略、理念方法对于当前如何重新整理和研究诗歌总集类文献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唐诗》 《唐五代诗全编》 辑佚 尊宋 统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宋史研究的格局和热点分布
2
作者 王兆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89,共16页
根据方建新《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统计,20世纪国内宋史研究论著的总量为41319项。宋史研究的各个领域,成果分布很不平衡,宋代文学研究成果量最多,学术思想、经济、文化艺术、考古与文物、政治、史学的研究相对热络,民族关系、社... 根据方建新《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统计,20世纪国内宋史研究论著的总量为41319项。宋史研究的各个领域,成果分布很不平衡,宋代文学研究成果量最多,学术思想、经济、文化艺术、考古与文物、政治、史学的研究相对热络,民族关系、社会、宗教、军事、语言文字、法律研究等稍显冷清。宋代文学研究重点关注作家作品,而聚集于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宋代学术思想研究的热点在理学,而理学研究的焦点在朱熹。经济研究偏重货币、农业、商业与城市经济研究,文化艺术研究注重绘画、书法和石刻,考古与文物更关注考古发掘,教育领域的着力点在教育思想与方法,社会领域偏向家族和风俗礼仪研究,文献研究领域里版本、目录、校勘的成果比较多,政治研究领域里官制与地方行政制度、政治改革的研究成果较突出。文学研究的活跃作者最多,其次是学术思想研究。一个领域的活跃作者越多,表明该领域的研究越深入、越成熟。活跃作者不仅成果量较多,关注的领域也比较多,许多活跃作者同时活跃于多个领域。活跃作者的成果,往往代表着相关领域的学术水平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史研究 宋代文学研究 量化分析 活跃作者 计量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文献与图像中孔子的衣冠形制及圣像建构
3
作者 王玲 王芙蓉 《服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0-327,共8页
在“君道-师道”易位背景下,孔子身份的认知与画像中的衣冠特征均发生了变化。以文献与图像中记录的孔子形象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学、设计学等学科视角与方法,通过梳理衮冕与朝服服制的传承与演变,分析唐宋两代《衣服令》及相关历史文... 在“君道-师道”易位背景下,孔子身份的认知与画像中的衣冠特征均发生了变化。以文献与图像中记录的孔子形象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学、设计学等学科视角与方法,通过梳理衮冕与朝服服制的传承与演变,分析唐宋两代《衣服令》及相关历史文献和图像资料,探讨其中衣冠形制与孔子所着衣冠表征的身份之间的联系。与汉代孔子像着儒服章甫为主的士儒身份不同,唐代孔子像的衣冠一改前制,主要为身着朝服或衮冕的“大司寇”“上公”“王”的形象。孔子圣像的建构过程,反映了唐宋两代在礼服制度上的承袭与演变。唐宋图像中孔子的衣冠形制,呈现出表达寓教为主和政治功能的图像学特征。这些特征对孔子“儒者”与“官吏”形象的符号化重构及多重身份传播,起到了关键的形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孔子像 衮冕 衣冠形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时期椅凳类坐具所饰织物设计及文化研究
4
作者 邓莉丽 罗馨茹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3-118,共6页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椅凳类坐具织物设计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从图像分析与比较法入手,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即运用图像与文献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分析此时椅凳类坐具所饰织物的形制、纹饰及材质工艺特点,并探寻其所蕴含的文化内容。研究...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椅凳类坐具织物设计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从图像分析与比较法入手,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即运用图像与文献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分析此时椅凳类坐具所饰织物的形制、纹饰及材质工艺特点,并探寻其所蕴含的文化内容。研究表明,此时这类织物按照其坐具结合的方式可分为系结、披挂、罩合以及简易式四类,材质除纺织品以外,亦有竹藤和毛皮,装饰纹样有动物纹、植物纹及几何纹等,纹样多由织锦所形成,亦有刺绣、染缬等工艺表现。此时坐具织物的发展与佛教的传入有着密切关联,不同阶层的人所使用的坐具织物在材质、工艺及装饰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这一时期坐具织物的审美除与时代审美风格相一致之外,又因男女审美倾向的不同有所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椅凳类坐具织物 形制 纹饰 工艺 文化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春秋》义法看明代宋史研究的书写风格
5
作者 吴漫 张梦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3,F0002,共9页
《春秋》义法奠定了传统史学书写特色与治史旨趣,后世依此探讨“义”“法”的统一,表达儒家伦理和政治立场,通过属辞编次与历史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建构出一种独特的书写体系。明人受其影响探讨、重修宋代历史及元修《宋史》。以正统论... 《春秋》义法奠定了传统史学书写特色与治史旨趣,后世依此探讨“义”“法”的统一,表达儒家伦理和政治立场,通过属辞编次与历史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建构出一种独特的书写体系。明人受其影响探讨、重修宋代历史及元修《宋史》。以正统论张大一统观念,重建政治旨趣以突出褒贬劝惩,照录诏令奏疏及新体佳作以传承实录垂鉴之原则,又突破微文刺讥的旧范式发展史论新体。整体上突出了强调大一统意识、义理之正及重视实录等历史关怀,彰显出《春秋》义法书写体系持久生命力。明代宋史研究的风格与成就丰富了传统史学书写文化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义法 明代 宋史研究 书写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穆尔察·成书《多岁堂古诗存》的选诗理念与文学史意义
6
作者 李佳艺 曹建国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70,共9页
清人穆尔察·成书认为“一代有一代之《三百篇》”,而此前的古诗选本多凭着某种诗歌理论,比如追求风雅遗意,比如讲求辞采藻饰而编选,是谓以己意求诗,而非以诗求诗。故成书对此前的古诗选本多有不意,于是自己动手编选了一部古诗选本... 清人穆尔察·成书认为“一代有一代之《三百篇》”,而此前的古诗选本多凭着某种诗歌理论,比如追求风雅遗意,比如讲求辞采藻饰而编选,是谓以己意求诗,而非以诗求诗。故成书对此前的古诗选本多有不意,于是自己动手编选了一部古诗选本《多岁堂古诗存》。成书自述其选诗实践为,取《古诗纪》而读之,“尽屏诸选家品藻雌黄之辞不观,而独与古人之诗相晤对”,故其《多岁堂古诗存》有着诸多“读诗”痕迹。《多岁堂古诗存》践行了成书一代有一代之诗的主张,并对沈德潜《古诗源》等古诗选本有所纠偏。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其选诗、论诗,其中亦多作诗之法,体现选本与文学创作之间的深层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岁堂古诗存》 以己意求诗 以诗求诗 文学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之际的思想变革与园林审美转向
7
作者 汤凌云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0-161,共12页
唐宋时期的园林审美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生命信仰和美感经验。这一时期,随着审美主体性的崛起,心境对园林美感生成的决定作用不断强化,园林美感生成实现了从“物”向“心”的偏移。从唐到宋,园林审美出现新动向,文士观赏园林更多是为了... 唐宋时期的园林审美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生命信仰和美感经验。这一时期,随着审美主体性的崛起,心境对园林美感生成的决定作用不断强化,园林美感生成实现了从“物”向“心”的偏移。从唐到宋,园林审美出现新动向,文士观赏园林更多是为了自得其乐,追求心性的和谐,重视赏园观景对于颐养性情、调理身心、培育人格的重要作用。与唐人的感伤惆怅不同,宋人赏园观景时把物之兴废视为天地常理,超然物外,坦然面对,表现出通透的存在智慧。在唐宋思想变革作用下,宋代园林美感出现了先忧后乐、林泉之乐、孔颜之乐等美感新形态,呈现出世俗化、哲理化、综合化等新特征,从而使园林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态,丰富了中国园林美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变革 园林审美 转向 中国美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耀州窑遗址出土茶具看唐宋饮茶之风的发展变化
8
作者 权敏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108,共6页
耀州窑作为唐宋时期北方著名窑场,其出土茶具种类丰富,反映了当时饮茶风俗的演变。唐代耀州窑茶具以黑釉、茶叶末釉为主,种类繁多,涵盖茶碾、擂钵、茶铫、执壶等器具,体现了煎茶法和点茶法的并存。宋代茶具则以青釉为主,注重实用性和装... 耀州窑作为唐宋时期北方著名窑场,其出土茶具种类丰富,反映了当时饮茶风俗的演变。唐代耀州窑茶具以黑釉、茶叶末釉为主,种类繁多,涵盖茶碾、擂钵、茶铫、执壶等器具,体现了煎茶法和点茶法的并存。宋代茶具则以青釉为主,注重实用性和装饰性,点茶法成为主流,茶具设计更加精细,黑釉盏等深色茶具因斗茶之风而盛行。耀州窑茶具的演变体现了唐宋茶文化的深刻变化,反映了社会风俗、审美观念及制作工艺的发展,展现了茶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耀州窑 唐宋时期 饮茶风气 茶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官刻碑文所见治水书写与国家权威建构
9
作者 闵祥鹏 闫盛鑫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4-232,I0005,共10页
唐代官方碑文中的治水书写,具有重要政治象征意义和信息传递功能。与宋元之后的水利碑文相比,唐代碑文中的治水书写并未详记水利工程的兴修过程、经费来源以及洪患治理等史实,而是通过文学性语言叙述洪水肆虐、民生凋敝的社会场景,强调... 唐代官方碑文中的治水书写,具有重要政治象征意义和信息传递功能。与宋元之后的水利碑文相比,唐代碑文中的治水书写并未详记水利工程的兴修过程、经费来源以及洪患治理等史实,而是通过文学性语言叙述洪水肆虐、民生凋敝的社会场景,强调国家平定水患后的治理成效,凸显执政者治水为民的正面形象。因此,唐代官方碑刻更多情况下是一种展现国家权威的政治符号,其中的治水书写则是建构与传承符合官方意图的治水记忆,强调国家在治水中的主导性,展现国家对治水话语权的渗透与掌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碑刻 水利史 社会记忆 国家权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现制度的“弹性”:作为过程的宋代避讳制度史之书写与实践
10
作者 王宁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3-85,共13页
与思想史、政治史不同,制度史的研究路径能帮助研究者更迅捷且有理据地勾勒出中国传统政治内部某一研究对象的基本轮廓与核心支柱。以“过程”为中心观视制度,我们会发现宋代避讳制度在避讳文化、避讳文本、避讳实践、避讳记载等“过程... 与思想史、政治史不同,制度史的研究路径能帮助研究者更迅捷且有理据地勾勒出中国传统政治内部某一研究对象的基本轮廓与核心支柱。以“过程”为中心观视制度,我们会发现宋代避讳制度在避讳文化、避讳文本、避讳实践、避讳记载等“过程”序列中拥有着巨大的理论张力:由避讳制度文化所显像化而成的避讳文本,在实际运作中却往往因现实制度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干预影响,在思想与现实的交织震荡中呈现出围绕避讳制度所规定“中线”而上下偏离,并时而回归的场景,即制度在这一过程运作中拥有了相应的“弹性”。这种“弹性”根源于中国传统政治中“家天下”的浓郁人治特征及相应政治文化,也深入揭示了这一时期政治制度存在的“真实”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史 宋代避讳 制度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源与史实——辑本《东观汉记》蔡伦发明造纸佚文辨析
11
作者 郭伟涛 《自然科学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8,共12页
支持东汉蔡伦发明造纸的文献依据,主要是辑本《东观汉记·蔡伦传》有关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分析姚之骃、四库馆臣和吴树平辑录的《东观汉记·蔡伦传》,可知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都来源于明代俞安期编纂的《唐类函》。《唐类函》... 支持东汉蔡伦发明造纸的文献依据,主要是辑本《东观汉记·蔡伦传》有关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分析姚之骃、四库馆臣和吴树平辑录的《东观汉记·蔡伦传》,可知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都来源于明代俞安期编纂的《唐类函》。《唐类函》在采录合并《艺文类聚》、《初学记》、《北堂书钞》、《白氏六帖》内容的同时,又打散挪移了不少内容。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原本是《白氏六帖》从范晔《后汉书·蔡伦传》引录的,后被《唐类函》挪移至《艺文类聚》所录《东观汉记》之下。上述辑本没有察觉到这一点,因此产生了误辑。综合《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等隋唐类书所录《东观汉记》蔡伦造纸的记载,《后汉书·蔡伦传》的相关文字应该不是出自《东观汉记》原本。澄清蔡伦发明造纸说的文献来源,有助于造纸术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伦 造纸术 《东观汉记》 《唐类函》 《后汉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役足衣形制的北宋流行实证:从艺术作品的历史误读谈起
12
作者 黄智高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11,共7页
职役足衣常以长靿靴形态见于北宋背景的影视、画作等当代艺术作品,与北宋相关史料所见有出入。针对此问题,文章着眼于当代相关艺术作品创作的基本史实供给之目标,应用图像学研究法、史料文献比较法、纵横向形制比较法等,从基本造型结构... 职役足衣常以长靿靴形态见于北宋背景的影视、画作等当代艺术作品,与北宋相关史料所见有出入。针对此问题,文章着眼于当代相关艺术作品创作的基本史实供给之目标,应用图像学研究法、史料文献比较法、纵横向形制比较法等,从基本造型结构的实证探索角度,梳理、分析了北宋职役足衣的流行实际及其成因,发现北宋职役足衣以低帮形制为常态,背后成因复杂。研究表明:1)北宋职役足衣的流行形制分为浅口低帮和深口低帮两大类,而低帮浅口最为典型。2)低帮形制足衣是中华经典服饰古制,北宋职役的低帮穿用为复古流行驱动所致,可称为历史的回潮。此回潮,并非单一的服饰规制使然,而是基于国朝治理思想的崇儒教化与自我修养驱动,于日常足衣实践中形成的文化自觉风尚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役足衣 低帮形制 北宋 流行实证 当代艺术作品 文化自觉 儒家礼教 历史回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庭坚对陶渊明的阐释与接受——从唐宋陶诗接受的整体出发 被引量:2
13
作者 钱志熙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8,共17页
陶渊明在思想与艺术两方面都对后来文学史产生巨大影响,其思想与儒及释道相涉,而又构成一种独立影响历史。陶诗在唐代尚属局部的经典,至宋代则上升为全面的经典,苏轼、黄庭坚在这一接受史过程中是起决定作用的。苏轼运用辩证的艺术思想... 陶渊明在思想与艺术两方面都对后来文学史产生巨大影响,其思想与儒及释道相涉,而又构成一种独立影响历史。陶诗在唐代尚属局部的经典,至宋代则上升为全面的经典,苏轼、黄庭坚在这一接受史过程中是起决定作用的。苏轼运用辩证的艺术思想来论陶,突破了仅以平淡论陶的传统阐释方式,黄庭坚也从自然与法度的辩证结合来认识陶诗的高度。苏黄的观点为南宋以后诸家广泛接受,开启了陶诗接受新的历史。黄庭坚对陶渊明独立的个性、忠义的行为有较强的呼应,其对陶渊明的阐释,往往与庄、禅结合。黄庭坚突破模拟式的学陶法,以一种学而不为、自成一家的再创造的学古方法来学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苏轼 陶诗接受史 陶诗评论史 唐宋学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收入分配视角下唐宋之际两税法的制度变迁及启示 被引量:1
14
作者 童光辉 王武林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4,共11页
两税法改革开启了“以资产为宗”的新格局,其税制层面的公平性较“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有了明显改进,但政策实践中的赋税不均问题却依然突出。与此同时,“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成为新的政策取向:一方面,土地交易更加活跃,土地占... 两税法改革开启了“以资产为宗”的新格局,其税制层面的公平性较“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有了明显改进,但政策实践中的赋税不均问题却依然突出。与此同时,“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成为新的政策取向:一方面,土地交易更加活跃,土地占有趋于集中,富民阶层崛起;另一方面,租佃关系愈加发达,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民获得更多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商经济的繁荣。当然,富民阶层存在着逃避赋税的强烈动机,而获得更多自由的农民在生产生活上也面临更大的风险。所以,国家需要采取土地清丈和建立以贫民下户为重点的因灾减免救济制度等措施来解决赋税不均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完备的产权保护制度与税收发挥调节收入分配作用是可以相兼容的,关键在于保护民众发展生产和创造财富的积极性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来维护和落实税收公平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分配 唐宋之际 两税法 均平原则 资产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列”与“饾饤”: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两种类型及其结合发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顾凯 叶聪 戴文翼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30,共7页
现有中国园林史研究已经认识到南宋是园林中石假山营造得到重要发展的时期,然而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具体方式及其形态特点尚未得到有效探讨。在深入研读相关文献与图像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来源与后世影响,探讨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类型及其... 现有中国园林史研究已经认识到南宋是园林中石假山营造得到重要发展的时期,然而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具体方式及其形态特点尚未得到有效探讨。在深入研读相关文献与图像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来源与后世影响,探讨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类型及其发展。首先从“置”与“叠”2种基本方式出发,在历史语境中探讨“森列”与“饾饤”这2类南宋常见的假山营造类型及其来源与影响;进而关注二者在仿“飞来峰”营造中的结合与发展,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南宋,乃至其后的石假山营造。这一研究将对其后中国园林假山发展的认识,乃至当代假山特点的理解提供坚实的历史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中国园林史 假山营造 南宋 飞来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o-Confucian(ism)”概念的翻译、流传与阐发——以冯友兰的学术生涯为中心
16
作者 连凡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4,共11页
冯友兰在美国留学期间(1920-1923)使用并阐发了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首次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概念。其后由于建构宋明儒学史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 冯友兰在美国留学期间(1920-1923)使用并阐发了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首次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概念。其后由于建构宋明儒学史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在其中论著中转而使用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内的传统“道学”概念来指称宋明新儒学。但李石岑(1926)、谢扶雅(1928)、陈寅恪(1934)等人都在冯友兰的影响下使用了这一概念。20世纪40年代以后,“新儒家(学)”概念又被用来指称现当代等其他时代的新儒家(学),标志着这一概念在当时国内学术界通行起来。20世纪50年代前后,卜德翻译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等论著的流行,又促进了“Neo-Confucian(ism)”概念的普及。在“Neo-Confucian(ism)”概念的传播及阐发过程中,继承宋明新儒学并倡导返本开新的海内外现代新儒家(以冯友兰、狄百瑞为代表)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新儒家 道学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灯笼在现代灯具中的设计转译 被引量:3
17
作者 盛传新 陆广谱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460-473,共14页
目的通过对唐宋灯笼的构成形式、造物逻辑和文化内涵进行研究,挖掘其在现代灯具中的设计转译方法,探索融合传统灯笼文化符号因子的现代灯具设计新思路,解决传统灯笼很难融入现代人们日常生活的问题。方法从历史文献资料和绘画作品中梳... 目的通过对唐宋灯笼的构成形式、造物逻辑和文化内涵进行研究,挖掘其在现代灯具中的设计转译方法,探索融合传统灯笼文化符号因子的现代灯具设计新思路,解决传统灯笼很难融入现代人们日常生活的问题。方法从历史文献资料和绘画作品中梳理唐宋灯笼形态结构,归纳出外形上的简约与仿生、结构中的技术与巧思、光影里的教化与愿景等特征,并分析目前传统灯笼传承、现代灯具设计实践应用现状的研究局限,探索唐宋灯笼在现代灯具设计中的设计转译思维方式与可行设计路径。结果得出物质层、行为层和精神层三个设计转译通道及模型构建,并设计完成蕴含传统灯笼文化的三款现代灯具设计,用实践证明通过设计转译可以助力设计师研发出功能实用、形制独特且文化内涵丰富的灯具作品,并创造吉祥、美好、幸福的情感体验与生活愿景。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设计转译在现代灯具设计领域创新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对挖掘传统灯笼的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进而为中国传统器物文化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融合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方法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具设计 唐宋灯笼 设计转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法藏唐宋敦煌遗画地藏菩萨袈裟纹样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蓝津津 刘元风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127,共14页
地藏信仰在汉地兴起后,其造像形式逐渐脱离印度佛教原典,并在唐宋时期进一步中原化。在该时期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画中,绘有大量地藏菩萨图像,其所穿着的袈裟纹样丰富,色彩绮丽,极具研究价值。本文针对目前刊录的英法藏唐宋时期敦煌遗画... 地藏信仰在汉地兴起后,其造像形式逐渐脱离印度佛教原典,并在唐宋时期进一步中原化。在该时期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画中,绘有大量地藏菩萨图像,其所穿着的袈裟纹样丰富,色彩绮丽,极具研究价值。本文针对目前刊录的英法藏唐宋时期敦煌遗画,以穿着绘有袈裟纹样的地藏菩萨为研究对象,对其内层袈裟、外层袈裟所绘袈裟纹样进行梳理,分为两类:袈裟沿用的常见纹样,如贴金菱形纹、同心圆联珠纹、团花纹;袈裟专属纹样,如云水纹与线迹纹。同时,对比同时期敦煌石窟中佛陀、弟子及地藏像所穿着袈裟的纹样,结合传世袈裟实物与出土的唐宋时期纺织品,从纹样内容、布局、工艺、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纹样分布及变化规律,可以一窥唐宋时期地藏信仰流变对其袈裟纹样的影响,并形成互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佛教美术 敦煌遗画 地藏菩萨 袈裟纹样 云水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翠色真红”--生活史视野下宋女生活服色考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银连桐 王小松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113,共9页
长期以来,宋女日常服色的观点抵牾杂驳,聚讼纷纭。文章通过梳理过往研究,以社会生活史为基本视野,以二重证据法结合传世绘画、出土实物、札记、诗文等探讨宋代女性生活服饰色彩的总体情状。文章认为宋代女装色彩浓艳绚烂和质朴淡雅两种... 长期以来,宋女日常服色的观点抵牾杂驳,聚讼纷纭。文章通过梳理过往研究,以社会生活史为基本视野,以二重证据法结合传世绘画、出土实物、札记、诗文等探讨宋代女性生活服饰色彩的总体情状。文章认为宋代女装色彩浓艳绚烂和质朴淡雅两种格调并峙。文章从皮尔斯“规约符号”的观点出发,认为色彩作为规约符号在政治场合之外、日常生活里只在男性群体中发挥作用,在女性那里并没有具体明晰的规范。宋代女性服色的研究通常以传世绘画为端绪。然而,大多数为文人主持并收藏流转的绘画并不能完整反映时装服色系统的真实情况,政治理念与生活实践之间存在张力与裂隙。宋代女性生活色彩丰富多变。色彩研究必须认识到历史的参与者,即“人”的复杂性,并从日常生活的多重视角出发,才能在丰富纷杂的历史材料中括撮出女服色彩的具体写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彩 皮尔斯符号学 宋代 女子服饰 社会规范 生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乐都北山石窟调查简报
20
作者 施兰英 汤隆皓 +2 位作者 李曼 孙凤 汤惠生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4-61,共8页
2019年夏,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等对青海省乐都市北山石窟进行了全面考察,共发现洞窟70多个。通过对石窟形制、年代及功能等方面的系统研究,作者认为这些石窟开凿于唐代晚期至宋代,是青海海东地区带有禅宗特征的修禅窟。
关键词 乐都 北山石窟 唐宋时期 禅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