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革”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宇英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24,共5页
到目前为止,“文革”口述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挽救了很多“活”史料,拓宽了资料搜集的范围,写作过程也比较严谨。但是,这项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实践与理论相对脱节,例如名实不符、视角单一、缺乏研究意识等等。要解决这些问... 到目前为止,“文革”口述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挽救了很多“活”史料,拓宽了资料搜集的范围,写作过程也比较严谨。但是,这项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实践与理论相对脱节,例如名实不符、视角单一、缺乏研究意识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加强“文革”口述史理论建构的基础上,在实践过程中切实发挥口述史史料来源广泛、研究者与当事人互动性强、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可以互证的长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 口述史 理论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革”时期对西方音乐的批判——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解读西方音乐作品的极左典型 被引量:3
2
作者 蔡良玉 梁茂春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9-79,共11页
20世纪60年代的“文革”时期,国内最盛行的解读西方音乐作品的方法,是所谓“阶级分析”的方法,它被视为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而被推崇备至。那时候,许多人把简单的“阶级分析”当作“马克思主义”,轻易地把西方的音乐作品... 20世纪60年代的“文革”时期,国内最盛行的解读西方音乐作品的方法,是所谓“阶级分析”的方法,它被视为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而被推崇备至。那时候,许多人把简单的“阶级分析”当作“马克思主义”,轻易地把西方的音乐作品通通“批倒、批臭。”“文革”初期红卫兵的“大字报”式的批判毫无音乐分析可言;官方喉舌“初澜”的文章完全抛开艺术,着力进行政治上的批判;从事西方音乐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学者在禁锢中进行了一些思考。今天,客观地、理智地审视“阶级分析”的方法,总结教训,警示后人,是有意义的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 阶级分析 西方音乐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禹史传的西部底层 被引量:15
3
作者 段渝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10-116,共7页
文化底层是指存在于不同区域中一种或数种来源相同、年代古远 ,并在各自文化序列中处于底层或带有底层特征的共同文化因素。从底层这个视角出发 ,对古史传说中大禹的出生地进行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综合分析 ,可以看出“禹兴西羌”、“... 文化底层是指存在于不同区域中一种或数种来源相同、年代古远 ,并在各自文化序列中处于底层或带有底层特征的共同文化因素。从底层这个视角出发 ,对古史传说中大禹的出生地进行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综合分析 ,可以看出“禹兴西羌”、“禹生石纽”等史传反映了中国上古的历史实际 ,并可由此进一步看出古蜀与中原古文化所具有的深厚的共同文化因素 ,它们便是中国西部古文化的原生底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禹兴西羌 禹生石纽 中国古史 文化底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以来西方世界关于长城形象的演变、记述与研究——一项“长城文化史”的考察 被引量:15
4
作者 赵现海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7-136,163,共10页
"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传教士、使团、探险家陆续进入中国,对长城印象深刻,将之视为中国文明的象征,不断记述与研究,逐渐廓清西方世界关于长城的神话想象,而勾勒出愈来愈清晰的长城形象。近代时期中国在西方国际地位呈现巨大... "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传教士、使团、探险家陆续进入中国,对长城印象深刻,将之视为中国文明的象征,不断记述与研究,逐渐廓清西方世界关于长城的神话想象,而勾勒出愈来愈清晰的长城形象。近代时期中国在西方国际地位呈现巨大沉浮,长城逐渐从优秀而开明的中华文化的象征,沦为封闭而落后的中华帝国的代名词。19世纪中叶以来,汉学家从历史与文物的角度,对长城的深入考察与研究,则再次扭转了西方长城的负面形象。近代西方世界关于长城的知识谱系与观念变迁,根源于国际政局变迁与文化思潮变化,并影响了中国人对于长城的认知与评价。这一事实典型地体现出由于地位突出,西方对长城认识、记忆与评判,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相应,对长城的研究,可以从文化史的角度,揭示出其主观性的一面。这一研究可概括为"长城文化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西方世界 长城形象 “长城文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竞技运动发轫于英国的背景解读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志伟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5-37,共3页
产业革命以后 ,随着机械在产业方面所占的比重急剧上升 ,有关人们身体的运动 ,在英国大众的生活中成了基本的要求。本文从英国民族心理特性、产业社会生活方式、政治制度和自然条件等角度 。
关键词 英国 近代 竞技体育 产业革命 体育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伟大建党精神重大意义的三维解读 被引量:7
6
作者 刘兴平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134,共9页
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精辟概括,是中国共产党开启新的百年征程的精神昭示。在百年奋斗的历史叙事中理解伟大建党精神,要深刻把握理论强党的真理内核、为民初心的价值内核和自我革命的实践内核;在伟大复兴的... 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精辟概括,是中国共产党开启新的百年征程的精神昭示。在百年奋斗的历史叙事中理解伟大建党精神,要深刻把握理论强党的真理内核、为民初心的价值内核和自我革命的实践内核;在伟大复兴的宏大叙事中理解伟大建党精神,要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蕴含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承载了中国文明的强大精神合力;在世界发展的宏阔视野中理解伟大建党精神,要用伟大建党精神回应时代发展新要求、探寻人类文明新形态、探求世界发展新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伟大建党精神 自我革命 百年党史 伟大复兴 世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文革”史研究中文献法与口述法的综合运用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宇英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6-80,共5页
文献法与口述法的结合运用,能够更大程度地赋予普通民众阐释自身历史的权力,推进宏观论证与微观调研、量化研究与质性分析的同步进行,不仅有助于挖掘新史料,还能够拓宽研究视野、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对“文革”史研究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关键词 “文革”史 文献法 口述法 综合运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晚年对“三大主义”的认识偏差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被引量:5
8
作者 叶昌友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9-73,共5页
极力主张在中国消灭资本主义、避免资本主义复辟以及反对和防止修正主义并力求实现“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是毛泽东晚年基于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三大主义”严重认识偏差所致力追求的目标,而这些认识的偏差和这个目标... 极力主张在中国消灭资本主义、避免资本主义复辟以及反对和防止修正主义并力求实现“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是毛泽东晚年基于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三大主义”严重认识偏差所致力追求的目标,而这些认识的偏差和这个目标的追求,正是他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这个问题,对于我们今天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修正主义 文化大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革”后期对传统音乐的秘密“抢救” 被引量:3
9
作者 戴嘉枋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61-167,共7页
在"文革"后期的七十年代,曾由江青授命国务院文化组和后来的文化部,一度开展过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抢救"工程。其一是所谓"音乐历史长河"制作,实际上是一项整理和改编中国传统音乐的工作;其二是所谓的"... 在"文革"后期的七十年代,曾由江青授命国务院文化组和后来的文化部,一度开展过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抢救"工程。其一是所谓"音乐历史长河"制作,实际上是一项整理和改编中国传统音乐的工作;其二是所谓的"录音录像"工作。这两项工作既有时间上的前后差别和任务的不同,但又相互关联,并因涉及到传统音乐在"文革"初被认为"四旧"的敏感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 中国传统音乐 “抢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仅仅只是“红宝书、样板戏、语录歌”——康浩(Paul Clark)著《文革文化史》述评 被引量:3
10
作者 宫宏宇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92-196,共5页
只要是研究当代中国,文革都将是无法回避的话题。剑桥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刚刚出版的,由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亚洲研究学院康浩教授(Paul Clark)所著的《文革文化史》(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A History)是近年来国外唯一的一部以... 只要是研究当代中国,文革都将是无法回避的话题。剑桥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刚刚出版的,由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亚洲研究学院康浩教授(Paul Clark)所著的《文革文化史》(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A History)是近年来国外唯一的一部以文革中文化艺术为主题的专著。《文革文化史》的一个特点是它的涵盖面之广,文革期间的文化事象,如样板戏、革命芭蕾舞剧、前期的红卫兵歌曲、语录歌、中后期的器乐曲、中小型舞蹈作品、《战地新歌》中的歌曲、话剧、曲艺、电影、官方审定出版的小说诗歌、民间流传的手抄本、知青地下文学、美术、建筑等等,都在其讨论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浩 文革文化史 文化事像 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化大革命”中的教学“革命” 被引量:2
11
作者 蒋纯焦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4-38,共5页
文革十年,学校变为政治斗争的战场,是受破坏持续时间最长、程度最深的社会领域之一。学校日常的教学活动被要求以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强调与现实的生产劳动和政治斗争相结合,学科课程与教学被大量压缩合并,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被各... 文革十年,学校变为政治斗争的战场,是受破坏持续时间最长、程度最深的社会领域之一。学校日常的教学活动被要求以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强调与现实的生产劳动和政治斗争相结合,学科课程与教学被大量压缩合并,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被各种新尝试取而代之。师生还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走出校门学工、学农、学军。文革期间,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丧失殆尽,留给历史的教训是沉痛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 课程 教学 考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戈登·伍德与美国早期政治史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剑鸣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29,共25页
戈登·伍德是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美国政治史研究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在社会史和文化史交替引领美国史学潮流并不断压缩政治史的空间的学术语境中,他的史学理念和研究实践体现了一种维护和振兴政治史的艰苦努力。他在美国早期史领域... 戈登·伍德是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美国政治史研究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在社会史和文化史交替引领美国史学潮流并不断压缩政治史的空间的学术语境中,他的史学理念和研究实践体现了一种维护和振兴政治史的艰苦努力。他在美国早期史领域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了政治史研究的政治文化路径,推动了解释美国革命的新范式的形成。他一方面从新社会史、新文化史和后现代主义史学中吸取灵感,另一方面则坚持捍卫爱德华·卡尔意义上的现代史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史学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登·伍德 美国政治史 政治文化 美国革命 现代史学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历史小说与现代史的另一面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爱松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59-67,共9页
“新历史小说”之“新” ,不在其题材之新 ,而在于它提供了新的历史叙述方法、新的历史观念和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新历史小说中 ,将家族史与现代史结合起来写 ,立足于民间和边缘文化立场叙述中国现代史成为一种极普遍的创作现象。新历... “新历史小说”之“新” ,不在其题材之新 ,而在于它提供了新的历史叙述方法、新的历史观念和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新历史小说中 ,将家族史与现代史结合起来写 ,立足于民间和边缘文化立场叙述中国现代史成为一种极普遍的创作现象。新历史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现代史的另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历史小说 现代史 革命 文化 中国 社会批评 家族史 文学评论 《古船》 《白鹿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革”小说与卡夫卡 被引量:2
14
作者 阎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38-144,共7页
西方现代派小说作家卡夫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中国“文革”小说产生了极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存在的荒诞性和存在的悖论的展现之上,同时也体现在对一种“冷酷”的文学风格的追随模仿之上,着力展示人生不可避免的痛苦和... 西方现代派小说作家卡夫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中国“文革”小说产生了极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存在的荒诞性和存在的悖论的展现之上,同时也体现在对一种“冷酷”的文学风格的追随模仿之上,着力展示人生不可避免的痛苦和死亡。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国“文革”小说发展演变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风格 卡夫卡 '文革'小说 荒诞性 悖论 中国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理性化的独语——“文革”文学语言论 被引量:8
15
作者 孙德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1期84-89,共6页
“文革”文学语言是由上个世纪 40年代解放区文学语言发展来的。在极左的政治环境下 ,在教条的文艺观念的制约下 ,“文革”文学语言运用两种叙述语式分别叙写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叙述语言严守规范而缺乏活力 ,文学语言为官方的政治语... “文革”文学语言是由上个世纪 40年代解放区文学语言发展来的。在极左的政治环境下 ,在教条的文艺观念的制约下 ,“文革”文学语言运用两种叙述语式分别叙写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叙述语言严守规范而缺乏活力 ,文学语言为官方的政治语言所取代 ,语言浅白却单调而且内涵不够丰富 ,呈现出一定的病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 "文革"文学 叙述语式 语言特色 语言模式 语言形态 语言规范 政治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记忆与历史镜像——论《古炉》中的“文革”叙事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文诺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213-217,共5页
对于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中国当代作家来说,"文革"已经成为他们的记忆,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叙事资源和想象空间,并且影响到他们的写作姿态与写作方式。贾平凹把自己对于故乡的"文革"个人记忆写出来,通过"古炉&qu... 对于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中国当代作家来说,"文革"已经成为他们的记忆,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叙事资源和想象空间,并且影响到他们的写作姿态与写作方式。贾平凹把自己对于故乡的"文革"个人记忆写出来,通过"古炉"这个小山村"文革"的爆发过程揭示了"文革"之火是怎样从中国社会的最底层燃起的。小说《古炉》的"文革"叙述突破了对"文革"单一政治批判的叙述框架,促使人们思考自己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古炉》 历史记忆 历史镜像 文革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革”中一场特殊的大论辩——回首“文革”中贺绿汀 被引量:2
17
作者 梁茂春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43,共10页
1966年6月,贺绿汀就成为"文革"初期在全国被点名批判的人物。他却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贴出了《我的第一张大字报》,又在上海市的"电视斗争大会"上与批判者针锋相对的"电视大论辩"。在被投进监狱近五年间... 1966年6月,贺绿汀就成为"文革"初期在全国被点名批判的人物。他却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贴出了《我的第一张大字报》,又在上海市的"电视斗争大会"上与批判者针锋相对的"电视大论辩"。在被投进监狱近五年间,他写了80余万字的辩驳、申述材料,对所有诬陷不实之词,进行逐条逐款的批驳。从"20世纪中国音乐大论辩"的视角来观察,"文革"中存在着一场特别的"大论辩",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 贺绿汀 大论辩 大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情境与世纪回眸——关于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剑龙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6-48,共3页
研究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必须将落脚点置于历史的情景中 ,在关照历史情景中进行研究 ,既不能忽略当时特定的历史情景否定当时文学的价值 ,也不能以当下的审美标准简单的批判当时文学的意义。在真实关照当时的历史情景中细致深入地研究... 研究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必须将落脚点置于历史的情景中 ,在关照历史情景中进行研究 ,既不能忽略当时特定的历史情景否定当时文学的价值 ,也不能以当下的审美标准简单的批判当时文学的意义。在真实关照当时的历史情景中细致深入地研究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 ,对于全面梳理与研究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与曲折 ,总结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教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情境 世纪回眸 20世纪中国文学 十七年文学 文革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上海市民代表会议政府法制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立民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17,共16页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政权建立后的人民民主法制建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27年3月22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并随之形成上海市民代表会议政府法制。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在大城市领导建立的人民民主法制。这一法制虽然存续时间...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政权建立后的人民民主法制建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27年3月22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并随之形成上海市民代表会议政府法制。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在大城市领导建立的人民民主法制。这一法制虽然存续时间不长,但意义重大。应当弘扬人民民主法制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今天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增添有价值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革命时期 上海 工人武装起义 上海市民代表会议政府法制 近代法制史 中国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朴民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2期164-169,共6页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与巩固的重要阶段。与之相适应,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也呈现出崭新的特色,体现了独特的时代精神。概括地说,这种时代精神表现为:“大一统”理念作为秦汉文化的灵魂,贯穿于当时的思想文...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与巩固的重要阶段。与之相适应,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也呈现出崭新的特色,体现了独特的时代精神。概括地说,这种时代精神表现为:“大一统”理念作为秦汉文化的灵魂,贯穿于当时的思想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确立了秦汉文化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阴阳五行思想作为秦汉文化的哲学基础,起着联系、沟通秦汉文化方方面面精神纽带的重要作用;而学术上的兼容博采、融会贯通,则成为秦汉文化得以顺利发展并创造辉煌成就的不竭动因及显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历史 思想文化 时代特色 大一统 阴阳五行 学术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