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序跋对古代小说的价值辩护和地位标榜
1
作者 许冬阳 李桂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8-167,共10页
作为古代小说批评的主要形式之一,序跋常被用来论说小说的价值和功用,以提高其所评论小说乃至小说文体整体的地位。为此,各类序跋常通过“依经傍史”的方式,强调小说羽翼经史的正统性和裨补经史的优越性,或将所评小说与其他经典小说比肩... 作为古代小说批评的主要形式之一,序跋常被用来论说小说的价值和功用,以提高其所评论小说乃至小说文体整体的地位。为此,各类序跋常通过“依经傍史”的方式,强调小说羽翼经史的正统性和裨补经史的优越性,或将所评小说与其他经典小说比肩,或将所评小说与低俗乏味的小说划清界限,或称所评小说乃立言之作,或称所评小说创作为发愤著书,或称所评小说为济世文章。各类序跋多注重对小说的价值辩护与地位标榜,具有较为独到的理论价值。但由于功能所限,各类序跋均无法做到完全客观,部分序跋还会有夸张或失实的成分,因而读者不可全盘采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跋 劝惩 依经傍史 价值辩护 创作意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史理论概述及其与社会心理学的结合——以道德行为为例 被引量:14
2
作者 彭芸爽 王雪 +2 位作者 吴嵩 金盛华 孙荣芳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64-474,共11页
生命史理论作为进化心理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同时关注了环境因素和个体经验,是社会心理与个人心理的有机结合,但是该理论目前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得到的关注还相当有限。因此该理论具体的建立、发展过程,主要理论观点,以及主要测量方法、... 生命史理论作为进化心理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同时关注了环境因素和个体经验,是社会心理与个人心理的有机结合,但是该理论目前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得到的关注还相当有限。因此该理论具体的建立、发展过程,主要理论观点,以及主要测量方法、测量工具都需要进行详细的梳理和介绍,以便于研究者对其有较为全面的理解。此外,结合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主题——道德行为,可以发现不同生命史策略在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不道德/暴力犯罪行为上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并且控制感、安全感和调节定向理论都会是其可能的影响机制。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将生命史理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进行更广泛的应用,为社会心理学研究者提供一个分析道德行为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史 道德行为 权衡 影响因素 测量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德育中的“知识”与“生活”——基于义务教育品德课程改革的反思 被引量:22
3
作者 钟晓琳 朱小蔓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9-44,共6页
反思义务教育品德课程改革,德育需要更明晰地探讨"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回归生活"的德育不能笼统地反对知识,应将对知识学习的认识与对知性德育的批判相区分,德育中的知识学习包括道德知识、关于道德... 反思义务教育品德课程改革,德育需要更明晰地探讨"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回归生活"的德育不能笼统地反对知识,应将对知识学习的认识与对知性德育的批判相区分,德育中的知识学习包括道德知识、关于道德的知识、有助于道德的知识三种类型,并以主体性的道德知识的获得为根本。德育以生活为基础最终要落脚到个体生活经验,个体生活经验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基础,德育过程需要关注并引导个体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和扩展。由此,道德知识的获得需要个体生活经验的带入,个体生活经验的扩展需要道德价值的引导。德育正是基于"知识"与"生活"的这种关联才可能触碰到个体的内在生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 回归生活 知识学习 个体生活经验 价值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生命价值的道德支撑 被引量:11
4
作者 赵野田 潘月游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14,共5页
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完美结合。道德是生命提升的基本依凭和价值向度。无论从中国传统生命理论还是西方生命哲学,或是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学说中,我们都能看到生命价值与道德的密切关系。道德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也是... 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完美结合。道德是生命提升的基本依凭和价值向度。无论从中国传统生命理论还是西方生命哲学,或是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学说中,我们都能看到生命价值与道德的密切关系。道德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也是生命价值的实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道德 生命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探讨 被引量:8
5
作者 李林英 张红峻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0-13,共4页
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学习、讨论,了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特点,探讨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方法。
关键词 大学生 人生价值观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课 功利意识 教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德建设: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化的价值之维 被引量:8
6
作者 姜强强 张晓东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46,共6页
党德建设是从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价值诉求。党德立足历史发展和现实需要两个维度,内设了党内政治生活的价值指向。在新时期,党德由"理想信念"的价值灵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宗旨,"群众路线"的... 党德建设是从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价值诉求。党德立足历史发展和现实需要两个维度,内设了党内政治生活的价值指向。在新时期,党德由"理想信念"的价值灵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宗旨,"群众路线"的价值路线,"改善民生、共同富裕"的价值基础,"严守党纪、清正廉洁"的价值底线等五部分有机构成。推动党德发展,提升党内政治生活境界,必须将党德建设深入持久地融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渗透党的"五大建设"工作格局,落实为党执政文明的改革发展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德建设 党内政治生活 价值 思想建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道德传统及其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价值 被引量:18
7
作者 杨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4-29,共6页
中华道德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传统。这些优秀传统在当代中国社会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要真正发挥好优秀传统道德的现实作用 ,就必须正视当代中国道德生活的新挑战 ,对中华道德优秀传统加以适当的调整和拓展 ... 中华道德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传统。这些优秀传统在当代中国社会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要真正发挥好优秀传统道德的现实作用 ,就必须正视当代中国道德生活的新挑战 ,对中华道德优秀传统加以适当的调整和拓展 ,从而在对应挑战的过程中开拓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道德 优秀传统 道德建设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道德状况及其引导对策--以上海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正平 苏建军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1,共11页
通过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在了解和把握上海市流动人口的道德状况的基础上,就提高城市流动人口道德素质的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调查显示,夫妻关系和谐度较高,对婚前性行为较婚外恋宽容,择友时注重伦理因素,守时观念较强,有较高的公德意识... 通过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在了解和把握上海市流动人口的道德状况的基础上,就提高城市流动人口道德素质的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调查显示,夫妻关系和谐度较高,对婚前性行为较婚外恋宽容,择友时注重伦理因素,守时观念较强,有较高的公德意识,有一定的助人精神,注重赚钱手段的合道德性,环保意识强,看重才能、知识、成就等价值标志,有较强的集体观念,幸福观既有理想色彩又注重现实因素,这些都是上海市流动人口道德素质中的积极因素;而重人情,践行公德水平低,过于注重金钱而忽视德性、名誉和贡献等价值标志,是其道德素质中亟需提高的方面。具体到引导对策,在指导思想上应坚持四个相结合,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社区道德建设,完善公共设施,加强行业自律和对流动人口的岗前职业道德培训,健全竞争机制,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制建设,以进一步完善城市流动人口的道德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流动人口 道德状况 日常生活伦理 公共生活伦理 价值观 道德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媒体视阈下青年学生的道德信仰危机及其重塑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欢 张继艳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50-53,共4页
自媒体为人类认识和感知世界提供了新的途径。自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介质微型性、传播内容碎片化和随意性、传播方式去中心性、传播主体的大众性和平等性等一系列独有的特点,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青年学生群体的道德信... 自媒体为人类认识和感知世界提供了新的途径。自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介质微型性、传播内容碎片化和随意性、传播方式去中心性、传播主体的大众性和平等性等一系列独有的特点,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青年学生群体的道德信仰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自媒体的影响下,青年学生的道德信仰出现了道德理想丧失、道德情感麻木、道德行为异化、道德意志缺失、道德选择无序化等一系列道德信仰危机。重塑青年学生的道德信仰,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社会历史与文化的碰撞以及道德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媒体 青年学生 道德信仰危机 精神生活 社会历史与文化碰撞 道德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人生教育的新思考 被引量:4
10
作者 苗国厚 石加友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0-93,共4页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本质要求必须实施大学生人生教育,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文章从立德树人的基本矛盾和现实状况分析入手,系统提出大学生人生教育...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本质要求必须实施大学生人生教育,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文章从立德树人的基本矛盾和现实状况分析入手,系统提出大学生人生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运行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人生教育 立德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伦理学研究的若干原则与方法——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之五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恩昌 杨同卫 王臻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3年第2期156-158,共3页
在研读医学伦理学文献资料及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既要聚焦伦理问题,又要有广阔的视野;既要重视具体问题,又要重视理论问题;既要坚持研究的独立性,又要关注时政的变化。
关键词 医学伦理学 研究方法 道德本质 生命关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实、价值与道德选择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敬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4-137,共4页
在道德选择的理论与实践中,必然遇到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事实与价值统一于"实际活动着的人"自身。正确的道德选择应建立在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统一的基础上,忽视了事实判断作用的道德选择,必然会最终导致对道德价值自身的... 在道德选择的理论与实践中,必然遇到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事实与价值统一于"实际活动着的人"自身。正确的道德选择应建立在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统一的基础上,忽视了事实判断作用的道德选择,必然会最终导致对道德价值自身的否定。从人格完善过程的角度来分析,道德选择又是德行与智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选择 休谟问题 事实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道德生活史研究的独特视阈及原则要求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泽应 《伦理学研究》 CSSCI 2008年第6期1-8,共8页
道德生活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生活的历史叙述和再现,是以不同时期的道德生活为研究对象并力图揭示其发生发展线索的集描述性伦理学与规范性伦理学为一体的学科。道德生活史的研究因道德生活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视阈... 道德生活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生活的历史叙述和再现,是以不同时期的道德生活为研究对象并力图揭示其发生发展线索的集描述性伦理学与规范性伦理学为一体的学科。道德生活史的研究因道德生活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视阈和原则要求。道德生活史的研究既是一种实证性的描述研究,同时又是一种规范性的价值研究,必须超越自然主义和超验主义的研究立场,而将自然主义与超验主义作一有机的整合,必须既联系伦理思想来进行研究但是又不能局限于伦理思想的研究,必须坚持事实与价值相统一、一元与多元相统一以及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研究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生活史 事实 价值 集描述性伦理学 规范性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教育在当代高校德育中的重要地位 被引量:11
14
作者 晁乐红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9-151,共3页
劳动不仅创造了人 ,是人的本质所在 ,劳动还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 ;通过分析热爱劳动是公民应该具有的重要道德特征 。
关键词 劳动教育 高校 德育 大学生 道德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生命伦理学视角加强高校学生社区自杀预防与干预 被引量:6
15
作者 金伟琼 陈庆健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2年第6期822-823,共2页
针对发生在高校学生社区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从伦理学角度分析高校学生社区自杀事件的起因,根据生命伦理学的学科特点与高校学生社区的属性,从生命伦理学的视角提出预防与干预高校学生社区自杀的措施:营造温馨和谐的社区生活环境,引导学... 针对发生在高校学生社区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从伦理学角度分析高校学生社区自杀事件的起因,根据生命伦理学的学科特点与高校学生社区的属性,从生命伦理学的视角提出预防与干预高校学生社区自杀的措施:营造温馨和谐的社区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根据学生特点,结合生命伦理的内容开展生命价值教育;开展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命观;以伦理道德教育为突破口,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生命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伦理 高校学生社区 预防与干预 生命价值教育 伦理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行为的生命安全限度 被引量:1
16
作者 易小明 谢宁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57,共5页
生命是一切价值的基础,和平年代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道德行为的发生要以保障生命安全为前提条件。人的生命的尊贵,不仅在于它的自然形态,更在于它的道德形态,因此,生命的自我尊重也是对道德行为主体的尊重。道德行为生命安全涉及诸多内... 生命是一切价值的基础,和平年代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道德行为的发生要以保障生命安全为前提条件。人的生命的尊贵,不仅在于它的自然形态,更在于它的道德形态,因此,生命的自我尊重也是对道德行为主体的尊重。道德行为生命安全涉及诸多内容,提升道德行为主体的道德行为能力是保障道德行为生命安全的重要主体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价值 生命价值 道德行为 生命安全 道德行为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内涵的新维度 被引量:10
17
作者 魏书胜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4-60,共7页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主要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内涵,仅在认识论的意义上理解"实事求是"就会遇到理论和实践上难以解释的困惑。按照生活实践的观点重新理解"实事求是",就会发现其...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主要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内涵,仅在认识论的意义上理解"实事求是"就会遇到理论和实践上难以解释的困惑。按照生活实践的观点重新理解"实事求是",就会发现其中还蕴涵着价值论和道德论内涵。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实践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人,这一思想当中蕴含的价值论与道德论内涵具有特殊的内容。揭示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价值论和道德论内涵对于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实事求是 认识论 价值论 道德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价值位移与现代人的道德困境 被引量:13
18
作者 金生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4-29,共6页
现代人的生存样式和道德心态的变化造成了现代性价值的位移 ,这一位移意味着启蒙运动所奠定的理性主义价值的颠覆 ,从而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人的伦理生活 ,现代伦理从日常生活的价值的共挈性伦理转变为主观性的相对性伦理 ,从禁欲型、克制... 现代人的生存样式和道德心态的变化造成了现代性价值的位移 ,这一位移意味着启蒙运动所奠定的理性主义价值的颠覆 ,从而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人的伦理生活 ,现代伦理从日常生活的价值的共挈性伦理转变为主观性的相对性伦理 ,从禁欲型、克制型伦理转变成享乐型和惬意型伦理 ;从精神品质型、理想型道德转变成规则型、约束型和肉身感觉性道德。从禁欲主义的内修式道德转向了纵欲与享乐的浪漫主义道德 ;从爱邻人的道德转向了怨恨的道德 ;从奋发的道德转向了精神颓废的道德。价值的位移伴随着“上帝死后”的终极价值的坍塌、德性品质的移变和道德秩序的解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位移 伦理生活 现代性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颠覆与追问——新时期第一个十年的伦理思潮 被引量:3
19
作者 崔宜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9-24,共6页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那奔腾呼啸、跌宕起伏着的伦理思潮,或许可以用“颠覆和追问”来加以概括。从“潘晓讨论”到“张华讨论”以至“蛇口风波”,这三次围绕着人生价值问题兴起的大讨论虽然具有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思想色彩,但都是在青...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那奔腾呼啸、跌宕起伏着的伦理思潮,或许可以用“颠覆和追问”来加以概括。从“潘晓讨论”到“张华讨论”以至“蛇口风波”,这三次围绕着人生价值问题兴起的大讨论虽然具有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思想色彩,但都是在青年人中自发产生的怀疑、追索和思考,一方面仍然带有鲜明的理想性色彩,另一方面则表达着强烈的思想困惑和初步的理性自觉。1986年关于“道德主体性”的讨论和从1988年开始的“功利主义”讨论则力图在古今中西的思想理论遗产的基础上去回答那些时代性的问题,其历史贡献主要在于对时代问题的理性追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思潮 中国社会 道德 “潘晓讨论” “张华讨论” “蛇口风波” 主体性 个人 功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重估与民国初年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深层变革 被引量:7
20
作者 黄书光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3-79,共7页
民国初年社会的急剧转型和复杂生态带来了思想文化的激烈论争和价值观念的重新估量。德育课程的设置总是内在地受制于当时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背后的文化异动与价值变迁,修身教科书的编写在德目内容、题材来源及文言文的叙述样式中保留... 民国初年社会的急剧转型和复杂生态带来了思想文化的激烈论争和价值观念的重新估量。德育课程的设置总是内在地受制于当时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背后的文化异动与价值变迁,修身教科书的编写在德目内容、题材来源及文言文的叙述样式中保留着较为浓厚的传统文化情结,修身教学的实践指向则引起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并进行了许多相应的学术探究。反思民国初年中小学德育课程、教科书编写乃至具体德育教学方式的深层变革,不仅有助于把握当时中小学德育改革的发展脉络,而且对理性地审视当代中国德育改革路向不无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史 价值重估 民初中小学 德育课程教学 修身教科书 公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