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热干旱河谷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模式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世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5-38,共4页
为了得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针对我国退耕还林还草主要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开展的实际 ,在两大流域分别选取一个典型的植被恢复困难的类型区 ,即长江上游的干热干旱河谷区、黄河上中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 .利用适地适树... 为了得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针对我国退耕还林还草主要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开展的实际 ,在两大流域分别选取一个典型的植被恢复困难的类型区 ,即长江上游的干热干旱河谷区、黄河上中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 .利用适地适树理论、正交实验设计和建立半永久全封闭径流观测场的方法 ,对树种的选择、配置和生态效益进行了研究 .最后提出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包括其类型区域范围、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特点、主要限制因子、基本技术思路、林草类型结构、植被恢复方式、植被恢复技术、主要树种草种、经营管护方式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干旱河谷区 黄土丘陵沟壑区 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退耕还林优化模式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世东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1-78,共8页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 ,由于其作为一项大型工程来建设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技术操作又十分复杂 ,所以急需系统的科技体系指导 ,特别是其优化模式及配套技术等关键科技问题 ,都亟待研究解决。本文以退耕还林工程典型立...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 ,由于其作为一项大型工程来建设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技术操作又十分复杂 ,所以急需系统的科技体系指导 ,特别是其优化模式及配套技术等关键科技问题 ,都亟待研究解决。本文以退耕还林工程典型立地黄土高原沟壑区为研究对象 ,引入系统动力学等多种先进理论和技术 ,采取试验站点观测与广泛调研集成等 5个结合的技术路线 ,横跨自然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 3大领域 ,共获取原始数据10 0 0 0多个 ,对退耕还林的优化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 ,提出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山西省乡宁县试验点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最优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油松×侧柏×花椒×刺槐模式 ,并提出了配套技术及模式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沟壑区 退耕还林 优化模式 油松 侧柏 花椒 刺槐 综合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塬沟壑区造林模式与技术集成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林宇 童桂荣 +4 位作者 张顺恒 冯平 王英姿 程周平 郑容妹 《福建林业科技》 2020年第3期82-87,119,共7页
以福建省福州市援建甘肃省定西市的生态扶贫项目——“福州林”为研究对象,在总结黄土高塬沟壑区主要造林模式与关键技术措施的基础上,分析不同造林模式的技术集成应用成效。结果表明:福州林较好的营造模式有:①峁顶、陡坡立地采用“乔... 以福建省福州市援建甘肃省定西市的生态扶贫项目——“福州林”为研究对象,在总结黄土高塬沟壑区主要造林模式与关键技术措施的基础上,分析不同造林模式的技术集成应用成效。结果表明:福州林较好的营造模式有:①峁顶、陡坡立地采用“乔灌草结合”模式;②缓坡、梯田立地采用“针阔混交林”模式;③梯田立地采用“经济林+生态林”模式或“林农复合”模式。福州林的主要造林技术有:①选择抗旱树种(草种),以常绿针叶树种为主,搭配春、夏、秋三季变化的彩化树种和蜜源植物。②“三大一精”的节水抗旱保墒技术,即采用挖大穴、栽大苗、浇大水和精细化种植的造林技术。③采用水平阶、鱼鳞坑整地的林地准备技术;④苗木保护与处理技术:针叶树种苗木带土球(坨)、阔叶树种苗木沾泥浆以及有机肥、生根粉、保水剂的应用。本研究造林集成技术与当地传统造林技术相比,各树种地径、树高年平均生长量分别提高61.1%、78.8%,平均造林成活率提高16.9%,造林效果显著。研究结果可为西北黄土高塬沟壑区造林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模式 造林技术 造林成效 黄土高塬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