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4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the width of filling body in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with high-water materials 被引量:11
1
作者 Chang Qingliang Tang Weijun +1 位作者 Xu Ying Zhou Huaqi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SCD 2018年第3期519-524,共6页
To determine the filling body's width along the gob-side remained roadway which is underneath the gob,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roof and the supporting body along the remained road... To determine the filling body's width along the gob-side remained roadway which is underneath the gob,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roof and the supporting body along the remained roadway, based on the elastic thin plate theory of the stope roof. The stress state and mechanical response of the filling body along the remained roadway were studied. Specifically, firstly, the supporting pressure of the coal pillar which is on one side of the gob-side remained roadway was deduced.Also, an equation that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width of the balance area in the stress limit state was acquired. Then, an equation that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roof cutting force on one side of the supporting body was obtained. By using FLAC3D,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the displacement field and stress field response laws of rock masses around the roadway with different filling body's width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filling body's width increasing, the supporting ability of the filling body increases.Meanwhile, the rock mass displacement around the roadway and the filling body deformation decrease.The better the filling body's supporting effect is, the higher the roof cutting force will be. When the filling body's width is larger than 3.0 m, its internal bearing ability becomes stable and the filling body's deformation became non-apparent. Finally,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filling body's width should be 2.5 m.Furthermore, the authors conducted field tests in the supply roadway 1204, using high-water materials and acquired expected outco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high-water materials Numerical simulation Support along the roadwa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eep Property of Solidifying Backfill Body of High-Water Material
2
作者 杨宝贵 孙恒虎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1999年第2期140-143,共4页
On the basis of the creep test of bigh-water materisl solidifying backfill body(abb. HW body), This paper discusses its creep properties- The visco-elasto-plastic model, which shows the creep properties of HW body, is... On the basis of the creep test of bigh-water materisl solidifying backfill body(abb. HW body), This paper discusses its creep properties- The visco-elasto-plastic model, which shows the creep properties of HW body, is developed, and the creep contitutive equations are deduced. The visco-elastoplastic model is proved by the experiments and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water MATERIAL solidifying BACKFILL BODY creep PROPERTY visco-elastic-plastic PROPER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Fracture Characteristic of Artificial Roof of Downward Drift with High-Water Solidifying Backfill
3
作者 黄玉诚 孙恒虎 刘文永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1999年第2期149-151,共3页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aud loading characteristic of downward drift with high-water solidifying backfill, the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tiricial roof of "hard-support weak-plate" d...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aud loading characteristic of downward drift with high-water solidifying backfill, the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tiricial roof of "hard-support weak-plate" drift and "soft-support weak-plate" drift are demonstrated rrom theory. The location and the maximum tensile stress of destruction point are given.This paper aims at providing som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designing the artificlal roof structure parameter in downward drirt backfill mi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water solidifying BACKFILL DOWNWARD DRIFT artificial ROO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压支架大功率供液系统的现状与智能化发展趋势 被引量:1
4
作者 赵继云 曹超 +4 位作者 王浩 泮延召 黄笛 韩静 苗运江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6-693,共18页
煤矿井下采煤工作面供液系统为液压支架提供高压大流量液压动力,其性能和可靠性是综采成套装备安全智能高效工作的关键。为进一步保障采煤工作面支护安全,保证液压支架跟机速度,总结供液系统发展现状、提炼智能供液关键技术需求和发展... 煤矿井下采煤工作面供液系统为液压支架提供高压大流量液压动力,其性能和可靠性是综采成套装备安全智能高效工作的关键。为进一步保障采煤工作面支护安全,保证液压支架跟机速度,总结供液系统发展现状、提炼智能供液关键技术需求和发展方向是实现大功率供液系统性能跃升的首要环节。以当前液压支架供液系统大功率化、智能化发展为背景,系统地归纳分析了液压支架大功率供液系统的构型和工作原理,论述并比较了多种泵控和阀控构型的稳压控制方法;着眼于大功率供液系统压力和流量连续控制需求,分析对比了相关研究中高压大流量高水基比例卸载阀和比例流量阀的先导驱动、结构原理、工作参数等方面的特点,指出了高压大流量高水基连续控制阀研发的重点难点;针对支撑按需供液精准控制的长管路动力传递环节建模和稳压控制方法,论述了液压支架长管路非恒定流动力学建模方法的现实意义,总结比较了面向液压支架周期复合动作的强时变供液系统稳压控制策略和方法;围绕系统安全可靠性保障需求,综述了包含监测和诊断的供液系统智能运维技术研究现状。聚焦综采工作面可靠高效应用需求和高水基液压系统智能化技术前沿,分析了限制供液系统控制性能突破的理论瓶颈,全面地总结了目前大功率供液系统关键技术研发的不足;论述了从元件和系统层面提升控制性能及其可靠性以支撑大功率液压支架供液系统智能化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液压支架供液系统的未来技术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支架 大功率 高水基 供液系统 稳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特高含水后期生产气油比变化规律
5
作者 金贤镐 何金钢 +2 位作者 万建荣 郭军辉 刘笑莹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67,共10页
为了研究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特高含水后期生产气油比在正地饱压差条件下仍急剧上升且远高于原始溶解气油比的现象,利用油/气/水高压物性室内实验研究了溶解气油比和溶解气水比的影响因素,开展了单油层开发生产气油比全生命周期评价矿场... 为了研究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特高含水后期生产气油比在正地饱压差条件下仍急剧上升且远高于原始溶解气油比的现象,利用油/气/水高压物性室内实验研究了溶解气油比和溶解气水比的影响因素,开展了单油层开发生产气油比全生命周期评价矿场试验,通过增加“溶解气水比”参数修正了生产气油比的理论计算公式,利用修正后的理论生产气油比曲线分析并解释了生产气油比在水驱特高含水后期大幅上升和化学驱阶段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并开展了萨中开发区生产气油比变化趋势评价等研究。结果表明:注入水或聚合物溶液能够从饱和气体的原油中获取部分溶解气,实验测得萨中开发区的溶解气水比达到1.952~2.138cm^(3)/g;在单油层开发矿场试验阶段,正地饱压差下生产气油比仍随综合含水率的升高而增大,且在化学驱过程中也表现出了相同的变化规律;在实际生产气油比计算时需要考虑油和水中溶解气的共同影响,通过溶解气油比和溶解气水比建立生产气油比与综合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即对生产气油比的理论公式进行修正。因此,在特高含水后期生产气油比的分析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水中的溶解气的影响,才能对开发形势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特高含水后期 生产气油比 压力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量递减率与产量构成的关系建立及应用
6
作者 舒政 杜晓东 +2 位作者 姚小康 齐勇 李荣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7-282,共6页
在油田不同的开发阶段,老井、措施井及新井产量变化显著,对产量递减率的影响也不同。为明确递减率随着产量构成的变化规律,根据递减率和产量构成的定义,分别建立了总递减率、自然递减率和综合递减率与产量构成的关系,并引入产量构成对... 在油田不同的开发阶段,老井、措施井及新井产量变化显著,对产量递减率的影响也不同。为明确递减率随着产量构成的变化规律,根据递减率和产量构成的定义,分别建立了总递减率、自然递减率和综合递减率与产量构成的关系,并引入产量构成对递减率的贡献率,确定了在不同含水率开发阶段产量构成对总递减率、自然递减率和综合递减率的影响程度,并在某特高含水期油田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老井产量对递减率的贡献率起主导作用,措施井和新井产量大幅变化导致递减率的剧烈波动;随着措施井和新井产量占比降低幅度的减小与其产量占比升高幅度的增大,总递减率、自然递减率和综合递减率降低,该油田措施井和新井产量占比的减小和增加范围应分别控制在1.25%和8.94%左右。增大措施井和新井的投入,并控制措施井和新井产量本身的递减,是降低递减率的有效手段。研究结果为油田特高含水期控制递减率指出了方向,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递减率 产量构成 关系 特高含水期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相对渗透率模型
7
作者 崔传智 隋迎飞 +2 位作者 王一单 吴忠维 李静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5,共8页
注水开发后期,含水率急剧升高导致水驱油藏开发效果变差,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的非均匀分布、增黏等行为能够使占据大孔道流动空间的水相流动能力降低,缓解低效、无效水循环。目前,关于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的研究主要以室内实验模拟为主... 注水开发后期,含水率急剧升高导致水驱油藏开发效果变差,聚合物颗粒分散体系的非均匀分布、增黏等行为能够使占据大孔道流动空间的水相流动能力降低,缓解低效、无效水循环。目前,关于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的研究主要以室内实验模拟为主,分析聚合物颗粒运移规律;而描述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过程中油水流动规律及相对渗透率曲线的研究较少。首先,分析聚合物颗粒在多孔介质中的非均匀分布现象,引入生物流体力学中红细胞树状叉体积分数分布理论,建立考虑聚合物颗粒相分离机制影响的体系黏度表征方法;其次,基于分形理论与渗流理论,建立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的相对渗透率模型,通过与室内岩心驱替实验结果对比发现,验证模型准确性,并分析各因素对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的相对渗透率影响。该研究对聚合物颗粒分散相驱油的开发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藏 黏度表征 分形理论 相渗曲线 聚合物颗粒分散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老区高含水油藏高通量水洗微观剩余油赋存机理
8
作者 罗波波 燕高飞 +6 位作者 谢敏 郭立强 蒲保彪 陈道远 齐桂雪 杨祖贵 张昀徽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2,共6页
东濮老区注水开发近40 a,已进入高含水剩余油高度分散阶段,因此需明确不同渗透率储层高通量水洗后微观动用规律及机理,以指导高含水油田开发策略调整。文中综合高通量水洗油岩心实验、微流控实验及微观流动模拟,明确了不同渗透率储层高... 东濮老区注水开发近40 a,已进入高含水剩余油高度分散阶段,因此需明确不同渗透率储层高通量水洗后微观动用规律及机理,以指导高含水油田开发策略调整。文中综合高通量水洗油岩心实验、微流控实验及微观流动模拟,明确了不同渗透率储层高含水阶段的驱替特征,揭示了高通量水洗中剩余油的微观赋存状态及动用机理。结果表明:渗透率大于50×10^(-3)μm^(2)的储层在高通量水洗阶段(岩心尺度30~1000 PV)驱油效率可进一步提高7.50百分点以上,微观波及范围变化不大,主要通过水力冲刷、润湿剥离动用水驱流线控制孔喉内的膜状、滴状等剩余油类型;而对于渗透率低于50×10^(-3)μm^(2)的储层,受孔喉尺寸以及连通性的影响,进入高含水阶段水驱微观波及范围有限,高通量水洗难以有效动用剩余油,宜在主流线达30~50 PV时转变注水开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水洗 岩心驱替实验 微流控实验 孔隙尺度 微观剩余油 赋存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水灰比低密水泥浆胶凝过渡态防气窜性能研究
9
作者 耿国伟 田野 +1 位作者 杨智程 王有伟 《石油化工应用》 2025年第2期59-62,共4页
为解决以人造玻璃微珠为减轻材料构建的低密高强水泥浆体系在渤海区域易漏地层防浅层气固井应用中存在的耐压能力受限、水泥浆摩阻系数高等一系列问题,研究开发了一种大水灰比低密水泥浆体系。该水泥浆体系密度为1.50 g/cm^(3),不添加... 为解决以人造玻璃微珠为减轻材料构建的低密高强水泥浆体系在渤海区域易漏地层防浅层气固井应用中存在的耐压能力受限、水泥浆摩阻系数高等一系列问题,研究开发了一种大水灰比低密水泥浆体系。该水泥浆体系密度为1.50 g/cm^(3),不添加人造玻璃微珠,通过增大水灰比来降低水泥浆密度,室内研究结果表明该体系常规浆体性能良好。为研究该体系能否满足易漏地层防浅层气固井技术需求,通过水泥水化分析仪(CHA)表征大水灰比低密水泥浆体系在胶凝过渡态下防气窜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水围压与注气压力压差为0.35 MPa时,该水泥浆体系在胶凝过渡态下具有一定的防气窜能力,注气压力较小时防气窜性能良好,随着注气压力增大其防气窜性能变差;进一步增加水围压与注气压力压差至0.70 MPa时,该水泥浆体系在胶凝过渡态下表现出良好的防气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水灰比 低密水泥浆 胶凝过渡态 水泥水化分析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水气井潜油电泵同井采注技术
10
作者 周舰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5年第1期57-65,共9页
为了解决高产水气井采输系统压损大、井筒携液困难、地面集输效率低及采出水处理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实现高含水气藏规模效益开发,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实践的方法对所研发的同井采注技术进行了优化提升。研究结果表明:(1)研制的高产水气... 为了解决高产水气井采输系统压损大、井筒携液困难、地面集输效率低及采出水处理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实现高含水气藏规模效益开发,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实践的方法对所研发的同井采注技术进行了优化提升。研究结果表明:(1)研制的高产水气井电动潜油离心泵同井采注技术,既通过电泵深抽强排高效采气,又确保采出水直接井下注入地层;(2)所建立的潜油电泵同井采注井下气液分离器CFD数值模型,能有效预测井下分离器出口分气效率,平均误差6.92%,并设计采用二级井下气液分离器,确保气液分离效率超过90%,有效解决了潜油电泵井在生产运行过程中频繁发生气锁卡泵难题;(3)潜油电泵同井采注技术能有效降低井筒动液面和井底流压,已累计推广应用50口高产液水淹关停井有效复产和稳定生产,累计增产天然气8 000×10^(4 )m^(3),产出水全部实现井下回注,累计回注20×10^(4)m^(3),节约水处理费用4 000万元。结论认为:气井同井采注技术实现了只采气、不产水的目的,为国内外高含水气藏效益开采探索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水气井 同井采注 潜油电泵 井下气液分离器 分气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渗油藏高倍数水驱过程中水相渗透率变化特征
11
作者 马晓丽 毕永斌 +2 位作者 蒋明洁 李丹 顾潇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09,共7页
冀东油田G76断块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注水井注入压力升高,注水难度增加等问题。为了分析注水过程中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开展了基于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的岩心高倍数水驱实验。对目标油藏岩心进行激光粒度测试分析,获得岩心的粒度分布;进行... 冀东油田G76断块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注水井注入压力升高,注水难度增加等问题。为了分析注水过程中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开展了基于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的岩心高倍数水驱实验。对目标油藏岩心进行激光粒度测试分析,获得岩心的粒度分布;进行X射线衍射矿物含量分析,获得不同矿物含量占比;开展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高倍数水驱油实验,分析储层物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岩心5-1和岩心6-1分别为含中砂粉砂质细砂岩和含粉砂中砂质细砂岩,其细砂、细粉砂和黏土矿物含量较多。水相相对渗透率及核磁孔隙度随着注水倍数的增加上升到某一高值后呈下降趋势,核磁T_2谱中随着注水倍数的增加,右侧端点值及中、大孔隙对应的曲线左移,二维图谱中自由水信号强度随着注水倍数的不断增加而增加。注入水由束缚水状态至累计注水倍数为500PV时,束缚水信号不断增加;累计注水倍数为>500~1 000 PV时,岩心5-1的束缚水信号持续增强而岩心6-1的束缚水信号发生减弱。研究认为:注水前期由于黏土矿物发生微弱的水化作用,注水后期因受到水的冲刷,细粉砂粒以及胶结物中的黏土矿物容易脱落运移至喉道处发生堵塞,对孔隙喉道产生一定损害,导致水相渗透率降低。研究成果揭示了中低渗油藏注水井出现注水困难和注水压力增大等问题的原因,对有效降低污染、进一步提升注水开发油藏开发效果提供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渗油藏 水相渗透率 高倍水驱 在线核磁 黏土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流场调控深度开发技术研究与实践
12
作者 张世明 吕琦 +12 位作者 王建 刘丽杰 于春磊 季岩峰 吴义志 胡慧芳 陶德硕 张民 宋志超 侯玉培 陶丽 贾元元 葛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101,共14页
胜利油田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发展形成了变流线调整技术,矿场应用有效控耗水、降递减,但仍然面临提高采收率幅度存在差异、单井效果差异较大、有效期较短等问题。为了提高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流场调控开发效果,综合运用开发地质学、渗流... 胜利油田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发展形成了变流线调整技术,矿场应用有效控耗水、降递减,但仍然面临提高采收率幅度存在差异、单井效果差异较大、有效期较短等问题。为了提高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流场调控开发效果,综合运用开发地质学、渗流力学和油藏工程等理论和方法,结合大尺寸可视化微观物理模拟实验、油藏数值模拟和流场调控开发实践,提出了流场调控机制新认识,并指导形成“变流线+”、大压力梯度注采优化、动态流场调控等深度开发技术体系。研究表明: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流场调控具有“继承性、冗余性和再生性”特征,影响油藏流场调控效果。储层非均质性越强,流场调控继承性越强,通过“搭桥”建流线可有效降低继承性,扩大波及体积;由于冗余性的存在,未波及区域孔隙中的剩余油启动阈值较高,需提高驱替压力梯度,才能动用未波及区域孔隙剩余油,提高驱油效率;流场调控后,由于极端耗水层带的再生性特征,需不断动态调控流场,才能实现更大程度均衡驱替。以流场调控机制新认识为指导,结合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流场调控开发实践,形成的流场调控深度开发技术体系,可以为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高效长效开发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 流场调控 继承性 冗余性 再生性 深度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效累计水相通量的储层渗透率时变流动模型
13
作者 张瑞 王涛 +4 位作者 王飞 朱旭晨 王艳红 寇双燕 王敬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173,共12页
高含水油藏在长期的注水冲刷过程中,储层渗透率会发生变化,传统冲刷程度表征参数在描述储层渗透率时变规律时并未考虑临界流速的影响。为此,提出有效累计水相通量的概念,利用临界流速作为微粒开始运移的速度界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修正... 高含水油藏在长期的注水冲刷过程中,储层渗透率会发生变化,传统冲刷程度表征参数在描述储层渗透率时变规律时并未考虑临界流速的影响。为此,提出有效累计水相通量的概念,利用临界流速作为微粒开始运移的速度界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水相通量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通过实验获取储层渗透率随有效累计水相通量变化的岭型演化模型,并将其与三维两相油水渗流方程耦合,建立基于有效累计水相通量的储层渗透率时变流动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贝雷岩心在长期的注水冲刷作用下,即使在较低的驱替速度下渗透率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高倍数水驱下的临界流速(0.006 cm/s)要比常规条件下的(0.015cm/s)更低。考虑临界流速的有效累计水相通量在表征储层渗透率的时变规律时,复杂河流相油藏模型水驱数值模拟结果更加符合微观下微粒运移引起的储层渗透率时变特征。因此,有效累计水相通量能够较好地描述临界流速影响下的储层渗透率时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藏 有效累计水相通量 渗透率时变 临界流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侏罗系三工河组高含水致密砂岩油气储层甜点预测
14
作者 郝巍 孙鑫鑫 +6 位作者 连建文 韩跃涛 张峻霖 李臻 程朝辉 苑益军 孙鲁平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72,共10页
致密砂岩通常单砂体分布有限,砂体之间连通性差,砂体物性非均质性强,甚至部分区域砂体储层微裂缝发育,油气藏高含水,导致一般非常规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难以适用于高含水、微裂缝发育的致密砂岩油气藏。为了解决砂体横向变化快,储层非均... 致密砂岩通常单砂体分布有限,砂体之间连通性差,砂体物性非均质性强,甚至部分区域砂体储层微裂缝发育,油气藏高含水,导致一般非常规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难以适用于高含水、微裂缝发育的致密砂岩油气藏。为了解决砂体横向变化快,储层非均质性强,地震甜点预测难以及微裂缝较发育和水平井体积压裂可能带来的高含水致密砂岩油气藏高效开发问题,以吐哈盆地丘东洼陷吉7区块侏罗系三工河组高含水致密砂岩油气藏为例,利用区内钻完井、试采和最新地震资料,在分析致密砂岩油气藏富集主控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地质—地震一体化的思路深入开展了裂缝和储层甜点的精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①系统分析凹陷内致密油气藏富集主控因素,厘清了储层甜点的影响因素,结合试采及钻完井资料,明确了甜点和裂缝对致密油气富集的主控作用;②在已有勘探认识基础上,利用最新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基于多属性融合的裂缝预测方法,综合相干、曲率和最大似然属性预测了裂缝发育有利区,裂缝主要发育于走滑断裂和凸起区,呈雁列展布;③基于储层评价、裂缝预测,以及地震属性分析,综合识别并刻画了致密油气甜点区,明确了有利区分布范围,指出吉10H井南是下一步开发有利区。结论认为,基于地质—地震一体化的高含水致密油气富集及甜点预测方法是实现致密油气开发的重要技术手段,可为其他地区高含水、微裂缝发育的致密油气藏高效规模开发提供有益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丘东洼陷 侏罗系三工河组 高含水致密砂岩油气藏 甜点规模 地质—地震一体化 储层预测 负向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阀芯增量式高水基数字阀的设计及实验研究
15
作者 张鹤 赵继云 +1 位作者 王云飞 王葛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7-356,共10页
刮板输送机的直线度控制,是实现煤矿智能化的关键技术,但由于井下工作面通断式支架电液阀的不连续性,难以满足综采工作面直线度的自适应控制需求。此外,由于支架液压系统采用乳化液作为介质,用于油介质的比例阀难以直接用于支架液压系... 刮板输送机的直线度控制,是实现煤矿智能化的关键技术,但由于井下工作面通断式支架电液阀的不连续性,难以满足综采工作面直线度的自适应控制需求。此外,由于支架液压系统采用乳化液作为介质,用于油介质的比例阀难以直接用于支架液压系统。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双阀芯增量式高水基数字阀结构,其主要由电机丝杠驱动部、双阀芯组件和阀块组成。首先,对双阀芯增量式数字阀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其新型的双阀芯结构形式,可实现负载口独立控制,兼具开环与闭环两种工作方式。其次,对阀芯阀座处的关键密封副进行数学建模,综合考虑密封比压与密封接触宽度,发现采用“硬对软”材料配对时,可兼顾密封副的密封性与使用寿命,且在阀座半锥角为0.61 rad时达到最佳效果。再次,对电–机械转换器进行建模并采用滑模控制算法进行仿真分析,正弦响应时,滑模控制算法经过0.08 s能稳定跟踪参考信号,响应性能明显优于PID。最后,搭建xPC Target实时控制平台进行样机实验,测试了密封副的密封性,以及不同电机细分控制下和不同阶跃幅值下的性能。结果表明:在21 MPa压力下密封副能可靠密封;采用1600脉冲/转的细分控制性能最佳;0.2 mm阶跃响应时,其响应时间为0.25 s,稳态误差为3μm,流量为13 L/min,具有较优的控制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支架 高水基 增量式数字阀 滑模控制 细分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水材料在邻位注浆充填中的研究与应用
16
作者 赵文华 刘鹏亮 于健浩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76,共6页
为解决钻场硐室破坏窄煤柱完整性、充填开采成本高、施工工艺复杂、充填体强度达不到现场要求等问题,研究了高水材料浆液的高流动性和早强速凝特性,并通过实验室物理力学性质测定试验,获取了高水材料的各养护龄期下抗压强度、流动度和... 为解决钻场硐室破坏窄煤柱完整性、充填开采成本高、施工工艺复杂、充填体强度达不到现场要求等问题,研究了高水材料浆液的高流动性和早强速凝特性,并通过实验室物理力学性质测定试验,获取了高水材料的各养护龄期下抗压强度、流动度和凝结时间等宏观工作性能,结果表明:选取高水材料水固比为2∶1,其配比在28 d时充填体强度可达6.3 MPa,料浆扩展度为461.5 mm,凝结时间接近10 min。并以三元福达矿15202工作面钻场硐室充填为研究背景,分别从注浆材料的选取、注浆工艺、现场应用三个方面对垮落区邻位注浆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最终采用高水材料对15202工作面钻场硐室垮落区进行邻位注浆,现场应用证明,高水材料邻位注浆工艺可为采空区注浆加固设计思路和施工提供有效依据,保证窄煤柱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水材料 钻场硐室 水固比 邻位注浆 窄煤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RAP掺量温拌再生SMA混合料性能研究及应用
17
作者 牛京涛 任园 《广州建筑》 2025年第3期85-88,共4页
传统厂拌热再生技术由于高温加热过程中RAP老化严重,导致其掺量通常限制在20%-30%之间,难以满足高掺量再利用的需求。同时,高温加热过程能耗高、碳排放量大,不符合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针对当前厂拌热再生技术中RAP掺量受限及碳排放较... 传统厂拌热再生技术由于高温加热过程中RAP老化严重,导致其掺量通常限制在20%-30%之间,难以满足高掺量再利用的需求。同时,高温加热过程能耗高、碳排放量大,不符合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针对当前厂拌热再生技术中RAP掺量受限及碳排放较高的问题,本文提出将温拌再生技术应用于SMA路面上面层,通过降低拌和与施工温度,减少沥青老化,以探索提高RAP掺量并降低碳排放的可行性。通过系统研究高RAP掺量温拌再生SMA沥青混合料的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路用性能及施工工艺,成功实现了高RAP掺量的温拌再生SMA沥青混合料应用于实体工程。实体工程应用结果表明,采用该技术的路面使用状况良好,未出现明显病害,同时降低了材料成本和施工能耗,经济效益显著,对推动绿色道路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拌再生 配合比 高低温性能 水损害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华桥水电站清水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
18
作者 吴都督 《云南水力发电》 2025年第3期97-101,共5页
大华桥水电站工程混凝土采用的是灰岩人工砂,受原材料本身性能及长距离运输等因素影响,常态砂含粉量偏高、用水量偏大。为确保清水混凝土施工质量,开展了大量配合比试验,配置出了高含粉清水混凝土配合比,通过从模板、明缝与禅缝设计、... 大华桥水电站工程混凝土采用的是灰岩人工砂,受原材料本身性能及长距离运输等因素影响,常态砂含粉量偏高、用水量偏大。为确保清水混凝土施工质量,开展了大量配合比试验,配置出了高含粉清水混凝土配合比,通过从模板、明缝与禅缝设计、阴角处理、混凝土浇筑等施工技术细节的分析与控制,大华桥清水混凝土施工部位成为整个工程质量的亮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华桥 清水混凝土 人工砂 含粉量大 模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阀控制井下增压器输出特性
19
作者 何宇航 廖华林 +3 位作者 王敏生 王华健 牛继磊 魏俊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4-200,共7页
超高压水射流井底岩石切槽应力卸载方法是提高破岩效率的有效手段,然而现有井下增压装置为被动增压,超高压脉冲射流输出持续时间短且难以实现输出频率可控可调,导致切槽效率低。设计一种新型电磁阀控制井下增压器,通过室内实验和数值模... 超高压水射流井底岩石切槽应力卸载方法是提高破岩效率的有效手段,然而现有井下增压装置为被动增压,超高压脉冲射流输出持续时间短且难以实现输出频率可控可调,导致切槽效率低。设计一种新型电磁阀控制井下增压器,通过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其增压性能和输出特性。结果表明:增压装置的输出特性为高压射流和低压射流组合而成的混合脉冲射流,输出波形近似方波且输出频率可调;输出特性受输入压力与结构参数的影响较大,输入压力和活塞面积比增大,使得峰值压力升高而增大了射流切槽能力,活塞行程增大延长了超高压水射流的持续时间,提高了水射流切槽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硬岩 高压水射流切槽 井下增压装置 射流特性 可控可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适应变分模态分解算法在高温高压水空化特性分析中的应用
20
作者 许博 胡鸿飞 王海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7,共12页
针对高温高压流动工况下,空化状态判断困难、传统分析方法难以有效提取压力脉动信号中的有效信息的问题,以孔板为对象,开展了高温高压水的空化实验,并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自适应变分模态分解(AVMD)算法。该算法通过结合中心频率法... 针对高温高压流动工况下,空化状态判断困难、传统分析方法难以有效提取压力脉动信号中的有效信息的问题,以孔板为对象,开展了高温高压水的空化实验,并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自适应变分模态分解(AVMD)算法。该算法通过结合中心频率法、遗传算法、功率谱熵和相对能量等技术,自适应地确定变分模态分解算法中的超参数并有效去除信号中的噪声成分,提高了空化特征的提取精度。结果表明:AVMD算法能够精确捕捉到高温高压水流经孔板时空化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识别空化起始点、转捩点以及空化强度的变化;当高温高压水流经孔板后,压力脉动的无量纲频率在0.04~0.35、压力脉动的无量纲幅值在0.014~0.067时,空化现象开始出现;随着空化强度增加,管内压力脉动幅值和频率整体呈增大趋势;空化起始转捩点及空化严重转捩点与入口压力和工质入口过冷度密切相关。AVMD算法能够有效提高空化特性分析的精度,尤其是在复杂流动条件下的空化预测,为压水堆核电站冷却剂系统和高压蒸汽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水 空化特性 自适应变分模态分解 孔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