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4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ydraulic fracturing-based analytical method for determining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at tunnel-gasketed joints
1
作者 GONG Chen-jie CHENG Ming-jin +2 位作者 FAN Xuan PENG Yi-cheng DING Wen-q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4期1520-1534,共15页
Waterproof performance of gaskets between segments is the focus of shield tunnels.This paper proposed an analytical method for determining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at tunnel-gasketed joints based on the hydraulic fract... Waterproof performance of gaskets between segments is the focus of shield tunnels.This paper proposed an analytical method for determining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at tunnel-gasketed joints based on the hydraulic fracturing theories.First,the mathemat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and the seepage governing equation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were obtained.Second,three dimensionless parameters were introduced for simplifying the expressions,and the seepage governing equations were normalized.Third,analytical expressions were derived for the interface opening and liquid pressure.Moreover,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eepage process at the gasketed interface were analyzed.Parametric analyses revealed that,in the normalized criterion of liquid viscosity,the liquid tip coordinate was influenced by the degree of negative pressure in the liquid lag region,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initial contact stress.The coordinate of the liquid tip affected the liquid pressure distribution and the interface opening,which were analyzed under different liquid tip coordinate conditions.Finally,under two limit states,comparativ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esults of the variation trend of the proposed method agree well with those of previous research.Overall,the proposed analytical method provides a novel solution for the design of the waterproof in shield tunn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ield tunnels segment joints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hydraulic fracture analytical sol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征级语义感知引导的多模态图像融合算法
2
作者 张梅 金叶 +1 位作者 朱金辉 贺霖 《电子与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09-2918,共10页
在自动驾驶领域,红外和可见光的融合图像因其能够提供显著目标和丰富的纹理细节而备受关注。然而现有的大部分融合算法单方面关注融合图像的视觉质量和评价指标,而忽略了高级视觉任务的需求。另外,虽然一些融合方法尝试结合高级视觉任务... 在自动驾驶领域,红外和可见光的融合图像因其能够提供显著目标和丰富的纹理细节而备受关注。然而现有的大部分融合算法单方面关注融合图像的视觉质量和评价指标,而忽略了高级视觉任务的需求。另外,虽然一些融合方法尝试结合高级视觉任务,但是其效果受限于语义先验和融合任务之间的交互不足且没有考虑到不同特征差异性的影响。因此,该文提出了特征级语义感知引导的多模态图像融合算法,使语义先验知识与融合任务进行充分交互,提高融合结果在后续的分割任务中的性能。对于语义特征和融合图像特征两者的差异性,提出了双特征交互模块,以实现不同特征的充分交互和选择。对于红外和可见光两种不同模态特征的差异性,提出了多源空间注意力融合模块,以实现不同模态信息的有效集成和互补。该文在3个公共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融合结果优于其他方法且泛化能力较好,而且在各种融合算法联合分割任务的性能比较实验中也表明了该方法在分割任务中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融合 联合分割任务 语义感知 特征级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越走滑断层隧道柔性接头抗错性能试验研究
3
作者 粟威 陶伟明 +4 位作者 匡亮 张熙 申玉生 曹彧 胡炜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3-133,共11页
以西部高烈度地区穿越活动断裂带隧道工程为依托,开展大型模型试验,对左旋走滑断层运动下隧道结构的变形模式、受力特征和破坏形态进行分析。深入研究穿越断层破碎带整体式隧道结构,采用节段式衬砌和柔性接头连接下隧道结构的应变响应... 以西部高烈度地区穿越活动断裂带隧道工程为依托,开展大型模型试验,对左旋走滑断层运动下隧道结构的变形模式、受力特征和破坏形态进行分析。深入研究穿越断层破碎带整体式隧道结构,采用节段式衬砌和柔性接头连接下隧道结构的应变响应、位移形式、内力分布和破坏模式,旨在探究断层强制位移作用下隧道结构的响应规律,得出铰接设计对隧道结构抗错断性能提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断层破碎带内设置15 cm长度衬砌节段,并以30 cm长度节段向两侧过渡,衬砌节段之间采用柔性接头连接形式,能够有效减小断层破裂面附近隧道结构的拉、压应变峰值,其中左拱腰处应变峰值降幅达到84.6%;柔性接头可通过剪切、扭转变形承担围岩传递至隧道结构的位错,隧道结构的位移曲线在柔性接头处出现不连续现象;断层走滑错动作用下断层带与活动盘交界面隧道结构受弯最严重,隧道拱腰和拱脚处弯矩最大,采用抗错断措施之后拱腰弯矩降幅最大达到87.1%;柔性接头能够避免衬砌大范围开裂和损伤,仅出现衬砌局部拉、压破坏,显著提升隧道结构的抗错断性能。为高烈度地区穿越活动断裂带隧道工程的抗错断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走滑断层 柔性接头 节段衬砌 抗错断性能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腔体加固的盾构隧道管片纵缝接头试验研究
4
作者 孙雪兵 甘海杰 +3 位作者 王金龙 吕延豪 娄英豪 柳献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31,53,共10页
[目的]盾构隧道使用年限的增加使得加固维修需求不断上升。复合腔体作为新型加固材料,其应用逐渐增多,因此研究其材料性能及不同接缝受力条件下的加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复合腔体加固的盾构管片纵缝接头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材料... [目的]盾构隧道使用年限的增加使得加固维修需求不断上升。复合腔体作为新型加固材料,其应用逐渐增多,因此研究其材料性能及不同接缝受力条件下的加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复合腔体加固的盾构管片纵缝接头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材料性能试验和接头受力分析。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接缝受力条件下加固盾构管片纵缝接头的受力性能、破坏形态及破坏机理,并对加固效果进行了评定。[结果及结论]试验结果显示:复合腔体抗压极限承载力和抗弯极限承载力分别为689.67 kN和8.25 kNm,弹性阶段抗弯刚度为1.93×10^(9) Nmm^(2)。复合腔体加固能够有效提高管片纵缝接头的承载能力和刚度,加固后正弯矩作用下接头的极限承载弯矩为289.29 kNm,负弯矩作用下接头的极限承载弯矩为134.95 kNm。复合腔体加固混凝土管片的界面强度是加固结构的关键性能指标,界面破坏后会降低结构的整体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盾构隧道 管片纵缝接头试验 复合腔体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锚栓布置下钢板加固的盾构隧道管片纵缝接头试验研究
5
作者 王金龙 甘海杰 +2 位作者 孙雪兵 娄英豪 柳献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7-75,共9页
[目的]针对目前常用的盾构管片钢板加固法存在的界面黏结薄弱、传力不明确等问题,有必要开展不同锚栓布置下钢板加固的盾构隧道管片纵缝接头(以下简称“接头”)的足尺试验,同时对现有锚栓布置方式优化设计。[方法]从试件设计、加固方法... [目的]针对目前常用的盾构管片钢板加固法存在的界面黏结薄弱、传力不明确等问题,有必要开展不同锚栓布置下钢板加固的盾构隧道管片纵缝接头(以下简称“接头”)的足尺试验,同时对现有锚栓布置方式优化设计。[方法]从试件设计、加固方法、加载设备及测试与加载方案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钢板加固的盾构隧道管片纵缝接头试验。针对正弯矩和负弯矩等不同受力状态下的纵缝,采用不同锚栓布置方式,开展接头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对比分析加固结构的受力性能和破坏模式,揭示其破坏机理,并评估不同锚栓布置下的加固效果。[结果及结论]对承受正弯矩作用的钢板加固的盾构隧道管片,增加纵缝两侧的锚栓布置,能够提升接头的承载能力,增幅为8%;对承受负弯矩作用的钢板加固的盾构隧道管片,减少纵缝两侧的锚栓布置,接头的承载能力未降低;针对不同锚栓布置下钢板加固的盾构隧道管片接头,黏结强度是加固结构的关键性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盾构隧道管片 纵缝接头试验 锚栓布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连续刚性短梁的盾构管片环缝变形分析
6
作者 刘洋 赵佳乐 李新龙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70-3180,共11页
为了分析盾构掘进过程中多环盾构管片沿竖向和横向的变形以及管片环缝的错台和张开量,考虑到单环管片沿轴向跨度较小且半径较大,管片环的抗弯及抗剪刚度远大于环缝处,将多环管片简化为非连续刚性短梁,其变形形式简化为2个沿隧道轴向的... 为了分析盾构掘进过程中多环盾构管片沿竖向和横向的变形以及管片环缝的错台和张开量,考虑到单环管片沿轴向跨度较小且半径较大,管片环的抗弯及抗剪刚度远大于环缝处,将多环管片简化为非连续刚性短梁,其变形形式简化为2个沿隧道轴向的线性分段函数。依据单环管片的受力平衡方程、环缝受剪导致错台、受弯导致接缝张开等条件,建立用于描述多环管片竖向和横向轨迹及环缝处弯矩和剪力的控制方程。进一步考虑到实际工程中管片壁后充填注浆、排水及充填层的固结过程,推导了荷载及基床系数线性分布情况下方程的具体形式,得到了对应的系数矩阵及常数项向量,大大简化了方程的求解过程。最后,结合环缝的抗弯及抗剪刚度,得到了管片环缝错台及张开量的计算公式。与实际工程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到的环缝错台及张开量的解析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规律一致,误差在合理范围,解析结果可以很好地反映多环盾构管片的变形形式及环缝错台和张开量的分布规律。该方法理论依据明确、程序化较高、应用简单,可用于求解沿隧道轴向的基床系数、液相重度和不均匀注浆压力在任意分布形式下,多环盾构管片的竖向和横向变形及环缝的错台和张开量,为盾构管片壁后充填、管片拼装及防渗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管片 环缝错台 环缝张开 管片轨迹 接缝防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变刚度衬砌振动台试验研究
7
作者 申玉生 张熙 +4 位作者 常铭宇 潘笑海 粟威 陶伟明 赵何霖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1-114,共14页
依托我国西部地区穿越大型活动断裂带隧道工程,基于“引”和“让”的抗震理念设计穿越断层隧道变刚度衬砌结构,实现结构诱导变形、减小地震损伤范围的目的,并开展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变刚度衬砌振动台试验进行验证。在水平剪切地震动激励... 依托我国西部地区穿越大型活动断裂带隧道工程,基于“引”和“让”的抗震理念设计穿越断层隧道变刚度衬砌结构,实现结构诱导变形、减小地震损伤范围的目的,并开展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变刚度衬砌振动台试验进行验证。在水平剪切地震动激励下,根据隧道结构的加速度、接触应力、应变响应特征,以及隧道结构整体、局部连接处震害形态,探究强震作用下变刚度衬砌节段的损伤特征和减震抗错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小于0.2g地震动时隧道结构沿轴向加速度放大系数呈断层破碎带中部大、交界面附近小的特点,地震动大于0.2g时分布形式则相反;边际谱幅值放大系数小于1时,表明隧道结构能量耗散、产生损伤,0.2g地震动后断层破碎带内隧道仰拱局部出现损伤,0.8g地震动后上盘与断层交界面隧道边际谱幅值放大系数降至0.3,结构损伤最为严重;交界面附近围岩-衬砌接触应力峰值小于上、下盘,但围岩发生塑性破坏的时机更早;破碎带内隧道仰拱损伤早于上、下盘,但损伤程度更轻;断层交界面附近衬砌开裂、错断最严重,需重点加强抗震设计;断层破碎带中部及上、下盘距交界面较远处由于衬砌变刚度结构和柔性接头的减震、诱导变形功能,震后隧道结构损伤程度较轻、范围较小。文中结论可为高烈度地震区隧道工程抗震与减震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断层破碎带 变刚度衬砌 柔性接头 幅值放大系数 振动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心荷载作用下斜拉桥混合塔结合段受力性能及传力机理研究
8
作者 孙颖 郑佳龙 +2 位作者 卓卫东 林道锦 苏绍铃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1-183,共13页
为探究斜拉桥混合塔结合段在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点及传力机理,以福安市栖云大桥混合塔的钢-钢壳混凝土结合段为研究对象,借助试验与数值分析手段,明确结合段在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与传力机理,并对结合段传力效率的影响因素进... 为探究斜拉桥混合塔结合段在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点及传力机理,以福安市栖云大桥混合塔的钢-钢壳混凝土结合段为研究对象,借助试验与数值分析手段,明确结合段在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与传力机理,并对结合段传力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参数分析。研究表明:后承压板式的斜拉桥混合塔结合段安全系数高,工作性能可靠,应力水平较低;竖向偏心荷载作用下,结合段受力性能符合偏心受压构件的受力特点,应变在截面上呈对称分布;结合段构件传力顺畅,荷载传递效率受承压板厚度及剪力连接件抗剪刚度的影响较大,传递效率随着承压板厚度或剪力连接件抗剪刚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趋于稳定的规律,当剪力键刚度增大至原设计抗剪刚度10倍以上或承压板厚度≥16 mm时,荷载传递效率基本保持不变;竖向偏心荷载在结合段内的传递存在明显的传力长度,超过该传力长度后,钢壳与填芯混凝土的承载比与结合段的截面刚度比基本接近,传力结束后钢壳与混凝土各自承担约50%左右的竖向荷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桥混合塔 结合段 受力性能 传力机理 模型试验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尾榫连接接缝的体外预应力预制节段梁受弯性能
9
作者 袁爱民 余京浩 +3 位作者 李维生 侯达 陈琦 王玺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2-360,共9页
针对体外预应力预制节段梁在接缝处断开导致的结构性能退化问题,提出了此类梁接缝局部连接的燕尾榫连接构造设计,并对燕尾榫连接的体外预应力预制节段试验梁进行了受弯性能试验研究.观察试验现象,总结破坏模式,分析荷载挠度曲线,预应力... 针对体外预应力预制节段梁在接缝处断开导致的结构性能退化问题,提出了此类梁接缝局部连接的燕尾榫连接构造设计,并对燕尾榫连接的体外预应力预制节段试验梁进行了受弯性能试验研究.观察试验现象,总结破坏模式,分析荷载挠度曲线,预应力变化曲线以及接缝张开宽度沿梁高变化规律,揭示了燕尾榫连接构造设计体外预应力节段梁的破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设置燕尾榫接缝连接方式的预制节段梁具有良好的延性,增加了预制节段梁的强度,具有多级破坏的特征;极限承载力状态时,燕尾榫连接提高了接缝处受压区抵抗强度,梁体极限承载力更大;张开接缝处的接缝宽度沿梁高呈线性分布,虚拟平均应变符合平截面假定;建立了接缝燕尾榫连接的体外预应力预制节段梁的有限元模型,并与试验进行了对比,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节段梁 接缝局部连接 体外预应力束 破坏模式 极限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环向接头影响下盾构隧道管片受力特性精细化数值研究
10
作者 石钰锋 周宇航 +3 位作者 胡梦豪 黄大维 蔡家城 蒋亚龙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6-128,共13页
为提高对盾构隧道管片的数值模拟精度,基于等效刚度设计原理,将盾构管片结构分析模型逐步细化,建立可考虑环向接头刚度折减、接头非连续性和螺栓预紧力的盾构隧道精细化数值模型;对均质圆环管片模型、开槽接头管片模型及所建模型进行相... 为提高对盾构隧道管片的数值模拟精度,基于等效刚度设计原理,将盾构管片结构分析模型逐步细化,建立可考虑环向接头刚度折减、接头非连续性和螺栓预紧力的盾构隧道精细化数值模型;对均质圆环管片模型、开槽接头管片模型及所建模型进行相同堆载工况下的数值分析,考察不同环向接头影响下盾构管片的受力特性区别;开展模型试验,对3种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均质圆环管片模型,开槽接头管片模型考虑了接头刚度折减,管片横向变形向薄弱接头处发展,会引发弯矩大规模重分布,导致弯矩零点、极值和包络线明显上移;相较于开槽接头管片模型,精细化数值模型进一步考虑了接头非连续性,管片发生接缝张开,会进一步加剧管片的横向变形,导致管片最大弯矩值增加近10%;增大预紧力能有效降低管片收敛变形及接缝张开,但预紧力过大也会引发应力集中,加剧管片接头破损,施加螺栓预紧力时应把握好管片整体横向变形与局部应力集中破坏间的平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管片环向接头 精细化数值模拟 管片内力 螺栓预紧力 受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更换梁段翼缘开孔型节点抗震性能
11
作者 熊晓莉 李飞平 +1 位作者 张宇 海闯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9,M0006,共13页
为实现地震作用下塑性铰的外移和震后结构的快速修复,提出一种可更换梁段翼缘开孔型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下对可更换梁段翼缘开孔型节点进行试验,研究该节点的抗震性能,得到该节点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系数、等效黏滞阻尼系数曲... 为实现地震作用下塑性铰的外移和震后结构的快速修复,提出一种可更换梁段翼缘开孔型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下对可更换梁段翼缘开孔型节点进行试验,研究该节点的抗震性能,得到该节点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系数、等效黏滞阻尼系数曲线和刚度退化曲线,并借助有限元软件对该节点进行不同梁柱截面尺寸的开孔直径变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该节点可使梁端塑性铰外移至翼缘开孔削弱处,且具有良好的承载力、延性和震后快速修复能力。随着开孔直径的增加,该节点的延性、耗能能力和刚度逐渐降低,但仍都能满足抗震性能指标要求,建议开孔削弱程度为0.20~0.35。改变梁柱截面尺寸后发现,只要保证开孔削弱程度在0.20~0.35之间,不同梁柱截面尺寸的可更换梁段翼缘开孔型节点仍然能够满足抗震性能指标要求且极限承载力下降幅度不超过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更换梁段 翼缘开孔 梁柱节点 抗震性能 试验研究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滑脱节段稳定性的影像学评估新指标
12
作者 张静 黄钟轶琛 +3 位作者 文冬琳 章瑶 王怡 李小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3-640,共8页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滑脱节段稳定性的影像评估指标及其诊断阈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例L4/5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动态X线、CT和MRI图像,根据雅加达失稳评分分为稳定组、潜在失稳组和失稳组。研究影像指标包括椎间盘、椎小关节、韧带及...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滑脱节段稳定性的影像评估指标及其诊断阈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例L4/5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动态X线、CT和MRI图像,根据雅加达失稳评分分为稳定组、潜在失稳组和失稳组。研究影像指标包括椎间盘、椎小关节、韧带及椎旁肌等亚结构特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卡方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组间差异。检验指标的多重共线性,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指标与节段稳定性的关系,计算优势比和95%置信区间,并通过约登指数确定临界值。结果:椎小关节间隙、黄韧带厚度及棘间韧带水肿发生率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椎小关节间隙增大、黄韧带增厚及邻近节段椎小关节积液增多为潜在失稳和失稳的危险因素。区分节段稳定与否的最佳临界值为椎间关节间隙<0.99 mm和黄韧带厚度<3.54 mm。结论:椎小关节间隙、黄韧带厚度和棘间韧带水肿与节段稳定性显著相关,有助于识别适合单纯减压手术的稳定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滑脱 节段稳定性 椎小关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诊断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注意力机制与多任务的肺部疾病诊断方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兆伟 方艳红 +1 位作者 郑明宇 锁斌 《计算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2-342,共11页
肺部疾病存在种类多、病灶区域小的特点,现有数据集也存在数据量小的问题,导致模型效果不理想。为提高诊断效果,提出一种基于多任务联合注意力机制的肺部诊断网络(ASNet)。基于U-Net构建多任务诊断网络,在原有病灶分割任务基础上加入病... 肺部疾病存在种类多、病灶区域小的特点,现有数据集也存在数据量小的问题,导致模型效果不理想。为提高诊断效果,提出一种基于多任务联合注意力机制的肺部诊断网络(ASNet)。基于U-Net构建多任务诊断网络,在原有病灶分割任务基础上加入病理分类任务,加强任务之间的联系,以分割任务为辅,提升分类任务准确率;提出多尺度挤压激励模块,加强空间和通道之间的信息融合;引入一种轴向注意力机制,强调全局上下文信息和位置信息缓解由于医疗数据匮乏引起的欠拟合问题;设计自适应多任务混合损失函数,实现分割和分类任务损失权重的均衡。在自建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网络在病灶分割任务上的Dice系数、特异性(SP)、灵敏度(SE)、HD距离和准确率的平均结果分别为81.1%、99.0%、84.1%、24.6 mm和97.5%,优于SAUNet++、SwinUnet等其他先进分割网络;在病理分类任务上比MobileNetV2网络在精确率、召回率和准确率指标上分别提升了2.0、1.8和1.7百分点,明显提升了在分类和分割上的精度,对小目标病灶分割效果更佳,其在合理的参数量下更适用于协助肺部疾病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信息融合 疾病诊断 多任务联合学习 注意力机制 医学图像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段预制拼装桥梁接缝齿型配筋剪力键抗剪性能研究
14
作者 张凯迪 贾俊峰 +2 位作者 周述美 程寿山 杜修力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5-974,共10页
研究了齿型配筋剪力键的抗剪性能及配筋形式对接缝抗剪能力的影响。基于已有试验结果,建立了混凝土接缝的三维数值仿真模型并验证其正确性,进一步探索了齿键配筋形式和接缝类型对接缝抗剪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键齿配筋对接缝的开... 研究了齿型配筋剪力键的抗剪性能及配筋形式对接缝抗剪能力的影响。基于已有试验结果,建立了混凝土接缝的三维数值仿真模型并验证其正确性,进一步探索了齿键配筋形式和接缝类型对接缝抗剪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键齿配筋对接缝的开裂荷载无明显影响;对干接缝、胶接缝2种形式,键齿配U形筋后的抗剪承载力相较于素混凝土键齿分别提高约7.0%和14.6%;键齿配筋会对接缝的失效模式产生影响,裂缝不仅会出现在阳齿上,也会在阴齿上发展。基于模拟结果对现有计算公式进行评估发现,当考虑钢筋贡献时,部分计算公式可以较准确地模拟配筋键齿的抗剪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段预制拼装桥梁 干接缝 胶接缝 抗剪承载力 键齿配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管片快速滑入式纵缝连接件抗拉性能分析
15
作者 闫祎晨 张孟喜 +1 位作者 官林星 李明杰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6-163,共8页
盾构管片快速滑入式纵缝连接件是目前盾构法隧道施工的一种新技术,该连接件具有拼装时间短、无需人工拧紧、成型隧道内壁光滑、真圆度高、防水性能高的优点,但关于新型连接件的设计构造和力学性能还不明确。基于快速滑入式纵缝连接件抗... 盾构管片快速滑入式纵缝连接件是目前盾构法隧道施工的一种新技术,该连接件具有拼装时间短、无需人工拧紧、成型隧道内壁光滑、真圆度高、防水性能高的优点,但关于新型连接件的设计构造和力学性能还不明确。基于快速滑入式纵缝连接件抗拉试验,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该连接件极限抗拉承载力、破坏模式、内力分布规律以及锚固性能等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并分析连接件锚筋构造参数对极限承载力、破坏模式和锚固性能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根据荷载-位移关系曲线可将连接件整个受力过程分为3个阶段,弹性阶段、局部屈服阶段和整体屈服阶段;连接件的极限抗拉承载力约为670 kN,公接头腹板处应力最大,与试验中公接头腹板被拉断的现象相吻合;该连接件的锚固性能较好,连接件锚筋轴力自顶部向底部逐渐减小;锚筋长度决定连接件的锚固性能,锚筋直径决定连接件的承载性能和破坏模式,建议锚筋长度取400 mm,锚筋直径取28 mm;提出连接件受拉后的3种破坏模式:接头拉断破坏、锚筋拉断破坏、混凝土锥体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管片接头 快速滑入式纵缝连接件 抗拉性能 破坏模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管片接头盾构隧道衬砌结构整环足尺试验研究
16
作者 赵明应 何应道 +3 位作者 吴鑫林 张肇一 白海文 柳献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3-148,共6页
[目的]目前,我国的盾构隧道结构存在管片局部削弱、接缝变形大、施工效率低及不利于自动化拼装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采用新型管片接头的盾构隧道结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方法]介绍了试验概况、加载方案及测试系统;基于新型管片接头的力... [目的]目前,我国的盾构隧道结构存在管片局部削弱、接缝变形大、施工效率低及不利于自动化拼装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采用新型管片接头的盾构隧道结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方法]介绍了试验概况、加载方案及测试系统;基于新型管片接头的力学性能,对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并开展新型管片接头盾构隧道衬砌结构整环足尺试验。[结果及结论]采用新型管片接头的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在各工况下的收敛变形、接缝变形量及连接件受力均满足设计要求;管片结构整体变形呈现左右不对称的特点,管片结构右腰的变形量和内力均大于左腰;管片结构在弹性阶段的刚度为2.21×10^(4)N/mm;由于正弯矩接头连接件的受力相较于负弯矩接头更加不利,因此在施工运营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管片结构顶底位置的接缝受力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管片接头 整环足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槽钢对隧道力学性能影响的计算方法
17
作者 江学辉 罗如平 +2 位作者 罗文俊 邓文武 胡瑞奇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5-173,共9页
为解决纵向槽钢模型试验成本高、周期长、效率低等问题,提出纵向槽钢作用下的盾构隧道力学性能计算方法。建立纵向槽钢作用下的应变-应力平衡方程并考虑盾构隧道管片间的接缝,从而推导出盾构隧道刚度和管片接缝张开量理论解。通过与隧... 为解决纵向槽钢模型试验成本高、周期长、效率低等问题,提出纵向槽钢作用下的盾构隧道力学性能计算方法。建立纵向槽钢作用下的应变-应力平衡方程并考虑盾构隧道管片间的接缝,从而推导出盾构隧道刚度和管片接缝张开量理论解。通过与隧道管片接缝张开量及等效抗弯刚度的经典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所提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并进一步分析纵向槽钢数量、截面面积、弹性模量及隧道结构设计参数对隧道力学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纵向槽钢数量、截面面积、弹性模量与隧道等效抗弯刚度呈线性正比例,与管片接缝张开量呈线性反比例,且隧道结构本身的设计参数对隧道管片接缝张开量、等效刚度有显著的影响,应依据隧道结构本身设计参数选择合适的纵向槽钢加固方案。该计算方法可快速准确地评估纵向槽钢对盾构隧道的影响,可用于隧道加固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槽钢 盾构隧道 隧道刚度 管片接缝张开量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弯矩传递足尺试验的大直径地铁盾构隧道承插式管片环间传力性能研究
18
作者 胡秋斌 师一鸣 +2 位作者 曹伟飚 李文勇 柳献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1-164,171,共5页
[目的]采用双排连接件的大直径盾构隧道接头力学性能及环间传力性能更为复杂,故有必要针对采用双排快速连接件的错缝拼装承插式管片,开展管片弯矩传递足尺试验,对新型接头在大直径盾构隧道中力学性能开展研究。[方法]基于某大直径盾构... [目的]采用双排连接件的大直径盾构隧道接头力学性能及环间传力性能更为复杂,故有必要针对采用双排快速连接件的错缝拼装承插式管片,开展管片弯矩传递足尺试验,对新型接头在大直径盾构隧道中力学性能开展研究。[方法]基于某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开展了大盾构隧道承插式管片弯矩传递足尺试验,研究了双排布置快速连接件接头的管片环间传力性能,得到了弯矩传递系数等重要设计参数,分析了新型接头受力性能发展规律,探究了新型接头隧道纵向传力机理并开展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及结论]采用新型接头的管片弯矩传递效应较好,错缝拼装方式纵缝接头转角刚度有所提高,充分发挥了管片本体的承载能力;随外荷载的增大,弯矩传递效应不断变化,弯矩传递系数是一个随外荷载不断变化的值;隧道纵向力增大,弯矩传递效应有所加强,纵向力对弯矩传递系数影响规律基本呈线性正相关关系。随隧道纵向力不断增大,纵缝接头转角刚度呈增大趋势,转角刚度与纵向力基本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大直径盾构隧道 管片接头 新型连接件 弯矩传递 转角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连续地基梁模型的基坑开挖诱发下卧盾构隧道变形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明华 钟煜轩 +1 位作者 陆锦斌 王克平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2-504,共13页
分析基坑开挖所诱发的下卧盾构隧道变形对评估其安全状态具有重要意义,但已有研究通常将下卧盾构隧道等效为均质连续梁,难以反映其环间接头的影响。为此,引入考虑环间接头转动和错台位移影响的非连续地基梁模型对基坑开挖所诱发的下卧... 分析基坑开挖所诱发的下卧盾构隧道变形对评估其安全状态具有重要意义,但已有研究通常将下卧盾构隧道等效为均质连续梁,难以反映其环间接头的影响。为此,引入考虑环间接头转动和错台位移影响的非连续地基梁模型对基坑开挖所诱发的下卧盾构隧道变形进行分析。首先,根据Mindlin解导出基坑开挖卸载作用在下卧盾构隧道轴线处所产生竖向附加荷载的理论表达式;其次,基于非连续地基梁模型,推导竖向附加荷载作用下盾构隧道环段的竖向位移控制微分方程及环间接头的内力连续性条件与变形关系;最后,利用有限差分法建立下卧盾构隧道竖向位移的理论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工程案例进行对比验证,分析接头转动刚度和剪切刚度、地基反力系数、基坑开挖深度以及基坑与盾构隧道水平间距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非连续地基梁模型所得到的盾构隧道竖向位移与实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分布曲线在环段内光滑、在环间接头处有突变,反映了环间接头的转动和错台位移特性;随着接头转动刚度的增加,环段接头转角位移会逐渐减小,环间错台量则会逐渐增加;而接头剪切刚度越大,盾构隧道竖向位移与环间错台量则会越小;地基反力系数以及隧道与基坑间距的增大,基坑开挖深度的减小,均会使得盾构隧道竖向位移与环间错台量减小,其弯矩与剪力亦可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开挖 下卧盾构隧道 非连续地基梁模型 环段接头 竖向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置纳米流体阻尼器的沉管隧道管节接头耗能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20
作者 孟庆旭 苏雷 +3 位作者 黄俊超 郑烨炜 陈炜昀 凌贤长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58,共8页
沉管隧道接头刚度相对较小,在地震作用下极易产生大变形,对沉管隧道的安全造成威胁。过去研究表明:在管节接头布置减震耗能装置可以降低隧道接头的动力响应,减轻隧道震害。鉴于此,为探索设置纳米流体阻尼器的沉管隧道管节接头的耗能特性... 沉管隧道接头刚度相对较小,在地震作用下极易产生大变形,对沉管隧道的安全造成威胁。过去研究表明:在管节接头布置减震耗能装置可以降低隧道接头的动力响应,减轻隧道震害。鉴于此,为探索设置纳米流体阻尼器的沉管隧道管节接头的耗能特性,首先,采用一种基于纳米流体材料的新型阻尼器,将其设置在沉管隧道管节接头处;然后,基于开源有限元数值计算平台Open Sees,通过定义节点代表管节接头两端的刚端头,通过定义连接两侧节点的非线性弹簧模拟GINA止水带和剪力键,从而建立管节接头三维简化力学模型,表明该接头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管节接头的受力特点;最后,针对设置与不设置纳米流体阻尼器2种工况对比管节接头耗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采用等效弹簧模型可以有效地模拟沉管隧道管节接头各部分的非线性特性;2)与不设置阻尼器相比,设置纳米流体阻尼器后,沉管隧道管节接头耗能明显增大,垂直/水平剪力键承载力显著提高,轴向刚度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管隧道 管节接头 纳米流体阻尼器 耗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