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下高校有组织科研的治理创新 被引量:4
1
作者 常亮 赵显嵩 杨春薇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共9页
高校是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的关键一环。通过对一体化布局的体系构成、结构逻辑与网络特征进行考察和分析,指出高校科技创新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结合点。回顾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高校科技创新取... 高校是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的关键一环。通过对一体化布局的体系构成、结构逻辑与网络特征进行考察和分析,指出高校科技创新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结合点。回顾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高校科技创新取得的历史性进展与宝贵经验,指出有组织科研将引发高校科技创新的深刻变革。作为大学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高校科技创新治理结构的网络化育成,是推动和实现高校有组织科研治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应从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等方面着手,探索以治理创新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 科技创新 高校有组织科研 新型举国体制 治理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笔谈: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建设路径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战军 卢晓中 +4 位作者 刘继安 李森 崔友兴 杜彬恒 陈时见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1,共18页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这“六个力”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六大特质”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新高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显著标识,也是理解和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维度和实践向度,具有整体性、统一性、协调性。只有准确把握“六大特质”的内涵特征和价值指向,才能科学把握建设教育强国的方向和路径。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从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等多个维度理解“六大特质”的丰富内涵和内在关系。思政引领力是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能力,有力昭示了教育强国的政治方向和鲜明底色。人才竞争力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自主培养和吸收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能力,深刻揭示了教育强国的先导任务和基础地位。科技支撑力是教育系统整合创新要素、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深刻揭示了教育强国的战略支撑和重要使命。民生保障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能力,揭示了教育强国的人民属性和价值追求。社会协同力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系统内部协同和学校、家庭、社会同向同行、协调配合的能力,揭示了教育强国的本质规律和实践要求。国际影响力是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战略的能力,深刻揭示了教育强国的重大标志和世界意义。“六大特质”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判断是否建成教育强国的标准,是探索建设教育强国的实践路径。要从整体上研究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依据、总目标、总任务,从具体路径上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任务协调推进、逐步达成,最终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思政引领力 人才竞争力 科技支撑力 民生保障力 社会协同力 国际影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生态构建 被引量:1
3
作者 石长慧 姚凯 +3 位作者 陈丽君 易丽丽 赵玲玲 丑丽艳 《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共9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重要论述,2025年2月,《技术经济》编辑部联合“人才强国”主题沙龙,围绕“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专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重要论述,2025年2月,《技术经济》编辑部联合“人才强国”主题沙龙,围绕“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专题,组织专家从创新环境优化、产才深度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区域协同创新等维度展开深度研讨。与会专家聚焦人工智能时代人才生态重构、新型研发机构跨界协同机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模式创新、产教融合示范区建设等核心议题,系统探讨了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重构策略、创新要素市场配置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生态重构 人工智能时代 三位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学理分析、模型构建与实践策略
4
作者 傅骞 刘鹏飞 陈建伟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0-78,共9页
在人才自主培养要求下,有必要对接核心素养育人导向,构建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发展模型,以系统性指导人才培养实践。该文以已有模型为理论起点,以人才发展规律为基本遵循,基于预测因素(认知能力、人格特质)、核心素养目标(科学素... 在人才自主培养要求下,有必要对接核心素养育人导向,构建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发展模型,以系统性指导人才培养实践。该文以已有模型为理论起点,以人才发展规律为基本遵循,基于预测因素(认知能力、人格特质)、核心素养目标(科学素养、创新素养、跨学科素养、数字素养)、能力发展轨迹(潜质、胜任、精专、卓越)三维架构,构建了一个贯通兴趣激发、素养强化和创新突破三个发展阶段,全面覆盖选才、育才和评价三个环节的一体化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发展模型,随之提出动态适配人才选拔、生态赋能人才培育、效能增值人才评价三个实践策略,最后对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人才发展 人才培养 模型构建 实践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驱动下饲料行业人才需求与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5
作者 陈孟博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93-96,共4页
科技创新成为新时期各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使饲料行业经历了深刻变革。研究聚焦科技创新驱动下,饲料行业在饲料配方技术、加工工艺、生产过程与绿色可持续方面的新发展和对人才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分析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成为新时期各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使饲料行业经历了深刻变革。研究聚焦科技创新驱动下,饲料行业在饲料配方技术、加工工艺、生产过程与绿色可持续方面的新发展和对人才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分析科技创新驱动下饲料行业的人才存在专业技能水平不足,创新意识薄弱,综合能力欠缺等问题。最后,根据饲料行业对人才提出的新需求以及现有人才能力存在的问题,分别从高校教育改革、企业培养人才、社会培训和继续教育三方面提出培养饲料行业人才能力的策略,旨在更好地满足饲料行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饲料行业 人才需求 能力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金融政策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6
作者 文婕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3-158,共6页
以“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04—2023年我国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科技金融政策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赋能机制。研究发现:科技金融政策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具有赋能作用,这一结论经过稳健... 以“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04—2023年我国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科技金融政策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赋能机制。研究发现:科技金融政策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具有赋能作用,这一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后仍然成立。科技金融政策在非资源型城市、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更能发挥比较优势,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赋能作用更为显著。缓解融资约束、促进科技人才集聚是科技金融政策助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重要渠道。科技金融政策具有明显空间溢出效应,能够推动“本地—邻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研究结论为加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金融政策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 融资约束 科技人才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OEG框架的省域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活力提升路径研究
7
作者 杨坤 殷涛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89-98,共10页
人工智能产业是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创新活力是实现长期愿景的动力体现。本文从“知识产出”、“价值创造”双重维度,构建省域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活力评价体系;基于TOEG(技术-组织-环境-政府)理论框架,运用NCA与fsQCA方法,探究技术研... 人工智能产业是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创新活力是实现长期愿景的动力体现。本文从“知识产出”、“价值创造”双重维度,构建省域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活力评价体系;基于TOEG(技术-组织-环境-政府)理论框架,运用NCA与fsQCA方法,探究技术研发投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人才引培、科技载体建设、公民需求压力、府际竞争压力、数字政府及数字治理在提升省域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活力的联动效应。结果显示:存在“技术-组织驱动型”、“技术-组织-政府主导型”、“组织-政府驱动型”3种提升创新活力的适配路径,其中,技术研发投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人才引培、科技载体建设是高水平创新活力的必要条件,数字政府是提升创新活力的关键要素;对比高与非高组态结果发现:组态结果呈因果非对称关系;科技载体建设和公民需求压力的条件组合与数字政府和数字治理政策的条件组合存在互补替代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产业 创新活力 TOEG 框架 NCA fsQCA 数字人才 数字政府 科技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视野下岗位、项目、资金配置一体化的高校科技人才组织模式探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俊儒 李敏 张长玲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4-175,共12页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是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党中央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目的是强化党中央对国家战略科技事业的统筹协调能力,解决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不够、科技创新...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是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党中央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目的是强化党中央对国家战略科技事业的统筹协调能力,解决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等问题。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科技创新要素配置一体化,是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一项主要改革任务。在作为教育基地、科技阵地、人才高地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人才资源与智力资源高度集中,科技创新要素配置同样存在若干不完善、不合理之处,资源错配浪费的问题长期存在。提升岗位、项目、资金三类最关键创新要素的一体化程度,从以“要素”为核心的科技管理方式转变为以“人”为核心的组织模式,将有力打通高校科技人才使用的“最后一公里”,对其他科技研发单位形成示范引领作用。文章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首先对美国、英国、德国等世界科技强国的高校科技人才组织模式进行文本分析,对不同组织模式中的岗位聘任、要素供给、资源共享、利益分配方式进行拆解,比较及归纳出各自的典型特征、经验做法、主要优势;其次立足中国高校实际,借鉴各国组织模式中的长处,在“有组织的科研”语境下,以系统思维探究一种适应高校新发展阶段的一体化组织模式,并提出实现路径和范例。文章提出的岗位、项目、资金配置一体化的组织模式思路主要是:不再孤立看待各项创新要素,依靠高校党组织在网状管理架构中的中心结点优势,发挥集中统一领导、上下级组织联动、密切联系群众等方面的强大组织力,以“混合一体化”的组织模式加强关键创新要素统筹配置,激发“人”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形成科学家本位的有组织科研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科技人才 科技创新 新质生产力 岗位、项目、资金配置一体化 组织模式 人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epSeek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6
9
作者 徐政 邱世琛 葛力铭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129,共12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重塑全球教育体系,尤其是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领域,DeepSeek作为新一代的大语言模型不仅在知识整合、个性化学习支持、高阶思维训练等方面提供了突破性的技术赋能,还通过智能化手段推动教育体系的重构,...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重塑全球教育体系,尤其是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领域,DeepSeek作为新一代的大语言模型不仅在知识整合、个性化学习支持、高阶思维训练等方面提供了突破性的技术赋能,还通过智能化手段推动教育体系的重构,其核心目标是构建适应未来科技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具备跨学科知识整合、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全球化视野,从而满足国家在关键领域的人才需求。文章通过对Deepseek赋能拔尖创新人才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的探讨,进而系统性提升国家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首先,DeepSeek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四大核心价值意蕴:跨学科知识整合与创新思维跃迁的智能融通、自主学习进阶与高阶认知建构的个性导航、智能创新生态构建与科研范式变革的协同共进、全球知识互联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视野拓展。其次,DeepSeek的赋能逻辑主要包括智能赋能、认知赋能和生态赋能:智能赋能侧重于课程整合与高阶思维培养,优化知识体系结构,推动学生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创新转变;认知赋能通过智能学习分析实现差异化教学,塑造创新素养,提高人才培养的精准性和适应性;生态赋能强调协同育人环境的建设,打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系统性支撑体系。最后,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DeepSeek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包括:一是构建智能化评价体系,利用精准测评与创新驱动优化人才选拔机制,推动能力导向的教育评价改革;二是实施智能辅助教学,通过深度个性化学习与高阶认知训练,强化拔尖创新人才的思维塑造;三是打造智能科研生态,推动人机协同创新,促进跨学科合作与前沿研究范式转变;四是加强实践创新驱动,提升从知识生成到技术转化的链条,推动人工智能在现实问题解决中的应用。未来,DeepSeek可进一步优化智能技术应用,提升人才培养体系的精准性与适应性,为破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为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Seek 拔尖创新人才 人工智能 教育强国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2025年全球医院感染领域研究热点—基于科技人才维度的系统探索
10
作者 刘铭仁 王云皓 刘园园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50-1258,共9页
目的 系统分析2020—2025年全球医院感染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重点探讨科技人才发展战略,为该领域的人才培养、学科布局及循证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数据源,检索2020年1月—2025年1月医院感染相关文... 目的 系统分析2020—2025年全球医院感染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重点探讨科技人才发展战略,为该领域的人才培养、学科布局及循证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数据源,检索2020年1月—2025年1月医院感染相关文献,使用VOSviewer和Bibliometrix (R4.4.0)等工具,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文献的年度发文量、国家/地区、作者、高被引文献及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并梳理该领域科技人才的分布特征、协作模式及与研究热点的适配性。结果 共纳入9 566篇文献。年发文量在2021年达到高峰后(2 036篇),进入年均1 800篇以上的高位平台期;中美形成了双核心研究格局,中国学者在高产出作者中占据主导地位;高被引文献多发表于2020—2021年,主要聚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早期的临床特征与医院感染风险;研究热点呈现“临床流行病学与防控管理”和“病原微生物耐药机制”双主线,但现有人才体系在跨学科适配和国际协作深度方面仍存在不足。结论 近五年来,全球医院感染研究已进入常态化阶段,中美双核心格局中,中国学者的作用至关重要。从人才维度来看,需要围绕研究热点制定科技人才发展战略,包括完善跨国协作机制、创新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建立动态适配评价体系,为该领域的人才发展提供行动指引与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人才发展战略 人才维度探索 医院感染 研究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中的发展方向 被引量:7
11
作者 曾天山 徐晔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7,共11页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工程。教育强国建设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需求,聚焦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全面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现实状况,进一步...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工程。教育强国建设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需求,聚焦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全面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现实状况,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中的使命和责任:以思政引领力为方向引领,以人才竞争力为重要使命,以科技支撑力为战略部署,以民生保障力为根本支撑,以社会协同力为基本保障,以国际影响力为显著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教育强国 思政引领力 人才竞争力 科技支撑力 民生保障力 社会协同力 国际影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建议——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12
作者 郑程 符友知 +3 位作者 刘兰妤 盛敏 董建辉 陈登松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218-221,共4页
为推进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人才评价改革,通过调研分析当前科技人才评价现状,从科研课题组人员数量、结构层次及职能分工等角度深入剖析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从分类标准、指标设置、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健全科学... 为推进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人才评价改革,通过调研分析当前科技人才评价现状,从科研课题组人员数量、结构层次及职能分工等角度深入剖析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从分类标准、指标设置、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健全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改进和创新农业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技人才 分类评价体系 思考与建议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科技人才流动水平的测算及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回归模型
13
作者 刘诗昆 姚奕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基于熵权法对引力模型进行修正,定义并测算了中国2003—2019年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科技人才流动水平,并结合空间误差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中国城市科技人才流动水平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全局和局部影响.结果表明:城市间的... 基于熵权法对引力模型进行修正,定义并测算了中国2003—2019年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科技人才流动水平,并结合空间误差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中国城市科技人才流动水平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全局和局部影响.结果表明:城市间的科技人才流动总水平逐步提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虹吸现象愈发明显,表现出两极化趋势;整体上,科技人才流动水平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表现为边际效应递减的促进作用;区域视角中,局部效应的空间差异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了“南强北弱”的分布特征,科技人才流动在中西部部分城市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科技人才流动 引力模型 空间误差模型 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14
作者 李立国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1,共9页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连接点,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需要立足中国国情,遵循...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连接点,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需要立足中国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成为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心、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的有效机制。优化“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科结构与区域布局,加快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使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部分新型研究型大学早日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博士生教育 科技创新 “双一流”建设高校 新型研究型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科技人才队伍性别平衡: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ADVANCE项目的演进、举措与成效
15
作者 王涛利 洪敏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0-179,共10页
为了应对科技人才队伍性别失衡、女性科技人才职业发展存在瓶颈等问题,美国于2001年正式设立由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ADVANCE项目。本文聚焦项目发展历程、改革举措和成效挑战,研究探讨美国赋能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实践进展。该项目主要... 为了应对科技人才队伍性别失衡、女性科技人才职业发展存在瓶颈等问题,美国于2001年正式设立由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ADVANCE项目。本文聚焦项目发展历程、改革举措和成效挑战,研究探讨美国赋能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实践进展。该项目主要经历萌芽、转向、拓展和多样化4个阶段,逐渐形成机构变革、规划、适应和合作4个轨道,并采取机构转型、组织自评、循证决策和促进合作等改革举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以资助项目形式提升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人才队伍综合竞争力的改革实践为中国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人才队伍 女性科技人才 ADVANCE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境外高水平科技人才回流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16
作者 齐宏纲 产健 +1 位作者 师俊杰 雒瑞慧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237,共15页
基于2009—2020年1 248名有过境外留学或工作经历且随后回国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履历信息,分别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嵌套Logit模型分析了中国境外高水平科技人才回流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基于2009—2020年1 248名有过境外留学或工作经历且随后回国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履历信息,分别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嵌套Logit模型分析了中国境外高水平科技人才回流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境外人才流出城市网络以中国香港、美国剑桥为核心城市,流入城市网络以北京、上海为核心城市,且回流城市分布区域差异显著;2)剑桥(美)是北京、上海境外人才回流的主要来源地,回流至南京的境外人才的主要来源城市是新加坡,而中国香港是广州、武汉境外人才回流的主要来源地;3)个体微观因素上,学缘联系与人才引进计划等级均显著影响人才回流的城市选择。宏观因素上,中国城市的高薪资待遇、较高的科技投入强度和顶尖科研平台的高度集聚是吸引境外高水平科技人才回流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教育服务设施舒适性和气温舒适性因素也显著影响境外人才回流的城市选择;4)城市宏观因素对人才回流区位选择的影响存在个体异质性,男性、流动经验丰富、境外居留时间长、重视学缘社会联系、获得高等级人才引进计划支持以及于较晚回流的境外人才在回流选择时,更为重视城市较高的薪资水平和顶尖科研平台的建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水平科技人才 境外 人才回流 人才引进 城市网络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三重逻辑
17
作者 张玉倩 李天群 苏晨晨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2-88,共7页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基于深刻政策背景、现实需求、历史经验的多维考量。教育科技...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基于深刻政策背景、现实需求、历史经验的多维考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逻辑在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增强核心竞争力有效应对全球挑战,新发展格局下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双碳目标视域下推动成果转化助力绿色可持续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在于:教育作为基础支撑,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智力支持;科技作为核心驱动,研用创新技术助力产业升级;人才作为重要保障,通过创新知识促成成果转化;通过内在联系和协同效应,以良性循环推动生产力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逻辑在于:加强顶层设计,确保教育、科技、人才战略目标协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区域间平衡发展提升整体效率;加大研发投入,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水平实现系统效能;推动产学融合,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构建竞争优势;强化人才培养,扎实推进教育改革引领建设人才队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新质生产力 教育体制改革 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历史回溯、变迁动力与发展路径
18
作者 肖平 安培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2期65-72,共8页
产业工人队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力量,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经历了服务革命战争、形塑主人翁地位、与经济改革相适应、培育大国工匠四个阶段。从变迁动力看,党的中心任务变化是核心动力;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革命是基本动力;产业工人身份与... 产业工人队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力量,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经历了服务革命战争、形塑主人翁地位、与经济改革相适应、培育大国工匠四个阶段。从变迁动力看,党的中心任务变化是核心动力;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革命是基本动力;产业工人身份与需求变化是重要动力;糊口求生到全面发展是内在驱力;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是外在推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路径是:加强战略谋划,积极优化和落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顶层设计;强化思想引领,建设富有劳模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实现权益兜底,保障产业工人权益促进机器换人到人机协同;推进教育赋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工人培养体系;促进城乡统筹,推动作为产业工人主体力量农民工的现代化转型;实现创新驱动,改革产业工人发展制度,畅通其提升和成长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工人队伍 科技革命 产业升级 人才强国 制造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现实阻滞与发展策略
19
作者 韦谜 《农村农业农民》 2025年第7期27-32,共6页
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关键在于构建并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其核心构成要素主要包含新型农业劳动者、新型农业劳动工具以及新型劳动对象。但在培育与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进程中,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如农业... 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关键在于构建并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其核心构成要素主要包含新型农业劳动者、新型农业劳动工具以及新型劳动对象。但在培育与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进程中,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业人才发展体系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的数据安全风险等。基于此,迫切需要采取综合性举措,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以培育高质量农业人才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数据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稳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核心要素 农业科技创新 人才 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民式科技青年”模式服务广西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探讨
20
作者 吕惠中 黄善慰 +1 位作者 赵青 莫锋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7期187-191,共5页
新农民式科技青年是指在城归群体中,拥有科技等重要生产要素的人群。在农村“空心化”的背景下,如何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农村空心化、现有人才路径不足的背景呼唤新农民科技青年扎根农村。该文基于实证案例和推拉理... 新农民式科技青年是指在城归群体中,拥有科技等重要生产要素的人群。在农村“空心化”的背景下,如何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农村空心化、现有人才路径不足的背景呼唤新农民科技青年扎根农村。该文基于实证案例和推拉理论分析,认为新农民式科技青年扎根农村大有可为,同时面临着认同、保障的困境,需要从顶层设计、完善机制等采取措施,以便科技青年更好地扎根革命老区,服务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乡青年 人才模式 新农民式科技青年 广西革命老区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