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ar-Field Beam Training for Holographic MIMO Communications: Typical Methods, Challeng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被引量:1
1
作者 SHEN Jiayu YANG Jun +2 位作者 ZHU Chen DENG Zhiji HUANG Chongwen 《ZTE Communications》 2024年第1期41-52,共12页
Holographic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HMIMO)has become an emerging technology for achieving ultra-high frequency spectral efficiency and spatial resolution in future wireless systems.The increasing antenna apertu... Holographic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HMIMO)has become an emerging technology for achieving ultra-high frequency spectral efficiency and spatial resolution in future wireless systems.The increasing antenna aperture leads to a more significant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pherical wavefront in near-field communications in HMIMO scenarios.Beam training as a key techniqu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s worth exploring in this near-field scenario.Compared with the widely researched far-field beam training,the increased dimensionality of the search space for near-field beam training poses a challenge to the complexity and accuracy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In this paper,we introduce several typical near-field beam training methods:exhaustive beam training,hierarchical beam training,and multi-beam training that includes equal interval multi-beam training and hash multi-beam training.The performances of these methods are compared through simulation analysis,and their effectiveness is verified on the hardware testbed as well.Additionally,we provide application scenarios,research challenges,and potential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near-field beam trai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ographic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HMIMO) beam training NEAR-FIELD equal interval multi-beam(EIMB)training hash multi-beam(HMB)train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trol method of unfavorable speed interval for high-speed trains 被引量:1
2
作者 Lindong WANG Qiang HUANG +1 位作者 Yuqing ZENG Fengtao LIN 《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2012年第3期153-159,共7页
In tests on dynamic performance of high-speed train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n unfavorable speed interval for some vehicles, which would he harmful to the daily operation of the vehicle.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 In tests on dynamic performance of high-speed train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n unfavorable speed interval for some vehicles, which would he harmful to the daily operation of the vehicle.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of vibration frequencies of the vehicle and its running speed,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unfavorable speed interval is caused by the vibration superposition of the natural frequency of the vehicle system with the frequency of external excitation. Taking some electric multiple units (EMUs) as examples, we proposed an approach to obtaining the unfavorable speed interval of vehicles.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vibration frequencies and the running speed of the vehicle, the natural frequencies of the vehicle system and the external excitations are distinguished. In the end, we suggest some measures to minimize the negative influences of the unfavorable speed interval, such as shifting frequency, reducing or eliminating external exc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speed trains unfavorable speed interval dynamic perform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中等强度持续运动和高强度间歇运动对注意缺陷症状男大学生抑制控制的影响
3
作者 史磊 还沐阳 +2 位作者 何畅爽 彭晓莹 全明辉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54,共8页
对比急性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ICT)和高强度间歇运动(HIIT)对注意缺陷症状男大学生抑制控制的影响,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探究其脑机制。采用随机交叉设计,受试者按随机顺序接受3种干预措施(MICT、HIIT和静坐休息),并在干预前... 对比急性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ICT)和高强度间歇运动(HIIT)对注意缺陷症状男大学生抑制控制的影响,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探究其脑机制。采用随机交叉设计,受试者按随机顺序接受3种干预措施(MICT、HIIT和静坐休息),并在干预前、干预后20和50min进行色词Stroop任务和fNIRS测量,共20名受试者完成所有试验。结果表明,MICT和HIIT均改善Stroop任务的正确率,但HIIT仅在干预后50 min的不一致条件下有显著改善(t=3.41,P=0.002)。此外,MICT显著改善Stroop一致任务的反应时(t=-4.12,P=0.001)并持续至运动后50 min(t=-3.45,P=0.001)。运动后20min,MICT显著提高一致条件任务下右侧腹外侧前额叶皮质(R-VLPFC)的激活状态(t=2.92,P=0.005),且反应时和R-VLPFC激活改善正相关(r=-0.37,P=0.02)。研究认为,相较于HIIT,MICT对抑制控制任务的更多维度产生显著改善,R-VLPFC激活增加可能是MICT改善抑制控制的潜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强度持续运动 高强度间歇运动 注意缺陷症状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 抑制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制式低真空磁悬浮系统运输能力研究
4
作者 赵鹏 张云娇 +2 位作者 付昌友 邵壮 马佳骏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以电动制式低真空磁悬浮系统的运输能力影响因素及能力范围为研究目的,从电动制式低真空磁悬浮系统速度高、阻力小、运行环境封闭的技术特点出发,分析对系统运输能力存在影响的限制因素,重点通过对车站分布需求、列车性能、道岔系统、... 以电动制式低真空磁悬浮系统的运输能力影响因素及能力范围为研究目的,从电动制式低真空磁悬浮系统速度高、阻力小、运行环境封闭的技术特点出发,分析对系统运输能力存在影响的限制因素,重点通过对车站分布需求、列车性能、道岔系统、列控系统、通过能力等明显影响运输能力的5个因素展开研究,采用理论分析法、软件仿真分析法、数值计算法等方法分析磁悬浮系统运输能力计算影响效果,得出电动制式低真空磁悬浮系统的运输能力范围结论。研究假设低真空超高速磁浮系统列车2~8辆编组形式,模拟列车区间追踪运行、车站折返等不同工况,分析系统追踪间隔及列车折返能力,科学、客观地提出高峰小时运输能力,并预测系统运输能力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真空磁悬浮 运输能力 车站分布 列控系统 通过能力 追踪间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虚拟编组列车间隔防护距离计算的工程应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梁九彪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58-262,共5页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虚拟编组列车运行符合绿色节能和绿智融合发展工程的建设要求。为了解决虚拟编组列车运行追踪间隔控制难题,应确定影响虚拟编组间隔距离控制的主要因素。[方法]针对虚拟编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以虚拟编组列车间隔防护...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虚拟编组列车运行符合绿色节能和绿智融合发展工程的建设要求。为了解决虚拟编组列车运行追踪间隔控制难题,应确定影响虚拟编组间隔距离控制的主要因素。[方法]针对虚拟编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以虚拟编组列车间隔防护原理及信号系统方案为基础,建立虚拟编组列车追踪相对速度防护模型,通过计算参数分析间隔距离控制的影响因素,并总结虚拟编组的技术特点和工程应用优势。[结果及结论]虚拟编组的前后列车追踪距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追踪列车的控制设备动作反应时间和列车运行速度,虚拟编组列车具备追踪间距短、列车运行效率高、运输组织灵活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虚拟编组列车 间隔防护距离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预发车的高速铁路列车出发追踪间隔时间压缩方法
6
作者 鲁工圆 胡留洋 +2 位作者 彭慧 张宏翔 张守帅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68-1377,共10页
出发追踪间隔时间是限制列车实现3 min追踪运行的主要瓶颈之一,压缩出发追踪间隔时间可有效提高线路通过能力.首先,分析高速列车出发追踪运行过程,提出在出站信号机内侧一定距离设置预发车信号机,使列车在出站信号机开放时具有一定初速... 出发追踪间隔时间是限制列车实现3 min追踪运行的主要瓶颈之一,压缩出发追踪间隔时间可有效提高线路通过能力.首先,分析高速列车出发追踪运行过程,提出在出站信号机内侧一定距离设置预发车信号机,使列车在出站信号机开放时具有一定初速度且剩余出站距离缩短;并设计预发车过程的“故障导向安全”原则以确保列车不冒进出站信号机;然后,在分析影响压缩出发追踪间隔时间因素的基础上,研究不同预发车方案下的列车控车模式曲线;最后,以上海虹桥站高速场为例进行仿真验证.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压缩列车出发追踪间隔时间,压缩效果随预发车距离的增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到发线有效长可提供200 m预发车距离时,最大可压缩列车出发追踪间隔时间26 s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出发追踪间隔时间 预发车 列车提前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纵向风及列车侧门开启方式对车厢内火灾温度场影响研究
7
作者 徐志胜 程昕菲 +3 位作者 陈俊伟 赵家明 刘邱林 谢宝超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672-3683,共12页
为了探究隧道纵向通风、列车侧门开启方式对车厢内部火灾烟气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建立1∶15缩尺寸“车-隧”耦合试验模型,以及着火车厢侧门双侧开启时“车-隧”耦合区间车厢内部考虑无量纲纵向风速、无量纲侧门开口因子、无量纲火源热... 为了探究隧道纵向通风、列车侧门开启方式对车厢内部火灾烟气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建立1∶15缩尺寸“车-隧”耦合试验模型,以及着火车厢侧门双侧开启时“车-隧”耦合区间车厢内部考虑无量纲纵向风速、无量纲侧门开口因子、无量纲火源热释放速率的无量纲烟气回流长度分段函数关系式。定性分析车厢顶部烟气温度分布规律,定量分析车厢内烟气回流长度数据,从而揭示烟气回流长度随纵向风速、侧门开启方式和火源热释放速率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纵向风速下,火源上游烟气温度分布在贯通门位置处发生明显降低。不同侧门开启方式下,着火车厢侧门双侧开启工况的火源上游温度衰减速率大于侧门单侧开启的工况;随着车厢每侧侧门开启数量增加,着火车厢侧门单侧开启工况与双侧开启工况的火源上游温度衰减速率差距随之增大。着火车厢、非着火车厢侧门均单侧开启时,烟气回流长度变化规律受贯通门停滞影响较大,当火源热释放速率增大至5.7 kW,纵向风速大于0.8 m/s后,烟气回流长度不再随纵向风速的增大而变化。着火车厢侧门双侧开启、非着火车厢侧门单侧开启时,烟气回流长度符合加速衰减区、停滞区、缓慢衰减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可为提升列车火灾烟气防治效果,加强区间隧道烟气控制及运营安全提供经验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隧”耦合区间 车厢火灾 侧门开启方式 纵向通风 温度分布 烟气回流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I-PSK离散复合编码脉冲串优化设计算法
8
作者 张劲东 刘浩 +1 位作者 刘思琪 李晨轩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5,共11页
针对设计具有优良模糊函数和探测性能的重复间隔相位编码(PRI-PSK)离散复合编码脉冲串问题,研究引入脉间离散脉冲重复间隔编码和脉内离散相位编码。通过分析脉冲串中心模糊函数,建立了以最小化模糊函数积分旁瓣为优化目标的PRI-PSK离散... 针对设计具有优良模糊函数和探测性能的重复间隔相位编码(PRI-PSK)离散复合编码脉冲串问题,研究引入脉间离散脉冲重复间隔编码和脉内离散相位编码。通过分析脉冲串中心模糊函数,建立了以最小化模糊函数积分旁瓣为优化目标的PRI-PSK离散复合编码脉冲串波形优化模型。在优化方面,基于最优性条件(KKT)优化框架和交替方向乘子法(ADMM)构建了一个用于优化PRI-PSK离散复合编码脉冲串波形的KKT-ADMM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够显著降低距离和速度模糊函数的积分旁瓣水平,从而有效改善了脉冲串波形的整体性能,此外所设计的波形相较于常规编码信号在转发干扰抑制方面具备不错的抗转发干扰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复合编码脉冲串 模糊函数 脉冲重复间隔编码 积分旁瓣 最优性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移动闭塞的重载列车追踪间隔模型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刘骥阳 张进川 宋宗莹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1,30,共11页
目前我国重载铁路普遍采用固定闭塞,列车追踪间隔较长且基本达到当前闭塞制式下的极限,而移动闭塞可以大幅度缩短列车追踪间隔,提高线路运输能力。因此根据我国重载列车运行特点,结合道路车辆跟驰理论,从工况选择的角度,分析建立基于移... 目前我国重载铁路普遍采用固定闭塞,列车追踪间隔较长且基本达到当前闭塞制式下的极限,而移动闭塞可以大幅度缩短列车追踪间隔,提高线路运输能力。因此根据我国重载列车运行特点,结合道路车辆跟驰理论,从工况选择的角度,分析建立基于移动闭塞的重载列车追踪间隔模型,并借助AnyLogic软件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合理可行;出站和到站的列车运行最小追踪间隔时间大于区间内的列车运行最小追踪间隔时间;在考虑列车工况选择时,若前后列车均采取常用制动则最小追踪间隔时间更短。本次研究为缩短列车追踪间隔时间,提高重载铁路运输能力提供理论思考,也可为基于移动闭塞系统的重载列车自动驾驶做出理论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闭塞 列车追踪间隔模型 重载列车 铁路运输 ANYLOG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级运行后CTCS-2/3等级转换点设置方案研究
10
作者 池春玲 马章 +1 位作者 梁朝辉 武汝涵 《铁道通信信号》 2024年第12期79-85,共7页
装备CTCS-3级列控系统车载设备的列车,在安装CTCS-3级地面设备区域运行时出现无线通信中断等原因降级后,若长时间按CTCS-2等级运行将影响区间通过能力。合理设置降级后CTCS-2/3等级转换点,实现降级为CTCS-2等级运行的列车尽早恢复CTCS-... 装备CTCS-3级列控系统车载设备的列车,在安装CTCS-3级地面设备区域运行时出现无线通信中断等原因降级后,若长时间按CTCS-2等级运行将影响区间通过能力。合理设置降级后CTCS-2/3等级转换点,实现降级为CTCS-2等级运行的列车尽早恢复CTCS-3等级运行,可提高列车运行效率。结合等级转换设计有关规定及工程案例,对降级后CTCS-2/3等级转换点的设置方案进行研究,同时考虑RBC移交需求、站间距过长或过短、枢纽场/站间通过联络线和渡线衔接的特殊场景。研究结果表明:两站间有RBC移交需求时,应优先确保RBC移交,再根据站间距设置降级后等级转换点;对于长大区间,应在区间适当位置增设正向等级转换点;对于枢纽,可设计多场/站共用等级转换点。研究结果可为降级后CTCS-2/3等级转换点的工程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CS-3级列控系统 CTCS-2级列控系统 等级转换 应答器 RBC切换点 降级 长大区间 枢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列车火灾事故下车门数与平台高度对区间隧道疏散的影响
11
作者 孙江涛 鲁寨军 周丹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81-1590,共10页
地铁列车在隧道内运行过程中突发火灾时,往往不能立即停车进行疏散。列车火灾事故下烟气蔓延严重,加之隧道内环境昏暗、空间狭窄,疏散过程中人员安全受到极大威胁。通过构建列车火灾事故烟气蔓延与区间隧道疏散数值仿真模型,研究列车单... 地铁列车在隧道内运行过程中突发火灾时,往往不能立即停车进行疏散。列车火灾事故下烟气蔓延严重,加之隧道内环境昏暗、空间狭窄,疏散过程中人员安全受到极大威胁。通过构建列车火灾事故烟气蔓延与区间隧道疏散数值仿真模型,研究列车单节车厢含4个车门、5个车门与车门距疏散平台高度分别为0、0.3、0.7和1.2 m时的人员疏散行为特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列车发生火灾事故时,高温烟气受活塞风的影响向火源下游区域蔓延,火源下游区域人员疏散受到极大影响;单节车厢4个车门的疏散总时间比单节车厢5个车门的疏散总时间长;当列车车门距平台高度增加时,人员离开车厢的时间增加,从而增加人员疏散总时间;隧道内高温烟气导致火源上游出口拥堵程度明显比下游出口的拥堵程度高,且列车车门距平台高度增加使得火源上游出口处的拥堵程度得到缓解,火源下游出口拥堵程度先缓解后逐渐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区间隧道 列车火灾 车门数量 疏散平台高度 区间隧道疏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导高速磁浮列车折返间隔时间研究
12
作者 姜西 邓志翔 陈光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44-248,共5页
[目的]列车折返间隔时间作为影响常导高速磁浮线路通过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其列车运行控制原理与传统轨道交通系统存在较大差异,传统轮轨交通的列车折返间隔研究难以直接应用,需结合常导高速磁浮运行控制特点开展针对性研究。[方法... [目的]列车折返间隔时间作为影响常导高速磁浮线路通过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其列车运行控制原理与传统轨道交通系统存在较大差异,传统轮轨交通的列车折返间隔研究难以直接应用,需结合常导高速磁浮运行控制特点开展针对性研究。[方法]以高速磁浮列车交通系统典型的单渡线折返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折返作业流程,建立了一种列车折返间隔时间计算模型,得到其解析算法。结合列车折返方式、列车编组、列车停站作业时间、牵引供电分区划分等多种影响因素,参考上海磁浮列车示范运营线的线路情况进行仿真计算分析。[结果及结论]结果表明,车站按单分区划分时,站前折返间隔时间小于站后折返,车站按双分区或四分区划分时,则反之;牵引分区划分对站前折返间隔时间基本无影响,而对站后折返间隔时间缩短明显,且四分区下的折返间隔时间一般小于双分区,但对于上客作业时间明显大于下客作业时间的折返站,两者折返间隔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磁浮列车 折返间隔时间 站前折返 站后折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0 km/h高速铁路实现3 min追踪间隔时间技术条件分析
13
作者 孙怡平 叶轶淳 +3 位作者 罗仕杰 孙浩楠 潘姿延 彭其渊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6,25,共8页
400 km/h高速铁路将是我国未来高速铁路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实现列车3 min追踪间隔是建设400 km/h高速铁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分析了400 km/h高速铁路实现3 min追踪间隔时间所需达到的技术... 400 km/h高速铁路将是我国未来高速铁路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实现列车3 min追踪间隔是建设400 km/h高速铁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分析了400 km/h高速铁路实现3 min追踪间隔时间所需达到的技术条件。理论分析阶段,根据我国高速铁路目前采用的闭塞防护技术,分别分析了列车出发、区间和到达3类追踪间隔的计算方法与影响因素,并结合线路实际设计、运营情况和敏感性分析筛选出具有优化价值的关键影响因素。仿真实验阶段,利用计算机仿真建立多因素列车追踪运行仿真模型,以实现列车3 min追踪间隔为目标,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得到了整套技术条件。研究成果对于研究实现400 km/h高速铁路3 min追踪间隔时间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0 km/h高速铁路 技术条件 列车追踪间隔 列车运行仿真 铁路行车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中心城区外地铁线路开行快慢车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少楠 陈炎 +2 位作者 叶轩 李晨曦 孟俊威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7,共8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居民对通勤出行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连接中心城与外围新城之间的地铁是主要的通勤交通线路,如何提高其旅行速度、缩短乘客旅行时间,成为急需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满足不同乘客对出行条件和服务效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居民对通勤出行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连接中心城与外围新城之间的地铁是主要的通勤交通线路,如何提高其旅行速度、缩短乘客旅行时间,成为急需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满足不同乘客对出行条件和服务效率的需求,提出通过开行快慢车实现旅速时间的节省。从既有客流特征入手,分析客流来源及目的地,指出既有线开行快慢车的必要性;在借鉴日本相关案例经验的基础上,对开行快慢车需要考虑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北京燕房线、房山线、15号线为例,分析不同线路的客流特征及线路条件,分别提出利用大行车间隔及设置越行线开行快慢车的方案;并提出两种方案的特点及实施要点。利用大行车间隔开行快慢车,即在客流较小的线路上利用富裕的能力开行快慢车,仅需对运营图进行优化设计,投资小;设置越行线开行快慢车,需根据工程实施条件、客流特征,选择合理的越行站点。经分析研究,采用两种方式均可实现节省旅行时间的目的,对提升中心城区外客流快速进城需求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快慢车 客流特征 行车间隔 越行线 快速进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速铁路车站分类的到发线运用冲突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枫 郭一唯 +2 位作者 杨晓 保鲁昆 邱莹辉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7-144,共8页
为了提高高速铁路运输组织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保障列车运用计划的准确无误和冲突快速识别检测,对高速铁路车站到发线运用冲突识别检测方法展开研究。首先根据车站站场结构,明确车站内到发线的有效到达、出发进路,列车作业类别以及相... 为了提高高速铁路运输组织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保障列车运用计划的准确无误和冲突快速识别检测,对高速铁路车站到发线运用冲突识别检测方法展开研究。首先根据车站站场结构,明确车站内到发线的有效到达、出发进路,列车作业类别以及相关进路之间的冲突关系,再运用到发线冲突识别方法,按照“进路关系判别—冲突列车初步筛选—明确检测列车是否冲突及冲突类别”的步骤对车站内接、发车进路进行时、空双维度的冲突识别判定,实现了车站到发线运用冲突识别的逻辑判断。应用实例表明,通过区分车站类别和站场结构,分别对不同列车作业类型进行到发线运用冲突识别,可提高到发线运用冲突识别方法的计算速度和精确性,满足现场工作对效率和准确性的高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车站 到发线运行冲突识别 列车追踪间隔时间 进路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列车到达追踪间隔的优化研究
16
作者 辛亚江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6,共9页
高速铁路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是制约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主要因素。为缩短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在阐述其定义的基础上,分析列车到达追踪运行过程中后车制动和前车进站运行、CTC系统作业的时空和时序关系。参照列车追踪间隔的定义,采用... 高速铁路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是制约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主要因素。为缩短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在阐述其定义的基础上,分析列车到达追踪运行过程中后车制动和前车进站运行、CTC系统作业的时空和时序关系。参照列车追踪间隔的定义,采用提前减速的方法,提出基于目标速度的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的优化策略,根据前车进站后的运行时间、CTC办理接车进路时间与后车制动时间的大小关系,分2种情况建模分析列车追踪进站过程,推导出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的优化算法。最后,用软件仿真分析不同线路条件、不同列车制动性能和不同咽喉区长度下优化后的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结果表明该策略能有效缩短高速铁路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从而为高速铁路缩短列车追踪间隔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列车追踪间隔时间 列车到达追踪间隔时间 提前减速 目标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发酵番茄汁联合高强度间歇训练对糖尿病心肌病小鼠的改善作用
17
作者 厉亚辉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6-171,共6页
[目的]寻找能够针对DCM(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多种病理过程的综合治疗手段。[方法]将所有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CM组、DCM+PFTJ(probiotic fermented tomato juice,PFTJ)组、DCM+HIIT(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组... [目的]寻找能够针对DCM(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多种病理过程的综合治疗手段。[方法]将所有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CM组、DCM+PFTJ(probiotic fermented tomato juice,PFTJ)组、DCM+HIIT(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组和DCM+PFTJ+HIIT组。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联合高脂饲料喂养小鼠,按试验计划治疗16周后,记录小鼠心脏质量与体质量比值(heart weight to body weight ratio,HW/BW),采用小动物超声影像系统检测心功能,通过检测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钙蛋白I、IL-6、IL-1β和TNF-α的含量,结合伊红和马松染色评估各组小鼠的心脏病理损伤,同时检测心肌组织中NLRP3和Cleaved caspase-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DCM组相比,DCM+PFTJ组和DCM+HIIT组小鼠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和心肌纤维化程度显著减轻,DCM+PFTJ+HIIT组在改善心肌结构方面效果最佳。心脏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在DCM+PFTJ组和DCM+HIIT组中有所改善,DCM+PFTJ+HIIT组效果更为显著;而DCM+PFTJ+HIIT组小鼠的HW/BW升高、血清中LDH、CK、肌钙蛋白I、IL-6、IL-1β及TNF-α含量均显著下降,在其心肌组织中,NLRP3和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也显著降低。[结论]PFTJ联合HIIT通过改善心功能和心肌损伤,显著改善DCM小鼠的心脏状况,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炎症小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番茄汁 高强度间歇训练 糖尿病心肌病 炎症 NLRP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CS2+ATO信号系统的市域铁路区间自动折返方案
18
作者 王勇 王松林 +1 位作者 马海波 魏建华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41-344,共4页
[目的]采用CTCS2+ATO(第二级中国列车自动运行控制系统+列车自动运行)信号系统的市域铁路,在公交化运营场景下,当发生故障或临时运营计划调整时,存在列车在区间折返的需求,为提高市域铁路列车区间折返作业安全和效率,提出了一种列车区... [目的]采用CTCS2+ATO(第二级中国列车自动运行控制系统+列车自动运行)信号系统的市域铁路,在公交化运营场景下,当发生故障或临时运营计划调整时,存在列车在区间折返的需求,为提高市域铁路列车区间折返作业安全和效率,提出了一种列车区间自动折返方案。[方法]采用优化既有CTCS2+ATO信号系统局部电路配线、接口通信协议、软件控制逻辑的方法,独立控制区间折返区域轨道电路发码方向,利用计算机联锁、列控中心、调度集中各系统之间既有接口通信协议的预留字段增加折返进路标识,优化区间轨道电路编码逻辑、应答器布置及报文发送逻辑,增加正常进路/折返进路、区间方向、列车不同区域多场景组合轨道电路发码防护控制逻辑,实现市域铁路信号系统区间自动折返。并从普遍适应性、运营效率、运营安全等方面分析了方案的可行性。[结果及结论]该优化方案在上海市域铁路机场线工程项目的首次应用结果,以及采用部分真实现场数据对该优化方案进行仿真的结果,均表明该区间自动折返方案满足一般市域铁路3 min运营追踪间隔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铁路 列车控制系统 区间自动折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19
作者 秦辉艳 柳琳琳 +3 位作者 娄文瀚 何佳佳 朱淋 杨梦莹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94-1700,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干预效果,为临床更加规范地指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运动提供参考。方法:系统全面地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 目的:系统评价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干预效果,为临床更加规范地指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运动提供参考。方法:系统全面地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1月1日。经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相关资料与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4篇文献,共598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可有效减少内脏脂肪[MD=-7.84,95%CI(-13.19,-2.50),P=0.004],改善肝功能(ALT)[MD=-4.99,95%CI(-6.31,-3.67),P<0.001]、(AST)[MD=-2.63,95%CI(-3.79,-1.47),P<0.001],提高生活质量[MD=0.98,95%CI(0.78,1.18),P<0.001]和峰值摄氧量[SMD=1.51,95%CI(0.77,2.24),P<0.001]。高强度间歇训练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效果不明显[MD=-2.71,95%CI(-0.22,5.65),P=0.070]。结论: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可减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内脏脂肪含量,提高患者峰值摄氧量,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但在改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间歇训练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快慢车越行站点设置方法研究
20
作者 张宇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24年第10期125-131,共7页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快慢车运输组织模式逐渐成为提升旅客出行效率、实现快速直达服务的重要策略。目前越行站的位置与数量设定多依赖于运行图铺画过程,工作效率及分析精度相对较低。为解决该问题,文章从越行产生的场景出发,提...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快慢车运输组织模式逐渐成为提升旅客出行效率、实现快速直达服务的重要策略。目前越行站的位置与数量设定多依赖于运行图铺画过程,工作效率及分析精度相对较低。为解决该问题,文章从越行产生的场景出发,提出快车与慢车初始发车间隔、慢车之间的初始发车间隔,以及越行站工程代价是影响越行站位置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总结制定越行站设置规则,设计基于发车间隔关系动态枚举的越行站位置和数量的求解算法。通过构建验证案例求解得到9种可行方案,验证理论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对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越行站设置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快慢车 越行站设置 间隔时间 动态枚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