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 of carbide ceramic reinforcements in improving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A333 graded hybrid composites
1
作者 Manu Sam N.Radhika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7期1107-1123,共17页
Aluminium hybrid functionally graded metal matrix composites(FGMMCs),meet growing demands for supreme tribo-mechanical performance in automotive and aviation industry.This research experimentally compares the influenc... Aluminium hybrid functionally graded metal matrix composites(FGMMCs),meet growing demands for supreme tribo-mechanical performance in automotive and aviation industry.This research experimentally compares the influence of carbide ceramics(B_(4)C,SiC,TiC)as reinforcements,in improving reciprocating tribology performance and mechanical strength of A333 hybrid composites against alloy.Hollow cylindrical samples of A333/6 wt%B_(4)C/4 wt%TiC and A333/6 wt%B_(4)C/4 wt%SiC hybrid FGMMCs were developed using horizontal centrifugal casting.Metallography analysis on both composites revealed increasing ceramic gradient distribution towards outer composite wall.Particle rich zone of A333/B_(4)C/SiC hybrid FGMMC showed maximum micro-hardness(198.9 HV)and tensile strength(267.9 MPa).Elemental mapping confirmed effective distribution of ceramics and detected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both composites.Particle rich layer of A333/B_(4)C/SiC hybrid FGMMC exhibited improved wear resistance in comparison with all three layers of A333/B_(4)C/TiC hybrid FGMMC and alloy.Third-body abrasion and tribo-chemical wear were the predominant mechanisms revealed for both composites during worn surface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s Functional WEAR carbide ceram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ructural, mechanical, electronic properties, and Debye temperature of quaternary carbide Ti3NiAl2C ceramics under high pressure: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2
作者 Diyou Jiang Wenbo Xiao Sanqiu Liu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3期416-422,共7页
Quaternary carbide Ti3NiAl2C ceramics has been investigated as a potential nuclear fusion structural material,and it has advantages in certain aspects compared with Ti2AlC,Ti3AlC2,and Ti3SiC2 structural materials.In t... Quaternary carbide Ti3NiAl2C ceramics has been investigated as a potential nuclear fusion structural material,and it has advantages in certain aspects compared with Ti2AlC,Ti3AlC2,and Ti3SiC2 structural materials.In this paper,quaternary carbide Ti3NiAl2C ceramics is pressurized to investigate its structural,mechanical,electronic properties,and Debye temperature.Quaternary carbide Ti3NiAl2C ceramics still maintains a cubic structure under pressure(0–110 GPa).At zero pressure,quaternary carbide Ti3NiAl2C ceramics only has three bonds:Ti–Al,Ni–Al,and Ti–C.However,at pressures of 20 GPa,30 GPa,40 GPa,60 GPa,and 70 GPa,new Ti–Ni,Ti–Ti,Al–Al,Ti–Al,and Ti–Ti bonds form.When the pressure reaches 20 GPa,the covalent bonds change to metallic bonds.The volume of quaternary carbide Ti3NiAl2C ceramics can be compressed to 72%of its original volume at most.Pressurization can improve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and ductility of quaternary carbide Ti3NiAl2C ceramics.At 50–60 GPa,its mechanical strength can be comparable to pure tungsten,and the material changes from brittleness to ductility.However,the degree of anisotropy of quaternary carbide Ti3NiAl2C ceramics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pressure.In addition,we also investigated the Debye temperature,density,melting point,hardness,and wear resistance of quaternary carbide Ti3NiAl2C ceramics under press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ternary carbide Ti3NiAl2C ceramics structural properties mechanical properties electronic properties Debye temperature FIRST-PRINCIPL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gh-Entropy Perovskite Oxide: A New Opportunity for Developing Highly Active and Durable Air Electrode for Reversible Protonic Ceramic Electrochemical Cells 被引量:6
3
作者 Zuoqing Liu Zhengjie Tang +8 位作者 Yufei Song Guangming Yang Wanru Qian Meiting Yang Yinlong Zhu Ran Ran Wei Wang Wei Zhou Zongping Shao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505-520,共16页
Reversible proton ceramic electrochemical cell(R-PCEC)is regarded as the most promising energy conversion device,which can realize efficient mutual conversion of electrical and chemical energy and to solve the problem... Reversible proton ceramic electrochemical cell(R-PCEC)is regarded as the most promising energy conversion device,which can realize efficient mutual conversion of electrical and chemical energy an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arge-scale energy storage.However,the development of robust electrodes with high catalytic activity is the main bottleneck for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R-PCECs.Here,a novel type of high-entropy perovskite oxide consisting of six equimolar metals in the A-site,Pr_(1/6)La_(1/6)Nd_(1/6)Ba_(1/6)Sr_(1/6)Ca_(1/6)CoO_(3−δ)(PLN-BSCC),is reported as a high-performance bifunctional air electrode for R-PCEC.By harnessing the unique functionalities of multiple ele-ments,high-entropy perovskite oxide can be anticipated to accelerate reaction rates in both fuel cell and electrolysis modes.Especially,an R-PCEC utilizing the PLNBSCC air electrode achieves exceptional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demonstrating a peak power density of 1.21 W cm^(−2)for the fuel cell,while simultaneously obtaining an astonishing current density of−1.95 A cm^(−2)at an electrolysis voltage of 1.3 V and a temperature of 600℃.Th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and durability of the PLNBSCC air electrode is attributed mainly to the high electrons/ions conductivity,fast hydration reactivity and high configurational entropy.This research explores to a new avenue to develop optimally active and stable air electrodes for R-PCE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versible proton ceramic electrochemical cells high-entropy oxide Air electrod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perties of B4C-TiB2 ceramics prepared by spark plasma sintering 被引量:1
4
作者 Jingzhe Fan Weixia Shen +6 位作者 Zhuangfei Zhang Chao Fang Yuewen Zhang Liangchao Chen Qianqian Wang Biao Wan Xiaopeng Jia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3期502-507,共6页
By doping titanium hydride(TiH2) into boron carbide(B4C), a series of B4C + x wt% TiH2(x = 0, 5, 10, 15, and 20)composite ceramics were obtained through spark plasma sintering(SPS). The effects of the sintering temper... By doping titanium hydride(TiH2) into boron carbide(B4C), a series of B4C + x wt% TiH2(x = 0, 5, 10, 15, and 20)composite ceramics were obtained through spark plasma sintering(SPS). The effects of the sintering temperature and the amount of TiH2 additive on the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the sintered B4C-TiB2 composite ceramics were investigated. Powder mixtures of B4C with 0–20 wt% TiH2 were heated from 1400℃ to 1800℃ for 20 min under 50 MP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igher sintering temperatures contributed to greater ceramic density. With increasing TiH2 content, titanium diboride(TiB2) formed between the TiH2 and B4C matrix. This effectively improved Young’s modulus and fracture toughness of the composite ceramics,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their electrical properties: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reached 114.9 S·cm-1 at 1800℃ when x = 20. Optimum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obtained for the B4C ceramics sintered with 20 wt% TiH2, which had a relative density of 99.9±0.1%, Vickers hardness of 31.8 GPa,and fracture toughness of 8.5 MPa·m1/2.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oping of fine Ti particles into the B4C matrix increased the conductivity and the fracture toughness of B4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ron carbide ceramics CONDUCTIVITY HARDNESS fracture toughn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_(0.2)Ti_(0.2)Nb_(0.2)Ta_(0.2)V_(0.2))C高熵陶瓷的低温制备及吸波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昊 黄宗玥 +1 位作者 张妍彬 魏剑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47,共6页
寻求具有良好耐高温及力学性能的新型陶瓷材料是吸波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高熵碳化物陶瓷具有高温热稳定性及抗氧化性好等优点,但合成温度高且吸波性能研究较少,限制了其在高温吸波材料领域的应用。本工作采用熔盐法合成了多晶岩盐... 寻求具有良好耐高温及力学性能的新型陶瓷材料是吸波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高熵碳化物陶瓷具有高温热稳定性及抗氧化性好等优点,但合成温度高且吸波性能研究较少,限制了其在高温吸波材料领域的应用。本工作采用熔盐法合成了多晶岩盐晶型(Si_(0.2)Ti_(0.2)Nb_(0.2)Ta_(0.2)V_(0.2))C高熵碳化物陶瓷,研究了其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及吸波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样品的衍射峰逐渐锐化,吸波性能明显提高。当反应温度为1500℃时,3.72 GHz时最低反射损耗达-34.68 dB;与已报道的高熵碳化物陶瓷相比,在相同的有效吸收带宽(2.3 GHz)下,涂层厚度减少了13.3%(1.5 mm降低到1.3 mm),其介电损耗主要来源于极化损耗和导电损耗。本工作制备的高熵碳化物陶瓷可以为研究制备新型环境适应、耐高温、抗冲击的高性能单相吸波材料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碳化物陶瓷 吸波材料 吸波性能 介电损耗 熔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物陶瓷改性碳/碳复合材料抗烧蚀性能研究进展
6
作者 刘泰山 李瑞珍 +2 位作者 郑金煌 王卓凡 胡一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93-98,共6页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前驱体浸渍热解(Precursor infiltration pyrolysis,PIP)法在制备和提高碳化物超高温陶瓷改性碳/碳(UHTCs-C/C)复合材料抗烧蚀性能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基于碳化物陶瓷的抗烧蚀性能及烧蚀行为,详细讨论了前驱体的分类...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前驱体浸渍热解(Precursor infiltration pyrolysis,PIP)法在制备和提高碳化物超高温陶瓷改性碳/碳(UHTCs-C/C)复合材料抗烧蚀性能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基于碳化物陶瓷的抗烧蚀性能及烧蚀行为,详细讨论了前驱体的分类与选择、PIP法的调控手段以及与其他工艺的结合。本文还分析了复相碳化物陶瓷的组成、莫来石改性以及高熵陶瓷的引入对C/C复合材料抗烧蚀性能的提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物超高温陶瓷 前驱体浸渍热解法 碳/碳 抗烧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硅陶瓷超快激光双光束精密抛光技术研究
7
作者 肖海兵 张庆茂 +3 位作者 谭小军 周泳全 张卫 罗博伟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0-187,共8页
为了有效提高碳化硅陶瓷材料抛光精度,采用了一种红外脉冲和超快紫外皮秒激光双光束抛光碳化硅陶瓷技术。通过红外纳秒激光与超快紫外皮秒激光抛光碳化硅陶瓷材料激光双光束抛光方法,实验研究了激光功率、重复频率、扫描速率、离焦量等... 为了有效提高碳化硅陶瓷材料抛光精度,采用了一种红外脉冲和超快紫外皮秒激光双光束抛光碳化硅陶瓷技术。通过红外纳秒激光与超快紫外皮秒激光抛光碳化硅陶瓷材料激光双光束抛光方法,实验研究了激光功率、重复频率、扫描速率、离焦量等抛光工艺参数对抛光SiC表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激光功率24 W、扫描速率200 mm/s、激光重复频率500 kHz、离焦1 mm时,陶瓷表面粗糙度达到最优,激光双光束抛光和单光束抛光原始粗糙度碳化硅2.87μm分别下降至0.42μm和0.53μm;激光双光束抛光SiC陶瓷致密化,陶瓷表面呈现有规律的整齐排列,且碳化硅抛光表面的晶粒平均大小为1.48μm,表面力学性能得到改善。该研究为陶瓷等硬脆材料激光精密抛光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激光抛光 超快光学 激光双光束 碳化硅陶瓷 表面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等离子喷涂Si/Mullite+BSAS/Yb_(2)Si_(2)O_(7)环境障涂层的制备与水氧腐蚀行为
8
作者 崔永静 郭孟秋 +4 位作者 马玉洁 周邦阳 范尚武 焦健 成来飞 《航空材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45,共9页
以固相烧结法制备的Yb_(2)Si_(2)O_(7)粉体作为原材料,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工艺在SiC基体表面制备Si/Mullite+BSAS/Yb_(2)Si_(2)O_(7)三层结构环境障涂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纳米压痕试验机等设备研究涂层... 以固相烧结法制备的Yb_(2)Si_(2)O_(7)粉体作为原材料,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工艺在SiC基体表面制备Si/Mullite+BSAS/Yb_(2)Si_(2)O_(7)三层结构环境障涂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纳米压痕试验机等设备研究涂层的显微组织、相结构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粉体材料由83%Yb_(2)Si_(2)O_(7)相和17%Yb_(2)SiO_(5)相(质量分数)组成,等离子喷涂获得的Yb_(2)Si_(2)O_(7)层孔隙率为(6.61±0.65)%,涂层结合强度达(22.82±3.55)MPa,涂层断裂韧度达(1.98±0.12)MPa·m1/2。此外,涂层1350℃条件下水氧耦合腐蚀测试结果显示Yb_(2)Si_(2)O_(7)单斜相含量先降低后提高,硅黏结层高温氧化形成的热生长氧化物SiO_(2)与Mullite+BSAS界面相容,未发现Mullite+BSAS与Yb_(2)Si_(2)O_(7)层互扩散现象,硅层的损耗是涂层使用寿命的主要限制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障涂层 等离子喷涂 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 Yb_(2)Si_(2)O_(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射线CT原位试验的平纹SiC_(f)/SiC压缩损伤演化机理
9
作者 程相伟 张大旭 +2 位作者 杜永龙 郭洪宝 洪智亮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2-241,共10页
为揭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损伤演化及失效机理,开展了平纹SiC_(f)/SiC复合材料X射线CT原位压缩试验,得到了材料加载过程中和破坏后的CT原位图像数据;采用数字体积相关(DVC)技术获得了材料的位移场和应变场,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建立复合材料... 为揭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损伤演化及失效机理,开展了平纹SiC_(f)/SiC复合材料X射线CT原位压缩试验,得到了材料加载过程中和破坏后的CT原位图像数据;采用数字体积相关(DVC)技术获得了材料的位移场和应变场,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建立复合材料内部三维可视化模型,借助深度学习算法获得纤维束劈裂等损伤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压缩损伤演化定性分析以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单向压缩过程中,材料在厚度方向出现较大鼓出变形,在宽度方向则发生较小的收缩;厚度方向鼓出变形是引起材料压缩损伤的主要原因.载荷较大时出现表层基体脱落、纤维束劈裂、分层等损伤;纤维束压缩弯折导致材料压缩失效,断口处出现明显V形剪切带.平纹SiC_(f)/SiC的压缩损伤演化分析表明,DVC技术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割方法可以有效地揭示陶瓷基复合材料压缩损伤演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基复合材料 碳化硅 深度学习 图像分割 数字体积相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硅陶瓷在光伏领域的应用与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梦飞 马波 《中国高新科技》 2024年第11期103-105,共3页
随着太阳能光伏行业的发展,扩散炉、LPCVD炉成为生产太阳能电池片的主要设备,直接影响着太阳能电池片的性能。综合衡量产品性能和使用成本,碳化硅陶瓷材料在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应用均比石英材料更具有优势,碳化硅陶瓷材料应用于光伏行业,... 随着太阳能光伏行业的发展,扩散炉、LPCVD炉成为生产太阳能电池片的主要设备,直接影响着太阳能电池片的性能。综合衡量产品性能和使用成本,碳化硅陶瓷材料在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应用均比石英材料更具有优势,碳化硅陶瓷材料应用于光伏行业,对光伏企业减少辅材投资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有着巨大的帮助。碳化硅陶瓷材料在光伏领域主要向着纯度更高、承载能力更强、装片量更高、成本更低的趋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光伏 碳化硅陶瓷 电池设备 LPCV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硅陶瓷脉冲激光加工改性表面特征研究
11
作者 刘伟 顾浩 +1 位作者 唐都波 刘顺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130,共5页
采用脉冲激光对碳化硅陶瓷进行加工,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激光功率、扫描次数、光斑重叠率等激光工艺参数对工件改性表面特征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激光功率较小时,工件表面形成周期性的起伏沟槽,且随机分布着破碎凹坑;当激光功率... 采用脉冲激光对碳化硅陶瓷进行加工,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激光功率、扫描次数、光斑重叠率等激光工艺参数对工件改性表面特征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激光功率较小时,工件表面形成周期性的起伏沟槽,且随机分布着破碎凹坑;当激光功率逐渐增大时,工件表面逐渐出现崩裂的热致裂纹;表面粗糙度随激光功率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当扫描次数较少时,工件表面结构较为浅薄、稀松;随着扫描次数的增加,工件表面形成的结构凹凸不平;表面粗糙度随扫描次数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在低光斑重叠率条件下,工件表面沟槽较浅、整体表面起伏较小;当光斑重叠率逐渐增大时,表面沟槽逐渐变深,工件表面出现孔洞;表面粗糙度随光斑重叠率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陶瓷 脉冲激光 改性 表面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瓷基复合材料可磨耗环境障涂层制备及性能
12
作者 袁世峰 郭婧 +3 位作者 郭孟秋 赵春玲 崔永静 焦健 《航空材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94,共13页
随着碳化硅陶瓷基复材制备的涡轮外环的逐步应用,与其匹配的可磨耗涂层技术需求迫切。本工作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制备4层结构的BSAS(Ba_(0.75)Sr_(0.25)Al_2Si_2O_8)-聚酯基可磨耗环境障涂层(A/EBCs),探究工艺参数对可磨耗面层孔隙... 随着碳化硅陶瓷基复材制备的涡轮外环的逐步应用,与其匹配的可磨耗涂层技术需求迫切。本工作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制备4层结构的BSAS(Ba_(0.75)Sr_(0.25)Al_2Si_2O_8)-聚酯基可磨耗环境障涂层(A/EBCs),探究工艺参数对可磨耗面层孔隙率的影响规律以及涂层在1300℃下的相结构和组织演变。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透射电镜(TEM)对涂层相结构、微观组织及成分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BSAS-聚酯基可磨耗面层的孔隙率为26.4%~36.8%,BSAS-聚酯粒子温度敏感的参量是主气(氩气)流量、辅气(氢气)流量和喷涂距离,速度敏感的参量是主气(氩气)流量;其中主气(氩气)流量同时对BSAS-聚酯的粒子温度和速度具有反向影响作用。该可磨耗面层在1300℃高温氧化300 h保持单斜相结构,组织和成分稳定,局部析出球状非晶氧化硅颗粒。采用高温高速刮削实验对涂层可磨耗性能进行评价,涂层表面发现纳米高温合金微粒黏附,叶片高度磨损比(IDR)为20%,达到可磨耗封严涂层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磨耗环境障涂层 等离子喷涂 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 BSAS 高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硼陶瓷材料试样分解方法探讨
13
作者 陈子雯 刘梅 +8 位作者 周明霞 司小航 孙高梅琳 栾婷 于兆涛 刘金萌 刘涵 毕志英 刘文华 《中国建材科技》 CAS 2024年第1期5-8,共4页
碳化硼陶瓷材料被应用于航空航天、核工业和工程陶瓷等方面。鉴于化学成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分解方法不可分割,有合理高效的分解方法才能得出真实的化学成分含量。本文对碳化硼陶瓷材料的分解方法进行对比,以碳酸钙为熔剂在高温下对碳... 碳化硼陶瓷材料被应用于航空航天、核工业和工程陶瓷等方面。鉴于化学成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分解方法不可分割,有合理高效的分解方法才能得出真实的化学成分含量。本文对碳化硼陶瓷材料的分解方法进行对比,以碳酸钙为熔剂在高温下对碳化硼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碳酸钙熔样方法测得的碳化硼结果更稳定,熔样方式更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硼陶瓷 碳酸钙 无水碳酸钠 氢氧化钾 盐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热转换海藻纤维的制备及其热性能
14
作者 王文浩 倪海燕 +1 位作者 吴是甬 刘冰灵 《纺织科技进展》 CAS 2024年第6期23-27,32,共6页
为了提高纤维可吸收光线的波长范围和光热转换效率,通过在海藻纤维中添加可吸收波长范围不同的纳米碳化锆和远红外陶瓷粉,以此提高海藻纤维对太阳光的利用效率;同时采用氙灯、红外灯作为光源,通过红外测温枪测试织物的温升性能。试验结... 为了提高纤维可吸收光线的波长范围和光热转换效率,通过在海藻纤维中添加可吸收波长范围不同的纳米碳化锆和远红外陶瓷粉,以此提高海藻纤维对太阳光的利用效率;同时采用氙灯、红外灯作为光源,通过红外测温枪测试织物的温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同时添加碳化锆和远红外陶瓷粉的纤维温度变化比只添加单一材料的更快,且平衡温度也更高;在180s氙灯和红外灯的共同照射下,添加2种光热材料的纤维温度比空白样的高了39.2℃,与只添加碳化锆的织物对比,温度高了1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纺丝 碳化锆 远红外陶瓷粉 海藻纤维 光热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纤维增强SiCf/SiC陶瓷复合材料的发展 被引量:16
15
作者 邹世钦 张长瑞 +1 位作者 周新贵 曹英斌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3年第8期61-64,共4页
连续纤维增强SiC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高温力学性能、抗氧化性和化学稳定性,是航空航天和核能等领域新的高温结构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回顾了增强体连续SiC纤维的发展,综述了SiCf/SiC材料的成型制备工艺、界面相对力学性能的... 连续纤维增强SiC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高温力学性能、抗氧化性和化学稳定性,是航空航天和核能等领域新的高温结构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回顾了增强体连续SiC纤维的发展,综述了SiCf/SiC材料的成型制备工艺、界面相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和目前的应用研究,展望了连续纤维增强SiC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以后的研究重点及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抗氧化性 化学稳定性 碳化硅 高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纤维补强增韧碳化硅基陶瓷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6
作者 闫联生 李贺军 +2 位作者 崔红 张晓虎 王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0-63,共4页
连续纤维补强增韧碳化硅基陶瓷复合材料具有密度低、强度和韧性高、抗氧化、耐高温等综合性能,已在国外宇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综述了国内外连续纤维补强增韧 C/SiC 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国内外在增韧机理、基体复合技... 连续纤维补强增韧碳化硅基陶瓷复合材料具有密度低、强度和韧性高、抗氧化、耐高温等综合性能,已在国外宇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综述了国内外连续纤维补强增韧 C/SiC 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国内外在增韧机理、基体复合技术、界面技术以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复合材料 补强增韧 碳化硅 增韧机理 耐高温 硅基 基体 连续纤维 C/SIC 复合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温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被引量:28
17
作者 张勇 何新波 +1 位作者 曲选辉 段柏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60-64,共5页
超高温材料研究是影响航空航天和军事发展的重要技术,对各种超高温材料目前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论述,重点评述了铼及其合金、陶瓷复合材料中的碳化物和硼化物、碳/碳复合材料等几种最佳超高温候选材料,分析了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超高温材料研究是影响航空航天和军事发展的重要技术,对各种超高温材料目前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论述,重点评述了铼及其合金、陶瓷复合材料中的碳化物和硼化物、碳/碳复合材料等几种最佳超高温候选材料,分析了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各种超高温材料的应用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对今后的工作重点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温材料 难熔金属 金属间化合物 陶瓷基复合材料 碳/碳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_f/SiC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邹世钦 张长瑞 +1 位作者 周新贵 曹英斌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3年第8期95-100,共6页
SiCf/SiC陶瓷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高温抗氧化性和化学稳定性 ,是航空航天和原子能等领域理想的新一代高温结构材料。本文概述了增强体SiCf 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对SiCf/SiC材料的制备工艺、界面相的研究状态、材料的损伤... SiCf/SiC陶瓷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高温抗氧化性和化学稳定性 ,是航空航天和原子能等领域理想的新一代高温结构材料。本文概述了增强体SiCf 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对SiCf/SiC材料的制备工艺、界面相的研究状态、材料的损伤破坏机理和目前的应用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并分析了SiCf/SiC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重点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锎化硅 碳化硅纤维 陶瓷基复合材料 制备工艺 先驱体转化法 CVD法 烧结 化学气相渗透 材料损伤 界面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硅陶瓷的活化烧结与烧结助剂 被引量:21
19
作者 黄智恒 贾德昌 +1 位作者 杨治华 周玉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03-107,共5页
综述了作为碳化硅陶瓷烧结助剂的热力学条件及液相烧结的有效条件,介绍了碳化硅陶瓷烧结助剂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碳化硅陶瓷 活化烧结 烧结助剂 热力学 自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制备碳化硅陶瓷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9
20
作者 邢素丽 王军 +1 位作者 曾竟成 肖加余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22,共4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 ,以正硅酸乙酯和酚醛树脂为原料 ,在草酸催化作用下 ,制备出了不含硫和氯的均相碳化硅先驱体 ,并在一定的升温制度下制备出SiC陶瓷。考察了温度对预水解过程的影响以及水用量、催化剂和镍盐用量等因素对凝胶时间的影响... 采用溶胶凝胶法 ,以正硅酸乙酯和酚醛树脂为原料 ,在草酸催化作用下 ,制备出了不含硫和氯的均相碳化硅先驱体 ,并在一定的升温制度下制备出SiC陶瓷。考察了温度对预水解过程的影响以及水用量、催化剂和镍盐用量等因素对凝胶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预水解温度控制在 4 0℃左右 ,时间为 2 4h时效果最佳 ;而当水与正硅酸乙酯的摩尔比达到 0 2 8左右、草酸与正硅酸乙酯的摩尔比为 0 0 1左右时 ,可以使凝胶时间达到最短。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镍盐的加入对凝胶烧成过程中 β -SiC的生成有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驱体 溶胶-凝胶法 制备 碳化硅陶瓷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