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及其与CSVD影像总负荷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目的探究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及其与CSVD影像总负荷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年龄≥60岁住院患者303例,根据CSVD影像总负荷评分为0分组108例,1分组61例,2分组66例,3分组35例,≥4分组33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non-HDL-C与CSVD相关性。结果0分组、1分组、2分组、3分组及≥4分组的TC、non-HDL-C水平逐渐明显升高(P<0.01)。3分组non-HDL-C水平明显高于0分组(P=0.001)。2分组、3分组及≥4分组non-HDL-C水平明显高于1分组(P<0.05)。CSVD影像总负荷与non-HDL-C水平呈正相关(P=0.001)。对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指标校正后发现,non-HDL-C仍是CSVD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69,95%CI:1.012~8.136,P=0.047)。结论在老年人群中,non-HDL-C升高与CSVD影像总负荷增加密切相关,可作为CSVD的早期干预的指标。展开更多
背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改变的重要指标,及时发现、积极干预可以得到有效逆转。目的探索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HDL-C)的动态变化轨迹与成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联,预测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风险。方法...背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改变的重要指标,及时发现、积极干预可以得到有效逆转。目的探索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HDL-C)的动态变化轨迹与成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联,预测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风险。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双向性队列研究,纳入2013—2023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参加健康体检的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线资料、体检指标,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对基线CIMT正常的研究对象进行随访,直到出现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或失访。分别构建男性和女性研究对象nHDL-C随年龄的变化轨迹。纳入结局发生前的所有nHDL-C记录,使用联合潜在类别模型(JLCM)识别异质性nHDL-C变化轨迹并预测不同轨迹与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风险差异。采用赤池信息准则(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样本调整信息准则(SABIC)、熵值(Entropy>0.5)和满足条件独立假定(Score Test P>0.05)确定最优潜在类别个数。分别使用基线nHDL-C数值和nHDL-C变化轨迹构建Cox模型,比较各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一致性指数(C-index)数值,对模型拟合优度进行检验及评估。结果共纳入基线血脂处于正常水平的研究对象5741人,男2487人,女3254人。男性研究对象中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增厚393例,无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者比较,随访时间、年龄、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nHDL-C、高血压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研究对象中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增厚330例,无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者的随访时间、年龄、BMI、SBP、DBP、TC、TG、LDL-C、nHDL-C、高血压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人群中,3类别模型的熵值最高,BIC、SABIC最小且满足条件独立假定(Score Test P=0.2079),最终选择3分类作为拟合效果最佳的模型;女性人群4类别模型的熵值、BIC、SABIC与3类别模型相比变化不大,且满足条件独立假定(Score Test P=0.2678),最终选择4分类作为拟合效果最佳的模型。体检人群中男性nHDL-C的3个潜在类别中,类别1的轨迹曲线表现为先缓慢上升后平稳维持在较低水平,为“低水平稳定组”,占比83.80%;类别2表现为快速上升,为“快速升高组”,占比1.09%;类别3表现为缓慢上升,为“缓慢升高组”,占比15.12%;快速升高组风险最高,其次是缓慢升高组,低水平稳定组发生风险最低。相比于低水平稳定组,男性缓慢升高组和快速升高组的HR分别为10.51(95%CI=7.90~13.98)和23.25(95%CI=10.40~51.98)。体检人群中女性nHDL-C的4个潜在类别中,类别1的轨迹曲线表现为稳定的低水平,为“低水平稳定组”,占比93.09%;类别2的轨迹曲线呈现为“U型”,为“低水平稳定-升高组”,占比1.26%;类别3血脂稳定在中等水平,无明显波动,为“中等水平稳定组”,占比4.58%;类别4表现为血脂水平的快速增加,为“快速升高组”,占比1.08%。快速升高组的风险最高,40岁以前,低水平稳定组、低水平稳定-升高组、中等水平稳定组的风险接近,40岁以后中等水平稳定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风险快速增加,50岁以后低水平稳定-升高组风险快速增加。对各个亚组内4个类别人群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累积发生风险进行对比,相比于低水平稳定组,女性低水平稳定-升高组、中等水平稳定组和快速升高组的HR分别为3.69(95%CI=2.27~5.99)、15.48(95%CI=10.56~22.70)和13.93(95%CI=5.44~35.69)。模型拟合优度检验及评估结果显示,在男性及女性人群中,与基线模型相比,Class模型、Class+nHDL-C模型在多个时点的AUC和C-index值均明显增加。结论健康体检人群中,男性和女性nHDL-C水平均存在不同变化轨迹,不同轨迹类别显著影响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发生风险。相比单一基线nHDL-C值,轨迹分类能更精准地预测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风险,连续血脂监测对于个体的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轨迹分析的风险评估方法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个体,为个体的风险分层和积极干预提供依据。展开更多
目的横断面研究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比值(sUA to HDL-C ratio,UHR)与女性不孕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来自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目的横断面研究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比值(sUA to HDL-C ratio,UHR)与女性不孕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来自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数据库中2013~2018年2963例年龄在18~45岁之间的女性参与者。使用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评估UHR与不孕症之间的关联性,调整多种混杂因素,通过亚组分析和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模型探讨其相互作用和剂量反应关系,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分析评估UHR对不孕症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孕症女性的基线UHR(9.68±4.23)显著高于未患不孕症的女性(8.7±3.81,P<0.001)。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显示,UHR处于最高四分位数(Q4)的女性与最低四分位数(Q1)相比,患不孕症的概率显著增加。不同模型中调整后的OR范围为1.61(95%CI:1.14~2.28)到1.98(95%CI:1.42~2.78)(趋势P<0.001)。亚组分析显示,这些关联在不同年龄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种族群体中具有一致性。RCS模型显示,UHR与不孕症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P=0.03,总体关联P<0.001)。ROC分析表明,UHR在预测女性不孕状态方面具有中等能力,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570。结论较高的UHR与女性不孕风险增加显著相关,UHR具有作为女性不孕症风险预测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riglyceride-glucose,TyG)、单核细胞绝对值/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onocyte count to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atio,MHR)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目的:分析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riglyceride-glucose,TyG)、单核细胞绝对值/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onocyte count to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atio,MHR)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并发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的诊断价值,以及TyG、MHR与AECOPD患者心功能参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住院的298例AECOPD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表现、B型钠尿肽/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和超声心动图结果,将298例AECOPD患者分为HF组(n=127例)和非HF组(n=171例),比较2组AECOPD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回归分析研究AECOPD患者并发HF可能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TyG、MHR分别及联合对AECOPD并发HF的诊断价值;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TyG、MHR与AECOPD患者射血分数、室壁厚度、心腔大小和瓣膜反流速率等心功能参考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空腹血糖、单核细胞绝对值、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心律失常、TyG、MHR是AECOPD患者发生HF的危险因素;HF组患者TyG、MHR水平明显高于非HF组(P<0.001),TyG诊断AECOPD合并HF曲线下面积为0.805(95%CI=0.754~0.856,P<0.001),MHR诊断AECOPD合并HF曲线下面积为0.762(95%CI=0.707~0.817,P<0.001),TyG联合MHR诊断AECOPD合并HF曲线下面积为0.870(95%CI=0.828~0.912,P<0.001);相关性分析提示TyG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呈负相关,与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二尖瓣反流速率、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呈正相关;MHR与左心室每搏输出量、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呈负相关,与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右室前后径、右室上下径、右室横径、三尖瓣反流速率、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肺动脉压力呈正相关。结论:空腹血糖、单核细胞绝对值、HDL-C、心律失常、TyG、MHR是AECOPD患者并发HF的危险因素;TyG、MHR均对HF有诊断价值,2者联合对AECOPD伴HF诊断效力优于单项指标;TyG与AECOPD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室壁厚度和二尖瓣反流速率等心功能指标具有相关性,可能与左心室功能参数相关性更大;MHR与右室心腔大小、三尖瓣反流速率和肺动脉压力等具有相关性,可能与右心室功能参数相关性更大。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尿邻苯二甲酸酯代谢物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相关的4个炎症指标(LHR、MHR、NHR、PHR)的关联,并解释其可能的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美国全国健康和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目的探讨尿邻苯二甲酸酯代谢物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相关的4个炎症指标(LHR、MHR、NHR、PHR)的关联,并解释其可能的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美国全国健康和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的4573名成年参与者,对邻苯二甲酸酯和炎症指标进行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和加权分位数和(weighted quantile sum,WQS)回归分析,分别探讨邻苯二甲酸酯单暴露和混合暴露与HDL-C炎症指标的潜在关联。结果9种尿邻苯二甲酸酯代谢物均与至少一个炎症指标存在显著正向关联(P<0.05),1种代谢物(MEP)和炎症指标(LHR)存在负向关联,部分暴露代谢物和结局炎症指标存在非线性关联。对每个结局炎症指标,WQS回归显示不同邻苯二甲酸酯代谢物具有不同的权重贡献。亚组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性别、年龄、BMI人群中,邻苯二甲酸酯与HDL-C相关炎症指标的关联结果存在差异。结论邻苯二甲酸酯暴露和HDL-C相关炎症指标存在关联,但需进一步研究揭示其潜在机制。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骨转换与老年女性髋部脆性骨折(fragile hip fracture,HF)风险及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年龄≥60岁女性住院骨质疏松症患者共661例,分为无骨折组(A组)266例和HF组(B组)395例。检测...目的探讨骨转换与老年女性髋部脆性骨折(fragile hip fracture,HF)风险及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年龄≥60岁女性住院骨质疏松症患者共661例,分为无骨折组(A组)266例和HF组(B组)395例。检测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骨钙素N段中分子片段(N-MID OC)、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总蛋白(TP)、白蛋白(Alb)、钙(Ca)、磷(P)、镁(Mg)、尿素(Urea)、肌酐(Cr)、胱抑素C(Cys-C)、肾小球滤过率(eGFR)、骨形成率(MoMF)、骨吸收率(MoMR)及骨转化率(MoT)。结果(1)HF组TP[118(108,128)vs 124(114,131)]、Alb[38.4±3.7 vs 40.0±4.3]、HDLc[1.51(1.24,1.71)vs 1.54(1.37,1.73)]、Ca[2.21±0.12 vs 2.29±0.12]、P[1.03±0.16 vs 1.08±0.17]含量较无骨折组降低,年龄[76(68,83)vs 73(67,78)]、β-CTX[0.57(0.40,0.77)vs 0.34(0.19,0.56)]、MoMR[1.84(1.30,2.51)vs 1.09(0.61,1.83)]及MoT[2.16(1.56,2.85)vs 1.56(1.09,2.38)]较无骨折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ID OC、MoMF、Urea、Cr、Cys-C、eGFR、Tch、TG、LDLc及M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老年女性HF与HDLc、TP、ALB、Ca、P、Mg呈负相关(r=-0.09、-0.26、-0.16、-0.28、-0.12、-0.03,P<0.05),与年龄、β-CTX、MoMR、MoT呈正相关(r=0.17、0.36、0.36、0.26,P<0.05),与N-MID OC、MoMF、Urea、Cr、Cys-C、eGFR、Tch、TG、LDLc无相关性(P>0.05)。(3)年龄、MoT、TP、Ca、P为老年女性HF的风险因素,OR分别为1.03(95%CI:1.01~1.06)、1.75(95%CI:1.44~2.12)、0.96(95%CI:0.92~0.99)、0.06(95%CI:0.01~0.37)、0.18(95%CI:0.06~0.6),P<0.05。(4)HDLc与骨转化间存在“U”型关系,P<0.01,其切点为1.692 mmol/L。结论高骨转换是老年女性HF的危险因素,其骨转化率与HDLc存在U型相关。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究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及其与CSVD影像总负荷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年龄≥60岁住院患者303例,根据CSVD影像总负荷评分为0分组108例,1分组61例,2分组66例,3分组35例,≥4分组33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non-HDL-C与CSVD相关性。结果0分组、1分组、2分组、3分组及≥4分组的TC、non-HDL-C水平逐渐明显升高(P<0.01)。3分组non-HDL-C水平明显高于0分组(P=0.001)。2分组、3分组及≥4分组non-HDL-C水平明显高于1分组(P<0.05)。CSVD影像总负荷与non-HDL-C水平呈正相关(P=0.001)。对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指标校正后发现,non-HDL-C仍是CSVD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69,95%CI:1.012~8.136,P=0.047)。结论在老年人群中,non-HDL-C升高与CSVD影像总负荷增加密切相关,可作为CSVD的早期干预的指标。
文摘背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改变的重要指标,及时发现、积极干预可以得到有效逆转。目的探索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HDL-C)的动态变化轨迹与成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联,预测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风险。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双向性队列研究,纳入2013—2023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参加健康体检的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线资料、体检指标,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对基线CIMT正常的研究对象进行随访,直到出现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或失访。分别构建男性和女性研究对象nHDL-C随年龄的变化轨迹。纳入结局发生前的所有nHDL-C记录,使用联合潜在类别模型(JLCM)识别异质性nHDL-C变化轨迹并预测不同轨迹与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风险差异。采用赤池信息准则(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样本调整信息准则(SABIC)、熵值(Entropy>0.5)和满足条件独立假定(Score Test P>0.05)确定最优潜在类别个数。分别使用基线nHDL-C数值和nHDL-C变化轨迹构建Cox模型,比较各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一致性指数(C-index)数值,对模型拟合优度进行检验及评估。结果共纳入基线血脂处于正常水平的研究对象5741人,男2487人,女3254人。男性研究对象中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增厚393例,无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者比较,随访时间、年龄、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nHDL-C、高血压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研究对象中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增厚330例,无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者的随访时间、年龄、BMI、SBP、DBP、TC、TG、LDL-C、nHDL-C、高血压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人群中,3类别模型的熵值最高,BIC、SABIC最小且满足条件独立假定(Score Test P=0.2079),最终选择3分类作为拟合效果最佳的模型;女性人群4类别模型的熵值、BIC、SABIC与3类别模型相比变化不大,且满足条件独立假定(Score Test P=0.2678),最终选择4分类作为拟合效果最佳的模型。体检人群中男性nHDL-C的3个潜在类别中,类别1的轨迹曲线表现为先缓慢上升后平稳维持在较低水平,为“低水平稳定组”,占比83.80%;类别2表现为快速上升,为“快速升高组”,占比1.09%;类别3表现为缓慢上升,为“缓慢升高组”,占比15.12%;快速升高组风险最高,其次是缓慢升高组,低水平稳定组发生风险最低。相比于低水平稳定组,男性缓慢升高组和快速升高组的HR分别为10.51(95%CI=7.90~13.98)和23.25(95%CI=10.40~51.98)。体检人群中女性nHDL-C的4个潜在类别中,类别1的轨迹曲线表现为稳定的低水平,为“低水平稳定组”,占比93.09%;类别2的轨迹曲线呈现为“U型”,为“低水平稳定-升高组”,占比1.26%;类别3血脂稳定在中等水平,无明显波动,为“中等水平稳定组”,占比4.58%;类别4表现为血脂水平的快速增加,为“快速升高组”,占比1.08%。快速升高组的风险最高,40岁以前,低水平稳定组、低水平稳定-升高组、中等水平稳定组的风险接近,40岁以后中等水平稳定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风险快速增加,50岁以后低水平稳定-升高组风险快速增加。对各个亚组内4个类别人群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累积发生风险进行对比,相比于低水平稳定组,女性低水平稳定-升高组、中等水平稳定组和快速升高组的HR分别为3.69(95%CI=2.27~5.99)、15.48(95%CI=10.56~22.70)和13.93(95%CI=5.44~35.69)。模型拟合优度检验及评估结果显示,在男性及女性人群中,与基线模型相比,Class模型、Class+nHDL-C模型在多个时点的AUC和C-index值均明显增加。结论健康体检人群中,男性和女性nHDL-C水平均存在不同变化轨迹,不同轨迹类别显著影响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发生风险。相比单一基线nHDL-C值,轨迹分类能更精准地预测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风险,连续血脂监测对于个体的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轨迹分析的风险评估方法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个体,为个体的风险分层和积极干预提供依据。
文摘目的横断面研究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比值(sUA to HDL-C ratio,UHR)与女性不孕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来自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数据库中2013~2018年2963例年龄在18~45岁之间的女性参与者。使用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评估UHR与不孕症之间的关联性,调整多种混杂因素,通过亚组分析和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模型探讨其相互作用和剂量反应关系,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分析评估UHR对不孕症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孕症女性的基线UHR(9.68±4.23)显著高于未患不孕症的女性(8.7±3.81,P<0.001)。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显示,UHR处于最高四分位数(Q4)的女性与最低四分位数(Q1)相比,患不孕症的概率显著增加。不同模型中调整后的OR范围为1.61(95%CI:1.14~2.28)到1.98(95%CI:1.42~2.78)(趋势P<0.001)。亚组分析显示,这些关联在不同年龄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种族群体中具有一致性。RCS模型显示,UHR与不孕症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P=0.03,总体关联P<0.001)。ROC分析表明,UHR在预测女性不孕状态方面具有中等能力,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570。结论较高的UHR与女性不孕风险增加显著相关,UHR具有作为女性不孕症风险预测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文摘目的:分析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riglyceride-glucose,TyG)、单核细胞绝对值/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onocyte count to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atio,MHR)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并发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的诊断价值,以及TyG、MHR与AECOPD患者心功能参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住院的298例AECOPD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表现、B型钠尿肽/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和超声心动图结果,将298例AECOPD患者分为HF组(n=127例)和非HF组(n=171例),比较2组AECOPD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回归分析研究AECOPD患者并发HF可能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TyG、MHR分别及联合对AECOPD并发HF的诊断价值;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TyG、MHR与AECOPD患者射血分数、室壁厚度、心腔大小和瓣膜反流速率等心功能参考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空腹血糖、单核细胞绝对值、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心律失常、TyG、MHR是AECOPD患者发生HF的危险因素;HF组患者TyG、MHR水平明显高于非HF组(P<0.001),TyG诊断AECOPD合并HF曲线下面积为0.805(95%CI=0.754~0.856,P<0.001),MHR诊断AECOPD合并HF曲线下面积为0.762(95%CI=0.707~0.817,P<0.001),TyG联合MHR诊断AECOPD合并HF曲线下面积为0.870(95%CI=0.828~0.912,P<0.001);相关性分析提示TyG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呈负相关,与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二尖瓣反流速率、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呈正相关;MHR与左心室每搏输出量、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呈负相关,与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右室前后径、右室上下径、右室横径、三尖瓣反流速率、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肺动脉压力呈正相关。结论:空腹血糖、单核细胞绝对值、HDL-C、心律失常、TyG、MHR是AECOPD患者并发HF的危险因素;TyG、MHR均对HF有诊断价值,2者联合对AECOPD伴HF诊断效力优于单项指标;TyG与AECOPD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室壁厚度和二尖瓣反流速率等心功能指标具有相关性,可能与左心室功能参数相关性更大;MHR与右室心腔大小、三尖瓣反流速率和肺动脉压力等具有相关性,可能与右心室功能参数相关性更大。
文摘目的探讨尿邻苯二甲酸酯代谢物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相关的4个炎症指标(LHR、MHR、NHR、PHR)的关联,并解释其可能的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美国全国健康和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的4573名成年参与者,对邻苯二甲酸酯和炎症指标进行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和加权分位数和(weighted quantile sum,WQS)回归分析,分别探讨邻苯二甲酸酯单暴露和混合暴露与HDL-C炎症指标的潜在关联。结果9种尿邻苯二甲酸酯代谢物均与至少一个炎症指标存在显著正向关联(P<0.05),1种代谢物(MEP)和炎症指标(LHR)存在负向关联,部分暴露代谢物和结局炎症指标存在非线性关联。对每个结局炎症指标,WQS回归显示不同邻苯二甲酸酯代谢物具有不同的权重贡献。亚组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性别、年龄、BMI人群中,邻苯二甲酸酯与HDL-C相关炎症指标的关联结果存在差异。结论邻苯二甲酸酯暴露和HDL-C相关炎症指标存在关联,但需进一步研究揭示其潜在机制。
文摘目的探讨骨转换与老年女性髋部脆性骨折(fragile hip fracture,HF)风险及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年龄≥60岁女性住院骨质疏松症患者共661例,分为无骨折组(A组)266例和HF组(B组)395例。检测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骨钙素N段中分子片段(N-MID OC)、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总蛋白(TP)、白蛋白(Alb)、钙(Ca)、磷(P)、镁(Mg)、尿素(Urea)、肌酐(Cr)、胱抑素C(Cys-C)、肾小球滤过率(eGFR)、骨形成率(MoMF)、骨吸收率(MoMR)及骨转化率(MoT)。结果(1)HF组TP[118(108,128)vs 124(114,131)]、Alb[38.4±3.7 vs 40.0±4.3]、HDLc[1.51(1.24,1.71)vs 1.54(1.37,1.73)]、Ca[2.21±0.12 vs 2.29±0.12]、P[1.03±0.16 vs 1.08±0.17]含量较无骨折组降低,年龄[76(68,83)vs 73(67,78)]、β-CTX[0.57(0.40,0.77)vs 0.34(0.19,0.56)]、MoMR[1.84(1.30,2.51)vs 1.09(0.61,1.83)]及MoT[2.16(1.56,2.85)vs 1.56(1.09,2.38)]较无骨折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ID OC、MoMF、Urea、Cr、Cys-C、eGFR、Tch、TG、LDLc及M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老年女性HF与HDLc、TP、ALB、Ca、P、Mg呈负相关(r=-0.09、-0.26、-0.16、-0.28、-0.12、-0.03,P<0.05),与年龄、β-CTX、MoMR、MoT呈正相关(r=0.17、0.36、0.36、0.26,P<0.05),与N-MID OC、MoMF、Urea、Cr、Cys-C、eGFR、Tch、TG、LDLc无相关性(P>0.05)。(3)年龄、MoT、TP、Ca、P为老年女性HF的风险因素,OR分别为1.03(95%CI:1.01~1.06)、1.75(95%CI:1.44~2.12)、0.96(95%CI:0.92~0.99)、0.06(95%CI:0.01~0.37)、0.18(95%CI:0.06~0.6),P<0.05。(4)HDLc与骨转化间存在“U”型关系,P<0.01,其切点为1.692 mmol/L。结论高骨转换是老年女性HF的危险因素,其骨转化率与HDLc存在U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