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存条件对陆相中高熟页岩油富集与流动性保持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文智 刘伟 +9 位作者 卞从胜 刘显阳 蒲秀刚 陆加敏 李永新 李军辉 刘诗局 关铭 付秀丽 董劲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陆相页岩烃源岩层系内部滞留烃数量与品质的控制因素除生烃母质类型、丰度、热成熟度与页岩储层储集空间外,烃源岩保存条件作为关键影响因素,在现阶段关注较少;针对该科学问题,以实例解剖为出发点,探讨保存条件在页岩油可动烃富集中的... 陆相页岩烃源岩层系内部滞留烃数量与品质的控制因素除生烃母质类型、丰度、热成熟度与页岩储层储集空间外,烃源岩保存条件作为关键影响因素,在现阶段关注较少;针对该科学问题,以实例解剖为出发点,探讨保存条件在页岩油可动烃富集中的作用。研究表明,良好的保存条件主要有3方面的关键作用:①确保足够多的轻烃(C_(1)—C_(13))、中组分烃(C_(14)—C_(25))和小分子芳香烃(含1~2个苯环)留在地层中以增加页岩油流动性和流动量;②确保地层具有较高的能量场(异常高压),以推动页岩油最大量流出;③确保滞留烃保持多组分烃(轻烃、中质烃、重烃和含杂原子化合物)混相流动条件,使重烃(ΣC_(25+))和重质组分(非烃和沥青质)有最佳流动度和最大流动量。经实例解剖证实,凡经济可采性较好的陆相页岩油除有机质类型、丰度与热成熟度及储集空间等有利条件外,页岩层系保存条件好,是页岩油经济成藏的关键因素,应纳入页岩油富集区/段评价标准,成为有利勘探靶体选择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中高熟页岩油 可动烃富集 保存条件 地层能量场 烃组分混相 滞留烃流动度 松辽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准噶尔盆地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碳蜡原油乳液型防蜡剂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
2
作者 任永苍 黄钰 +7 位作者 徐海霞 但波 严东寅 于海洋 马金龙 张喻鹏 韩国强 郑存川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47,共8页
针对塔里木油田英买原油中石蜡碳数高,常规油溶性防蜡剂作用效果不佳且低温黏度大而难加注的问题,文章以丙烯酸二十二酯、马来酸酐和苯乙烯为原料,通过自由基溶液聚合制备了一种可适用于预防高碳蜡原油蜡沉积的超长碳链三元聚合物DMS,... 针对塔里木油田英买原油中石蜡碳数高,常规油溶性防蜡剂作用效果不佳且低温黏度大而难加注的问题,文章以丙烯酸二十二酯、马来酸酐和苯乙烯为原料,通过自由基溶液聚合制备了一种可适用于预防高碳蜡原油蜡沉积的超长碳链三元聚合物DMS,并着重探讨了以DMS为分散相、去离子水为连续相的乳液型防蜡剂HDMS的制备条件及其防蜡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复配乳化剂T-80、S-80质量比为7:3、加量为10%时,所制得的HD-MS在10℃下的流动性良好,黏度为24.65 m Pa·s;HDMS在常温下静置28 d后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在1~28d内的粒径均在2200 nm左右、脱水量仅为0.6 mL。当作用温度为60℃、作用时间为80 min、HDMS加量为2000mg/L时,HDMS对高碳蜡原油的防蜡率最高达84%以上且具备一定的防蜡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买高碳蜡原油 丙烯酸二十二酯 三元聚合物 乳液型防蜡剂 分散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减压蒸馏装置掺炼高硫重质蜡油对沥青及润滑油产品的影响
3
作者 娄井阳 刘利民 汪鹏飞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77,共5页
某炼油企业针对高硫蜡油硫含量过高而不满足润滑油高压加氢装置(简称润滑油装置)使用要求的问题,研究在常减压蒸馏装置加工绥中36-1原油时掺炼一定量的高硫重质蜡油,考察其对所产蜡油(润滑油装置原料)和沥青产品性质及收率的影响,以及... 某炼油企业针对高硫蜡油硫含量过高而不满足润滑油高压加氢装置(简称润滑油装置)使用要求的问题,研究在常减压蒸馏装置加工绥中36-1原油时掺炼一定量的高硫重质蜡油,考察其对所产蜡油(润滑油装置原料)和沥青产品性质及收率的影响,以及掺炼后所得蜡油通过润滑油装置加工后对其产品的影响。结果表明:绥中36-1原油掺炼少量高硫重质蜡油后,常减压蒸馏装置所产蜡油硫含量略有增加,运动黏度和馏程等指标变化不大,满足后续润滑油装置使用要求;常减压蒸馏装置所产沥青的族组成中饱和分和胶质含量降低,芳香分含量有所升高,说明掺炼的高硫重质蜡油对沥青组成造成了影响,改变了产品结构,但其软化点、针入度、蜡含量、动力黏度等指标均满足重交通道路沥青产品指标要求;常减压蒸馏装置蜡油收率明显增加、沥青产品收率明显降低;润滑油装置加工掺炼后的蜡油,橡胶增塑剂产品收率有所升高,紫外光安定性和热安定性有所降低,但仍满足产品指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绥中36-1原油 高硫重质蜡油 沥青 润滑油 橡胶增塑剂 变压器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硫原油炼厂生产低硫石油焦的探索及实践
4
作者 杨志和 胡锦原 +2 位作者 翁敦机 和晓飞 徐焱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3,共6页
目的优化某高硫原油炼厂工艺流程,生产低硫石油焦。方法通过分析某高硫原油炼厂石油焦生产工艺流程及延迟焦化混合原料与焦炭中硫含量数据的规律,探索通过优化延迟焦化混合原料及石油焦生产工艺流程实现生产低硫石油焦的可行性,并进行... 目的优化某高硫原油炼厂工艺流程,生产低硫石油焦。方法通过分析某高硫原油炼厂石油焦生产工艺流程及延迟焦化混合原料与焦炭中硫含量数据的规律,探索通过优化延迟焦化混合原料及石油焦生产工艺流程实现生产低硫石油焦的可行性,并进行工业实践验证。结果延迟焦化混合原料中硫含量与石油焦中硫含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形成预测石油焦中硫含量的经验公式,验证后与近期实测石油焦中硫含量相符;利用经验公式测算,渣油加氢-延迟焦化组合工艺是解决当前加工高硫原油条件下生产低硫石油焦的有效途径,在加工质量分数为20%的减压渣油时仅能生产3号石油焦,在仅加工催化油浆和脱硫渣油时,通过调整混合原料比例可以生产2号石油焦。结论按照渣油加氢-延迟焦化组合工艺方案中的混合原料配比,该炼厂在加工高硫原油的条件下,延迟焦化装置成功生产出2B号石油焦,验证了生产方案的可实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硫原油 低硫石油焦 延迟焦化 脱硫渣油 催化油浆 组合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同位素分馏效应对深层原油来源判识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学军 张学军 +4 位作者 罗欢 王茹 林璐 翟正 康元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4-163,共10页
深层烃源岩演化程度高,随成熟度升高,原油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含量大幅度减少,影响了利用常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进行油源对比的可靠性。针对如何更好地利用δ^(13)C_(PDB)值进行深层原油来源判识,通过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烃源岩自... 深层烃源岩演化程度高,随成熟度升高,原油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含量大幅度减少,影响了利用常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进行油源对比的可靠性。针对如何更好地利用δ^(13)C_(PDB)值进行深层原油来源判识,通过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烃源岩自然演化剖面中可溶有机质、烃源岩生排烃物理模拟实验产物4种族组分δ^(13)C_(PDB)值的分析,结合烷烃质量分数特征,探讨了深层烃源岩原油碳同位素分馏效应,提出利用δ^(13)C_(PDB)值进行深层原油来源判识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深层烃源岩因高热演化程度而产生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是明显的,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的烷烃、芳烃、非烃和沥青质4种族组分δ^(13)C_(PDB)值随埋深的增加均发生了明显增大现象,其中烷烃δ^(13)C_(PDB)值变化最明显,达5‰以上,芳烃δ^(13)C_(PDB)值约为4‰,非烃和沥青质δ^(13)C_(PDB)的变化相对较小,约为2‰~3‰。随埋深的增加可溶有机质中烷烃质量分数由40%左右增至80%以上,相应烷烃δ^(13)C_(PDB)值由-30‰左右增至-24‰以上,且烷烃质量分数与其δ^(13)C_(PDB)值的变化有很好相关性。同一类型烃源岩样品生排烃物理模拟产物族组分δ^(13)C_(PDB)值也显示了相似的结果,烷烃δ^(13)C_(PDB)值的变化幅度最大可达4‰,而芳烃、非烃、沥青质的δ^(13)C_(PDB)值变化相对较小,约为1‰~3‰。利用碳同位素进行深层原油来源判识时,首先根据烷烃质量分数与烷烃δ^(13)C_(PDB)值的相关性判断是否存在热演化造成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并对烷烃δ^(13)C_(PDB)值进行合理恢复,然后再利用恢复后的δ^(13)C_(PDB)值进行原油来源的合理判识。依照上述方法对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凸起轻质油来源进行了判识,轻质油的碳同位素明显存在热演化造成的分馏效应,轻质油源自深部二叠系高成熟烃源岩的可能性很大,这对该地区油气勘探目标评价部署工作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 高成熟原油 碳同位素分馏 原油来源 车排子轻质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塔深5井震旦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罗明霞 曹自成 +2 位作者 徐勤琪 刘永立 尚凯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9,共15页
塔深5(TS5)井于2021年完钻,井深9 017 m,是目前亚洲第一深井,同时也是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第一口在8 780~8 840 m的上震旦统白云岩段获得油气突破的钻井,也是继轮探1井寒武系盐下突破后,超深层白云岩领域的又一重大发现。为了探究其油气成... 塔深5(TS5)井于2021年完钻,井深9 017 m,是目前亚洲第一深井,同时也是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第一口在8 780~8 840 m的上震旦统白云岩段获得油气突破的钻井,也是继轮探1井寒武系盐下突破后,超深层白云岩领域的又一重大发现。为了探究其油气成因,分别对TS5井震旦系凝析油和上部奥陶系重质油,及其邻区寒武系挥发油和奥陶系凝析油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结果表明,TS5井震旦系凝析油和白云岩储层氯仿抽提物的正构烷烃系列均分布完整,指示了其生烃母质形成于强还原环境;其与奥陶系正常油-超重质油和雅克拉地区凝析油总体具有相似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反映均具有相似的油源;其等效镜质体反射率(Rc)值为1.7%,成熟度高于奥陶系重质油、寒武系挥发油,与邻区凝析油相当,处于高成熟阶段。综合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证据,推测TS5井震旦系油气源来自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其与上覆玉尔吐斯组泥页岩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喜马拉雅晚期来自周边较低部位玉尔吐斯组生成的高成熟凝析油气,沿斜坡运移至震旦系白云岩构造圈闭内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凝析气藏。TS5井震旦系油气突破,发现了新的含油气层系,丰富了超深层油气成藏过程,为塔里木盆地超深层勘探指明了新的探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震旦系白云岩 凝析气藏 玉尔吐斯组 热成熟度 原油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盐下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不同期次油气成藏贡献 被引量:2
7
作者 徐勤琪 储呈林 +3 位作者 郭小文 刘永立 张黎 罗明霞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23,共13页
对于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多期次的原油充注,但并非每一期原油充注都对现今油藏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流体包裹体方法只能对原油充注期次和时间进行限定,而无法确定各期充注原油对油藏的贡献。针对上述问题,以塔河油... 对于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多期次的原油充注,但并非每一期原油充注都对现今油藏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流体包裹体方法只能对原油充注期次和时间进行限定,而无法确定各期充注原油对油藏的贡献。针对上述问题,以塔河油田盐下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为例,采用原油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法、荧光光谱和单井模拟分析方法,系统揭示了研究区原油的荧光特征、油气成藏期次和成藏时间。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其母质相同且沉积于海相弱还原环境,再通过与研究区烃源岩进行油源对比,确定了原油均来自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原油芳烃中甲基菲指数和二苯并噻吩参数是定量评价原油成熟度的有效指标,计算得到塔河油田盐下地区原油成熟度(R_(o))在0.90%~1.47%之间,可能对应了多期油气充注。此外,在对盐下地区奥陶系储层油包裹体荧光光谱分析、共生盐水包裹体测温和测盐的基础上,结合单井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确定盐下地区存在加里东中期(420 Ma)、海西中期(318 Ma)和喜马拉雅晚期(10 Ma)3期原油充注。对比原油和3期油包裹体荧光光谱参数,认为喜马拉雅晚期是盐下地区的主成藏期,为盐下地区的奥陶系油藏贡献了最多的原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包裹体 荧光光谱 成熟度 油气成藏 地球化学特征 原油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中高成熟页岩油“组分流动”条件及其在提高页岩油产量中的作用 被引量:9
8
作者 赵文智 卞从胜 +8 位作者 李永新 刘伟 秦冰 蒲秀刚 江建林 刘诗局 关铭 董劲 申玉坦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0-730,共11页
基于中国陆相页岩油区重点试采井的生产曲线、生产制度、烃产物数量和产出烃构成随时间的变化等资料,开展页岩油精细馏分切割和页岩油组成变化对宏观流动性影响的试验以及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提出页岩油“组分流动”概念,并对组分流动... 基于中国陆相页岩油区重点试采井的生产曲线、生产制度、烃产物数量和产出烃构成随时间的变化等资料,开展页岩油精细馏分切割和页岩油组成变化对宏观流动性影响的试验以及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提出页岩油“组分流动”概念,并对组分流动的形成机理与条件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在地下页岩微纳米孔隙中,轻烃、中质烃和重烃会按相似相溶原理发生混相,使重烃等难流动组分以分子聚集体方式“悬浮”在轻烃和中质烃溶剂中,从而显著降低其黏度并增加流动性和流动量;(2)小分子芳烃是组分流动发生的载体,气态烃和轻烃含量越高,越利于抑制胶质和沥青等重组分形成尺寸更大的聚集体,并增加其塑性变形能力,组分流动效果越好;(3)较高的地层温度可降低蜡质等重烃组分黏度,提高其流动性;(4)保存条件、地层能量和生产制度对控制轻烃组分含量、流出速度和形成稳定的“组分流动”都有重要作用,是页岩油多组分烃形成最优配伍和最大流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地下页岩油“组分流动”概念的提出对于提高页岩油单井产量和累计采出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 纯页岩型页岩油 中高成熟页岩油 微纳米孔隙 多组分烃 组分流动 相似相溶 分子聚集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老油田化学驱综合治理新方法及工程实践路径 被引量:7
9
作者 杨勇 曹绪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1,共9页
针对胜利高含水老油田化学驱在科学、技术、管理、工程四个角度面临的开发矛盾,以渤76块为典型单元,在工程实践中进行具体对策分析,构建了“适、专、快、集”的老油田化学驱综合治理新方法。“适”指在老油田科学开发方式转化上,构建不... 针对胜利高含水老油田化学驱在科学、技术、管理、工程四个角度面临的开发矛盾,以渤76块为典型单元,在工程实践中进行具体对策分析,构建了“适、专、快、集”的老油田化学驱综合治理新方法。“适”指在老油田科学开发方式转化上,构建不同油藏类型老油田化学驱最佳介入时机模型,提出了在含水率相对较低的阶段,是适合化学驱的有利时机,高效开发方式需“适”介入。“专”指在老油田开发技术应用上,改变传统聚合物先溶解后注入的开发思路,研制可控相转化聚合物,使聚合物先注入后溶解,解决炮眼剪切降解的难题,提高油水流度控制能力,老油田开发矛盾需“专”治理。“快”指在老油田综合管理模式上,改变传统方式,即矿场提问题、研究院设计方案、化工厂生产驱油剂的“串联”管理模式,提出充分发挥矿场、研究院、生产厂三方优势的“并联”管理模式,形成针对单一油藏的产品工业化工艺包以及产业化落地方案,老油田开发技术实现“快”转化。“集”指在老油田工程应用实践上,打破老油田化学驱地面大规模建站的工程工艺模式,采用集约化撬装配注设备,实现老油田化学驱的集约快速配注,老油田工程工艺实现“集”应用。运用上述方法,在胜利油田渤76块综合含水率上升初期,实施由水驱转为可控相转化聚合物驱,实施后一年即见到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单井日产油水平增加8.6t/d,综合含水率降低3.1%,验证了综合治理模式的可行性,为高含水老油田化学驱高效开发提供了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老油田 高质量发展 综合治理新方法 提高采收率 工程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差异分析——以塔河油田奥陶系原油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冬晨 王文军 +7 位作者 张婷 李立武 王作栋 钱宇 敖添 符印 王丹 贾星亮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11-1421,共11页
【目的】为明确原油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δ^(13)C_(alkane))组成差异的成因。【方法】研究分析了塔北地区奥陶系共计17个原油样品δ^(13)C_(alkane)组成特征,结合相关有机地球化学参数,从沉积环境、成熟度和生物降解作用三个方面解释... 【目的】为明确原油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δ^(13)C_(alkane))组成差异的成因。【方法】研究分析了塔北地区奥陶系共计17个原油样品δ^(13)C_(alkane)组成特征,结合相关有机地球化学参数,从沉积环境、成熟度和生物降解作用三个方面解释了三类原油δ^(13)C_(alkane)值的变化趋势。【结果与结论】根据物性的差异,可将塔北地区原油分为重质、中质和轻质三类。塔北地区奥陶系原油δ^(13)C_(alkane)值介于-37‰~-31‰,呈现出海相原油的特征,表明原油δ^(13)C_(alkane)组成及分布范围受其形成的沉积环境和母质类型控制;从重质原油到中质原油再到轻质原油,成熟度逐渐增大,导致原油δ^(13)C_(alkane)值正偏;相较于中质原油和轻质原油,重质原油低碳数部分δ^(13)C_(alkane)明显变大,表明生物降解程度是重质原油中、低分子量正构烷烃δ^(13)C14~δ^(13)C19值正偏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 生物标志化合物 成熟度 生物降解 塔河原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西部凹陷低熟油的高分辨质谱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3
11
作者 邓硕 李素梅 +4 位作者 曹敬涛 黄太明 刘佳 张建淼 施倩倩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54-1369,共16页
辽河西部凹陷低熟油资源丰富,不同类型稠油的成因机制差异尚不清楚,解决上述问题对辽河稠油的勘探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采用色谱/质谱(GC/MS)结合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技术对辽河西部凹陷北部高升和牛心坨油田低熟... 辽河西部凹陷低熟油资源丰富,不同类型稠油的成因机制差异尚不清楚,解决上述问题对辽河稠油的勘探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采用色谱/质谱(GC/MS)结合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技术对辽河西部凹陷北部高升和牛心坨油田低熟油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进行研究。高升原油形成于强还原咸水水体,有机质为菌藻类低等生物与陆源的双重贡献。牛心坨原油形成于还原性半咸水水体,有机质来源为低等微生物和陆源有机质双重输入,具有高蜡特征。成熟度参数表明二者均为低熟油。两种低熟油中均检测到N_(1)、N_(1)O_(1)、N_(1)O_(2)、O_(1)、O_(2)、O_(3)、O_(4)化合物,高升低熟油以N_(1)类为主,牛心坨低熟油以O_(2)类为主;前者富含脂肪酸和藿烷酸,后者富含脂肪酸,藿烷酸含量较低,反映两种原油成因机制的差异。高升低熟油中大量的藿烷酸表明其生烃母质在早期成岩作用阶段经历了细菌改造作用,低熟油为细菌改造有机质低温生烃和藻类类脂低温生烃混合成因机制。牛心坨低熟油富含脂肪酸和高等植物蜡质,成因机制为生物类脂物早期低温生烃。两种低熟油的成因机制,为低熟油成因理论提供了研究方法,有助于完善低熟油成因理论并指导类似盆地低熟油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西部凹陷 低熟油 成因机制 杂原子化合物 高分辨率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特征及控藏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子昕 柳广弟 +5 位作者 袁光杰 杨恒林 付利 王元 陈刚 张恒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3-144,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是页岩油的重点研究领域。通过总有机碳测定、氯仿抽提、岩石热解、XRD全岩矿物分析、扫描电镜观察等,对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多元回归线性法建立了有机碳与测井曲线的...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是页岩油的重点研究领域。通过总有机碳测定、氯仿抽提、岩石热解、XRD全岩矿物分析、扫描电镜观察等,对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多元回归线性法建立了有机碳与测井曲线的三维电测模型,明确了烃源岩的空间展布特征及其的控藏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_(1)、长7_(2)和长7_3小层泥页岩样品TOC平均值分别为5.01%,6.04%和6.76%,氯仿沥青“A”的平均值分别为0.63%,0.67%和0.73%,整体有机质类型以Ⅱ_(1)型和Ⅱ_(2)型为主,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含油性与可动性均较好,达到较好—极好烃源岩级别。(2)研究区泥页岩样品主要由石英长石与黏土矿物组成,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晶间孔及有机质收缩缝,但各样品的孔径分布不同。(3)研究区烃源岩TOC下限为1.50%,庆城地区附近长7_(2)小层、庆城与环县地区附近长7_(3)小层为主要有效烃源岩发育区。(4)有效烃源岩的TOC含量及其空间展布特征影响了页岩油藏的含油性,其中TOC含量直接决定了产油量的高低。距离生烃中心越近越有利于油气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多元回归 有机碳预测 烃源岩展布 成熟—高成熟阶段 长7段 三叠系 庆城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仪陇—平昌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地质特征及富集条件 被引量:2
13
作者 白雪峰 李军辉 +5 位作者 张大智 王有智 卢双舫 隋立伟 王继平 董忠良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64,共13页
基于钻井岩心的地球化学及其他实验分析结果,结合生产测试资料,对四川盆地仪陇—平昌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地质特征及富集条件进行研究,并划分了勘探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1)仪陇—平昌地区凉高山组为早侏罗世第3次湖盆扩张期的沉... 基于钻井岩心的地球化学及其他实验分析结果,结合生产测试资料,对四川盆地仪陇—平昌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地质特征及富集条件进行研究,并划分了勘探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1)仪陇—平昌地区凉高山组为早侏罗世第3次湖盆扩张期的沉积产物,整体经历了凉下段滨湖—浅湖、凉上段中—下部深湖—半深湖及浅湖、凉上段上部三角洲前缘和浅湖的沉积环境变化。(2)研究区凉高山组页岩可分为长英质页岩、钙质页岩、黏土质页岩等3种;页岩有机质丰度高,TOC值为0.50%~3.39%,平均值为1.30%,有机质类型以Ⅱ_(1)和Ⅱ_(2)型为主,热演化程度高,镜质体反射率(Ro)为1.00%~1.90%,处于高—过成熟阶段。(3)凉高山组页岩物性较好,孔隙度为0.48%~7.17%,平均为3.61%,发育无机成因孔、有机孔和构造缝等储集空间类型;含油性较好,以轻质组分为主,整体呈零散状、点状分布,局部呈团块状富集;凉上段下部富有机质页岩更发育,是目前勘探的重点层位。(4)凉高山组页岩油气的富集受控于前陆盆地过渡期的弱沉降环境、大面积分布的深湖相沉积、较高的热演化程度以及普遍发育的微裂缝。中南部为页岩油气潜力区,页岩储层厚度一般大于15 m,TOC值大于1.50%,孔隙度大于4.00%,R_(o)大于1.30%;凉高山组页岩油资源量为26.75×10^(8)t、页岩气资源量为1.72×10^(12)m^(3),有望成为四川盆地石油产量增加的主力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轻质油 湖盆扩张期 前陆盆地 弱沉降环境 深湖相 高—过成熟阶段 微裂缝 凉高山组 侏罗系 仪陇—平昌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银型苯基磺酸键合硅胶分离及高分辨质谱分析石油中不同形态含硫化合物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硕凡 刘雨轩 +5 位作者 吴建勋 王婧 朱悦 张未来 张亚和 史权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3-773,共11页
建立一种基于银型苯基磺酸键合硅胶(Ag+-SCX)分离石油中不同形态含硫化合物的方法,分离得到的含硫化合物组分进行甲基化反应和高分辨质谱(HRMS)分析,得到不同形态含硫化合物分子组成。通过模型化合物证明该分离方法的可行性,硫醚类、噻... 建立一种基于银型苯基磺酸键合硅胶(Ag+-SCX)分离石油中不同形态含硫化合物的方法,分离得到的含硫化合物组分进行甲基化反应和高分辨质谱(HRMS)分析,得到不同形态含硫化合物分子组成。通过模型化合物证明该分离方法的可行性,硫醚类、噻吩类含硫化合物被有效分离。该方法对石油馏分、原油和二次加工油均有良好的适用性,并将其应用于一套原油及其馏分中含硫化合物的分离及分析,详细表征了不同形态含硫化合物在原油和各馏分段的分子组成特点和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方法 高分辨质谱 硫醚 噻吩 分子组成 原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中坳陷保定凹陷清苑构造带低熟油成因解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小冬 李志军 +12 位作者 李熹微 马学峰 李晓燕 陈柯童 张霁潮 许梦婷 张瑞雪 秦梦华 王成云 刘佳 张建淼 施倩倩 李素梅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38-1353,共16页
冀中坳陷保定凹陷清苑构造带近年取得了重大油气勘探突破,油气的来源及其成因有待进一步确认。采用色谱-质谱、高分辨率质谱等地球化学途径,对该区油气的主力烃源岩及油气成因进行了精细剖析。清苑构造带主体原油为含蜡(均值8.12%)、含... 冀中坳陷保定凹陷清苑构造带近年取得了重大油气勘探突破,油气的来源及其成因有待进一步确认。采用色谱-质谱、高分辨率质谱等地球化学途径,对该区油气的主力烃源岩及油气成因进行了精细剖析。清苑构造带主体原油为含蜡(均值8.12%)、含硫(均值0.81%)的重质油,具有低Pr/Ph(0.14~0.24)、高甾烷/藿烷(3.3~5.6)、高伽马蜡烷和三芳甾烷相对丰度(40%~61%)、低甾烷异构化程度(C_(29)甾烷ααα20S/(S+R)=0.23~0.28)等特征,为典型的强还原咸水相原油。油-油、油源对比表明,清苑构造带主体原油和相邻的蠡县斜坡原油特征相似,与蠡县斜坡沙一段咸水相泥页岩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主力烃源岩埋深>3000 m,与保定凹陷烃源岩未显示相关性。高分辨率质谱分析表明,清苑构造带原油富含O_(1)、O_(2)类化合物,特别是等效双键数(DBE)为1、5的O_(2)类化合物(分别主要为脂肪酸和甾烷酸),其低温降解成烃是低熟油形成的重要机制,饶阳凹陷蠡县斜坡及相邻的生油洼陷发育处于生油窗阶段的、热演化程度相对不高的沙一段烃源岩是该区低熟油形成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定凹陷 清苑构造带 低熟油 生物标志物 高分辨率质谱 油气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含水期原油低温集输温度边界确定方法 被引量:2
16
作者 秦远智 张瀚文 +2 位作者 尹然 熊建华 黄启玉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475-5485,共11页
随着国内油田逐渐进入开采后期,本文提出黏壁温度作为综合含水率70%~90%的高含水低温集油的评价指标已进入推广阶段且效果显著,但在现场降温试验中发现含水率90%以上的特高含水期原油管线实际运行温度与黏壁温度预测结果之间存在一定误... 随着国内油田逐渐进入开采后期,本文提出黏壁温度作为综合含水率70%~90%的高含水低温集油的评价指标已进入推广阶段且效果显著,但在现场降温试验中发现含水率90%以上的特高含水期原油管线实际运行温度与黏壁温度预测结果之间存在一定误差。因此,针对特高含水期原油开展低温集输温度边界条件研究,对完善油田低温集输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环道实验装置进行了特高含水期原油黏壁凝油冲刷实验,对特高含水期原油油水两相流动特性和油相黏壁特性进行分析,确定了屈服应力是阻碍黏壁凝油在管道内被冲刷剥离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编制了特高含水期原油低温集油温度预测软件,利用油田单井集油管线的现场降温试验进行了验证,误差在2℃范围内,满足工程运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原油 黏壁凝油 低温集输 温度边界条件 冲刷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原油低温集输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文臣 黄启玉 +4 位作者 谢雁 吕杨 王毅杰 徐榛康 韩吉普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427-5440,共14页
中国部分油田采出液含水率高达90%以上,造成地面集输系统的大量热能损耗。在国家“双碳”目标下,低温集输工艺将成为油田节能降耗的主要手段。本文总结了原油低温集输管道水力热力计算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原油组成、水相组成及流动条件... 中国部分油田采出液含水率高达90%以上,造成地面集输系统的大量热能损耗。在国家“双碳”目标下,低温集输工艺将成为油田节能降耗的主要手段。本文总结了原油低温集输管道水力热力计算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原油组成、水相组成及流动条件对低温黏壁现象的影响。对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的低温集输黏壁预测模型作了总结和分析,梳理了低温集输边界条件的研究方法与实验装置。通过开展单井和集输干线现场低温输送试验充分验证了低温集输的可行性,为现场开展低温集输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工程案例经验。最后,就低温集输黏壁现象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认为应加强理论预测模型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原油 低温集输 黏壁现象 安全 多相流 动力学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CO_(2)改善河南双河油田低渗储层注水能力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宜丽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63,共9页
针对双河油田低渗储层注水能力差、注水水质不达标和高凝原油蜡沉积等问题,通过自主设计的水-CO_(2)储层注入能力评价装置,开展流动性实验、CO_(2)驱油实验,结合岩心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明确双河低渗储层注水能力差的主要机制,探索CO_(2... 针对双河油田低渗储层注水能力差、注水水质不达标和高凝原油蜡沉积等问题,通过自主设计的水-CO_(2)储层注入能力评价装置,开展流动性实验、CO_(2)驱油实验,结合岩心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明确双河低渗储层注水能力差的主要机制,探索CO_(2)改善低渗储层注入能力的主要机理。结果表明,产出水中的悬浮颗粒和油中蜡晶等组分的沉积可导致孔隙堵塞,从而降低储层的注水能力。CO_(2)对产出水中无机悬浮颗粒及岩石碱性矿物、碳酸盐岩矿物有明显溶蚀作用,是显著提高储层注水能力的主要机理。CO_(2)可溶解在岩石表面的原油蜡质组分沉积,有效改善储层注水能力。同时,CO_(2)驱提高采收率效果明显,采收率提高13.01%~21.51%,后续水驱进一步提高5.40%~6.04%。研究表明:注CO_(2)可显著改善双河油田低渗储层注入能力,为CO_(2)增注驱油技术在现场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储层 高凝原油 蜡沉积 注水水质 CO_(2)增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榨橄榄油中多酚类化合物含量随油橄榄果生长发育的累积变化
19
作者 张宏杰 马君义 +3 位作者 吕孝飞 缪欣 郭俊炜 邓煜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53,共6页
旨在为甘肃陇南橄榄油的质量评价和油橄榄鲜果采收时间提供指导,探究了不同品种初榨橄榄油(VOO)中多酚类化合物(PPs)随油橄榄果生长发育的累积变化。以甘肃陇南不同成熟度的8个品种油橄榄鲜果为原料,采用压榨法获得VOO,利用反相高效液... 旨在为甘肃陇南橄榄油的质量评价和油橄榄鲜果采收时间提供指导,探究了不同品种初榨橄榄油(VOO)中多酚类化合物(PPs)随油橄榄果生长发育的累积变化。以甘肃陇南不同成熟度的8个品种油橄榄鲜果为原料,采用压榨法获得VOO,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VOO中的9种PPs含量。结果表明:VOO中总多酚的含量主要由酪醇和橄榄苦苷决定,橄榄苦苷是含量最高的PPs,且其含量随油橄榄果成熟度指数(MI)变化最明显;VOO中木犀草苷含量均较低,阿魏酸和芹菜素仅在个别品种中检测到,芦丁在所测油品中均未检测到;‘阿斯’‘鄂植8号’‘中山24号’和‘佛奥’4个品种VOO的PPs评估数据表现良好,分别在MI为0~1.0、2.0~4.0、0~2.0和5.0~7.0表现最佳,建议这4个品种油橄榄鲜果的采收时间分别为9月下旬、11月上旬、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以及11月下旬,而‘切姆拉尔’VOO在PPs种类和总含量等评估数据中表现不佳。综上,可以依据不同MI的油橄榄鲜果制备的VOO中多酚含量,尤其是酪醇和橄榄苦苷含量,确定不同品种油橄榄鲜果的采收时间,并进行VOO的品质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榨橄榄油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多酚类化合物 成熟度指数 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M-5P降凝剂对高凝原油降凝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20
作者 曲虎 孙丽娜 +3 位作者 宋义伟 王永虎 解茗雅 刘钊 《应用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678-2683,2689,共7页
为了解决高凝原油在采油、集输过程中能耗高和易凝堵的问题,以巴彦油田高凝原油为例,研究了BEM-5P降凝剂对高凝原油的降凝效果,探讨了降凝剂浓度、原油含水率、加药温度、重复加热、高速剪切、原油静置等因素对原油降凝和降黏效果的影响... 为了解决高凝原油在采油、集输过程中能耗高和易凝堵的问题,以巴彦油田高凝原油为例,研究了BEM-5P降凝剂对高凝原油的降凝效果,探讨了降凝剂浓度、原油含水率、加药温度、重复加热、高速剪切、原油静置等因素对原油降凝和降黏效果的影响,以及降凝剂对原油脱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BEM-5P降凝剂对高凝原油具有显著的降凝效果,降凝剂浓度越大,原油凝点和黏度越低;原油含水率越大,降凝效果越差;加药温度75℃时,降黏效果最好,原油温度低于55℃时,原油温度对降黏效果起正面影响,在超过55℃时,原油温度对降黏效果起负面影响。重复加热、高速剪切对凝点和黏度影响较小;72 h原油静置对凝点影响较小,对黏度影响较大;降凝剂脱水效果起负面作用,相对于热化学沉降,降凝剂对电化学沉降效果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 集输 降凝剂 BEM-5P 高凝原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