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改性Pt@AM催化剂在低温水煤气变换反应中的性能研究
1
作者 韩祝玲 纪任山 +4 位作者 周忠波 商铁成 申文忠 谭明慧 杨国辉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2-159,共8页
低温水煤气变换反应(WGSR)是制氢工业的关键环节。针对传统催化剂低温活性差和贵金属催化剂贵金属用量高的问题,采用简单混合法将Pt盐与Cu盐混合后加入钼酸铵中超声、焙烧,制备了Cu改性Pt@AM催化剂用于低温催化WGSR。结果表明,在Pt@AM... 低温水煤气变换反应(WGSR)是制氢工业的关键环节。针对传统催化剂低温活性差和贵金属催化剂贵金属用量高的问题,采用简单混合法将Pt盐与Cu盐混合后加入钼酸铵中超声、焙烧,制备了Cu改性Pt@AM催化剂用于低温催化WGSR。结果表明,在Pt@AM中加入少量Cu不仅有利于α-MoC结构的形成,还能增强金属间相互作用,调节活性位点分布,从而提升催化剂催化活性。其中,0.05%Pt-0.5Cu%@AM在温度200℃、原料气V(CO):V(H_(2)O):V(N_(2))=2:5:18和质量空速40000 mL/(g·h)的反应条件下,反应1 h后表现出高达73.5%的CO转化率和38.6%的H_(2)产率,说明Cu改性显著提高了贵金属Pt基催化剂催化活性。研究揭示了Cu改性提高催化剂催化活性的构效关系,为设计低温高活性WGSR催化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水煤气变换反应 Pt基催化剂 Cu改性 α-M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负载量对低温水煤气变换Auα-Fe_2O_3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华金铭 郑起 +1 位作者 林性贻 魏可镁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58-563,共6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低温水煤气变换Au α Fe2O3催化剂。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催化剂的还原活化条件,考察了金负载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采用BET、XRD、UV VIS、XRF、H2 TPR和O2 TPO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分析,并与其催化性能进行关...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低温水煤气变换Au α Fe2O3催化剂。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催化剂的还原活化条件,考察了金负载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采用BET、XRD、UV VIS、XRF、H2 TPR和O2 TPO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分析,并与其催化性能进行关联。结果表明,(1)采用10% H2 N2还原气将催化剂在150℃原位还原9h,其催化活性最高;(2)金的最佳负载量为8 00%,此时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金的流失量较少,金粒子较小,也有利于抑制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烧结;(3)TPR TPO结果表明,金的负载量为8 00%时,Au α Fe2O3催化剂具有较易被还原、不易被氧化的性质,从而显示出最高催化活性。(4)Au α Fe2O3催化剂中的金以单质金(Au0)形式存在;其高活性与Au0 Fe3O4间的协同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水煤气变换 Au/α—Fe2O3催化剂 金负载量 还原氧化性质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钴钼基水煤气变换催化剂及其催化反应工艺 被引量:14
3
作者 连奕新 杨意泉 方维平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47-357,共11页
介绍了国内外CO变换催化剂的发展及其在不同变换工艺中的应用,阐述了Co-M o基催化剂的催化机理与硫化方法。通过综合分析中温变换、中温变换串联低温变换、中温变换串联两段低温变换和全程低温变换4种代表性的工艺流程,提出了高效节能... 介绍了国内外CO变换催化剂的发展及其在不同变换工艺中的应用,阐述了Co-M o基催化剂的催化机理与硫化方法。通过综合分析中温变换、中温变换串联低温变换、中温变换串联两段低温变换和全程低温变换4种代表性的工艺流程,提出了高效节能型的全程低温变换工艺将是变换技术的发展方向,开发适应全程低温变换工艺的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Co-M o基变换催化剂及其预硫化技术是今后的主要研究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煤气变换 钴钼基催化剂 全程低温变换 一氧化碳 氧气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焙烧温度对镁铝复合氧化物载体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连奕新 王会芳 +2 位作者 张元华 方维平 杨意泉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22-629,共8页
采用混合固相反应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焙烧温度的镁铝复合氧化物载体,并负载Co—Mo活性组分制备了Co—Mo/MgO—Al2O3催化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N2吸附一脱附、X射线衍射、热分析和质量滴定等方法考察了焙烧温... 采用混合固相反应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焙烧温度的镁铝复合氧化物载体,并负载Co—Mo活性组分制备了Co—Mo/MgO—Al2O3催化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N2吸附一脱附、X射线衍射、热分析和质量滴定等方法考察了焙烧温度对载体性能的影响,并评价了Co—Mo/MgO—Al2O3催化剂在水煤气变换反应中的活性。实验结果表明,500~800℃焙烧的镁铝复合氧化物载体以MgAl2O4·xMgO·yAl2O3无定形复合氧化物形式存在,900~1300℃焙烧的镁铝复合氧化物载体转变为MgAl2O4尖晶石;600~800℃焙烧的镁铝复合氧化物载体具有适宜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有较高的零电荷点,有利于Co—Mo活性组分的吸附和分散,以其为载体制备的Co—Mo/Al2O3-MgO催化剂具有很高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铝复合氧化物载体 焙烧温度 水煤气变换 钴-钼基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氧化二铁晶型对铁铬系高温变换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赵志利 李建伟 陈标华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2期143-146,共4页
以硝酸亚铁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分别制备了α型、γ型和非晶体型3类晶型的Fe2O3高温变换催化剂,并对所制备催化剂的性能进行了对比评价。结果表明:①Fe2O3的晶型对变换催化剂的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尽管γ-Fe2O3晶型催化剂比α-Fe2O3晶型... 以硝酸亚铁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分别制备了α型、γ型和非晶体型3类晶型的Fe2O3高温变换催化剂,并对所制备催化剂的性能进行了对比评价。结果表明:①Fe2O3的晶型对变换催化剂的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尽管γ-Fe2O3晶型催化剂比α-Fe2O3晶型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初始活性,但其结构的不稳定性造成催化剂强度低、密度大和耐热性能差的缺点;②非晶体型态Fe2O3极小的微观粒子尺寸和宏观上的非晶态物质“异向同性”特性,使得所制备催化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相对低的密度、高强度、高耐热性和更高的活性稳定性等优点;③非晶体型态Fe2O3催化剂的综合性能最高,α-Fe2O3晶型的次之,而γ-Fe2O3晶型的综合性能最低。其中,非晶体型态Fe2O3催化剂在比γ-Fe2O3晶型催化剂强度提高30%的情况下,堆密度可降低15%左右,且其耐热后的活性(CO变换率)比γ-Fe2O3型催化剂提高6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变换催化剂 Fe2O3晶型 非晶体型态 催化剂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B型节能催化剂上高温变换反应本征动力学及工业化测定 被引量:5
6
作者 魏灵朝 王福安 刘怡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232-2240,共9页
运用正交实验设计安排了LB型节能催化剂高温变换反应本征动力学实验,测得不同温度、不同流量、不同水碳比、不同反应气体摩尔分数下LB型节能催化剂上CO高温变换反应本征动力学数据。用甲酸盐机理模型和幂函数模型拟合实验数据,确定了本... 运用正交实验设计安排了LB型节能催化剂高温变换反应本征动力学实验,测得不同温度、不同流量、不同水碳比、不同反应气体摩尔分数下LB型节能催化剂上CO高温变换反应本征动力学数据。用甲酸盐机理模型和幂函数模型拟合实验数据,确定了本征动力学模型参数。进行了本征动力学模型统计检验,表明所建模型无论局部还是整体都是显著和可信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型合成氨装置上LB型节能催化剂高变反应工业化测定,按多组分单一反应等温球形催化剂一维非均相反应-扩散模型,利用配置法结合解非线性方程组的Merson法求解模型,得到了工业反应器中催化剂床层温度、内扩散有效因子、CO转化率和摩尔分数随床层相对高度的分布,模拟结果与工业化测定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变换催化剂 水煤气变换反应 本征动力学 模型 工业化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变催化剂还原性能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蒋毅 程极源 +4 位作者 俞祚华 王华明 肖颖 许清淮 郑林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8-11,共4页
利用XRD、TPR和固定床反应装置对CuO/ZnO/Al2O3低变催化剂还原过程进行了深入考察。结果表明,还原终止温度对还原后Cu的状态和催化剂活性起决定性作用,提高温度和还原气浓度可缩短还原时间;H2/N2的还原效... 利用XRD、TPR和固定床反应装置对CuO/ZnO/Al2O3低变催化剂还原过程进行了深入考察。结果表明,还原终止温度对还原后Cu的状态和催化剂活性起决定性作用,提高温度和还原气浓度可缩短还原时间;H2/N2的还原效果最好。同时发现还原反应存在着诱导期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变催化剂 还原 合成氨 制氢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剂对煤着火特性的影响 Ⅲ.关于氧分压,高灰煤及添加纸浆黑液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陈海峰 沙兴中 +6 位作者 徐依青 杭月珍 高晋生 尹传芳 仉献智 王泉清 白浚仁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88-292,共5页
使用测定着火点的装置,考察了空气压力和添加剂纸浆黑液对煤的催化着火的影响以及催化剂对高灰煤的催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煤的催化着火来说,氧分压仍是影响煤活性大小的重要因素,但同样的催化剂对不同空气压力下的不同煤种产生不... 使用测定着火点的装置,考察了空气压力和添加剂纸浆黑液对煤的催化着火的影响以及催化剂对高灰煤的催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煤的催化着火来说,氧分压仍是影响煤活性大小的重要因素,但同样的催化剂对不同空气压力下的不同煤种产生不同的催化效应;催化剂对高灰煤仍有一定的催化作用;纸浆黑液对煤的燃烧具有较好的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空气压力 着火温度 高灰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焙烧温度对低温水煤气变换Au/Fe2O3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4
9
作者 李锦卫 詹瑛瑛 +1 位作者 林性贻 郑起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32-938,共7页
采用改性沉积-沉淀法制备了系列低温水煤气变换 Au/Fe2O3 催化剂, 发现经 300 ℃焙烧的样品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并运用 N2 物理吸附、原位 X 射线粉末衍射(in situ XRD)、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 采用改性沉积-沉淀法制备了系列低温水煤气变换 Au/Fe2O3 催化剂, 发现经 300 ℃焙烧的样品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并运用 N2 物理吸附、原位 X 射线粉末衍射(in situ XRD)、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 探讨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机制, 同时对样品的失活原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催化剂性能与焙烧温度引起的金和载体氧化铁的相互作用以及载体还原性质的变化密切相关. XPS 表征结果说明, 尽管反应后在催化剂表面有碳酸盐或类碳酸盐物种生成, 但半定量分析表明这些物种的形成不是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 根据在低温水煤气变换反应过程中 Au/Fe2O3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明显下降, 载体的结晶度也明显提高, 推断 Au/Fe2O3 催化剂载体的结构性质的变化才是其失活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煤气变换 焙烧温度 失活 Au/Fe2O3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铬系高(中)温变换催化剂研究现状 被引量:22
10
作者 欧晓佳 程极源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26-131,共6页
本文介绍和评述了国内外铁铬系高(中)温变换催化剂的现状和研究动态,其中包括铁铬系高温变换催化剂的应用和研究意义、变换反应的机理以及各种助剂的影响,并指出了该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高温变换 催化剂 稀土氧化物 中温变换 铁铬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煤气脱硫及其对逆水煤气变换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夏迎迎 付炜 +2 位作者 王亦飞 于广锁 王辅臣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6-61,共6页
采用天然石灰石作脱硫剂,在固定床上进行高温煤气脱硫,研究脱硫剂粒径、用量、温度和入口H2S浓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及脱硫反应对逆水煤气变换反应的影响,并得到CaO的转化率曲线。结果表明:粒径对脱硫效果的影响很大,其中以0.38~0.9mm的... 采用天然石灰石作脱硫剂,在固定床上进行高温煤气脱硫,研究脱硫剂粒径、用量、温度和入口H2S浓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及脱硫反应对逆水煤气变换反应的影响,并得到CaO的转化率曲线。结果表明:粒径对脱硫效果的影响很大,其中以0.38~0.9mm的石灰石脱硫效果最佳;脱硫剂用量增加,气固之间的接触机会增加,脱硫反应进行得更完全;温度对脱硫过程的影响比较复杂,最佳的脱硫温度为脱硫剂完全煅烧的温度;在一定的空速下,随着入口H2S浓度的减小,反应速率减慢;脱硫剂明显加快逆水煤气变换的反应速率,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但是产生的CaS堵塞了脱硫剂的微孔,催化活性减弱,使逆水煤气变换反应速率减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脱硫 高温脱硫剂 石灰石 逆水煤气变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升温测硫技术在研制钴钼耐硫变换催化剂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玉敏 刘书志 +2 位作者 王日杰 张继炎 张鎏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6-62,共7页
利用程序升温测硫技术(TPSD) 对自制的和一些工业的钴钼耐硫变换催化剂中硫的存在状态、作用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负载在γ-Al2O3 上的Mo 的硫化物较未负载Mo 的硫化物或98% MoS2 易与氧、氢和水蒸... 利用程序升温测硫技术(TPSD) 对自制的和一些工业的钴钼耐硫变换催化剂中硫的存在状态、作用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负载在γ-Al2O3 上的Mo 的硫化物较未负载Mo 的硫化物或98% MoS2 易与氧、氢和水蒸气反应, 载体不仅可提供大的反应表面, 而且活化了与Mo 相联的硫原子; (2) 负载在γ-Al2O3 上的Co 不能被硫化, 但是当Mo/γ-Al2O3 中加入Co 后, 与Mo 相联的硫变得更加活泼, 更易与氧、氢和水蒸气反应, 可见Co 与Mo 作用减弱了S-Mo 键的强度; (3) Co-Mo/γ-Al2 O3 中加入K 后, 催化剂中的硫很难与氢反应, 但易与水蒸气反应; (4) 几乎所有的硫化物催化剂, 包括工业催化剂, 在与氧、氢和水蒸气反应过程中,其TPSD-O2 谱图在200~280℃和400~470℃温区均有硫峰出现;(5)硫化物催化剂热稳定性不好的原因是催化剂经高温处理后,低温活性位不可逆地转变为高温活性位;(6)提出了硫化物催化剂上水煤气变换反应的机理, 硫在催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煤气 变换 钴钼催化剂 测硫 合成氨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氮气吸附法研究高温变换催化剂表面分形维数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怡 魏灵朝 +1 位作者 崔卫星 许芳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1-34,共4页
在77K下对ICI71-4、LB、B113-2、B113等4种高温变换催化剂进行N2吸附-脱附等温线测定,得到了孔结构参数,研究了不同催化剂的孔径分布、比表面积等孔结构变化,并利用等温吸附数据计算催化剂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4种催化剂均具有分形特性... 在77K下对ICI71-4、LB、B113-2、B113等4种高温变换催化剂进行N2吸附-脱附等温线测定,得到了孔结构参数,研究了不同催化剂的孔径分布、比表面积等孔结构变化,并利用等温吸附数据计算催化剂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4种催化剂均具有分形特性,分形维数在2~3之间,但其分形维数与比表面积和孔容积没有直接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变换催化剂 孔结构 氮气吸附法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CO高温变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郭瑞 于元章 李世勤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8-81,共4页
主要介绍CO变换反应的应用背景,并对高温变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通过比较,认为开发适应温区宽、高活性、稳定性好和环境友好型的变换催化剂将成为研究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 一氧化碳 高温变换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B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魏灵朝 王福安 刘怡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15,共5页
针对高温变换催化剂现存的问题,采用硝酸法制得Fe-Cr-Ce-La-Cu多元复合氧化物LB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将催化剂组成与制备过程耦合,进行L32(49×24)正交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结果的极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得到优化的催化剂组成和制备... 针对高温变换催化剂现存的问题,采用硝酸法制得Fe-Cr-Ce-La-Cu多元复合氧化物LB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将催化剂组成与制备过程耦合,进行L32(49×24)正交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结果的极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得到优化的催化剂组成和制备工艺条件。按优化条件制备的6批催化剂,在汽气比为0.40、水碳比为1.43条件下的平均活性为69.9%,具有明显的节能降耗特色,且制造工艺简单、价格低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变换催化剂 制备工艺 正交设计实验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锌催化剂组分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上闰 胡兵 傅献彩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1990年第4期40-46,共7页
本文用ICP、XRD和TPD-MS(O_2)等技术研究了铜锌催化剂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发现氧化态Cu-Zn催化剂中部分ZnO熔于CuO中生成了(Cu,Zn)O固熔体。低温变换反应条件下的Cu-Zn催化剂处于还原态,它与氧化态的主要差别在于失去了(Cu,Zn)O的晶格氧... 本文用ICP、XRD和TPD-MS(O_2)等技术研究了铜锌催化剂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发现氧化态Cu-Zn催化剂中部分ZnO熔于CuO中生成了(Cu,Zn)O固熔体。低温变换反应条件下的Cu-Zn催化剂处于还原态,它与氧化态的主要差别在于失去了(Cu,Zn)O的晶格氧。研究了Cu-Zn-Mn催化剂中部分Mn进入ZnO晶格生成(Zn,Mn)O固溶体及其对变换反应活性的影响。本文还用TPD-MS(O_2)技术考察了添加Mn、Al等组分对Cu-Zn催化剂组分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锌催化剂 氧化物-氧化物强相互作用 水煤气低温变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铈对水煤气变换反应催化剂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樊惠玲 李晓东 +2 位作者 上官炬 林建英 郭汉贤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6-90,共5页
采用程序升温氧化及脱附技术考察了CeO2对铁铬中温变换催化剂的氧化性能以及表面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铁铬中变催化剂中加入氧化铈,可明显改变催化剂的吸附性能与氧化性能。CeO2质量分数为3%时,对催化性质的改善作用最显著;CeO2... 采用程序升温氧化及脱附技术考察了CeO2对铁铬中温变换催化剂的氧化性能以及表面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铁铬中变催化剂中加入氧化铈,可明显改变催化剂的吸附性能与氧化性能。CeO2质量分数为3%时,对催化性质的改善作用最显著;CeO2具有结构型与电子型助剂的双重作用;少量CeO2的加入可以提高主剂分散度,提高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但大量加入则会使CeO2本身积聚在催化剂表面,并对活性组分造成覆盖,反而降低了比表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铬催化剂 氧化铈 水煤气变换反应 程序升温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能型变换催化剂曲折因子和气体有效扩散
18
作者 魏灵朝 王福安 +1 位作者 刘怡 崔卫星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8,共4页
设计自制改进的Wicke-Kallenbach扩散池,按稳态法实验测定了常压313K下N2-CO,N2-CO2,CO-CO2二组分气体和CO+CO2-N2,CO+N2-CO2,N2+CO2-CO三组分气体在还原态LB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内的逆流扩散通量,实验所得二组分和三组分气体扩散通量... 设计自制改进的Wicke-Kallenbach扩散池,按稳态法实验测定了常压313K下N2-CO,N2-CO2,CO-CO2二组分气体和CO+CO2-N2,CO+N2-CO2,N2+CO2-CO三组分气体在还原态LB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内的逆流扩散通量,实验所得二组分和三组分气体扩散通量之比符合Graham气体扩散规律,表明扩散池设计合理,测定过程稳定、数据可靠。同时说明气体在还原态LB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内的扩散是过渡区扩散。根据平行交联孔模型,计算出以平均孔半径为基准的曲折因子和以孔分布为基准的曲折因子以及各气体的有效扩散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变换催化剂 节能 曲折因子 有效扩散系数 稳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载制氢低温变换催化剂
19
作者 杜霞茹 王树东 +2 位作者 袁中山 张纯希 徐卫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99-102,共4页
分别采用共沉淀法和尿素合成法制备了Cu-Mn和Cu-La-Ce低温变换催化剂,考察了不同催化剂制备条件、停车条件以及氧冲击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洗涤充分的CuMn2催化剂活性较高,尿素合成法制得的5.6%Cu-10.4%La-Ce催化剂几乎没有... 分别采用共沉淀法和尿素合成法制备了Cu-Mn和Cu-La-Ce低温变换催化剂,考察了不同催化剂制备条件、停车条件以及氧冲击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洗涤充分的CuMn2催化剂活性较高,尿素合成法制得的5.6%Cu-10.4%La-Ce催化剂几乎没有活性。停车时,催化剂与外界空气隔绝可以维持其活性,反之,则衰减。CuMn2的抗氧冲击性能优于传统的低温变换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Mu低温变换催化剂 停车条件 车载制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Ce_(0.6)Zr_(0.4)O_2催化剂在水煤气变换反应中的电导研究
20
作者 毕亚东 徐恒泳 李文钊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45-948,共4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载体(Ce0.6Zr0.4O2,CeO2和ZrO2)负载的Pt基水煤气变换反应(WGSR)催化剂,并对其进行了活性评价.利用X射线衍射(XRD),程序升温还原(TPR)和原位电导等技术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e0.6Zr0.4O2固溶体具有比CeO2更...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载体(Ce0.6Zr0.4O2,CeO2和ZrO2)负载的Pt基水煤气变换反应(WGSR)催化剂,并对其进行了活性评价.利用X射线衍射(XRD),程序升温还原(TPR)和原位电导等技术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e0.6Zr0.4O2固溶体具有比CeO2更高的氧转移能力,因此促进了Pt/Ce0.6Zr0.4O2催化剂的WGSR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Ce0.6Zr0.4O2催化剂 水煤气变换反应 程序升温还原 电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