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ed Mo del Predictive Control Based on Multi-agent Mo del for Electric Multiple Units 被引量:12
1
作者 LI Zhong-Qi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625-2631,共7页
关键词 分布式电源 电动车组 多代理 预测控制 多单元 协调控制算法 多AGENT 功率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站台门系统关键技术综述
2
作者 占栋 倪少权 +5 位作者 景博 王远波 许惟国 陶世杰 林飞 夏文星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4-58,共15页
站台门是保障旅客候车安全的重要装备。高速铁路客流量大、车型多、运营环境复杂,导致高速铁路站台门面临多车型自适应性、复杂荷载结构可靠性、站-车-人动态耦合下高安全性的技术挑战。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总结高速铁路站台门关... 站台门是保障旅客候车安全的重要装备。高速铁路客流量大、车型多、运营环境复杂,导致高速铁路站台门面临多车型自适应性、复杂荷载结构可靠性、站-车-人动态耦合下高安全性的技术挑战。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总结高速铁路站台门关键技术创新,包括多车型复杂成网运行条件下站台门自适应技术;复杂机电耦合系统协同设计;多因素动态耦合作用下站台门风致荷载及抗风设计;动态系统可靠性设计及安全保障;站台门人机工程设计。通过上述关键技术研究分析,对高速铁路全自动运行模式下多车型智能联控、城市公交化高铁站台候车、站台门全寿命周期智能运维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站台门 高速铁路 动车组 自适应控制 风压荷载 可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动车组车体轻量化与模态匹配优化设计研究
3
作者 王浩 李凡松 +2 位作者 杜翔 王成强 邬平波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58-1672,共15页
针对高速动车组车体轻量化设计导致的一阶菱形模态频率降低问题,从车体设计出发,研究无横梁底架的车体提升一阶菱形模态频率的设计方法。基于灵敏度及模态振型分析对车体的结构进行优化、基于卷积神经网络代理模型以及协方差矩阵自适应... 针对高速动车组车体轻量化设计导致的一阶菱形模态频率降低问题,从车体设计出发,研究无横梁底架的车体提升一阶菱形模态频率的设计方法。基于灵敏度及模态振型分析对车体的结构进行优化、基于卷积神经网络代理模型以及协方差矩阵自适应演化优化算法对车体断面型材厚度进行优化。基于线路实测车轮和钢轨外形,建立考虑弹性车体的动车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车体骨架质量减小680 kg,质量减小率为6.4%,整备状态下一阶菱形频率提升1.66 Hz,提升了19.1%。优化后的车体不仅轻量化程度更高,且能够有效抑制车体的异常弹性振动,提高乘客的乘坐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车组 抖车 结构优化 菱形模态 卷积神经网络 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变换和模糊理论的过电压识别
4
作者 李双亮 王庆峰 +1 位作者 李相强 张健穹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4-199,共6页
为了识别高速动车组列车过电压类型、给故障溯源及列车改进优化提供数据支持,提出了一种模糊识别方法.首先,利用小波变换对过电压时域信号进行db4小波基下的17层分解,在此基础上提取各分解层数下的能量值,并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获得过... 为了识别高速动车组列车过电压类型、给故障溯源及列车改进优化提供数据支持,提出了一种模糊识别方法.首先,利用小波变换对过电压时域信号进行db4小波基下的17层分解,在此基础上提取各分解层数下的能量值,并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获得过电压信号特征量.其次,基于模糊理论,建立起列车升降弓、进分相、出分相、高频谐振、铁磁谐振和VCB操作过电压的标准模型.最后,使用贴近度计算与择近原则完成对过电压的识别.结果表明文中方法对过电压的识别准确率在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动车组 过电压 小波变换 模糊识别 贴近度 择近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MU6动车组气动声学性能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何娇 李盈利 +2 位作者 谭晓明 杨志刚 刘加利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911-1919,共9页
采用三维、不可压缩和Lilly LES+FW-H方法,对1:8缩比3车编组EMU6动车组以200,250,300和350 km/h的车速运行时进行气动噪声特性数值模拟,得到列车不同速度级运行时的压力、速度与涡量分布,表面脉动压力、辐射声场等气动与声学性能。研究... 采用三维、不可压缩和Lilly LES+FW-H方法,对1:8缩比3车编组EMU6动车组以200,250,300和350 km/h的车速运行时进行气动噪声特性数值模拟,得到列车不同速度级运行时的压力、速度与涡量分布,表面脉动压力、辐射声场等气动与声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偶极子声源强度主要分布在转向架及其周围的车体表面位置;A计权声压频谱在略小于1 000 Hz频率处测点声压级达到峰值;气动噪声分布频带很宽,噪声能量在1 000 Hz左右较为集中,往高频和低频部分则逐渐衰减;头车流线型附近声压级较大,在尾车以后越远离车体,声压级越小。其研究结果可为高速动车组的气动声学特性优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车组 气动噪声 大涡模拟LES 表面脉动压力 声压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车体间外风挡在高速动车组上的适用性研究
6
作者 赵苍鹏 代亮成 +3 位作者 池茂儒 郭兆团 曾鹏程 孙宝恺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1-1122,共12页
高速动车组为了增强车辆之间的耦合作用,通常在车端安装了车体间纵向减振器,然而它体积大、成本高,与未来高速动车组车端连接系统轻量化、易操作、高可达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为此提出了一种多功能车体间外风挡装置,使其不仅具有传统外... 高速动车组为了增强车辆之间的耦合作用,通常在车端安装了车体间纵向减振器,然而它体积大、成本高,与未来高速动车组车端连接系统轻量化、易操作、高可达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为此提出了一种多功能车体间外风挡装置,使其不仅具有传统外风挡隔音减阻、抵挡雨雪的功能,同时具备刚度和阻尼特性,可以替代车体间纵向减振器起到车间减振的作用。基于多功能车体间外风挡的工作原理建立了其子单元结构的数值仿真模型,并通过对比子单元与车体间纵向减振器同工况下的动态特性参数,确定了多功能车体间外风挡能够等效车体间纵向减振器减振功能时子单元的数量,最后利用Simulink将多功能车体间外风挡数值仿真模型与高速动车组车辆动力学模型进行联合仿真,对比研究了车辆无车端减振装置和分别安装车体间纵向减振器与多功能车体间外风挡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车体间纵向减振器,多功能车体间外风挡可以进一步减小车体的摇头角位移振幅和横向振动加速度幅值,能更加高效地抑制车体的摇头振动,并进一步提高车辆运行的横向平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动车组 轻量化 多功能车体间外风挡 车体间纵向减振器 车辆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人力资源动态配置的动车组系统机会维修模型
7
作者 刘晓祖 王红 +2 位作者 何勇 齐彦昆 张启真 《机械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3-701,共9页
针对动车组多部件系统如何在有限停机时间内实现维修任务的合理分配问题,建立了考虑人力资源动态配置与机会维修的动车组多部件系统联合决策模型。首先,基于部件经济相关性引入了机会维修理念,归并各部件维修时机;其次,考虑到机会维修... 针对动车组多部件系统如何在有限停机时间内实现维修任务的合理分配问题,建立了考虑人力资源动态配置与机会维修的动车组多部件系统联合决策模型。首先,基于部件经济相关性引入了机会维修理念,归并各部件维修时机;其次,考虑到机会维修时维修任务数量的差异性,构建了基于人力雇佣成本及停机时间成本的维修人员数量决策方法;最后,以机会维修阈值和维修人员数量为决策变量,以维修总成本为优化目标进行了联合决策。算例分析表明,构建的联合决策模型相比较于固定维修人员维修模型和传统顺序维修模型可实现维修人员动态配置,有效降低维修人员雇佣数量及系统停机次数,节省维修总成本。该模型可进一步提升传统机会维修的维修经济性,为动车组系统的维修决策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会维修 动态配置 动车组多部件系统 人力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动车组变刚度转臂节点的半主动控制
8
作者 李旭阳 代亮成 +2 位作者 池茂儒 赵明花 周荻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0-167,176,共9页
为抑制电力动车组运行中由异常轮轨匹配产生的车体晃动,提出一种采用半主动转臂节点代替被动式转臂节点的解决方法。设计了具有两级刚度特性的半主动转臂节点并建立其力学模型,推导了具有可变惯性通道的半主动转臂节点复刚度表达式,并... 为抑制电力动车组运行中由异常轮轨匹配产生的车体晃动,提出一种采用半主动转臂节点代替被动式转臂节点的解决方法。设计了具有两级刚度特性的半主动转臂节点并建立其力学模型,推导了具有可变惯性通道的半主动转臂节点复刚度表达式,并通过台架试验验证了力学模型的准确性。基于半主动转臂节点控制策略,建立了半主动转臂节点与车辆动力学的联合仿真模型,分析了不同轮轨匹配状态下半主动转臂节点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等效锥度轮轨匹配状态下,半主动转臂节点能有效衰减一次蛇行对应速度区间内车体大幅值、低频的横向振动,显著减小车体横向加速度主频处的幅值;正常轮轨匹配状态下,与搭载传统被动转臂节点的车辆相比,搭载半主动转臂节点的车辆有更优的曲线通过能力和更高的临界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动车组 变刚度转臂节点 半主动控制 一次蛇行 车辆动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向布置EHA对城际动车组曲线通过及磨耗的影响
9
作者 祁亚运 刘华 +3 位作者 戴焕云 敖鹏 贺星 陈兆玮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34-143,共10页
针对城际线路中广泛存在的小半径曲线导致的动车组曲线通过性能不足及轮轨严重磨耗问题,现以城际动车组为对象,在其轴箱与转向架布置横向作动器,形成主动径向转向架。该作动器能够驱使轮对横向移动,使得车辆沿纯滚动线运动。搭建了作动... 针对城际线路中广泛存在的小半径曲线导致的动车组曲线通过性能不足及轮轨严重磨耗问题,现以城际动车组为对象,在其轴箱与转向架布置横向作动器,形成主动径向转向架。该作动器能够驱使轮对横向移动,使得车辆沿纯滚动线运动。搭建了作动器系统模型,并采用分数阶PI(proportion integration)控制器验证了在负载突变干扰情况下,作动器对期望轨迹跟踪的快速性、准确性和稳定性。利用SIMPACK和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了主动径向城际动车组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分析轮对冲角、磨耗数、轮轨横向力和脱轨系数等动力学指标,评价了运行速度和曲线半径对车辆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此外,采用Jendel磨耗模型评估了车辆通过500 m曲线半径时的轮轨磨耗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将纯滚线距线路中心线的距离作为作动器的位移控制目标是合理的。当曲线半径为500 m时,与传统被动控制相比,新型主动径向控制车辆的轮轨横向力最大值降低了12%,轮对冲角最大值减少了8%,脱轨系数下降了20%,车轮磨耗数最大值减少了12%。1位轮对外侧和内侧车轮磨耗深度分别降低了31%和12%,曲线外侧和内侧钢轨的磨耗深度分别减少了20%和15%。因此,该型主动径向转向架显著提升了车辆的曲线通过性能,并有效减少了轮轨磨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际动车组 电静液作动器 主动径向转向架 曲线通过性能 轮轨磨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寒地区动车组融冰除雪设施配置探讨
10
作者 欧阳鹏 李豫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9-204,228,共7页
严寒地区冬季降雪频繁、环境恶劣,高速运行的动车组极易在车底转向架等部件积雪带冰,动车组融冰除雪设施的合理配置是保障动车组安全运营、高效运维作业的基础。对严寒地区沈阳局、哈尔滨局动车组融冰除雪设施现状进行梳理,按建设时期... 严寒地区冬季降雪频繁、环境恶劣,高速运行的动车组极易在车底转向架等部件积雪带冰,动车组融冰除雪设施的合理配置是保障动车组安全运营、高效运维作业的基础。对严寒地区沈阳局、哈尔滨局动车组融冰除雪设施现状进行梳理,按建设时期分为两个阶段,系统分析各阶段设施技术特点、运用情况及使用效果,总结早期建设的固定热风式融冰除雪设施存在与严寒地区特殊气候条件、作业需求等不太适应的情况,结合后续建设的融冰除雪设施运用情况,研究并提出严寒地区动车组融冰除雪等相关设施配置建议。相关研究成果对动车运用检修设施设计、建设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对引领严寒高铁技术进步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动车组 严寒地区 融冰除雪 动车所 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车段数字化建设方案研究及应用
11
作者 张甬成 王思仪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8,共8页
随着我国铁路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动车组作为核心运力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显得尤为重要。为提升动车段的运营效率与服务水平,有效降低运维成本,实施数字化转型成为当务之急。构建1套面向动车段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包括:动车段数字化建设顶层构... 随着我国铁路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动车组作为核心运力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显得尤为重要。为提升动车段的运营效率与服务水平,有效降低运维成本,实施数字化转型成为当务之急。构建1套面向动车段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包括:动车段数字化建设顶层构架、系统构架、关键技术等内容,并进行转型项目试点应用。通过该方案的实施及应用试点,动车段的数字化转型成果显著,在提高数据利用率的同时,有效提升作业效率,降低运维成本,动车运维决策精准度得到较大改进。不仅为动车段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科学、全面的解决方案,而且对于其他类似的大型技术密集型设备的运维体系改造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状态修 动车段 数字化转型 数字孪生 大数据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动车组制动不缓解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12
作者 鹿峰凯 盖鹏举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25,共7页
对高速动车组制动不缓解原理分析,通过现车调查、地面调查确定本次故障原因为中继阀用供给阀脱胶导致总风中继阀输出端泄漏,制动缓解时有BC压力残留。对中继阀用供给阀进行制作工艺流程、材质成分、剥离试验等调查研究,发现耐油试验后... 对高速动车组制动不缓解原理分析,通过现车调查、地面调查确定本次故障原因为中继阀用供给阀脱胶导致总风中继阀输出端泄漏,制动缓解时有BC压力残留。对中继阀用供给阀进行制作工艺流程、材质成分、剥离试验等调查研究,发现耐油试验后测试的供给阀橡胶有脱胶现象。由于供给阀橡胶件丙烯腈含量偏低,与空压机润滑油兼容性差,提出将供给阀橡胶件丙烯腈含量由34%提升至42%,经耐油、黏结强度、高温、低温、耐久试验验证,改进措施有效。同时对改进后的供给阀开展小批量装车考核,目前运用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动不缓解 高速动车组 制动系统 中继阀 供给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端侧滚减振装置对高速双层动车组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昕 代亮成 +4 位作者 杨东晓 罗贇 池茂儒 郭兆团 曾鹏程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2-751,共10页
双层动车组设置较大的二系横向阻尼来抑制一次蛇行引起的共振,而较大的二系横向阻尼会使车辆的横向平稳性变差。针对某型高速双层动车组横向平稳性差的问题,基于车端侧滚减振装置的工作原理建立了车端侧滚减振装置在车体滚摆和摇头运动... 双层动车组设置较大的二系横向阻尼来抑制一次蛇行引起的共振,而较大的二系横向阻尼会使车辆的横向平稳性变差。针对某型高速双层动车组横向平稳性差的问题,基于车端侧滚减振装置的工作原理建立了车端侧滚减振装置在车体滚摆和摇头运动状态下的数学模型,并将AMEsim软件中建立的减振器仿真模型与台架试验进行验证。最后通过建立车端侧滚减振装置与被试车辆的联合仿真模型,在不改变车辆现有悬挂参数的基础上对车端侧滚减振装置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选取。仿真结果表明,车端侧滚减振装置可以在不影响车辆垂向平稳性、保证曲线运行安全性的前提下有效改善双层动车组的横向平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双层动车组 车端侧滚减振装置 横向平稳性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个体差异的车轮二元相关退化可靠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齐金平 冯洪 +3 位作者 刘晓宇 薛康 何鹏 贺元玉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05-3014,共10页
由于动车组车轮受加工装配及工况载荷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车轮退化过程复杂,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及多个性能退化特征量,且多个退化特征量间相互耦合,仅考虑单个性能特征量难以全面反映其退化过程。因此,以轮缘和轮径作为车轮退化特征量,... 由于动车组车轮受加工装配及工况载荷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车轮退化过程复杂,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及多个性能退化特征量,且多个退化特征量间相互耦合,仅考虑单个性能特征量难以全面反映其退化过程。因此,以轮缘和轮径作为车轮退化特征量,通过随机化尺度参数表征车轮个体差异,采用Gamma过程和Copula函数建立二元相关退化模型,并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 AIC)筛选Copula函数,得到可靠度解析式。基于某型动车组车轮实测磨耗数据,对车轮进行可靠性分析,同时通过车辆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显示:考虑二元相关时的可靠性结果比仅考虑一元退化更贴近车辆实际运行情况;根据动力学仿真结果体现了考虑个体差异的必要性,表明所提模型能够更准确地表征车轮退化过程,可为可靠性分析以及维修决策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动车组车轮 个体差异 二元退化 Gamma过程 COPULA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动车组空气弹簧内部流场分析及其对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戚壮 姜磊 +3 位作者 刘鹏飞 申永军 苗新添 顾晓辉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9-27,36,共10页
空气弹簧作为高速动车组二系悬挂中的重要元件,直接影响了车辆的运行品质,如何建立更加贴近实际的空气弹簧模型逐渐成为车辆动力学分析的重点。基于流体力学理论对空气弹簧内部气体方程进行了推导,依据动网格理论建立了空气弹簧流体力... 空气弹簧作为高速动车组二系悬挂中的重要元件,直接影响了车辆的运行品质,如何建立更加贴近实际的空气弹簧模型逐渐成为车辆动力学分析的重点。基于流体力学理论对空气弹簧内部气体方程进行了推导,依据动网格理论建立了空气弹簧流体力学模型,并通过台架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探索了空气弹簧系统内部湍流的计算方法,研究了空气弹簧不同载荷下的刚度特性,进一步分析了空气弹簧的动态特性。研究空气弹簧系统结构参数对垂向特性的影响,通过对管路不同结构参数下Helmholtz共振频率的计算,得出当空气弹簧激振频率与Helmholtz共振频率相同时,会增大空气弹簧阻尼系数。不同连接管路直径下,频率在1.0~5.0 Hz内,随着频率的增大,动刚度明显增大,当频率大于5.0 Hz之后,动刚度逐渐减小并趋于水平;频率在0.5~5.0 Hz内,连接管路直径越小,阻尼系数越大且具有一定滞后性,当频率大于10.0 Hz之后,阻尼系数趋近于0。不同连接管路长度下,频率在1.0~7.0 Hz内,频率越大动刚度越大,当频率大于7.0 Hz之后,随着频率的增加,动刚度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频率在1.0~9.0 Hz内,连接管路长度越短,空气弹簧阻尼系数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弹簧 流场分析 高速动车组 动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役环境下动车车底装备滑槽疲劳载荷谱的编制与验证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成强 鲁寨军 +2 位作者 王浩 程亚军 李凡松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22-1930,共9页
随着动车组向更高速度发展,对列车轻量化的需求愈发迫切。在现有的动车组平台中,将没有横梁底架的车体改为底架滑槽吊挂能够显著减轻设备框架的质量和体积,实现列车轻量化目的。然而,滑槽吊挂引起的最为关切的问题是结构的疲劳强度能否... 随着动车组向更高速度发展,对列车轻量化的需求愈发迫切。在现有的动车组平台中,将没有横梁底架的车体改为底架滑槽吊挂能够显著减轻设备框架的质量和体积,实现列车轻量化目的。然而,滑槽吊挂引起的最为关切的问题是结构的疲劳强度能否满足需求。为了了解结构的疲劳强度性能,基于服役中动车组车下设备振动加速度,结合现有标准体系,采用服役全周期内工况组合和载荷外推方法,采用累积损伤原理和疲劳试验加速法,编制107次循环次数下的等效振动幅值,并开展滑槽结构疲劳强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既有标准体系相比,考虑服役环境的车下设备垂向载荷小于标准值,横向和纵向载荷大于标准值;当轻量化高速动车组大质量车下设备采用滑槽吊挂方式时,结构可以满足30年设计寿命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车组 轻量化 滑槽 载荷谱 疲劳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车组头车声固耦合模态分析及多目标优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洋 曹启军 +2 位作者 刘春艳 陈秉智 于春洋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38-247,共10页
目前针对高速列车领域声固耦合共振现象的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尚缺乏深入探讨,并且基于声固耦合共振理论的车体优化设计也需进一步开展。该研究基于模态等效和质量等效原则建立动车组头车有限元模型,分别进行结构模态、声场模态和考虑内... 目前针对高速列车领域声固耦合共振现象的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尚缺乏深入探讨,并且基于声固耦合共振理论的车体优化设计也需进一步开展。该研究基于模态等效和质量等效原则建立动车组头车有限元模型,分别进行结构模态、声场模态和考虑内外声场影响的声固耦合模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模态频率符合头车设计规范;声场模态存在与结构模态相近的特征频率,为后续耦合共振优化提供依据;内外声场的耦合作用导致结构和声场系统的模态参数变化,论证了模态分析中考虑声固耦合因素的必要性。基于模态分析结果,对动车组头车结构进行了两项优化设计:以车体质量最小化为目标,车身厚度为设计变量,在满足一阶垂弯模态频率约束条件下进行车体减重设计;为避免耦合共振影响,提取结构和声场固有频率值接近的模态阶次,将二者的频率差最大化作为优化目标,引入车体减重设计模型,形成头车轻量化与舒适性指标同步提升的多目标优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车组(emu) 声固耦合模态 耦合共振 轻量化设计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车组充电机直流支撑电容寿命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白钰 史芸铭 +3 位作者 裴春兴 艾宇 陈少勇 刘建强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79,共7页
充电机是动车组直流供电系统的核心环节,而直流支撑电容是充电机中的关键元件,如何准确评估直流支撑电容的寿命状态对充电机的故障预测及修程修制的合理安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此问题,对动车组充电机直流支撑电容失效机理进行分析... 充电机是动车组直流供电系统的核心环节,而直流支撑电容是充电机中的关键元件,如何准确评估直流支撑电容的寿命状态对充电机的故障预测及修程修制的合理安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此问题,对动车组充电机直流支撑电容失效机理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失效模式对电容退化程度的影响及对应的失效判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阿伦尼斯模型的电容双应力加速寿命模型;为验证所提模型的正确性,开展基于不同纹波电流和温度的加速寿命实验,通过加速寿命实验确定电容实际失效时间,其与电容双应力寿命模型计算所得的电容理论失效时间相比,误差小于8.7%,验证了所提电容双应力加速寿命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动车组充电机直流支撑电容寿命评估方法,实现动车组充电机直流支撑电容在实际运营工况下寿命的准确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车组 充电机 直流电容 加速寿命模型 寿命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装制动盘螺栓载荷测试及有限元分析
19
作者 范童柏 任尊松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50-1958,共9页
制动盘螺栓对于确保高速动车组制动可靠性和运行安全性非常重要。本研究使用高速动车组制动盘螺栓载荷测试技术,对中国客运专线的轮装制动盘螺栓载荷进行线路测试,获得制动盘螺栓载荷动态时间历程。螺栓载荷包括拉伸载荷、径向弯矩和周... 制动盘螺栓对于确保高速动车组制动可靠性和运行安全性非常重要。本研究使用高速动车组制动盘螺栓载荷测试技术,对中国客运专线的轮装制动盘螺栓载荷进行线路测试,获得制动盘螺栓载荷动态时间历程。螺栓载荷包括拉伸载荷、径向弯矩和周向弯矩。通过建立轮装制动盘车轮结构有限元模型,模拟仿真在有轮轨接触下车轮高速旋转过程中螺栓受载情况,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表明,拉伸载荷、径向弯矩和周向弯矩与列车运行速度密切相关。运行速度越大,螺栓载荷的变化越大,且这些载荷随着车轮转动呈周期性变化。同时,各载荷信号上还存在由轮轨激扰引起的小波形。有限元仿真结果表明螺栓杆上各个截面的径向弯矩大小和方向并不一致。车轮内外结构的不对称性将导致螺栓杆上左侧截面的弯矩大于右侧截面的弯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车组 制动盘 螺栓 高速旋转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维度评价的动车组故障等级划分方法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泽平 姚建伟 +1 位作者 张可新 安迪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5,共7页
对动车组故障等级进行合理划分,有助于判断不同故障模式对整车和线路运营所造成不良后果的严重程度。基于故障影响范围、影响时间、故障概率3个评价维度,使用层次分析法对动车组不同故障情形进行综合评分,并按照严重程度的大小划分为4... 对动车组故障等级进行合理划分,有助于判断不同故障模式对整车和线路运营所造成不良后果的严重程度。基于故障影响范围、影响时间、故障概率3个评价维度,使用层次分析法对动车组不同故障情形进行综合评分,并按照严重程度的大小划分为4个等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结合该种故障等级划分方法的危害度计算模型,通过某型动车组高压牵引系统危害性的计算,分析说明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车组 故障等级划分 危害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