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high temperature heat pipe in hypersonic vehicles thermal protection 被引量:10
1
作者 白穜 张红 许辉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4期1278-1284,共7页
In order to develop further the application of high temperature heat pipe in hypersonic vehicles thermal protection, the princip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temperature heat pipe used in hypersonic vehicles thermal... In order to develop further the application of high temperature heat pipe in hypersonic vehicles thermal protection, the princip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temperature heat pipe used in hypersonic vehicles thermal protection were introduced. The method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ory analysis and experiment research were utilized to analyze the frozen start-up and steady state characteristic of the heat pipe as well as the machining improvement for fabricating irregularly shaped heat pipe which is suitable for leading edge of hypersonic vehicl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rozen start-up time of heat pipe is long (10 min) and there exists larg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long the heat pipe (47 ℃/cm), but the heat pipe can reduce the temperature in stagnation area of hypersonic vehicles from 1 926 to 982 ℃ and work normally during 1 000-1 200℃. How to improve the maximum heat transfer capability and reduce the time needed for start-up from frozen state of the heat pipe by optimizing thermostructure such as designing of a novel wick with high performance is the key point in hypersonic vehicles thermal protection of heat pi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protection high temperature heat pipe heat transfer limit start-up tim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ximum heat transfer capacity of high temperature heat pipe with triangular grooved wick 被引量:4
2
作者 沈妍 张红 +2 位作者 许辉 于萍 白穜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期386-391,共6页
A mathemat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maximum heat transfer capacity of high temperature heat pipe with triangular grooved wick. The effects of the inclination angle and geometry structure were considered ... A mathemat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maximum heat transfer capacity of high temperature heat pipe with triangular grooved wick. The effects of the inclination angle and geometry structure were considered in the proposed model.Maximum heat transfer capacity was also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The model was validated by comparing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maximum heat transfer capacity increases with the vapor core radius increasing. Compared with the inclination angle of0°, the maximum heat transfer capacity increases at the larger inclination angle, and the change with temperature is larger. The performance of heat pipe with triangular grooved wick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gravity, so it is not recommended to be applied to the dish solar heat pipe recei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temperature heat pipe triangular grooved wick heat transfer capac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结构耦合的干气压缩机出口输气管道应力分析 被引量:30
3
作者 张国威 周国强 刘金梅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43-46,17,共5页
结合高温高压管道在生产中的重要性,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输气管道的温度场和应力应变场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采用具备符合高温高压管道受力特点的ANSYS单元,对管道进行热结构耦合的应力分析,掌握了管道在内压恒定、不同温度... 结合高温高压管道在生产中的重要性,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输气管道的温度场和应力应变场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采用具备符合高温高压管道受力特点的ANSYS单元,对管道进行热结构耦合的应力分析,掌握了管道在内压恒定、不同温度载荷下的应力分布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当管道温差过大时,外壁所受应力较大,应进行必要的保温措施,从而防止管道泄漏或破裂等恶性事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输气管道 应力分析 -结构耦合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碱金属钾热管传热性能的数值分析
4
作者 王恩培 胡政豪 +3 位作者 李磊 郭斯茂 陈广亮 于洋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572,共7页
热管冷却反应堆凭借其紧凑、固有安全性好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高温热管作为热管冷却反应堆的关键组件,掌握热管在不同参数下的传热性能具有工程意义。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构建高温碱金属钾热管传热性能模型,深入研究不同参数... 热管冷却反应堆凭借其紧凑、固有安全性好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高温热管作为热管冷却反应堆的关键组件,掌握热管在不同参数下的传热性能具有工程意义。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构建高温碱金属钾热管传热性能模型,深入研究不同参数对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并与相关实验验证其准确性。数值结果表明:随着倾角的增加,蒸发段壁面温度增加,等效热阻减小,但变化不明显;随着管内充液量的增加,等效热阻不断减小,在高充液量下等效热阻在临界倾角处突增,该角度对传热性能有较大影响。本文得出的结果对高温碱金属钾热管传热特性分析及优化热管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研究 高温热管 传热性能 充液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脉动热管的传热特性及传热极限可视化实验研究
5
作者 杨鑫 纪玉龙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8-565,共8页
高温脉动热管由于其高效传热能力及结构简单等特点在核能领域等高温环境下的高热流疏导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对高温脉动热管的传热特性及传热极限进行深入分析,搭建了高温脉动热管可视化实验台,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首次实现了以... 高温脉动热管由于其高效传热能力及结构简单等特点在核能领域等高温环境下的高热流疏导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对高温脉动热管的传热特性及传热极限进行深入分析,搭建了高温脉动热管可视化实验台,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首次实现了以铯为工质的单弯头高温脉动热管工作状态及传热极限状态的可视化,并结合壁面温度场分析了传热特性,探究了随着加热功率增大脉动热管的性能变化以及流动状态的转变。结果表明,随着加热功率增大工质由脉动转变为单向流动,热阻由250 W时的1.62℃/W减小至400 W的0.84℃/W,并在450 W达到传热极限。传热极限初期液态工质于绝热段及冷凝段之间脉动,最终堆积在冷凝段无法回流,但仍有液膜沿管壁向下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脉动热管 传热极限 X射线 流动状态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凝油抽油机井井筒压力-温度分布预测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涛平 张权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2-67,119,共6页
利用水力相当直径的概念,将Mukherjee-Brill气液两相管流压降计算方法拓展到抽油机井井筒压力预测中,同时考虑焦耳-汤姆逊效应及油套环空流体对流换热对井筒温度分布的影响,结合沈阳油田沈84-安12区块原油高压物性数据及其地面脱气原油... 利用水力相当直径的概念,将Mukherjee-Brill气液两相管流压降计算方法拓展到抽油机井井筒压力预测中,同时考虑焦耳-汤姆逊效应及油套环空流体对流换热对井筒温度分布的影响,结合沈阳油田沈84-安12区块原油高压物性数据及其地面脱气原油黏温数据,建立预测高凝油抽油机井井筒压力-温度分布的综合数学模型.采用迭代法进行求解并编制了应用软件,进而利用现场实测井温数据对模型中较难确定的油套环空流体视换热系数进行修正,对沈采矿场5口冷抽井的井筒温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油套环空气柱段视换热系数取17 W/(m2.℃),液柱段取29 W/(m2.℃)较好;修正后的模型具有一定精度,相对误差不超过10%,能够有效预测高凝油抽油机井井筒压力-温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凝油抽油机井 气液两相管流 井筒压力分布 井筒温度分布 环空流体换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松热管的Ib150基础油高温沉积物研究
7
作者 阿合波塔·巴合提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6-190,共5页
为探究Ib150基础油在不同温度下的热氧化性能和高温清净性,分别在150~300℃下利用小松热管对Ib150基础油进行高温热氧化模拟试验。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氧化沉积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分... 为探究Ib150基础油在不同温度下的热氧化性能和高温清净性,分别在150~300℃下利用小松热管对Ib150基础油进行高温热氧化模拟试验。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氧化沉积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分析沉积物的表面形貌和元素密度分布,并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XPS)进一步分析沉积物的元素组成。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Ib150基础油氧化程度逐渐加深;温度相对较低时,含硫化合物对Ib150基础油的抗氧化性能有积极影响,Ib150基础油氧化生成含羟基的醇类化合物和烯烃等不饱和双键,随着温度的升高,Ib150基础油中不饱和烯烃断裂,醇类物质最终氧化形成含羰基的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b150基础油 氧化沉积物 热管试验 小松热管 高温清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热管反应堆电源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2
8
作者 刘逍 王宁 +5 位作者 张开远 齐敏 李仲春 张卓华 谢细明 柴晓明 《火箭推进》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75,共10页
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对动力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太阳能电源与化学电源的适用范围较小,环境适应能力不强,而微型核反应堆电源能量密度高,不依赖太阳光照,可应用于轨道运输、高轨探测多场景任务。在微型核反应堆电源技术路线中,... 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对动力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太阳能电源与化学电源的适用范围较小,环境适应能力不强,而微型核反应堆电源能量密度高,不依赖太阳光照,可应用于轨道运输、高轨探测多场景任务。在微型核反应堆电源技术路线中,热管冷却核反应堆电源因其系统设备极大简化、模块化设计,高可靠的全固态堆芯、非能动传热及瞬态响应迅速等特性,成为空间核反应堆电源最具可行性的路线之一。通过文献调研总结目前空间热管堆发展现状,从发展历史出发,梳理热管冷却核反应堆电源设计和理论研究,总结热管冷却核反应堆电源发展方向和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动力 核电源 热管反应堆 高温热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差热电转换型空间热管冷却反应堆瞬态分析程序开发及验证 被引量:1
9
作者 葛攀和 李敏 +2 位作者 李杨柳 胡古 柯国土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83,共15页
热管冷却反应堆采用固态堆芯设计、高温热管传热,具有结构简单、非能动、高可靠性等优点。为研究温差热电转换型空间热管冷却反应堆电源系统的瞬态特性,本文针对该型电源系统中最主要的系统(包括堆本体、高温热管、温差热电转换系统)建... 热管冷却反应堆采用固态堆芯设计、高温热管传热,具有结构简单、非能动、高可靠性等优点。为研究温差热电转换型空间热管冷却反应堆电源系统的瞬态特性,本文针对该型电源系统中最主要的系统(包括堆本体、高温热管、温差热电转换系统)建立了详细的数学物理模型,并开发了系统瞬态分析程序,其中堆本体模型基于OpenFOAM进行模块开发,耦合了点堆动力学模型和反应性反馈模型。通过文献和试验数据分别验证了高温热管及温差热电转换模型,结果与参考值符合较好,其中温差热电转换模块发电功率与试验值的相对偏差小于2.75%。采用该程序对KRUSTY进行了建模分析,开展了反应性引入、热电转换模块失效、负荷跟踪、主动冷却丧失工况下的瞬态分析,并与试验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上述瞬态工况下堆芯燃料表面温度与试验值的偏差小于4.1 K,程序计算结果与试验值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管冷却反应堆 瞬态分析 高温热管 温差热电转换 KRUSTY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钠热管启动传热振荡及热疲劳安全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凌义 张智鹏 +4 位作者 王成龙 郭凯伦 田文喜 苏光辉 秋穗正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4-1032,共9页
高温热管的启动是复杂的相变及流动过程,若发生传热振荡将造成温度波动,进而影响热管堆运行安全。本文通过实验及仿真方法研究高温钠热管在启动过程中的传热振荡现象及热疲劳后果。在竖直工况中,不同输入热流密度将引起钠蒸发速率变化,... 高温热管的启动是复杂的相变及流动过程,若发生传热振荡将造成温度波动,进而影响热管堆运行安全。本文通过实验及仿真方法研究高温钠热管在启动过程中的传热振荡现象及热疲劳后果。在竖直工况中,不同输入热流密度将引起钠蒸发速率变化,呈现不同振荡特征;热流密度提升时振幅下降,周期缩短;振荡发生时,若输入功率骤降,波形将从锯齿状转变为梯形状;在水平工况中,传热振荡被明显抑制。热管在堆内发生传热振荡时,应力风险区为热管蒸发段内壁中部;异相振荡时相较同相振荡工况应力均值升高,振幅下降,疲劳损伤减轻;当安全因子K低于1.4时热管不存在疲劳失效风险,K达1.4以上后损伤逐渐显著;其中同相工况疲劳损伤最严重,K=1.6时管壁材料疲劳寿命已降低至3.29年。本研究对高温钠热管传热振荡的机理分析及完善热管可靠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钠热管 传热振荡 启动特性 热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简化的高温热管启动模型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政 苟军利 +1 位作者 徐世浩 单建强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2,共9页
热管堆具有体积小、结构紧凑、功率密度高和固有安全性好等优点,被认为是深空和深海任务中最有前途的候选之一。为了研究其启动特性,建立兼顾计算精度及求解效率的热管启动模型至关重要。本文在充分考虑吸液芯区工质的熔化及气液界面处... 热管堆具有体积小、结构紧凑、功率密度高和固有安全性好等优点,被认为是深空和深海任务中最有前途的候选之一。为了研究其启动特性,建立兼顾计算精度及求解效率的热管启动模型至关重要。本文在充分考虑吸液芯区工质的熔化及气液界面处的蒸发和冷凝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二维导热的热管壁和吸液芯区热阻网络模型。对于蒸汽区,基于尘气模型(DGM),研究分析了两种不同模拟方式的求解精度和计算效率。通过对不同碱金属热管实验的模拟,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模拟高温热管的启动特性,简化的等效热阻模型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其更适合于热管堆系统的启动特性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管堆 启动特性 高温热管 等效热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体积法碱金属高温热管冷态启动流动换热数值研究
12
作者 赵昊城 张泽秦 +3 位作者 王成龙 秋穗正 田文喜 苏光辉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9,共10页
为建立碱金属高温热管启动瞬态和运行稳态工作特性预测方法,本研究采用有限体积法(FVM)建立管壁导热模型、吸液芯流动传热模型和蒸气区模型。基于C语言开发并验证了碱金属高温热管的冷态启动瞬态分析程序,最大相对偏差为9.8%。仿真模拟... 为建立碱金属高温热管启动瞬态和运行稳态工作特性预测方法,本研究采用有限体积法(FVM)建立管壁导热模型、吸液芯流动传热模型和蒸气区模型。基于C语言开发并验证了碱金属高温热管的冷态启动瞬态分析程序,最大相对偏差为9.8%。仿真模拟了单根水平钠热管启动瞬态并开展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本研究中使用的热管,在固定输入功率为1 000 W的环境条件下,启动开始后700 s热管蒸气区完全进入连续流态,到达稳态总用时为3 000 s,启动过程中工质熔化阶段吸液芯内部压力相对值逐渐增大,熔化完成后压力相对值略有降低;稳态运行下热管等温性良好,外壁面轴向温差稳定在22.5 K,吸液芯内部压降约为47 Pa;环境温度升高会延长热管到达稳态所需时间,并对稳态蒸气压力和流速分布产生一定影响;绝热段长度增加同样延长了热管启动到达稳态时间,同时对吸液芯内流体压力和速度分布存在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管 数值模拟 冷态启动 有限体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光光伏电池系统热管式换热器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海飞 邵永辉 +3 位作者 杨慧涵 王韵杰 黄华龙 杨洁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3,共7页
针对在高倍聚光下光伏电池效率受表面温度的影响,文章对聚光光伏电池系统中耦合翅片热管散热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在水冷、风冷情况下,研究了热管散热器的翅片数量、分布、流体流量对电池效率、温度表面均匀性的影响,并将研究结果与... 针对在高倍聚光下光伏电池效率受表面温度的影响,文章对聚光光伏电池系统中耦合翅片热管散热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在水冷、风冷情况下,研究了热管散热器的翅片数量、分布、流体流量对电池效率、温度表面均匀性的影响,并将研究结果与普通散热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水冷型热管散热器的电池表面温差较低,均匀性和电池效率较高;在流量为0.64 m/s,翅片间距为1.5 mm,翅片厚度为0.4 mm的工况下,电池的综合性能最优,表面温度为314 K,温差小于1 K,均匀性良好,电效率为31.25%,热效率为66.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光光伏电池 高倍聚光 热管散热器 表面温度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环路热管设计方法研究与传热极限分析
14
作者 杨程翔 郭向吉 张博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8-157,共10页
高超声速飞行器在以高超声速飞行时尾喷管会面临严酷的燃烧热考验,结合高温热管导热性强和环路热管传热距离长等优势,高温环路热管可以作为尾喷管热防护的新方法.根据液态钠高导热系数及高表面张力的物性设计了一种新型蒸发器,提出了一... 高超声速飞行器在以高超声速飞行时尾喷管会面临严酷的燃烧热考验,结合高温热管导热性强和环路热管传热距离长等优势,高温环路热管可以作为尾喷管热防护的新方法.根据液态钠高导热系数及高表面张力的物性设计了一种新型蒸发器,提出了一套高温环路热管的设计流程.使用这套设计流程设计了一根高温环路热管,结合热管传热极限的计算方法,对钠热管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了温度和结构对热管传热极限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高温环路热管的运行温区内,热管的传热性能随着温度升高一般由声速极限、毛细极限和沸腾极限依次决定.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热管结构优化方法,为热管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防护 高温 环路热管 设计方法 传热极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钠热管传热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卫光仁 柴宝华 +5 位作者 韩冶 张亚坤 冯波 毕可明 杨斌 王晨龙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39-1046,共8页
为获得高温钠热管传热性能,开展真空条件下钠热管启动性能和等温性能试验,获得了钠热管真空条件下启动速度与等温性能数据;开展强制冷却工况条件下传热性能试验,获得了钠热管声速限特性与试验工况下的最大传热功率。经试验验证,所研制... 为获得高温钠热管传热性能,开展真空条件下钠热管启动性能和等温性能试验,获得了钠热管真空条件下启动速度与等温性能数据;开展强制冷却工况条件下传热性能试验,获得了钠热管声速限特性与试验工况下的最大传热功率。经试验验证,所研制高温钠热管在真空条件下,580℃时完全启动,启动用时20 min,轴向壁面温差低于11℃,等温性能良好;钠热管传热功率在工作温度为500~650℃时受声速极限限制,在650℃以上受携带极限限制;在750℃和850℃时,测得热管最大散热功率分别为4.78 kW与8.02 kW,对应的最大轴向热流密度分别为1.51 kW/cm^(2)与2.53 kW/cm^(2)。试验结果表明,所研制钠热管具有较强传热能力,可满足热管式核反应堆等工程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热管 高温热管 声速极限 热管式核反应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热管太阳能接收器的开发及传热特性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许辉 张红 +2 位作者 白穜 丁莉 庄骏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585-1590,共6页
分析了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接收器的工作特点及所应满足的条件,针对目前高温热管接收器的现状,提出了组合式热管接收器的开发理念,并从接收器总体结构、热管单元结构以及接收器工作原理等方面做了详细阐述。为探讨所开发接收器的传热特... 分析了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接收器的工作特点及所应满足的条件,针对目前高温热管接收器的现状,提出了组合式热管接收器的开发理念,并从接收器总体结构、热管单元结构以及接收器工作原理等方面做了详细阐述。为探讨所开发接收器的传热特性,对热管接收器的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组合式高温热管接收器具有优良的热传递性能,可以适应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运行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碟式太阳能热发电 组合式高温热管接收器 太阳能接收器 热管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大功率航天器的3D打印钛水热管设计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周强 王录 +4 位作者 刘畅 徐亚威 黄金印 张红星 苗建印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6-92,共7页
针对应用于空间核动力及大功率航天器的高温热排散技术,介绍了一种基于3D打印增材制造技术的钛水热管,满足100~300℃温区热量的远距离传输需求。该热管壳体及毛细芯结构通过3D打印技术一体成型,解决了中高温热管在制造方面的诸多难题。... 针对应用于空间核动力及大功率航天器的高温热排散技术,介绍了一种基于3D打印增材制造技术的钛水热管,满足100~300℃温区热量的远距离传输需求。该热管壳体及毛细芯结构通过3D打印技术一体成型,解决了中高温热管在制造方面的诸多难题。文章对热管的传热能力进行了理论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热管在180~250℃区间内传热能力最佳,同时搭建了热管启动以及传热能力的试验验证平台,对热管在水平以及逆重力姿态的传热能力进行了试验验证,并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3D打印技术可成功应用于槽道热管的制造。该钛水热管后续将应用于航天器高温热排散系统的地面演示系统中,用于连接高温两相流体回路冷凝器和碳纤维材料辐射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热排散 3D打印 热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道式高温热管的传热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卫光仁 柴宝华 +4 位作者 魏国锋 毕可明 冯波 韩冶 龙俞伊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47-452,共6页
干道式高温热管传热性能试验主要是为了获得干道式热管在不同温度范围的传热极限及重力场对传热极限的影响。在真空条件下启动热管,调节水套气隙氩气和氦气比例来测量声速极限,建立可调角度台架得到不同倾角下热管的极限传热性能。试... 干道式高温热管传热性能试验主要是为了获得干道式热管在不同温度范围的传热极限及重力场对传热极限的影响。在真空条件下启动热管,调节水套气隙氩气和氦气比例来测量声速极限,建立可调角度台架得到不同倾角下热管的极限传热性能。试验得到400~650℃工作温度下热管的极限传热功率曲线及不同倾角下热管的极限传热功率。此类热管510℃以下传热极限为声速限;±10°;范围内重力对传热极限无影响;极限传热功率为2.8 k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道 高温热管 极限传热功率 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及超高温热管的相容性和传热性能 被引量:20
19
作者 曲伟 王焕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77-81,共5页
对高温热管及超高温热管的相容性和实验件的传热性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微电池腐蚀的机理,说明了材料、工质的选择匹配要求等相容性要求。设计、加工了钠高温热管及锂超高温热管,并对热管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高温及超高温热管工... 对高温热管及超高温热管的相容性和实验件的传热性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微电池腐蚀的机理,说明了材料、工质的选择匹配要求等相容性要求。设计、加工了钠高温热管及锂超高温热管,并对热管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高温及超高温热管工作时应注意要远离声速传热极限;超高温热管的传热极限结果表明,超高温热管应工作在更高的温度和更大的热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管 超高温热管 相容性 传热极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接收器中高温热管启动性能 被引量:9
20
作者 丁莉 张红 +3 位作者 许辉 白穜 刘亚雷 庄骏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9-85,共7页
针对高温太阳能热管接收器中高温热管的启动特性进行理论分析,计算其过渡状态和连续流动状态下的转变温度分别为273和419℃,并对V形沟槽与金属纤维毡复合吸液芯钠热管在不同加热方式、不同输入功率和不同倾角下的启动性能进行试验研究.... 针对高温太阳能热管接收器中高温热管的启动特性进行理论分析,计算其过渡状态和连续流动状态下的转变温度分别为273和419℃,并对V形沟槽与金属纤维毡复合吸液芯钠热管在不同加热方式、不同输入功率和不同倾角下的启动性能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半周受热高温热管启动过程与全周受热的启动过程相似,均符合前端启动模型,不同加热方式下转变温度相同且绝热段转变温度与理论计算值吻合,半周受热高温热管启动时间稍短于全周受热启动时间.随输入功率增加,高温热管启动时间缩短,倾斜角度变化对启动性能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管 碟式太阳能接收器 半周受热 启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