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假定读者框架下的政治演讲立场研究——以拜登关于结束阿富汗战争的演讲为例 |
屈静雯
李战子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当代中国新话语之一——《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巴赫金式解读 |
李战子
向平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7 |
15
|
|
3
|
“生前契约”消费之多声对话——北京6位老年签约者访谈分析 |
高一虹
徐继菊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21 |
1
|
|
4
|
老舍《茶馆》中的北京方言及其英译解析 |
姜静
|
《语言与翻译》
|
2013 |
7
|
|
5
|
小说《灿烂千阳》中的复调书写 |
吴龙桓
|
《外国语文研究》
|
2019 |
2
|
|
6
|
媒体语篇中的情态动词分析 |
刘立华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8 |
5
|
|
7
|
伊沙诗歌杂语性初探 |
程继龙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11 |
1
|
|
8
|
英语责任型情态及其语篇中态度与立场的解析 |
齐曦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0 |
|
9
|
复调理论观照下的《哈姆雷特》解读 |
张军学
王文英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