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不同地区各型肝病肝组织中HDV感染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淋 张永源 +2 位作者 汪由坤 宋佩辉 郝连杰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45-148,共4页
应用直接酶标法对来自全国17个地区的2346份肝组织标本进行了肝内HDAg的检测,1764份HBsAg阳性标本中有167份检出HDAg,检出率为9.47%。各大地区HDAg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肝内HDAg的检出率与病理类型有关,慢性肝病和重症肝炎中HDAg检出... 应用直接酶标法对来自全国17个地区的2346份肝组织标本进行了肝内HDAg的检测,1764份HBsAg阳性标本中有167份检出HDAg,检出率为9.47%。各大地区HDAg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肝内HDAg的检出率与病理类型有关,慢性肝病和重症肝炎中HDAg检出率较高。提示:HDV感染与疾病的活动性及慢性化有关。对HDV与HBV复制关系的研究表明:HDV可以抑制HBV的复制,但两者也可同时复制,其机理尚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型肝炎 丁肝病毒 乙肝病毒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pG2.9706细胞内HDV核酶对HCV RNA抑制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郭焕珍 毛青 +3 位作者 李奇芬 王宇明 顾长海 于乐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960-962,共3页
目的 探讨HDV核酶在细胞内抑制HCVRNA的可能性。方法 将重组载体转染至转基因细胞HepG2 .970 6中 ,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和培养上清中的HCVRNA ,初步探讨HDV核酶对HCVRNA的抑制活性。结果 ①RzC1,RzC2 ,RzC3 3组HDV核酶定向插入... 目的 探讨HDV核酶在细胞内抑制HCVRNA的可能性。方法 将重组载体转染至转基因细胞HepG2 .970 6中 ,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和培养上清中的HCVRNA ,初步探讨HDV核酶对HCVRNA的抑制活性。结果 ①RzC1,RzC2 ,RzC3 3组HDV核酶定向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②在转基因细胞HepG2 .970 6中 ,pC1 RzC1、pC1 RzC2、pC1 RzC3对HCV 5′NCR CRNA抑制活性分别为 69.2 %,3 8.7%、4.2 %。结论 ①成功构建了 3个HDV核酶重组表达载体。②pC1 RzC1、pC1 RzC2在转基因细胞HepG2 .970 6具有抑制HCV 5′N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酶 hdv核酶 丙型肝炎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HCV RNA的HDV核酶的设计及活性测定 被引量:1
3
作者 于乐成 顾长海 +3 位作者 毛青 李奇芬 王宇明 郭焕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12-314,共3页
目的 探讨丁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Dvirus ,HDV)核酶用于抗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Cvirus ,HCV)基因治疗的可能性。方法 以HDV基因组核酶的假结样结构为基础 ,优化其茎Ⅳ区 ,改建其底物结合区 ,获得 3种针对HCVRNA的HDV核酶RzC1、Rz... 目的 探讨丁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Dvirus ,HDV)核酶用于抗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Cvirus ,HCV)基因治疗的可能性。方法 以HDV基因组核酶的假结样结构为基础 ,优化其茎Ⅳ区 ,改建其底物结合区 ,获得 3种针对HCVRNA的HDV核酶RzC1、RzC2 和RzC3 。体外转录获取含HCVRNA 5’ 非编码区 ( 5’ noncodingregion ,5’ NCR)及部分C区在内的底物RNA(HCVRNA 5’ NCR C) ,并进行 5’端放射性标记。在pH 7.5、37℃、Mg2 + 2 0mmol/L和去离子甲酰胺 2 .5mol/L等条件下 ,将核酶和底物按摩尔比 1 0 0∶1混合 ,在不同的时间点观察剪切百分率。结果 RzC1、RzC2 对底物的剪切百分率随时间延长而递增 ,90min时分别达 2 4.9%、2 0 .3% ;未观察到RzC3 有剪切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型肝炎病毒 核酮 基因组 丙型肝炎病毒 基因治疗 剪切活性 HCV-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DV/HBV体外感染原代培养人胎肝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蒋业贵 李奇芬 +2 位作者 毛青 王宇明 顾长海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24-226,共3页
目的 :建立HDV /HBV感染人胎肝细胞体外培养系统。方法 :利用HDV/HBV阳性血清同时感染体外培养的人胎肝细胞 ;应用ELISA、免疫组化法、原位杂交法和斑点法检测上清液和细胞中HBsAg、HDAg、HBVDNA和HDVcDNA。 结果 :上清液和细胞中HBsAg... 目的 :建立HDV /HBV感染人胎肝细胞体外培养系统。方法 :利用HDV/HBV阳性血清同时感染体外培养的人胎肝细胞 ;应用ELISA、免疫组化法、原位杂交法和斑点法检测上清液和细胞中HBsAg、HDAg、HBVDNA和HDVcDNA。 结果 :上清液和细胞中HBsAg、HDAg、HBVDNA和HDVcDNA在感染后第 2天至第 16天均可测出 ,其中上清液中HBsAg、HDAg以感染后第 4天至第 12天达高峰。 结论 :HDV在原代培养人胎肝细胞中能稳定复制和表达至少达 12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dv/HBV 人胎肝细胞 细胞培养 病毒性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代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在树体内对HDV复制与表达的抑制作用
5
作者 毛青 李宏文 +4 位作者 李奇芬 吴纯清 王升启 刘志 顾长海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69-471,共3页
目的:在树(Tupaia)体内观察硫代反义寡脱氧核苷酸(S-ASODN)对HDV复制、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树同时接种HBV阳性血清0.1ml、HDV阳性血清0.3ml后,将16只HDV/HBV感染成功的树随机... 目的:在树(Tupaia)体内观察硫代反义寡脱氧核苷酸(S-ASODN)对HDV复制、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树同时接种HBV阳性血清0.1ml、HDV阳性血清0.3ml后,将16只HDV/HBV感染成功的树随机分为两组,给药组8只树按每只每次经尾静脉注射S-ASODN3mg,隔日1次,共7次。对照组中2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另6只不作处理。注射后5、10、15、25d取血及肝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斑点杂交及原位杂交法检测HDVAg及HDVRNA。结果:于注射结束时(15d)给药组有7只树肝内HDVAg及HDVR-NA转为阴性,对照组8只树中仅1只转为阴性。停止使用S-ASODN10d后,给药组2只阴转树肝内又可检出HDVAg和HDVRNA,对照组仍有7只可检出。结论:S-ASODN在树体内能有效抑制HDV复制及表达,但作用并不完全,可能与用药剂量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代修饰 丁型肝炎病毒 S-ASOd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部分地区慢性HBV感染者HDV感染情况调查 被引量:9
6
作者 刘玉梅 郭小平 +15 位作者 张慧敏 白洪霞 王春梅 任姗 蒋永芳 杨胜 彭锋 王晓忠 于雷 廖柏明 宁玲 何英利 杨霞 黄亮 刘学恩 庄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95-803,共9页
目的了解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慢性HBV感染者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流行情况。方法2021年3月—2022年6月从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收集3131例慢性HBV感染者血清,用抗-HDV IgG酶联免疫试剂检测全部血清标本。对抗-HDV IgG阳性标本用巢式逆转录聚... 目的了解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慢性HBV感染者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流行情况。方法2021年3月—2022年6月从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收集3131例慢性HBV感染者血清,用抗-HDV IgG酶联免疫试剂检测全部血清标本。对抗-HDV IgG阳性标本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nRT-PCR)法检测HDV RNA。对HDV RNA阳性标本的nRT-PCR扩增产物测序后进行序列分析,确定HDV基因型。分析抗-HDV IgG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3131例慢性HBV感染者的抗-HDV IgG阳性率为0.70%(22/3131),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京市和湖南省慢性HBV感染者的抗-HDV IgG阳性率分别为1.81%(16/886)、0.88%(2/226)、0.28%(2/708)和1.00%(2/200),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慢性HBV感染者抗-HDV IgG阳性率显著高于北京市(P=0.004),其余地区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内蒙古自治区慢性HBV感染者临床特征分析发现,抗-HDV IgG阳性组蒙古族患者(P=0.001)、ALT异常患者(P=0.007)和抗病毒治疗患者(P=0.029)的比例显著高于抗-HDV IgG阴性组,而中位HBV DNA水平明显较低(P=0.030)。共检出19例HDV RNA阳性标本,均为HDV基因1型。结论我国不同地区HDV流行率差异较大,内蒙古自治区慢性HBV感染者中HDV流行率较高。我国北方部分省市的HDV流行基因型主要为1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δ肝炎病毒 抗-hdv IgG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7
作者 蔺淑梅 安小翠 +5 位作者 张曦 杨雪亮 陈云茹 刘小静 叶峰 石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37-941,共5页
目的检测不同疾病状态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25(OH)D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慢性HBV感染者24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0例,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70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6例),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清25(OH)D... 目的检测不同疾病状态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25(OH)D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慢性HBV感染者24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0例,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70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6例),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肝功、凝血及乙肝病毒学标志物并对肝硬化患者进行Child-Pugh分级、计算肝脏纤维化FIB-4评分等。结果①慢性HBV感染者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14.37±7.18)ng/mL,低于正常对照组[(23.60 ± 6.20 ) ng/mL,P<0.05],其中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清25(OH)D水平[(11.20± 5.99 )ng/mL]低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22±6.84)ng/mL,P<0.001]和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17.16± 7.55)ng/mL ,P< 0.00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血清25(OH)D与ALB水平均呈正相关,与PT水平呈负相关,肝硬化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与FIB-4评分呈负相关;③在肝硬化Child-Pugh C级的患者中血清25(OH)D缺乏者占91.9%,Child-Pugh B级的患者中血清25(OH)D缺乏者占81.6%,Child-Pugh A级的患者中血清25(OH)D缺乏者占67.1%;④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提示,FIB-4评分≥1.45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代偿的可能性大;血清25(OH)D水平<20 ng/mL的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发生肝硬化失代偿的可能性大,肝脏病变程度重。结论维生素D缺乏在慢性HBV感染者中普遍存在,肝硬化失代偿患者尤为显著;血清维生素D水平可作为评估慢性HBV感染者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乙型肝炎病毒 慢性肝脏疾病 肝脏纤维化 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HDAg与HBsAg/HBcAg和HBV DNA表达及关系 被引量:6
8
作者 顾小红 李奇芬 王宇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27-230,共4页
目的 :探讨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中HDAg与HBsAg/HBcAg和HBVDNA表达及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和原位杂交 ,检测 79例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HDAg、HBsAg、HBcAg和HBVDNA表达 ,以 5 2例乙型肝炎作对照。结果 :丁型肝炎HBsAg、HBcAg... 目的 :探讨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中HDAg与HBsAg/HBcAg和HBVDNA表达及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和原位杂交 ,检测 79例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HDAg、HBsAg、HBcAg和HBVDNA表达 ,以 5 2例乙型肝炎作对照。结果 :丁型肝炎HBsAg、HBcAg检出率 ( 81%、71%)较乙型肝炎 ( 94%、92 %)低 (P<0 0 5或 0 0 1)。HDAg以肝细胞核表达为主 ,HBsAg以肝细胞浆表达为主 ,HDAg和HBsAg表达强度及阳性细胞分布呈一致性 ,且与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和病理损害程度相关 (P <0 0 1)。HBcAg以肝细胞核表达为主 ,阳性细胞主要呈单个细胞或点状分布 ,且HBcAg阳性细胞明显少于HDAg阳性细胞。HDAg表达强度与HBVDNA表达呈负相关 (P <0 0 5 )。结论 :HDV感染会抑制HBVDNA复制或病毒抗原表达 ;在HDV致病机制中既有HDV的直接细胞毒性作用 ,也有HBV和HDV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型肝炎 HdAG HBsAg/HBCAg HBV-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地区HBV反应性献血者感染情况调查
9
作者 杨浩 余琴 +1 位作者 许婷婷 赵磊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5-880,共6页
目的:调查武汉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反应性无偿献血者乙肝感染规律与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流行情况,为HBV及HDV的感染防治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本实验室留样的HBV血液筛查反应性样本,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CL)进行乙肝五项感染指标的检... 目的:调查武汉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反应性无偿献血者乙肝感染规律与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流行情况,为HBV及HDV的感染防治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本实验室留样的HBV血液筛查反应性样本,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CL)进行乙肝五项感染指标的检测,统计分析不同组别的HBV感染情况及差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HDVIgM和IgG抗体进行筛查,统计留样标本的HDV感染流行情况。结果:在351份HBV血液筛查ELISA反应性和(或)核酸检测(NAT)反应性标本中,乙肝五项检测共检出大三阳4例(1.1%)、小三阳182例(51.9%)、HBsAg阴性但抗-HBc阳性55例(15.7%);其中HBsAgELISA双试剂反应性组(HBsAgR&R组)与HBsAgELISA单试剂反应性/HBVDNA反应性组(HBsAgR&NR/HBVDNAR组)小三阳感染率最高,分别占比90%以上与65%以上,其次为低活动度的HBV急性感染或慢性携带者,分别占比约5%与20%;HBsAgR&NR/HBVDNANR组抗-HBs单阳和五项全阴性者合计占比78%,HBsAg阴性但抗-HBc阳性者约占20%;HBsAg NR&NR/HBVDNAR组有近9%的小三阳感染率,其余均为HBsAg阴性但抗-HBc阳性者,且本组抗-HBc全为阳性。所有留样标本中均未检出HDVIgM和IgG抗体。结论:血液筛查结果为HBV反应性的献血者其感染指标表现为多种模式。武汉地区献血人群HDV感染流行率极低,但对于HBV高流行地区,隐匿性乙肝感染者(OBI)合并感染HDV可能给血液安全带来的风险仍不能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血者 乙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 血液筛查 流行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猫重组变应原Fel d 1与乙肝病毒核心抗原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 被引量:3
10
作者 裴业春 安晓荣 +5 位作者 侯健 陈永福 闫凤祥 关宏 韦双双 王大勇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826-2833,共8页
为将猫重组变应原Fel d 1蛋白展示在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病毒样颗粒的表面,本试验将编码Fel d 1蛋白的两个基因chain1和chain2拼接在一起形成重组Fel d 1(rFel d 1),然后插入到HBcAg的c/e1loop区,取代HBcAg c/e1loop区的D78与E83之... 为将猫重组变应原Fel d 1蛋白展示在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病毒样颗粒的表面,本试验将编码Fel d 1蛋白的两个基因chain1和chain2拼接在一起形成重组Fel d 1(rFel d 1),然后插入到HBcAg的c/e1loop区,取代HBcAg c/e1loop区的D78与E83之间的氨基酸。经密码子优化后进行全基因合成,成功构建了pET28aHBcAg-rFel d 1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原核诱导表达与Ni-NTA亲和层析纯化,并进行SDS-PAGE电泳、Western blotting和透射电镜检测。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表达了HBcAg-r Fel d 1融合蛋白,并利用镍柱纯化得到了较纯的HBcAg-rFel d 1融合蛋白,进一步利用负染法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到HBcAgrFel d 1融合蛋白呈现病毒样颗粒结构。HBcAg-rFel d 1融合蛋白能自发形成病毒样颗粒结构,为猫过敏症的预防与治疗性疫苗的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变应原 乙肝病毒核心抗原 FEL d 1 病毒样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α干扰素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侯杰 管世鹤 +1 位作者 杨凯 穆玄玄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66-670,共5页
目的研究维生素D(VD)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α(IFN-α)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分子及其抗黏病毒A蛋白(Mx 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63例就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运用Ficoll分离液分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以不同浓度IFN-α和VD单... 目的研究维生素D(VD)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α(IFN-α)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分子及其抗黏病毒A蛋白(Mx 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63例就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运用Ficoll分离液分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以不同浓度IFN-α和VD单独和联合处理PBMCs细胞,再采用Western blot技术分析处理后细胞内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分子STAT1、STAT2、干扰素调节因子9(IRF-9)以及Mx A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经0~1 600 IU/ml IFN-α处理后,PBMCs 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分子STAT1、STAT2、IRF-9及Mx A蛋白表达显著增高,其中400 IU/ml IFN-α处理时,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分子表达量最高。经0~100 nmol/ml VD处理后,PBMCs 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分子STAT1、STAT2、IRF-9及Mx A蛋白表达增高,其中0.1 nmol/ml VD处理时,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分子表达量最高。与IFN-α单独处理相比,VD与IFN-α联合处理患者PBMCs后,细胞内STAT1、STAT2、IRF9及Mx A的蛋白表达显著升高。结论 VD可能通过上调IFN-α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分子及抗病毒蛋白的表达进而增强IFN-α抗病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慢性乙肝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中HDAg和肝细胞凋亡双标记表达 被引量:1
12
作者 顾小红 李奇芬 王宇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74-476,共3页
目的 探讨肝细胞凋亡在丁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和TUNEL技术 ,检测 79例丁肝病人肝组织HDAg和肝细胞凋亡分布及其关系 ,以 5 4例乙型肝炎病人肝组织作对照。结果 HDAg以肝细胞核表达为主 ,HDAg、凋亡细... 目的 探讨肝细胞凋亡在丁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和TUNEL技术 ,检测 79例丁肝病人肝组织HDAg和肝细胞凋亡分布及其关系 ,以 5 4例乙型肝炎病人肝组织作对照。结果 HDAg以肝细胞核表达为主 ,HDAg、凋亡细胞表达分布与肝组织病理损害程度一致 (P <0 .0 1)。多数凋亡细胞位于HDAg阳性部位或附近 ,肝细胞凋亡在各型肝炎中的分布强度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 <0 .0 1)。结论 HDAg表达与肝细胞凋亡分布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型肝炎 HdAG 肝细胞凋亡 TUNEL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DAg与HBsAg/HBcAg在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3
作者 顾小红 李奇芬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0-22,共3页
研究HDAg、HBsAg和HBcAg在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中表达及关系 ,探讨HDV致病机理。应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及连续切片技术 ,检测 79例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HDAg、HBsAg和HBcAg表达 ,以 5 2例乙型肝炎作对照。丁型肝炎HBsAg、HBcAg检出率 (81%、... 研究HDAg、HBsAg和HBcAg在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中表达及关系 ,探讨HDV致病机理。应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及连续切片技术 ,检测 79例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HDAg、HBsAg和HBcAg表达 ,以 5 2例乙型肝炎作对照。丁型肝炎HBsAg、HBcAg检出率 (81%、71% )较乙型肝炎 (94%、92 % )低 (P <0 0 5或 0 0 1)。HDAg以肝细胞核表达为主 ,HBsAg以肝细胞浆表达为主 ,HDAg和HBsAg表达强度及阳性细胞分布呈一致性 ,均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和病理损害程度相关 (P <0 0 1)。HBcAg以肝细胞核表达为主 ,HBcAg阳性细胞明显少于HDAg阳性细胞。HDV感染可抑制HBV抗原表达 ;在HDV致病机制中既有HDV的直接细胞毒性作用 ,也有HBV和HDV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dAG HBSAG HBCAG 丁型肝炎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型肝炎病人肝组织HDAg与bcl-2、bax、bak表达关系
14
作者 顾小红 冯爱娟 +2 位作者 张云东 李奇芬 王宇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8期1677-1679,共3页
目的 探讨bcl 2、bax、bak在丁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单、双标记染色技术等 ,检测77例各型丁肝病人肝组织中HDAg、bcl 2、bax和bak表达。以HDV阴性的 67例乙型肝炎作对照。结果 bcl 2、bax和bak均以肝细胞浆表... 目的 探讨bcl 2、bax、bak在丁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单、双标记染色技术等 ,检测77例各型丁肝病人肝组织中HDAg、bcl 2、bax和bak表达。以HDV阴性的 67例乙型肝炎作对照。结果 bcl 2、bax和bak均以肝细胞浆表达为主。HDAg以肝细胞核表达为主。HDAg与bax和bak表达及分布有相关性 ,四成分在各型肝炎中的表达强度有显著性差别 (P <0 .0 5 )。结论 HDAg、bax、bak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分布均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及病理损害程度相关 ,HDV感染可诱导肝细胞表达bax和bak ,增强肝细胞凋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型肝炎 丁型肝炎病毒抗原 bcl—2 bax BA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内HDAg阳性的慢性丁型肝炎的临床病理探讨
15
作者 张永源 沈汉馨 +1 位作者 李琳 郝连杰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8-10,共3页
对肝内HDAg阳性的慢性丁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表明:若慢性乙肝患者突然出现急性肝炎样表现或反复发作,并且病情进行性发展为肝硬化者,应考虑合并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可能;患者肝内HDAg持续阳性,常预后不良。免疫病理资料提示:HDAg阳性... 对肝内HDAg阳性的慢性丁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表明:若慢性乙肝患者突然出现急性肝炎样表现或反复发作,并且病情进行性发展为肝硬化者,应考虑合并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可能;患者肝内HDAg持续阳性,常预后不良。免疫病理资料提示:HDAg阳性肝细胞周围常不能见到炎性细胞,尤其是淋巴细胞的包绕;部分含HDAg肝细胞,特别胞浆型的阳性细胞可呈气球样变性或萎缩或坏死,似支持HDV具有直接致病作用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型肝炎 丁型肝炎病毒 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着色性干皮病基因D和p53对HBV复制的影响
16
作者 丁浩 张吉翔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45-1849,共5页
目的:探讨人着色性干皮病基因D(XPD)和p53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影响。方法:使用脂质体转染法把重组质粒pEGFP-N2/XPD和空载质粒pEGFP-N2转染进入人肝癌细胞株HepG2.2.15细胞,转染后的第2天用20μmol/L pifithrin-α(p53抑制剂)孵... 目的:探讨人着色性干皮病基因D(XPD)和p53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影响。方法:使用脂质体转染法把重组质粒pEGFP-N2/XPD和空载质粒pEGFP-N2转染进入人肝癌细胞株HepG2.2.15细胞,转染后的第2天用20μmol/L pifithrin-α(p53抑制剂)孵育细胞24 h。实验共分为空白对照组、pEGFP-N2组、pEGFPN2/XPD组、pEGFP-N2/XPD+pifithrin-α组和pifithrin-α组。使用RT-PCR法检测XPD、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及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mRNA表达的变化;使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含量的变化;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HBV-DNA含量的变化;用bDNA法检测细胞内核心颗粒中HBV-DNA含量的变化。结果:RT-PCR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EGFP-N2/XPD的转染可使得XPD mRNA表达增高,XPD表达增高能使得HBsAg、HBeAg和HBx mRNA表达明显减少,而pifithrin-α能抑制XPD的这一作用(均P<0.01)。ELISA结果显示,XPD表达增高能使得培养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含量明显减少,而pifithrin-α能抑制XPD的这一作用(均P<0.01)。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XPD表达增高能使得培养上清液中HBV-DNA含量明显减少,而pifithrin-α能抑制XPD的这一作用(均P<0.01)。bDNA结果显示,XPD表达增高使得细胞内核心颗粒中HBV-DNA含量明显减少,而pifithrin-α能抑制XPD的这一作用(均P<0.01)。结论:XPD能通过p53通路抑制HBV复制,所以XPD和p53可能成为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作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色性干皮病基因d P53 HEPG2.2.15细胞 肝炎病毒 乙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和D-二聚体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0
17
作者 董少雨 孙长宇 +2 位作者 乔芳芳 刘笑 张建营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478-2482,共5页
目的探讨年龄和D-二聚体(D-D)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11例HBV-ACLF患者,根据确诊后90 d预后分为生存组(... 目的探讨年龄和D-二聚体(D-D)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11例HBV-ACLF患者,根据确诊后90 d预后分为生存组(n=49)和死亡组(n=62)。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基础肝病、ALT、AST、TBil、Alb、D-D、PT、纤维蛋白原(FIB)、PTA、INR、SCr、血清钠(Na),并计算MELD评分。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D水平。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用于评估预测变量的准确性。ROC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采用Delong法。结果两组间年龄、TBil、D-D、PT、PTA、INR、SCr、Na、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88,95%CI:1.001~1.183,P=0.047)、D-D(OR=1.521,95%CI:1.078~2.145,P=0.017)和MELD评分(OR=1.892,95%CI:1.408~2.543,P<0.001)是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MELD评分、D-D对HBV-ACLF预后预测的AUC分别为0.664、0.869、0.887,D-D联合年龄、年龄联合MELD评分、D-D联合MELD评分及三者联合的AUC分别为0.895、0.906、0.965、0.970,除D-D联合MELD评分外,三者联合的AUC较其他指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者联合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分别是0.935、0.918。结论年龄、D-D、MELD评分是影响HBV-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D-D和MELD评分对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三者联合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d-二聚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欧伟杰 林烨鸿 +3 位作者 周卿 商天宇 林苏 朱月永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08-1312,共5页
目的探究维生素D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HBV-ACLF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于2012年7月-2018年3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00例,根据其病程... 目的探究维生素D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HBV-ACLF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于2012年7月-2018年3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00例,根据其病程中是否发生ACLF,分为HBV-ACLF组(n=122)和Non-ACLF组(n=278)。分别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同时采集外周血标本,应用imLDRTM多重SNP分型试剂盒检测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rs1544410、rs2228570及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基因rs2282679共3个位点的SNP表达分型;并对HBV-ACLF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追踪其3个月的生存情况。对比分析维生素D相关基因SNP与HBV-ACLF易感性及预后的关系。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评估各组基因样本的群体代表性。对于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对于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SNP与HBV-ACLF发生的相对风险度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HBV-ACLF组患者与Non-ACLF组患者在VDR基因的rs1544410、rs2228570、VDBP基因rs2282679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另外VDR基因rs1544410、rs2228570及VDBP基因rs2282679基因型及其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在HBV-ACLF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结论 VDR基因rs1544410、rs2228570及VDBP基因rs2282679共3个位点的SNP与HBV-ACLF的发生及短期预后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骨化三醇 维生素d结合蛋白质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HX15在HBV复制中的意义及其机制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柳青 魏霞飞 +4 位作者 甘春杨 袁怡 沈静 黄爱龙 胡接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422-1426,共5页
目的:筛选DEx D/H-box家族中可能影响HBV增强子或核心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基因,初步研究DHX15对HBV复制的调控作用。方法:克隆DEx D/H-box家族基因到表达质粒PCH9,并构建由HBV增强子和核心启动子驱动的海肾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core-Rluc;分... 目的:筛选DEx D/H-box家族中可能影响HBV增强子或核心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基因,初步研究DHX15对HBV复制的调控作用。方法:克隆DEx D/H-box家族基因到表达质粒PCH9,并构建由HBV增强子和核心启动子驱动的海肾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core-Rluc;分别将各种DDX表达质粒与pcore-Rluc共转染HepG2细胞,筛选影响Rluc荧光素酶活性的DDX家族成员。在HepG2细胞中共转染HBV1.3倍体质粒和DHX15表达质粒,通过Western blot检测DHX15在细胞中的表达,用Southern blot、Northern blot检测过表达DHX15对细胞中HBV复制水平和转录水平的影响。构建HBV增强子与核心启动子截短突变体,确定DHX15在HBV增强子或核心启动子上的作用区域。结果:成功构建30种DEx D/H-box家族基因克隆;筛选出对HBV增强子/核心启动子有明显影响的基因DHX15(P=0.042);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DHX15能促进HBV DNA的复制水平;并且能上调HBV RNA转录水平;成功构建HBV核心启动子截短突变体,发现DHX15促进HBV的复制是通过增强子实现的(t=8.292,P=0.001;t=5.215,P=0.006)。结论:过表达DHX15可通过影响HBV增强子的活性从而促进HBV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ddX家族 dHX15 启动子 增强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那法尼对动物源丁型肝炎病毒作用的初步研究
20
作者 李球棣 丁奕博 +1 位作者 郭虹波 王文世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60,共5页
研究洛那法尼(Lonafarnib,LNF)对动物源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HDV)的影响,将完善对动物源HDV的认识,为进一步探讨其潜在致病性和传播特点奠定基础。利用点突变的方法对人源HDV复制模型进行改造来模拟动物源HDV的关键结构特征... 研究洛那法尼(Lonafarnib,LNF)对动物源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HDV)的影响,将完善对动物源HDV的认识,为进一步探讨其潜在致病性和传播特点奠定基础。利用点突变的方法对人源HDV复制模型进行改造来模拟动物源HDV的关键结构特征,利用转染、抗生素筛选的方法构建模拟的动物源HDV复制细胞模型,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人源HDV复制模型改造后的HDV复制与蛋白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LNF对动物源HDV复制的影响。结果表明,改造后的HDV复制模型仍能在体外高效复制,可用于模拟动物源HDV的关键特征。与未处理组相比,LNF处理人源HDV复制模型后导致了HDV RNA的积累,而LNF对改造后的HDV样病毒的复制水平无显著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发现人源HDV与动物源HDV在病毒的生命周期和药物的作用效果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型肝炎病毒 动物源丁型肝炎病毒 洛那法尼 病毒复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