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SSH-ACLF Ⅱ评分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黄彤 赵昱博 杨玲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15-1619,共5页
目的 探讨中国重症乙型肝炎研究学组-慢加急性肝衰竭评分(COSSH-ACLFⅡ)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合并肝性脑病(HE)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4年10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并确诊的134例HBV-A... 目的 探讨中国重症乙型肝炎研究学组-慢加急性肝衰竭评分(COSSH-ACLFⅡ)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合并肝性脑病(HE)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4年10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并确诊的134例HBV-ACLF合并HE患者,根据随访90 d患者的生存状态分为生存组(n=60)和死亡组(n=74)。分别计算COSSH-ACLFⅡ评分、COSSH-ACLF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清钠(MELD-Na)评分和MELD 3.0评分,比较两组基础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及各模型评分等。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者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评分对HBV-ACLF合并HE患者预后预测的临床效能。结果 死亡组年龄[(56.09±10.52)岁]明显大于生存组[(49.23±11.57)岁](t=2.720,P=0.007)。死亡组中并发症发生率(上消化道出血、腹水)、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血肌酐、血尿素氮)均明显高于生存组(P值均<0.05)。死亡组COSSH-ACLFⅡ、COSSH-ACLF、MELD、MELD-Na和MELD 3.0评分均高于生存组(P值均<0.001)。将患者以COSSH-ACLFⅡ评分危险分层的3个区间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比较发现,COSSH-ACLFⅡ评分分值越高,患者病死率越高(χ^(2)=44.371,P<0.001)。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COSSH-ACLFⅡ评分评价HBV-ACLF合并HE患者90 d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3,95%CI为0.837~0.919。截断值为7.25时,敏感度90.5%,特异度78.7%,预测准确度85.07%。COSSH-ACLFⅡ的AUC(0.883)优于COSSH-ACLF(0.841)、MELD 3.0(0.733)、MELD-Na(0.723)、MELD(0.716)(P值均<0.05)。结论 采用COSSH-ACLFⅡ评分可提高预测HBV-ACLF合并HE患者90 d预后的准确度,COSSH-ACLFⅡ危险分层有助于简化患者病情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肝性脑病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恢复期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2
作者 蔡哲凯 徐龙 +4 位作者 刘文丽 肖影群 钟青梅 张伟 吴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2,共6页
目的观察HBV cccDNA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恢复期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HBV标志物、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3年10月在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HBV-ACLF恢复期患者30例为肝衰竭组,另选取同期... 目的观察HBV cccDNA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恢复期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HBV标志物、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3年10月在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HBV-ACLF恢复期患者30例为肝衰竭组,另选取同期9例性别及年龄匹配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作为对照组,检测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关联性。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肝衰竭组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0.92±0.70)log10 copies/cell vs(−0.13±0.91)log10 copies/cell,t=2.761,P=0.009]。肝衰竭组中,血清HBeAg阳性与阴性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0~G2级、G3级、G4级患者的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0~S2期、S3期、S4期患者的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V DNA阴性与血清HBV DNA阳性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衰竭组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与肝组织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r=0.426,P=0.043),与血清HBV DN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在HBV-ACLF恢复期明显降低,肝组织HBV cccDNA持续稳定存在,较血清及肝组织HBV DNA更能反映HBV的持续感染与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恢复期 共价闭合环状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胎蛋白联合前白蛋白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美娟 李春燕 +1 位作者 徐华谦 汤善宏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55-861,共7页
目的探索甲胎蛋白(AFP)和前白蛋白(PAB)水平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关系及不同AFP、PAB水平患者90 d预后差异。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3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371例,根... 目的探索甲胎蛋白(AFP)和前白蛋白(PAB)水平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关系及不同AFP、PAB水平患者90 d预后差异。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3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371例,根据出院后90 d随访结果分为生存组(n=216)和死亡组(n=155)。通过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AFP和PAB等相关实验室指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及进一步两两比较均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V-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通过AFP和PAB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二者的截断值。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生存组Hb、PAB、AFP和PLT水平均显著高于死亡组(P值均<0.05);年龄、TBil、WBC、胱抑素、肌酐、尿素、国际标准化比值、MELD评分、Child-Pugh C级患者占比、2级腹水及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死亡组(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AB(OR=0.985,95%CI:0.972~0.998,P=0.024)、AFP(OR=0.998,95%CI:0.996~1.000,P=0.028)、PLT(OR=0.989,95%CI:0.982~0.996,P=0.003)、年龄(OR=1.046,95%CI:1.018~1.075,P=0.001)、TBil(OR=1.004,95%CI:1.002~1.006,P<0.001)和WBC(OR=1.237,95%CI:1.110~1.379,P<0.001)是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AFP及PAB的ROC曲线截断值将患者分为A组102例(AFP≥73.19 ng/mL且PAB≥22.55 mg/L)、B组170例(AFP≥73.19 ng/mL且PAB<22.55 mg/L;AFP<73.19 ng/mL且PAB≥22.55 mg/L)和C组99例(AFP<73.19 ng/mL且PAB<22.55 mg/L)。3组间比较,年龄、Hb、国际标准化比值、MELD评分及Child-Pugh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生存曲线分析显示,A组患者90 d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χ^(2)=19.825,P<0.001)。结论AFP联合PAB能较好地预测HBV-ACLF患者的90 d预后,其中高AFP及高PAB水平的患者90 d病死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甲胎蛋白类 前白蛋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肌酐与胱抑素C比值(CCR)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大晴 黄燕 甘建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4-270,共7页
目的探讨血清肌酐与胱抑素C比值(CCR)评估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住院治疗的130例HBV-ACLF患者(治疗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n=... 目的探讨血清肌酐与胱抑素C比值(CCR)评估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住院治疗的130例HBV-ACLF患者(治疗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n=87)和死亡组(n=43);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n=37)和非感染组(n=93)。以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入院当天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观察入院当天、住院第5天、第10天、第15天血清肌酐、胱抑素C、血清Alb、PT,计算CC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营养指数(PNI)、CCR5(入院后第5天CCR)、ΔCCR5(入院后第5天CCR-入院当天CCR)、CCR10(入院后第10天CCR)、ΔCCR10(入院后第10天CCR-入院后第5天CCR)、CCR15(入院后第15天CCR)、ΔCCR15(入院后第15天CCR-入院后第10天CCR),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上述指标的差异。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CCR对HBV-ACLF死亡事件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采用De Long检验。结果治疗组基线CCR、NLR、PNI、PT和Alb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入院当天CCR、NLR、P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130例HBV-ACLF患者中,有25例处于前期,48例处于早期,32例处于中期,25例处于晚期。各分期HBV-ACLF患者基线CCR、PLR及P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基线ΔCCR5、NL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入院第5天、第10天、第15天生存组与死亡组ΔCCR5、CCR10、CCR1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ΔCCR5(OR=1.175,95%CI:1.098~1.256,P<0.001)、NLR(OR=0.921,95%CI:0.880~0.964,P<0.001)和PT(OR=0.921,95%CI:0.873~0.973,P=0.003)是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ΔCCR5的AUC为0.774,敏感度为0.687,特异度为0.757;ΔCCR5+PT+NLR联合的AUC为0.824,高于ΔCCR5、NLR、PT单独预测时的AUC(P值均<0.05)。结论ΔCCR5、NLR、PT可反映HBV-ACLF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是HBV-ACLF患者死亡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ΔCCR5+PT+NLR联合时预测效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肌酸酐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C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已知与未知 被引量:1
5
作者 耿楠 倪文婧 +1 位作者 芮法娟 李婕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1-445,共5页
慢性HBV感染是全球病毒性肝炎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慢性肝病。慢性HBV感染合并MAFLD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代谢因素而非病毒因素是慢性HBV感染... 慢性HBV感染是全球病毒性肝炎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慢性肝病。慢性HBV感染合并MAFLD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代谢因素而非病毒因素是慢性HBV感染合并MAFLD的主要原因。在疾病发展进程中,炎症、纤维化而非脂肪变性是合并患者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慢性HBV感染和MAFLD同时存在的患者,抗病毒和代谢因素的联合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就慢性HBV感染合并MAFLD的相互作用、预后转归和临床管理等热点话题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 慢性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预后 临床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急性感染相关肝衰竭临床治愈伴HBsAg血清学转换1例报告
6
作者 全栩枫 熊淑娥 +3 位作者 周文青 周汝霞 刘嘉 郑昕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46-1449,共4页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约1%可进展至急性肝衰竭,75%的HBV相关急性肝衰竭患者需要接受肝移植或死亡。本研究报道1例HBV急性感染相关肝衰竭患者经过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后达到临床治愈和HBsAg血清学转换,并动态监测其外周血免疫学变化特征。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急性 乙型肝炎病毒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Δ总胆红素-甲胎蛋白评分模型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陈雨琪 李春燕 汤善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99-2405,共7页
目的探索血清总胆红素的动态变化(Δ总胆红素)及甲胎蛋白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并建立新的评分模型,与MELD等评分模型对比分析新模型在HBV-ACLF短期预后中的作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2月... 目的探索血清总胆红素的动态变化(Δ总胆红素)及甲胎蛋白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并建立新的评分模型,与MELD等评分模型对比分析新模型在HBV-ACLF短期预后中的作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2月于西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作为回顾性研究队列。收集所有患者入院24 h临床资料,根据随访90天后的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偏态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校正χ^(2)检验。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新模型对于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361例患者,90天生存率为67.3%(243/361),死亡组(n=118)年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肝性脑病发生率、INR、PT、白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肌酐、Δ总胆红素、MELD评分、ALBI评分均高于生存组(n=243)(P值均<0.05);TC、HDL、LDL、白蛋白、甲胎蛋白、血小板、淋巴细胞、Na^(+)均显著低于生存组(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FP、PT、Na^(+)、Δ总胆红素是HBV-ACLF患者90天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获得新的预测模型,即Δ总胆红素-甲胎蛋白评分模型:11.987^(+)1.168×Δ总胆红素(%)-0.095×Na^(+)(mmol/L)^(+)0.25×PT(s)-0.002×AFP(ng/mL),由此构建的模型具有较高预测价值(AUC为0.796,敏感度0.766,特异度0.723),决策曲线提示获益较好。结论Δ总胆红素-甲胎蛋白评分模型与MELD评分、ALBI等常用预测模型相比,具有较高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乙型肝炎病毒 胆红素 甲胎蛋白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相关因素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及预测模型构建
8
作者 罗文苓 曾玉 +1 位作者 张雪媚 盛云建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85-1991,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代谢相关因素(超重和/或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及血脂紊乱)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90天预后的影响及预测模型构建。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2022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收治的365例HBV-ACL...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代谢相关因素(超重和/或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及血脂紊乱)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90天预后的影响及预测模型构建。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2022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收治的365例HBV-ACLF患者,根据90天随访结果分为生存组(n=273)和死亡组(n=92);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代谢相关因素是否为HBV-ACLF患者90天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检验代谢相关因素与HBV-ALCF患者90天生存率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不同评分模型对HBV-ACLF患者90天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4.698,95%CI:1.904~11.593,P=0.001)、ALT(OR=0.999,95%CI:0.999~1.000,P=0.010)、TG(OR=4.979,95%CI:2.433~10.189,P<0.001)、HDL-C(OR=0.258,95%CI:0.087~0.762,P=0.012)、载脂蛋白B(OR=0.118,95%CI:0.026~0.547,P=0.006)、CLIF-C OF评分(OR=2.275,95%CI:1.150~4.502,P<0.001)为HBV-ACLF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代谢相关因素的联合预测模型AUC较单一预测模型增大,其中以高血压+TG+CLIF-C OF评分预测模型的AUC最大(AUC=0.886),合并代谢相关因素的患者肝脏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且30天病死率及90天病死率更高。结论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等代谢相关因素的存在会增加HBV-ACLF的严重程度并增加其短期死亡风险,高血压+TG+CLIF-C OF评分预测模型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代谢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6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9
作者 王艳 徐英 +3 位作者 孙蔚 陈丽 甘建和 顾静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774-1779,共6页
目的探讨IL-6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86例HBV-ACLF患者,根据随访90 d的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n=50)和存活组(n=... 目的探讨IL-6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86例HBV-ACLF患者,根据随访90 d的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n=50)和存活组(n=36)。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6水平,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IL-6与其他变量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评价IL-6联合MELD评分对HBV-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与存活组红细胞比积(Hct)(t=2.413)、PLT(t=6.584)、TBil(t=-8.070)、PT(U=77.500)、国际标准化比值(INR)(U=102.000)、HBV DNA(t=-2.767)、IL-6(t=-16.543)、MELD评分(t=-8.19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死亡组IL-6水平高于存活组[(27.13±12.18)pg/mL vs(9.72±5.56)pg/mL,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L-6与TBil、PT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579、0.681,P值均<0.001)。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6(OR=1.480,95%CI:1.196~1.833,P=0.007)、MELD评分(OR=1.128,95%CI:1.033~1.231,P<0.001)是HBV-ACLF患者90 d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IL-6联合MELD评分模型的AUC(AUC=0.891,95%CI:0.778~0.999)高于IL-6(AUC=0.838,95%CI:0.687~0.989)、MELD评分(AUC=0.783,95%CI:0.634~0.933)。IL-6联合MELD评分模型对HBV-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高于IL-6(Z=-2.257,P=0.024)。结论IL-6联合MELD评分模型可作为评估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较好的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32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10
作者 顾静 王艳 +2 位作者 孙蔚 赵卫峰 甘建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4-308,共5页
目的探讨IL-32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92例HBV-ACLF患者,根据确诊后3个月随访情况分为存活组(n=40)和死亡组(n=52)... 目的探讨IL-32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92例HBV-ACLF患者,根据确诊后3个月随访情况分为存活组(n=40)和死亡组(n=5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患者的血清IL-32水平。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主要并发症、WBC、PLT、红细胞比积(HCT)、TBil、ALT、AST、Alb、SCr、PT、INR、HBV DNA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IL-32与其他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IL-32联合MELD评分对HBV-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AUC的比较采用正态性Z检验。结果2组间HCT、PLT、TBil、SCr、PT、INR、HBV DNA、IL-32、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IL-32与TBil(r=0.952,P<0.001)、MELD评分(r=0.850,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IL-32(OR=1.137,95%CI:1.040~1.243,P=0.005)和MELD评分(OR=1.055,95%CI:1.001~1.109,P=0.025)是HBV-ACL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IL-32联合MELD评分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最高(AUC=0.992,95%CI:0.981~1.000),优于IL-32(AUC=0.984)和MELD评分(AUC=0.87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65、3.182,P值均<0.05)。结论IL-32、MELD评分均能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两者联合则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白细胞介素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11
作者 徐英 黄小平 +4 位作者 陈丽 孙蔚 李文婷 王艳 甘建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32-1635,共4页
目的探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2015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肝病患者,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分为HBV-ACLF组(n=42),肝硬化组(n=30... 目的探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2015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肝病患者,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分为HBV-ACLF组(n=42),肝硬化组(n=30)和慢性肝炎组(n=25),同时选取同期健康者(n=24)作为对照。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PT、Alb、TBil、SCr、尿素氮(BUN)、TC、TG、HDL-C、LDL-C、MELD评分。其中HBV-ACLF组进一步分为好转组(n=17)与未好转组(n=25),随访时间3个月。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组内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用于分析预测变量的准确性。结果肝硬化组、HBV-ACLF组、慢性肝炎组、健康组在PT、Alb、BUN、TBil、TC、TG、HDL-C、LDL-C、MELD评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5.134、44.638、10.253、80.357、55.067、19.858、68.174、52.492、64.359,P值均<0.05)。各组间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HDL-C水平在HBV-ACLF组[0.12(0.08-0.30)mmol/L]明显低于肝硬化组[0.79(0.60-1.01)mmol/L]、慢性肝炎组[1.06(0.88-1.44)mmol/L]、健康组[2.03(1.36-2.98)mmol/L](Z值分别为3.821、5.921、7.228,P值均<0.001)。HBV-ACLF好转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未好转组[0.20(0.11-0.49)mmol/L vs 0.10(0.07-0.15)mmol/L,Z=-1.628,P=0.014]。进一步二元logistic回归,发现HDL-C(OR=0.003,95%CI:0-0.548,P=0.029)与MELD评分(OR=1.588,95%CI:1.032-2.443,P=0.035)是影响HBV-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对HBV-ACLF预后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7,截断值为0.175 mmol/L,敏感度0.706,特异度0.800,95%CI:0.677-0.937,P=0.001;MELD对HBV-ACLF预后预测的AUC为0.822,截断值为26.500,敏感度0.760,特异度0.765,95%CI:0.696-0.928,P<0.001。结论HDL-C是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HBV-ACLF预后中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衰竭 胆固醇 HDL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均血小板体积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英 黄小平 +3 位作者 陈丽 顾静 王艳 甘建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199-2202,共4页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关系及其价值。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2015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37例,HBV-ACLF患者44例,慢性乙型肝炎27例,同期健康体检人员24例,回...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关系及其价值。方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2015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37例,HBV-ACLF患者44例,慢性乙型肝炎27例,同期健康体检人员2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TBil、肌酐(Cr)、尿素氮(BUN)、Alb,血氨(NH3),血常规,MELD评分,凝血常规。根据预后的不同,HBV-ACLF分为好转组(19例)与未好转组(25例),随访时间3个月。4组间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组内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2组间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用于预测变量的准确性。结果肝硬化组、HBV-ACLF组、慢性肝炎组及健康组的MPV、血小板计数、PT、INR、Alb、BUN、TBil、MEL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9.031、75.837、59.894、56.033、22.760、83.353、70.299,P值均<0.001)。各组间MPV进一步两两比较,HBV-ACLF组MPV明显高于健康组及慢性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9.076、4.435,P校正值均<0.001);肝硬化组MPV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46,P校正值=0.049)。HBV-ACLF患者中好转组与未好转组MPV、年龄、PT、INR、MEL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710、-2.726、-2.678、-2.322、-2.610,P值均<0.05);进一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MPV(OR=1.175,95%CI:1.067~2.756,P=0.026)和MELD评分(OR=1.643,95%CI:1.021~2.644,P=0.041)是影响HBV-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MPV、MELD及二者联合对HBV-ACLF预后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2、0.731、0.791,MPV联合MELD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分别为0.72、0.895。结论MPV是影响HBV-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MPV联合MELD评分预测HBV-ACLF预后比单独预测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衰竭 平均血小板体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异常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徐英 黄小平 +3 位作者 陈丽 孙蔚 王艳 甘建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60-564,共5页
目的观察传统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相关指标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栓形成事件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HBV-ACLF患者56例,分为发生血栓组(n=24)与未发生血栓组(n=32)。回顾性... 目的观察传统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相关指标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栓形成事件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HBV-ACLF患者56例,分为发生血栓组(n=24)与未发生血栓组(n=32)。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一般临床资料,观察入院后第1~7天的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功能相关指标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比较组内及组间不同时间凝血指标的差异。结果HBV-ACLF患者在入院时,发生血栓组年龄31.5(29.0~34.0)岁,较未发生血栓组年龄48.5(36.0~50.7)岁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37,P=0.008);在入院当天,MPV在发生血栓组与未发生血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院后第2~7天,MPV值发生血栓组与未发生血栓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96、-2.742、-2.894、-4.174、-3.945、-4.716,P值均<0.01)。发生血栓组MPV的峰值为入院第5天,均值为(13.90±1.12)fl,高于正常值范围。所有纳入患者在入院时,PT均值为(28.8±7.2)s、APTT均值(50.5±8.7)s、INR均值(2.6±0.7),均高于正常值;Fb均值为(1.16±0.3)g/L、血小板计数均值为(107.7±26.5)×109/L,均低于正常值。而PT、APTT、Fbg、INR及血小板计数在发生血栓组与未发生血栓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肝衰竭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更多是一种低平衡状态,是复杂与异质性的,需要个体化处理。HBV-ACLF患者中,易发生血栓事件者可能与血小板的功能有关,而与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常规指标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乙型肝炎病毒 平均血小板体积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HBV DNA低水平复制及特异性抗体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4
作者 田方圆 单静 +1 位作者 唐宽银 曹武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527-530,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血清HBV DNA低水平复制及HBV特异性抗体表达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391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及39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历资料...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血清HBV DNA低水平复制及HBV特异性抗体表达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391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及39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表达的不同及影响因素分析。根据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M)特异性表达的不同将肝衰竭患者分为特异性抗体阳性(指抗-HBs、抗-HBe和抗-HBc同时阳性)和特异性抗体阴性(无抗-HBs、抗-HBe和抗-HBc同时阳性)2组,分析2组患者HBV DNA水平的变化和生存情况。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HBV DNA水平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6.469,P<0.05);HBeAg阳性和阴性的肝衰竭患者HBV DNA水平均低于相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11.665和-12.853,P<0.05)。在391肝衰竭病例中,HBV特异性抗体阳性组29例(7.42%),死亡25例(86.21%),HBV特异性抗体阴性组362例(92.58%),死亡157例(43.37%),2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抗体阳性组患者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特异性抗体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94,P<0.05)。2组HBeAg阴性患者HBV DNA水平均低于HBeAg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7.427和7.513,P<0.05)。结论 HBV M表达形式及机体免疫状态的动态变化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HBV DNA低水平复制系机体处于免疫清除期所致,而同时伴抗-HBs、抗-HBe、抗-HBc 3个抗体同时阳性则提示机体对HBV的超强免疫反应,致使病情恶化、发展迅速,病死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肝炎 乙型 慢性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凉血解毒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侯艺鑫 张群 +3 位作者 江宇泳 于浩 杨玉英 王宪波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80-1287,共8页
目的观察凉血解毒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于北京地坛医院住院诊断为HBV-ACLF的患者,招募同期正常健康人群作为对照(HP组),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筛选出HBV-ACLF患者与... 目的观察凉血解毒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于北京地坛医院住院诊断为HBV-ACLF的患者,招募同期正常健康人群作为对照(HP组),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筛选出HBV-ACLF患者与正常健康人群的菌群多样性和菌种的差异,从门、属水平筛选出两组的差异菌;利用体外模拟发酵实验,HBV-ACLF患者给予不同浓度(0、10%、50%、100%)凉血解毒方培养基培养24 h,从属分类水平比较分析HBV-ACLF用药组、HBV-ACLF未用药组及HP组菌群变化。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共纳入HBV-ACLF患者10例,其中HBV-ACLF用药组5例,未用药组5例;HP组15例。HBV-ACLF未用药组较HP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及丰度下降。在门分类水平,HP组每个样本均以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HBV-ACLF未用药组拟杆菌门明显减少,梭杆菌门、变形菌门、纤维杆菌门增多。在属分类水平上,HBV-ACLF未用药组瘤胃菌、布劳特菌属、真杆菌属较HP组明显减少,而副杆菌属、乳酸杆菌、梭杆菌、链球菌较HP组增多。体外模拟发酵实验结果显示,HBV-ACLF用药组瘤胃菌、毛螺菌属、拟杆菌、氏菌属相对丰度值较HBV-ACLF未用药组显著升高,而梭杆菌、变形菌较未用药组显著减少(P值均<0.05)。结论凉血解毒方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紊乱,恢复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优势菌,减少致病菌,这可能是其治疗HBV-ACLF重要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中西医结合疗法 胃肠道微生物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犀角散加味干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前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尹燕耀 林云华 +3 位作者 邵发助 林晖明 宗亚力 万勇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91-1594,共4页
目的探讨犀角散加味(水牛角、黄连、升麻,等)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收集给予西医内科综合治疗75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犀角散加味口服,治疗1个月,观察... 目的探讨犀角散加味(水牛角、黄连、升麻,等)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收集给予西医内科综合治疗75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犀角散加味口服,治疗1个月,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统计患者肝衰竭的发生率。结果犀角散加味治疗HBV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能够改善部分症状、体征,提高PTA水平,降低肝衰竭发生率,其他指标同期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犀角散加味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有一定治疗作用,可能与早期阻断肝衰竭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犀角散加味 HbV(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凝血酶Ⅲ活性检测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爱华 管世鹤 +5 位作者 杨凯 王琴 周强 陈礼文 张浩 孙蓓蓓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80-485,共6页
目的分析HBV相关慢加急肝衰竭患者(HBVACLF)抗凝血酶原Ⅲ(AT-Ⅲ)活性变化,研究其与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潜在相关性。方法选取住院患者中诊断明确的HBV-ACLF患者80例和作为对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8例,发色底物法分析患者AT-... 目的分析HBV相关慢加急肝衰竭患者(HBVACLF)抗凝血酶原Ⅲ(AT-Ⅲ)活性变化,研究其与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潜在相关性。方法选取住院患者中诊断明确的HBV-ACLF患者80例和作为对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8例,发色底物法分析患者AT-Ⅲ活性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其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BIL)、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PT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相关性,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AT-Ⅲ能否作为影响HBV-ACLF临床预后的潜在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与CHB患者相比,HBV-ACLF患者AT-Ⅲ活性水平降低,其它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检测指标除ALB和PTA减少外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ACLF患者AT-Ⅲ活性水平与TBIL、PT-INR、PTA均具有相关性,HBV-ACLF患者预后分组中AT-Ⅲ活性水平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ROC曲线结果显示,采用AT-Ⅲ预测HBV-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686,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52.9%,界值为16.4%;采用MELD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698,敏感性76.5%,特异性55.9%,界值为28.5;AT-Ⅲ联合MELD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756,敏感性为62.5%,特异性为88.2%,界值为AT-Ⅲ:20.1%,MELD评分:25。结论AT-Ⅲ与HBV-ACLF患者肝功能损伤严重程度、病情进展相关,临床联合MELD评分在预测HBV-ACLF患者临床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血酶原Ⅲ 慢加急性肝衰竭 慢性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感染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中TCR γδT细胞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及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18
作者 彭辉 陈维贤 +1 位作者 常琳 陈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1733-1736,共4页
目的探讨HBV感染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HBV-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外周血中TCRγδT(γδT)细胞的比例及产生IFN-γ、TNF-α及IL-17等促炎细胞因子的能力,分析它们与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6... 目的探讨HBV感染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HBV-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外周血中TCRγδT(γδT)细胞的比例及产生IFN-γ、TNF-α及IL-17等促炎细胞因子的能力,分析它们与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6例HBV-ACLF患者、4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CHBV)、25例健康对照者,用流式细胞仪方法检测外周血中γδT细胞的频率及产生炎性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7细胞的比例,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各组间各细胞比例的差异及细胞比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HBV-ACLF患者外周血中γδT细胞占总T细胞的比例的中位值为4.8%,低于CHB患者(10.7%)与健康对照者(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体外经刺激后,IFN-γ阳性的γδT细胞在HBV-ACLF组的比例中位值为73.9%、CHBV组为70.9%,高于健康对照组(45.3%,P<0.01);HBV-ACLF患者中TNF-α阳性的γδT细胞中位值为26.7%,显著高于CHBV患者(11.5%)及健康对照组(11.7%,P<0.01);产生IL-17因子的γδT在HBV-ACLF组中中位值为0.7%,高于CHBV组(0.3%)及健康对照组(0.3%,P<0.01)。经Spearman Correlation相关性分析,HBV-ACLF组中TNF-α+γδT细胞的比例与ALT或AST水平呈负相关。结论虽然HBV-ACLF患者外周血中总的γδT细胞比例降低,但产生炎性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7的能力显著增强,可能参与了HBV-ACLF发病过程中炎症因子急剧升高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ΔT细胞 慢加急性肝衰竭 乙型肝炎病毒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19
作者 刘晨瑞 李亚萍 +4 位作者 罗森 冯丹丹 吴凤萍 翟嵩 党双锁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6-62,共7页
目的分析探究影响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9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40例非肝移植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后28 d和90 d存活情况进行分组(28 d:生存组164例,... 目的分析探究影响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9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40例非肝移植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后28 d和90 d存活情况进行分组(28 d:生存组164例,死亡组76例;90 d:生存组140例,死亡组100例)。收集患者发病诱因、肝功能指标、MELD评分、MELD-Na评分和出现的并发症等资料。计量资料用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h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根据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采用约登指数确定临界值,HBV-ACLF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HBV-ACLF患者的诱因主要包括HBV自发激活(55.6%)、核苷类似物停药或耐药引起HBV激活(25.2%)等。依28 d存活情况分组,基线资料中年龄、PTA、NLR、血钠、MELD评分、MELD-Na评分、TBil水平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400、-6.015、-5.070、-5.103、-5.044、-7.430、-6.637,P值均<0.05);依90 d生存情况分组,基线资料中年龄、PTA、NLR、血钠、MELD评分、MELD-Na评分、TBil、胆固醇水平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05、-7.728、-3.335、-4.015、-6.053、-7.908、-6.655、-3.607,P值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TBil>260.20 mmol/L、PTA<24.8%、NLR>5.63、血钠<130.8 mmol/L、MELD>17.84分、MELD-Na>25.1分是影响患者28 d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4.572(1.321~15.823)、8.934(3.026~26.374)、2.632(1.126~6.152)、27.467(6.113~123.423)、4.303(1.048~17.663)、3.453(1.614~7.387),P值均<0.05];TBil>260.20 mmol/L、PTA<25.5%、血钠<135.3 mmol/L、MELD>17.84分、MELD-Na>25.1分是影响患者90 d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5.148(1.918~13.822)、15.718(5.161~47.866)、10.080(3.244~31.323)、11.157(2.580~48.254)、4.391(2.057~9.372),P值均<0.05]。240例患者中160例(66.7%)90 d内发生感染,其中细菌感染140例、病毒感染12例,真菌感染8例。160例出现感染的患者其90 d病死率显著高于无感染的患者(46.3%vs 32.5%,χ^2=6.720,P=0.010)。240例患者中176例28 d内出现腹水,44例出现胸腔积液,36例发生急性肾损伤,60例发生肝性脑病,12例发生消化道出血,2组间急性肾损伤、Ⅲ~Ⅳ度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4.088、29.811、7.797,P值均<0.05)。结论HBV-ACLF患者基线TBil、PTA、血钠、MELD评分、MELD-Na评分是影响患者28 d和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BV激活引起的肝脏炎症坏死是ACLF的始动因素,而感染、急性肾损伤、肝性脑病和消化道出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被引量:17
20
作者 王嘉鑫 程娜 +3 位作者 向天新 李淑悦 肖金平 邬小萍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99-1303,共5页
目的建立一个新型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预测模型:MACLF,并评价MACLF评分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1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70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 目的建立一个新型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预测模型:MACLF,并评价MACLF评分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1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70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3个月的病情随访情况分为生存组(n=153)和死亡组(n=117),对影响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分别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再次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MACLF评分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TSH)、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PLT、ALT、AST/ALT、TBil、Alb、肌酐(C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钠(Na)、AFP、血清铁蛋白(SF)、Child-Tuncotte-Pugh(CTP)评分、MELD评分及并发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在生存组与死亡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TBil(OR=1.007,P=0.001)、INR(OR=5.750,P <0.001)、FT3(OR=0.084,P=0.003)、PLT(OR=0.987,P=0.022)、肝肾综合征(OR=7.146,P=0.045)及肺部感染(OR=3.816,P=0.023)均是影响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因素;由此为HBV-ACLF患者的短期预后创建新模型(MACLF):Logit(P)=0.007×[TBil(umol/L)]+2.181×INR-2.762×[FT3(pg/ml)]-0.014×[PLT(×10^9/L)]+1.797×[肝肾综合征(有:1;无:0)]+1.339×[肺部感染(有:1;无:0)]-2.29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ACLF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0.934)、Youden指数(0.774)均明显高于CTP、MELD、MELD-Na评分(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1、0.884、0.893,Youden指数分别为0.433、0.654、0.715)。结论创建的MACLF新模型对HBV-ACLF患者3个月的短期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