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是评估门静脉高压症最常用的方法。大量研究表明,HVPG可作为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预测因子,此外,HVPG还可作为一个预后指标,可方便临床医生以其做参考为静脉曲张出血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来制定合适的治疗策略。...测量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是评估门静脉高压症最常用的方法。大量研究表明,HVPG可作为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预测因子,此外,HVPG还可作为一个预后指标,可方便临床医生以其做参考为静脉曲张出血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来制定合适的治疗策略。现阶段的治疗目标是使HVPG下降到12 mm Hg以下或比基线值下降20%,达到此目标的患者其食管静脉曲张的首次出血和再出血的风险均大大降低。对于一级预防,非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临床已广泛应用;然而,再出血的发生率仍然很高,临床上常用包括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在内的药物联合治疗和内镜干预,如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内镜下硬化剂注射和内镜下套扎。主要探讨目前HVPG的测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并重点对在肝硬化中HVPG对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和再出血及治疗反应的预测作用做详细阐述。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后行内镜二级预防或TIPS二级预防的选择依据,评估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协助临床决策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1月-2018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后测得HVPG在12mm Hg以上并接...目的探讨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后行内镜二级预防或TIPS二级预防的选择依据,评估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协助临床决策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1月-2018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后测得HVPG在12mm Hg以上并接受内镜或TIPS二级预防的患者148例,依据指南意见,HVPG>18 mm Hg是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的高危因素,将148例患者分为中压力组(HVPG 12~18 mm Hg)78例和高压力组(HVPG>18 mm Hg)70例,归纳两组的临床特点和内镜表现。再细化为12~16 mm Hg、>16~18 mm Hg、>18~20 mm Hg和>20 mm Hg 4组,对比各组行不同二级预防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重点关注再出血及预后情况。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二级预防前中压力组和高压力组的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胆红素、肌酐、血氨和凝血酶原时间、Child-Pugh评分和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中压力组有67.95%的患者存在侧支循环开放,显著多于高压力组的50.00%(χ^2=11.250,P=0.004)。中压力组和高压力组的食管胃静脉曲张LDRf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力组选择TIPS的患者比例(28.57%)较中压力组患者(10.26%)显著增多(χ^2=8.067,P=0.005)。二级预防后,平均随访(28.66±11.20)个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各组各预防方式患者肝硬化病程没有明显进展,腹水情况好转。随着HVPG值的增高,内镜二级预防后的1年内再出血率呈现增高趋势,HVPG>20 mm Hg的患者中有41.03%在1年内追加预防治疗。HVPG 12~16 mm Hg的患者,内镜预防疗效好,一年内再出血率为14.63%。HVPG>20 mm Hg组内镜预防1年内再出血率为34.48%,TIPS预防1年内再出血率为10%。结论建议基于HVPG值指导静脉曲张出血二级预防方式的选择,制订不同HVPG值患者二级预防后的随访计划,开展个体化治疗。展开更多
文摘测量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是评估门静脉高压症最常用的方法。大量研究表明,HVPG可作为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预测因子,此外,HVPG还可作为一个预后指标,可方便临床医生以其做参考为静脉曲张出血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来制定合适的治疗策略。现阶段的治疗目标是使HVPG下降到12 mm Hg以下或比基线值下降20%,达到此目标的患者其食管静脉曲张的首次出血和再出血的风险均大大降低。对于一级预防,非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临床已广泛应用;然而,再出血的发生率仍然很高,临床上常用包括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在内的药物联合治疗和内镜干预,如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内镜下硬化剂注射和内镜下套扎。主要探讨目前HVPG的测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并重点对在肝硬化中HVPG对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和再出血及治疗反应的预测作用做详细阐述。
文摘目的分析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sophageal varices ligation,EVL)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预后及肝静脉压力梯度(hepatic venous pressure gradient,HVPG)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97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均为中度或重度食管静脉曲张,HVPG>20 mm Hg且不接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均行EVL治疗,评价EVL的治疗效果,统计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EVL对HVPG的影响及HVPG变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97例患者中64例无静脉残留,根治率为65.98%,25例曲张血管明显缩短变小,血疱征或红色征消失,有效率为25.77%,3例无明显变化,5例术后2~4周内出现呕血,无效率为8.25%。9例患者近期出现出血,后经调查为患者术后过早下床活动、过早进食硬质食物导致,及时进行制酸、扩容、降低门静脉压力处理后出血得到控制。21例患者术后出现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术后发热及食管狭窄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1.65%;患者并发症程度均较轻,除发热患者进行退热处理外,其余患者均未进行特殊处理,患者临床症状自行改善。术后2~4周,出血复发患者HVPG为16~21 mm Hg,89例(96.74%)未出血患者HVPG为7.88~14.21 mm Hg,此外3例(3.26%)未出血患者HVPG分别为16.05、16.14、16.38 mm Hg。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HVPG是患者术后早期出血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OR=1.82)。结论 EVL有助于降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的HVPG,且不良反应较轻,安全性高。高水平HVPG是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术后早期出血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HVPG对评估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文摘目的探讨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后行内镜二级预防或TIPS二级预防的选择依据,评估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协助临床决策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1月-2018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后测得HVPG在12mm Hg以上并接受内镜或TIPS二级预防的患者148例,依据指南意见,HVPG>18 mm Hg是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的高危因素,将148例患者分为中压力组(HVPG 12~18 mm Hg)78例和高压力组(HVPG>18 mm Hg)70例,归纳两组的临床特点和内镜表现。再细化为12~16 mm Hg、>16~18 mm Hg、>18~20 mm Hg和>20 mm Hg 4组,对比各组行不同二级预防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重点关注再出血及预后情况。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二级预防前中压力组和高压力组的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胆红素、肌酐、血氨和凝血酶原时间、Child-Pugh评分和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中压力组有67.95%的患者存在侧支循环开放,显著多于高压力组的50.00%(χ^2=11.250,P=0.004)。中压力组和高压力组的食管胃静脉曲张LDRf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力组选择TIPS的患者比例(28.57%)较中压力组患者(10.26%)显著增多(χ^2=8.067,P=0.005)。二级预防后,平均随访(28.66±11.20)个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各组各预防方式患者肝硬化病程没有明显进展,腹水情况好转。随着HVPG值的增高,内镜二级预防后的1年内再出血率呈现增高趋势,HVPG>20 mm Hg的患者中有41.03%在1年内追加预防治疗。HVPG 12~16 mm Hg的患者,内镜预防疗效好,一年内再出血率为14.63%。HVPG>20 mm Hg组内镜预防1年内再出血率为34.48%,TIPS预防1年内再出血率为10%。结论建议基于HVPG值指导静脉曲张出血二级预防方式的选择,制订不同HVPG值患者二级预防后的随访计划,开展个体化治疗。